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1 药物与个人护理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11药物与个人护理品

S11-01有机紫外防晒剂对嗜热四膜虫的DNA损伤 (2)

S11-02河口水沉积物体系中五种典型酚类内分泌干扰激素的去除过程模拟及影响因素探究 (4)

S11-03有机紫外防晒剂作用于嗜热四膜虫外排泵的分子模拟研究 (6)

S11-04北京设施蔬菜基地土壤及有机肥中典型抗生素污染特征 (8)

S11-05典型苯并三唑和紫外吸收剂类化合物在污水处理厂的去除效率和去除机理研究 (10)

S11-06我国北方畜禽养殖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现状的研究 (12)

S11-07二烷基次膦酸铝在某生产厂周边地区底泥和土壤中的分布 (14)

S11-08东江流域河流、鱼塘养殖系统和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细菌的耐药性、耐药基因的分布研究 (16)

S11-09三氯卡班在鱼体中的吸收与富集研究 (18)

S11-10四环素对植物种子芽伸长与根伸长的生态毒性效应 (20)

S11-11几种典型新型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与生态风险评估研究 (22)

S11-12杀菌剂三氯生和三氯卡班在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其风险 (24)

S11-13低剂量挥发性甲基硅氧烷对嗜热四膜虫MXR机制的影响 (26)

S11-01有机紫外防晒剂对嗜热四膜虫的DNA损伤

敖俊杰,李岚,周川琪,高礼,袁涛*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240)

药物和个人护理用品(PPCPs)是一类新兴污染物,虽然其在环境中浓度很低,却对环境有着深远且不可恢复的影响[1]。其中,个人护理用品用量大,范围广,进入环境难于生物降解,在环境中的残留浓度呈上升趋势,并逐渐显现出对微生物以及动植物的生态毒性,对人类也具有潜在生态风险。

目前,紫外防晒剂已被广泛用于化妆品、护发品、织物处理及洗涤剂中,随着紫外防晒产品的大量使用,其环境效应及健康风险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有机紫外防晒剂用途广泛,在使用过程中必然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加之大多数紫外防晒剂为脂溶性化合物,易于在底泥和水生生物中富集。已有研究表明,某些有机紫外防晒剂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发育毒性、生殖毒性,甚至有致癌性,对人体健康和水生生态系统形成潜在威胁[2]。

嗜热四膜虫具有分布广、细胞大、易培养、对外部环境敏感等特点。本文选取嗜热四膜虫为模式生物,以有机紫外防晒剂为受试物,研究了有机紫外防晒剂对嗜热四膜虫的DNA 损伤效应。

彗星图像观测表明:对甲氧基肉桂酸异辛酯(EHMC)暴露组基本没有拖尾现象,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BM-DBM)、4-甲基亚芐亚基樟脑(4-MBC)、二苯酮-3(BP-3)暴露组的拖尾现象明显。说明除了EHMC,其他三种受试物在不同浓度下,较对照组对四膜虫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DNA损伤。

使用CASP软件分析Olive尾距,指标数据分析表明:对于每种受试物,随着受试物浓度的上升,Olive尾距增长,即受试物对四膜虫DNA损伤的程度加深。在浓度相同时,四种受试物暴露组的Olive尾距各不相同,其中BM-DBM暴露组的尾距最大,EHMC暴露组的尾距最小,Olive尾距大小为:BM-DBM>4-MBC>BP-3>EHMC,即不同浓度下受试物对四膜虫造成的DNA损伤程度为:BM-DBM>4-MBC>BP-3>EHMC。

四膜虫在不同浓度的四种受试物暴露下的Olive尾距对比见图1。

图1不同浓度有机紫外防晒剂对嗜热四膜虫的DNA损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127709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No.12ZZ027);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No.12GWZX0401)

*通讯作者:taoyuan@

参考文献

[1]Daughton CG,et al.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in the environment:Agents of subtle change. Environ Health Perspect,1999,107(6):907-937.

[2]Brausch JM,et al.A review of personal care product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concentrations and toxicity.Chemosphere,2011,82:1518-1532.

S11-02河口水沉积物体系中五种典型酚类内分泌干扰激素

的去除过程模拟及影响因素探究

程巧,杨丽华,栾天罡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品安全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内分泌干扰激素(EDCs)作为一种新兴的有机污染物,微量的浓度就会对水体生物产生内分泌干扰作用。因此对EDCs在环境中的归趋问题成为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EDCs的去除过程主要包括光降解,吸附和生物降解三个因素,且受有机质(OM)作用的影响。但是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去除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极其复杂。因此,本文拟通过实验室模拟河口水沉积物体系,探讨不同去除因素对五种典型EDCs 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中采集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珠江虎门河口底层水和表层沉积物构建模拟体系。选择两种天然雌激素雌二醇(E2)以及其代谢产物雌酮(E1),一种人工合成口服避孕药乙炔雌二醇(EE2),以及两种工业使用较为广泛的类雌激素四羟基苯甲酸丙酯(PP),壬基酚(NP)作为研究的目标物质。整个实验分为七个处理组,对水样进行灭菌/未灭菌处理,以及对沉积物进行去除有机质,灭菌/未灭菌处理,并且所有处理组都经过曝气、避光处理。

实验结果显示,水相中加入100μg L-1的混合目标物质暴露28天后,比较无机质,有机质,以及生物作用对四种目标物质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三种因素对水体中EE2的去除均有影响,如图1所示;作用效果大小顺序为生物作用>有机质吸附>无机质吸附。对于PP 来说,没有灭菌的水更有利于其在水体中的去除,而与是否加入不同处理的沉积物无关。NP在水体中的去除效果主要受到无机质以及生物影响,与有机质吸附作用无关。而对于E2,沉积物的吸附以及生物作用是其从水体中去除的主要因素,并且生物降解作用更大。E1作为E2的代谢产物,有机质含量较多的情况下在水体中积累更多,去除更缓慢,但是沉积物的加入会加速其从水体中消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