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谈女人》文本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谈女人》文本解读
一谈起张爱玲,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一定是那个身段姣好,一袭华美旗袍单手扶腰,斜视镜头的年轻女子,华美与沧桑同时存在她身上却奇迹般的恰到好处,那眼神里仿佛徘徊着对世界的怀疑与拒绝。张爱玲的小说以独有的沧桑感征服了一批又一批读者,如《倾城之恋》《小团圆》等都脍炙人口,她的散文里也透露出她特有的尖锐与坦诚。以下将从散文的格调方面来解读《谈女人》。
一直知道张爱玲言语的犀利与精粹,曾经尝试过阅读她的散文,其中就有张爱玲的《谈女人》。由于当时思想程度的限制,欣赏水准的不足,初读这篇散文似懂非懂,很有些含混不清。只是隐隐觉得言语间透着一股凌厉,而当时先入为主的观念就是不自主地站在女性的阵营加入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的形式战争。而如今再看,我发觉这是一个敏锐而又有独到见解的女人近乎客观的分析,她在自身性别所在的群体里没有盲目地自卫,而是诚实地跨出性别的谈自己的看法。她的文字一如她固有的格调看破红尘的沧桑,抛却伪装甚至不同于世的直白尖锐。
“凡是说“女人怎样怎样”的话,多半是俏皮话。单图俏皮,意义的正确上不免要打个折扣,因为各人有各人的脾气,如何能够一概而论?但是比较上女人是可以一概而论的,因为天下人风俗习惯职业环境各不相同,而女人大半总是在户内持家看孩子,传统的生活典型既然只有一种,个人的习性虽不同也有限。因此,笼统地说“女人怎样怎样”,比说“男人怎样怎样”要有把握些。”(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是一个女人,但她是个不赶潮流随大众的独特女人。即使自己是女人,可并不代表自己就一定需要加入无休止而无意义的男女口头战争中,盲目地为女人寻找借口解释挖井心思找男人的空隙反戈一击。与她而言,这种个人意识强烈,目的性强却并不客观的争斗实在没什么意义。所以即使她是女人,她可以很大方地承认女人确实有种种劣习,甚至可以理解男人们的一些行为。在论述上,她一直坚持着尽量客观分析理解而不是辩论。男女辩论如此激烈并且长久实在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男女主观的价值标准体系相差甚远,既然参照系都不同又何谈达到共识呢!在张爱玲那个年代,女子大多户内持家,基于此,那么确实女人的生活典型更有限,笼统而谈比男子更有可行性。
“女人当初之所以被征服,成为父系宗法社会的奴隶。是因为体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体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何以在物竟天择的过程中不曾为禽兽所屈服呢?可见得单怪别人是不行的。”(张爱玲《谈女人》)之所以觉得这篇《谈女人》与众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张爱玲的客观,还有她的思考,她的自省,她的不放纵。女人纵然可将陋习归于长期男系社会的弊政环境使然,可是环境一直在改变,规则在改变,女人同样需要自己努力来改变而不是安于现状只知道抱怨然后归咎到男人的弊政。这是一个女人对自我,对整个女性集体的反问与对自身的要求。她在散文中行文简洁,没有偏激地号召,发难的质问,只是不加情绪的轻描淡写,表达出了对自身的要求,拒绝了保持现状却一味推卸责任的状态。
“春天总是回来了,带着生命!总是回来了!总是,总是,永远又来了!——又是春天!——又是生命!——夏天、秋天、死亡,又是和平!(痛切的忧伤)可总是,总是,总又是恋爱与怀胎与生产的痛苦——又是春天带着不能忍受的生命之杯(换了痛切的欢欣),带着那光荣燃烧的生命的皇冠!”(她站着,像大地的偶像,眼睛凝视着莽莽乾坤。)——张爱玲《谈女人》
张爱玲在《谈女人》一文中将男人比作超人,女人比作神,地母正是她心目中最能反映女人的神。男人总是不断进取,追求挑战、超越。他们竭尽一生拼命追求事业,权力地位,似乎只有这样人生才有意义。而女人却显得总是满足现状,轻易满足于小家庭的幸福,容易让丈夫,孩子,家人填满自己生活的全部。就像地母每每见证生命与死亡的交替,感慨道:
“生孩子有什么用?有什么用?生出死亡来?”(奥尼尔《大神勃朗》)孕育分娩是女人的天职,只有女人才能完成这项神圣的使命。所以每一个女人对恋爱与怀胎与生产的痛苦,对新生命降临带来的欢欣永远了解地比男人更彻底,更慈悲,更有爱心。男人无法经历这一切,所以无法切身理解新生命降临前经历的种种痛苦和感受新生命降临的欢欣。他们的理解浮于表面,所有他们不断追求挑战来寻找自己的目标。而女人通常是慈悲的,心怀怜悯的,柔弱的,易于满足的,因为她们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生命的温暖。
《谈女人》用张氏的凌厉笔调,诚实地以自己的角度来看女人,不虚伪不妥协,甚至超脱男女,解释了男女价值体系差异的分歧,形成了凌厉敏锐,直白客观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