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心的距离

两颗心的距离

两颗心的距离

有一天,一个有智慧的教授问他的学生:为什么人生气时说话用“喊”的?所有的学生都想了很久,其中有一个学生说:因为我们丧失了“冷静”,所以我们会用喊的。

教授又问:“但是为什么别人就在你旁边,你还是要喊,难道不能小声的说吗?为什么总是要用喊呢?”

所有的学生都七嘴八舌说了一堆,但是,没有一个答案能让教授满意。

最后教授解释说:“当两个人在生气的时候,心的距离是很远的,而为了穿越心的距离,使对方能够听见,于是必须喊。但是在喊的同时,人会更生气,更生气距离就更远,距离更远就又要更大声地喊……”

教授接着继续说:而当两个人在相恋时,会是什么样呢?情况刚好相反,不但不用喊,而且说话都很轻声细语,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很接近,心与心之间几乎没有距离,通常是耳语式的说话。但是心中的爱,却因此更深了,到后来根本不需要言语,所以相恋中的两个人,只用眼神就可以传情,而那时,心与心之间,早已没有所谓的距离了......

两颗心的距离

最后,教授做出结论:当两个人争吵时,不要让心的距离变远,更不要说些让心的距离变得更远的话。过一会儿,等心的距离有些近了再好好地说吧!两个人在生气的时候,心的距离是很远的。这个时候,请保持沉默,请不要在生气时做任何决定。

同时,不要轻易指责别人,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去知道别人生活里的喜怒哀乐、去真正体谅别人的酸甜苦辣。每个人因立场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所以,不要一味随意去指责批评,否则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人与人的交流,不仅是身体与身体的交流,更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心近了,万事好商量。不论和谁交流,都把心拉近,用心交流吧。

评估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

评估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 一般来说,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以国家为单位作为了解文化差异的单元,事实上,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确实存在很大的不同。一些学者做出了探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斯托特柏克架构以及霍夫斯泰德架构。 2.4.1 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架构 在分析文化差异时候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架构是一个常用方法。这一架构确定了6项基本的文化维度: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取向、责任中心和空间概念。 1、与环境的关系:人们是屈从于环境还是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抑或控制环境?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的解答。在很多中东国家,人们将生活视为命中注定的事,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相信他们能征服、控制自然。比如,美国每年花费上亿研究经费去从事癌症研究,因为认为可以找到癌症的病因。而很多国家文化则介于二者中间,采取一个更为中立的看法。这些对待环境的不同看法影响了组织的实践活动。 2、时间取向:不同文化对时间的态度也不一样。如西方文化把时间看做一种紧缺的资源,美国人关注的是现在和近期的未来;相反日本人更看重长远,日本企业的年功序列制等管理制度的设计就反应了这一不同。意大利人追随他们的传统,性寻求保护他们历史的实践活动。对时间的取向反映出是否普遍采用长期计划,还有在时间上重视导致北美人致力于开发各类节约时间的产品。 3、人的本质:文化把人视为善的、恶的还是两者的混合体?朝鲜认为人的本质是非常邪恶的。北美人的看法倾向于二者之间。这影响到管理者主要的领导风格。在强调信任价值观的文化里,更多采用自由放任的领导风格;而在信任度差的环境中会强调严格的管理控制。 4、活动取向:一些文化强调做事,强调成就;而一些文化强调及时行乐,强调享受。还有一些强调控制,要求自己远离物质并约束欲望。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如墨西哥人下午的午睡时间总是步履缓慢,法国人强调控制,强调理性和逻辑。这些方面帮助你思考人们是怎样对待工作和生活及娱乐的,人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等。 5、责任中心:美国人是高度自由主义的,责任是照顾自己;马来西亚人和以色列人非常注重群体,更看重群体的和谐、统一和忠诚;英国人和法国人依赖于等级秩序。文化的这些维度对于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决策方法、沟通等都有重要影响。 6、空间概念:这体现了文化的开放度。空间上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人们是强调隐私的、混合的还是公开的,这对组织管理如工作设计与沟通都有显著的影响。 2.4.2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构架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会采取各不相同的解决办法。他以IBM公司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类型提出了五维度辨识模型。这五个维度(dimension)

