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思维新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提高四诊资料客观性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临床统一规范的诊断标准,包括病名诊断、证候诊断、病情轻重缓急、分期判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尤其应强调症状描述的规范化和证候、疾病诊断的标准化。
一、症状描述规范化
目前中医对症状的描述在概念、程度、性质等方面存在用词模糊不清、术语混淆的现象。规范化应强调症状的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能反映出症状特点、属性,而定量主要反映症状的轻重程度。症状的规范化为证候的标准化奠定基础。
四.模型方法
以模型方法分析《伤寒论》,研究者认为,六经是外感热病的综合模型。以三阴三阳六层次表述热病的阶段性,以其与脏腑经络的对应关系模拟病位,以六气为病模拟病因,以阴阳消长模拟正邪进退,进而构成完整的六经模型。若用数学模型方法探讨,则《伤寒论。三阴三阳始终表现为病位、病性、病势三个基本要素,而这本个基本要素均具有阴阳二值,表里寒热虚实是由阴阳二值衍生而来的具体逻辑值;三阴三阳提纲,构成了三维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设计条件。因此,阴阳二值逻辑可被视为《伤寒论》的主要思维方法。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认为物质世界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中,仲景能动地将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相互对立的概念,运用于揭示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全过程中;而在其立法处方的治疗过程中,始终注重温清、升降、散敛、攻补等两不相容的治法思想的辩证统一,从而充分展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
(三)整体恒动观念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具有与他事物普遍联系的特点;任何事物亦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中医学“四时阴阳五脏”学说,实质即是自发运用整体恒动观念,解释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研究者认为,《伤寒论》所述之六经病证,始终处于恒动变化过程中。即疾病的过程,是正邪双方在体内不断斗争的过程,不断发生着量与质的变化,从而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变动性。而医者在临床上进行辨证的过程,即是恒动观思想的具体体现;其治疗原则和方法的确立,始终以恒动观作为指导。
二.逻辑方法
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以科学概念为其基础。就《伤寒论》理论体系而言,六经、六经病均是六经辨证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具备定位、定向、定性和定量的特性,有着明确的内涵及其外延。
研究者指出,六经病概念是仲景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逻辑方法,进行观察、判断、分析、比较、抽象、归纳、演绎和综合的产物;其病、证、症结构具有明确的逻辑层次划分特性。因此,在整个六经体系架构中,孕育着极为丰富的逻辑思维方法。以现代逻辑概念加以总结,可以看出,《伤寒论》所采用的方法,主要体现如下:
归纳与演绎:分析六经病证之复杂现象,找出其内在规律,并加以总结提炼,是典型的归纳思维过程。而从基本规律为出发点,分析推论其具体之证候、病机、治法等,属演绎思维过程。归纳和演绎相互依存,且与分析和综合方法密切相联。
具体与抽象:六经辨证体系是建立在大量纷复杂的临床现象分析基础上,通过归纳综合方法加以提炼,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总结外感热病之诊治规律,属具体实践上升到抽象理论的思维过程。反之,具体证象则是抽象理论之基础,以六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过程。
中医辨证思维亦需创新
中医辨证思维的方法源于《内经》,奠定于《伤寒杂病论》,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形成独特和固定的模式,但始终未脱离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维轨迹,其中整体、系统、辨证的方法广泛运用,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其朴素古老的人生观,师徒相承的教育方式,使中医学术有较大的局限性、稳定性,由经验积淀的思维方式使其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
《伤寒论》把一切外感热病的证候归纳为六经,既承认疾病过程中的阶段,又承认前后阶段的衔接性,即是整体观的思想体现。各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能相互转化,既是整体与局部的对立统一及转化关系的体现,亦是恒动观的具体反映。
从上述可知,六经辨证理法方药体系处处贯穿着整体、联系、发展的观点,在处理内因与外因、个性与共性、一般与特殊、整体与局部、阶段与全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相互转化等问题上,与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互为吻合。
推理:在六经体系中,根据各种相关因素,推论病情发展趋势或预后转归,是推理方法的具体应用。有学者指出,仲景推测疾病预后转归,运用了:趋势外推、五行推演、、反馈预测、反象预测、节律预测、体质宿疾预测和结构预测等多种推理方法。
他如类比、反驳、求同、辨异、反证、追踪等具体思维方法,多与逻辑思维密切关联。
三.“三论”方法
