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智能综述

计算智能综述
计算智能综述

计算智能综述

摘要:本文总结了计算智能各领域发展的概况,提出计算智能(包括神经网络、进化、遗传、免疫、生态、人工生命、主体理论等)作为第二代人工智能方法,是连接主义、分布式人工智能和自组织系统理论等共同发展的结果,其各领域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认为计算智能系统存在一般的数学基础,并存在一般模型,即广义生态学。最后,提出了计算智能理论和应用发展的若干展望。

关键字:计算智能神经网络进化遗传算法免疫生态人工生命主体理论

1.从符号主义到连接主义

智能是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合理的思维,以及有效的适应环境的综合性能力。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自然智能而言,用人工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1] 。长期以来,人们从人脑思维的不同层次出发,对人工智能进行研究,形成符号主义、连接主义和行为主义。

传统的人工智能是符号主义,它以Newell和Simon提出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为基础。物理符号系统假设认为物理符号系统是智能行为充分和必要的条件。物理符号系统由一组符号实体组成,它们都是物理模式,可在符号结构的实体中作为组分出现。该系统可以进行建立、修改、复制、删除等操作,以生成其他符号结构。

连接主义研究非程序的、适应性的信息处理的本质和能力,其初始代表为神经网络。神经网络的一些特点在连接主义计算后来的发展中也得到了体现,如:

1、以分布式方式存储信息

2、以并行方式处理信息

3、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能力

连接主义与行为主义间的差距相对较小,因此可将人工智能分为两大类,即符号智能和计算智能(或智能计算)。符号智能是以知识为基础,通过推理进行问题求解,也即传统的人工智能。计算智能是以数据为基础,通过训练建立联系,进行问题求解。计算智能以连接主义的思想为主,并与模糊数学和叠代函数系统等数学方法相交叉,形成了众多的发展方向。人工神经网络(ANN)、遗传算法、演化计算、人工生命、生态计算、免疫信息处理、多主体系统等都可以包括在计算智能中。

连接主义,或计算智能与分布式人工智能(Distribu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I)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在研究人类智能行为中发现,大部分人类活动都涉及多个人构成的社会团体,大型复杂问题的求解需要多个专业人员或组织协作完成[1] 。“协作”是人类智能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分布式人工智能正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兴起的。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和并发程序设计的发展,分布式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DAI主要研究在逻辑上或物理上分散的智能动作者如何协调其行为,即协调它们的知识、技能和规划,求解单目标或多目标问题,为设计和建立大型复杂的智能系统或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提供有效途径。分布式系统的本质决定了它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通过各子系统间的协同达到更高有序态的系统,因此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连接主义的而不是符号主义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段时间,符号智能体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8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经典人工智能的发展由辉煌转入相对停滞[15] ,而计算智能在神经网络的带动下异军突起。与生命科学、系统科学密切联系是计算智能的突出特点,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不仅计算机科学家,而且众多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加入到计算智能的研究中来,极大促进了它的发展。

2.计算智能的各分支

计算智能是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子领域发展综合而来的,主要有:

2.1 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是连接主义的经典代表。

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广泛互连而成的复杂网络系统[5],诞生于1943年。单一神经元可以有许多输入、输出。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连接的权值体现。神经元输出是其输入的函数。常用的函数类型有:线性函数,S型函数和阈值型函数。虽然单个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极其简单和有限,但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网络系统的行为是极其丰富的。单个神经元、Hopfield 网络模型和前向神经网络的结构如图所示。

神经网络的基本特点是:

?大规模并行处理:神经网络能同时处理与决策有关的信宿,如虽然单个神经元的动作速度不快,但网络的总体处理速度极快。

?容错性:由于神经网络包含的信息是分布存储的,即使网络某些单元和连接有缺陷,它仍然可以通过联想得到全部或大部分信息。

?自适应和自组织性:神经网络系统可以通过学习不断适应环境,增加知识的容量。

2.2 遗传算法[5]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是模拟达尔文的遗传选

择和自然淘汰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它是由Holland

于1975 年首先提出的。其主要特点是群体搜索策略和群

体之间的信息交换。与解析法、穷举法、随机法等传统搜

索方法相比,遗传算法具有不需搜索空间的知识、并行爬

峰、编码方法适应性广等特点。遗传算法是所谓“演化计算”

的一种。

遗传算法的基本流程和要素如图2所示:

根据模式定理(Schemata theorem),遗传算法中串的

运算实际上是模式的运算,遗传的进化实际上是模式的进

化。低阶、短定义距及平均适应度高于群体适应度的模式

(积木块)在子代中将得以指数级增长,积木块在遗传算

子作用下,相互结合,能生成高阶、长距、高平均适应度

的模式,可最终生成全局最优解。

遗传算法具有隐并行性,在对n个串个体进行运算时隐含处理了O(n3)个模式。实际上,在自然进化过程的任何时刻,总是同时有大量的物种在彼此独立地向前进化。在同一物种内部,也是同时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在通过自然选择、交配和基因突变而进化。显然,自然界的进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并行过程。遗传算法源于自然进化,自然也就继承了自然进化过程所固有的并行性。

标准遗传算法是生物遗传过程的一个非常简化的模拟。事实上,由于遗传,以及更广泛的进化,与生态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遗传算法中引入生态因素是值得努力的。这方面经典的如小生境(niche) 技术[5][8]。

2.3 演化计算

演化计算(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或称进化计算,是遗传算法的超集,其特点是群体搜索策略和群体中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换。目前研究的进化算法主要有遗传算法、进化规划(EP, Evolutionary Programming)和进化策略(ES, Evolutionary Strategies) [5]。尽管它们之间很相似,但历史上这三种算法是彼此独立发展起来的。

遗传算法是由美国J.Holland创建,后由K.DeJong,J.Grefenstette, D.Goldberg和L. Davis 等人进行了改进;进化规划最早由美国的L.J.Gfogel, A.J.Owens和M.J.Walsh提出;进化策略是由德国的I.Rechenberg和H.P.Schwefel建立的。三种算法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很大的不同[5]。①进化规划和进化策略都把变异作为主要的搜索算子,而在标准遗传算法中,变异只处于次要地位;②交叉在标准遗传算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进化规划中被完全省去,在进化策略中与自适应结合在一起使用非常重要;③标准遗传算法和进化规划都强调随机选择机制的重要性,而从进化策略的角度看,选择是完全确定的,没有合理的根据表明随机选择原则的重要性;④进化规划和进化策略确定地把某些个体排除在被选择复制之外,而标准遗传算法一般对每个个体都指定一个非零选择概率。

另外,在所谓的“智能进化”中,除了考虑遗传因素,还考虑到学习,这就是进化的强化学习(ERL)[5]。在ERL中,评价网络的结构和结合强度均由遗传决定,而行动网络的结合强度则有可能通过学习决定。而且这种学习信号的源泉,也仅限于评价网络的报酬信号。这是通过遗传决定的评价网络的报酬信号对行动网络结合强度实行最优化的一种强化学习方法。

