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学理内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梦”的学理内涵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新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中国梦”,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都有极大意义。而对“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进行学理分析,有助于人们理解理论“中国梦”的实践根源、辩证法认识论的指导、主体活动的创造动力及世界观中的借鉴吸收。

标签:“中国梦”;实践;理论自信

“中国梦”内涵的系统阐述,是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实践的最好回答,同时对我们走什么路、举什么旗作了有力的诠释,同时对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有了最有力的回答。“中国梦”的提出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广阔的实践基础上的,是一种内化了文化精神,可以号召千百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实践;对于摆脱习惯思维,树立自主意识;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精神,都有极大意义。“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而“中国梦”所体现的文化魅力,是我们在近代中国遭受屈辱之后,是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之后的一种文化心态的自信,因为“中国梦”唤醒了我们民族的优秀基因,因为“中国梦”的理论内涵是深厚的,是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是能够指导实践行动的,“中国梦”在一下四个方面体现出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一、实践纬度

从坚持实践基础上看,“中国梦”是一种新的实践。马克思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而改变世界,归根到底就是坚持“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源泉,也是社会新实践的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因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3〕如果你不参加实践不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那么你的理论只能摆放到青铜器的博物馆。“中国梦”之所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是因为它即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站在实践的需要的基础上出发的,我们“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2〕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他们都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在新的实践条件下的发展升华。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实践的需要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让“中国梦”成为时代强音。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落后于实践和时代的理论,便不可能发挥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5〕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每一代人是能完成自己所处时代提出

的任务和完成所处社会实践提出的课题。“中国梦”是新的实践的要求,是在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辩证法纬度

从坚持辩证思维上看,“中国梦”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和内在的逻辑。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因为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离开思辨的天国,踏入坚实的大地,才能解决思想的矛盾。立足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研究方法。坚持“中国梦”,从更本上坚持的是解放思想,中国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条件下的产物,“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6〕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必须掌握方法论武器。通过方法论武器深入研究“中国梦”的合法性:其一,“中国梦”是一种系统建构,唯物主义历史观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把社会理解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马克思谈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5〕这一理论为我们具体研究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梦”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其二,“中国梦”是在社会矛盾统一中实现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3〕因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正确的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这一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三,“中国梦”的实现是作为过程而存在,所以我们必须把“中国梦”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加以把握。在把握“中国梦”过程中处理各种关系,提升实践的水平,从而获得一种理论思维的指导。从认识的本质上是一个深化发展丰富的过程,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内在辩证逻辑,就是最有利的证明,而“中国梦”则填充了我们现阶段实践的空白。“中国梦”的内在本质也具有内在严谨的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考验,是符合辩证法的现实需要。

三、主体纬度

从坚持主体活动上来看,“中国梦”实现的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马克思主义者从来的立场都坚信,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最终解放。而这种解放,必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动力和以人民为目的。从而符合我们改革开放这个最大的红利要求,这是因为真正的改革是人的行为和利益得到保证,是使人的生存获得自由解放;能够使人的合法性权利得到保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实现什么梦幻的理想,而是要消除那些存在于人们脑中囿于成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