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简介

《金史》撰成于元代,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本词条对金史的历次编撰过程进行了介绍,并列出了《金史》的详细目录,最后,词条对各学者对《金史》的评价做了总结和归纳。

目录

《金史》简介
金史目录本纪


列传
历代评价优点
史料的积累
《金史》简介
金史目录 本纪


列传
历代评价 优点
史料的积累
展开 编辑本段《金史》简介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元朝脱脱等主持编修的《金史》,是宋、辽、金三史中编撰得最好的一部,具体参加修纂的有沙剌班、王理、伯颜、赵时敏、费著、商企翁,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中欧阳玄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制订《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赞、表、奏皆他属笔。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开始编撰,至第二年十一月成书。全书共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有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记载了上起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年)阿骨打称帝,下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共一百二十年的历史。
编辑本段金史目录
1 本纪 2 志 3 表 4 列传
本纪
卷1 本纪第1: 世纪 卷2 本纪第2: 太祖 卷3 本纪第3: 太宗 卷4 本纪第4: 熙宗 卷5 本纪第5: 海陵 卷6 本纪第6: 世宗上 卷7 本纪第7: 世宗中 卷8 本纪第8: 世宗下 卷9 本纪第9: 章宗一 卷10 本纪第10: 章宗二 卷11 本纪第11: 章宗三 卷12 本纪第12: 章宗四 卷13 本纪第13: 衞绍王 卷14 本纪第14: 宣宗上 卷15 本纪第15: 宣宗中 卷16 本纪第16: 宣宗下 卷17 本纪第17: 哀宗上 卷18 本纪第18: 哀宗下 卷19 本纪第19: 世纪补 景宣帝宗峻 睿宗宗尧 显宗允恭

卷20 志第1: 天文 日薄食煇珥云气 月五星淩犯及星变 卷21 志第2: 历上 步气朔第一 步卦候第二 步日躔第三 卷22 志第3: 历下 步月离第五 步交会第六 步五星第七 卷23 志第4: 五行 卷24 志第5: 地理

上 上京路 咸平路 东京路 北京路 西京路 中都路 卷25 志第6: 地理中 南京路 河北东路 河北西路 山东东路 山东西路 卷26 志第7: 地理下 大名府路 河东北路 河东南路 京兆府路 凤翔路 鄜延路 庆原路 临洮路 卷27 志第8: 河渠 黄河 漕渠卢沟河 滹沱河 漳河 卷28 志第9: 礼一 郊 卷29 志第10: 礼二 方丘仪 朝日夕月仪 高禖 卷30 志第11: 礼三 宗庙 禘袷 朝享、时享仪 卷31 志第12: 礼四 奏告仪 皇帝恭谢仪 皇后恭谢仪 皇太子恭谢仪 荐新 功臣配享 宝玉 杂仪 卷32 志第13: 礼五 上尊諡 卷33 志第14: 礼六 原庙 朝谒仪 朝拜仪 别庙 卷34 志第15: 礼七 社稷 风雨雷师 岳镇海渎 卷35 志第16: 礼八 宣圣庙 武成王庙 诸前代帝王 诸神杂祠·长白山 诸神杂祠·大房山 诸神杂祠·混同江 诸神杂祠·嘉廕侯 诸神杂祠·泸沟河神 诸神杂祠·昭应顺济圣後 诸神杂祠·镇安公 诸神杂祠·瑞圣公 诸神杂祠·贞献郡王庙 祈禜 拜天 本国拜仪 卷36 志第17: 礼九 国初即位仪 受尊号仪 元日圣诞上寿仪 朝参常朝仪 肆赦仪 臣下拜赦诏仪 卷37 志第18: 礼十 册皇后仪 奉册皇太后仪 册皇太子仪 正旦生日皇太子受贺仪 皇太子与百官相见仪 卷38 志第19: 礼十一 外国使入见仪 曲宴仪 朝辞仪 新定夏使仪注 卷39 志第20: 乐上 雅乐 散乐 鼓吹乐 本朝乐曲 卷40 志第21: 乐下 宗庙乐歌 殿庭乐歌 鼓吹导引曲、采茨曲 卷41 志第22: 仪衞上 常朝仪卫内外立仗、常行仪卫行仗 法驾黄麾仗 卷42 志第23: 仪衞下 大驾卤簿 皇太后皇后卤簿 皇太子卤簿 亲王傔从 诸妃嫔导从 百官仪从 卷43 志第24: 舆服上 天子车辂、皇后妃嫔车辇、皇太子车制、王公以下车制及鞍勒饰 舆服中 天子衮冕 视朝之服 皇后冠服 皇太子冠服 宗室及外戚并一品命妇 臣下朝服 祭服 公服 舆服下 衣服通制 卷44 志第25: 兵 兵制 禁军之制 养兵之法 卷45 志第26: 刑 卷46 志第27: 食货一 户口 通检推排 卷47 志第28: 食货二 田制 租赋 牛头税 卷48 志第29: 食货三 钱币 卷49 志第30: 食货四 盐 酒 醋税 茶 诸征商 金银之税 卷50 志第31: 食货五 榷场 和籴 常平仓 水田 区田之法 入粟鬻度牒 卷51 志第32: 选举一 进士诸科律科 经童科 制举 武举 试学士院官 司天、医学试科 卷52 志第33: 选举二 文武选 卷53 志第34: 选举三 右职吏员杂选 卷54 志第35: 选举四 部选 省选 廉察 荐举 功酬亏永 卷55 志第36: 百官一 三师 三公 尚书省 六部 都元帅府 枢密院 大宗正府 御史台 宣抚司 劝农使司 司农司 三司

