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3篇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聊城山陕会馆导游词聊城山陕会馆在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
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山西、陕西的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的,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9.2万多两。
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
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在全国现存的会馆中,聊城山陕会馆的建筑面积不算很大,但是其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却是国内罕见。
会馆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组建筑,强调中轴线两侧均衡对称,突出中轴线上建筑,通过屋顶的形式、面阔进深的大小、艺术构件雕刻的繁简等来区分建筑的主次级别。
沿中轴线由东到西依次为山门、戏楼、钟鼓楼、南北看楼、碑亭、中献殿、关帝殿、春秋阁。
从山门到春秋阁三个院落逐渐增高,错落有致,各单体建筑互相连接,布局紧凑。
山门,又称三门或牌楼,为四柱三间牌坊式门楼。
面阔7米,进深1.7米,高10米。
四根柱子的柱础均为圆雕的狮子,中间两柱正面阳刻楹联,字体雄浑,气魄宏大。
上联为: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下联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
中间石质门框和门楣石上遍雕蝙蝠图案。
门楣上方中间嵌条石一块,上刻“山陕会馆四个大字。
南北两小门的门框和门楣也用整块青石作成,石上浅雕卷云纹。
门楣上方各嵌一石质方匾,匾上分别楷书“履中、“蹈和。
次间两门的两侧为砖筑八字形影壁,影壁左书“精中贯日,右为“大义参天。
山门外南北两端,各有一座插旗杆用的正方形石墩。
石墩高1.98 米,宽0.92米,石墩前后两面刻有龙凤,左右两面刻有荷花牡丹。
山门内侧有木质圆柱四根。
门后两内柱的上端与壁中两外柱以构件相连。
走进会馆,过了戏台下的一道山门,便见华美的戏楼,戏楼坐东面西,与大殿对峙。
戏楼后山墙中央有一条从戏台下穿过通往庭院的甬道,宽2.16米,高12.12米,入口处为砖雕垂花门罩。
罩上方有石刻匾额“岑楼凝霞四字。
甬道左右各有一个石刻照壁,左刻丹顶鹤与苍松,右刻梅花鹿及花草,均高2.08米,宽1.15米。
照壁下有精致的石刻插屏架,上有细腻的砖刻垂花壁罩,上饰琉璃制黄牡丹、绿麒麟和万年青等。
山门与戏楼之间,有连接二者的遮雨过楼,顶部为单檐硬山式。
戏楼为二重檐两层台楼,结顶正脊为歇山式,又于左右各出歇山,成十翼角,房面覆绿黄两色琉璃瓦。
戏台呈正方形平面,台高2.3米,前台宽9.6米,深5米,后台宽8.6米,深3米。
戏台正面开3间台口,檐下有5块透雕木质额枋,中间为“福禄寿三星故事,两边为飞龙、花卉和人物等。
4根檐柱均为石雕楹联。
内联楷书阳文: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
外联楷书阴文: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戾风骚称杰构;谱大千秋色镂金错彩有裨世教即奇观。
戏台里侧,有迎屏将前台与后台隔开。
屏上绘有4幅大型花卉,左右木柱上刻有阳文楹联:响遏行云,一曲笙簧欣乐利;歌翻白雪,八方舞蹈荷升平。
屏上方悬挂着木刻匾额“云霞绚采。
戏台的前台两侧为八字形折壁,折壁上各镶有高1.8米、宽0.5米
的石刻工笔图画。
左为“海市蜃楼,右为“天台胜景。
戏台藻井彩绘团鹤祥云,似寓有福比天高之意。
其精工细作的复台结构较为罕见。
戏楼的两侧是南北对称的夹楼,与戏楼连为一体,为二层3间单檐建筑。
中间一间屋顶高起,下有拱门内外通行。
东向门上各有石雕匾额一方,左为“对岳,右为“望海。
两侧小间的二楼都开有东向园窗。
这里原为戏楼演戏时演员们的化妆室和休息室。
至今在其墙上还可以看到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到民国八年(1919),山西、山东各地的戏曲班社和教育部的易俗社,各个时期的演员们所写下的对“戏东、“班社主不满的诗句以及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的120多个传统剧目,对于研究中国的戏剧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钟鼓楼钟楼、鼓楼南北对称,分列于夹楼外侧。
均为筑于砖石方台之上的单间二层重檐歇山十字脊式建筑。
二层各有12根檐柱承托着第一层屋檐。
一层楼门西向。
左为“钟楼,二层楼门南向,门楣上有石刻“振聋横额一方,两侧石柱上阴刻楹联一副:其声大而远,厥意深且长。
右为“鼓楼,二层楼门北向。
门楣上有石刻“警聩横额一方,两侧石柱上阴刻楹联一副:当知听思聪,岂可耳无闻。
钟、鼓楼下各有一小院,院内翠竹茂密,院墙上有一圆形月门通往庭院。
庭院东西深23米,南北宽33米,中央有一条平直的石板路,路两边各有一株百年古槐,浓荫如盖。
庭院正面的大殿台阶下,有一对高大雄健的石狮,由狮身、须弥座、底座3部分组成,通高3.25米。
底座四面雕刻佛教八大法宝,前为剑、杵;左为伞、塔;右为铃、笆;后为印、铂,用以驱妖避邪。
须弥座上部刻花瓶、鹿、小瓜、石榴,取其平平安安、福禄绵绵、甜甜美美、多子多孙之意。
下部前为牡丹、左为荷花、右为梅花、后为菊花,意为四季吉祥。
这对石狮,左面脚踩绣球者为雄狮,右面脚踏幼狮者为雌狮。
据记载,这对石狮从山西选料精凿细刻而成,耗银633两。
南北看楼位于钟鼓楼的西面,戏楼台前左右两侧,为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二层外廊式建筑,楼长16.5米,深5米,其顶为卷棚式,上覆灰瓦。
看楼底层地面为砖铺地,二层楼板由六根木制楼板梁,上置木地板椽,在木地板上铺石砖以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