文化维度比较

文化维度比较 一、PDI(权利距离指标) 权利距离指标指无权利之人对权利不公平分配的接受程度。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权利距离指标是最高的,法国次之,英国最低。 中国是一个权力距离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呈现明显的等级阶层,权威阶层拥有特权,并通过各种权力象征物来表明自己的地位,以此获得尊重。这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以古代开始,中国便建立起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提倡一种上下有别、上行下效的不平等观念。典型的纲常礼数,诸如“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义”的“五伦”关系等。 法国权利距也较高,法国人对身份地位很敏感,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依赖于它的社会出身,社会阶层很重要。 而英国的权利距却很小,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人们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追求自由和平等,人们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实现个

人价值。在罗马时代,日耳曼语系(英语、德语、荷兰语、丹麦语等)国家尚属于蛮族,不在罗马统治范围之内,部落领主各自为政,互不隶属。在一定程度上,这是造成现在权力距离低的历史渊源。 二、IDV(个人主义维度) 是衡量某一社会总体是关注个人的利益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人们倾向于关心自己及小家庭;而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注重族群内关系,关心大家庭,牢固的族群关系可以给人们持续的保护,而个人则必须对族群绝对忠诚。 从上图可看出中国的个人主义维度很低,而英法两国却很高。这与民族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更重视集体的光荣,推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而在英法这样的欧美国家更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主张实现个人价值。 三、MAS(男性化维度) 维度主要看某一社会代表男性的品质如竞争性、独断性更多,还是代表女性的品质如谦虚、关爱他人更多,以及对男性和女性职能的界定。男性度指数的数值越大,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明显,男性气质越突出;反之,则说明该社会的女性气质突出。 如图所示,英国和中国的男性化维度都很高,法国却很低。英国和中国更追求经济发展,社会竞争激烈,中国文化强调公平、竞争,注重工作绩效,信奉的是“人生是短暂的,应当快马加鞭,多出成果”,对生活的看法则是“活着是为了工作”;而在女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生活质量的概念更为人们看中,人们一般乐于采取和解的、谈判的方式去解决组织中的冲突问题,其文化强调平等、团结,人们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占有,而是心灵的沟通,信奉的是“人生是短暂的,应当慢慢地、细细地品尝”,对生活的看法则是“工作是为了生活”。 英国是偏向于男性化的国度,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享受生活的人。但是随着近代生活的逐渐演变,英国也变得越发的注意生活的品质和质量。在穿衣方面,西服仍称得上是英国的国服,虽然上班族西装革履,甚至在重要场合,男士着燕尾服,女士着低胸晚礼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欢穿休闲服,式样

赫夫斯特文化维度理论——权利距离角度

电影《花木兰》中美文化差异体现出赫夫斯特文化维度理论——权利距离角度 权利距离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人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国家,社会层级分明,权利距离大;接受程度低的国家,人与人之间比较平等,权利距离小。 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以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辞》为蓝本,刻画了一个典型的美国木兰的奋斗。本文主要从两者在文化符号方面比较,揭示了两者对比所体现的文化差异。电影《花木兰》中,有一些典型的中国文化的符号,比如皇帝、家族、祖宗等。这些符号在影片中的运用,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代表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皇帝是九五至尊,是上天的代表,拥 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居住在深宫,不仅是普通老 百姓可闻不可见,朝廷大臣也不可能随时与皇帝接 触,就算是皇帝的子女,在大庭广众之时也要对皇帝 行君臣之礼。 而在美国影片中,木兰只因为击败敌君,就能在朝 廷大堂与皇帝面对面谈话,甚至在情绪激动之时与 皇帝拥抱。这在中国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就算是想, 也都算犯了滔天大罪,触犯了龙颜。皇帝这个符号, 美国影片平民化的处理,完全违背了中国礼数中的 形象。这个平民化的形象背后,是美国文化中的平 等思想,每个人都是法律意义上的独立人,每个人 拥有和其他人同等的地位。个人的奋斗可以使人摆 脱出身的影响,与一些有社会地位的人一样拥有平 等的权利。 。

