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99级七年制占程燕
指导教师:陈家旭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是中医辩证学的内容之一,是中医学基本特点――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深刻理解和掌握两者的意义,对于中医学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来源、形成与发展
1、始见于《内经》
“同病异治”一词首见于《内经》
(1)《素问•五常政大论》:“歧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西北方天气寒冷,病人多为外寒而内热,故治疗时宜发散外寒,清解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病人多阳气外泄,寒从内生,故治疗时宜收敛阳气,温其内寒。
同样一种疾病,由于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同,治疗也就不一样,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道理。
(2)《素问•病能论篇》:“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病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同是颈痈,有的用针灸治疗,有的用砭石治疗,治法虽不同,但都能痊愈。其根本原因在于,病名虽同但病性不同,对于气血留止郁积所形成的痈肿,宜采用针刺的方法开泄其郁滞;对于邪气盛血气结聚所形成的痈肿,宜采用砭石泄其血气。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道理。
可以看出,《内经》体现了最早的三因制宜法。
2、成熟于《伤寒杂病论》
“同病异治”不仅在以《内经》为代表的理论医学著作中有上述详细说明,而且在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著作中也有使用该法的记载。《金匱要略》一书中就有五处运用了“同病异治”之法,这也是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对“同病异治”最好的证明。
这五处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病二方”条文,如《金匱要略•痰饮咳嗽篇》的“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溢饮是饮停于里,溢于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以致有身肿疼重等症。饮邪既已溢于肌表,故治疗当发其汗,迹即因势利导之法。但溢饮的具体情况,每有差异,治疗方剂亦有不同。《金鉴》曰:“溢饮病属经表,虽当发汗,然不无寒热之别也。热者以辛凉发其汗,大青龙汤;主寒者以辛温发其汗,小青龙汤。故曰: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进一步说,大青龙汤证,以发热烦喘为主,治以发汗,散水,清热;小青龙汤证,以寒饮咳喘为主,治以行水,温肺,下气。
这便是仲景“随证治之”的具体体现。
二、“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
要弄清“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含义,还应先区分几个概念――病、证、症。
1、病,即疾病,是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过程。
2、症,即症状,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反映疾病的现象。
3、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疾病的范围最广,涵盖了症和证;而在反映人体病机方面,证候比症状深刻。因此,根据症状,辨别证候,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便显示出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辨证论治。
至此,我们便可以对“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了。
“同病异治”:对于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点或者机体体质不同,或病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会体现出不同的证候,即有“同病异治”一说。而对于这不同的证,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即“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对于几种不同的疾病,也会因各种不同的因素,而产生相同性质的证候,即有“异病同证”一说。针对相同的证候,也就可以有相同的治疗方法,即“异病同治”。
然而,是否就能得出结论“同病异证治亦异,异病同证治亦同”呢?我认为,两者不能划等号。
首先,看一下中医对证的理解。前面的“征候说”,是主导思想,但并不代表全部。在中医界,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对证的理解,即“证据说”,认为凡是与疾病有关的一切资料,包括发病时间、症程长短、治疗经过、病情演变及患者的一切情况,都属于“证”的范畴,绝不单纯指临床症状和体征。
虽然对于后一种观点我并不认同,但是它却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前者突出强调了辨证结果,对辨证结论的具体内容描述、患者症状体征注意的较多;而对辨证过程和方法讨论,以及对时间、地域和人的因素考虑较少。易造成一组相对固定的证候群即为某种证的认识结论,有把辨证论治简单化的倾向。但是,按照后者的观点,岂不是找不到一个符合客观标准的“证”了?
这其中涉及到了治则和治法的问题。首先,必须确认辨证论治中所谓的“证”,也只是从众多病症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异病可以同证,因而可以采取相同的治疗原则,但由于证是产生于不同的个体身上,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即使是同证,也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证同治可异;在相同的指导思想下,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治法;守法而不是守方。
辨证是基础,论治是关键;证是了解治的关键,治是证的临床应用。根据前人总结出来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进行辨证虽难,但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准确而有效的论治则更难。因此,在临床上,更需要注意“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三、“同病异治”的几个影响因素
下面就个体特异性和环境的不同,分析同病异治的原因。
1、发病时间(季节)
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不同,表现各异,所以治病时,要考虑当时的气候条件。春夏季节由温渐热,阳气升发,腠理开泄;秋冬季节,气候由凉转寒,阴寒日盛,腠理阳气密藏。例如感冒,冬季以风寒表实证为主,表现为鼻流清涕,咳嗽痰稀,恶寒重而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葱豉汤、荆防败毒散为主;夏季则常兼暑湿,表现为鼻流浊涕,咳嗽痰粘,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口渴尿赤,苔黄腻,脉濡数,治需清暑怯湿解表,用新加香薰饮、藿香正气散之类;秋季,燥邪居多,除一般症状外,还可见鼻咽干燥,干咳无痰,口干舌
红等肺燥阴伤之症,治宜疏风清燥,养阴润肺,用杏苏散桑杏汤化裁。
同是感冒,由于气候变化,出现了不同的证候,因此,论治时必须根据四时变化,灵活变通。
2、发病地点不同(地理环境)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人体肌肤腠理致密;东南地区,地势低而多湿多热,人体肌肤腠理疏松,加上气候及生活习性的不同,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也就有所不同。同是风寒感冒,前者因机体腠理致密,非重剂不能开泄,多用麻桂发汗峻剂,使邪气从汗而解;后者因易汗出伤阴,损伤正气,于体无补,与疾有益,故多以荆防轻剂为主。
3、疾病处于不同阶段
人体发病与否与病情轻重,取决于正邪之争的结果。所以,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证候和治法。如肺痈患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咳嗽胸痛,呼吸不利,苔薄黄,脉浮数,揭示邪客肌表,治应疏散表热,宣肺化痰,用银翘散加减。成痈期,则以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痛转侧不利,咳嗽黄稠腥臭,苔黄腻,脉滑数为特点;说明邪热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