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催化合成聚酯的研究进展

酶催化合成聚酯的研究进展
酶催化合成聚酯的研究进展

 第64卷 第2期 化 工 学 报

ol.64 No.2 2013年2月 CIESC Journal February

 2013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殐

综述与专论

酶催化合成聚酯的研究进展

朱晶莹,安思源,卢滇楠,刘 铮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摘要:酶催化反应具有条件温和、选择性高以及环境友好等特点,酶催化合成聚酯有望成为制备绿色和功能化聚酯材料的新途径。本文首先概述了目前酶催化合成不同类型聚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酶催化合成聚酯的催化剂及其催化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讨论了酶催化合成聚酯研究中的若干基础问题,如高效酶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反应过程的调控与强化等,最后展望了酶催化合成聚酯的发展前景。关键词:酶;酶催化聚合;聚酯

DOI:10.3969/j

.issn.0438-1157.2013.02.003中图分类号:TQ 

0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438-1157(2013)02-0407-08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of enzymatic poly

merizationZHU Jingying,AN Siyuan,LU Diannan,LIU Zhe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hemical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

00084,China)Abstract:The proven efficiency 

of enzyme catalysis,in terms of high stereo-and regio-selectivity,mildness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makes the enzymatic synthesis of polyester a promising route forfunctional polyester-based materials.This review begins by a survey of recent progress in the enzymaticsynthesis of polyesters with emphasis on enzyme catalysts and catalytic process.Then the fundamentals forenzymatic synthesis are discussed with highlight on development of catalysts and intensification of synthesisprocess from the viewpoi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The prospects for enzymatic synthesis polyesters are presented.Key 

words:enzyme;enzymatic catalyzed polymerization;polyester 2

012-07-30收到初稿,2012-10-02收到修改稿。联系人:卢滇楠。第一作者:朱晶莹(1987—),女,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10D-5006-

0503)。 

引 言

酶是一种高效、高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以及

环境友好的生物催化剂。自20世纪80年代Kli-

banov教授将天然酶应用于非水相催化以来[1]

,酶催化各类有机反应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所涉及的反应类型已经涵盖了酯化、酯交换、氧化还原以及碳-碳加成反应等。酶催化的专一性、立体选择性和位置选择性等优点使其不但特别适合于合成特殊

立体结构的化合物,而且有助于简化反应流程、减少副产物等。进入21世纪,工业酶催化正在从实验室研究走向工业应用,如巴斯夫(BSAF)公司采用脂肪酶催化生产对映异构体醇类、R/S-氨基酸等,帝斯曼(DSM)公司采用酰胺酶催化生产非天然L-氨基酸、采用青霉素酰化酶催化生产6-

Received 

date:2012-07-30.Corresponding author:Dr.LU Diannan,ludiannan@mail.tsing

hua.edu.cn Foundation item:supported by CNPC Innovation Foundation(2010D-5006-

0503). 

氨基青霉烷酸等[

2]

。近年来,酶催化不对称合成在制药工业方面的应用规模逐渐扩大,展现了其与传

统化学过程相比的强大竞争力[

3]

聚酯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其中脂肪族聚酯及其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这些特点使得聚酯材料成为高分子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法是制备聚酯的传统方法,其以金属、质子酸等催化剂在高温(180~280℃)及高真空条件下催化相应的石油基原料聚合得到聚酯,必要时采用扩链剂进行后续反应提高分子量。化学法合成机理研究比较成熟,已经实现了各种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并满足了一定的使用需求。然而,化学法在生产过程的环保性和使用的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催化剂或扩链剂存在毒性,不利于其应

用于医药领域。此外,化学法对原料要求高(高纯度,且不适用于热不稳定单体)

,产物无化学、立体和位置选择性等。目前已有酶催化合成各种类型

聚酯的研究报道[

4-

7],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虽然酶催化合成聚酯在反应规模、产物分子量等指标上与化学法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但是酶催化的独特优势使得这个研究方向值得关注。

本文介绍了应用于聚酯合成的酶催化剂及其催化机理,总结了酶催化合成不同类型的聚酯的最新进展,并对研究酶催化合成聚酯的发展趋势,包括反应动力学、酶催化剂及催化过程强化等进行了讨论。

1 酶催化剂及其催化机理

目前已报道酶催化合成聚酯的基本途径有两

条—

——开环聚合和缩合聚合(图1)[4]

。缩聚反应过程需要脱除体系中的小分子(即图1所示XOH,

如水、甲醇、乙醇等)