中国符号是祖宗、祠堂。中国的祠堂,是一个极 其严肃和庄重的地方。它代表了一个家族的根基和历 史,是与家族命运,个人生存,和精神需求相联系的 地方,具有无比的权威。 目中的祖宗描写相去甚远。影片中,祖先完全没有身 份和尊贵的仪态,为了木兰从军的事情吵作一团。“我 就知道,我就知道,木兰一定会给我们添麻烦”。旁边 一男祖宗,“别看我,她可是你家那边的人,”一个拿 算盘的祖宗“如果她被发现,她一辈子都会抬不起头 来,花家祠堂会声望全无,千百年传统沦丧”另一个 人马上补充,“财产也回全部没收。”凡人的情绪,抱 怨,推脱,这些美国祖宗全都有。这些描写很难被认 为是对中国文化的移植。它们实质上是美国式的文化 观念附着在中国化的符号上。这些观念,即是刚才讨 有私心,他们不比世人高尚许多,也不需要顶礼膜 拜。 权利距离大小在结构中会有较明显的表现。一般来说,中日韩的企业组织层次鲜明,金字塔陡峭,而 欧美公司组织结构比较扁平。组织结构扁平化和决策民主化已成为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向,而东方 国家对于这些民主化扁平化的学习仍停留在形式上,因为这样的管理实践与东方国家高权利距离的文化土 壤不完全契合。

文化差异_地理距离与主要投资国在我国的FDI空间分布格局_许和连

收稿时间:2012-03-27;修回时间:2012-06-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JL04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9-0337);湖南省2011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1B135) 作者简介:许和连(1971—),男,湖南双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E-mail :xuhe ?lian@https://www.360docs.net/doc/fd9084496.html, 。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家间的经济交往亦日益频繁。外商直接投资(FDI )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在国家之间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更多的优良外资来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为外商提供了减免税赋、降低关税和承担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优惠投资政策,再加上我国的经济一直持续稳定增长且市场潜力广阔,因而一直是FDI 的热点投资地区。自2003年以来我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FDI 输入国,并且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 但是随着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FDI 在我国区域间的分布不平衡性问题也日益凸显。东部沿海地 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投资环境和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FDI ,而中西部地区的引资效果却不甚理想,而且各省FDI 来源国也不尽相同。这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地理距离的远近对于一国范围内各地区的引资活动存在较大的影响,这是因为FDI 的交易活动直接关系到至少两个国家的人,彼此的文化差异和地理距离必然对FDI 的管理运作和交易成本产生重要的影响[1],从而也必然影响FDI 在东道国的地区分布格局。而且,随着目前交易数量和频率的加强,尤其是文化差异对FDI 这样的国际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发展强度的 文化差异、地理距离与主要投资国 在我国的FDI 空间分布格局 许和连,张萌,吴钢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中国湖南长沙 410079) 摘要:构建了考虑空间滞后因子的引力模型,采用2001—2010年我国各省份国别FDI 数据对文化差异及地理距离 对我国FDI 空间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各国在我国范围内的实际直接投资存在较为明显的“路径依赖”和集聚效应,文化差异与FDI 的关系日益表现为明显的“S 型”关系,并且其对我国FDI 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日益凸显;而地理距离对各国在我国各省的FDI 的影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减弱趋势,但临海省份吸收各国的FDI 所具备的优势却在增强。关键词:FDI 空间分布格局;文化差异;地理距离;工具变量法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2)08-0031-05 Cultural Difference,Geographic Distance and the Main Source Countries’Spatial Pattern of FDI in China XU He -lian ,ZHANG Meng ,WU Gang (Economics and Trade Colleg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9,Hunan ,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each provinces by country FDI data of 2001-2010and builds a gravity model considering spatial lag factor,empirically analyzes how cultural barriers 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 to influence the FDI spatial pattern in China.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actual direct investment in our country existed the obvious “path dependence ”and agglomeration effects;humanist values differences and FDI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obvious “S-type ”relationship and its impact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FDI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geographical distance shows more obvious signs of abating,but the advantage of coastal provinces to absorb FDI is enhancing. Key words:the spatial pattern of FDI;humanist values differences;geographical distance;instrumental variable method 第32卷第8期经济地理Vol.32,No.82012年8月ECONOMIC GEOGRAPHY Aug.,2012

