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
浅议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浅议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摘要】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一大特色,本文基于第九版《中医内科学》教材的理论,联系临床实例,强调病机同则治法同,病机异则治法异。
【关键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7-0172-01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被充分证实,在其基础上推导产生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则亦被奉为医门圭臬,广泛运用。
1、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论渊源“同病异治”一语首见于《素问》,而“异病同治”则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和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相对性词语,并作为中医治疗上的一大特色。
在《素问》中有两种含义:一是同一种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工具,如《病能论》篇:“有病颈痛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岐伯曰:此同名异亦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同一颈痈病,由于症状、病机的不同,必须采用不同的治疗工具,使之产生更好的疗效。
二是同一种疾病运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如《五常政大论》篇:“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这里指出,同属外感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由于地方气候的不同,其发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有别,所以必须根据药性之寒、温,效用散与收,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
所谓“异病同治”是指“病”不同因病机和证候同,故采取相同治法。
如《至真要大论》言因火而致病者有五,可为热瞀瘛、禁鼓栗、躁狂越、逆冲上、病肤肿疼酸惊骇,然其病因,皆属于火,均可以清热泻火之法治之。
又以《伤寒论》中白虎汤证为例,既治阳明病本证,又治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证,并治阳毒发斑, 均能获效[1]。
2、《中医内科学》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定义审证求机论治是中医内科疾病的辨治原则之一,所谓求机即是从整体动态地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征象,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病变的机理。
裴正学教授“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理论探析
T CM s Au u t2 1 12 . Re. g s 0 1Vo. 4 No 8
间断 突然 昏倒 , 省 人 事 , 不 口吐 白沫 五 年余 , 加重 半
年 。 患 者 5年 前 无 明 显 诱 因 出 现 突 然 昏倒 , 省 人 不
1 。 根 据 不 同 的 情 况 , 定 不 同 的 服 药 时 间 , 利 次 规 有
于药效 充分 发挥 。癫痫 的服 药特点 是持久 而不 能轻
易 的骤 然停 药 , 则容 易影 响治疗效 果 , 是症状 消 否 就
失后 , 般需 巩 固服 药半 年 或 1年 。临证 时还 应 嘱 一 患 者避免 精神 刺激 , 注意劳 逸结合 , 忌食 生冷 、 油腻 、
收 稿 日期 :0 1—0 21 5—2 3
( 辑 马 虹 ) 编
羊角 粉另入 , 装胶 囊 , 9 分 0次 口服 , 日 3次 。连服 每 三 个月 余 , 西药 已停 服 , 未发 , 病 又服 上方 三个月 余 ,
以 巩 固疗 效 。 随 访 1年 , 复 发 。 未
按 刘 老 认 为 , 临证 时对 从 未 服过 西 药 的初 诊
2 , 竺 黄 5 g 姜 半 夏 9 g 胆 南 星 8 g 淡 全 蝎 0g 天 , , , 1 , 0g 白僵 蚕 1 , 菖 蒲 1 , 蜈 蚣 3条 。 方 稍 0g 石 0g大 上
各服 药 1次 ; 晚发 作 者 , 傍 可早 上 9点 、 午 3点各 下 服药 1 ; 间发 作 者 , 下 午 服药 1次 , 前服 药 次 夜 可 睡
关 键 词 : 病 同 治 ; 病 异 治 ; 正 学 ; 医 师 异 同 裴 中
异病同治的三个例子
异病同治的三个例子以下是 8 条关于异病同治的三个例子:1. 哎呀,你说这神奇不神奇,就像感冒和过敏有时都可以用抗组胺药来缓解。
就好像战场上,不管是哪种小怪兽来捣乱,这一种武器都能把它们给收拾了。
比如说,这人打喷嚏,可能是感冒了,也可能是过敏了,但都能用抗组胺药搞定,你说妙不妙?2. 嘿,你想想看,颈椎病和冠心病有时候用中药调理都能有所改善。
这就好比一场比赛,不同队伍遇到了类似的问题,用同样的战术竟都能起效。
就像有的人,脖子难受是颈椎病,心脏不舒服是冠心病,可那几味中药一用,诶,都能舒服不少呢!3. 哇塞,这不是和失眠与焦虑有时候都能通过运动来调节一样嘛!这不就是像不同的路都能通向一个美丽的地方。
有人失眠睡不着,有人焦虑心烦躁,但去运动运动,居然都能有所好转,是不是很奇特?4. 你瞧,消化不良和情绪低落有时用心理疏导都能起作用呢。
这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开两把不同的锁。
好比有人肠胃不舒服,还有人心情特别差,经过心理疏导后,都能有变化呀,神奇吧!5. 诶哟,高血压和肥胖症有时候通过改善生活习惯都能得到控制呀。
这不就是像制服两种不同的顽皮孩子都能用一个妙招。
像有人血压高,有人太肥胖,可一旦好好睡觉、健康饮食、多运动,都能往好的方向发展呢!6. 哟呵,哮喘和鼻炎有时候通过避免过敏原都能减轻症状呢。
这就像打游戏里的两个关卡都可以用同一种技巧去过。
有哮喘的人难受,有鼻炎的人也苦恼,可远离过敏原后,都能舒服好多呀,是不是挺有意思?7. 呀,偏头痛和牙痛有时候用冷敷都能缓解疼痛呢。
这如同两件不同的麻烦事儿都能被一个办法解决。
这边有人头疼得厉害,那边有人牙疼得要命,用冷敷一敷,都能轻松不少呢,真的好神奇!8. 哎呀呀,关节炎和骨质疏松有时候补钙都能有所帮助诶。
这简直就像给两种不同毛病的病人吃同一种药都有效。
有人关节疼,有人骨头脆,补钙之后都能有改善呀,太让人惊讶啦!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异病同治真的很神奇,很多看似不同的病症却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这让我们看到了医学的奇妙和无限可能。
异病同治
引言“异病同证”指子啊不同疾病过程中,由于病因、病理、发展趋势等的相似而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即出现了相同的“证”。
这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措施和方法,包括相同的方剂,即“异病同治”。