2.4 免疫信息处理

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高度进化、复杂的生理机制,免疫系统通过高度复杂的网络结构来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护体内环境的稳定。免疫过程中所具有的识别能力、学习和免疫记忆功能,以及自适应调节机制等特性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1994年以来,免疫信息处理成为国际上新的研究热点[11][12]。目前这一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可抽取出免疫反应的概念化模型为:

图中免疫识别能够识别自我(Self)和非我(Non-self),对模式识别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等都具有重要的的意义。

在免疫调节中,一个比较成功的学说是Jerne网络模型(N.K.Jerne,1974)。这种高度联结的网络具有非线性动力系统所具有的稳定平衡点(该点对应于免疫记忆),当抗原侵入时,扰动网络的平衡,通过内部节点间的作用关系而形成新的平衡点。该网络学说能较好地

解释免疫记忆,免疫学习及免疫耐受等重要特点。基于该网络学说的思想和模型已在组合优化问题、自适应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免疫系统与脑神经系统在系统行为上具有很多相似,如识别、学习和记忆性能等,但是它们却有着不同的信息处理机制。免疫细胞间呈现着一种相互刺激和抑制的对称的作用关系,这不同与脑时间元之间的作用关系。免疫系统广泛分布于全身,它们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式的网络结构来实现各种免疫功能,并且这种网络结构和作用关系是在随着环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而经典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固定连接的网络模型。

免疫与遗传系统之间也是相互区别和联系的,由于抗原、抗体的特性是通过基因编码体现的,体内多样性抗体的产生也是基于免疫细胞分裂时进行的基因交叉和变异而实现的,这种基于遗传交叉的多样性操作,以及基于变异和选择等自适应群体层次的操作,对构成免疫识别和记忆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免疫系统与遗传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遗传算法是一种单一功能个体的进化,对每个个体而言,只能适应某个问题或环境,一旦环境变化,进化将前功尽弃。而免疫系统是将环境(非己)和自己相互作用直接考虑的。和GA相比,免疫系统还有如下特征:

●不是独立地对每个个体进行评价和选择,而是以共同作用为前提,考虑共生关系与

系统化。

●自我与非我的识别是一种特殊的模式识别,因此有特殊的多样性和选择操作。

●自适应性体现在包括结构层次在内的各种层次中。

●更能在线适应变动的环境。

免疫与生态系统具有某些联系。在博弈生态系统中,在博弈中可产生抗体[5]。

2.5 主体理论

主体,即Agent,是一个实体,它通过感知器感知环境,通过效应器作用于环境。主体是计算智能的单元中最复杂的一种;也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它的行为方式更加多样,为研究遗传、免疫、生态等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平台和观察背景。

多主体理论(MAS)是分布式人工智能(DAI)研究的一个分支。在多主体理论中,主体是一个自主的实体,它不断地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同时在该环境中还有其他的进程发生,也存在其他的主体。或者说,主体是一个其状态由心智部件,如信念、能力、选择、意图等组成的实体。在一个系统中,主体可以是同构的,也可以是异构的。多主体的研究涉及到在一组自主的智能主体之间协调其智能行为,协调它们的知识、目标、意图及规划以联合起来采取行动或求解问题。主体之间可能是协作关系,也可能存在着竞争。分布式人工智能和MAS是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分布式的实体行为。MAS可看作是采用由底向上的设计方法设计的系统。因为在原理上,分散自主的主体首先被定义,然后研究怎样完成个人或几个实体的任务求解。MAS不仅可以处理单一目标,也可以处理不同的多个目标。多主体系统主要研究在逻辑上或物理上分离的多个主体如何能并发计算、相互协作地实现问题求解。

目前,MAS 系统的研究非常活跃。MAS 试图用主体来模拟人的理性行为,主要应用在对现实世界和社会的模拟、机器人和智能机械等领域。主体本身需要具有自治性、对环境的交互性、协作性、可通讯性,以及长寿性、自适应性、实时性等特性。而在现实世界中生存、工作的主体,要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主体不仅要保持对紧急情况的及时反映,还要使用一定的策略对中短期的行为做出规划,进而通过对世界和其它主体的建模分析来预测未来的状态,以及通过通讯语言实现和其他主体的协作或协商。主体本身的构造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既可以采用符号主义的方法(如面向推理的符号自动机),也可以采用连接主义的方法(如神经网络)。

2.6 人工生命

人工生命由美国圣塔菲研究所(SFI)的兰顿(Langton)提出,并于1987-1996年召开了五届国际人工生命会议。人工生命,是用计算机、精密机械等人工媒体所构造出的能生成自然生物系统特有行为的模拟系统[5]。这里,“特有行为”主要是指

(1)自组织行为,即不是通过全局的整体控制,而是通过大量的非生命分子(也就是行为的各个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某中有序的行为。

(2)学习行为,即从生物进化过程的自适应现象中所发现的自学系及其传播行为。

这两个特有行为又可以概括为“自律生成行为”。所谓自律(autonomy),含有“自治”、“自我约束”之意,自律系统能够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自动地调整系统行为,甚至改变系统的结构。在“调整”和“改变”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使系统本身得到优化。如果是人工生命系统,则意味着系统得到进化。

人工生命的本质就是在人工系统上实现与生命一样的行为。这里的“系统”,由来自自律的个体集团构成,而个体之间的局部相互作用由简单规则的集合来控制。在这样的系统中,不存在全局范围的集团行为规则。人们观察到的复杂的高维动力学现象及其结构,具有突现(emergent)性质,也就是系统不能产生预先设定性质。因为系统设计者虽然可以设定各个个体行为的“局部规则”,但不能预先设定个体集团全体行为的“全面行为规则”。这种“突现” 性质是由于低维的个体之间局部地相互作用,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的产生过程表明,高维结构的“局部层次”,通过要求低维个体的支撑而相互竞争、发展起来。这其中的突现结构,即所谓低维个体行为的组织化完成了极重要的任务,这种任务的通过不断地进化是通过不断地设定唤起低维个体局部规则而完成的,因此突现结构随时间而进化。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不难看到人工生命的一些明显特征:

1、人工生命是由单个个体的集团构成,集团中每个个体都具有简单过程行为。

2、人工生命系统既不存在全局控制过程,也不存在决定整体行为的规则。

3、个体的每个过程都包含与其它个体的交叉,反映了它对局部状态的影响。

4、系统能超越各过程范围产生比较高级的行为,并且有“突现”结构与性质。

2.7 生态计算

生态计算或计算生态学(The Ecology Computation) ,是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演化计算、免疫信息处理等在更高层次的概括——尽管其发展与上述各分支是相互独立的。

从历史的角度,生态计算具有几个相对独立的来源。而这些相对独立的来源却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这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态计算作为计算智能的集大成者,其产生在是计算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

?开放信息系统→计算生态学

?博弈论→博弈生态系统→生态动力学[5]

?反馈与控制理论→生态学模型

?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非平衡相变→反应扩散方程和序参量方程→进化方程生态系统中的自组织可从几个方面考察。从博弈论的角度考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策略(如K策略、R策略),根据其适应度,或淘汰,或变异等,缓慢地进化。那些能够适应环境的策略类型或者相互依存的策略集团自发地形成具有新的秩序的组织(几个经典的例子参[16])。从协同的角度,计算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种相变,是系统处在一种非线性结构下产生新的更有序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的过程。