国史院 翰林学士院 审官院 太常寺 卷56 志第37: 百官二 殿前都点检司 宣徽院 秘书监 国子监 太府监 少府监 军器监 都水监 谏院 大理寺 弘文院 登闻鼓院 登闻检院 记注院 集贤院 益政院 武卫军都指挥使司 卫尉司 户礼兵刑工部所辖诸司 三路检察及外路仓库牧圉等职 卷57 志第38: 百官三 内命妇 宫人女职 东宫官属 亲王府属 太后两宫官属 大兴府 诸京留守司诸京城宫苑提举等职 按察司 诸路总管府、诸府、诸节镇、防御、刺史、县镇等职 诸转运泉谷等职 诸府镇兵马等职 诸猛安部族及群牧等职 卷58 志第39: 百官四 符制 印制 铁券 官诰 百官俸给

卷59 表第1: 宗室表 卷60 表第2: 交聘表上 卷61 表第3: 交聘表中 卷62 表第4: 交聘表下
列传
卷63 列传第1: 后妃上 始祖明懿皇后 德帝思皇后 安帝节皇后 献祖恭靖皇后 昭祖威顺皇后 景祖昭肃皇后 世祖翼简皇后 肃宗靖宣皇后 穆宗贞惠皇后 康宗敬僖皇后太祖圣穆皇后 太祖光懿皇后 太祖钦宪皇后 太祖宣献皇后 太祖崇妃萧氏 太宗钦仁皇后 熙宗悼平皇后 海陵嫡母徒单氏 海陵母大氏 海陵後徒单氏附:海陵诸嬖 卷64 列传第2: 后妃下 睿宗钦慈皇后 睿宗贞懿皇后 世宗昭德皇后 世宗元妃张氏 世宗元妃李氏 显宗孝懿皇后 显宗昭圣皇后 章宗钦怀皇后 章宗元妃李氏 卫绍王后徒单氏 宣宗皇后王氏 宣宗明惠皇后 哀宗徒单皇后 卷65 列传第3: 始祖以下诸子 斡鲁 辈鲁 谢库德孙:拔达 谢夷保子:盆纳 谢里忽 乌古出 跋黑 崇成本名仆灰 劾孙子:浦家奴 麻颇子:谩都本 弟:谩都诃 子:蛮睹(蛮睹曾孙惟鎔,本名没烈) 斡带 斡赛子:宗永 斡者孙:璋 昂本名吾都补,子:郑家 卷66 列传第4: 始祖以下诸子 勗本名乌野,子:宗秀 隈可 宗室 胡十门 合住曾孙:布辉 掴保 衷本名丑汉 齐本名扫合 术鲁 胡石改 宗贤本名阿鲁 挞懒 卞本名吾母 膏本名阿里刺 弈本名三宝 阿喜 卷67 列传第5: 石显 桓赧弟:散达 乌春附:温敦蒲刺 腊醅弟麻产 钝恩 留可 阿疏 奚王回离保 卷68 列传第6: 欢都子:谋演 冶诃子:阿鲁补 骨赧 讹古乃 蒲查 卷69 列传第7: 太祖诸子 宗隽本名讹鲁观 宗杰本名没里野 宗强本名阿鲁,子:爽(本名阿邻)可喜 阿琐 宗敏本名阿鲁补 元本名常胜 卷70 列传第8: 撒改子:宗宪(本名阿懒) 习不失孙:宗亨(本名挞不也) 宗贤(本名赛里) 石土门弟:忠(本名迪古乃) 子:习室 思敬(本名撒改) 卷71 列传第9: 斡鲁 斡鲁古勃堇 婆卢火 吾扎忽 闍母子:宗叙(本名德寿) 卷72 列传第10: 娄室子:活女 谋衍 仲(本名石古乃),族子:海里 银术可子:彀英(本名挞

