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据载,乾隆时期已拥有“十万烟火”,“富甲天下”“地值 寸金”的城市是( A.北京 B.扬州 C ) C.苏州 D.杭州
3.明清商业兴盛,请问哪两个地方的商人最为活跃(
A )
A.山西和徽州商人
C.湖南和新疆商人
B.广州和北京商人
D.福建和浙江商人
4.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是在( D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的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 商业和内河运输发达。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原 来的大城市如北京、江宁(南京)更加繁华,国力空前强 盛,史称“康乾盛世”。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 原 因
(1)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的重要性 (2)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清朝耕织图
清朝治水图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 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2 、商业的发展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 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和徽商。
吴江县的盛泽镇
湖北的汉口镇
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湖北的汉口镇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 都会
前门街市图
皇都积盛图
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 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以拥有“十万烟 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千金。
盛世滋生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清朝前期,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位皇帝的治理,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发展,不仅为清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农业方面,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

首先,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政府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

例如,对于新垦荒地,在一定年限内免征赋税。

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为农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同时,清朝政府还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和修复。

兴修水利可以有效地灌溉农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在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都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治理黄河、淮河等。

此外,政府还推广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如玉米、番薯等。

这些高产作物的引入和推广,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随着农业的发展,清朝前期的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纺织业是其中的重要部门之一。

棉纺织业在江南地区尤为发达,形成了许多专业化的生产区域。

丝织业也有着很高的水平,苏州、杭州等地的丝织品闻名遐迩,畅销国内外。

制瓷业在清朝前期达到了新的高峰。

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生产出的瓷器种类繁多、工艺精湛,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等各具特色。

此外,矿冶业、造船业、造纸业等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是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

城市的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出现了许多商业大都市。

北京、南京、杭州、广州等城市,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

农村的集市贸易也逐渐兴盛起来,农民可以在集市上出售自己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购买所需的生活用品。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帮的兴起成为一个显著的特点。

其中,晋商和徽商最为著名。

晋商主要从事盐业、票号等业务,徽商则在盐业、茶叶、木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经营。

商帮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体现在人口的快速增长上。

由于农业的进步、粮食产量的增加,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清朝的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清朝前期,封建王朝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的国土辽阔,多民族聚居,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成就也非常显著。

一、农业生产在清朝前期,农业生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清朝前期,民间以灌溉为主,为解决水利问题,沿袭着汉民族的水利工程制度。

此外,清朝前期的农业生产也发生了转型,常见的耕作方式为“单秆多穗”以及“四大系统”的耕作方式,采用了牛耕式的耕作,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二、商业贸易清代商贸非常发达,尤其是手工业制品经销非常繁荣,如丝、绸、茶叶、瓷器、金银首饰等商品。

此外,也产生了许多商业区,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南门大街、百老汇等,同时还形成了以西洋铺、布店、胡同等为标志的商业区。

三、手工业生产清朝前期手工业生产手段总体上来说比较落后,但在技术上和工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

比如,制作丝绸的生产技术,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蚕丝生产技术,此前的国家并没有学会这种技术。

手工业生产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来说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四、铁路交通清朝前期铁路交通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节日。

早在1903年,中国就开始建立了莫高铁路,这是中国自主建立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立提高了中国自主进军工业化,开创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新纪元。

五、教育事业清朝前期的教育事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发达的。

皇族及其亲信子弟可以学习中国古代的典籍、史书、诗歌和绘画等文化技能。

这种教育虽然有限,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带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今天,经济全球化成为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先进的外部经济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教学方案】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教学方案】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教学方案】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基本状况。

掌握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

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搜集、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运用历史思维,探讨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基本状况。

2. 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

3.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参考资料、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清朝前期的历史图片,引起学生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介绍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基本状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如政策扶持、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等。

讲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如自给自足、区域性、对外贸易等。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

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巩固知识: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的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和掌握。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提醒学生注意历史知识的联系和运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如阅读资料、写心得体会等。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7.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盛世滋生图》等内容)【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盛世滋生图》局部。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内容,提取反映盛世景象的相关信息。

师:盛世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清前期,经过了三位皇帝的共同努力。

(出示康熙、雍正、乾隆像)。

在他们的励精图治下,清朝国家统一、人丁兴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国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康雍乾盛世”,简称“康乾盛世”。

出示:谢和耐《中国社会史》::“中国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

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引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二、讲授新课(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出示: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追问: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面对这种状况,你会如何做?学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发展农业…师: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并把农业发展作为国之大计。

