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432ed2ca26fff705cc170a22.png)
当前,以英语为载体的文化正在风靡全球,与武力侵略相比,文化输出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文化不会像武力侵略那样碰到强烈反抗。
弱势文化群体必须怎样面对?只有通过翻译,展示原语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不同文化的人们了解和认识彼此的传统文化。
文化翻译观主张,在文化传播与交融的过程中,通过译介新词术语和传播异族文化,使之经过长期广泛的流行,逐渐融入本族语言,从而成为本民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从文化翻译观来看,在文化趋同过程中,文化交流总是交互的,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应是双向的。
正因为如此,“磕头”(kowtow)和“功夫”(kungfu)这样的汉语词汇已进入了英语词典,作为正式词汇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其主张保护弱势文化,促进文化多元化,“文化翻译观”逐渐得到翻译界的接受与认可。
不同的文化是平等的,没有强弱与优劣的差别。
译者应通过翻译凸显不同文化独有的魅力,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真正实现文化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
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符合当代翻译标准,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潮流,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65f9a3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f.png)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1. 内容综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特别是在影视作品、网络视频等多媒体内容中,字幕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传递的桥梁。
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字幕汉英翻译尤为关键。
文化翻译观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文本的语义翻译,更要注重文化因素的传递和解读。
在字幕翻译中,这意味着不仅要准确传达对话内容,还要考虑到文化背景、语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确保目标观众能够准确理解和感知源语言的意图和文化内涵。
文化翻译观对于字幕汉英翻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语言特点与转换策略:分析汉语和英语的字幕特点,包括语言风格、表达习惯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转换策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文化因素的处理:探讨在字幕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如成语、俗语、传统价值观等,确保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避免误解和歧义。
语境与语境分析:分析字幕翻译的语境特点,包括画面、声音、情感等因素,以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确保翻译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目标观众的理解与接受:考虑目标观众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等,确保翻译的易于理解和接受,促进跨文化交流。
文化翻译观下的字幕汉英翻译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
它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还要求其对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
才能确保字幕翻译的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字幕汉英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字幕汉英翻译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中英两种语言在结构、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翻译者在处理原文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文化差异也是影响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些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尤为明显。
文化翻译观与影视字幕翻译
![文化翻译观与影视字幕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d3630b01a37f111f1855b66.png)
一 、 引言 电 影 、电 视 是 以影 像 为 主 ,声 画 结 合 的综 合 性 艺 术 ,具 有 重要 的 文 化传 播 功 能 。近 年来 ,随 着 科 学 技 术 的 进 步 和 大 众 传 媒 的 发 展 ,电影 、电视 不 再 受 国界 的 束 缚 ,大 量 的 外 国影 视 片 涌 人 中 国 市 场 。 例 如 :《老 友 记 》、《绝 望 主 妇 》、《阿 凡 达 》、
(2012}、《爱 丽 丝 漫 游 仙 境 》、《尖 峰 时 刻 》、0"2罪 心 理 》、《生 活 大爆 炸 》、《吸血 鬼 日记 》等 。随 着 各 国间 文 化 交 流 日渐 增 多 ,外 语 影 片 不 再 是 “阳 春 白 雪 ”.曲 高 和 寡 .而成 为 大 众 文 化 消 费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如 此 一 来 ,影 视 字 幕 翻译 便 成 为决 定 影 视 作 品 成 败 的 重 要 因 素 之 一 。顺 应 该 趋 势 ,影 视 字 幕 翻 译 渐 受 重 视 , 其 中如 何 处 理 字 幕 翻 译 中 的 文化 因 素 .已 成 为 我 国字 幕 翻译 研 究 领 域 的重 要 课 题 之 一 。
2012年第4期 考 试 周刊
文 化 翻 译 观 与 影 视 字 幕 翻 译
徐 文 文
(安 徽 财 经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安 徽 蚌 埠 233030)
摘 要 :作 者 运 用 文 化 翻 译 现 的 理 论 。从 影 视 翻 译 的特 点和 原 则 出发 .对 影视 字 幕 翻 译 过 程 中文 化 因素 的 处理 等 问 题 进 行 探 讨 ,指 出译 者 应 充 分 发 挥 其 创 造 性 。努 力 实现 译 文 文 本 与 原 文 文本 的 文 化 功 能 等 值 还 指 出译 语 文化 是 决 定 翻 译 的 因 素 . 成 功译 文 应 以 译 语 读 者 为 中心 . 注 意信 息 传 递 的 效 果 ,即读 者 的 接 受 性 。译 语 观 众与 原 语 观 众 心 理 接 受 反 应 和 谐 一 致 ,是 影 视 翻 译 最 高标 准 。
翻译文化史论读书笔记
![翻译文化史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2850dc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d.png)
翻译文化史论读书笔记《文化翻译论纲》(以下简称《论纲》)是刘宓庆先生十年苦心孤诣所著,主要涉及对文化翻译的研究。
《论纲》秉承“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为原则,提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翻译理念。
本文主要从整体性的文化翻译观、文化适应性原则和翻译文学的独立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整体性的文化翻译观《论纲》中阐释了一个整体性的文化翻译观,其中包括语言文化意义及其所涉及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蕴、审美判断等许多超文本因素。
刘宓庆先生认为,要使中国的翻译学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在翻译时就需要进行整体性的综合研究,语言学、美学、认知科学、文化社会学等都是翻译学所需要考虑到的。
翻译的主要操作对象是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主要体现和依据。
《论纲》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因文化而具有意义。