,过程较为复杂。开环聚合不涉及小分子的脱除,反应体系相对简单,早期酶催化合成聚酯主要集中在开环聚合。然而开环聚合的单体成本较高,且环状单体的种类有限,相比之下,缩合聚合可应用的单体范围更大,因此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缩合聚合以羟基酸(

及其衍生物)或二醇及二酸(及其衍生物)为单体,在酶催化剂存在条件下,通过酯化或者转酯化反应制备聚酯。由于酯化或者转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为了使反应平衡向酯化的方向移动从而获得更高分子量的聚合产物,需要及时除去体系中的小分子,这是目前研究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脂肪酶是目前酶催化合成聚酯研究中应用最多的一类酶。脂肪酶是一种重要的水解酶,可催化生物体内甘油酯类物质的水解。

一些脂肪酶在有机溶

图1 酶催化合成聚酯的基本途径

Fig.1 Basic approach of enzymatic synthesis of poly

esters 

剂中保持稳定,可以催化酯化反应和酯交换反应。酶促聚合中使用的脂肪酶主要来自哺乳动物[猪胰脂肪酶(porcine pancreatic lipase,PPL)]、真菌[南极假丝酵母(Candida antartica,CA)、皱褶假丝酵母(Candida rugosa,C)、圆柱假丝酵母(Candida cylindracea,CC)、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AN)、娄地青霉(Penicillium roq

ue-forti,PR)、代氏根霉(Rhizopus delemar,RD)、米黑根毛霉(Rhizomucor miehei,RM)

]、细菌[洋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ep

acia,PC)、(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

lourescens,PF)][8]

。其中又以Candida 

antartica脂肪酶B使用最多。其固定化酶已由诺维信公司商品化,即Novozy

m435(以下简称N435)。事实上,脂肪酶催化聚合的发展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N435的出现。除脂肪

酶以外,近期也有角质酶[

9-

10]、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合成酶[11]

用于体外催化聚酯合成的相关报道。下面以Candida 

antartica脂肪酶B(CALB)为例介绍脂肪酶的催化机理。

CALB催化合成聚酯的反应催化机理如图2所示[12]

。反应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底物1(酸类、酯类等)作为酰基供体使脂肪酶酰化形成过渡态Ⅰ,Ⅰ不稳定释放出产物1,生成酰化酶中间体(acyl enzy

me);第二步,底物2(醇类)充当亲核试剂,使酰化酶中间体脱酰化形成过渡态Ⅱ,Ⅱ继而生成产物2,脂肪酶恢复为自由酶。在开环聚合中,底物1即为环状酯类单体(相当于R与R′相连)

,第一步反应即为开环反应,没有产物1生成,而是酰化酶中间体带有—R′—R—OH结构。底物2相当于开环聚合的引发剂,通常为微量的水或者

醇类。第二步反应生成的产物2为带—R′—R—OH结构的酯。产物2可以作为下一个反应过程中的“引发剂”

,从而实现开环聚合的·

804·化 工 学 报 第6

4卷 

图2 脂肪酶催化酯化/转酯化反应的机理

Fig.2 Mechanism of lipase catalyzed

esterification/transesterification

 

链增长[8]。

2 酶催化合成聚酯研究概览

20世纪80年代即出现酶催化缩聚合成聚酯的报道[13-14]。迄今酶催化已经可以合成多种类型的

聚酯,包括简单线性聚酯、具有功能基团或立体选

择性的特殊聚酯以及各种嵌段结构的共聚聚酯等。

2.1 简单线性聚酯

第一个酶促开环聚合制备聚酯的报道发表于1993年,脂肪酶催化ε-己内酯单体聚合得到数均

分子量(Mn)为7700的聚己内酯[15-16]。此后的研

究涉及了多种环状单体的脂肪酶催化开环聚合反

应,包括内酯及其衍生物(四元环到十七元

环)[17-18]、交酯、环二酯、环碳酸酯等。特别地,相对于常规化学金属催化剂催化过程,酶催化开环聚合过程中大环内酯单体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19]。

对于酶催化缩合聚合反应,化学法常用的二羧酸和二醇单体在酶催化体系中的反应活性相对较低,导致反应时间长,产物分子量低[20]。因此通常采用长脂肪链的二羧酸或者二羧酸的活化衍生物与二醇缩聚。Gross等[21]发现二酸单体和二醇单体的脂肪链越长,酶催化聚合反应活性越高,如癸二酸、己二酸和辛二醇、己二醇的反应活性要明显高于丁二酸和丁二醇。醇羟基酸的酶促聚合也有报道[22]。表1列出了文献报道的酶催化缩聚合成简单线性聚酯的部分反应实例。