同一个证见于多种疾病中,反应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其形成与整体观念和体质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医学中病与证的辩证关系,对中医学不同病相同证进行宏观、微观两方面比较,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探讨,从精气、五行、体质理论等出发探讨异病同治的宏观理论基础。
得出如下结论:“异病同治”并非完全相同,相同的是病机,不同的是具体疾病中的具体表现;其实质是不同疾病过程发展到了同一阶段或出现了同一类型;它是在“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理论指导下产生的,是病与证交叉存在的具体表现。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1、异病同治理论源流“同病异治”首见于《内经》,《素问·病能论》说:“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后人根据这一思想结合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以相称性语句提出了“异病同证”和“异病同治”。
《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对“异病同证”的论述主要体现于同一方剂的重复使用,即一方用治多病,其实质就是因证候相同而采取“异病同治”。
如五苓散既可用于“痰饮病”之下焦水逆证,亦可用于伤寒太阳病膀胱气化不行的小便不利,尚可用于“水肿”病需利小便和“下利”病须开支河之证。
这三种病都可用五苓散皆属水邪为患,气化不行,都可用五苓散调制。
此外,茵陈蒿汤、甘草泻心汤、桂枝汤、半夏泻心汤等都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出现,所治疗的疾病虽有外感和内伤之别,但其在病因、病位、发展、转归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证候相似,也属于“异病同证”的范畴。
“异病同证”最早明确提出在清代,陈世铎《石室秘录》的同治法中将其定义为“同治者,同是一方而同治数病也”。
此外,清·程文囿《医术·方论》中尚载有“临床疾病变化多端,病机复杂,证候多样,病势的轻重缓急各不相同,故治法须千变万化。
中医的异病同治
中医的异病同治——从中药的性别说起前言:也许是心有灵犀的感悟,抑或医海拾贝的点滴积累,创作这篇,共同认识一下中成药不同性别服用的问题,把由来已久的临床所见,记录和总结在行医的路上。
中药的性别,不是拟人化的说这个药是男的女的,而是考虑一下服用它的药物是男性还是女性。
今天的门诊由于是在节后,所以并不人很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大家不在过节的时候胡吃海塞,所以,医生可以欣慰感到,健康与合理的的饮食观念,正在形成。
门诊中,老患者陆先生的情况引起了我的关注,病情并不复杂,有肠易激综合症多年,目前比较稳定,症状以疲劳为主,便溏,面色无华,还时有腰痛,胃口不错,但是身体很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陆先生还提到了自己的性功能不是很好,虽然还不到40岁,可是感觉到明显体力不支。
希望在治疗及稳定肠易激综合征的同时,能够综合调理全身的状态。
根据整体辨证,我判定他为肾虚气血不足,由于目前肠易激的状态较好,可以暂停一段时间的汤药,吃点中成药调理即可。
陆先生很高兴,吃了2个月的汤药,已经有些吃烦了,正好调节一下。
治疗原则——健脾补肾益气养血随后,我给他的处方写了“乌鸡白凤丸”。
陆先生一看就乐了,说,李大夫,我是你的老病人,也不能拿我开玩笑,乌鸡白凤丸,是妇道人家用的药物,怎么能让我吃呢!没办法,遇到这个问题,我给他再次做了介绍。
这个问题我已经遇到很多回了,很多病人给中成药安上了性别,例如,逍遥丸是女性药,五子衍宗丸是男性药,六味地黄丸一般是男性来吃,诸如此类……出现这个问题有几个原因第一,大背景是由于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越分越细,现代科技的靶向治疗影响着药物的研发,也影响了传统药物的分类第二,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点虽然逐渐深入人心,但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没有太理解其中的精髓。
第三,祖国医学重要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治疗方法并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第四,药品说明书的误导和局限第五,缺乏更为精准的医患沟通另外,为了更好的让西医及不了解中医治疗方法的老百姓正确使用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会写上经常治疗疾病的名字,部分写了证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疾病与中成药的“潜移默化”的对应。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相似、区别和举例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相似、区别和举例摘要:一、引言二、同病异治的定义和举例三、异病同治的定义和举例四、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相似之处五、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区别六、结论正文:在同医学领域,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这两个概念虽然在字面上看起来相似,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和应用场景。
一、同病异治的定义和举例同病异治,顾名思义,指的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是因为每个人体质、病情和病因可能都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也需因人而异。
例如,感冒这种疾病,在年轻人身上可能只需要休息和适当的药物治疗,而在老年人身上则可能需要更加谨慎的治疗,甚至可能需要住院观察。
二、异病同治的定义和举例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疾病但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症状或病机时,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
这是因为某些疾病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其病因病机可能相似,因此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
例如,中医中的“辨证论治”,就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进行辨证,从而确定适合的治疗方法。
有时候,不同的疾病但在中医辨证上属于同一证候的,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相似之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它们都强调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治疗原则。