生态计算的关键不是设计一种新的方法直接解决实际问题,它更多是面向计算智能的一般原理,说明计算智能中的某些基本原则的。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它称为“广义生态学”。下面我们还要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

3.各领域的内在联系

计算智能的各领域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1、连接主义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符号主义不同,计算智能的各领域用不同方式实现了连接主义的计算,即:研究简单个体如何在简单交互规则指导下,构成具有复杂智能行为的高层系统。由此带来各种算法的统一特点,如社会性、并行性、单元的智能性、开放性等。

2、各领域服从统一的模型,即“开放式计算系统”模型。计算智能是多个简单个体通过生态行为,或者说是社会行为,自组织的形成智能的过程。系统是由异构的、分布的、动态的、大规模的、自主的成分构成的计算系统,一个复杂的计算任务由大量的计算单元非同时的计算行为完成;执行这些任务的单元的全部特性对其他单元甚至系统本身也是未知的;大量的单元的行为决定是基于它们对系统的不完全知识和延迟的甚至是矛盾的信息作出的。

3、遗传算法是进化计算的特例,而进化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行为。进化包含遗传的因素,但进化不能只从遗传的角度出发来考察问题,同样演化计算也不能仅以遗传变异机制为限(如经典演化计算所做的)。进化是非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环境通常是通过生态系统对物种的进化起作用;物种在进化中相互作用,形成所谓的“协同进化”(coevolution)。因此,如果把以遗传算法为代表的演化计算作为“微观演化”或“基因进化计算”,那么演化计算的进一步研究将导致“生态进化计算”的产生。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事实是进化与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的关系。在耗散结构论和协同学中,利用反应扩散方程和随机微分方程从另一个角度讨论了进化的问题。实际上上述方程在生态学中应用十分普遍(下文还要讨论到),作为生态计算的特例,进化计算中运用这些数学工具是很自然的。

4、生态模型具有共性。对生态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层次上,在计算智能中,“生态”是描述计算系统中各主体间相互关系的概念,广义上,神经网络、进化系统、多主体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是生态系统。由于系统的层次化,生态关系也有不同的层次,如人作为细胞的生态系统,而本身又是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一个“细胞”。一个统一的生态理论将能解释这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层次的系统的共性问题,并对计算智能的终极目标——人工生命理论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不能不说生态的研究在计算智能中是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的。

5、人工生命在计算智能诸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生态计算(包括进化和遗传)、神经网络、免疫计算和主体理论等各理论的综合,又为各理论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与生态计算相比,它与开放式计算系统关系更加密切,或者说在概念上更加吻合。人工生命的研究原则,往往就是整个计算智能的研究原则。

综上所述,计算智能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明确的研究思路、理论背景、数学手段和应用前景,其各领域和计算智能一般理论均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能力。

4.理论逻辑框架

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智能系统与所谓“ 开放式计算系统”实际上是一致的。开放式计算系统是指由异构的、分布的、动态的、大规模的、自主的成分(Agent,可以理解为计算智能单元,如神经元、遗传个体、抗原、抗体)构成的计算系统,一个复杂的计算任务由大量的计算单元非同时的计算行为完成;执行这些任务的单元的全部特性对其他单元甚至系统本身也是未知的;大量的单元的行为决定是基于它们对系统的不完全知识和延迟的甚至是矛盾的信息做出的。这一概念是由Hewitt于1991年提出的,这种分布式计算系统的主要特征是:

(1)并发性:在开放系统中,大量的部件同时处理从不同的外部源头来的各种信息。

(2)非同时性:一、环境不由系统决定,信息随时进入,这要求随时处理;二、系统处理组件物理上的分散性决定了由时钟协调成为不可能。

(3)分散控制:对于一个开放系统,一个独裁中央决策中心将成为严重的瓶颈,因为:一、通信的异步性和不可靠性;二、中心控制的Agent不可能得到完整的当前的系统状态,这样局部的决定可能更符合它们的需要。

(4)矛盾的信息:从外部和系统不同部分来的信息结果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决定必须由开放系统的组件根据可得到的最新的证据作出。

(5)松散的关系:一个Agent内部操作、组织结构、状态对另一个Agent可能是不可能得到的;每个组件可以保持简单,因为它只要保持自己的状态和对其他Agent的接口即可。

(6)操作的连续性:开放系统必需是可靠的,部分组件的损坏和修理不会影响系统的操作。

在这种智能计算的一般模型中(图4),关键问题是研究简单个体如何在简单交互规则指导下,构成具有复杂智能行为的高层系统,所谓的“广义生态学”就是研究该问题的。它指出,智能计算系统共同遵循某些规律如有序、生长、繁殖、加速、交互、层次化、渐进机构化、渐进中心化。智能计算过程中的自组织的一般过程如图5所示。这些一般规律在智能计算的各领域均得到了体现,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 史忠植.高级人工智能.科学出版社,1998

[2] 石纯一等.人工智能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3] 蔡自兴,徐光祐.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 董军,潘云鹤.移动Agent系统的智能与行为.计算机科学1999,26(8):53-57

[5] 陈国良,王煦法等.遗传算法及其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

[6] 曹先彬,高隽,王煦法.基于生态竞争模型的遗传强化学习. 软件学报1999,10(6):658-662

[7] Futuyma. Evolutionary Biology. Sinauer Associates, Inc. 1986

[8] 徐金梧,刘纪文.基于小生境技术的遗传算法.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99,12(1):104-107

[9] Bart Kosko, Fuzzy Engineering. Prentice Hall, 1997

[10] 张显俊.免疫遗传算法及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论文

[11] S.Forest et al. Self-nonself Discrimination in a Computer. Proceedings of the 1996 IEEE

Symp. On Comp. Security and Privacy, PP202-212, 16-18 May 1994

[12] W.C. Arnold ,D.M. Chess, et al. Automatic Immune system for Computers and Computer

Networks. US Patent 5, 440, 723, August 1995.

[13] 刘克胜.计算机免疫系统的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内部讨论稿) 1999

[14] 潘正君,康立山,陈毓屏. 演化计算. 清华大学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5] 董聪,郭晓华. 智能计算中的热点问题. 计算机科学, 1999, 26(4):5-9

[16] Robert Axelrod. The Evolution Cooperation. Arts & Licensing International, Inc. 1984

