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远航 我心飞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帆远航我心飞扬

――“有效性教学”三步曲

安陆市实验小学宋继霞

有效性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它就像行船,扬帆、航行、到达大海的彼岸,这就是有效性教学的“三步曲”。

一、课前深钻文本是有效性教学的前进之帆

深钻文本是有效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所以在上课前,我和学生都要对文本进行研读。

1、大胆放手,尊重学生个性化预习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一步,也是有效性教学的重要因素。因此,上课之前,我会要求学生自己预习,初步接触文本。读第一遍课文的时候,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读懂文本的第一步;读第二遍课文的时候,要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也就是讲了些什么;然后带着自己心中的疑问或课后习题读第三遍,这样学生对文本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上课时就能与老师同步了。

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预习。如有的学生对文章的作者感兴趣,他会查找资料;有的同学对写作背景有疑问,可以搜集资料,解决疑问;有的同学对其中的句子有深刻的感受,他可以选择写在本上或书上。这样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预习,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刻。

2、严格要求,聆听文本发出的声音

学生“在文本中走了几个来回”,老师就更应该“到文本中去打几个滚儿”了。老师是有效性教学的关键人物,所以就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聆听文本发出的声音。如《匆匆》这篇文章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

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在描绘春景之中,实际在表明什么呢?对!它是为了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只要我们深钻了文本,我想文本发出的声音,我们就能听见;作者的心声,我们也能听见。教学时,我们就不会偏离了中心,这样就把握了有效性教学的方向。

3、精心设计,把握单元训练的目标

钻研了文本,还不够。我们还要关注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我们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如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主题是“民风民俗”,一、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风民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六年级的研究课题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所以,我们要设计这单元的教案时,就要把握好第二个要求,精心设计教案。如,《北京的春节》可以设计对比阅读,体会写法;《藏戏》可以设计与开头对照,体会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可以设计问题:课文是怎样把这些民居特点介绍清楚的?让学生把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表达的效果。这样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设计教案,就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从而达到有效地教学。

二、课中走进文本是有效性教学的前进方向

文本是学习的载体,让学生走进文本,沉入词海,是深入语言文字,进入作者内心的途径,也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必经之路。那怎样让学生走进文本,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走进文本的欲望

在教学《詹天佑》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师:1909年8月,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胜利竣工。这一消息,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人民极大的鼓舞,中国人民无一不感到扬眉吐气。(播放课件:通车庆典)

铁路竣工当天,当时一家影响很大的报纸,在头版头条登出了一则启事:

征集路名启事

各位同胞:

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已胜利竣工。这纪念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本报编辑部特发起征集该路路名的活动。具体要求如下:路名必须简洁、明了,以三个字左右为宜。

路名以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原则,可以与修筑这条铁路相关的内容命名,也可以体现这一铁路修筑成功的意义命名。

来稿请写明命名的理由。

本报编辑部

1909年8月

师:同学们,大家想不想穿越时空隧道,一起来参与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好的路名?

生:想!我来说!(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师:别急,要想设计一个好路名,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梳理)

师:命名的理由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要先仔细读课文,再一起讨论。研究文中的语句的方法可以:划一划,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写一写,在画出来的语句旁写上批注;画一画,有些内容可以用简笔画来展示,还可以在简笔画是动手演示一下。

这样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进入文本的兴趣与欲望,教学的效果也很明显了。

2、找准切入点,缩短学生走进文本的进程

切入点是组织和突破教学的关键环节。抓好切入点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疏密有致、重点突出的,它既可扎实地实施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的训练,又能使教学双方轻松主动、趣味丛生。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准了教学各环节的纽带,正如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研究课文,欣赏课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能使教和学双方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顺利。教学中只有准确选择切入点,才能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现与提升。

3、推敲训练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每个单元都有训练重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找准本课的语言训练点,让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缩短,为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作铺垫。如《学弈》一课,在学习“两人跟弈秋学下棋不同的表现”这一部分时,我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想像情境:(当弈秋正在教二人如何布局时,)其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当弈秋正在讲授如何纵观全局时,)其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当_________________,其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学生通过这次语言点的训练,能够从文本中走进去,发现文本里更深层次的东西,同时,他们也可以从文本中走出来,领悟到两人学习效果不一样的真正原因,内化了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