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魏书生老师认为:教师要自强不息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胜任育人工作。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自己能力强了,办法多了,改变别人,改变环境,才有了一点可能等。这话确是至理名言,的确,许多伟大的思想常常诞生于清贫之中。以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和培养“未来人”的需要,自己首先应树立终身教育观念,首先应有终身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混变时期,社会正在发生巨变,工业化社会已经形成,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即将来临,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多元,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各种挑战,尤其是基础教育问题更多。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国家间的竞争、经济的竞争、政治竞争、军事竞争等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基础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只有基础教育办好了,整个社会文明才能表现出高水平,国家的整体力量才能得到坚实保障。可我国基础教育在“基础”问题上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办成了精英教育、升学教育、片面教育。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批评说:“在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较普遍地存在着对…基础‟认识狭隘化,短期化问题。所谓…狭隘化‟,就是把…基础‟具体理解为学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它们往往是那些要考试的、知识性强的,如
语文、数学、外语等,或都是当前社会上较重视的和强调的,如计算机等。不少人还认为,加强了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就算体现新的基础要求了。所谓短期化,是指强调基础教育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评比标准的满足。比如,把学科教学的价值定在考试成绩提高上,把思想教育的成效对准文明评比,把体育、美育的成功归结为参赛得奖,学校工作计划对准上级本学期要抓的中心任务,把教育质量等用于升学率等等。其后果是学校围绕着…考‟…评‟、…赛‟、…查‟等具体要求,尽管大家工作得辛苦又到位,但却渐渐丢失了中小学教育更为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对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奠基
性价值。”(转自朱小蔓著《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因应》P159,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07年7月第一版)具体说来基础教育主要存以下问题:
1、教育观念陈旧,严重阻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教育内部存在诸多观念上的问题:教育价值观,儿意观、人才观、教师观、师生观、课程观、学习观、教学观、知识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等等。
教师的这些教育观念,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效果,而教育观念一经形成又很难改变,比如教师的霸权主义至今在学校屡见不鲜,就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传统教育的取向表现出明显的的封闭性,其集中表现是形成了一套师授学承摸式。在这一套模式中,教师与“天、
地、君、亲”并称,有所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之说,以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训,师生关系实际上被类同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与此同时教师既被视为当然的知识权威,也被视为绝对的道德权威。于是,学生只有坚守师道,严承师说,以致于“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叛);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荀子.大略》结果,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多“积累型”,而少“发现型”,多“继承型”而少“创造型”。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多注重社会群体目标——培养“顺民”,而忽略有生命个体的存在,表现在儿童观上不把儿童看作“真正人”,以为只有成年人才是有思想的人,儿童“只是发展中的人”,即儿童是有缺陷的、不能让人满意的、在达到成人这前没有什么价值的发展阶段,于是要求儿童去适应成人的社会环境,不承认儿童有自己的生活世界,用成人的价值代替儿童自己的价值,要求儿童摆脱自己的发展特点模仿成人,把儿童生活看作成人生活的准备,或当做成人的工具,替家长、教师去实现某种愿望,于是也就心安理得地用专横的态度教训学生、独霸课堂、体罚或变相体罚、灌输式的学习,教师中心论就顺理成章,建国后从苏联引进凯洛夫教学法,形成了一整套课堂输式教学模式,更为教师霸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其结果是大部份学生厌学、弃学、逃
学、辍学或恐惧学校,不得不令人深思:传统教育不变革行吗?
在这些教育观念中核心的是儿童观,针对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的存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掀起了一场教育运动。该运动以爱护儿童、尊重儿童、解放儿童为持点,使传统的儿童观受到革命性的冲击。当时涌现出了一大批献身于解放儿童事业的教育家,如瑞典的爱伦..凯(1849-1926)德国的凯兴斯泰纳(1854-1932)、意大利的蒙台梭利(1870-1952)、美国的杜威(1859-1952)等等。他们都著书言说,创办学校,为儿童权利奔走呼号,赢得了世人的尊崇,受这股思朝的影响,20世纪初,中国也有一批教育家走上了呼吁并践行解放儿童的道路,陈鹤琴的“小大人观”强调儿童心里与成人不同,我们应当尊重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天真烂漫。陶行知则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这些观点现在仍具有现实意义。1959年第1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使爱护、尊重儿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要求。1990年,联合国又专门召开了世界儿童问题的首脑会议,中国政府也在会议文件上签了字,承诺在法律上保护儿童的权益。随后我国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是,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势力根深蒂固,儿童要得到真正的解放、尊重,还需要一个过程。
教育目的出现了偏差,过去的育人的目标多从政治需要角度提出,或从社会需要角度提出需要什么样的人,而很少关注“个人”的需要,在很多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放在人的发展上,而放在如何应考上,学生仅仅是完成考试的工具而已,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考什么便教什么、学什么,怎样考便怎样教、怎样学,师生整天围着考试。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多学校是有惊人的一致性。有时,我们也说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但就是不把“人”具体化为“个人”。在教育实践上,离开了个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便是空洞的。由于我们的视点不是“个人”,所以就对学生个性采取忽视、扼杀的态度。学习内容成了比学习者更重要的东西。
2、忽视儿童个别差异。
在成人眼里,家长和教师往往只有一把好“儿童”的尺子,用这把尺子衡量,大多数儿童都充满了缺点,甚至是天生的“性恶”,其实这些所谓的“缺点”很可能就是儿童的个性差异,就是儿童的特殊性,就是教育赖以进行的根据。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一个身心独特体,他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神经活动方向和水平。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根据儿童的生理年龄进行分班教学的,但是教育只针对儿童的生理发展忽视心理发展是不妥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往往并不一致。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由于人的发展速度的差异,同一生理年龄阶段的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一个不小的跨度。如小学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