从系统论对《伤寒论》加以研究,研究者发现,其六经辨证体系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结构层次的有序性和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属于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在六经这个总系统中,包括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六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每经都由一定的经络脏腑等要素组成为有序的系统,体现了系统成分和结构方面的联系,据此而可予以定位。在病理状态下,疾病则表现为由六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总体过程。各系统构成要素生理功能的失常,表现为相应的证候群,体现了系统功能联系方面的异常变化,据此而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以六经辨证体系,是将疾病的发生发展状态及过程,放在六经系统形式加以考察,在定位、定性、定量、定向分析基础上,综合归纳出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并进而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和方药,其实质是整体恒动观的体现形式。
内因为发病之主导,外因为发病之次要,外因通过内因方能起作用。而病理本质与病理现象,一般而言是同一的;而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则本质与现象可以不相吻合,甚则背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仲景在处理诸如此类的关系时,始终注重其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分析
(二)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将其与别的事物相区别的一种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规定性。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导致新的量变,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研究者认为,六经之间各个阶段疾病过程的特点是质的规定,六经传变是质变;而每一经内部的症状移动,是量的规定,本经自传是量变。量的变化改变着质,在量的规定中也充满质的差异。《伤寒论》非仅六经主证,其间具体联结错综复杂,由此及彼,由彼及此,量中有质,质中有量,皆循质量互变规律相互移行。
二、证候诊断标准化
中医辨证必须要有相应的证候诊断标准,没有诊断标准就不能区别比较,标准各异也无法进行。所谓辨证的灵活性也必须在明确பைடு நூலகம்准的前提下实施。
三、辨病科学化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不能体现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因此,强调辨证的同时,更要强调辨病的重要性。中医的病名主要是根据主症和病机来确定,常不能准确反映疾病的特点、演变规律,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容易导致误诊,使治疗缺乏针对性。笔者认为,中医、西医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途径和方法上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临床上既要把握贯穿疾病始终的基本矛盾,又要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尤其在无证可辨的情况下,依靠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联系患者体质和发病原因,能使中医的辨证更加合理。
运用数学集合论探讨《伤寒论》各种病证信息及方药组成等内容,发现集合论中各种关系,特别是求交、求并两种运算关系,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点不谋而合。
以上仅是近年来有关《伤寒论》思维方法的主要研究成果之简要介绍。从上述研究结果可知,《伤寒论》之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诸多学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的验证,提示我们可以在遵循《伤寒论》基本学术思想的前提下,主动地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去指导其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比较与分类:论中采用了定性、类证、假设、异同等比较方法,以对举、除外、试探、反证、互参等形式进行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比类求知,析同辨异。其六经病证的划分,即是比较与归类方法具体应用的结果。
分析与综合:运用分析方法,将病证机理、病邪因素、临床脉症及其变化特点予以单独研究,并进而加以综合,建立六经诊治系统,即是分析与综合方法具体运用的结果。
研究者认为,《伤寒论》广泛运用了类似控制论的方法,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其六经辨证体系和理法方药内涵,实即是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的思维过程。控制论中的模糊控制、反馈控制、最优控制、黑箱理论等,均在这一体系中得以充分展现。六经病是正邪、时间和表现于脏腑经络之症状的函数,是热病过程中模糊聚类的群,彼此互有联系;六经提纲则是其模糊识别的主要参数。六经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就是围绕各种有关人体的信息,研究和总结出对人体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规律。其基本目的,在于调整机体使其保持衡态,具体表现为:①识别机体自身调整信息,以便把握病势转归和及时治疗调整;②顺其病势,因势利导,实现最佳调整。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思维的创新,必须突出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应该吸收现代科技的成果大胆创新,突破旧的思维逻辑,在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升华,使症状、证候、病名的描述定义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将辨病与辨证科学地结合,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探讨
