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斑块研究进展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
缺血性脑卒中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主要病理基础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动脉狭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颈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的血栓形成是比动脉狭窄更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近年来颈动脉斑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报告。
1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分类
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外界环境因素和内在多基因调控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颈动脉斑块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即平滑肌细胞产生的胶原纤维组成斑块帽与通过金属蛋白酶等介导的基质降解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平衡,斑块的稳定性下降,则将成为不稳定性斑块或易损性斑块[1]。在临床实践中,一般笼统的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划分为稳定斑块(硬斑块)和易损斑块(软斑块/不稳定斑块)两类,易损斑块是临床干预的对象。
所谓易损斑块,是指易于形成血栓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罪犯病变的斑块[2]。按照2003年Naghavi M等以尸检研究资料为依据提出的诊断标准,易损斑块包括五个主要特征及五个次要特征[3-4]:五个主要特征包括:①斑块内活动性炎症——斑块内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有时会有T淋巴细胞浸润。②薄纤维帽及大脂质核心:一般认为纤维帽厚度小于100 μm、脂核占斑块体积40%以上时,粥样斑块易于发生破裂。③血管内皮侵蚀伴有表面血小板凝集。④裂隙样斑块。⑤管腔狭窄大于90%。而五个次要特征包括:①斑块表面结节样钙化。②仅在血管内镜下可见的黄亮斑块。③斑块内出血。④血管内皮功能障碍。⑤血管重塑形。
但是既往研究对易损斑块的定义是针对冠状动脉而言,对于大血管的颈动脉显然不合适。最近Mauriello A等[5]通过组织病理学研究,将颈动脉易损斑块定义为纤维帽厚度<165 μm并且巨噬细胞浸润>25个/高倍视野,这是否合适需要后续的研究进行证实。
2 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
目前在体评估颈动脉斑块性质的方法主要包括无创性(如超声、CT和MRI)和有创性(如DSA、血管内超声、血管内MRI)检查,每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
2.1 超声在各种无创检查中,血管超声是最早,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手段之一;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血管管壁及管腔的形态, 测量血管的内径、外径、截面积、管壁厚度,根据血管壁回声强弱分析血管内膜有无斑块形成,并可测量斑块大小、长度;一般低回声和等回声斑块内多含有富脂成分、坏死物质和出血,常
与易损斑块有关,而高回声斑块多富含纤维和钙化,提示稳定斑块,斑块表面不规则提示溃疡形成;其不足之处在于受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对比分辨率的限制,对斑块内部的组织学特性评价有一定局限性。
三维超声能够重建血管的三维图像,显示血管在空间上的变化,有助于更好地区分斑块表面和血管壁的解剖结构。Heliopoulos J等[7]证实三维超声可以显著提高颈动脉溃疡斑块的检出率。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利用不同组织不同频率信号回声强度,连同采集血管内超声成像资料的振幅,可以将不同组织成分呈现不同颜色区分纤维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和坏死核心。Diethrich EB等[8]经组织病理学对照,发现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对薄帽纤维粥样斑块诊断的准确性为99.4%,钙化薄帽纤维粥样斑块为96.1%,纤维粥样斑块为85.9%,纤维钙化斑块为85.5%,病理性内膜增厚为83.4%,认为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对斑块的鉴别与组织病理学的结果有很强的一致性。Tamakawa N等[9]的研究也证实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能有效客观评价颈动脉斑块组成,而且重复性好。但是目前临床应用的血管内超声的组织分辨率为100~150 μm,对于厚度小于100 μm的纤维帽尚无法准确识别。