人工智能算法综述

人工智能算法综述 人工智能算法大概包括五大搜索技术,包括一些早期的搜索技术或用于解决比较简单问题的搜索原理和一些比较新的能够求解比较复杂问题的搜索原理,如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等。 1、盲目搜索 盲目搜索又叫做无信息搜索,一般只适用于求解比较简单的问题。包括图搜索策略,宽度优先搜索和深度优先搜素。 1、图搜索(GRAPH SERCH)策略是一种在图中寻找路径的方法。在有关图的表示方法中,节点对应于状态,而连线对应于操作符。 2、如果搜素是以接近其实节点的程度依次扩展节点的,那么这种搜素就叫做宽度优先搜素(breadth-first search 。 3、深度优先搜索属于图算法的一种,英文缩写为DFS即Depth First Search.其过程简要来说是对每一个可能的分支路径深入到不能再深入为止,而且每个节点只能访问一次。 二、启发式搜索 盲目搜索的不足之处是效率低,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空间。启发信息是进行搜索技术所需要的一些有关具体问题的特性的信息。利用启发信息的搜索方法叫做启发式搜索方法。 启发式搜索就是在状态空间中的搜索对每一个搜索的位置进行评估,得到最好的位置,再从这个位置进行搜索直到目标。这样可以省略大量无谓的搜索路径,提高了效率。在启发式搜索中,对位置的估价是十分重要的。采用了不同的估价可以有不同的效果。 3、博弈树搜索 诸如下棋、打牌、竞技、战争等一类竞争性智能活动称为博弈。博弈有很多种,我们讨论最简单的"二人零和、全信息、非偶然"博弈,其特征如下: (1 对垒的MAX、MIN双方轮流采取行动,博弈的结果只有三种情况:MAX方胜,MIN方败;MIN方胜,MAX方败;和局。 (2 在对垒过程中,任何一方都了解当前的格局及过去的历史。

并行计算综述

并行计算综述 姓名:尹航学号:S131020012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摘要:本文对并行计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内容有:并行计算提出的背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行计算概念和并行计算机类型,并行计算的性能评价,并行计算模型,并行编程环境与并行编程语言。 关键词:并行计算;性能评价;并行计算模型;并行编程 1. 前言 网络并行计算是近几年国际上并行计算新出现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热门课题。网络并行计算就是利用互联网上的计算机资源实现其它问题的计算,这种并行计算环境的显著优点是投资少、见效快、灵活性强等。由于科学计算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能具有并行计算的环境,但除了少数计算机大户(石油、天气预报等)外,很多用户由于工业资金的不足而不能使用并行计算机。一旦实现并行计算,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超级计算。这样,就不必要购买昂贵的并行计算机。 目前,国内一般的应用单位都具有局域网或广域网的结点,基本上具备网络计算的硬件环境。其次,网络并行计算的系统软件PVM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消息传递标准软件系统。有了该软件系统,可以在不具备并行机的情况下进行并行计算。该软件是美国国家基金资助的开放软件,没有版权问题。可以从国际互联网上获得其源代码及其相应的辅助工具程序。这无疑给人们对计算大问题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这种计算环境特别适合我国国情。 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投入了一些力量来进行并行计算软件的应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目前为止,网络并行计算已经在勘探地球物理、机械制造、计算数学、石油资源、数字模拟等许多应用领域开展研究。这将在计算机的应用的各应用领域科学开创一个崭新的环境。 2. 并行计算简介[1] 2.1并行计算与科学计算 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简单地讲,就是在并行计算机上所作的计算,它和常说的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超级计算(Super Computing)是同义词,因为任何高性能计算和超级计算都离不开并行技术。

潮流计算(matlab)实例计算

潮流例题:根据给定的参数或工程具体要求(如图),收集和查阅资料;学习相关软件(软件自选:本设计选择Matlab进行设计)。 2.在给定的电力网络上画出等值电路图。 3.运用计算机进行潮流计算。 4.编写设计说明书。 一、设计原理 1.牛顿-拉夫逊原理 牛顿迭代法是取x0 之后,在这个基础上,找到比x0 更接近的方程的跟,一步一步迭代,从而找到更接近方程根的近似跟。牛顿迭代法是求方程根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最大优点是在方程f(x) = 0 的单根附近具有平方收敛,而且该法还可以用来求方程的重根、复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一般来说,各个母线所供负荷的功率是已知的,各个节点电压是未知的(平衡节点外)可以根据网络结构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然后由节点导纳矩阵列写功率方程,由于功率方程里功率是已知的,电压的幅值和相角是未知的,这样潮流计算的问题就转化为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问题了。为了便于用迭代法解方程组,需要将上述功率方程改写成功率平衡方程,并对功率平衡方程求偏导,得出对应的雅可比矩阵,给未知节点赋电压初值,一般为额定电压,将初值带入功率平衡方程,得到功率不平衡量,这样由功率不平衡量、雅可比矩阵、节点电压不平衡量(未知的)构成了误差方程,解误差方程,得到节点电压不平衡量,节点电压加上节点电压不平衡量构成新的节点电压初值,将新的初值带入原来的功率平衡方程,并重新形成雅可比矩阵,然后计算新

的电压不平衡量,这样不断迭代,不断修正,一般迭代三到五次就能收敛。 牛顿—拉夫逊迭代法的一般步骤: (1)形成各节点导纳矩阵Y。 (2)设个节点电压的初始值U和相角初始值e 还有迭代次数初值为0。 (3)计算各个节点的功率不平衡量。 (4)根据收敛条件判断是否满足,若不满足则向下进行。 (5)计算雅可比矩阵中的各元素。 (6)修正方程式个节点电压 (7)利用新值自第(3)步开始进入下一次迭代,直至达到精度退出循环。 (8)计算平衡节点输出功率和各线路功率 2.网络节点的优化 1)静态地按最少出线支路数编号 这种方法由称为静态优化法。在编号以前。首先统计电力网络个节点的出线支路数,然后,按出线支路数有少到多的节点顺序编号。当由n 个节点的出线支路相同时,则可以按任意次序对这n 个节点进行编号。这种编号方法的根据是导纳矩阵中,出线支路数最少的节点所对应的行中非零元素也2)动态地按增加出线支路数最少编号在上述的方法中,各节点的出线支路数是按原始网络统计出来的,在编号过程中认为固定不变的,事实上,在节点消去过程中,每消去一个节点以后,与该节点相连的各节点的出线支路数将发生变化(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因此,如果每消去一个节点后,立即修正尚未编号节点的出线支路数,然后选其中支路数最少的一个节点进行编号,就可以预期得到更好的效果,动态按最少出线支路数编号方法的特点就是按出线最少原则编号时考虑了消去过程中各节点出线支路数目的变动情况。 3.MATLAB编程应用 Matlab 是“Matrix Laboratory”的缩写,主要包括:一般数值分析,矩阵运算、数字信号处理、建模、系统控制、优化和图形显示等应用程序。由于使用Matlab 编程运算与人进行科学计算的思路和表达方式完全一致,所以不像学习高级语言那样难于掌握,而且编程效率和计算效率极高,还可在计算机上直接输出结果和精美的图形拷贝,所以它的确为一高效的科研助手。 二、设计内容 1.设计流程图

电力系统分析潮流计算例题

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 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学院 2012.10 3.1 电网结构如图3—11所示,其额定电压为10KV 。已知各节点的负荷功率及参数: MVA j S )2.03.0(2 +=, MVA j S )3.05.0(3+=, MVA j S )15.02.0(4+= Ω+=)4.22.1(12j Z ,Ω+=)0.20.1(23j Z ,Ω+=)0.35.1(24j Z 试求电压和功率分布。 解:(1)先假设各节点电压均为额定电压,求线路始端功率。 0068.00034.0)21(103.05.0)(2 2223232232323j j jX R V Q P S N +=++=++=?0019.00009.0)35.1(10 15.02.0)(2 2 224242242424j j jX R V Q P S N +=++=++=?