翻译视角之下的文化并不局限于语言,但以语言为依托和载体——翻译可以完全凭借语言手段将原语言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如文化背景、文化审美、文化交流方式等连贯铺排,体现在目的语中,使不同语言文化的民族实现交流和互相往来。
对“意义”的解读和翻译也很重要。
《论纲》高度认同萨丕尔的观点,即人类文化的“真正基点”不在社会,而在语言的意义。
所以翻译学应当以意义为价值观核心和基本取向。
各民族语言文化中既存在着“同质性”也存在着“异质性”,同质性指的是各民族语言文化中的共性特点,“异质性”是民族文化基因差异的表现,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源流,语言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演变等都会造成语言的这种“异质性”,但同时也因为“异质性”的存在,让文化意义翻译变得非常重要。
二、文化适应性原则不同民族存在着历史、宗教、政治、地域、习俗等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同时又造就了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文化的翻译就有这样一个目的,使原语言文本中的文化信息用目的语传达出来,综合考虑到原语言群体和目的语群体的社会特征、文化心理、审美判断和审美取向等,即达到一种文化的适应性原则。
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344cf07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8.png)
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一、本文概述《浅谈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这篇文章旨在深入解读和探讨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
苏珊·巴斯奈特是当代翻译理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对翻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本文将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出发,分析其理论内涵,探讨其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启示,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有所帮助。
文章将首先介绍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核心思想,包括她对翻译的定义、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论述。
接着,文章将分析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运用以及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
文章还将探讨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包括推动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促进翻译理论的创新以及提升翻译学的学术地位等方面。
通过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全面解读和分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作用,指导翻译实践者更好地应对翻译中的文化挑战,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为翻译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概述苏珊·巴斯奈特,作为当代翻译理论的重要人物,她的文化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在她的理论体系中,翻译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语言学层面的技巧。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她主张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尊重并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她强调,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更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原文的文化魅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巴斯奈特提出了“文化翻译”的概念。
文化翻译理论韦努蒂课件
![文化翻译理论韦努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171f6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b.png)
文化翻译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01 02 03 04
不足
难以完全传递文化信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复杂性,完全传递文化信 息是非常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过度强调源语言文化:文化翻译理论有时会过度强调源语言文化的价 值,而忽视目标语言文化的接受性和需求。
详细描述
03
04
05
1. 文化背景的传递:在 文学作品中,文化背景 的传递对于理解作品具 有重要意义。例如,在 翻译西方古典文学作品 时,需要准确传递作品 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 环境等。
2. 语言风格的再现:文 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是其 独特性所在,需要在翻 译中得到再现。例如, 在翻译诗歌时,需要再 现原诗的韵律、节奏和 修辞手法等。
文化翻译的重要性
文化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 段,能够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 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文化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文化翻译理论
早期的文化翻译理论主要关注语言之间的转换,强调翻译的忠实 性和准确性。
现代的文化翻译理论
现代的文化翻译理论更加注重文化的传递和表达,强调翻译的跨文 化交流性质。
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 作用。文化翻译理论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 术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跨文化交流与翻译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给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价值观、思维方式 、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缺乏共同语境: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人们往往缺乏共同的语境和理解框架,导 致交流和理解困难。
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
![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9b49c11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6.png)
翻译中的文化——文化学派的翻译观由于古代诗歌在语言表达和意向表达中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这种性质通过读者独特的视角和对审美的不同体验产生了一种模糊美。
一、文化翻译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学派有关理论与译者领域在不断地发展和相互扩散,所以文化译者的过程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不断向跨学科和多角度的方向发展。
在文化学者的思想中,翻译也被称为文化转换。
对相关学者来说,翻译不仅需要解码、重组文字,还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局限于文字本身的含义,还要重视文字在翻译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学派强调,文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翻译也会赋予文化新的含义,这对翻译本身来讲是一种进步和完善。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是对句子或文字的翻译,也是对古典文化的翻译。
