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童年经验与艺术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11-10 作者简介:吴投文(1968-),男,湖南郴州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16卷第2期2001年6月 柳 州 师 专 学 报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16No.2

 J une 2001

论童年经验与艺术创作

吴投文

(武汉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童年经验对艺术家及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艺术家在艺术题材的选择、艺术创作的动因及创作个性的建构等方面都受到童年经验潜在的规范和制约。

关键词:童年经验;艺术家;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20(2001)02-0021-04

童年作为生命的起点和全部人性的最初展开,尽管这一过程是相当短暂的,却总是给人留下终生不渝的印象,尤其是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打上童年经验难以磨灭的印记。因此,人们在研究艺术家的创作心理时,大都非常重视童年经验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试图通过研究艺术家的童年经验来探索艺术创作的奥秘。所谓童年经验,就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1]。这里所说的“童年经验”只是学术界的一种习惯性说法,实质上是指:“童年体验”,具有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与通常意义上的“经验”有明显区别。经验常指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或形成的知识,并不带有生命本体论的内涵。体验则直接指向人的生命,处于心灵的隐秘状态,是一种以生命为根基,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艺术创作固然离不开人的经验,但与人的体验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体验的深化和外化形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童年经验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对艺术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艺术家在艺术题材的选择、艺术创作的动因及创作个性的建构等多方面都受到童年经验潜在的规范和制约。

一、童年经验与艺术题材的选择

艺术家对于题材的选择,并不象传统的文艺理论所强调的那样,是一种把生活印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简单线性关系。事实上,艺术家所选择的题材,往往不是他们周围司空见惯的生活图景,而是对他们的心灵震撼最大留下深刻印象的生活,也就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最为深刻地体验到的生活。艺术家只有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

发,才能找到适合于自己创作的题材。艺术家也只有表现这种自己深刻地体验到的生活,其作品才能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才能确立自身的艺术价值。一个没有深刻生命体验的人要在艺术创作上取得成绩,或一部没有表现出深刻生命体验的作品能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都是无法想象的。因此,艺术家总是选择那些深深感动过自己的生活艺术题材,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

童年经验包蕴着丰富的人生真味和深厚的人性内涵,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乐于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追怀已经逝去的童年时光,即使是苦难的童年经历,经过时间的淘洗也会变成美好的回忆,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这种具有普遍性的“童年情结”在艺术家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艺术家总是倾注着全部情思,追忆和描写自己的童年时光和经历,艺术史上以童年生活为题材、表现童年经验的作品便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托尔斯泰走上文学道路的第一部作品是《童年》,高尔基感人至深的作品莫如《童年》和《在人间》,海明威有意味深长的《在印第安人营地》,鲁迅则有从记忆深处打捞上来的《朝花夕拾》,象这类以童年生活为题材、在艺术史上称得上不朽的杰作名篇可以列出很多。至于艺术家虽未直接描写童年时期的经历,但仍可以窥见童年时期生活影子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艺术家的童年生活已经作为一种潜意识,渗透在这些作品的深层结构中,凝结成为作品的形象和风格等深层意蕴。尽管不同的艺术家基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主体因素,对于艺术题材的选择呈现出千差万别,但在选择童年生活作为艺术题材上却表现出某种惊人的一致性。由此可见,童年经验作为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生命

体验,因其最接近人的本性,表现出天然率真的人性内涵,在艺术家的各种生命体验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并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显著地表现出来。

艺术家自己也非常重视童年经验对于选择艺术题材的重要作用。加西亚・马尔克斯认为他的《百年孤独》是在“给童年时期以来以某种方式触动了我的一切经验以一种完整的文学归宿”[2]。毛姆认为:“一个小说家只有把自己早年就已经有所接触的人物作为原型时,才能创造出杰出的人物形象”[3]。美国作家凯琴也指出:八到十五之间是一个作家一生的个性形成时期,这个时期他不自觉地收集艺术的材料,他成熟之后可能积累许多生动有趣的印象,但是形成创作主题的材料都是在十五岁以前获得的[4]。