无论是同一种疾病还是不同疾病,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四、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区别尽管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在治疗原则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关注的重点不同。
同病异治关注的是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的个体差异,而异病同治关注的是不同疾病但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病机。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同病异治更注重个体化治疗,而异病同治更注重寻找疾病的共同点。
五、结论总之,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它们强调了个体化治疗和因病而治的重要性。
了解这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医治疗疾病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浅析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北京中医药大学99级七年制占程燕指导教师:陈家旭“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就是中医辩证学得内容之一,就是中医学基本特点――辨证论治得重要体现。
深刻理解与掌握两者得意义,对于中医学得学习有着至关重要得作用。
一、“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得来源、形成与发展1、始见于《内经》“同病异治"一词首见于《内经》(1)《素问•五常政大论》:“歧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西北方天气寒冷,病人多为外寒而内热,故治疗时宜发散外寒,清解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病人多阳气外泄,寒从内生,故治疗时宜收敛阳气,温其内寒。
同样一种疾病,由于地理环境对人体得影响不同,治疗也就不一样,这就就是所谓“同病异治”得道理、(2)《素问•病能论篇》:“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病异等者也。
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之。
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
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同就是颈痈,有得用针灸治疗,有得用砭石治疗,治法虽不同,但都能痊愈、其根本原因在于,病名虽同但病性不同,对于气血留止郁积所形成得痈肿,宜采用针刺得方法开泄其郁滞;对于邪气盛血气结聚所形成得痈肿,宜采用砭石泄其血气、这就就是所谓“同病异治”得道理。
可以瞧出,《内经》体现了最早得三因制宜法。
2、成熟于《伤寒杂病论》“同病异治”不仅在以《内经》为代表得理论医学著作中有上述详细说明,而且在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得临床医学著作中也有使用该法得记载。
《金匱要略》一书中就有五处运用了“同病异治”之法,这也就是从临床实践得角度对“同病异治”最好得证明。
这五处就就是人们常说得“一病二方”条文,如《金匱要略•痰饮咳嗽篇》得“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溢饮就是饮停于里,溢于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以致有身肿疼重等症。
饮邪既已溢于肌表,故治疗当发其汗,迹即因势利导之法、但溢饮得具体情况,每有差异,治疗方剂亦有不同。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
在同病异治中体现辨证论治思想
同病异治指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由于个体 差异,出现不同的证候变化,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
法进行治疗。
例如,同样是感冒,由于体质和感邪的不同,有人表 现为风寒感冒,有人表现为风热感冒,分别需要采用
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法进行治疗。
特点
着眼于病机的区别,而非病的异同;异病可以同治,关 键在于辨识共同病机。
辨识共同病机重要性
01 准确诊断
通过辨识共同病机,可以准确诊断出不同疾病之 间的内在联系,为治疗提供依据。
02 提高疗效
针对共同病机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避免盲目治疗和用药不当。
03 拓展治疗思路
通过辨识共同病机,可以拓展医生的治疗思路, 提高临床应变能力。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异病同治基本概念与原理 • 同病异治基本概念与原理 • 异病同治实践案例分析 • 同病异治实践案例分析 • 辨证论治思想在两者中体现 • 总结与展望
01
异病同治基本概念与原理
异病同治定义及特点
定义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 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
治疗方法
中医根据辨证施治原则, 分别采用平肝潜阳、滋阴 降火等治法。
临床实践意义
同病异治在中医临床中具 有重要意义,可提高治疗 效果。
案例三:效果评估与对比分析
1 2
研究对象
选取同病异治和常规治疗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
评估指标
包括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总有效率等。
3
结果分析
同病异治组在症状改善和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常规 治疗组,表明同病异治具有一定优势。
试析病治异同及其在推拿临床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可见 ,推拿虽然 没有 中药处方用 药那 么严格 辨证 ,但临床上仍有 必要抓住 疾病 的根本病 机进行 同病异 治与异病同治 ,这样有利于开拓治疗思路和提高 临床 疗效 , 减少 “ 头痛 医头 、脚痛 医脚” 的片面性 。尽 管 同病 异治 与
异病 同治似乎多用 于 内科 及妇 、儿科疾 病 的治疗 ,但 实 际 上在骨伤科疾病 的治疗 中 同样 应予 以注意 ,如西 医明确诊 断 了的颈椎 病 ,如果伴 随有头 痛 、失眠症状且 中医辨 证属 于气血亏虚者 ,仍 可按上述 提到 的治疗不寐 与头痛 的方法 去进行治疗 ,这样往往可 以提高临床疗效 。总之 ,“ 谨守病
机 ” 才 是选 择 治 疗 方 法 的 最 根 本 的 指导 原 则 。
参考文献
机不同 ,推拿 时就不 能因为疾 病相 同而采用 相 同的治疗方 法 。同病 异治在 小儿推拿 中尤应 注意 ,如对 于d J 腹 泻 的 xL 推拿治疗 ,同样 是腹泻这 一相 同疾病 的患儿 ,因其 中医所 指的 “ ”不同则不能采用 相 同的治疗方 法 :如症 见大 证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
论 著
T e f ra s i
6・
C i s oma o tnmeiiead eho hr c hn eju l fe o dcn n tn pamay e h
试 析 病治 异 同及 其在 推拿 临床 中的应 用
杨 昌金
广西省百色市隆林各族 自治县人 民医院 ,广西 隆林各族 自治县 53 0 340