则: 3068.05034.023323j S S S +=?+= 1519.02009.024424j S S S +=?+= 6587.00043.122423' 12 j S S S S +=++= 又 0346 .00173.0)4.22.1(106587.00043.1)(2 2 212122'12'1212j j jX R V Q P S N +=++=++=? 故: 6933.00216.112'1212 j S S S +=?+= (2) 再用已知的线路始端电压kV V 5.101 =及上述求得的线路始端功率 12 S ,求出线 路 各 点 电 压 。

kV V X Q R P V 2752.05 .104.26933.02.10216.1)(11212121212=?+?=+=? kV V V V 2248.101212=?-≈ kV V V V kV V X Q R P V 1508.100740.0) (24242 2424242424=?-≈?=+=? kV V V V kV V X Q R P V 1156.101092.0) (23232 2323232323=?-≈?=+=? (3)根据上述求得的线路各点电压,重新计算各线路的功率损耗和线路始端功率。 0066.00033.0)21(12.103.05.02 2 223j j S +=++=? 0018.00009.0)35.1(15 .1015.02.02 2 224j j S +=++=? 故 3066.05033.023323j S S S +=?+= 1518.02009.024424j S S S +=?+= 则 6584.00042.122423' 12 j S S S S +=++= 又 0331.00166.0)4.22.1(22 .106584.00042.12 2 212j j S +=++=? 从而可得线路始端功率 6915.00208.112 j S +=

最短路径的并行算法综述

最短路径的并行算法综述 SA02011105 陈艾 (aiai@https://www.360docs.net/doc/fd3074054.html,) 摘要: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的一个典范问题,它被应用于众多领域。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分成两类:单源最短路径、所有顶点对间的最短路径。本文对最短路径的并行算法进行综述,并介绍目前最短路径问题中的一个热点问题K条最短路径。 关键字:最短路径,单源最短路径,所有顶点对间的最短路径,K条最短路径 A Summary on Parallel Algorthms for Shortest Path Problems SA02011105 CHEN Ai Abstract:The shortest path probl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ph theory .It is applied to numerous area . It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single source shortest paths and all pairs shortest path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ummary on parallel algorithms for the shortest path problems including introducing a hot issue k shortest paths in shortest path problems at present. Keywords:Shortest paths,Single source shortest paths,All pairs shortest paths,K shortest paths 1. 引言 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图论的研究得到广泛重视,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的一个典范问题,它已经被应用于众多领域。最短路径问题最直接的应用当数在地理信息领域,如:GIS网络分析、城市规划、电子导航等。在交通咨询方面,寻找交通路网中两个城市间最短的行车路线就是最短路径问题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网络通信领域,信息包传递的路径选择问题也与最短路径问题息息相关。举个例子,OPSF开放路由选择协议,每 1 SA02011105 陈艾

基于GPU并行计算的图像二值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基于GPU并行计算的图像二值化研究 引言: 图像是当今社会运用的越来越多的元素之一,不过是动画还是静态的图片都是图像的动静呈现,所以对图像的处理也就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图像重要性,图像处理就是在图像中得到可靠的信息。而图像的二值化处理也是当今正盛行的一种图像的处理方法,它把图像原始化,使得数据更加简单的表现。 本毕业设计是GPU与二值化的并行运算,这无疑就是一种加速算法,也就是讲在二值化处理本来就跟快的基础上,能够更快的读取图像中的信息,得到我们想要的数据。而现在最常用的一种加速算法就是CUDA算法,他的并行运算可以使得二值化运算提高几十倍,在图像处理中是一个很庞大的数据。CUDA的并行运算在处理小图像时并不能很明显的突出速度,但是当遇到有大量的图像需要处理,而且图像又很大的情况下,这种并行运算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1图像处理简介 1.1图像处理的概念 图像处理一般指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是指用数字摄像机、扫描仪等设备经过采样和数字化得到的一个大的二维数组,该数组的元素称为像素,其值为一整数,称为灰度值。图像处理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图像压缩,增强和复原,匹配、描述和识别3个部分。 常见的处理有图像数字化、图像编码、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分割和图像分析等。图像处理一般指数字图像处理。虽然某些处理也可以用光学方法或模拟技术实现,但它们远不及数字图像处理那样灵活和方便,因而数字图像处理成为图像处理的主要方面。 1.2 图像二值化技术的简介 首先,图像的二值化有利于图像的进一步处理,使图像变得简单,而且数据量减小,能凸显出感兴趣的目标的轮廓。其次,要进行二值图像的处理与分析,首先要把灰度图像二值化,得到二值化图像。所有灰度大于或等于阀值的像素被判定为属于特定物体,其灰度值为255表示,否则这些像素点被排除在物体区域以外,灰度值为0,

计算智能主要算法研究

-3- 研究与探索 200912 计算智能主要算法研究 田晓艳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关键词】本文介绍了计算智能及其四种主要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算法、进化算法、蚁群算法。详细描述了每个算法的生物学基础、计算原理及其特点,以及基于每个算法的优化设计,并对它们已有的成果及在工程应用中所存在问题作简要的讨论。最后总结了四种算法的优势并预测了计算智能的发展趋势。 计算智能 人工神经网络 模糊算法 进化算法 蚁群算法 一、概述 二、计算智能的主要算法 计算智能,广义的讲就是借鉴仿生学思想,基于生物体系的生物进化、细胞免疫、神经细胞网络等某些机制,用数学语言抽象描述的计算方法。是基于数值计算和结构演化的智能,是智能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计算智能有着传统的人工智能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需要建立问题本身的精确模型,非常适合于解决那些因为难以建立有效的形式化模型而用传统的人工智能技术难以有效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和现在的研究现状,计算智能的主要算法有: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算法、进化算法、模拟退火、忌搜索算法、DNA软计算、人工免疫系统、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多代理(Agent)系统等。 本文对计算智能的四种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模糊计算、进化计算、蚁群算法的生物学基础、计算原理及其特点作一个简单的综述,并对它们已有的成果及工程应用与存在问题作简要的讨论。 计算智能是在神经网络、进化计算及模糊系统这 [1] 三个领域发展相对成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统一概念。其中,神经网络是一种对人类智能的结构模拟方法,它是用于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去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智能机理的;进化运算是一种对人类智能的演化模拟方法,它是用进化算法去模拟人类智能的进化规律的;模糊计算是一种对人类智能的逻辑模拟方法,它是用模糊逻辑去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的。 (1)神经网络的生物学基础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是神经元(神经细胞),它是处理人体内各部分之间相互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每个神经元都由一个细胞体,一个连接其他神经元的轴突和一些向外伸出的其它较短分支——树突组成。轴突的功能是将本神经元的输出信号(兴奋)传递给别的神经元。其末端的许多神经末梢使得兴奋可以同时传送给多个神经元。树突的功能是接受来自其它神经元的兴奋。神经元细胞体将接受到的所有信号进行简单处理(如加权求和,即对所有的输入信号都加以考虑且对每个信号的重视程度——体现在权值上——有所不同)后由轴突输出。 [2] 1、人工神经网络