中医学的辨证思维方法,有其显著的特点,而《伤寒论》则予以系统应用,突出体现其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现代研究者对此深感兴趣,并从辨证法思想、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及逻辑思维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现据有关文献,简要评述如下。
若从信息论角度考察《伤寒论》,研究者认为,则六经辨证的确定标志是外感热病的信息,六经提纲脉症是确定六经病证诊断的主证信息。六经病证作为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构成了一个复杂和信息流。六经证候质量变化,即六经病证的传变过程,是典型的信息传递过程的体现形式。六经系统的纵横层次之间的联系,决定了六经证候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并进而决定着信息表达和传递的多变性。因此,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认识和掌握各种与人体生理病理相关的信息及其传递变化,即可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
一.辩证法思想
中医学理论核心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具有浓厚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以《伤寒论》亦充满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其六经辨证体系中,阴阳观、正邪观、标本观、病证观、常变观等,无一不体现出彼此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现代研究者则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科学地考察和总结《伤寒论》有关内容。
中医辨证过程,一般分为二步:一是症状的获取,依靠四诊收集;二是证候的确定,依靠经验思维判断。前者是靠感性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而后者凭经验停留在宏观阶段,未进入微观平面,只能直观、粗略地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在辨证过程中,由于医生的主观性,对客观认识的差异和思维的特异性,造成传统的辨证思维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客观的统一判断标准,不能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因此中医诊断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客观化是提高辨证水平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化检测手段的发展,中医四诊的手段和内容必须扩充和量化,尽量减少由主观因素带来的差异。要借助现代科技的成果,对中医证候的定义从微观定量的角度加以充实,从而制定出一套客观、量化的依据。
一、症状描述规范化
目前中医对症状的描述在概念、程度、性质等方面存在用词模糊不清、术语混淆的现象。规范化应强调症状的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能反映出症状特点、属性,而定量主要反映症状的轻重程度。症状的规范化为证候的标准化奠定基础。
四.模型方法
以模型方法分析《伤寒论》,研究者认为,六经是外感热病的综合模型。以三阴三阳六层次表述热病的阶段性,以其与脏腑经络的对应关系模拟病位,以六气为病模拟病因,以阴阳消长模拟正邪进退,进而构成完整的六经模型。若用数学模型方法探讨,则《伤寒论。三阴三阳始终表现为病位、病性、病势三个基本要素,而这本个基本要素均具有阴阳二值,表里寒热虚实是由阴阳二值衍生而来的具体逻辑值;三阴三阳提纲,构成了三维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设计条件。因此,阴阳二值逻辑可被视为《伤寒论》的主要思维方法。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认为物质世界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中,仲景能动地将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相互对立的概念,运用于揭示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全过程中;而在其立法处方的治疗过程中,始终注重温清、升降、散敛、攻补等两不相容的治法思想的辩证统一,从而充分展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
(三)整体恒动观念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具有与他事物普遍联系的特点;任何事物亦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中医学“四时阴阳五脏”学说,实质即是自发运用整体恒动观念,解释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研究者认为,《伤寒论》所述之六经病证,始终处于恒动变化过程中。即疾病的过程,是正邪双方在体内不断斗争的过程,不断发生着量与质的变化,从而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变动性。而医者在临床上进行辨证的过程,即是恒动观思想的具体体现;其治疗原则和方法的确立,始终以恒动观作为指导。
二.逻辑方法
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以科学概念为其基础。就《伤寒论》理论体系而言,六经、六经病均是六经辨证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具备定位、定向、定性和定量的特性,有着明确的内涵及其外延。