时应 以温 中散 寒 、化 湿 止 泻 为 治 疗 大 法 ;具 体 可 采 用 补 脾 经 、推 三 关 、补 大 肠 、揉 外 劳 宫 、揉 脐 、推 上 七 节 骨 、揉
名词解释100
名词解释1、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性质的证,因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性质的证,因而采用相同治法2、阴阳互根:阴阳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以及阴阳双方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互用关系。
3、阴阳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4、热极生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5、阴胜则寒:指阴邪亢盛而表现出的寒性病变。
6、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7、阴中求阳:在治疗阳虚而补阳时,要适当的补阴,在补阴的当中求其补阳。
8、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阳气,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9、五行相生:五行之间存在有序的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10、五行相克:是指五行相克关系。
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11、相乘: 乘,是指以强凌弱。
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被其所胜的一行过度克制或克制太过。
12、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虚证,可用补其母的方法治疗。
如肝肾阴虚,用滋肾水以养肝木等。
13、实则泻其子:也是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实证,可以用泻子的方法治疗。
如心肝火旺,采用泻心法治疗。
14、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
适用于肾阳虚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15、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的方法。
根据“金能生水,水能润金”的道理,用此法治疗肺虚不能输布精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16、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
17、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传输到全身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主观题
中医基础理论主观题名词解释1.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2.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4.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5.五行相生:是指五行相生关系。
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6.五行相乘:乘,是指以强凌弱。
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制另一行克制太过。
7.相晦:侮,在这里是指“反侮”。
五行中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即反克。
8.藏相: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9.天葵:是人体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故作“天癸”。
10.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
精血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所以称“精血同源”。
1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12.孙络:人体脉络的分支,即脉络中细小部分。
13.经别:是十二经别的简称,是十二经脉别出的,分布于胸腹和头部,沟通里表两经并加强与脏腑联系的另一经脉系统。
它是包括在十二经脉范围以内的经脉,故称其为“别行的正经”14.六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中医为何可以“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
第三十一讲:中医为何可以“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主讲题材:论述中医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主讲单位:医学美容教育网时间:2014年12月13日下午地点:公开场所背景: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治疗;“异病同治”则恰恰相反,即不同的疾病可以应用同样的方法治疗。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的一个显著的特色。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治疗;“异病同治”则恰恰相反,即不同的疾病可以应用同样的方法治疗。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的一个显著的特色。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原则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其特异性的病理改变和传变规律;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由于体质、气侯、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而形成不同的“证”。
中医认为病是一个纵向的病理过程,而证则是其发展过程的横断面;病变的不同阶段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证,而证则集中反映了病变阶段中邪正相争所处的势态。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证同则治疗方法也同,证异则治疗方法亦异。
无论同病异治,还是异病同治,其着眼点全在于证的异同。
以“同病异治”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因素决定了同一种疾病是否需要“异治”:一、病因不同:治法各异同为感冒,由于感受的病因不同,其治法则异。
如感受风寒者,治以辛温解表法;感受风热者,治以辛凉解肌法;感受暑湿者,治以祛暑解表化湿法。
二、病位不同:治法各异同一疾病,由于病邪侵犯人体的部位各异,治法也有所不同。
如痰饮病,饮邪入胃,留积于肠胃,证见脘腹胀满而痛,叩之振振有声,则当治以攻下逐饮之法;若水饮因风寒外束溢于四肢,证见四肢沉重微肿,关节疼痛者,治以发汗解表化饮法;若饮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见头晕目眩,泛恶欲吐,胸胁支满者,当治以温中化饮法等等。