智能优化算法综述

智能优化算法的统一框架 指导老师:叶晓东教授 姓名:李进阳 学号:2 班级:电磁场与微波技术5班 2011年6月20日

目录 1 概述 (3) 2群体智能优化算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工鱼群算法 (4) 蚁群算法 (5) 混合蛙跳算法 (9) 3神经网络算法 (10) 神经网络知识点概述 (10) 神经网络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11) 4模拟退火算法 (15) 5遗传算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遗传算法知识简介 (17) 遗传算法现状 (18) 遗传算法定义 (19) 遗传算法特点和应用 (20) 遗传算法的一般算法 (21) 遗传算法的基本框架 (26) 6总结 (28) 7感谢 (29)

1概述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广,传统的基于符号处理机制的人工智能方法在知识表示、处理模式信息及解决组合爆炸等方面所碰到的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些困难甚至使某些学者对强人工智能提出了强烈批判,对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众所周知,在人工智能领域中,有不少问题需要在复杂而庞大的搜索空间中寻找最优解或准优解。像货朗担问题和规划问题等组合优化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求解此类问题时,若不能利用问题的固有知识来缩小搜索空间则会产生搜索的组合爆炸。因此,研究能在搜索过程中自动获得和积累有关搜索空间的知识,并能自适应地控制搜索过程,从而得到最优解或准有解的通用搜索算法一直是令人瞩目的课题。智能优化算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经实践证明特别有效的算法。 2群体智能优化算法 自然界中群体生活的昆虫、动物,大都表现出惊人的完成复杂行为的能力。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参考群体生活的昆虫、动物的社会行为,提出了模拟生物系统中群体生活习性的群体智能优化算法。在群体智能优化算法中每一个个体都是具有经验和智慧的智能体 (Agent) ,个体之间存在互相作用机制,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强大的群体智慧来解决复杂的问题。自 20世纪 90年代模拟蚂蚁行为的蚁群算法(ACO)提出以来,又产生了模拟鸟类行为的微粒群算法 ( PSO)、模拟鱼类生存习性的人工鱼群算法、模拟青蛙觅食的混合蛙跳算法 ( SFLA)等。这些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的出现,使原来一些复杂的、难于用常规的优化算法进行处理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大大增强了人们解决和处理优化问题的能力,这些算法不断地用于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问题,使得人们投入更大的精力对其理论和实际应用进行研究。群体智能优化算法本质上是一种概率搜索,它不需要问题的梯度信息具有以下不同于传统优化算法的特点: ①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个体是分布式的,不存在直接的中心控制,不会因为个别个体出现故障而影响群体对问题的求解,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②每个个体只能感知局部信息,个体的能力或遵循规则非常简单,所以群体智能的实现简单、方便; ③系统用于通信的开销较少,易于扩充; ④自

计算智能主要算法的比较与融合

第1期2007年2月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Journal of C AE I T Vol .2No .1Feb .2007   收稿日期:2006211218 修订日期:2007201205 基础理论 计算智能主要算法的比较与融合 苏建元 (河海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南京 210024) 摘 要:计算智能算法的融合可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但算法选择带有一定盲目性。文章对计算智能的主要算法———人工神经网络、人工免疫系统、模糊系统和遗传算法等的特性进行比较,提出了四种融合形态———串联型、并联型、部分融合型和完全融合型,以及融合步骤、融合的数学描述,讨论了六种融合算法的特点和方法。融合提高了算法性能、扩大了应用范围。通过比较明确了计算智能算法的选择方法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通过仿真分析说明了算法融合思路的正确性。关键词:神经网络;模糊系统;遗传算法;免疫系统;计算智能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692(2007)012052205 Co mpar ison and Fusi on of Co m put a ti ona l I n telli gence ’s Ma i n Algor ith m s S U J ian 2yuan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He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24,China ) Abstract:The fusi on of computati onal intelligence ′s algorith m s may be able t o s olve actual p r oble m s,but the method of selecting the algorith m s may not be s o scientific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 our maj or algo 2rithm s 2artificial neural net w ork,artificial i m mune syste m ,fuzzy l ogic syste m ,and genetic algorithm 2are compared in this paper .Fusi on step s,fusi on algorith m definiti on,and f our kinds of fusi on shapes (se 2 ries,parallel,partial,and comp lete )are p r opos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of six fusi on algo 2rithm s are als o discussed .The fusi on enhances alg orithm ′s perf or mance and expands app licati on ′s scope .Both the method of selecting algorithm s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 on in computati onal intelligence are given thr ough comparis on .The si m ulati on study indicates that this algorith m fusi on mentality is correct .Key words:neural net w ork;fuzzy syste m;genetic algorith m;i m mune syste m;computati onal intelli 2 gence 0 引 言 生物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神经网络、遗传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神经网络、模糊和遗传进化等生物现象和信息处理体系的借鉴和利用已经形成一个新型的学科———生物计算智能系统,简称计算智能。计算智能是在1994年I EEE 举办的首届计算智能世界大会上提出的,它以连接主义和进化主义思想为基础,计算智能中的主要算法 具有自适应的结构、随机产生的或指定的初始状态、 适应度的评测函数、修改结构的操作、系统状态存储器、终止计算的条件、指示结果的方法、控制过程的参数等共同要素,具有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的特征和简单、通用、鲁棒性强、易并行处理等特点,这些特征已被应用于信息安全、模式识别、数据分类与挖掘、优化设计、故障诊断、机器学习、联想记忆和控制等领域。计算智能的各领域服从“开放式计算系 统”的统一模型[1] ,但它们也有一定的差别,国内外介绍有关计算智能算法融合的资料比较少,文献

分布式与并行计算报告

并行计算技术及其应用简介 XX (XXX,XX,XXX) 摘要:并行计算是实现高性能计算的主要技术手段。在本文中从并行计算的发展历程开始介绍,总结了并行计算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其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重要技术。通过分析在当前比较常用的实现并行计算的框架和技术,来对并行计算的现状进行阐述。常用的并行架构分为SMP(多处理系统)、NUMA (非统一内存存储)、MPP(巨型并行处理)以及集群。涉及并行计算的编程模型有MPI、PVM、OpenMP、TBB及Cilk++等。并结合当前研究比较多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来探讨并行计算的应用。最后通过MPI编程模型,进行了并行编程的简单实验。 关键词:并行计算;框架;编写模型;应用;实验 A Succinct Survey about Parallel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Abstract:Parallel computing is the main technology to implement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arallel Computing. It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fac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arallel computing and the important technologies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ramework and technology commonly used in parallel computing currently,to expla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arallel computing.Framework commonly used in parallel are SMP(multi processing system),NUMA(non uniform memory storage),MPP(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 and cluster.The programming models of parallel computing are MPI, PVM, OpenMP, TBB and Cilk++, etc.Explored the application of parallel computing combined with cloud computing and big data which are very popular in current research.Finally ,through the MPI programming model,a simple experiment of parallel programming is carried out. Key words:parallel computing; framework; programming model; application; experiment 1引言 近年来多核处理器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前软件技术面临巨大的挑战。单纯的提高单机性能,已经不能满足软件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大的计算问题上,单机性能越发显得不足。在最近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大战中,AlphaGo就使用了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才能获得强大的搜索计算能力。并行计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行计算或称平行计算时相对于串行计算来说的。它是一种一次可执行多个指令的算法,目的是提高计算速度,及通过扩大问题求解规模,解决大型而复杂的计算问题。可分为时间上的并行和空间上的并行。时间上的并行就是指流水线技术,而空间上的并行则是指用多个处理器并发的执行计算。其中空间上的并行,也是本文主要的关注点。 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是指同时使用多种计算资源解决计算问题的过程,是提高计算机系统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多个处理器来协同求解同一问题,即将被求解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部分,各部分均由一个独立的处理机来并行计算。并行计算系统既可以是专门设计的,含有多个处理器的超级计算机,也可以是以某种方式互联的若干台的独立计算机构成的集群。通过并行计算集群完成数据的处理,再将处理的结果返回给用户。 目前常用的并行计算技术中,有调用系统函数启动多线程以及利用多种并行编程语言开发并行程序,常用的并行模型有MPI、PVM、OpenMP、TBB、Cilk++等。利用这些并行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多核资源适应目前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并行技术不仅要提高并行效率,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软件开发人员负担,如近年来的TBB、Cilk++并行模型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开发难度,提高了开发效率,使得并行软件开发人员把更多精力专注于如何提高算法本身效率,而非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去并行一个算法。