研究者指出,六经病概念是仲景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逻辑方法,进行观察、判断、分析、比较、抽象、归纳、演绎和综合的产物;其病、证、症结构具有明确的逻辑层次划分特性。因此,在整个六经体系架构中,孕育着极为丰富的逻辑思维方法。以现代逻辑概念加以总结,可以看出,《伤寒论》所采用的方法,主要体现如下:
归纳与演绎:分析六经病证之复杂现象,找出其内在规律,并加以总结提炼,是典型的归纳思维过程。而从基本规律为出发点,分析推论其具体之证候、病机、治法等,属演绎思维过程。归纳和演绎相互依存,且与分析和综合方法密切相联。
具体与抽象:六经辨证体系是建立在大量纷复杂的临床现象分析基础上,通过归纳综合方法加以提炼,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总结外感热病之诊治规律,属具体实践上升到抽象理论的思维过程。反之,具体证象则是抽象理论之基础,以六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过程。
中医辨证思维亦需创新
中医辨证思维的方法源于《内经》,奠定于《伤寒杂病论》,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形成独特和固定的模式,但始终未脱离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维轨迹,其中整体、系统、辨证的方法广泛运用,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其朴素古老的人生观,师徒相承的教育方式,使中医学术有较大的局限性、稳定性,由经验积淀的思维方式使其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
《伤寒论》把一切外感热病的证候归纳为六经,既承认疾病过程中的阶段,又承认前后阶段的衔接性,即是整体观的思想体现。各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能相互转化,既是整体与局部的对立统一及转化关系的体现,亦是恒动观的具体反映。
从上述可知,六经辨证理法方药体系处处贯穿着整体、联系、发展的观点,在处理内因与外因、个性与共性、一般与特殊、整体与局部、阶段与全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相互转化等问题上,与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互为吻合。
推理:在六经体系中,根据各种相关因素,推论病情发展趋势或预后转归,是推理方法的具体应用。有学者指出,仲景推测疾病预后转归,运用了:趋势外推、五行推演、、反馈预测、反象预测、节律预测、体质宿疾预测和结构预测等多种推理方法。
他如类比、反驳、求同、辨异、反证、追踪等具体思维方法,多与逻辑思维密切关联。
三.“三论”方法
从系统论对《伤寒论》加以研究,研究者发现,其六经辨证体系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结构层次的有序性和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属于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在六经这个总系统中,包括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六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每经都由一定的经络脏腑等要素组成为有序的系统,体现了系统成分和结构方面的联系,据此而可予以定位。在病理状态下,疾病则表现为由六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总体过程。各系统构成要素生理功能的失常,表现为相应的证候群,体现了系统功能联系方面的异常变化,据此而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以六经辨证体系,是将疾病的发生发展状态及过程,放在六经系统形式加以考察,在定位、定性、定量、定向分析基础上,综合归纳出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并进而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和方药,其实质是整体恒动观的体现形式。
内因为发病之主导,外因为发病之次要,外因通过内因方能起作用。而病理本质与病理现象,一般而言是同一的;而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则本质与现象可以不相吻合,甚则背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仲景在处理诸如此类的关系时,始终注重其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分析
(二)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将其与别的事物相区别的一种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规定性。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导致新的量变,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研究者认为,六经之间各个阶段疾病过程的特点是质的规定,六经传变是质变;而每一经内部的症状移动,是量的规定,本经自传是量变。量的变化改变着质,在量的规定中也充满质的差异。《伤寒论》非仅六经主证,其间具体联结错综复杂,由此及彼,由彼及此,量中有质,质中有量,皆循质量互变规律相互移行。
二、证候诊断标准化
中医辨证必须要有相应的证候诊断标准,没有诊断标准就不能区别比较,标准各异也无法进行。所谓辨证的灵活性也必须在明确பைடு நூலகம்准的前提下实施。
三、辨病科学化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不能体现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因此,强调辨证的同时,更要强调辨病的重要性。中医的病名主要是根据主症和病机来确定,常不能准确反映疾病的特点、演变规律,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容易导致误诊,使治疗缺乏针对性。笔者认为,中医、西医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途径和方法上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临床上既要把握贯穿疾病始终的基本矛盾,又要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尤其在无证可辨的情况下,依靠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联系患者体质和发病原因,能使中医的辨证更加合理。