三、病程不同:治法各异所谓病程,包括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时间的长短。
如在外感温病有卫、气、营、血的病变阶段,治法亦随之而有透表、清气、清营、凉血的不同。
中医的精华在民间 挑战疾病之十四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中医治百病
中医的精华在民间挑战疾病之十四--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中医治百病中医的精华在民间学术上高层、临症下基层、挑战疾病之十四--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中医治百病上海民间中医中子中原--中华和文化是以传统天人合一观为最高境界。
说天大、地大.....说人体、物体、天体的自然之道.....说人为万物之灵、之性、之源本.....说人的生长壮衰病残老死消亡.....说太过与不及是病.....说望闻问切及神圣工巧.....说治已病及治未病.....说心药及本草诸药药理药性大而广之物理.....由上古流传至今的古典文化中,她经历天灾人祸数千年的洗礼、继承,现已不能十全十美呈现。
刘忠清工作室(上海)将遵循数千年的口传心授传承传统,为后人留下民间草根的不成文心里话。
本篇专题谈病与治病的独有浅见。
一、病之一二三首先说正常健康的人分一二三。
中国道家讲究三,追究三.....中国传统文化有“事不过三”之说的先例是:人类的祖先从上天、上帝旨意下凡,实施了三次人类大迁徙后,没有第四次。
正常的人能知道常而达变至过或不及,就能知道明白什么是生病的起始。
有了这个生病起始的自知之明,就会把苗头调理到正常态势,莫让其发展成一二三等病态病势方向去。
这叫养生防病。
所以,把正常人分为三:其一是全面平和平常平衡的健康人;其二是稍微有点过的健康正常人;其三是微微有些不及的正常人。
其次是讲病、病人。
什么是病?广泛的概念是太过或不及曰病。
病之一二三。
是问病是过吗?过用现代中医表述为阳、为正、为过多的物质物体物理现象.....也指病是不及吗?不及用现代中医的表述为阴、为负、为极少的物质物体物理显象.....传统师法、师资、师承的口传心授为凡病简略首分阴阳。
阴阳病各分别从形象、方位、大数、哲理、时间、空间之六合界面从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之广度或深度去慎察其一二三.....所以,近代又多以八纲辨证。
尤以阴阳为首。
故,古老中医没那么多病名,只是分具体范畴,又以血气神为三。
中西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比较的启示
无论东西方 ,人类 对疾 病 的认识 ,都是 在对貌似相 同的症状、 体征不 断地 区分和细化 的过程 中逐渐提 高的 。 近代 以来 ,西方 医学在 实证 论、还原论思想指 导下充分 借用现 代科技手段 ,极大丰 富了疾 病的种类 ( 国际疾病 分类 ID一0共有类 日2 3 个 ,索引 已达 7万条 ) 其 C 1 6 0 , 分类主 要是根据 病因、病理解剖 。由于受 自然科学理论 及还原论分析 方法的影响 ,加之历 史上抗 生素在治疗感 染性疾病所发挥 的巨大作用 ,西医更注重 病因的特异性 和病 因造成 的局 部病理 解剖上 的特 异性( 尤其 强 调找 出 疾病 的生物性致病因素) ,并以此作为鉴别症状和疾病 的 根本依据。 中医学则基于 中国传统 的思维方式及 医学范式 ,从 整体 观出发 ,并把人体置于整个 自然环境 中,从“ 天人合 ” 的视点去理解疾病 , 认为疾病是指人体 平衡机 制的破 坏 ,包括 :人体 内在组织系统 的失衡 、身心 间的失衡 、
关键 词 :同病 异 治;异 病 同治 ;中西 医 比较
d i 03 6 / i n 1 7 ・7 92 1 . .3 o :1 . 9 . s . 2 2 7 . 02 0 4 9 js 6 0 4 文 章编 号 :1 7 -7 9( 0 0 2 —0 5 0 6 22 7 2 1 )一代医学追 究终极病因 的观念与 手段,对 “ 邪气” 以深入 区分 , 中医学 更注 重机体反应性 的差异 难 所造成 的症状体征 的不 同,病 源主要在机体 内部脏腑 的 气血 、阴阳失衡 的关系 中去 寻找 ,即便如外感六 淫,发 病 与否也取 决于人体 正气 ,如 《 灵枢. 百病始 生》 :“ 风 雨寒暑 ,不得虚 ,邪 不能独 伤人” ,而非 西医那 样主要 从 外部去找 ,因果关系在这里 不是重点 ,而 内部平衡机 制 则是关键 。 今 天 看来 ,中医 的异 病 同 治、 同病 异 治所包 括 的 范 围 已经 明显缩 小 了 ,因为 古代 看来 是 不 同的疾病 现 在可 能认 为 是相 同的 ,而看起 来 相 同的疾 病 则可 能实 质完全 不 同。如头痛 、眩 晕可能都 是高血 压病 的症 状 , 咳嗽 可 能是症 状 不典 型 的肺 结核 ( 痨 )或肿 瘤 ( 肺 肺 积) ,同一水肿 有 肾、心 、肝 等不 同来源 。本文开 头所 引 《 问》颈 痈气 之 息者 用针 ,气 盛 血聚 者用 石 的例 素 子 ,现在 看来 可 能根 本就 不是 同一疾 病 。历 史上看 , 人 类 早期 认识 疾病 只 能依靠 症 状和 某些 体 征 ,所 以 中 医病 名多 是根 据症 状特 点确 定 , 由于缺 乏 认识 病 因和 病 理 的工 具和 手段 ,古代 中医 主要 凭借 自身感 官 的感 知 和 司外揣 内、援 物 比类 的思 维方 法 ,从宏 观表 现 上 鉴 别疾病 ,对疾 病 的分 类不 可 能如今 天 这样 清 楚 ,应 该 看到 , 古代 中医 对疾 病 的认 识也 是在 进步 的,例 如 把肺 痨 从 咳嗽分 出,痢疾 从 腹泻 分 出 ,说 明对病 种 的 认识 是 一个 逐步 发 展 的过程 。 只有 当今 天我 们 能够确 立现 代 医学 的疾 病 诊断之 后 ,我 们对 证和 辨 证论 治 的 内涵 才有 了清 晰 界 定 的可 能 ,应 该高 度评 价 以西 方 医 学为 主 导 的现 代 医 学体 系 的发展 ,使 我们 对病 种 的认 识 越 来越 精确 ,解 开 了古 代 中医 时常 遇 到 的症 状相 似 而预后 悬殊 的困惑 ,这 是西方 医学 对人类 文 明的贡献 。 那 么 ,中医学体 系对疾 病 的认识价 值又何 在 呢? 随着 对疾病认识 的深 入 ,在病种激增 的 同时 ,依然 发现 ,相 同疾 病在不 同的个 体临床表现 多样 ,不 同的个 体对药物 的反应也有着很大 差别 ,在检测人 体 内一些活 性物质 时,也 发现不 同个体其 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 目前 所认为 的相 同病种仍存在 明显的异质性 ,如 原发性 高血 压的低 肾素和 高肾素型 、盐 敏感和 盐抵抗之分 ;动 脉粥 样硬化患者心脑 合并症 的发 生率存 在很大 的个体差 异; 糖尿 病控制及并发症试验 ( C [结果 中有 2 %的人 DC T)3 1 6 尽管 得到 良好血糖控制 , 仍然尿 蛋 白排泄率升高 ; 反, 相 许 多病人尽管 多年血 糖水平控制不佳 ,却不发生糖尿病 肾病 ; A肾病 临床 表现多样 , I g 预后相差悬殊 , 只有 2 % 0 3 %的患者较 快地发展 为肾衰竭 ;流行病 学发现的类风 0 湿性关节炎 ( 多属于轻型病例) ~5年后 7 % 可 以 很 ,3 0
中医异病同治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中医异病同治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中医异病同治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中医的治疗方法在不同的病
症和疾病上可以有相同的效果。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联系,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调理全身的平衡,而不只是局部治疗。