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是一种新的超声成像方法,成像时先确定需要进行弹性检测的感兴趣区, 探头发射推力脉冲, 组织受力后产生纵向压缩和横向振动, 收集这些细微变化并演算出横向剪切波速度值, 间接反映该区域组织的弹性程度。由于血管壁、软组织、斑块、钙化的弹性度的差异,ARFI能够很好的加于区分。在Allen JD等[10]的研究认为ARFI 能够识别软斑块和硬斑块,而且能够鉴别易损或稳定斑块,这给颈动脉斑块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2.2 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ection spial CT angiography,MSCTA)空间分辨率高,对颈动脉斑块的成分、形态、管腔的狭窄程度、斑块位置以及斑块周围组织的评价均很有价值,尤其对斑块的脂核和钙化显示较好,并且具有安全、方便、快速等特点。MSCTA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MIP)可从各个不同角度显示观察,VRT技术可对血管成像的透明度进行调节,因而可以把管壁和斑块与管腔分离观察,有利于表面规则和不规则的斑块发现。MSCTA通过对斑块密度的CT值测量可以把斑块进行分类[11],血栓CT值约20 HU,密度均匀,位于管腔内侧面;脂质斑块CT值40~50 HU,纤维斑块50~120 HU,钙化斑块CT值>120 HU。由于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结缔组织、出血的密度有明显重叠,钙化所致部分容积效应也影响密度的测量,导致在评价斑块表面形态和组织成分处于弱势,而且放射线剂量和碘剂也限制了CTA的应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多层CT血管成像技术的进步,它对颈动脉斑块的成分、形态、管腔的狭窄程度、斑块位置以及斑块周围组织的评价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有很大提高。在识别钙化斑块方面,多层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100%[12];而在识别斑块表面的溃疡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可达
93.75%、98.59%、96.74%、97.2%[13];在斑块成分识别上,MSCTA利用全自动分析软件可以明确标记富脂的坏死核心、钙化、出血产物以及剩余的结缔组织[14];在识别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方面也有一定的可行性,比如Haraguchi K 等的研究发现易损颈动脉斑块其平均CT值是(27.7±7.5)HU,而稳定颈动脉斑块其CT值为(60.4±20.8 HU)[15]。
2.3 核磁共振MRI有较高的软组织密度和空间分辨力,可以直接观察血管管壁情况,对斑块的大小、体积及斑块组成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不但可以较准确地显示病变区域的整体解剖形态,而且可以根据斑块的信号变化判断其不同的结构成分等,有利于斑块易损性的评价。近几年随着MRI新序列的开展,对于斑块检查所采用的序列除了传统的T1WI,T2WI,还包括了黑血技术和亮血技术。黑血技术的优势在于显示斑块的形态及其组成成分,如脂质、出血及纤维组织,不足之处是采集时间相对较长。亮血技术即时间飞越成像(Time Of Flight,TOF), 采集时间短,在显示斑块表面的纤维帽等低信号成分和鉴别斑块内出血方面出血等方面有优势。两种技术相配合提高了对颈动脉斑块检查的精确性。此外,各种靶向标记的增强MRI技术可以更精确地帮助分析斑块成分,甚至精确到细胞学水平。常用的钆造影剂和新型的超微顺磁铁氧化物(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Particles of Iron Oxide,USPIOs)均已经用于粥样斑块成分的显示。但MRI成像时间较长,呼吸运动、血管搏动、吞咽及不自主运动均可引起运动伪影,是目前难以克服的缺点。
各种斑块内成分在高分辨MRI中的特点表现如下:①脂质主要成分为胆固醇及胆固醇酯,T1WI和PDW为高信号,TOF像为等信号,T2WI可以显示为低、等信号。②纤维组织主要为细胞外基质,粥样斑块的纤维帽是由富含胶原的基质和平滑肌细胞组成的。TOF像为接近高信号,T1WI为等信号,PDW高信号,T2WI信号变化较大。稳定的纤维帽相对较厚而完整,而不规则、不连续的信号带与组织病理上发现的破裂、薄弱及溃疡的纤维帽一致。③钙化在各序列上均呈现低信号,但是斑块表面钙化和伸展至管腔的钙化结节由于易为黑血序列掩盖而无法判别,而亮血序列易于检测,另外较小的钙化因与脂质、坏死并存而出现混杂信号,单纯MRI影像不易判断。④出血随时间变化信号改变较大。近期出血TOF像为高信号,T1WI为等信号,PDW和T2WI可有不同变化。⑤新生血管:多采用MRI增强检查,斑块内新生血管表现为明显强化区域。⑥血栓由于形成时间不同,信号变化不定。
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T1WI-3 d-MP RAGE)属于快速容积扫描技术,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对脑内结构(如白质、灰质和脑脊液)的对比度良好,能三维显示人脑内部精细解剖结构,有利于显示小病灶及其细节。Hishikawa T等[16]运用T1WI-3 d-MP RAGE与组织病理比较,对35个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进行研究,在T1WI-3 d-MP RAGE序列上呈高信号的颈动脉斑块与没有高信号的颈动脉斑块比较,脂质坏死核心区显著更大,中位数分别为51.2%和49.0% (P 0.029),呈高信号的颈动脉斑块与低信号的斑块比较有更严重的斑块内出血(P<0.0001),而且斑块内出血的严重程度与脂质坏死核心的大小显著相关(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