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七论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七论》读后感

作者简介:莱斯利·史蒂文森(Leslie Stevenson),英国哲学家,《哲学季

刊》总编,牛津1981年版《人性研究》的主编。主要著作《人性七论》(《Seven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内容简介:即基督教、弗洛伊德、洛伦茨、马克思、萨特、斯金纳和伯拉图

论人性。莱斯利·史蒂文森先生将西方众多的人性思想进行深入的考究、比较和思辩批评,提炼出了这七位伟大的思想家的七种人性论观点。在书中,莱斯利·史蒂文森对柏拉图、基督教、马克思、弗洛伊德、萨特、斯金纳、洛伦茨等人的人性论观点分别予以批判性的推介,并以世界的理论、人的理论、症结分析和理论指南等四个方面呈现出来,层次清晰,论述严密,同时也做到了深入浅出。可谓是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西方思想大师的人性理论优秀读本和简易门径,同时也使普通的读者免于沉落在诸大思想家那深不见底而言辞晦涩的巨著之中摸不着东西南北。当然,这七论也不全是哲学方面的言说,更多地也涉及到了宗教、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用莱斯利·史蒂文森先生的话说是“交叉学科”的范畴了。并且,七论也不是全然对立的七种论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性论命题的完善和从各个方向的补充,都是为有助于世界各国的读者全面地理解人性服务的。

作品评价:尽管这是由一位哲学家所著,但它对一些从学术上讲并不属于哲

学范畴的某些作家和主题,也进行了探讨。同时,虽然本书讨论了某些心理学理论,然而很难将它当成一本心理学的普通入门读物,本书甚至还旁及生物学、社会学、政治、神学等方面的问题,跨越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这些学科之间的通常界限。如果用当前的一个时髦词来说,本书是“跨学科的”。把它当作作者曾称之为“应用科学”的扩充练习,也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其含义是,用理性分析法来解剖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我们作为个人和社会应当做什么,信仰和意识形态对之有着影响。纯哲学的问题不可避免提到了,但是未作解答。

心得体会:

柏拉图与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不可毁灭的,在人出生前灵魂就已永恒地存在,并且在人死后也将永恒的存在下去。这在现在看来应该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毕竟还没有任何科技手段能够证明灵魂的存在,他人为的将人的形体存在与精神意识割裂开了。

同时他认为理性、意志和情欲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但由于占主宰地位的因素不同,我们就有了三种不同的人,他们的欲望分别是知识、成功或利益,人的理想状态应当是他灵魂三部分的和谐与一致,由理性控制一切。而只有哲学家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他们是热爱真理的人,不会被滥用权力、谋求私利所

诱惑,他们把正当合理生活带来的幸福,看得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珍贵。所以社会应当由这样的人来治理,才可以达到理智德治政治完美的结合。但似乎他没有考虑到,即使是完全理性的哲学家,对同一个问题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其对解决问题也有不同的方案,因此会采取不同的措施去治理社会,这样又怎么能区分谁对谁错,哪个才是完美。

而被统治的各个阶级,应当安分于各自的职位,满足于符合自己身份应有的幸福,不该追求过多的幸福。乍一看这是在设计一个井井有序,一片祥和的社会,好像是在维护每个人应得的利益,但这也剥夺了人们追求更大幸福的权利,如果一个人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状况,按照柏拉图的说法,他是不能想着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的,他只能永远停留在目前的岗位与目前的生活水平上,这样对于大部分人太过于残忍了。而且,这也很不现实。

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真的太过于理想,他设计的出发点是自己脑海中认为的世界,他认为人因该是这个样子的,于是为这个样子的人设计出了一套完美的制度,但现实中的人却远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因而他设计的国度只能停留在理想中。我们常常会和柏拉图一样,从我们的视角去看待别人看待社会,认为别人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想法,所以总是有许许多多的现象我们不能理解。事实上因为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不同,这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不同而已。我们不该总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为自己营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直面社会现实,看清楚人们到底是怎样的,有时也要尝试着换位思考,看看能否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从理想回归现实。