这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可以对多种疾病产生相同的疗效,即所谓的异病同治。
举例来说,中医注重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
无论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还是心
血管系统等不同系统的疾病,中医治疗方法都会从调整阴阳平衡的角度入手,以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比如消化不良、腹泻、疲劳等。
通过中医药调理,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从而治疗和缓解这些不同病症。
另一个例子是中医在调理气血方面的应用。
中医认为气血是保持身体健康和治
愈疾病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贫血、月经不调、心悸、失眠等多种疾病,中医都会重视调理气血的平衡,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中医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调节体内能量,从而对不同的疾病产生治疗效果。
中医异病同治的概念强调了疾病治疗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通过调整整体身体的
平衡,中医可以对多种疾病产生相同的疗效。
这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当然,中医异病同治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仍需综合考虑病情和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特色治疗法则之异病同治
中医学的特色治疗法则之异病同治【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一百三十九。
(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合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篇》(接前文)有很多感冒,无论是病毒性的还是细菌性的,大多数是通过口鼻传播,尤其通过鼻腔吸进肺里面之后,要是这个人抵抗力较弱,外邪进入呼吸道,容易引起上呼吸道的炎症感染就叫做感冒。
(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现代医学里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是呼吸道的炎症,主要症状就是我刚才讲感冒的这些症状,实际上都是来源于“肺气通于鼻”这样一种思路。
所以我们看到的有很多治疗鼻炎的方法很有意思,中医这个思路可以启发大家,很多治疗鼻炎的方子,实际上也是治疗感冒的方子,治疗感冒的方子用于治疗鼻炎有没有效果呢?只要用对了也非常有效果。
因为它是一个病机。
所以在这里需要跟大家串起来讲。
就是这个病机只要一样之后,不管外在表现是什么样,只要病机一致了之后用上这个药,一样能好。
所以我在临床上习惯用桂枝汤,或者小青龙汤来治疗鼻炎。
这两个方剂在大多数的医生手里,不是用来治疗鼻炎,用来治疗感冒。
(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伤寒论》里讲外感里有伤寒,有中风,都属于太阳经病。
伤寒用麻黄汤;中风就是说这个人有“出汗、发热”这种情况,用桂枝汤进行治疗。
桂枝汤再加上厚朴、杏子就是用来治疗中风里还伴有咳嗽的。
这里的中风,我需要跟大家讲一讲,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脑出血,脑血管意外的中风。
指的是身体中了外感风邪,这种病叫太阳中风。
这种情况用桂枝汤来治,实际上表现就是有点感冒。
按照现在医学来讲叫做感冒,这个感冒就用桂枝汤来治疗。
桂枝汤不仅是治疗感冒,病机比如说肺窍不通,肺气不宣,它是针对的这种病机。
(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个时候,如果同样具备这种病机的鼻炎、过敏性鼻炎也可以用桂枝汤来治,这就是中医学经常讲的一个思路,叫做异病同治,就是有差异的不一样的病,用同样一种方法来治,叫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与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探究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与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探究蔡玥娇;邓海滨【摘要】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靶向治疗是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重点,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一理论与靶向治疗相结合,引入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寻找治疗各类恶性肿瘤的有效药物,不但揭示恶性肿瘤的本质,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开拓了新途径,还为运用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理论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有力的临床依据,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8(040)010【总页数】4页(P1565-1568)【关键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恶性肿瘤【作者】蔡玥娇;邓海滨【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二科,上海 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二科,上海 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2.19;R979.1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恶性肿瘤的治疗也已成为科学家及普通百姓所关注的焦点[1]。
长期以来,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尚没有一种最完美的方法,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的原则都是以控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为目的,但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追求的治疗重点也不相同。
西医常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这些方法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都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治疗重点是尽可能多地消灭肿瘤细胞,但所产生的副作用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
