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江学良

(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摘要: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变为“大众教育”阶段,然而,国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却越来越弱。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高校管理体制、传统文化、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理论、规律与方法、学生从众心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与创新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的趋势特征日趋明显,科学技术与人文思想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也越发显著,东西方文化在广阔的范围和平台上进行交流、碰撞、融合,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模式”转为“大众教育模式”。这一系列的变化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必然要求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比较低,表现为: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虽然比较扎实,但观察分析能力差,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更加谈不上创造性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与高校的管理体制、社会文化环境、学生心理因素以及教学环境、教育方法、专业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弄清楚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各种因素,才能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解决之道。

一、高校管理体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传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体制和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依然主导和支配着我国的高校管理体制,并且当前的高校管理行政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校各级管理部门领导也都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甚至以高校行政级别的高低来衡量办学质量的高低,倡导多年的“教授治校”与“专家治校”的理念更多的停留在口头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并没有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得到落实,高校的教学仍然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素质教育仍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一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继基础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个“断层”之后的又一个“断层”。另外,高校管理体制中存在政府包揽办学,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弊端,使高校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创新精神的发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建立与完善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活跃人的思想的教育体制。高校管理制度应该“一切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建设,“以学生为核心”绝不是让学生千篇一律,严格规范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扼杀他们的个性,而是在适度规范的基础上,更多的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由探索,自我发展。高校应该通过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制度创新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该只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尽量减少行政干预,提倡“教授与专家治校”,扩大高校自主权。高校只有在拥有了更多地自主权的条件下,才能合理的制定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体制,才能更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一)、重群体,轻个性的传统思想的影响

重视群体诉求,轻视个性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偏颇。在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教育上,教师经常教导学生如何摆正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训诫学生没有集体就没有个人,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往往被培养成为一个个听话、顺从、守成、安于现状的人,他们不敢冒险,不敢有个性的全面释放,没有主体意识,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害怕自己的想法与主流思想相悖。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与选择上,教师们也缺少个性与特色。目前,大学的教材一般分为三个层次:重点本科、一般本科与高职高专。三个层次的教材的主要不同主要表现为知识点的多寡与详尽程度的差异,但却都注重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主体意识。

二是对于师生情感因素的忽视。高校对于学生情感因素的忽视已成为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不信任学生,认为学生必须严格管理,如果没有经常不断的督促与检查,学生便不能令人满意地学习。这些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后,学生的学习基础变差了,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更弱了使教师的这种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不信任教师的动机、诚意和能力,再加上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与社会上一些腐朽观念的影响更加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产生情感上共鸣,学生只关注学习结果,只关心考试是否能够顺利通过与是否能够拿到毕业证,缺乏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好奇心,或对未解决问题不安的情感体验;部分教师也只关心上好课,在课堂之外缺少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

三是对于个性意识倾向性因素的忽视。个性意识倾向性因素的成分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有理想、动机和兴趣等。在当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大学校园缺乏理想教育或理想教育过于空洞与功利,没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和一种学习中得到的快乐与满足。当前的大学生缺乏理想,缺乏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追求的动机与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创新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创新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与个体价值的智力品质[1]。有关研究表明,创造性与人的智力因素有关,但智力与创造性之间不存在正比关系,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先决条件,在智力因素相同的条件下,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而创新人格的主要特征是独立性与主体性。我国重群体,轻个性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独立性与主体性具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所以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开放性思维模式的建立与培养,不仅要重视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而且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个性发展,营造活跃、宽容、健康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独立、自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园文化求同性的影响

先秦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儒学大师荀子提出了“群居和一”的思想,这一思想认为个人是从属于家庭、国家、民族、社会的,这些群体单位是个人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个人应在社会群体价值为主的基础上建立群己和谐的社会关系。这种重群体的观念虽然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但是对于个性的束缚十分明显,严重阻碍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这种观念中,他人成为个体自我确立、自我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观念的长期熏陶下,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设计时,“知足常乐”、“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畏首畏脚,害怕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