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17张)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 (共23张PPT)[可修改版ppt]

人教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  (共23张PPT)[可修改版ppt]

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
明末经济衰败 连年战乱
明末人口锐减。
康熙时:1.5亿,乾隆末年:3亿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1.人口增长的原因
清初统治者措施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社会安定
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 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影响
康熙帝亲政后,极为重视治河的问题,他 把治河、三藩、漕运列为三件头等大事, “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
河道总督:靳辅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水利兴修方面,治理大河,修建水利工程。 (3)粮食种植方面,改进技术、品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3.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 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D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4.乾隆时期哪座城市拥有“十万烟火”“地值寸金”( )
A.北京 B.南京 C.杭州 D.苏州
D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 (共23张PPT)
• 掌握清朝前期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的措施,理解其重 视农业生产的原因;了解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认识 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消极影响
• 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通过设 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等 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共28张PPT)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共28张PPT)
2、商 业
(1)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商业网 (2)农村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盛泽镇、汉口镇)
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北京、扬州等) (3)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大商帮(晋商、徽商)
四大名镇之景德镇
四大名镇之佛山镇
四大名镇之汉口镇
四大名镇之朱仙镇
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
分析: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达 到了农耕文明的高峰——康乾盛世
拓展提升
盛世能够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1.以开明君主的出现为前提。 2.需要整个统治集团善于吸取前代教训,居安思危 3.最根本的标准是民生有无较好的保证和改善。 4.盛世的形成,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家国情怀
“让我们翻开十八世纪的历史,我 们今天感受得最为深切的历史失误就 是造成了闭关锁国形势的对外政策, 这一政策使中国与当时日益奔腾前进 的世界历史潮流绝缘隔离,延误了社 会的发展,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为此付 出了沉重的代价。”
——戴逸
当堂检测
1、清朝在粮食种植方面,引进种植技 术,改良新品种,推广引进种植的高产 作物是( ) ①水稻 ②粟 ③玉米 ④甘薯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清朝耕织图
清朝治水图
推广的高产农作物
马铃薯
甘薯
玉米
向日葵
花生
史料实证
阅读课本,归纳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提示:从 耕地面积、水利兴修、农作物种植方面归纳)
年号
耕地面积
顺治十八年
水利兴修
年面代积不断扩大,荒地面得积到(开顷垦)
年度 顺治12年 康熙50年 乾隆31年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共26张PPT)
消极的: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大量开垦荒地,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 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社会压力增大,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单击此三处、编人口辑的母增长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 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 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2.表现: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 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 第三级 • 第四晋级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贾”。在漫长 • 的第历五史级中,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 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 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 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形成了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 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到清朝中 叶,山西商人逐步适应金融业汇兑业务的需要,由经营商 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 业务,成为执全国金融牛耳的强大商业金融资本集团。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徽题商 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 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 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 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一条日后教科 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 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 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 贸易。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共22张PPT)

