叫好与叫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叫好与叫座
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于2008年2月18日闭幕,王帅执导的《左右》不负众望,双喜临门。
该片在闭幕式前捧走了以观众意见为基础评出的“特别
关注”大奖,又以精彩的剧本赢得最佳编剧银熊奖,继上届柏林电影节《图雅的婚事》赢得金熊奖后,再次为国产电影争光。
《左右》在柏林电影节期间好评如潮,获得银熊众望所归。
评委团一致认为,《左右》是描写了中年人生活困境的真实体现,故事具有强有力的可塑性,但稍有不慎便会偏向煽情落泪题材。
王小帅用平实又不失温情的手法处理,在男性题材为主导的影片中体现出了他的导演功力,镜头与文笔双双结合完美,因此被授予最佳编剧银熊奖。
虽然《左右》获得柏林电影节的肯定,但是在国
内却无法得到观众的认可。
《左右》选择在4月1日上映,开局并不差,首日便取得了2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于半价日取得这样的成绩,发行方是颇为欣慰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左右》的放映空间逐步缩小,票房日渐惨淡,发行方和影院皆很无奈,国内观众对于《左右》的热情明显弱于其他影片。
《左右》成为叫好不叫座的影片的典型代表。
何为叫好影片?以一般的标准,叫好即影片能在国际知名电影节荣获大奖,受到影评人的追捧,受到知名评论家的支持,在所谓电影人的小圈子内得到夸赞。
该类影片如2005年戛纳评委会奖影片《青红》;2006年威尼斯金狮奖影片《三峡好人》;2007年柏林金熊影片《图雅的婚事》等,但是该类影片却往往不叫座,所谓“叫座”是指得到观众的支持,在电影市场中取得不俗的票房。
在残酷的电影市场中,叫好的电影不叫
座,该类影片的结局往往是“出得了电影局,挤得进电影节,却走不进电影院”!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对观众下过这样的定义:观众是一个易于波动的、广大而充满活力的流体。
换言之,观众就是一种“流体”,它可以“流”向任何对其有吸引力的地方,可以是体育比赛、电视剧,也可以是游乐场,舞厅,甚至还可以是商场、餐馆。
那么,如何使电影提高对“流体”的吸引力,即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中去就成了电影人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如何有效提高影片的票房,也就成了电影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回顾近些年的电影市场,我们会发现,同一种题材的电影,同一位导演的作品,同一个影星的影片,同一规模的投资,同一方式的宣传……在电影市场上的实际反馈都不会相同,没有所谓的模式可寻,没有任何公式可套用,只有一个共识――在电影市场上票房
就是硬道理,也就是说,只有“叫座”的电影,才能在电影市场这个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
那么,一部影片如何能够经受市场的检验,如何能在电影市场上取得最大的票房效益,怎么才能够“叫座”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好看”!在绝大多数观众心目中分不清电影的叙事方式、故事结构、艺术特点、音乐舞美等等专业标准,其最终评判准则,则被观众概括成两个字:“好看”。
普通观众没有国产片与进口片、动作片与文艺片、战争片与爱情片之类的区分,只有“好看”与“不好看”之分,只要被观众公认为“好看”的电影,其票房走势必然会“好看”;反之其票房走势则必然是“难看”了。
由此可见,检验影片自身质量的标准只有一个,影片是否“好看”。
现在电影观众的年龄大多分布在16岁―40岁的年龄段上,能够使这部分观众认为“好看”的电影,是一定要具备情节、情感、情趣
和情爱的影片。
根据这“四情”的标准,判断影片《左右》是否“好看”。
情节:把“情节”作为好看电影的条件,似乎有点可笑,虽然在现实中确有不少电影已经无情节可言,还冠以“探索电影”、“艺术电影”的美名,但是一般观众对电影的第一要求就是要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至于这故事用“首、身、尾”还是“起、承、转、合”来叙述并不重要,还是艺术性地用倒叙、插叙的手法来表现,观众并不关心。
《左右》的情节似乎不能称之为好。
左右描述的是一对已经离婚的中年男女,枚竹和肖路,发现能挽救他们罹患白血病的小女儿的唯一方法,是他们再生育一个孩子,用新生儿的脐血来治疗小女儿的白血病。
此时双方都已经重婚,他们都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是对小女儿的责任,二是对现在的伴侣的责任。
当枚竹向肖路建议再生一个孩子的时候,肖路第
一反应就是“这好像一出肥皂剧!”这一段略显造作的情节,险些使得故事走向矫揉造作的境地,尽管王小帅采用毫不妥协的现实性加上演员细致的表演将这部电影从过于煽情的窠臼中解脱出来,但是并不能掩饰情节的空洞。
客观地讲,《左右》的情节单薄无力,谈不上精彩,从情节这一标准进行打分,《左右》不能及格。
情感:其实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面对银幕上表述的故事,也会把自己的情感进行了“对号入座”。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具有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大脑思维。
每位观众能够根据自身的经历、感情与影片中的人物发出情感上的共鸣。