中医学则更为重视患者的整体状态,分析肿瘤发病的病因病机,强调辨证论治,让机体与肿瘤和平相处,使机体达到相对的平衡,以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3]。
经过多年的论证,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改写了对肿瘤的定义,被重新定义为一种可以控制的慢性疾病,这就使患者长期带瘤并能够保持正常生活质量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目标[4]。
近年来新兴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可通过阻断肿瘤的信号传导通路,调控肿瘤生长,在某些肿瘤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北京中医药大学99级七年制占程燕指导教师:陈家旭“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是中医辩证学的内容之一,是中医学基本特点――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
深刻理解和掌握两者的意义,对于中医学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来源、形成与发展1、始见于《内经》“同病异治”一词首见于《内经》(1)《素问•五常政大论》:“歧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西北方天气寒冷,病人多为外寒而内热,故治疗时宜发散外寒,清解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病人多阳气外泄,寒从内生,故治疗时宜收敛阳气,温其内寒。
同样一种疾病,由于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同,治疗也就不一样,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道理。
(2)《素问•病能论篇》:“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病异等者也。
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之。
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
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同是颈痈,有的用针灸治疗,有的用砭石治疗,治法虽不同,但都能痊愈。
其根本原因在于,病名虽同但病性不同,对于气血留止郁积所形成的痈肿,宜采用针刺的方法开泄其郁滞;对于邪气盛血气结聚所形成的痈肿,宜采用砭石泄其血气。
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道理。
可以看出,《内经》体现了最早的三因制宜法。
2、成熟于《伤寒杂病论》“同病异治”不仅在以《内经》为代表的理论医学著作中有上述详细说明,而且在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著作中也有使用该法的记载。
《金匱要略》一书中就有五处运用了“同病异治”之法,这也是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对“同病异治”最好的证明。
这五处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病二方”条文,如《金匱要略•痰饮咳嗽篇》的“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溢饮是饮停于里,溢于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以致有身肿疼重等症。
饮邪既已溢于肌表,故治疗当发其汗,迹即因势利导之法。
但溢饮的具体情况,每有差异,治疗方剂亦有不同。
《金鉴》曰:“溢饮病属经表,虽当发汗,然不无寒热之别也。
热者以辛凉发其汗,大青龙汤;主寒者以辛温发其汗,小青龙汤。
故曰: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进一步说,大青龙汤证,以发热烦喘为主,治以发汗,散水,清热;小青龙汤证,以寒饮咳喘为主,治以行水,温肺,下气。
这便是仲景“随证治之”的具体体现。
二、“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要弄清“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含义,还应先区分几个概念――病、证、症。
1、病,即疾病,是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过程。
2、症,即症状,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反映疾病的现象。
3、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疾病的范围最广,涵盖了症和证;而在反映人体病机方面,证候比症状深刻。
因此,根据症状,辨别证候,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便显示出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辨证论治。
至此,我们便可以对“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了。
“同病异治”:对于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点或者机体体质不同,或病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会体现出不同的证候,即有“同病异治”一说。
而对于这不同的证,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即“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对于几种不同的疾病,也会因各种不同的因素,而产生相同性质的证候,即有“异病同证”一说。
针对相同的证候,也就可以有相同的治疗方法,即“异病同治”。
然而,是否就能得出结论“同病异证治亦异,异病同证治亦同”呢?我认为,两者不能划等号。
首先,看一下中医对证的理解。
前面的“征候说”,是主导思想,但并不代表全部。
在中医界,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对证的理解,即“证据说”,认为凡是与疾病有关的一切资料,包括发病时间、症程长短、治疗经过、病情演变及患者的一切情况,都属于“证”的范畴,绝不单纯指临床症状和体征。
虽然对于后一种观点我并不认同,但是它却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前者突出强调了辨证结果,对辨证结论的具体内容描述、患者症状体征注意的较多;而对辨证过程和方法讨论,以及对时间、地域和人的因素考虑较少。
易造成一组相对固定的证候群即为某种证的认识结论,有把辨证论治简单化的倾向。
但是,按照后者的观点,岂不是找不到一个符合客观标准的“证”了?这其中涉及到了治则和治法的问题。
首先,必须确认辨证论治中所谓的“证”,也只是从众多病症中概括总结出来的。
异病可以同证,因而可以采取相同的治疗原则,但由于证是产生于不同的个体身上,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即使是同证,也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所以,证同治可异;在相同的指导思想下,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治法;守法而不是守方。
辨证是基础,论治是关键;证是了解治的关键,治是证的临床应用。