懒) 母弟:麻吉(子:沃侧) 弟:拔离速 习古乃 卷73 列传第11: 阿离合懑子:晏(本名斡论),孙:宗尹(本名阿里罕) 宗甯(本名阿土古) 宗道本名八十 宗雄本名谋良虎,子:阿邻 按荅海 希尹本名谷神,孙:守贞(本名左靥) 守能(本名胡刺) 卷74 列传第12: 宗翰本名粘罕 子:斜哥 宗望本名斡离不 子:齐 京 文 卷75 列传第13: 卢彦伦子:玑(子:亨嗣) 毛子廉 李三锡 孔敬宗 李师夔 沈璋 左企弓 虞仲文 曹勇义 康公弼 左泌弟:渊(子:光庆) 卷76 列传第14: 太宗诸子 宗磐(本名蒲鲁虎) 宗固(本名胡鲁) 宗本(本名阿鲁,附:萧玉) 杲本名斜也 子:宗义(本名孛吉) 阿虎里 宗干本名斡本 子:充(本名神土懑 子:永元(本名元奴)) 兖(本名梧桐) 襄(本名永庆) 衮(本名蒲甲) 卷77 列传第15: 宗弼本名兀术,子:亨(本名孛迭) 张邦昌 刘豫 昌本名挞懒 卷78 列传第16: 刘彦宗子:萼(子:筈(子:仲诲)) 刘頍 时立爱 韩企先子:铎 卷79 列传第17: 郦琼 李成 孔彦舟 徐文 施宜生 张中孚 张中彦 宇文虚中 王伦 卷80 列传第18: 熙宗二子 济安 道济 斜卯阿里 突合速 乌延蒲卢浑 赤盏晖 大抃本名挞不野 磐本名蒲速越 阿离补子:方 卷81 列传第19: 鹘谋琶 迪姑迭 阿徒罕 夹谷谢奴 阿勒根没都鲁 黄掴敌古本 蒲察胡盏 夹谷吾里补 王伯龙 高彪 温蒂罕蒲里特 伯德特离补 耶律怀义 萧王家奴 田颢 赵隇 卷82 列传第20: 郭药师子:安国 耶律涂山 乌延胡里改 乌延吾里补 萧恭 完颜习不主 纥石烈胡剌 耶律恕 郭企忠 乌孙讹论 颜盏门都 仆散浑坦 郑建充 乌古论三合 移剌温 萧仲恭子:拱 萧仲宣 高松 海陵诸子光英 元寿 矧思阿补 广阳 卷83 列传第21: 张通古 张浩子:汝霖 张玄素 张汝弼 耶律安礼 纳合椿年 祁宰 卷84 列传第22: 杲本名撒离喝 耨碗温敦思忠子:谦,侄:兀带 昂 高桢 白彦敬 张景仁 卷85 列传第23: 世宗诸子 永中 永蹈 永功子:璹(本名寿孙) 永德 永成 永升 卷86 列传第24: 李石子:献可 完颜福寿 独吉义 乌延蒲离黑 乌延蒲辖奴 乌延查剌 李师雄 尼厖古钞兀 孛术鲁定方 夹谷胡剌 蒲察斡论 夹谷查剌 卷87 列传第25: 纥石烈志宁 仆散忠义 徒单合喜 卷88 列传第26: 纥石烈良弼 完颜守道本名习尼列 石琚 唐括安礼 移剌道本名赵三 子:光祖 卷89 列传第27: 苏保衡 翟永固 魏子平 孟浩附:田瑴 梁肃 移剌慥 移剌子敬 卷90 列传第28: 赵元 移剌道本名按 高德基 马讽 完颜兀不喝 刘徽柔 贾少冲子:益 移剌斡里朵 阿勒根彦忠 张九思 高衎 杨邦基 丁暐仁 卷91 列传第29: 完颜撒改 庞迪 温蒂罕移室懑 神土懑 移剌成 石抹卞 杨仲武 蒲察世杰本名阿撒 萧怀忠

