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佚文三篇辑释_陈开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则徐佚文三篇辑释

陈开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林则徐全集》收录林则徐生平著述颇为全面,然而尚有遗漏。通过翻检清人别集,新发现林则徐《瑞榴堂诗集序》《夫椒山馆诗集序》《餐花室诗稿序》三文,《林则徐全集》未收,系林则徐佚

文。通过林则徐佚文的辑录,一方面可以补《林则徐全集》之阙,使其趋于完善,同时也为相关研究提

供了新的材料。

关键词:林则徐佚文;《林则徐全集》;《瑞榴堂诗集序》;《夫椒山馆诗集序》;《餐花室诗稿序》

中图分类号:I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821(2016)01-0001-04

林则徐(1785-1850),福建省侯官(今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年又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谥文忠。清代政治家、思想家。《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五《名臣》、《清史稿·列传一百五十六》、《清史列传》卷三十八有传。

林则徐不仅精于政事,而且工于文学创作,生平著述较为丰富,除了奏折、信札、日记之外,还写有大量的诗文、联语。清末民国时期,其作品曾陆续刊印,计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云左山房诗钞》《云左山房文钞》和《滇轺纪程》《荷戈纪程》等。建国后,学界对其著述又续有整理和出版。2002年,《林则徐全集》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发行,分奏折、文录、诗词、信札、日记、译编六卷,共十册。该书的编纂经过多位学者的精心筹划,因此搜罗林则徐生平著作较全,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林则徐作品总汇,为学界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林则徐集外之作亦有不少,附载于友朋之书中,较为分散。对此《林则徐全集》曾加以辑录,不过尚有遗珠之憾。该书出版后,学界亦有相关辑佚成果。①笔者在翻检清人著述时,发见林则徐序文三篇。兹加以整理,附以考释,以补《林则徐全集》之阙。

一、《瑞榴堂诗集序》

声音之道与政事通。诗者,心之声也。而世之论者必曰“诗穷而后工”,余窃以为不然。高士逸民负俶傥之才,不得致用,则有偃仰空山,以啸歌自适者。羁人骚客,蹑五

岳,浮江湖,举抑塞不平之意,发之于诗则工矣,亦未始不传。然于政事,果皆有裨焉否

①学界关于林则徐佚文的辑佚成果,计有:郭义山:《在闽西新发现的林则徐佚文、遗墨及其他》,《龙岩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杨光辉:《林则徐佚文考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2期;吴义雄:《林则徐鸦片战争时期佚文评介》,《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鲁小俊:《林则徐佚文一则》,《江海学刊》2014第5期。

收稿日期:2015-11-15

作者简介:陈开林(1985-),男,湖北麻城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

·

·

1

闽江学院学报2016年

耶?若夫才为时栋、道为世范,致身通显,宣力四方之赞美功德者,固不必及其诗,而诗

转以名位德业掩。然果抒情宣德,发诸心声而通诸政事,则其诗之可传自在,何以掩为?

爱山方伯由文学起家,弦歌小试,早有循声。嗣是一麾出守,屡莞繁区,敭历监司,久居

海峤,台洋之后,尤著丰功,按谳东瓯,勇而能断。天子知其贤,遂陈臬畿甸,洊握藩条,

行即坐晋封圻,益恢远谟而纪殊绩矣。余久闻其治行,而未及窥其诗也。戊戌冬,奉命

入朝。道保定,始出《瑞榴堂稿》见示。义本敦厚,语必清新,其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无

非书写其性灵,而能实践于政事者。以余生长海邦,服官中外,足迹亦多周历,而拙于为

诗。偶尔操斛,率无足录。今读斯集,其在湘南诸作,则皆余年来行部所经也;其在闽中

及往来吴越燕齐诸作,又皆余里居所见闻、宦游所攀涉者也。凡余所盱衡时事,谘访土

风,欲搦管而未逮者,而君皆已濡染豪翰,鬯为声歌,以得其性情之正,岂高士逸民、羁人

骚客之所作能较絜短长?而名位德业且益彰,其盛媺又何相掩之有哉?余不敏,不足以

论诗。聊述所慕于君者,以志余愧。是为序。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小寒日治弟林则徐呵

冻题于京师邸次。

按:序文载托浑布《瑞榴堂诗集》卷首。[1]同书另有穆彰阿、柯培元、王惟诚诸人之序及作者自序。序文作于道光十八年(1838)。托浑布(1799-1843),姓博尔济吉特氏,字安敦,号爱山,蒙古正蓝旗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二十四年(1819)连举进士。历任湖南安化、湘潭等县知县,福建兴化府、漳州府知府,浙闽两省道员,广西左江兵备道,直隶按察使、迁布政使,道光十九年(1839)升山东巡抚,著有《瑞榴堂集》。生平事迹见宗稷臣《兵部侍郎都察院又副都御使巡抚山东兼提督托公墓表》。[2]而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二十八录其诗五首,小传称其“字子元,号爱山”[3]。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卷四十二著录托浑布《瑞榴堂诗集》四卷、《南藤雅韵集》不分卷,小传称“字子元,号安敦,别号爱山”[4],所载稍有不同,不知何据。

文章阐述了“声音之道与政事通”的观点,集中体现了林则徐的经世思想。这一观点起源甚早,《尚书·益稷》就曾记载:“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5]明代陆简《龙皋文稿》卷三《青宫直讲》,在讲解此篇时称:

凡诗歌之协于五声可以作乐者,或自上而达于下,或自下而达于上。你皆当审而听之,以观政事得失如何。盖自古声音之道与政事相通,如乐声和则天下平,乐声哀则天

下乱。[6]

陆简明确提出了“自古声音之道与政事相通”,和《礼记·乐记》中“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7]一脉相承。道光年间,西洋列强入侵,托浑布谂于筹备海防,这一点与林则徐颇为相近。因此,林则徐在撰写托浑布诗集序言时,很自然地联系到当时的政治局势,从而集中阐述了这个命题。当然这也是林则徐一贯的文学主张。

二、《夫椒山馆诗集序》

西京之雄于文者,首推子长、孟坚。其醇厚谨严、奇伟恣肆,似与风骚之体决异。然

·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