社交距离

编辑本段一、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里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1) 亲密接触(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2) 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3) 礼貌距离(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4) 一般距离(public distance 360-750)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的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是会凑的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固定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编辑本段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能够和感情交流都依靠过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传播实践也体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因为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语言代码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且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这种眼光看人是就传达了一种非语言信号: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内心底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妇女士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同本人与人交谈是的目光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在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非礼勿视”。而在西方这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里,人人都锻炼得眼界开阔喜欢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于毫不遮掩地宣泄情感,她们往往会因为异性受到自己的吸引力而感到受庞,但不若惊。目光的礼节、各种凝视行为及目光在交际中的功能放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义复杂,规定繁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编辑本段三、身体接触 正像语言和姿势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一样,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婴

文化距离与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文化距离与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目的地选择行为作为旅游消费决策的重要一环,受到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致力于探索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各种影响因素之中,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却很少被关注,尤其是在国际旅游情境下,已有研究多是单独拎出客源地文化或目的地文化,讨论其对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同一国家旅游者在不同目的地国家行为表现不同,不同国家旅游者在同一目的地国家的行为表现也不相同,仅仅考虑客源地文化或目的地文化并不能全面的解释旅游者的行为。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引入了文化距离这一概念来解释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 纵观已有研究,学者们对于文化距离与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能达成一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一是基于旅游动机理论,认为文化距离越大,目的地越能满足旅游者对新奇的需求,所以文化距离与目的地选择行为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二是基于自我一致性理论,认为旅游者会选择与自己个性相近的目的地,所以文化距离与目的地选择行为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三是基于数据统计结果,发现文化距离和目的地选择行为之间并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三种观点各执一词。围绕着“文化距离与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本文以中国旅游者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作为研究情境,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子研究展开具体分析:子研究一基于旅游者目的地选择双因素理论,架构起文化距离通过新奇感知和风险感知对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意愿产生影响的逻辑关系,并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子研究二基于最优刺激水平理论,对文化距离与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意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形态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并检验了两者之间倒U型的曲线关系;子研究三从个体层面转向国家层面,聚焦中国旅游者这一群体,结合旅游者心理类型理论模型,探究中国旅游者在选择出境旅游目的地时偏好的最优文化距离。通过上述三步,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三方面结论:(1)从个体层面讲,旅游者感知文化距离通过新奇感知和风险感知影响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意愿。 (2)从个体层面讲,旅游者感知文化距离与其目的地选择意愿之间呈现倒U 型的曲线关系。(3)从国家层面讲,文化距离与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呈现倒U 型曲线关系,中国旅游者出境旅游选择目的地时偏好的最优文化距离为2.8480。

社交距离_百度百科.

社交距离_百度百科 社交距离社交距离主要分以下几种 一、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里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 亲密接触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 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 (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 (public distance 360-750)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的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是会凑的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固定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

各国家文化指标

PDI(Power Distance Index)权力距离 IDV(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 MAS(Masculinity) 男性化 UAI(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不确定性规避LTO(Long-Term Orientation) 长期导向 Country PDI IDV MAS UAI LTO Greece 60 35 57 112 Portugal 63 27 31 104 Guatemala 95 6 37 101 Uruguay 61 36 38 100 Belgium 65 75 54 94 El Salvador 66 19 40 94 Poland 68 60 64 93 Japan 54 46 95 92 80 Peru 64 16 42 87 Argentina 49 46 56 86 Chile 63 23 28 86 Costa Rica 35 15 21 86 France 68 71 43 86 Panama 95 11 44 86

Spain 57 51 42 86 South Korea 60 18 39 85 75 Turkey 66 37 45 85 Hungary 46 55 88 82 Mexico 81 30 69 82 Israel 13 54 47 81 Colombia 67 13 64 80 Brazil 69 38 49 76 65 Venezuela 81 12 73 76 Italy 50 76 70 75 Czech Republic 57 58 57 74 Austria 11 55 79 70 Pakistan 55 14 50 70 Taiwan 58 17 45 69 87 Egypt 80 38 52 68 Iraq 80 38 52 68 Kuwait 80 38 52 68 Lebanon 80 38 52 68 Libya 80 38 52 68