2.人口增长会给自然、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时间 顺治十八年(1661年) 康熙六十年(1721年) 雍正十二年(1734年)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6.88亩 8.26亩 8.13亩 2.51亩
材料三: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洪的 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 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 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2.表现: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年代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1724年 (雍正二年)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耕地面积(顷) 5493576 6078430 6837914 7414495
LOGO
执照上写明了 沙立目一家开垦干 地八亩,其坐落于 打麦冲;四至范围: 东到河、南到□ (这个字漫漶不 清)、西至树林、 北至山脚,对这块 地永远免收赋税。
康熙皇帝一生文治武功,将清王朝带入了“康乾盛世”的辉煌,但历史 时间最长,对民生福祉最密切的当属治理黄河。康熙以治理黄河为中心,全 面兴修水利,前后历时三十多年,六次南巡,阅示河工,取得了重大成绩。
LOGO
2.表现 ③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推广高产作物。
莆田人陈鸿在《国初莆变小乘》中说: “番薯亦天启时番邦载来,泉入学种, 初时富者请客,食盒装数片以为奇 品。”钟桐山湖北《武昌县志》说: “高宗纯皇帝特饬中州等地给种教艺, 俾佐粒食,自此广布蕃滋。”
三、人口的增长
1.人口增长的原因
材料一: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 (17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 (17张)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 ①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 是“国之大计”。 ②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 政策。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表现: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兴修水利。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玉米、 甘薯),粮食产量大幅度的提高。 ④经济作物(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花卉、 水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
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课 后 活 动:
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 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 这些作物的种植与清前期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 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粮食产量有了大 幅度的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 清朝人口的增长。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商、手工 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陆路和水运发达。
《盛世滋生图》局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商业的发展 2.表现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
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B.坊市分置 D.商业市镇兴盛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手工业的发展
(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丝织业、印染业、矿冶业、 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 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 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共30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共30张PPT)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顺治、康熙、雍正、乾 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 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 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 了较大的发展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耕地开垦: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边 远地区也得到开发。
三、兴盛中出现的问题——人口的增长
阅读课本P97—P98,思考下列问题: 1.清初人口增长的原因及概况? 2.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哪些问题?
三、兴盛中出现的问题——人口的增长
1.人口增长的原因: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 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 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 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 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青花雉鸡牡丹凤尾尊 清康熙(公元1661—1722年在位) 高46厘米 口径21.5厘米 足径14厘米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 清雍正(公元1722—1735年在位) 高8.5厘米 口径51厘米
《耕织图》
水利兴修: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清朝治水图
粮食种植: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 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 高。
玉米 向日葵
甘薯 花生
马铃薯 双季稻
经济作物: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 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 大。
想一想? 如何辩证地看待人口的增长?
?
4.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1)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 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2)消极:人地矛盾尖锐,水土流失严重,造 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共22张PPT)

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课堂探究:
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 提示: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 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 量有了很大增长。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人口的增长产生 了哪些消极影响?
提示:人地矛盾尖锐,水土流失严重,造 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商业的发展的概况:清朝Biblioteka 期的商业很发达。商业发达的表现
1、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 分兴盛。 2、形成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 全国性市场 3、一些农村地区发展成工商业市镇
4、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 工商业非常繁荣
5、形成大商帮(如:晋商、徽作商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

经济发展,国力 增强,社会安定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 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 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 打坝,填塞日多”。
原因: 人口增长过快,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课堂小结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清 农业生产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朝 前
的恢复和 发展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期 社 会 经
手工业和 商业的发 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商业发达
济 的 发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人口的增长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件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ppt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件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ppt