(完整版)《计算智能》授课大纲

《计算智能》授课大纲课程性质:必修课,3学分,共48~54课时(共16周)。 一、课程介绍 《计算智能》课程对计算智能领域的主要算法进行介绍,重点讨论各种算法的思想来源、流程结构、发展改进、参数设置和相关应用。内容包括绪论以及进化计算、群体智能、人工免疫算法、分布估计算法、神经网络、模糊逻辑和多目标进化算法等。并从工程应用及与其他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相结合的角度讨论人工智能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导论(1课时) (1)计算智能简介 (2)计算智能典型方法 2.优化理论(2课时) (1)优化问题 (2)优化方法分类 a)非约束优化 b)约束优化 c)多解问题 d)多目标优化 e)动态优化问题

3.进化计算(9课时) (1)进化计算导论 (2)遗传算法 a)经典遗传算法 b)交叉、变异 c)控制参数 d)模式定理与积木块假设 e)遗传算法的变体 f)前沿专题(小生境遗传算法、约束处理、多目标优化、动态环 境) g)应用 (3)遗传编程、进化规划、进化策略 (4)差分进化 (5)文化计算 (6)协同进化 4.人工免疫系统(6课时) (1)自然免疫系统 (2)人工免疫模型 a)克隆选择模型 b)网络理论模型 c)危险理论 (3)免疫优化计算

5.群体智能(3课时) (1)粒子群优化 (2)蚁群算法 6.多目标进化算法及应用(6课时) 5.1 绪论 5.2 主要的多目标进化算法 5.3 多目标进化算法性能评价和问题测试集 5.4 多目标优化的新进展 5.5 应用实例 7.神经网络(6课时) (1)人工神经元 (2)监督学习神经网络 (3)非监督学习神经网络 (4)径向基函数网络 (5)增强学习 (6)监督学习的性能问题 8.深度学习算法(Deep Learning)(3课时) 9.分布估计算法(3课时) 10.计算智能算法在各研究方向的应用(6~9课时) (讨论计算智能算法在每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中的结合应用) 三、教材与参考书 2、张军,詹志辉.计算智能[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11.

P-Q分解法潮流计算方法改进综述

P-Q分解法潮流计算方法改进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P-Q分解法潮流计算方法的数学模型,简化假设及特点,总 结了P-Q分解法在低压配电网络中,随着支路R/X比值的增大所带来的迭代次数 增大和不收敛性的解决方法,及该方法在不同假设条件下收敛性,并提出了自己 的见解。 关键词: P-Q分解法;收敛性;大R/X比支路 1 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 P-Q分解法又称为快速解耦法,是基于牛顿-拉夫逊法的改进,其基本思想是:把节点功率表示为电压向量的极坐标方程式,抓住主要矛盾,把有功功率误差作 为修正电压向量角度的依据,把无功功率误差作为修正电压幅值的依据,把有功 功率和无功功率迭代分开进行【1】。 对一个有 n 个节点的系统,假定第1个为平衡节点,第 2~m+1号节点为PQ 节点,第m+2~n号节点为PV节点,则对于每一个PQ或PV节点,都可以在极坐 标形式下写出一个有功功率的不平衡方程式: 这些假设密切地结合了电力系统的某些固有特点,作为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广泛使用的一 种算法,P-Q分解法无论是内存占用量还是计算速度方面都比牛顿-拉夫逊法有了较大的改进,主要反映在以下三点: ① 在修正方程式中,B’和B’’二者的阶数不同。B’为n-1 阶,B ‘’为m阶方阵,简化了牛 顿法的一个n+m-1的方程组,显著减少了方程组的求解难度,相应地也提高了计算速度。 ②用常系数矩阵B’和B’’代替了变系数雅可比矩阵,而且系数矩阵的元素在迭代过程中 保持不变。系数矩阵的元素是由导纳矩阵元素的虚部构成的,可以在进行迭代过程以前,对 系数矩阵形成因子表,然后反复利用因子表对不同的常数项△P/V 或△Q/V进行前代和回代 运算,就可以迅速求得电压修正量,从而提高了迭代速度,大大地缩短了每次迭代所需的时 间【2】。 ③用对称的B’和B’’代替了不对称的雅可比矩阵,因此只需要存储因子表的上三角部分,这样减少了三角分解的计算量和内存【2】。 3 P-Q分解法的收敛性改进 在各种文献中,都有对P-Q分解法从不同方面提出了讨论和改进,有些是对硬件的改进,如使用并行算法和相应的并行软件来替代原来的串行处理,有些是对算法程序做出了改进, 方法众多,不在此累述。但是我注意到,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理论与实际复杂多变的差别, 一些网络如果不满足P-Q分解法的前提假设,可能会出现迭代次数增加或不收敛的情况,而 一些病态系统或重负荷系统,特别是放射状电力网络的系统,也会出现计算过程的振荡或不 收敛的情况。针对此类异常网络,从网络参数改进的角度出发,对此做出了总结。 3.1 大R/X比支路的处理 一般来说,110KV以上的高压电力网中,输电线支路易满足R<