现代心理学证明:艺术家的上述经验之谈是合乎科学的。童年经验对于选择艺术题材在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有着心理学上的依据。其一,人的一生都要受到童年“基本选择”的影响。童年是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童年经验则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规定性的基点,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一种基本选择,规定着一个人整个人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对整个人生的各种选择都会产生潜在影响。作家冰心认为童年时期的“许多印象、许多习惯,顽固地刻划在人物的人格和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5]其实就是一种童年“基本选择”的影响。尽管整个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但总是要受到童年时期“基本选择”的影响,童年时期所确立的人生基调也不会有大的改变,童年经验对人一生的影响总是或隐或显地存在着。艺术家对于题材的选择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童年时期“基本选择”的影响,打上童年时期的烙印,正如心理分析学家所说:表现艺术所传达的深刻体验,主要来自它对遥远的、记不得的童年时代的某些经验的触动。我嗅到一朵玫瑰花的香味,这种香味会突然给我造成一种异样的亲切感受,引起一种似曾相见的情绪体验。这种莫名其妙的深切体验,乃是儿童时期经历过一连串情感体验的再次萌发。”[6]其二,人的一生都要受到童年时期所形成的意向结构的影响。意向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的生命体验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心理图式,能使一个人在一些场合不自觉地出现某些行为或习惯性地感受到某种东西。意向结构对一个人的活动具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具有强烈主体色彩的艺术创作活动也不能例外。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有一个先在的意向结构。这个意向结构的最初图式或基本图式则是由个体的童年经验建构而成的。这个先在的意向结构对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起着相当程度上的决定和制约作用,自然也潜在地影响着艺术家对于题材的选择,使艺术题材表现出某种与童年经验相一致的性质。因此,艺术家的童年经验即使不是直接写到,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

二、童年经验与艺术创作的动因

艺术史上的大量事实表明:童年经验是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动因,这种动因又主要表现在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上。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是童年经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艺术家来说,其作用和意义要大于童年经验的其他部分。所谓创伤经验,是指主体在生命的某一阶段,突然受到一种心灵无法承受的强烈刺激而引起极度的失衡,并造成精神损伤的一种生命体验,这种体验是如此深刻以至作为残余物或沉淀物留在心灵深处,永久性地扰乱该主体的心理活动[7]。不管是身体创伤还是精神创伤,都可能成为某种情结残留在无意识深处,驱动或影响艺术家一生的创作活动。

艺术家的内心痛苦向来被认为是进行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动因之一。童年创伤无疑造成艺术家巨大的内心痛苦,在其创作心理中潜在地发挥着动力作用,一方面迫使艺术家超越创伤,以获得心理平衡,另一方面又由于创伤是淤积在心灵深处的东西,往往一生中都无法超越,正如荀子所说,“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艺术家这种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只有通过创作才能得到暂时的缓解,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但却无法达到永久的调解。因此,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作为一种持久的艺术创作动因,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使艺术家视创作为自己的第二生命。

艺术家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丧失父母。这里丧失包含两个意义,一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死亡,一是指因家庭失和或解体而导致的分离和遗弃。因此,丧失父母实际上指丧失父母之爱,这种情形在艺术家的童年生活中带有普遍性。在张化隆主编的《世界大作家传》上册中,童年丧失父母的作家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八。童年丧失父母使艺术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非常痛苦的情绪体验,内化到他们的心理结构中,就会形成一种认知反应模式,由此影响到艺术家的个性发展和创作活动。更为重要的是,童年丧失父母使艺术家很早就体验到一种爱的剥夺,造成心灵上的巨大创伤。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爱的需要作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认为如果没有爱,人就会“强烈地感到孤独,感到在遭受抛弃、遭受拒绝、举目无亲、浪迹人间的痛苦。”[8]因此,人都强烈地渴求得到爱的满足。艺术家要求得到爱的满足的欲望比常人更为强烈,但因为在童年时期就丧失父母,无法在现实中得到爱的满足,就把对爱的渴望化为一种无意识内容潜藏在心灵深处,作为一种创造动力,在创作中得以升华、变形,这时这种爱的欲望可能被提升为对人类的一种博大无私的爱心,使个人之爱上升为人类之

第16卷第2期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2001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