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有机化学第三章光谱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代:棱镜作为分光元件,分辨率较低,恒温恒湿的操 作环境等; 第二代:衍射光栅作为分光元件,与第一代相比,分辨率大 大提高、能量较高、价格较便宜、对恒温恒湿的要求不高; 第三代: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 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于0.01%。
13
红外光谱法的优点:
[1] 对样品无破坏。 [2] 样品形态不限,气态、液态、固态样品均可测定,各种
形态样品的红外谱间可相互转换。 [3] 信息量丰富: 每种化合物都有红外吸收,从红外光谱可
以得到大量信息。
[4] 样品用量较少。 [5] 仪器比较便宜(与核磁等相比)。 [6] 有大量数据可参考。 [7] 红外吸收速度(1015秒)比荧光(>109秒)和核磁共振
Spectroscopy and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5
1. 概念
● 波长(wavelength) :用nm或um表示
● 频率(frequency):
c
(Hz)
● 波数(wave number): 1 c
(cm-1)
2. 表征分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Question 1. 原子和分子所具有的能量是连续的?
8
2. 表征分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Question 2. 电磁波通过物质时,是否都被吸收?
分子获得的能量 E=h
电磁波频率 所遇分子的结构
分子对能量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能量等于分子中两个能级的能量差时才被吸收
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波,反映了分子内质点的种类和运动状态
9
3. 波谱
(1) 定义:分子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后,从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 能级,产生波吸收谱。
◆ 质谱(mass spectrum-MS): 分子量及部分结构信息 ◆ 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um-IR): 官能团种类 ◆ 紫外/可见光谱(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scopy -
UV /Vis): 共轭结构 ◆ 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oectrum-
● 1905年-库柏伦茨(Coblentz)已系统研究了128种化合物 的红外吸收光谱,并总结了一些物质分子基团与其红外 吸收带之间的关系-发展阶段。
11
红外光谱法的发展:
● 1930年-用群论和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许多简单分子的 基频和键力常数,发展了红外光谱的理论研究-完善和 成熟阶段。
● 20世纪中期后-仪器和实验技术的发展
(2) 波谱:
❖ 红外波谱(IR)-原子核间的相对振动(振动能级) ❖ 紫外/可见光谱(UV/Vis)-电子运动(电子能级) ❖ 核磁共振谱(NMR)-原子核自旋运动
10
3.2 红 外 光 谱
(Infrared Spectroscopy)
红外光谱法的发展:
● 1892年-朱利叶斯(Julius)用岩盐棱镜和电阻温度计测得 20多种有机物的IR,凡是含有甲基的物质都会强烈地吸 收波长 3.4m的红外光-开拓性工作;
振动能级
是量子化的,称为能级 转动能级 电子能级
6
2. 表征分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1900年)Plank公式: E = hv
h为普朗克常数, h =6.62610-34J·s-1
普朗克认为, 物体只能按hv的整数倍(如1, 2, 3等)一份一份地吸收或释出能量, 而不 可能是0.5, 1.6, 2.3等任何非整数倍-能量 量子化概念。
NMR): C-H骨架及所处化学环境 ★ X-射线单晶衍射 -立体结构
3
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方法
3. 有机波谱法特点
(1) 样品用量少,一般2~3mg(可<1mg) (2) 除质谱外,无样品消耗,可回收 (3) 省时,简便 (4) 配合元素分析(或高分辨质谱),可准确确定
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
4
3.1 电磁波的基本概念
优选有机化学第三章光谱
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方法
1. 早期的分析方法
物理方法-测沸点、熔点、折射率、旋光度等 ; 化学方法-利用有机物官能团的特征反应,来确定
化合物是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局限性
物理量测定需要样wk.baidu.com量大; 化学方法分析结构操作较复杂,不易进行。
2
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方法
2. 有机波谱法 近代物理方法
振动时不会引起分子
μ=0 偶极矩的变化,观察 不到红外光谱。
12
红外光谱法的发展:
● 20世纪中期后-仪器和实验技术的发展
具有扫描速度快,测量时间短,可以在 1s内获得红外光谱,适合快速反应的研 究。
可以进行与色谱和质谱的联用。 检测灵敏度高,检测极限可达10-9~10
-12g; 分辨率高,波数精度可达0.01cm-1; 光谱范围广,可研究整个红外区。 测定精度高,可达0.1%,而杂散光小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能量相当(E光=△E振动跃迁)
辐射光的频率与分子振动的频率 相当,才能被吸收产生吸收谱。
偶极矩变化 (△μ)
16
一.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1. 红外光谱的产生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Question 在实验中能观察到对称炔烃的红外光谱吗?