五个文化维度

什么是Hofstede的五个文化尺度 吉尔特·霍夫斯塔德(Hofstede)的五个文化尺度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权力距离。一国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对于人际关系(他们所属 的家庭或组织)的认同与重视程度。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男性气质的文化有益于权力、 控制、获取等社会行,与之相对的女性气质文化则更 有益于个人、情感以及生活质量。 不确定性规避。一国范围内人们对于结构性情景(相 对于非结构性情景、非常规态势)的偏爱程度。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长期:着眼于未来的价值取向, 比如储蓄习惯和坚持力。短期:着眼于短期和眼前的 价值取向,比如尊重传统、重视履行社会义务。 权力距离是指“一个社会对组织机构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情况所能接受的程度。”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下属对上司有强烈的依附性,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上司是开明专制君主,是仁慈的独裁者;在权力距离小的文化中,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较高,下属在其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有相应的自主权。 个人主义是指一个松散的社会结构,假定其中的人们都只关心自己和最亲密的家庭成员;而集体主义则是在一个紧密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分为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人们期望自己所在的那个内部群体照顾自己,而自己则对这个内部群体绝对忠诚。 所谓“不确定性的规避”,是指“一个社会对不确定和模糊态势所感到的威胁程度,试图保障职业安全,制订更为正式的规则,拒绝越轨的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忠诚和专业知识来规避上述态势。”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是指“社会中‘男性’价值观占优势的程度,即自信、追求金钱和物质、不关心别人、重视个人生活质量”;其反面则是“女性”价值占优势。 长期导向性、短期导向性表明一个民族对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价值观。具有长期导向的文化和社会主要面向未来,较注重对未来的考虑,对待事物以动态的观点去考察;注重节约、节俭和储备;做任何事均留有余地。短期导向性的文化与社会则面向过去与现在,着重眼前的利益,注重对传统的尊重,注重负担社会的责任;在管理上最重要的是此时的利润,上级对下级的考绩周期较短,要求立见功效,急功近利,不容拖延。 要了解一个国家的管理文化,你不仅仅要有关于这个国家的知识,还要对它的文化有一个完整概念,能够心领神会。Hofstede的独特统计调研法给出的结果告诉我们,即便在处理最基本的社会问题上,另一个国家的人们的思想、感受以及行动可能都会和我们有很大的差别。Hofstede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全文翻译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全文翻译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United Kingdom 该国,我们正在研究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是一个什么在许多方面 是一个复杂的国家复杂的名字。大多数人都知道做些什么,因为它的庞大的海外帝国给它一个重要的国际作用,只是来到一个在未来数年年底,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一些市民对英国知道(他们可能会呼吁干脆英国或错误,英格兰)可能不大如何最真实的英国人今天过自己的生活。 一方面,帝国的日子已经足够长的时间以前,只有老人记得他们的任何东西是生活中的 重要性。英国不再是一个帝国的国家,尽管其帝国的影响可能常常在遇到的各种方式,而不是在与50或更多曾是这个帝国的一部分,和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至少它通过一个松散的维持(自愿)组织的联系称为英联邦国家。但更重要的英国国际关系今天是欧洲联盟,其中英国1973年以来的成员,这是在考虑更有用现代英国强调它的作用作为一个欧洲国家,而不是其英联邦成员资格。它仍然是一个相对富裕的国家,是7国集团成员的大型发达经济体。另外一个旧帝国的作用明显成效在于弥补的英国人口本身。从这些英联邦国家,这在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鼓励一些移民,已制作了其中1人在20个非欧洲种族。他们自己或 其父母或祖父母,出生在印度或巴基斯坦,加勒比国家,这些只是最常见的。 这将引入什么是对英国的章节关键主题:因为是大多数情况下,或所有,国家是不可能 总结了一些简单的对话英国人民。英国认为谁,很多人认为的英国绅士。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旧有的从未适用于英国绝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什么真正的有效性今天。英国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一的护照,和一个政府及对其所有的主权,但作为国家的大力顾名思义,它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它包括4一个国家内的部分国家:大不列颠岛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北爱尔兰,一份关于爱尔兰邻近的岛屿省份,完成设置。因此,在讨论英国和英国的一些考虑,必须使这些分歧,例如:一个来自苏格兰的女人不会高兴,如果我们打电话给她的英国绅士?她是苏格兰和女性,并认为她的身份从不同的男人和不同的英语。 但是,这4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的国家只有一个,也许是最简单的,不同的是分裂联 合王国。有人已经指出,英国现在是一个多种族社会,这些移民是最近才集团带来了自己的文化,这与他们并肩坐在一起,与生活更加传统的英国方式方方面,例如,许多穆斯林,而大多数(名英国人至少)是基督教徒。并明确在我的苏格兰妇女的例子涉及的是事实,男人和女人没有生活在英国同样的经历。此外,英国经济分为:它是一个阶级结构的社会。很可能夸大了这个阶级的重要性,因为结构的过程中,大多数国家有一些一流的一种制度,但它确实可以说,对英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比较明显的。一名工厂工人,他的父亲是工厂的工人很可能会从股票经纪,父亲是一名股票经纪人,不同的文化:他们将倾向于读不同的报纸,看不同的电视节目,用不同的说话口音,在做不同的事情他们的自由时间,对自己的孩子有不同的期望。 另一个不同之处,这标志着英国社会就是区域。即使在四个国家,每个地区的不同:高 地之间的差异和低地苏格兰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例如:北部和南部英格兰队也被认为是文化不同,但它们之间的边界上没有标记任何地图,只存在一个比较笼统的精神风貌。然而,有一些是在经济方面的区别的基础,南部平均较富裕的北方。 部分之间的北部和南部的另一个区别,这标志着英国社会,一个可以看到在许多社会中,但有可能尤其明显,在英国,也就是资本之间的区别和不同的经济差别的原因找到了省份。