2.2 含功能基团的聚酯

含功能基团的聚酯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含功能端基的聚酯;二是主链中含有不饱和键的聚酯;三是含有功能侧基的聚酯。含功能端基的聚酯主要通过酶促开环聚合得到。开环聚合的过程中,需要引入微量的亲核试剂起到类似引发剂的作用,该亲核试剂将保留在产物高分子链端。亲核试剂可以是水、醇、胺或硫醇[8]。如以2-巯基乙醇作为亲核试剂,可以在高分子链末端引入巯基,而不需要保护和脱保护的过程[28]。酶促聚合反应的温和条件及其反应的区域选择特性,使制备聚酯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含有不饱和键[29]或多官能团的单体[30]。此外,有文献报道N435催化1,3-双3-羧基丙烷四甲基二硅氧烷与1,8-辛二醇本体聚合,在70℃下反应24h后得到含硅氧烷结构的聚酯(Mw为22000,Mn为11700)[31]。

表1 酶催化缩聚合成简单线性聚酯的反应实例

Table 1 Polyesters synthesized by enzyme-catalyzed polycondensation

Enzyme Monomer Condition Solvent MwMnRef.N435divinyl adipate,1,4-butanediol 50℃,4hbulk 17746[23]diethyl succinate,1,4-butanediol 95℃,24hdiphenyl ether 38000[24]

adipic acid,1,8-octanediol 70℃,48hdiphenyl ether 28500[21]

dimethyl succinate,1,4-butanediol(1)90℃,48h;

(2)100℃,24h

toluene 130000[25]ω-hydroxy acid(C-16,C-12,C-10)90℃,48hbulk>10000[22]Mucor miehei lipase bis(2,2,2-trifluoroethyl)sebacate,1,4-

 butanediol

37℃,7ddiphenyl ether 42000[26]

lipase fromPseudomonas cepaciamethyl ricinoleate

ricinoleic acid

80℃,7d

80℃,7d

bulk

bulk

73200

85000

[27]

[27]

cutinase from Humicola insolens1,4-cyclohexanedimethanol,sebacic acid

1,8-octanediol,C13-diacid

70℃,48h

70℃,48h

bulk

diphenyl ether

19000

11000

[9]

[10]

polyhydroxyalkanoate synthase2-hydroxy butyrate-coenzyme A room temperature,

 12h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106000 59000[11]

·

·

 第2期 朱晶莹等:酶催化合成聚酯的研究进展

2.3 立体选择性聚酯

酶催化的立体选择性可望用于合成手性聚酯,这是酶催化聚合相对于化学法聚合的重要优势之

一[

5,32]

。同时,酶催化过程避免了化学法可能引入的金属元素及有色杂质的影响,为发挥立体选择性聚酯的光学特性创造了适宜的条件。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采用猪胰脂肪酶(PPL)催化双

(2,2,2-三氯乙基)反式-3,4-环氧己二酸与1,4-丁二醇聚合获得了Mw为7900(Mn为5300)

,光学纯度超过95%的聚合物[1

4]

。对于外消旋的α-甲基-β-丙内酯,通过酶催化可以进行动力学拆分开环聚合,获得具有光学活性的富(S)-聚(α-甲基-β-丙

内酯)[33]

。2.4 共聚聚酯

酶也可以催化多种单体进行共聚制备聚酯,共

聚过程可以为多种环状单体之间[

15]

、多种线性单体之间[34-38]以及环状单体与线性单体之间[

39-

43]。值得关注的是,酶催化可以实现多官能团大分子单体与小分子单体的缩聚,从而方便地实现嵌段聚酯高分子的合成。例如当单体之一是端基为羟基的聚合物(如PEG)时,加入另一种二酸或者其衍生物进行酶催化聚合,即得到带有PEG嵌段的共聚

聚酯[44]

。Yu等[45]制备了带有酮洛芬侧基的PEG

嵌段聚酯,该聚酯可在生理条件下释放酮洛芬,是一种潜在的药物载体。

在脂肪酶催化下,聚酯链之间也可以发生酯交换反应,这是合成共聚聚酯的一种新思路。在70~75℃下,聚己内酯(Mn=44000,PDI 

1.65)和聚十五内酯(Mn=40000,PDI 1.71)的甲苯溶液在N435催化反应1h后,可以形成多嵌段共聚物(Mn=18200,PDI 

1.92),反应30h后,可得到两者的无规共聚物(Mn=31200,PDI 

1.87)[46]

。3 酶催化合成聚酯研究现状分析

研究酶催化合成聚酯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其作为合成聚酯材料的新方法在实际工业体系中应用。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集合化学、生物、材料、化工等诸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多数的研究仍集中在“