对距离自身过于遥远的情感,观众们只能叹为观止;而距离观众情感越接近的电影,就越是能赢得观众的共鸣。
但是《左右》中所体现的情感无法引发观众的共鸣,这是因为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过小,对于类似左右为难的感情,
绝大部分观众无从体会,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冷眼相对,更有甚者则认为是胡编乱造的东西而产生反感。
这如同让一个没有上过中学的人去感受高考结束的学子们的兴奋心情那样无法真正理解。
总的来说,电影《左右》无法引发观众的共鸣,在情感上只是煽情,这样的情感只是勉强及格。
情趣:一部能让人从头笑到尾的喜剧片,又或者一部让人从头哭到尾的悲剧片,再或者一部从头打到尾的动作片,总会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审美疲劳”,必须适当加些“调料”,才能让观众保持住观影的欲望。
生活需要情趣,再现生活的电影也就不能缺少情趣,没有情趣的生活让人乏味,同样没有情趣的影片让人枯燥。
影片《左右》从始至终充斥着令人压抑的气氛,观众无法从中获得片刻的喘息,看完《左右》的观众大部分反映电影看的“累”。
一个“累”字道出该
部影片可谓毫无情趣可言,在情趣这个标准上《左右》近乎只能得到零分。
这样一部毫无情趣的影片的票房可想而知。
情爱:爱情被称之为电影永恒的主题。
古今中外取之不尽的爱情故事,被无数次地搬上银幕,甚至被再三翻拍,这正是验证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电影这种形象化的艺术又怎能舍弃情爱素材。
影片《左右》之中可以说没有任何情爱,有的只是近乎沉重和苦涩的责任。
一对离异的夫妻之间已经没有了爱情,重新建立的家庭中也没有爱情,影片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如何救患上白血病的孩子而产生的责任。
在情爱这个标准上,影片《左右》不能及格。
尽管影片的自身质量,不能仅局限于这“四情”,
也不能说包含“四情”的电影就是“好看”的电影。
但是电影《左右》叫好不叫座却是不争的事实。
翻开中国影
片近年来征战国际电影节的成绩册,与屡屡获奖的不凡战绩相对应的是,国内票房无一例外地惨败。
在“墙外开花墙内不香”几乎成为这类海外获奖“艺术片”的
定律时,我们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定律的存在。
与商业大片相比,艺术片普遍投资较小,而通过参加国际电影节赢得好口碑卖出海外版权后,影片成本基本就能回收,这似乎是以王小帅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放弃国内市场的合理解释。
然而事实上,没有一个导演不希望自己的电影能让本土观众喜欢。
获奖前后,导演王小帅反复强调,他更看重影片能够获得国内观众和市场的认可。
在上映宣传时,王小帅以一句票房不好就封镜的赌气话作为营销口号,只可惜上映不过一周,票房依然惨淡,王小帅依然不会封镜。
艺术还是票房,是“第六代”导演所面临的大问题。
以王
小帅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在认识上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艺术不等同大众,追求艺术就是只要少部分人理解。
王小帅曾经直言不讳地表示要拍让自己舒服的电影。
在“第六代”导演中的极端者,曾经提出拍只有自己才能看懂的电影。
此种做法,如同自己出谜自己猜,观众不知所以,这如何能让观众走进影院,去欣赏只有导演自己喜欢、自己才能看得懂的电影。
这类影片始终无法赢得大多数观众的认可,影片过于小众,叫好仅仅停留在一些业内人士的评价中。
这种影片应该说拍出来就不是给大多数人看得,也没打算有什么票房,更多情况下是导演个人的感受的一种影像化,当然得到认可也说明这种个人感受可能与公众话题有一些契合点,再加之表现手法或者思想性上有一定的独到之处,所以也勉强能够生存,但是生存的异常艰难。
该类影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导演的自恋情结。
实
际上,国外获奖和国内票房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怪就怪在中国导演们在艺术创作上形成的狭隘定势。
中国导演在文艺片中,无一例外地描写底层人民真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照顾了国外影展评奖的需要,但却很难获得国内主流观众共鸣。
文艺片并非只能反映底层生活,也可以从生活在城市的工薪阶层、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身上挖掘内容潜力,毕竟他们才是电影观众的主力军。
中国的银幕目前不是自恋者的阵地,即使在美国、欧洲,艺术片也不可能为很多观众关注,这如同歌剧与“超女”的区别。
电影是大众艺术,不是少数人的艺术,没有观众的电影其最终结局只能是走向灭亡。
电影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否能传播取决于大众的接受程度。
文化不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真理。
自然科学中的真理哪怕是没有被人所认知却依然是真理,只是需要人类去认知;而文化则需要传播
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大众,脱离大众的文化没有任何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