说到农业,中国历朝历代帝王都很重视农业发展,并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

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感受一下农业的重要性。

2、出示:“江山社稷”。

社稷坛图片。

教师:古代帝王长把国家称为“江山社稷”,哪位同学了解社稷二字的含义呢?总结: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代帝王每年都会去社稷坛这类地方进行祭拜,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清朝前期,从顺治帝到乾隆帝,历经几代统治者的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不仅为清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农业方面,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为农田。

顺治年间,就多次颁布鼓励垦荒的法令,规定新垦荒地免租三年。

康熙时期,又进一步延长了垦荒免税的年限。

到了雍正时期,政府还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中,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随着垦荒的推进,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据统计,明朝末年全国耕地面积约为 5 亿亩左右,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耕地面积已经超过了 10亿亩。

同时,农业生产技术也不断提高。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如玉米、番薯等。

这些高产作物易于种植,适应性强,能够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从而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

清朝前期,水利工程的兴修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黄河、淮河等重要河流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许多灌溉渠道和堤坝,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减少了水患的威胁。

例如,康熙时期治理黄河,任用靳辅等能臣,经过多年努力,使黄河水患得到了有效控制,保障了沿岸农田的安全和农业生产的稳定。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

在纺织业方面,棉纺织业成为了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尤为发达,出现了许多以纺织为业的家庭和作坊。

丝织业也继续发展,苏州、杭州等地的丝织品工艺精湛,品质优良,畅销国内外。

制瓷业在清朝前期达到了新的高峰。

景德镇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瓷都,生产的瓷器种类繁多,造型美观,色彩绚丽。

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等各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除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大量出口到欧洲、东南亚等地,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矿冶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采煤业、冶铁业等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也有所改进。

煤炭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冶铁业的发展为农业工具和兵器的制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节历史课。

教材从三个方面来介绍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提高;二是手工业的繁荣,特别是纺织业、瓷器业和盐业的发展;三是商业的活跃,包括长途贩运贸易、货币经济和城市商业的繁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经济领域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认识和评价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掌握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

2.教学难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图片等教学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清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原因(1)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2)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作等。

2.表现(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海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修建水利工程。

(3)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4)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3.影响: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的发展(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当时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人。

(3)工场手工业的特点:规模大、分动合作、雇佣关系2.商业的繁荣(1)各类商业城镇的繁荣: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2)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这些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三、人口的增长1.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社会的相对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2.表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3.影响:①推动经济的发展②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
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
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
因与带来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耕织图》《盛世滋生图》等内容
课时】
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了解到清朝前期国力强大、幅员辽阔。

一方面,政治的稳定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繁荣的经济,反过来为政治统治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可以说,政治与经济是相互影响的,这节课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清朝前期的经济领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9课,一起来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师:明朝末年,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使不少地区人口骤减,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清
初,社会经济满目荒夷、百废待兴,当时统治者认识到经济对政治的重要性,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段材料,请一位同学阅读。

生:
(略)
师: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推行什么样的措施?
生:(略)
师:积极吸引人口,鼓励开垦荒田,这就是清朝时期的垦荒令。

为了确保垦荒令的有效落实,清政府还颁发了开荒执照,我们来看这幅图片是乾隆年间的开荒执照,这上面就注明了农民开垦出来的荒地可以免受赋税,也就是用政策给予农民开荒一定的保障。

实际上,奖励垦荒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策,这种由清政府引导的、自上而下的垦荒,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全国各地农民积极踊跃地投入到垦荒活动中,极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接下来了解一下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字,
请同学们做一道数学题,从1661年到1766年这一百余年中,耕地
面积增加多少?
生:
师:大家知道1 920 919顷换算成平方公里是多少吗?128061平方公里,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十个沈阳市,将近整个辽宁省的面积。

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师:接下来我们看第二则材料,请一位同学阅读。

师:靳辅是康熙年间的河道总督,他的这条上奏,向统治者提出了什么建议?
师:他阐述了治理河道的重要性,实际上,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生产规模小,地域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一旦发生涝灾、旱灾等,对农业生产的伤害是致命的,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尤其重视河流治理。

靳辅组织了大批民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将淮河和黄河等大运河进行治理,还修建了堤坝,使河流沿岸地区成为沃野,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环境。

师:自然条件完善后,清初的粮食种植也出现了新发展,我们来看这两种农作物,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上图是玉米,下图是甘薯,首先请同学介绍一下玉米的引进,再请同学介绍一下甘薯的引进。

生:
师:玉米有什么生长特点呢?种一收千,其利甚大,甘薯呢?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因此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单位面积上产量较高,是什么样的农作物?
生:高产作物
师:清初对这些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与推广,就使得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高
师:除此之外,我们再来了解另一种农作物,经济作物的发展,什么叫做经济作物呢?生:
师:经济作物就是指经济价值高、商品率高的农作物,请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当时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有哪些?
生:
师:棉花、甘蔗等成为主要经济作物,并且种植范围广,例如在清朝时,原种植于南方的棉花推广到东北,东北成了了棉花种植基地。