根据前人总结出来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进行辨证虽难,但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准确而有效的论治则更难。
因此,在临床上,更需要注意“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三、“同病异治”的几个影响因素下面就个体特异性和环境的不同,分析同病异治的原因。
1、发病时间(季节)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不同,表现各异,所以治病时,要考虑当时的气候条件。
春夏季节由温渐热,阳气升发,腠理开泄;秋冬季节,气候由凉转寒,阴寒日盛,腠理阳气密藏。
例如感冒,冬季以风寒表实证为主,表现为鼻流清涕,咳嗽痰稀,恶寒重而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葱豉汤、荆防败毒散为主;夏季则常兼暑湿,表现为鼻流浊涕,咳嗽痰粘,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口渴尿赤,苔黄腻,脉濡数,治需清暑怯湿解表,用新加香薰饮、藿香正气散之类;秋季,燥邪居多,除一般症状外,还可见鼻咽干燥,干咳无痰,口干舌红等肺燥阴伤之症,治宜疏风清燥,养阴润肺,用杏苏散桑杏汤化裁。
同是感冒,由于气候变化,出现了不同的证候,因此,论治时必须根据四时变化,灵活变通。
2、发病地点不同(地理环境)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
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人体肌肤腠理致密;东南地区,地势低而多湿多热,人体肌肤腠理疏松,加上气候及生活习性的不同,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也就有所不同。
同是风寒感冒,前者因机体腠理致密,非重剂不能开泄,多用麻桂发汗峻剂,使邪气从汗而解;后者因易汗出伤阴,损伤正气,于体无补,与疾有益,故多以荆防轻剂为主。
3、疾病处于不同阶段人体发病与否与病情轻重,取决于正邪之争的结果。
所以,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证候和治法。
如肺痈患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咳嗽胸痛,呼吸不利,苔薄黄,脉浮数,揭示邪客肌表,治应疏散表热,宣肺化痰,用银翘散加减。
成痈期,则以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痛转侧不利,咳嗽黄稠腥臭,苔黄腻,脉滑数为特点;说明邪热入里,热毒内盛,正邪交争,热壅血淤,蕴毒成痈,以苇茎汤治之。
溃脓期,主要表现为咳吐大量脓血痰,腥臭异常,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红绛,脉滑数;说明热毒蕴肺,热盛肉腐,肉腐为脓,病情进一步加重;治应清热解毒,化淤排脓,加味桔梗汤化裁。
恢复期,身热渐退,咳吐脓血日少,痰液清稀,气短自汗,午后潮热,心烦盗汗,口燥咽干,形体消瘦,精神疲乏,脉数无力;说明脓溃外泄,邪毒已过,但正气亦虚,阴液亏耗;治以扶正为主,益气养阴,怯邪为佐,清脓排脓,以桔梗汤加减。
可以看出,同一疾病由于处在不同阶段,体现的证候不同,采取的治法也各异。
4、发病机体不同(体质)不同的个体,由于其性别年龄、体质强弱等因素,人体的生理病理特点也有所不同。
如小儿体质纯阳,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机体柔嫩,气血未充,极易发病,且变化多端。
青壮年人肌肉满壮,气血旺盛,抗病力强,一旦为外邪所伤,实证居多。
老年人,肾精虚损,气血不足,得病以虚候为主。
另外,由于自身抗病能力的不同,当感受同一外邪之时,不同的个体反应各异。
如外感风寒,素体阳盛之人则易使寒邪从阳化热,出现高热口渴,面赤咽痛,鼻流黄涕,舌红脉数等阳热偏胜之候;宜用辛凉解表的银翘散疏风清热。
素体阳虚阴盛之人,易从阴化寒,表现为表寒身冷,四肢不温,鼻流清涕,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等阴寒偏胜之候;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散寒邪。
因此,根据不同的发病个体自身的情况,治疗时需采取相应的办法。
如此,在辨证基础上,综合考虑以上各类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才会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案例1、同病异治病例一:××,女,28岁,已婚,工人,初诊:心烦易努,嗳气不畅,胸胁胀满,两乳胀痛,少腹剧痛,经期或前或后,经色发紫且运行不畅,舌苔薄白,质红有瘀点,脉弦。
证属气结肝郁,气滞血瘀,经行受阻发生为痛经。
治宜行气活血止痛。
取穴:气海、太冲、三阴交。
用捻转手法,气海、三阴交平补平泻,太冲用泻法,留针30分钟,于痛经发作时连针四天,针后痛经即止。
随访一年未发。
病例二:××,女,19岁,农民,初诊:自诉痛经5年,每逢经前或行经期间小腹剧烈疼痛,按之痛,得热痛减,经水量少,色黯,舌苔薄白,脉沉紧,证属寒湿凝滞之痛经,治宜稳寒利湿,通经止痛。
取穴:中极、水道、地机。
温针灸,用捻转手法,平补平泻。
于行经期连针四次。
针灸后痛经即止。
随访两年未发。
2、异病同治病例一:××,男,55岁,干部,初诊:自诉五更时分腹泻延经半年有余。
每天逢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而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精神不振,舌淡苔少,脉沉细。
证属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之五更泄泻。
治宜温肾健脾。
取穴:百会、关元,针刺补法,针后加灸,每日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
针灸两次便觉体舒,针灸三次症状减轻,精神好转,连针九天而泄泻即止。
随诊两年未发。
病例二:王×,男,10岁,学生,初诊:诉幼至今,每夜遗尿,少则一次,多则数次,四季皆然,长年不辍,苦不堪言。
患儿面色皓白,体质瘦弱,肢冷恶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证属肾阳不足之遗尿。
治宜温补肾阳。
取穴:百会、关元。
针刺补法,留针30分钟,针后加灸,每日上下午各一次,针灸五次后遗尿明显减少,针灸20天痼疾治愈。
防一年未发。
3、体会前两例同为痛经,但病因病机各有不同。
一为气滞血瘀,以为寒湿凝滞,其临床所表现的体征脉象显有不同,而治法当异,即所谓同病异治。
后两例为小儿遗尿、五更泄泻两种不同之疾。
尽管他们的发病部位和具体症状迥然不同,但其主要病因病机相同,均为肾阳虚衰,中气虚陷,所以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五、几个问题1、辨证论治的规范化祖国传统中医学虽然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但是其理论和概念系统仍然不是很健全,例如许多病名都是以症或者证名代替等,系统的不完善给辨病带来了不少困惑。
另外中医学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带有各个时代鲜明的烙印,还不可避免的带有各位中医名家的个人观点,例如六经辨证、脉络辨证、八纲辩证等等,而为了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就必须统一辨证体系,也就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统一、规范化以及辨证论治方法的统一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