移剌按答 孛术鲁阿鲁罕 赵兴祥 石抹荣 敬嗣晖 卷92 列传第30: 毛硕 李上达 曹望之 大怀贞 卢孝俭 卢庸 李偲 徒单克宁本名习显 卷93 列传第31: 显宗诸子琮(本名承庆) 瑰(本名桓笃) 从彝(本名阿怜) 从宪(本名吾里不) 玠(本名谋良虎) 章宗诸子洪裕 洪靖(本名阿虎懒) 洪熙(本名讹鲁不) 洪衍(本名撒改) 洪辉(本名讹论) 忒邻 衞绍王子从恪 宣宗三子庄献太子守忠 玄龄 荆王守纯(本名盘都) 独吉思忠 承裕 仆散揆 抹捻史扢搭 宗浩 卷94 列传第32: 夹谷清臣 襄 夹谷衡 完颜安国 瑶里孛迭 卷95 列传第33: 移剌履 张万公 蒲察通 粘割斡特剌 程辉 刘玮 董师中 王蔚 马惠迪 马琪 杨伯通 尼厖古鉴 卷96 列传第34: 黄久约 李晏子:仲略 李愈 王贲 许安仁 梁襄 路伯达 卷97 列传第35: 裴满亨 斡勒忠 张大节子:岩叟 张亨 韩锡 邓俨 巨构 贺扬庭 阎公贞 焦旭 刘仲洙 李完 马百禄 杨伯元 刘玑兄:珫 康元弼 移剌益 卷98 列传第36: 完颜匡 完颜纲弟:定奴 卷99 列传第37: 徒单镒 贾铉 孙铎 孙即康 李革 卷100 列传第38: 孟铸 宗端脩 完颜闾山 路铎 完颜伯嘉 术虎筠寿 张炜 高竑 李复亨 卷101 列传第39: 承晖本名福兴 抹捻尽忠 仆散端本名七斤 耿端义 李英 孛术鲁德裕 乌古论庆寿 卷102 列传第40: 仆散安贞 田琢 完颜弼 蒙古纲 必兰阿鲁带 卷103 列传第41: 完颜仲元 完颜阿邻 完颜霆 乌古论长寿 完颜佐+完颜齩住 石抹仲温 乌古论礼 蒲察阿里 奥屯襄 完颜蒲剌都 夹谷石里哥 术甲臣嘉 纥石烈桓端 完颜阿里不孙 完颜铁哥 纳兰胡鲁剌 卷104 列传第42: 纳坦谋嘉 邹谷 高霖 孟奎 乌林荅与 郭俣 温迪罕达 王扩 移剌福僧 奥屯忠孝 蒲察思忠 纥石烈胡失门 完颜宇 斡勒合打 蒲察移剌都 卷105 列传第43: 程寀 任熊祥 孔璠子:拯 范拱 张用直 刘枢 王翛 杨伯雄族兄:伯渊 萧贡 温蒂罕缔达 张翰 任天宠 卷106 列传第44: 张暐子:行简 贾益谦 刘炳 术虎高琪 移剌塔不也 卷107 列传第45: 高汝砺 张行信 卷108 列传第46: 胥鼎 侯挚 把胡鲁 师安石 卷109 列传第47: 完颜素兰 陈规 许古 卷110 列传第48: 杨云翼 赵秉文 韩玉 冯璧 李献甫 雷渊 程震 卷111 列传第49: 古里甲石伦 内族:完颜讹可 撒合辇 强伸 乌林答胡土 内族:完颜思烈 纥石烈牙吾塔 卷112 列传第50: 完颜合达 移剌蒲阿 卷113 列传第51: 完颜赛不 内族:完颜白撒一名承裔 赤盏合喜 卷114 列传第52: 白华 斜卯爱实附:合周 石抹世勣 卷115 列传第53: 完颜奴申 崔立 李琦 聂天骥 赤盏尉忻 卷116 列传第54: 徒单兀典 石盏女鲁欢 蒲察官奴 内族:完颜