中西方人际距离的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人际距离的文化差异研究 人际距离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不同国家的人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谈话双方身体接触的次数多少也因文化不同而各异。如果对不同文化中的人际距离理解错误,则会引起人际交往的障碍。钱敏汝(1997)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障碍是影响人际交往的最高层障碍,而语言差异只构成影响人际交往的最低层障碍。 美国人类学家Hall(1973)认为,空间的变化会对交际产生影响,加强交际效果,有时还会发挥超过言语的作用。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了解对方文化的空间语言是必要的。 1人际距离的概念 人际距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人际间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社会距离,语用距离,文化距离等。 空间距离指围绕在一个人的身体周围,具有看不见的边界的、不允许他人侵入的区域。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也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本文将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中人际间的空间距离进行比较。以下将从体距行为和体触行为两个层面探讨中西方人际距离的异同。 2体距的文化差异 2.1四种体距 体距,在人际交往中指人们在身体空间上相距的间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别、年龄、个性因素、关系远近和文化背景等。 Hall(1982)以对中产阶层北美人的观察为基础,把交际者之间保持的身体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在亲密距离中,近者可以没有距离,远者从6-18英寸。一般来讲,美国中产阶级认为在公众场合不宜保持亲密距离。个人距离近者1.5-2.5英尺,远者2.5-4英尺。在这个距离内,通常是谈和个人有关的事情。社交距离近者4-7英尺,远者7-12英尺。例如同事之间在谈公事时,通常保持在社交距离的近距离内。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也大致保持这个距离。如果是7-12英尺的距离,一般谈论的都是比较正式的公事。公众距离近者12-25英尺,远者25英尺以上。例如进行公

中英两国的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比较3汇总

课程作业 题目英国的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分析学院国际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11级人资 学生姓 名 吴浩达、李云皓、郭淦、梁嘉华、王祎昕字数2690 201 4 年 5 月 5 日

中英两国的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比较 国际商学院 11级人资班吴浩达、李云皓、郭淦、梁嘉华、王祎昕 霍夫斯泰德关于文化的观点是在他做的关于文化差异的实验性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上世纪七十年代,霍夫斯泰德通过采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企业员工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员工所在国家的文化有关系。经过几轮的研究,他把文化差异归纳为五个基本的维度。即,权力距离、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1. 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表明一个社会能够接受组织或公司的权利在各成员之间不平等分配的程度。权力距离与等级有关。对这个维度,各个国家由于对权力赋予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所以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文化