随着现代社会理论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率发展,译者也与文化研究展开全新的融合。
在译者时,如果我们只是主观强化对宏观文化的研究,就可以对研究主体产生很大影响,但过分研究文本的技巧和词义,也可以制约诗歌的发展和健全。
因此,在实际译者过程中,译者只有将两者充份融合,就可以翻译出杰出的作品,更好地传播文化。
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这种含蓄、多解和不确定性正是我国语言表达的独有方式。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翻译和研究古典诗词,通过研究诗歌的模糊性,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中国古典诗歌常常采用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方式抒发作者的情绪。
诗歌本身就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诗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诗歌的模糊性,引致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和意境方面比较模糊不清。
在诗歌的整体定义过程中,模糊不清美对译者增添了非常大的困擾。
三、在文化视角下欣赏中国古典诗歌在中国文化悠悠长河中,古诗词有著十分多样、光辉的历史。
在发展诗歌的过程中,译者存有责任将其翻译成多种语言,尤其就是翻译成英语,以此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古典诗歌。
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4dff7c6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b.png)
文化翻译观文化翻译观是翻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译者不仅需要将原文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言,还应该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进行转换和传达,以使得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含义。
文化翻译观的核心思想是“意译”,即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目的,而不拘泥于字面的语言形式。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往往会造成文化隔阂和沟通的困难,所以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进行分析和理解,找出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并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相关内容来替代,以实现目标语言读者的真正理解。
这就要求译者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和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译者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准确传递原文的含义和意图。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原文进行转换,而是要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并合理运用目标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使翻译文本更加通顺自然;其次,尽量避免产生文化冲突。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应该充分了解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以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或冲突;最后,保持翻译的风格一致性。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根据原文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读者的习惯和接受能力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风格,保持整体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文化翻译观对于翻译工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提醒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能局限于语言形式,而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使得翻译成果更加贴近目标语文化,并使读者真正理解原文的含义。
同时,文化翻译观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搭建了桥梁。
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已经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文化翻译观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对于促进社会的融合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文化翻译观是现代翻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传达和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和内涵。
只有理解和运用文化翻译观,翻译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其使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词语翻译策略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词语翻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6fe633f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0.png)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词语翻译策略当翻译中国文化词语时,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
首先,转换为当
地语言或有档案参考的语言。
应该避免使用难以理解的地方语言。
有些中
国文化词语本身就是拼音,可以为母语不同的受众给出更清晰的参照词,
以便他们更容易理解。
此外,对于比较复杂的概念,有时会采用相似或对
应的母语词语,以便更好地表达中国文化的本意。
其次,要熟悉被翻译词
语的历史渊源。
了解某个词语的历史渊源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它,也有助于
提供一些关键信息来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化含义。
第三,尽可能考虑其文化
线索和背景。
中国文化词语通常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线索或背景,隐藏着其
本意。
因此,翻译者应尽可能地考虑到这些细节,帮助受众清楚理解原文
的文化内涵。
第四,要谨慎使用注释。
有些中国文化词语是不容易翻译的,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不容易理解的注释,而是使用简洁且直观的中文注释来
解释有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最后,尝试理解和捕捉中国文化词语的
本意。
翻译者应尽量理解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概念,并尝试捕捉其本意,以便更好地翻译这些中国文化词语。
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学翻译观之对比
![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学翻译观之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b08d2cfb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7.png)
管理科学 ManagementScience338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学翻译观之对比文/夏依旦·赛提 摘要:纵观中西翻译史,翻译家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就中国而言,明清以降的科技译家、近现代的社科及文学翻译家,无不对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科技进步和思想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翻译家这个群体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学习,而相关研究也值得我们不断去关注与更新。