H-(C≡C)-H R-(C≡C)-R
(106秒)快,适于较高时间分辨率的测量。
14
红外光谱法的缺点:
[1] 与核磁共振等高分辨率波谱学方法相比分辨率较 低。(目前主要的解决办法有同素标记、定点突变 等,二维红外谱目前也有进展)
[2] 水的吸收对红外谱的干扰十分严重。
15
一.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1. 红外光谱的产生
红外光谱:
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某些频率 的辐射,并由其振动运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 生的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从而形成的 分子吸收光谱称为红外光谱。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
Planck
7
2. 表征分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能 量
紫外及可见光区
价电子跃迁 △E= 40 ~ 300kcal·mol-1
红外区
键振动 △E= 2 ~ 10kcal·mol-1
远红外及微波区 无线电波区
键旋转
核磁排列
分子内部运动的能级示意图
△E= 10-4 ~ 2kcal·mol-1 △E= ~ 10-6 kcal·mol-1
于0.01%。
13
红外光谱法的优点:
[1] 对样品无破坏。 [2] 样品形态不限,气态、液态、固态样品均可测定,各种
形态样品的红外谱间可相互转换。 [3] 信息量丰富: 每种化合物都有红外吸收,从红外光谱可
以得到大量信息。
[4] 样品用量较少。 [5] 仪器比较便宜(与核磁等相比)。 [6] 有大量数据可参考。 [7] 红外吸收速度(1015秒)比荧光(>109秒)和核磁共振
Spectroscopy and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5
1. 概念
● 波长(wavelength) :用nm或um表示
● 频率(frequency):
c
(Hz)
● 波数(wave number): 1 c
(cm-1)
2. 表征分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Question 1. 原子和分子所具有的能量是连续的?
8
2. 表征分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Question 2. 电磁波通过物质时,是否都被吸收?
分子获得的能量 E=h
电磁波频率 所遇分子的结构
分子对能量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能量等于分子中两个能级的能量差时才被吸收
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波,反映了分子内质点的种类和运动状态
9
3. 波谱
(1) 定义:分子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后,从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 能级,产生波吸收谱。
◆ 质谱(mass spectrum-MS): 分子量及部分结构信息 ◆ 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um-IR): 官能团种类 ◆ 紫外/可见光谱(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scopy -
UV /Vis): 共轭结构 ◆ 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oectrum-
● 1905年-库柏伦茨(Coblentz)已系统研究了128种化合物 的红外吸收光谱,并总结了一些物质分子基团与其红外 吸收带之间的关系-发展阶段。
11
红外光谱法的发展:
● 1930年-用群论和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许多简单分子的 基频和键力常数,发展了红外光谱的理论研究-完善和 成熟阶段。
● 20世纪中期后-仪器和实验技术的发展
(2) 波谱:
❖ 红外波谱(IR)-原子核间的相对振动(振动能级) ❖ 紫外/可见光谱(UV/Vis)-电子运动(电子能级) ❖ 核磁共振谱(NMR)-原子核自旋运动
10
3.2 红 外 光 谱
(Infrared Spectroscopy)
红外光谱法的发展:
● 1892年-朱利叶斯(Julius)用岩盐棱镜和电阻温度计测得 20多种有机物的IR,凡是含有甲基的物质都会强烈地吸 收波长 3.4m的红外光-开拓性工作;
振动能级
是量子化的,称为能级 转动能级 电子能级
6
2. 表征分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1900年)Plank公式: E = hv
h为普朗克常数, h =6.62610-34J·s-1
普朗克认为, 物体只能按hv的整数倍(如1, 2, 3等)一份一份地吸收或释出能量, 而不 可能是0.5, 1.6, 2.3等任何非整数倍-能量 量子化概念。
NMR): C-H骨架及所处化学环境 ★ X-射线单晶衍射 -立体结构
3
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方法
3. 有机波谱法特点
(1) 样品用量少,一般2~3mg(可<1mg) (2) 除质谱外,无样品消耗,可回收 (3) 省时,简便 (4) 配合元素分析(或高分辨质谱),可准确确定
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
4
3.1 电磁波的基本概念
优选有机化学第三章光谱
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方法
1. 早期的分析方法
物理方法-测沸点、熔点、折射率、旋光度等 ; 化学方法-利用有机物官能团的特征反应,来确定
化合物是属于哪一类化合物。
局限性
物理量测定需要样wk.baidu.com量大; 化学方法分析结构操作较复杂,不易进行。
2
有机化合物结构研究方法
2. 有机波谱法 近代物理方法
振动时不会引起分子
μ=0 偶极矩的变化,观察 不到红外光谱。
12
红外光谱法的发展:
● 20世纪中期后-仪器和实验技术的发展
具有扫描速度快,测量时间短,可以在 1s内获得红外光谱,适合快速反应的研 究。
可以进行与色谱和质谱的联用。 检测灵敏度高,检测极限可达10-9~10
-12g; 分辨率高,波数精度可达0.01cm-1; 光谱范围广,可研究整个红外区。 测定精度高,可达0.1%,而杂散光小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能量相当(E光=△E振动跃迁)
辐射光的频率与分子振动的频率 相当,才能被吸收产生吸收谱。
偶极矩变化 (△μ)
16
一.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1. 红外光谱的产生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Question 在实验中能观察到对称炔烃的红外光谱吗?
H-(C≡C)-H R-(C≡C)-R
(106秒)快,适于较高时间分辨率的测量。
14
红外光谱法的缺点:
[1] 与核磁共振等高分辨率波谱学方法相比分辨率较 低。(目前主要的解决办法有同素标记、定点突变 等,二维红外谱目前也有进展)
[2] 水的吸收对红外谱的干扰十分严重。
15
一.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1. 红外光谱的产生
红外光谱:
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某些频率 的辐射,并由其振动运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 生的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从而形成的 分子吸收光谱称为红外光谱。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
Planck
7
2. 表征分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能 量
紫外及可见光区
价电子跃迁 △E= 40 ~ 300kcal·mol-1
红外区
键振动 △E= 2 ~ 10kcal·mol-1
远红外及微波区 无线电波区
键旋转
核磁排列
分子内部运动的能级示意图
△E= 10-4 ~ 2kcal·mol-1 △E= ~ 10-6 kcal·mo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