中比较重视权威、地位、资历、年龄等,而在有的文化中它们的重要性相对较低。 英国权力差距较小。在英国家庭中,只要孩子能够达到自主行动的时候时,它能够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同时,由于英国是一个绅士氛围十分浓厚的国度。家庭教育中强调孩子的自立,通常一个小孩出生后不久便被安排一个房间进行生活;在英国的企业管理中,上下级认为自生下来时,便是平等的。同时,为了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工作,各职位之间还能够经常性的进行变动。对于开会,更多的只是一个征求意见的平台,而并非高官发号命令的场所;在政治体制中,由于英国是一个联合国家,因此他们强调的是权力的平等的分配,而并不是权力的高度集中,那些英国政治中的少数党,也可以影响英国政治的整体布局。 2.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个人主义文化注重个体目标,相反,集体主义文化则更强调集体目标。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应当自己照顾自己和直系家

霍弗斯坦德国家文化维度

那么,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究竟应该怎样来表示呢?霍夫斯坦特从其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得出了以下描述各种文化差异的指标: 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即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例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美国员工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在美国,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更平等,关系也更融洽,员工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中国相对而言,是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在这里地位象征非常重要,上级所拥有的特权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这种特权大大地有助于上级对下属权力的实施。这些特点显然不利于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创造和员工在企业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因而要在中国的企业当中采纳“构建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为员工在工作当中提供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不断进步”这两项人本主义政策,管理者有必要在实践当中有意识地减小企业内部权力之间的距离,才会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 不确定性避免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职业稳定性,订立更多的正规条令,不允许出现越轨的思想和行为,追求绝对真实的东西,努力获得专门的知识等等。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当中,人们普遍有一种安全感,倾向于放松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当中,人们则普遍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种努力工作的内心冲动。 例如,日本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高的社会,因而在日本,“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员工广泛参与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终身雇佣制”也得到了很好的推行。与此相反,美国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同样的人本主义政策在美国企业中则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在日本推行良好的“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却几乎没有成效。中国与日本相似,也属于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高的社会,因而在中国推行员工参与管理和增加职业稳定性的人本主义政策,应该是适合的并且是有效的。此外,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人们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确定性,能够接受更多的意见,上级对下属的授权被执行得更为彻底,员工倾向于自

(完整word版)文化维度

Hofstede的五个文化尺度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权力距离:一国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对于人际关系(他们所属的家庭或组织)的认同与重视程度。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男性气质的文化有益于权力、控制、获取等社会行,与之相对的女性气质文化则更有益于个人、情感以及生活质量。 不确定性规避:一国范围内人们对于结构性情景(相对于非结构性情景、非常规态势)的偏爱程度。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长期:着眼于未来的价值取向,比如储蓄习惯和坚持力。短期:着眼于短期和眼前的价值取向,比如尊重传统、重视履行社会义务。Hofstede的文化尺度理论同时提醒管理人员与战略家们必须牢记: 人类总会习惯性地根据根据他的既有经验去思考、感受和行动,尤其是在国际环境中工作的时候。 权力距离 霍夫斯泰德的四个维度考虑的主要是从社会角度来分析文化对组织的影响,他充分考虑了权力、环境以及社会对女性的重视程度,通过权力距离这个维度,判断权力在社会和组织中不平等分配的程度。对这个维度,各个国家由于对权力赋予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所以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美国对权力的看法跟阿

拉伯国家的看法就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不是很看中权力,他们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权力的追求比阿拉伯国家要逊色不少;阿拉伯国家由于国家体制的关系,注重权力的约束力,由此,阿拉伯国家的机构,不管是政府部门或者企业都多多少少带有权力的色彩。 不确定性的规避 霍夫施泰德认为,人们抵抗未来这种不确定性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科技、法律和宗教。人们用科技来抵抗自然界的不确定性,用法律(成文和不成文)来抵抗来自其他社会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宗教则被人们用来化解无可抵抗的死亡和来世的不确定性。霍夫施泰德的调查表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不确定性状态的回避倾向上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民族把生活中的未知、不确定性视为大敌,千方百计加以避免,而有的民族则采取坦然接受的态度,“是福不是祸,是祸也躲不过”。为了对这种不同进行衡量,他提出了不确定性回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的概念。所谓不确定性回避(Uncertainty Avoidance)指得是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并试图以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不容忍偏离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等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其强弱是通过不确定性回避指数(UAI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一个鼓励其成员战胜和开辟未来的社会文化,可被视为强不确定性回避的文化;反之,那些教育其成员接受风险,学会忍耐,接受不