师:耕田面积扩大、大力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这些表现说明清初的农业生产有所发展,那这会产生什么样影响呢?
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看一看清朝前期手工业的发展。

我们以制瓷业为例,来感受传统手工业发展,当时有远销普鲁士的瓷盘,瓷盘边缘的图案是普鲁士红色雄鹰标志,有色彩艳丽、专为统治阶层使用的珐琅彩瓷壶,还有精美的青花瓷瓶,这说明这一时期制瓷业有什么特点?
生: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清初手工业发展的第一点表现,传统手工业的进步。

师:我们再以清代纺织业为例,与宋代的纺织对比,请同学们看这两张图片找找不同。

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数多
师:此外,生产设备多,说明规模大
师:再从整个纺织流程来看…………说明分工明确。

师:好,这几段材料中,出现了两个我们比较陌生的词,机户和织工,好,机户出资、织工
出力,那么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师:机户雇佣了大量织工在工场内进行集中的手工业生产,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手工业工场,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手工业工场的场不同于我们今天常说的工厂,前者表示从事生产的场所,后者是指机器化的生产方式。

师:那么我们总结一下手工业工场的特点,人数多、规模大、分工明确、雇佣关系,这说明
手工业工场的发展程度较高,因此手工业发展的第二点表现就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师:好,那么手工业工场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呢?大量产品用于交易,那就同农业一样,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我们接下来学习清朝商业的发展。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6页,请一名同学阅读商业发达的表现。

师:这里我们就以一个城镇为例,来了解一下它的商业发展历程。

湖北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了清朝前期呢,已经成为商船集散地,并且是内河的最大港口,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这说明汉口镇的发展速度快。

汉口镇盛产茶叶,在当时就形成了大规模的茶市,成为“人烟数千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这说明汉口镇的商业活动非常活跃。

商业发展的第一点表现,以汉口镇为例的商业城镇繁荣。

正是因为商业的繁荣,使一些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逐渐形成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商帮,请一位同学简单介绍一家山西商帮从事的商业活动。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我们没见过的词,票号,看一段视频,了解什么是票号。

那请同学们思考,票号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生:原来在山西省内部流通的票号,后来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所开设,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
师:当时像晋商一样的大商帮共有十个,这些商帮经营着全国各地间的商业贸易,促进了清朝商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进步产生了很大影响。

因此,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第二点表现,是什么的兴起?大型商帮的兴起
师: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不断进步将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推向顶峰,当时中国经济总量一度居世界首位,同时,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生活得到保障,我们看一下清朝前期人口数量的变化图。

从顺治八年到乾隆十六年,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人数是呈什么趋势的?我们来看一下具体数字,由4200多万人口增长到3亿,100年多年里增长了6 倍多,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的影响呢?
生:
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生产力,我们再来看一幅图,清朝前期人均田地数量,从顺治十八年到乾隆四十九年,总体上是呈什么趋势?我们来看一下具体数字………………好,我们将两组数字进行对比,100多年的时间内,人口增长六倍,耕地面积的增长不足一倍,同学们可以看出什么问题?耕地的增长速度是大大落后于人口增长的,人多地少、无田可耕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过度开荒垦田,破坏生态环境。

此外,还有什么矛盾被激化呢?土地是有限的,但是人是在快速增长的,为了争夺有限的土地,农民之间产生矛盾。

人均耕地面积减小,生产数量少,赋税却依然存在,农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激化,总结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尖锐,带来的问题就是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社会压力日益增大。

两对矛盾的激化,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影响呢?破坏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就是人口迅速激增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师:这节课,我们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了解了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请同学回忆
一下农业发展表现?手工业表现?商业表现?经济的发展促使人口增加,人口增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使矛盾激化,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互相作用,这说明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个问题,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民生和政治有什么影响?
生:
师: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政治统治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康熙和乾隆统治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盛世——康乾盛世。

师:接下来呢,我们进行一项小活动,这是一个电视剧的片段,请同学读一下故事背景。

师: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哪位同学来说说这个视频里的错误是什么?玉米和甘薯明朝时传入中国,清朝得以推广,所以在北宋时不可能出现在农户的餐桌上。

师:好,本节课呢,我们只是对清朝经济发展进行些简单的了解,如果有同学对本节课内容
感兴趣,老师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中国经济发展史和中国商业通史,
大家可以在课余时间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