基于此,本文章对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学翻译观之对比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语言学翻译观;文化学翻译观;对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民俗文化,因此传承与弘扬中国民俗文化,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意义深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化之间需加强交流与互动。
在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日趋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加强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使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其对外传播过程中如何克服语言、文化差异的障碍,把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呈现给译语读者,是对外翻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学翻译观的概述1.1 语言学翻译观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王寅教授指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翻译策略要做好三个要素的平衡,即要处理好文本、作者、译者之间的关联,翻译者不仅要充分认知文本思想,同时要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大限度地保持三个要素的平衡。
1.2 文化翻译观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点的历史、地理、习俗等环境里的独特创造。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526609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e.png)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影视作品已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影视翻译作为影视作品跨国传播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出发,探讨影视翻译的内在机制与实践策略。
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解读。
在影视翻译中,如何准确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同时满足目标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影视翻译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分析影视翻译的特点与难点,探讨文化翻译观在影视翻译中的应用,旨在为影视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首先回顾影视翻译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明确影视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基础,分析文化因素在影视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影视翻译中的文化转换策略,探讨如何在保持原作文化特色的实现跨文化的有效沟通。
我们将对影视翻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影视翻译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方向和实践建议。
二、文化翻译观概述文化翻译观,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至关重要性。
它主张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在这一观念下,影视翻译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要求。
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其核心在于传递源语言文化的信息和内涵。
因此,在影视翻译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源语言文化的背景、价值观和习俗,以确保翻译内容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文化特色。
同时,考虑到目标语言文化的接受度和差异性,译者还需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以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影视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还要注重文化的传达和接受。
这意味着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意识,能够灵活应对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和语境变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影视翻译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之浅对比
![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之浅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e60f4fba2e3f5727a4e9622a.png)
语言学翻译观与文化翻译观之浅对比王欣欣(商洛学院,陕西商洛726000)摘要:各民族文化及逻辑思维上的差异,导致翻译困难重重,这就诞生了两种基本的翻译观念。
它们有的注重文字,有的注重文化,彼S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
基于S,本文对这两种基本观念进行比对分析,以供借鉴。
关键词:语#翻译观文化翻译观对比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语言和文化是其生存发展的重要财富,它是经过漫长历史发展形成的民族财富。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大繁荣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但是受到语言及文化本身差异的影响,其整体交流困难重重。
翻译的出现成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翻译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很多语言直译,这是进行文化传播最大的困难之一。
直译的目的是保证语言的精彩程度及的本,但是各民族文化之的异,不直其中的精髓展现出来。
文化翻译本身注重的是对文化的传播,使其更加便于解,但是不:语言当中的神奇之处和展现出来。
这翻译观已经是翻译最重要的,对于翻译的意义。
一、实际含义(一)语言学翻译观这翻译一言是严格依照其语言的基本结构,将其中要的,成的翻译$它的是语言的,与文之是对的,一定的和$这一本最开始是出现在国的,其翻译学一直于应用语言的,对于语言本身的要$中本:一是,一是[1]$一直致力于对语言机械属性和形式特点的翻译,对语言中的文及社会不重$它语言本身一个的,重其本构,忽视了语言自身的意义叫语言学翻译观正是受到这种的影响,一直语言在之下,一的语言体于的语$后者表示在译文方面不纯地偏重于原文或译文,需要文和译文之间联起来。
另外,他们还每一个层级各种情境去对等$例如在翻译《红楼梦》时,很多非常难懂的文言语句和人物的名字,无法语言的对,也不在语言对对其中深刻的文化进行翻译。
合时的时代背景和的写,及当时中各文化流派的发展情况,才能够翻译出优秀的作品。
(二)文化翻译观在翻译学不断发展和进步下,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在进行语言翻译的时候,无法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异反映出来,文化本身的多元性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和体现。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69ac8eec524de518964b7d80.png)
• 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其目的
• 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 的需要和一定
• 文化里不同群的需要.