承立一名庆山奴 卷117 列传第55: 徒单益都 粘哥荆山附:刘均 王宾附:王进等 国用安 时青 卷118 列传第56: 苗道润 王福 移剌众家奴 武仙 张甫+张进 靖安民 郭文振 胡天作 张开 燕宁 卷119 列传第57: 粘葛奴申 刘天起 完颜娄室三人大娄室、中娄室、小娄室 乌古论镐 张天纲 完颜仲德 卷120 列传第58: 世戚 石家奴 裴满达 忽睹 徒单恭 乌古论蒲鲁虎 唐括德温 乌古论粘没曷 蒲察阿虎迭 乌林答晖 蒲察鼎寿 徒单思忠 徒单绎 乌林答复 乌古论元忠子:谊 唐括贡 乌林答琳 徒单公弼 徒单铭 徒单四喜 卷121 列传第59: 忠义一 胡沙补 特虎 仆忽得 粘割韩奴 曹珪 温蒂罕蒲睹 讹里也 纳兰绰赤 魏全 鄯阳 夹谷守中 石抹元毅 伯德梅和尚 乌古孙兀屯 高守约 和速嘉安礼 王维翰 移剌古与涅 宋扆 乌古论荣祖 乌古论仲温 九住 李演 刘德基 王毅 王晦 齐鹰扬 术甲法心 高锡 卷122 列传第60: 忠义二 吴僧哥 乌古论德升 张顺 马驤 伯德窊哥 奥屯丑和尚 从坦 孛术鲁福寿 吴邦杰 纳合蒲剌都 女奚烈斡出 时茂先 温蒂罕老儿 梁持胜 贾邦献移剌阿里合 完颜六斤 纥石烈鹤寿 蒲察娄室 女奚烈资禄 赵益 侯小叔 王佐 黄掴九住 乌林答乞住 陀满斜烈 尼庞古蒲鲁虎 兀颜畏可 兀颜讹出虎 粘割贞 卷123 列传第61: 忠义三 徒单航 完颜陈和尚 杨沃衍 乌古论黑汉 陀满胡土门 姬汝作 爱申附:马肩龙 禹显 张邦宪 刘全 卷124 列传第62: 忠义四 马庆祥 商衡 术甲脱鲁灰 杨达夫 冯延登 乌古孙仲端 乌古孙奴申 蒲察琦 蔡八儿 温敦昌孙 完颜绛山 毕资伦 郭虾蟆 卷125 列传第63: 文艺上 韩昉 蔡松年子:珪 吴激 马定国 任询 赵可 郭长倩 萧永祺 胡砺 王竞 杨伯仁 郑子聃 党怀英 卷126 列传第64: 文艺下 赵渢 周昂 王庭筠 刘昂 李经 刘从益 吕中孚+张建 李纯甫 王郁 宋九嘉 庞铸 李献能 王若虚 王元节 孙国纲 麻九畴 李汾 元德明子:元好问 卷127 列传第65: 孝友 温蒂罕斡鲁补 陈颜 刘瑜 孟兴 王震 刘政 隐逸 褚承亮 王去非 赵质 杜时升 郝天挺 薛继元 高仲振 张潜 王汝梅 宋可 辛愿 王予可 卷128 列传第66: 循吏 卢克忠 牛德昌 范承吉 王政 张奕 李瞻 刘敏行 傅慎微 刘焕 高昌福 孙德渊 赵鉴 蒲察郑留 女奚烈守愚 石抹元 张彀 赵重福 武都 纥石烈德 张特立 王浩 卷129 列传第67: 酷吏 高闾山 蒲察合住 佞幸 萧肄 张仲轲 李通 马钦 高怀贞 萧裕 胥持国 卷130 列传第68: 列女 阿邻妻 李宝信妻 韩庆民妻 雷妇师氏 康住住 李文妻 李英妻 相琪妻 阿鲁真 撒合辇妻 许古妻 冯妙真 蒲察氏 乌古论氏 素兰妻 忙哥妻 尹氏 白氏 聂孝女 仲德妻 宝符李氏 张凤奴 卷1