智能算法综述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计算方法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介绍了当前存在的一些智能计算方法,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和特点,同时对智能计算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群集智能蚁群算法粒子群算1什么是智能算法智能计算也有人称之为“软计算”,是们受自然(生物界)规律的启迪,根据其原理,模仿求解问题的算法。从自然界得到启迪,模仿其结构进行发明创造,这就是仿生学。这是我们向自然界学习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仿生原理进行设计(包括设计算法),这就是智能计算的思想。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如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模拟退火技术和群集智能技术等。 2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简称ANN)是在对人脑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认识理解基础之上模拟其结构和智能行为的一种工程系统。早在本世纪4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McCulloch、数学家Pitts就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第一个数学模型,从此开创了神经科学理论的研究时代。其后,FRosenblatt、Widrow和J.J.Hopfield等学者又先后提出了感知模型,使得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得以蓬勃发展。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是神经元(神经细胞),它是处理人体内各部分之间相互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据神经生物学家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的一个大脑一般有1010~1011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由一个细胞体,一个连接其他神经元的轴突和一些向外伸出的其它较短分支——树突组成。轴突的功能是将本神经元的输出信号(兴奋)传递给别的神经元。其末端的许多神经末梢使得兴奋可以同时传送给多个神经元。树突的功能是接受来自其它神经元的兴奋。神经元细胞体将接受到的所有信号进行简单处理(如:加权求和,即对所有的输入信号都加以考虑且对每个信号的重视程度——体现在权值上——有所不同)后由轴突输出。神经元的树突与另外的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相连的部分称为突触。 2.1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神经元广泛互连而成的系统,它的这一结构特点决定着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高速信息处理的能力。人脑的每个神经元大约有103~104个树突及相应的突触,一个人的大脑总计约形成1014~1015个突触。用神经网络的术语来说,即是人脑具有1014~1015个互相连接的存储潜力。虽然每个神经元的运算功能十分简单,且信号传输速率也较低(大约100次/秒),但由于各神经元之间的极度并行互连功能,最终使得一个普通人的大脑在约1秒内就能完成现行计算机至少需要数10亿次处理步骤才能完成的任务。人工神经网络的知识存储容量很大。在神经网络中,知识与信息的存储表现为神经元之间分布式的物理联系。它分散地表示和存储于整个网络内的各神经元及其连线上。每个神经元及其连线只表示一部分信息,而不是一个完整具体概念。只有通过各神经元的分布式综合效果才能表达出特定的概念和知识。由于人工神经网络中神经元个数众多以及整个网络存储信息容量的巨大,使得它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信息处理能力。即使输入信息不完全、不准确或模糊不清,神经网络仍然能够联想思维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的完整图象。只要输入的模式接近于训练样本,系统就能给出正确的推理结论。 [!--empirenews.page--]正是因为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特点和其信息存储的分布式特点,使得它相对于其它的判断识别系统,如:专家系统等,具有另一个显著的优点:健壮性。生物神经网络不会因为个别神经元的损失而失去对原有模式的记忆。最有力的证明是,当一个人的大脑因意外事故受轻微损伤之后,并不会失去原有事物的全部记忆。人工神经网络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某些原因,无论是网络的硬件实现还是软件实现中的某个或某些神经元失效,整个网络仍然能继续工作。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的处理单元。只有当神经元对所有的输入信号的综合处理结果超过某一门限值后才输出一个信号。因此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高度非线性的超大规模连续时间动力学系统。它突破了传统的以线性处理为基础的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局限,标志着人们智能信息处理能力和模拟人脑智能行为能力的一大飞跃。 2.2几种典型神经网络简介 2.2.1多层感知网络(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 在1986年以Rumelhart和McCelland为首的科学家出版的《ParallelDistributedProcessing》一书中,完整地提出了误差逆传播学习算法,并被广泛

潮流计算-开题报告

科学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电力系统潮流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 学科部:信息学科部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电气082班 学号:7022808070 姓名:黄义军 指导教师:刘爱国 填表日期:2011 年12 月 5 日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研究电力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一种基本电气计算。它的任务是根据给定的运行条件和网路结构确定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如各母线上的电压(幅值及相角)、网络中的功率分布以及功率损耗等。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结果是电力系统稳定计算和故障分析的基础。 潮流计算经历了一个由手工, 利用交、直流计算台到应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过程。现在的潮流算法都以计算机的应用为前提。 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潮流计算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此后,潮流计算曾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对潮流计算的一些基本要求进行的。一般要满足四个基本要求: a)可靠收敛 b)计算速度快 c)使用方便灵活 d)内存占用量少 它们也是对潮流算法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 在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划方案的研究中,都需要进行潮流计算以比较运行方式或规划供电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同时,为了实时监控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也需要进行大量而快速的潮流计算。因此,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种电气运算。在系统规划设计和安排系统的运行方式时,采用离线潮流计算;在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中,则采用在线潮流计算。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在用数字计算机求解电力系统潮流问题的开始阶段,人们普遍采用以节点导纳矩阵为基础的高斯-赛德尔迭代法(一下简称导纳法)[1,2]。这个方法的原理比较简单,要求的数字计算机的内存量也比较小,适应当时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制作水平和电力系统理论水平,于是电力系统计算人员转向以阻抗矩阵为主的逐次代入法(以下简称阻抗法)[2,3]。 20世纪60年代初,数字计算机已经发展到第二代,计算机的内存和计算速度发生了很大的飞跃,从而为阻抗法的采用创造了条件。阻抗矩阵是满矩阵,阻抗法要求计算机储存表征系统接线和参数的阻抗矩阵。这就需要较大的内存量。而且阻抗法每迭代一次都要求顺次取阻抗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进行计算,因此,每次迭代的计算量很大。 阻抗法改善了电力系统潮流计算问题的收敛性,解决了导纳法无法解决的一些系统的潮流计算,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曾为我国电力系统设计、运行和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阻抗法的主要缺点就是占用计算机的内存很大,每次迭代的计算量很大。当系统不断扩大时,这些缺点就更加突出。为了克服阻抗法在内存和速度方面的缺点,后来发展了以阻抗矩阵为基础的分块阻抗法[3,4]。这个方法把一个大系统分割为几个小的地区系统,在计算机内只需存储各个地区系统的阻抗矩阵及它们之间的联络线的阻抗,这样不仅大幅度的节省

Visual Studio 2010并行计算概述

Visual Studio 2010并行计算概述 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是指同时使用多台计算机协同合作解决计算问题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快速解决大型且复杂的计算问题。 图1:计算原理 并行计算是相对于串行计算——即在单个计算机(具有单个中央处理单元)上执行的操作,所提出的。具体的说,并行计算是在多台(并行)计算机上将一个应用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处理器,各个处理器之间相互协同,同时执行子任务的过程。并行计算可分为时间上的并行和空间上的并行。时间上的并行就是指流水线技术,而空间上的并行则是指用多个处理器并发的执行计算。为执行并行计算,计算资源应包括一台配有多处理(或并行处理)机的计算机和一个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专有编号。

图2:(a)SIMD类型 (b)MIMD类型 目前,对于并行计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上的并行问题上。空间上的并行导致了两类并行机的产生,即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和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类似地,我们常用的串行机有时也被称为单指令流单数据流(SISD)。在1972年诞生的第一台并行计算机ILLIAC IV就属于SIMD类型机器。而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都是以MIMD并行计算机的研制为主。常见的MIMD类的机器可分:并行向量处理机(PVP)、对称多处理机(SMP)、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工作站机群(COW)、分布式共享存储处理机(DSM)等五 类。并行计算机主要有以下四种访存模型: l 均匀访存模型(UMA) 非均匀访存模型(NUMA)l 全高速缓存访存模型(COMA)l l 一致性高速缓存非均匀存储访问模型(CC-NUMA)和非远程存储访问模型(NORM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