是否某一种酶可以催化某一些单体来合成聚酯”的小规模试验中,酶催化合成聚酯还没有实现在实际应用上的突破。基于已经发现的大量酶催化聚合实例,研究工作应步入新的阶段—

——①研究酶催化聚合过程的动力学行为,分析影响聚合过程的

关键因素;②设计新型高效的酶催化剂以适用于聚合反应体系;③通过流程工艺设计、反应介质优化及新型反应器等来强化反应过程,提高酶催化合成聚酯的品质。

3.1 酶催化合成聚酯反应过程动力学研究

酶催化聚合的催化剂及产物均为大分子。脂肪酶催化ε-己内酯的开环聚合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酶催

化过程,反应进行时不会产生限制单体转化率及酶

的活性的离去基团[

47]

,成为后续深入研究酶催化过程的典型反应。Gross等[48-

49]研究了PPL催化的ε-己内酯的开环聚合过程。用1 H NMR表征不同反应时间的产物,通过末端分析计算产物分子

量、单体转化率及端基的摩尔分数等。他们发现lg([M]0/[M]t)([M]0为初始的单体浓度,[M]t

为反应t时间后的单体浓度)与反应时间呈线性关系,表明反应过程中链的数目恒定,没有发生链终止;在高单体转化率时,Mn与单体转化率的线性关系表明聚合物链端显著发生链增长,不同于逐步聚合的机理。近年来针对ε-己内酯的开环聚合,发

展了原位核磁监测的方法[

47,49-

50]。以氘代甲苯作为溶剂,核磁管作为反应器,在反应过程中可实时获

得1 

H NMR谱图,相关的动力学数据更加准确完

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体系含水量、温度等参数对酶促聚合反应的影响,改进了对聚合机理的

分析[

50]

。采用基于光纤的原位拉曼光谱实时监测反应过程成为最新研究酶促内酯开环聚合机理的新

方法[51]

。通过对N435催化的ε-己内酯和δ-戊内酯

的均聚、共聚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监测,可以测定单体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并可以估算两种单体在共聚过程中的竞聚率。

在动力学模型方面,2011年,Beers等[5

2]发表了第一个聚ε-己内酯的酶催化聚合及降解过程的统一的动力学途径的模型。这个模型追踪了与酶结合或者游离在溶液中全部高分子链的链长分布,通过一个反应时间的函数预测了单体转化率及分子量分布,与实验结果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并发现开环速率和体系水含量是控制分子量分布的关键因素。这对于优化反应的条件与过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与开环聚合过程相比,缩聚过程要复杂得多。发生聚合反应的官能团多包含活泼氢,难以通

过1 H NMR谱图定量检测。目前研究缩聚过程动

力学的方法只能通过离线检测,用GPC(

凝胶渗·

014·化 工 学 报 第6

4卷 

透色谱)分析不同反应时间的产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24]。

3.2 酶催化剂的设计

天然酶的最佳反应场所是生物体内或者相对接近生理条件的体外环境。而酶促聚酯合成反应的条件与生理条件相去甚远,实现这一过程需要解决如下3个主要问题:提高酶在反应工况(高温、有机溶剂、极性单体等)下的稳定性;拓宽酶的底物适用性;提高酶的可重复使用性。这也是酶催化剂应用于其他体外有机相催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者们采用了各种生物、化学、物理的方法对酶进行改造、修饰与固定化。如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改造酶的一级序列,加入可用于稳定酶结构的单元或者改变其与底物结合位点的结构从而改变其底物选择性[53];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在酶分子上引入有助于其稳定的小分子或高分子,或者将酶分子共价连接在纳米载体上,也可以获得具有纳米结构的酶制剂或者固定化酶[54];通过物理吸附或者包埋的方法获得便于回收利用的固定化酶体系[55]。

目前应用于催化聚酯合成的酶主要是一些商品化的脂肪酶及其固定化酶[56],针对聚合反应的酶催化剂的设计研究还很少,但酶催化剂是酶催化聚合过程的核心,对其的设计和改造是一个亟待拓展的研究方向。酶的固定化是提高酶的稳定性、可重复利用性及在有机相中活性的常用方法之一。另一个可能提高酶催化聚合反应活性的研究方向是增加酶在有机相中的“溶解”程度,促进传质过程。酶的表面通常是亲水的,而聚合反应的体系多为有机溶剂,酶在反应体系中倾向于团聚沉淀,从而与底物之间形成巨大的传质阻力。增溶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酶的表面共价接枝有机相增溶的聚合物链端,最常见的是PEG修饰酶;另一种方法是在体系中引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促进酶的分散,提高酶在有机相中的催化活性[57-59]。笔者所在课题组对酶的化学修饰及纳米酶催化剂的制备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获得了在有机相中稳定性及活性较高的酶制剂,有望进一步应用于催化聚合反应体系[60-62]。