31 列传第69: 宦者 梁珫 宋珪 潘守恒 方伎 刘完素 张从正 李庆嗣 纪天锡 张元素 马贵中 武祯子:亢 李懋 胡德新 卷132 列传第70: 逆臣 秉德本名乙辛 唐括辩 乌带 大兴国 徒单阿里出虎 仆散师恭本名忽土 徒单贞 李老僧 完颜元宜 纥石烈执中本名胡沙虎 卷133 列传第71: 叛臣 张觉子:仅言 耶律馀睹 窝斡 卷134 列传第72: 外国上 西夏 卷135 列传第73: 外国下 高丽 金国语解 官称 人事 物象 物类 姓氏
编辑本段历代评价
优点
历代对《金史》的评价很高,认为它不仅超过了《宋史》、《辽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筹。《金史》编得好,是由于原有的底本比较好,及金朝注重史书的编纂工作。 学者们一般认为,《金史》在二十四史中虽谈不上是上乘之作,不能与《史记》、《汉书》、《三国志》等比美。但是,在元末所修三史中却是最好的一部。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论说:“《金史》叙事最详略,文笔亦极老洁,迥出宋、元二史之上。”(《廿二史札记》卷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元人之于此书,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仓促成书者不一样,所以本书
[1]首尾完备、条例整齐、简约而无疏漏、周赡而不繁芜,在宋、辽、金三史之中,是最为完善的。”确实,与宋、辽二史相比,其优点是比较突出的。首先,在编纂体例和内容方面,便有许多超越前史的独特之处。如《金史》不但记载了金建国以后120年的历史,而且为了专门叙述金太祖先世的生平事迹,回顾了女真族建国前的历史,从而保存了女真族早期历史的珍贵材料,备受今人重视;在各《本纪》的末尾,设立了《世纪补》一篇,专门记述了几位未曾即位称帝,而被后代追认的几位皇帝的事迹,这在体例处理方面十分得体,为后代修史者所继承;此外,《金史》在最末尾专立《金国语解》一篇,用汉语标出了表现在官称、人事、物象、姓氏等等之中的女真语称谓,是参照释读《金史》及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金史》还根据具体需要,创立了《交聘表》,以编年体表格的方式记述了金朝与邻国(如宋、西夏、高丽)的和战及来往关系,形式新颖,内容清晰。 其次,在史料剪裁及记述方面,处理也比较得体。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一般记载比较详细,从而反映出其历史全貌,避免了像《宋史》那样详略失当、比例失调的现象。记述历史事实也比较客观审慎,因而,真实性是比较可靠的。特别是本书的表和志,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将金朝的典章制度比较系统、全面地记载下来。如《礼志》、《乐志》、《舆服志》、《食货志》、《

