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成都大慈寺历史文化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成都大慈寺历史文化要素

摘要:历史上的大慈寺香火鼎盛,人口流动频繁,也因此酝酿出一个商业兴盛

之地。盛唐时期,凭借东大街的交通干道优势,寺门前首开集市,每月一市,各

不相同,造就了“蜀中首街”东大街的千年繁荣。2007年,唐宋江南馆遗址的出土,更加证实了大慈寺片区远自千年的繁华。大量考古发现拼凑出唐宋时期这一区域

的盛景,可见当时的兴旺。

关键词:成都市;锦江区;大慈寺;历史

大慈寺历史文化片区地处成都市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占地约110亩。区域内的大慈寺始

建至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被誉为“震旦第一丛林”,是蜀地著名的禅宗道场。鼎盛时期,大

慈寺占地千亩,建96院,规模蜀中最大。寺内源于唐代的壁画亦为一绝,先后有67位名家

于此留下手迹,共有壁画千幅。禅茶也是大慈寺佛教文化的重要构成,贵在于禅,以茶艺昭

显佛法广大。历史上的大慈寺香火鼎盛,人口流动频繁,也因此酝酿出一个商业兴盛之地。

盛唐时期,凭借东大街的交通干道优势,寺门前首开集市,每月一市,各不相同,造就了“蜀

中首街”东大街的千年繁荣。2007年,唐宋江南馆遗址的出土,更加证实了大慈寺片区远自

千年的繁华。大量考古发现拼凑出唐宋时期这一区域的盛景,可见当时的兴旺。

一、佛教文化深远

1.建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

大慈寺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东风路,始建于魏晋时期,世称“震旦第一丛林”。据

宋代普济《五灯会元》记载,魏晋时期,印度僧人宝掌东游到成都,就曾住在大慈寺。唐玄

宗御书“敕建大圣慈寺”,古代大、太二字相通,由此民国傅崇矩《成都通览·成都之寺庙》等

书中也将大慈寺称作“太慈寺”;初建时已占田千亩,之后不断扩建,宋人范成大在《成都府

古寺名笔记》中曾记载,大慈寺“自中三门,北至水陆院,东至如意轮正觉院,系高力士同僧

英干建”;大慈寺大殿东廊的三学延祥之院,系昭宗乾宁年间王建下令修建;同时,大慈寺不

断得以重修或修缮。唐代时就认为大慈寺所处位置风水极盛,镇守四川的韦皋在德宗贞元十

七年指出:“观其左压华阳之胜,中据雄都之盛,岷江灌其前址,玉垒秀其西偏,足以彰会昌

之福地,弘一方之善诱”。以后历代,大慈寺均为成都著名寺院,与文殊院、昭觉寺并称“成

都三大寺”。

2.历代高僧辈出

大慈寺历史悠久、高僧辈出。魏晋时期,印度僧人宝掌禅师东游中土,入蜀参拜普贤菩萨,住在成都大慈寺。唐代佛学大师玄奘是中国古代四大优秀小说《西游记》中“唐僧(三藏)”的原型,佛教法相宗的创始人,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高祖武德五年(622),“法师年满二十”,在成都的空慧寺“受具”(受比丘戒)。由于玄奘西游归国后,长期居于太宗下令新建的大慈

恩寺进行佛经翻译,时人尊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后来逐渐被误解为玄奘在成都大圣慈寺“受具”。大慈寺是培养玄奘大师佛学悟性和勇气毅力的圣地,也是西行取经促进中外佛学交

流的起点。

3.大慈壁画世间一绝

大慈寺不仅是宗教圣地还是一座壁画宝库。唐玄宗、唐僖宗先后避难幸蜀,许多宫廷画

家也随之聚集成都,使绘画之风大盛。自唐以来,曾有67位画家在寺内留下精美壁画(见

附录),宋代文学家苏轼观赏大慈寺壁画后惊叹其“精妙冠世”。大慈寺壁画数量众多,拥有

各类壁画1.5万余壁,约3万平方米。大慈寺壁画题材广泛,包括宗教画、人物画、花鸟画

和山水画。据李之纯《大圣慈寺画记》统计,佛教绘画共有13996幅。包括诸佛、如来1215幅,菩萨10488幅,帝释、梵王68幅,罗汉、祖僧1785幅,天王、明王、大神将262尊,

佛会经验变相158幅。以内容而言,则主要是各种佛像、菩萨、罗汉、天王、明王图及各种

佛经变相、西天乐土与地狱画、佛本生故事等,如晚唐左全在大慈寺极乐院所绘的“金光明经

变相”壁画,反映了佛经《金光明经》所述摩诃萨陲太子舍身饲虎的内容。明朝末年,大慈寺

壁画大多毁于战火,但从一些壁画残本中,我们仍然能够感悟到大慈寺壁画的神韵。

4.寺庙建筑精美

唐宋时期,大慈寺占地千亩以上,是蜀中最大的佛寺,寺院范围南越糠市街,北抵布后街,东临府河,西至现在的总府路四川省图书馆。当时的大慈寺占地千亩以上,加上后部园林,其墙垣绵延当时城东之小半,大体分为前寺、中寺、后寺三部分,规模极大,整体建筑