基督教上帝的拯救

基督教认为有一种超越宇宙的力量创造并在统治者这个世界,上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当遵从他的旨意。基督教有一种原罪的理论,我们所做的事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而犯错的原因则是我们罔顾上帝的旨意,与上帝疏远了,救赎自己的方法就是选择接受上帝的拯救,通过上帝的怜悯宽恕和爱得到重生。我想,这很明显是在无视人的理性,记得有这样的话“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人的思想应当是独立的,而不是为某种不可描述的力量所操控的,我们的所有行为,或正义或邪恶,都发自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不源于上帝的旨意,我们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也不会仅仅只是违背了上帝的旨意。身在梵蒂冈的教皇已经承认,人应当是进化而来,不是由于上帝而创造,除此之外,将人从罪恶中解脱出来的,也不会是上帝的怜悯,而是人的醒悟还有社会力量的约束。基督教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可以自己选择遵从上帝的旨意或者违背上帝的旨意走向罪恶,也就是说人起先是因为自己的选择才犯罪,最后也只能通过自己的选择来接受上帝的拯救,但是仔细一想,这哪里是自由,这只是给了人一个在上帝的命令前选择接受或者拒绝的权利。

尽管基督教的上帝存在与否令人质疑,但基督教教义中仁爱自由的思想是被大多数人推崇的,基督教不仅仅强调道德与正当的生活,还强调品质和人格,基督徒们在教会的祈祷和生活中发现,他们的内心或“精神”中有某种增益,也就说,他们通过对上帝的信仰,使得自己的人格有了提升,当他们有了犯罪的念头,他们会因为觉得这违背了上帝的旨意而放弃,在危险的情境中,相信上帝回来拯救自己也给了他们足够的勇气去克服眼前的困难,从这一方面看,基督教对人类社会大有裨益。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革命

从小就开始背诵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所以对这个比较敏感。马克思是否定诸如神学迷信等主观的东西的,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一切想法的产生都取决于现实周围的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并且世界是物质的运动发展的。社会也是如此,由处于基础地位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了处于社会上层的政治文化等因素。书的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分别在什么地方,从马克思自己的理论出发,时间万物都是紧密联系的,有的又是相互包含的,这样一来基础和上层的界限就难于区分,那么这样的理论也就有待进一步论证了。

马克思认为通过政治的改革不能真正做到社会的飞跃,因为所有法律及政治制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那么他们也就不能够用来动摇经济基础本身,必须通过暴力的革命,直接打碎现有的体系重建世界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只是,回顾以往法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多少无辜的笑脸与梦想永远消失在革命的暴力之下,流血到最后结果又是如何呢?再看看现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当初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改革已经基本实现,马克思在十九世纪所了解的无限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处都已不存在,这一切都是通过逐步的改革实现的,而不是通过一劳永逸的革命做到的,没有一套改革方案能将所有的利害冲突都消除,而且当今世界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也在相互借鉴,促进着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可见,暴力革命不一定是最优手段。

过去了那么多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也基于此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国家没有消亡,而是一步步的强大,一步步的崛起复兴,相信总有一天能够达到共产主义理想的境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的思想基于一种主张:人可能受自己并未意识到的某种思想、记忆或者情感的折磨,如果用某种方式使他们意识到这种思想、记忆或感情,就可以治好他们的病。他强调潜意识,强调因果关系,我们的行为都基于我们思想深处的动力,但是我们并不总能够意识到这些动力。我们有许多回忆,但只有在特定的时候才会想起来,而当想起来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许多年了,弗洛伊德认为这证明了在我们内心深处总有某些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所以有时候医治心灵创伤,分析人的行为的时候,发掘一个人内心深处潜藏的意识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这还没有得到太多证据的支持。

弗洛伊德应该是主张性恶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由他的欲望与动机驱动,而人最根本的欲望是性欲,他甚至觉得刚出生的婴儿对自己的母亲也存在这性欲。这一点我并不能接受,人类经过了那么多年的进化与社会历史的约束改造,早已远远不同于原始的动物形态,性欲是一种基本欲望,但不会是最重要的欲望,人还有更高的自我实现等需求,而当自我实现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性欲等基本欲望应该是会被抑制的。关于婴儿,人的性成熟在青春期后,婴儿应该是不会意识到这一些的,他们还没有性觉醒,所以我特别不赞同书中这样一句话“据说男孩对母亲感到有性欲,而担心生殖器被父亲阉割,然后,对母亲的欲望和对父亲的敌意,通常会受到抑制。”。

但是弗洛伊德这样的理论也给了我们了解人的一个好方法,要认识一个人现在的行为,可以从认识他幼年时期的经历开始,因为以往的记忆压抑在心底深处影响着他现在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