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可以算得上是一座历史名城,广州自秦汉至明清,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汉武帝时期,即有中国船队从广州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和南亚诸国通商贸易。到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较长时间内曾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因此广州自古流传至今有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2014年广州颁布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可知,广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丰富,有市级的,例如金花娘娘的传说、广州客家山歌、舞火狗等;有省级的,例如五羊传说、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萝岗香雪等;有国家级的,例如广东音乐、狮舞(广东醒狮)、木偶戏(广东木偶戏)等;也有世界级的,如粤剧和古琴艺术。由于我们国家在早些时候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大(和现在相比),韩国人看中了这一点,在几年前曾经把我们的端午节“抢去”申遗,令人咂舌的还有,近年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地抢中国的文化,如风水学,儒家思想,四大发明等都被说成是韩国的。因此,在近两年我们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式有法律保护,博物馆保护,旅游开发保护等。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核心,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体现,它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对儒家文化的传承
民间文化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的,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文化形式,民间文化根植于民间大众,占正统地位的儒家文化必然会渗透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因此,民间文化也会或多或少地收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自汉武帝时期起儒家文化就被历代统治者视为正统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础,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不断将儒家文化向民间渗透,导致根植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体现出许许多多的儒家思想。由于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民间大众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并非来自圣贤经典,更多的是来自于小说,戏曲,曲艺等各种艺术形式以及口耳相传的故事,民间谚语,剪纸,家中的年画等等。人们从这些艺术形象中了解到儒家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可以说,人民群众就是生活在儒家文化的氛围之中的,正是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中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承,将它根植于百姓的心中。
二.对道家思想的传承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简要说明。其能成为非遗不仅是因为其原料造型和制作流程等,更重要的它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明末清初,由于道家文化出现世俗化的趋势,道家思想在民间进一步传播。在清代道家文化被清政府扶持,这就客观上为紫
砂陶制作创作营造了新的审美趣味和哲学意境,紫砂陶制作技艺在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的同时,又弘扬了这种思想。宜兴紫砂制作技艺一方面在造型上体现了对自然的崇尚,另一方面在选材上体现出都自然的尊重及热爱,这正是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反映,也是对“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之类道家学说的诠释。
三.对释家思想的传承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在隋唐时期得到空前发展,进一步中国化。这一时期,佛教的地位被统治阶级认可。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它也是中国佛教史重要流派之一。禅宗主张任运随缘,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去,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与大千世界融为一体。禅宗这种“宽容”思想渗透到少林功夫当中去,寺院也成为讨论经书,切磋武艺的地方,这样就使得少林功夫有机会集各家精华。禅宗主张“与人为善,禁人为恶”,历史上少林武僧行侠仗义,为民除害事迹十分多。禅宗要求修行者应遵循“抱怨行”的修养方式,不计较得失,不贪婪未来的事情,用自然的态度面对一切。少林武僧对佛教这种“忍”的教义十分重视,武僧如果对待其他人的挑衅,采取的态度都是忍耐,即使出手也会有所保留。佛教要求修行者“十戒”,这对少林功夫练习者的武德有很深的影响。对于少林僧人来说,武德不仅要禁人为恶,严于律己,更应去报效祖国,忠于国家。充分说明了中国禅宗的思想不仅对自身的修行具有意义,更将受其影响的少林功夫提高到为人民,为国家的高度上。少林功夫的广泛流传,不仅有利于少林功夫自身招式的传承,同时也促进了其精神内核------释家思想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