宏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属院众多,共有96个院,如鲜于院、玄宗御容院、三学

延祥之院(简称三学院)、雪峰院、中和院、寿宁院、竹溪院、玉溪院、百部院、千部院、

白马院、承天院、水陆院、如意轮正觉院、西大悲院、大将院、药师院、六祖院、保福院、

极乐院、石像院、慧日院、吉安院、寿宁院、华严院、兴善院、西林院、揭谛院、弥勒院、

宝胜院、锦津院、东律院、灌顶院、楞严院、承天院、超悟院等;阁、殿、塔、厅、堂、房、廊之数在8524间以上,如华严阁、金绳阁、大悲阁、罗汉阁、普贤阁、文殊阁、观音堂、

大轮堂、四绝堂,其中包括了大慈寺内的甘露寺、韦公祠、供奉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小庙等。大慈寺的多处院、阁,曾为皇帝行宫。《唐书•崔宁传》曾记载鲜于院为剑南节度使鲜于仲

通建,“院宇甚华丽”,玄宗曾以为行宫。据《大慈恩寺画记》记载,李之纯曾任成都府路转

运使,在任两年多的时间中“晚暇与朋僚游(大慈寺),所观者才十一二”,可见当时大慈寺

之大。

宋以后,大慈寺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如明代宣宗宣德十年毁于火灾,英帝正统十

一年重修,明代后期天启年间大慈寺仍在“府城东门内,唐至德间建,玄宗书‘大圣慈寺’四字

尚存”,明代末年的战争使大慈寺毁为平地,荒凉了一段时期。据《华阳县志》记载,清朝顺治年间曾重建,嘉庆时期的大慈寺已初具规模;至同治六年大慈寺陆续大规模重建,占地40

多亩,奠定了现今大慈寺的规模。晚清宣统年间大慈寺中一座刻有“永镇蜀眼”秦篆的古佛像、一尊高二丈五尺的接引佛像仍存。民国时期,曾有一支军阀的队伍驻于寺内,毁大铜佛数座

以铸铜元;后在三十年代军阀爆发“成都巷战”等,大慈寺遭到了较大破坏。1949年,蜀都大

道等城市建设,占用了大慈寺的部分地段,今锦江区政府对面原为大慈寺的花园,大慈寺的

正门原正对笔帖式街、顺城东街方向。目前大慈寺的主体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

说法堂、观音堂、藏经阁等。其中,大雄宝殿、藏经阁以四川所产峡石为柱,尤为雄伟壮观,藏经阁高敞爽朗,重檐歇山顶,阁上四壁原供奉脱纱小佛千余尊,蜚声四海。

大慈寺门前矗立着一座焚字炉,上书“惜字得福”四个大字。《颜氏家训》认为文字是“古

圣贤心迹”,所以字纸不可秽用,废弃的字纸应该焚化。这反映了成都人尊崇文化、敬字惜纸的传统美德,也是大慈寺作为成都文化中心的重要见证。

5.无相禅茶

大慈寺的禅茶堂,早在1300年前的唐代就已兴建,堪称成都历史最悠久的“茶馆”。当年无相禅师在参禅悟道的过程中,为了提神醒脑、解困除乏,养成饮茶的习惯。他倡导以茶会禅,将禅机融入茶艺,以茶艺来昭示佛理,开创“无相禅茶之法”,并在寺中修建了专供品茶

悟道的禅茶堂。大慈寺禅茶共有12道程序:静禅心、入禅堂、焚香祈愿、圣水涤凡(涤具)、佛祖拈花(观茶)、菩萨入狱(投茶)、漫天法雨(泡茶)、菩萨点化(分茶)、普

渡众生(敬茶)、禅茶一味(闻香观色)、即心即佛(品茶)、畅叙禅机。禅茶的每一道程

序都融汇一个佛理,昭示一种禅机。由无相禅师开创的禅茶之道,不仅国内广为流传,还远

渡重洋传到了韩国、日本等地,成为韩国、日本茶道的起源。如今传承大慈寺千年禅茶文化

的禅茶堂依旧古朴典雅,清香弥漫,许多来大慈寺参拜的市民游客在此品茗,听禅,在繁忙

的都市生活中体会禅茶所蕴含的淡泊宁静。

6.佛法交流

大慈寺佛法精湛、声名远播,形成以佛法交流为内容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许多朝鲜

半岛、东瀛列岛的佛门弟子,不远万里来到成都大慈寺求法问道。唐玄宗开元十六年,朝鲜

半岛的新罗三太子(新罗国盛德王金兴光之第三子)与新罗“遣唐使”一同渡海到中国寻师求佛。为深造佛学,他云游至蜀,在大慈寺广开讲席,所传“无忆,无念,莫妄”的三句法门,

慧人无数。今天的大慈寺秉承唐宋遗风,多次接待国际佛教团体,举办佛教活动,成为中外

佛学文化交流的中心。

二、商业文化积淀厚重

1.码头繁荣,促成大慈寺周边贸易集市

唐宋时期,成都水运码头由万里桥移到东门大桥,唐朝韦皋镇蜀时,开凿解玉溪等水道

会入城中,经城中斜向东南至大慈寺,白敏中拓宽金水河,在大慈寺一带与解玉溪汇合,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