全国人口统计数 1920万人 1939万人 15000万人 31000万人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18年(1661年)
6.88亩
康熙60年(1721年)
8.26亩
雍18正世1纪2年人(口17增34长年)速度超过8.了13粮亩 食产量的增长
乾速隆度4,9年因(此17人84均年粮) 食产量2.反51而亩呈现回落趋势。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1.手工业的发展
(1)概况: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
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
的发展。
(2)表现
①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
湖北的汉口镇 在明朝中期才 发展起来,到 清朝时已成为 “人烟数十里 ,贾户数千家 ”的都会。
表现③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 隆时期的苏州,据记载已拥有“十万烟火” ,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 苏州码清头停代靠苏着州无城数西运水粮的畔漕戏船台
(3)粮食种植方面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①改进种植技术, 改良新品种,推广 玉米、甘薯等高产 作物,(作用)使 粮食产量有了大幅 度的提高。
②经济作物的种植也 有了较大的发展,品 种增加,棉花、甘蔗、 烟草、茶叶、药材, 以及花卉、水果等作 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 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二次南巡时, 意外得获南宋楼璹[shú ]《耕织图》(包括耕图 21幅、织图24幅),感慨织女之寒、农夫之苦, 遂命宫廷画师以楼璹原作为基础重绘《耕织图》。 康熙不仅每图亲题七言律诗一首且于图前亲书序 文,并于序首,序尾盖印。后来雍正皇帝又命画 师参照楼璹《耕织图》和《御制耕织图》绘制耕 图、织图各23幅,并亲自各题五律诗1首。乾隆 皇帝也命画师摹绘楼《耕织图》,亲自作序,并 在保留楼璹原诗的同时,于每幅题七律及五律诗 各1首。
三、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 (一)概况: 1、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发达,商旅 往来频繁,清朝形成了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 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
具体表现:
①一些农村地区发展成工商业 市镇。如吴江县盛泽镇,湖北 汉口镇。
②北京、江宁、扬州、苏州、 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 业非常繁荣。
北京商业街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
清代的成都盐市口 商铺毗连、商贾云集
清朝纺织重镇: 吴江县盛泽镇新貌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①晋商,俗称“山西帮”,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 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 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货通天下,汇通天下。
②手工工场数量多,规模大。如佛山棉织业手工工 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
(一)概况:
1、清朝前期的商 业很发达,陆路和 水运发达,商旅往 来频繁,清朝形成 了商业网(农村集 市、城镇市场、区 域性市场、全国性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清朝前期手工业的发展
清代: 女职工在织布
1、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 制瓷业、制糖业、制茶叶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 精良。
清代的制瓷业从康熙十九年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质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一)、背景原因
1、明朝社会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2、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特别是农业是“国之 大计”。 (二)、发展表现
(1)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 区也得到了发展,到乾隆末年,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 期增加了近3亿亩。
依托,拜关公、崇忠义,团结乡人联 合发展,缔造了晋商商业帝国。如今, 保护相对完好的晋商会馆尚存世50余 座,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保 护文物。如北京阳平会馆、三家店山 西会馆、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江苏 苏州全晋会馆、山东聊城山陕会馆、 河南社旗山陕会馆、江苏徐州山西会 馆、甘肃天水山陕会馆、内蒙古多伦 山西会馆等等。
彩绘瓷有青花五彩、青花、珐琅彩、青花加紫、素三彩、粉彩、斗彩、广彩等,都 以画质精美、瓷质莹洁和造型秀挺相结合为特色,成就极其高。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清朝前期手工业的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 的手工业工场,有些 颇具规模。
① 纺织业出现机户 出资,机工出力现象, 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 芽出现,符合当时世 界发展的大趋势。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 晋商、徽商。
②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 人或“徽帮”,他们主要从事食 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 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③商帮作用:
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3、改进种植技术,改 良新品种,推广玉米、 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 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4、经济作物发展,品种增加,棉花、花卉、水果等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知识延伸:清朝前期农业发展有何历史意义?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 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自南宋楼《耕织图》问世,至清末700余年 间,各版本的《耕织图》层不出穷。 现美国、
耕织图
英国、日本、朝鲜等国有多种临摹本珍 藏。据考《耕织图》版本就有五六十种 之多。
《耕织图》被称为“中国最早完整 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世界首部农 业科普画册”。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兴修水利,对黄河等进行治理,修建堤坝等设施, 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 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 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 2.表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1.5亿。乾隆末 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 之一。
3、如何辩证地看待人口的增长?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 品销售市场。 消极:人地矛盾尖锐,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社会压力, 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晋商代表人物:乔致庸
山西会馆
走近晋商,晋商大院是一个途径, 不过那是晋商个体的家;晋商会馆
遍布全国各地的山西会馆才是晋商商 业帝国的真正见证,这些山西会馆才 是晋商的商业奇迹成就的根本基石。 据专家考证,从1656年到1888年, 晋商建在全国各地的山西会馆有500 余座之多。 晋商正是以这些会馆为
重视农业的康熙皇帝
据记载,康熙皇帝亲自试种过 10来种农作物,特别是发现、培育 和推广过双季稻即御稻花费了近20 年。这种稻米第一季收割后可再种 一季。两季加起来,比原来增长了 五成左右,所以受到当地百姓的欢 迎。这种米粒长、色红、味香。 《红楼梦》中所描写道的“御田胭 脂米”和“红稻米粥”就说的是这种 御稻米。
量之精美,造型之多样,彩釉之丰富,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代瓷器的成就 体现在仿各代名瓷名器、颜色釉、彩绘瓷的高度发展上。清代瓷器在仿宋法古上成就 卓越,上到战国金银错壶,下到唐三彩及定、汝、哥、官、钧各窑,无所不仿,不仅 可以乱真,有的还因为超越前代成为一代名瓷。
清代的颜色釉有胭脂水、豇豆红、龙泉青釉、孔雀绿、瓜皮绿,以及油红、变钧等 不下百十种,色彩鲜明,釉质莹泽,胎质精美,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康熙奖励垦荒,地方官如能招来垦荒者晋升,否则罢黜。实行 “更名田”,将明藩王土地给予种地的农户,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 自耕农。康熙朝曾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9省田赋普免一周; 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罕见的。 由于实施重农政策,全国耕田面积由顺治时代的5.5亿亩发展到康 熙时代的8亿亩,农业得到显著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