评价
• ;她把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 • 翻译研究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的、文化的范畴来加以 • 探讨,并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因此,她的思想具有高度 • 的宏观性。在评判标准、对等与等值等问题上,她充分考 • 虑多种制约因素,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思维空间。此外,她 • 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对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关注都使 • 得翻译、译者的地位提高,同时体现了一位学者广阔的胸 • 襟和气度
•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决不是一个纯语言行为, 它深深扎
• 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就是文化内 部与文化之间
• 的交流。[ 5 ]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 中,她提出了文化
• 翻译观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如下:
• 第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是停留在 • 以前的语篇之上。关于翻译单位的争论由来已久,从最开 • 始的以词为单位到以短语、句子、段落、篇章为单位,可
到
• 德国理论家弗米尔的赞同,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跨文 • 化的行为,译者应精通两种或多种语言进而了解其文化。
• 第三,翻译不应该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 • 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只 • 能是对另一种符号的充分解释,完全等值是不可能的。 • 和传统观念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从原语到译入语的静态转 • 换不同,她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过程,以文化为翻译的单 • 位,不同文化的功能等值是手段,文化的转换才是翻译的 • 目的。与奈达强调传译原文信息不同,巴斯奈特关注文化 • 的转换与接受,因此,一方面应考虑翻译的服务对象即译 • 文读者,另一方面要考虑原语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所起到的 • 功能。在此,她提出了不同文本应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并 • 认为相比较而言,文学翻译较之科技文献的翻译允许译者 • 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灵活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 • 式。
文化翻译观cultural view on translation
![文化翻译观cultural view on translation](https://img.taocdn.com/s3/m/daa4df380b4c2e3f572763cc.png)
文化翻译观cultural view on translation
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主要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
把翻译置于文化的背景下考察,不难发现,文化对翻译过程的介入是永恒的。
审美意识、政治倾向、伦理道德等跨文化因素对翻译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
译者的增删变动,都是特定时空下文化制约的结果。
从翻译的主旨是促进文化交流之观点出发,译作中出现的增删变动是可以理解的,有时也是必要的。
其目的或者是为了使翻译更好地服务于本族文化,或者是为了更加顺利地达成文化交流。
从发展的眼光看,那些“过于超前,脱离了现实,或者不符合我们的国情”的内容今天或许要作删节处理,明天在重译时或许可以补上了,因为读者的文化视野开阔了,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与接受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又如,归化与异化问题,主要涉及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异化与文化移植是一致的,而归化则是移植的逆向运动。
从译作的表现形式上看,应当承认,没有哪本译作是绝对归化或绝对异化的结果。
不管译者朝哪个方向努力,其译作总是归化与异化的混合物。
无论怎样归化的译作,它最起码总能反映异民族的风土人情吧,否则它就不足以称得上是翻译。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27e387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5.png)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引言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内涵性和外延意义,而翻译的过程则是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于文本的信息,更要将文化传递置于首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70年代前,各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学者聚焦于研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功能,并升级至文化层面。
70、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扮演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角色。
理论综述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若将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语言就是人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人才能存活。
因此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将文化割裂开进行翻译。
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到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简言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翻译不仅要满足文化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翻译会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其进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理论发展据宋建浩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基于比较文学,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关系进行研究,而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精品文档资料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精品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c20f79669eae009581becfb.png)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精品文档资料-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简述1、苏珊巴斯内特简介Susan Bassnett(1945--- )国际知名翻译理论学者、比较文学家和诗人,是英国沃里克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资深教授,曾任该校副校长、“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早年在欧洲多国接受过教育,掌握多门语言并了解多种文化,在意大利开始其学术生涯,到沃里克大学任教前曾在美国短期工作。
现担任英国国家委员会英国研究咨询委员会主席、国际翻译理事会理事、欧洲翻译协会理事等学术团体职务。
巴斯内特教授学术兴趣广泛,从莎士比亚到西尔维亚普拉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到后殖民时期的印度,都在她的视域之内。
她的研究范围包括: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英国文化、拉美文学、戏剧作品、女性作品和后殖民时期的翻译现象、旅行文学研究、传媒研究等等。
从1969年翻译出版意大利艺术评论家阿尔甘(G. C. Argan, 1909-1992)的《复兴之城》,到2009年出版与别尔萨博士合着的《全球化时代的新闻翻译》,巴斯内特已出版专着、编着和译着共30余种。
2、文化转向的历史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学翻译观在翻译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翻译被视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
60年代后期,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字、词、句为单位过渡到以语篇为单位,翻译的功能学派大行其道。
