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和奈达“读者反应论”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和奈达“读者反应论”的对比研

摘要: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和尤金.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

本文试从两者的相似之处入手,对比研究苏珊.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和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旨在说明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更符合翻译标准,更顺应时代发展和世界文化融合潮流,因而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奈达读者反应论源语译语
一、引言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 ida)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即“读者反应论”。

自上世纪80年
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领域“人类中心范式”的确立
和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兴起,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
渐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人们不再把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行为,而把它看作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

苏珊·巴斯奈特是英国沃瑞克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的教授、翻译家、诗人和文学家(廖七一,2001:186-7),作为翻
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意
义重大。

二、两者的翻译思想概述
1.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巴斯奈特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
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

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提出文化翻译观,在翻译界引起强烈反响,使翻译研究柳暗花明,前景豁然开朗。

他们认为文本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协调和操控。

巴斯奈特认为文化是决定信息核心的关键因素,她的“文化翻译观”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曾文雄,2006:21)。

2.奈达的“读者反应论”。

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者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

奈达强调译文读者作出的反应须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所产生的反应基本相同;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译者就应该对译文的种种表达方式进行修改,务必达到两种反应基本一致。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好比进行市场调查,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

对某种产品,不管理论上认为它多么好,也不管它陈列时显得多么美观,如果公众反应不好,那就不会被接受。

”,除非生产厂家要的就是这种反应(谭载喜,2000:141)。


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读者反应论”存在的合理性。

三、两者的相似性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和奈达“读者反应论”指导思想大相径庭,但也不乏相似之处。

毋庸质疑,两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分别在其相应时期的翻译活动中显示出进步性。

无论是“文化翻译观”还是“读者反应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不同语言间的顺利交流,减少信息交换中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两者都遵循“忠实”的原则,认为任何对异文化的曲解都是违背原意的。

“文化翻译观”和“读者反应论”不同程度地奉行“功能对等”: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以“功能对等”为前提(80 年代中期,奈达以“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主张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功能等值。

最后,无论是以语言学为导向的“读者反应论”,还是以文学为导向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而言,都是对同一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方法。

语言学方法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翻译,而文学方法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马会娟, 2003: 71)。

四、两者的差异
1.对读者的期待。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要求译文读者对文化差别要努力适应、理解和吸收,通过对译文的阅读了解异国风情、异国语言和文化特点以丰富本国语言和文化;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则努力迎合读者的要求,适应读者的接受程度,它不指望读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有深入了解,而倾向利用读者本土文
化知识来理解译文。

2.翻译目的。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意在文化交流,文化第一位,信息第二位;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旨在跨文化交际,信息第一位,文化第二位。

“文化翻译观”要求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移植文化,尽量保留差异;“读者反应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倾向于消除文化差异。

例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句,根据“读者反应论”,倘若译入语国家的夏天并不柔和可爱,夏天就不应译出。

3.翻译策略。

根据文化翻译观,文化因子不可翻译,只能移植或传递,这就要求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

一些具有极强民族性的独特语言结构形式在其他语言中一般找不到相
应的表达方式,它们所表达的含义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这时就应采取异化的策略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在翻译汉语小说时没有必要把中国人的行为模式通通都改成现代西方人的行为模式,
把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全改成西方人的认知,因为上帝与如来佛还是不一样的(金惠康, 2002: 309)。

中国译界大师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就采用了异化的原则,他们的译本可以让外国读者领略更多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习俗。

“读者反应论”在翻译技巧上侧重归化。

归化强调译文的“地道”,尽量使用译文读者喜闻乐见的、符合译入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

奈达主张译文的行文应该很自然,读者无须原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能看
懂,这就要求在翻译中尽量少地搬用生硬的外来语,而尽可能多地使用译文语言的表达法。

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了归化策略,他的文本让读者感到故事好像是发生在英语国家一样。

霍克斯将《红楼梦》译成the dream of gold en days,这样一来,对汉语中红色的文化含义也只好按西方文化对颜色的认知来重新定位。

霍克斯的译文大大削减甚至改变了译文中中国文化的内涵,也改变了中国人的行为模式。

4.内容与形式的侧重。

“文化翻译观”以文化交流为中心,倾向保留源语的原汁原味,因而对内容和形式同样看重。

巴斯奈特认为文学翻译失去了形式也就失去了精髓。

诗的翻译,不是复制原文,而是创作相似的文本,是种子移植;没有诗的形式的保留,功能对等根本无法实现(bassnett & lefevere, 2001: 4)。

“读者反应论”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倾向信息交流,因而更强调文本的内容,原文中的诸多形式因素,如语言表达方式及某些行为模式等都被转换成了译文读者所熟悉的本土文化中的诸形式。

奈达认为,为了保留内容在何种程度上对源语进行形式上的调整取决于源语和译语间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大小。

五、总结
奈达“读者反应论”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有其科学性和进步性,因为翻译如果不考虑读者因素,不估计或测验读者的反应,译文就不可能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它的局限性也就凸显出来:一方面,
以“读者反应”来判断译文成功与否,对两千年来西方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意译之争,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但这种理论的种种缺陷使其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翻译等值理论,反而使人们对翻译等值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正如韦努蒂提出,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从某种意义上显示了其文化霸权主义倾向(马会娟, 2003: 67)。

奈达是在其从事《圣经》翻译的实践中提出“读者反应论”的,他的“读者”是英语国家的读者,他的译文要以这些读者看懂为前提,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的地位不可动摇。

这种翻译理论使西方文化过度影响东方文化,从而出现了文化的强势与弱势之分。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它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将世界连成一体,现代人以更为开放的心态,不断调整、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构成心理。

文化翻译作为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主张以“异化”策略为主的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继承了奈达“读者反应论”的合理部分,摒弃了不合理部分,在现代翻译理论中展现了无穷魅力,一方面可以提高提高文化信息的信息度,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它反对殖民主义的翻译观和英美民族中心和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发展。

综上所述,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比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更符合翻译标准,顺应时代发展和世界文化融合的潮流,因而具
有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usan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金堤. 等效翻译探索.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
[4]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5]马会娟. 奈达翻译理论研究.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6]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7]曾文雄. “文化转向”核心问题与出路. 外语学刊. 200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