选举志》、《百官志》等。
史料的积累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肃顺。唐代时称靺鞨。五代时,契丹称黑水靺鞨为女真。女真从始祖函普到乌雅束八代,尚无文字,那时自然谈不上史事的记载。到阿骨打建立金国以后,最初也无文字。阿骨打的侄儿、金大将完颜宗翰喜好访问女真老人,多得先人遗事。后来,女真统治者逐步吸取汉族文化,设立国史院,置监修国史等史官,开始编撰史书。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令完颜勖与耶律廸延掌国史。完颜勖等就把宗翰了解到的从始祖以下十帝的事,综合为三卷。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完颜勖等又进《太祖实录》二十卷。金世宗时,修《睿宗实录》。世宗让修史的人拿着修好的《睿宗实录》去请教老臣彀英,彀英为之更正了不少错误。所以金代的“实录”是比较详实的,从世祖函普起,到哀宗守绪,共十九代,大致都有记载。其中固然有一部分是追述的,不尽可靠,但都是金朝人追述的,比后世人的追述要真实些。金亡以后,“实录”均存于顺天的张万户(张柔)家。张曾任金经略使,后来投降蒙古,并为前驱,1233年,参加攻金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之役。城破后,张柔“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至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张柔把《金实录》献给朝廷。元世祖的谋士刘秉忠、王鹗等都曾先后请修《金史》。元英宗时,又修过一次《金史》。有了上述编撰的基础,到元顺帝时,自然有了丰富的史料,也能很快成书。 在这之前,金末文人元好问(欲之)曾想利用金实录撰修金史,未能实现。但所传中州集及壬辰杂编,保存了不少他蒐集的金史史料,这两部书也为修撰金史之所本。又,金末文人刘祁(京叔),目睹金的亡国,他从汴京辗转两千余里,回到故乡浑源以后,写了归潜志一书,记载了作者所熟悉的人和事,对了解金末文人及社会情况有极大参考价值。故元史馆的臣僚说:“刘京叔归潜志与元欲之壬辰杂编二书,虽微有异同,而金末丧乱之事犹有足徵者焉。”(金史卷一一五完颜奴申传)这些都为修金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在元人修的三史之中,金史要算是较好的一部。 与辽相比,金代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有记注院,掌修起居注;秘书监设有著作局,掌修日历;还有国史院,掌修实录和国史。其实录编修最为完备,太祖以下除卫绍王、金哀宗之外,均有实录;除此之外,还有记载金朝先世的《先朝实录》3卷;生前未称帝,死后追加尊号的世宗生父睿宗、章宗生父显宗也都有实录;此