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2007级)

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目录 在中国做生意 (1) 在日本做生意 (2) 在印度做生意 (2) 在阿拉伯国家做生意 (3) 在俄罗斯做生意 (4) 在法国做生意 (5) 美国文化的主流特点 (6) 在中国做生意 中国与许多西方国家之间的一个主要的文化差异在于时间观念问题。中国人很准时,因此与中国人打交道必须准时。在会议上,如协商合同的会议上,中国人会问许多问题,并经常对答案点头。这种点头通常意味着他们理解或有礼貌,决不意味着他们满意他们所听到的,或者希望签合同。因此,当与中国人打交道时,你必须牢记:耐心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人会在他们觉得合适的时间做出决定,所以外国商人在最后签订合同前几次往返中国是很常见的。而且,不仅如此,有时他们会单方面在最后时间取消合同或重新修改。这常常都会考验你的耐心,而且会对你的行程安排和其他一些问题带来不便。 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维度是“关系”(guanxi),意思是指好的联系。随着这些联系会产生一些结果,如以更低的成本经营业务。然而关系所带来的利益远比低成本要多得多。Yi和埃利斯(Ellis)对68名中国香港经理和30名中国内地经理调查后发现,两组人员一致认为关系网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好处,包括业务的增加,更高的销售收入,更多的信息来源,更好的前景机会以及处理未来业务的简单化。事实上,官员根据家庭或者社会关系而不是客观因素来做决策。邓(Tung)曾这样报道说: 在一项对来自上海及上海周围郊区的2000名中国人的调查中,92%的被调查者承认关系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年轻一代更加强调关系。事实上,关系在近几年里变得越来越广泛了……许多曾与东亚人做生意的经营者都很快地一致认为,要想在这些国家获得成功,“你认识谁比你知道什么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与合适的个人和官员保持联系经常比拥有正确的产品或制定合适的价格更加至关重要。 另外,在中国经营业务的外来者必须意识到,中国人一般会强调他们有关系来做好工作,而事实上,他们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必要的关系。 在中国做一名好的倾听者十分重要。这意味着你不得不倾听关于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所产生的巨大进步以及许多同样的故事。中国人对他们所取得的经济成就非常自豪,并且想与外来者分享这些感觉。 当与中国人打交道时,你必须意识到他们是一个集体社会,人们常常以自己是某一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这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明显不同,在那里个人主义是被高度重视的。因此,你千万不要挑出某一个中国人,对他(她)的某一特殊品质如智力或友善大加赞扬,因为这会使他(她)在同伴面前感到很窘迫。避免使用以个人为中心的交谈方式也同样重要,如过多地使用“我”,因为这看起来像说话的人试图把他(她)自己突显出来。 中国人没有西方人那么活泼,他们常常避免在公开场合表露自己的感情,不在背后说坏话,比北美或南美人更沉默寡言、不好动和保守。他们看不惯大声、喧闹的行为。当与别人讲话时,他们比典型的西方人之间保持更远的距离。 我们把影响在中国进行经营的文化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并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导方针: 1、中国人把价值观和原则置于比金钱和权益更高的位置上。 2、商业会议一般以饮茶和对客人的行程、当地的住宿和家庭等的一般介绍开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主人已经简要地知道了来访者的背景。 3、当会议要开始时,中国主人会给出恰当的暗示。类似地,当会议要结束时,主人也会对客人示意该离开了。 4、一旦中国人断定谁或什么是最好的,他们就会倾向于坚持决定。因此,他们也许在形成行动计划上比较慢,但一旦开始启动就能取得长足的进展。 5、在谈判时,互动性十分重要。如果中国人做出了一些让步,那他们也会希望对方给出一些回馈。另外,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