运用数学集合论探讨《伤寒论》各种病证信息及方药组成等内容,发现集合论中各种关系,特别是求交、求并两种运算关系,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点不谋而合。
以上仅是近年来有关《伤寒论》思维方法的主要研究成果之简要介绍。从上述研究结果可知,《伤寒论》之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诸多学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的验证,提示我们可以在遵循《伤寒论》基本学术思想的前提下,主动地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去指导其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比较与分类:论中采用了定性、类证、假设、异同等比较方法,以对举、除外、试探、反证、互参等形式进行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比类求知,析同辨异。其六经病证的划分,即是比较与归类方法具体应用的结果。
分析与综合:运用分析方法,将病证机理、病邪因素、临床脉症及其变化特点予以单独研究,并进而加以综合,建立六经诊治系统,即是分析与综合方法具体运用的结果。
研究者认为,《伤寒论》广泛运用了类似控制论的方法,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其六经辨证体系和理法方药内涵,实即是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的思维过程。控制论中的模糊控制、反馈控制、最优控制、黑箱理论等,均在这一体系中得以充分展现。六经病是正邪、时间和表现于脏腑经络之症状的函数,是热病过程中模糊聚类的群,彼此互有联系;六经提纲则是其模糊识别的主要参数。六经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就是围绕各种有关人体的信息,研究和总结出对人体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规律。其基本目的,在于调整机体使其保持衡态,具体表现为:①识别机体自身调整信息,以便把握病势转归和及时治疗调整;②顺其病势,因势利导,实现最佳调整。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思维的创新,必须突出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应该吸收现代科技的成果大胆创新,突破旧的思维逻辑,在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升华,使症状、证候、病名的描述定义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将辨病与辨证科学地结合,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探讨
中医学的辨证思维方法,有其显著的特点,而《伤寒论》则予以系统应用,突出体现其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现代研究者对此深感兴趣,并从辨证法思想、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及逻辑思维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现据有关文献,简要评述如下。
若从信息论角度考察《伤寒论》,研究者认为,则六经辨证的确定标志是外感热病的信息,六经提纲脉症是确定六经病证诊断的主证信息。六经病证作为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构成了一个复杂和信息流。六经证候质量变化,即六经病证的传变过程,是典型的信息传递过程的体现形式。六经系统的纵横层次之间的联系,决定了六经证候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并进而决定着信息表达和传递的多变性。因此,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认识和掌握各种与人体生理病理相关的信息及其传递变化,即可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
一.辩证法思想
中医学理论核心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具有浓厚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以《伤寒论》亦充满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其六经辨证体系中,阴阳观、正邪观、标本观、病证观、常变观等,无一不体现出彼此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现代研究者则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科学地考察和总结《伤寒论》有关内容。
中医辨证过程,一般分为二步:一是症状的获取,依靠四诊收集;二是证候的确定,依靠经验思维判断。前者是靠感性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而后者凭经验停留在宏观阶段,未进入微观平面,只能直观、粗略地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在辨证过程中,由于医生的主观性,对客观认识的差异和思维的特异性,造成传统的辨证思维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客观的统一判断标准,不能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因此中医诊断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客观化是提高辨证水平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化检测手段的发展,中医四诊的手段和内容必须扩充和量化,尽量减少由主观因素带来的差异。要借助现代科技的成果,对中医证候的定义从微观定量的角度加以充实,从而制定出一套客观、量化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