外还修有国史,包括皇帝本纪及功臣列传;金宣宗时,因害怕蒙古军的再次进犯,金由中都(今北京)迁往开封,这些历史文献也随之携至汴京。汴京被蒙古军攻克之后,当时依附于蒙古,并参与了攻汴战斗的汉族地主军阀张柔颇具远见,在其他蒙军将士争抢金帛财宝时,他却来到金史馆,将金朝实录及其他秘府图书运回了家中。这些图书文献在中统二年(1261年)被献之于朝廷。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联军攻克蔡州,金朝灭亡了。元朝建立后,金朝遗老王鄂不但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辽、金二史的建议,而且开始着手搜集、整理金代的历史资料。卫绍王朝没有实录,现在卫绍王本纪中的材料都是中统三年王鄂收集的;金朝迁蔡州之后,史书记载中断,也是因为王鄂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著有《汝南遗事》4卷,才得以将这一段亡国的历史始末记载下来。因而金代历史文献保存得比辽朝多而且完整,加上金朝其他文人也注意搜集金代史实,如金末文人刘祁著《归潜志》、诗人元好问著《壬辰杂编》(今已佚)等也保存了不少金代史实。可见元末修《金史》,既有实录、国史为根据,又有王鄂等人的搜集、补缀,还有刘祁、元好问等人的著作可直接资以参证,其所依据与《辽史》纂修时所据要丰富多了。加上这些资料又已经过不少人的加工整理,使编纂者易于着手,这与《宋史》撰写时面对一堆数量庞大、毫无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样。于是《金史》比辽、宋二史高出一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历次修《金史》,除依据张万户献上的实录外,还有就是金朝末年两位学者的著述,即刘祁的《归潜志》和元好问的《壬辰杂编》。金亡以后,元好问以编史为己任,听说《金实录》在张万户家,就向他表示,愿修金史,希望看到《金实录》,但没有如愿。不过,他没有灰心,并且说:“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于是就在家里著述,“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名之为“野史”,即《壬辰杂编》一书。刘祁的《归潜志》也是元代编写《金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元好问和刘祁二人亲身经历了金末的丧乱之事,书中所论都是耳闻目睹,且二人文笔又好,所以《金史》中有关金末历史的记载,写得十分生动,使人读之历历如见。 正因为元末《金史》的成书经营很久,同《宋史》、《辽史》的仓促成书不同,所以有高下之分。《四库全书总目》中赞扬《金史》说:“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瞻而不芜,在三史之中,独为最善。”这个评价是不错的。例如书中对金代战争的

记述,既生动、又不冗繁。金代的战争比较多,如果一一铺叙,容易写得繁琐冗长。而《金史》中只是把每一件大事在一两个主事人的纪、传中详述,对其他事和人,只是在其他纪、传中从侧面加以补充。这样就能有纲有纪,条理井然。金建国前的抗辽战争的河店一战,是完颜阿骨打亲自率领攻打的,《金史》就在金太祖本纪里详述了此次战役。后来。金追获辽朝皇帝,又掳取宋朝皇帝,则在大将宗翰、宗望的传里记述了这两件事。 在编写体例上,《金史》也有创新。书中的本纪第一卷,不是从金太祖阿骨打开始,而是以《世纪》为开始,追述阿骨打以前十代的事迹,便于读者对女真先世在氏族部落时的社会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本纪的最后一卷,又增加了《世纪补》,用以记述熙宗的父亲景宣帝、金世宗的父亲睿宗、金章宗的父亲显宗。这三人原来都是大臣,只是由于他们的儿子做了皇帝,不便列入诸臣传,所以又立《世记补》。这种体例,后来为《元史》、《明史》所效法。《金史》里还可以看到《交聘表》,这是用表格形式把金与宋、西夏、高丽等国和战,以及它们之间的往来诸事,一一记录下来,读起来一目了然。 《金史》以“实录”为依据,史料翔实可信。如在记述金与辽的往来和征战中,对金统治者所用的诈谋诡计等,都能如实地叙述;对金朝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互相倾轧,也能比较充分地揭露。 《金史》的志书内容比较详细,共有三十九卷,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弱。其中的《河渠志》、《兵志》、《食货志》、《选举志》、《百官志》五种写得不错,能反映出金朝社会的基本特征。 当然,《金史》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的重要人物没有列传,甚至无记载。如金初建策阿骨打称帝的渤海人杨朴,是阿骨打身边重要的谋臣,金建国之初,“诸事革创,朝仪制度,皆出其手”,这样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在《金史》中只字未提呢?大约不会是疏漏,而是不愿把阿骨打称帝这件开创金朝基业的事,说成是渤海人的主意。有的重要事情没有记载,如天会十年(1132年)金立的伪齐迁都汴,十二年(1134年)金、伪齐合兵伐宋等,都是金国大事,《金史》中一概不书。此外,《金史》列传中的人名杂乱,一人多名或译名不一的现象很多。 百衲本影印的元至正刊本(其中八十卷是初刻,五十五卷是元朝后来的覆刻本),是现存金史最早的本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