70年代,以色列学者Even Zohar提出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真正从文本转移到文本以外的文化、社会、历史及政治因素的相关研究。
这一时期的翻译研究虽然以不同的名称命名,“翻译研究”、“描述翻译学”、“多元系统理论”、“操纵学派”、“低地国家学派”等,但它们从事翻译研究的基本范式和方法却非常相近。
作为描述学派的前身,多元系统理论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种特殊的体裁(genre)上,而是着眼于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
文化翻译观下的旅游翻译
![文化翻译观下的旅游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24ad8154a7302768e9939d0.png)
文化翻译观下的旅游翻译宋玮炜摘要: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旅游翻译中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其中中西文化差异给汉英旅游翻译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如果不能合理的处理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势必影响翻译效果,同时,也不利于旅游的发展。
本文运用了文化翻译观的有关理论,分析了旅游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因素问题,并提出了基于文化翻译观的旅游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旅游翻译;文化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降临,我们经历着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同时也经历着翻译爆炸。
我国旅游翻译的兴起是由我国旅游业的腾飞带来的。
我国地大物博,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和国内社会环境日益稳定之后。
旅游业不仅为我国带来了更多的外汇储备,并能带动其他一系列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声誉及地位。
而当今,最盛行的莫过于文化旅游,它是旅游学大范畴中的一个全新概念,是旅游活动中的一个以文化追求为核心的旅游方式,主要关注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精神、物质、口头或非物质的遗产,了解不同民族和人民的不同文化的独特旅游活动,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平的现代旅游。
吸引海外游客源源不断来我国的是我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旅游资料的翻译,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也必然涉及传统习俗,人文文化翻译。
但是,中西文化中存在的巨大差异在某些方面又成为旅游的障碍,文化鸿沟两岸的不同的文化思维和文化视角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碰撞”。
由此看来,承载这种文化和产业双重属性的中国旅游业应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研究和探讨在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对接策略和技巧。
“文化翻译观”理论概述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翻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翻译观”。
人们不再把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机械转换,而是将其视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 •
第三,翻译不应该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 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只 能是对另一种符号的充分解释,完全等值是不可能的。 和传统观念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从原语到译入语的静态转 换不同,她认为翻译是一个动态过程,以文化为翻译的单 位,不同文化的功能等值是手段,文化的转换才是翻译的 目的。与奈达强调传译原文信息不同,巴斯奈特关注文化 的转换与接受,因此,一方面应考虑翻译的服务对象即译 文读者,另一方面要考虑原语文本在原语文化中所起到的 功能。在此,她提出了不同文本应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并 认为相比较而言,文学翻译较之科技文献的翻译允许译者 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灵活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 式。
中英文化翻译差异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 • • • • • • • • • 自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学研究出现一种“文化转向 论”.即译学研究在深入文本内部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文本的 外部研究,即文本的“文化语域”。作为文化翻译观的主要代 表之一巴斯奈特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 流。”141她还进一步阐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第一,翻译 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 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 — 重组过程,更重要的 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 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历 史时期文化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 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 其目的 • 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 的需要和一定 • 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评价
• • • • • • • • ;她把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 翻译研究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的、文化的范畴来加以 探讨,并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因此,她的思想具有高度 的宏观性。在评判标准、对等与等值等问题上,她充分考 虑多种制约因素,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思维空间。此外,她 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对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关注都使 得翻译、译者的地位提高,同时体现了一位学者广阔的胸 襟和气度
• • • • • •
第二,翻译不止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 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这里的交流指的是文化内 部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关于翻译的分类问题向来没 有达成一致,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雅各布森把翻译分为语 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而巴斯奈特从更宏观的层 面把翻译分为文化内翻译和文化外翻译。[ 6 ]她的观点得 到 • 德国理论家弗米尔的赞同,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跨文 • 化的行为,译者应精通两种或多种语言进而了解其文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巴斯奈特认为翻译决不是一个纯语言行为, 它深深扎 • 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就是文化内 部与文化之间 • 的交流。[ 5 ]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 中,她提出了文化 • 翻译观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如下:
• 第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是停留在 • 以前的语篇之上。关于翻译单位的争论由来已久,从最开 • 始的以词为单位到以短语、句子、段落、篇章为单位,可 以 • 看出人们对翻译的认识逐渐加深,而以文化为翻译单位, • 无疑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研究观念,其特征是关注不同文本 • 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功能,抓住了这一点,也就达到了翻译 • 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