3.3 酶催化聚合过程强化

3.3.1 聚合流程 由于酶催化合成聚酯的过程,特别是缩聚过程,涉及小分子脱除的过程,因此,设计适合于聚合反应的工艺流程是提高反应产物分子量的重要研究思路之一。针对短链二酸(酯)和二醇通过酶催化缩聚反应制备聚酯较为困难的特点,Gross等[24]设计了两步法工艺,丁二酸二乙酯和1,4-丁二醇单体先在较低温度和常压条件下预聚,再升高温度,在高真空度的条件下进行缩聚,获得了Mw超过30000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Matsumura等[25]将丁二酸二甲酯和1,4-丁二醇首先通过N435催化制备环状寡聚物,再进行开环聚合,获得了Mw高达130000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Annuar等[63]研究了超声对酶催化己内酯的开环反应的影响,发现超声作用可以提高单体的转化率,并且使产物的分子量分布从2.55缩小到1.44。

3.3.2 溶剂工程 由于聚合反应的单体和产物高分子一般具有极大的物理性质差异,如溶解性的差异,使针对聚合反应的介质工程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反应始终处于均相状态便于传质过程,酶催化聚合过程通常在可以同时溶解单体和聚合物的介质中进行。鉴于多数聚合物在较高分子量时的溶解性较差,新型的溶剂,如离子液体、超临界流体等开始应用于酶催化聚合。Arrazola等[64]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成功进行了脂肪酶催化L-乳酸的聚合,获得了分子量超过10000的产物,其中超临界二氧化碳很好地溶解了增长的聚L-乳酸链。Fujita等[65]在离子液体[C4mim][BF4]中进行脂肪酶催化获得了分子量高达55000的聚L-乳酸。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和离子液体中进行酶催化聚ε-己内酯、酚类聚合物的合成等也有报道[66-69]。介质工程作为相对易操作的优化手段,在酶催化聚合中将一直保持其发展的活力。

3.3.3 新型反应器 由于酶的成本相对较高,且在体外环境中的稳定性有限,在考虑其催化聚合反应的放大时,尽量减少对反应体系的扰动将更好地保持酶的催化活性。因此连续反应比间歇反应更加适合酶催化聚合过程的放大。2011年,Kundu等[70]设计了一种酶催化制备聚ε-己内酯的微反应器。该反应器适用于有机溶剂及高温条件,实现了固定化脂肪酶的连续催化聚合。微反应器极好的传热传质能力强化了反应,获得了比分批反应更快的反应速率及更高的产物分子量。同时,微反应器有利于制备具有微纳米结构的材料,为酶催化聚合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

·

 第2期 朱晶莹等:酶催化合成聚酯的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现有的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酶催化聚合不仅可以得到常规聚酯,还可以获得化学法难以制备的特殊聚酯。酶作为一类环境友好的绿色催化剂,其催化合成所得到的聚酯在医药、电子、环保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酶催化合成聚酯离实际应用还有差距,一方面反应成本较高,效率低,通常反应时间在数小时至数天,催化剂用量较大,有的甚至与单体质量相当;另一方面,多数产物分子量较低,难以作为独立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因此,需要将反应动力学、酶催化剂的设计改进、反应流程及工艺条件的优化、介质工程及反应器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统筹协调,以更深刻地认识酶催化合成聚酯过程的动力学机制为基础,以酶催化剂的改造和反应器创新为手段,提高酶催化合成聚酯的产品品质和过程绩效,最终推动酶法聚酯合成过程的创新和聚酯产品应用。

References

[1] Zaks A,Klibanov A M.Enzymatic catalysis in organic mediaat 100℃[J].Science,1984,224(4654):1249-1251[2] Schmid A,Dordick J S,Hauer B,Kiener A,Wubbolts M,Witholt B.Industrial biocatalysis today and tomorrow[J].

Nature,2001,409(6817):258-268

[3] Bornscheuer U T,Huisman G W,Kazlauskas R J,Lutz S,Moore J C,Robins K.Engineering the third wave of

biocatalysis[J].Nature,2012,485(7397):185-194[4] Kobayashi S.Recent developments in lipase-catalyzedsynthesis of polyesters[J].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2009,30(4/5):237-266

[5] Gross R A,Ganesh M,Lu W.Enzyme-catalysis breathesnew life into polyester condensation polymerizations[J].

Trends in Biotechnology,2010,28(8):435-443

[6] Kobayashi S.Lipase-catalyzed polyester synthesis-agreenpolymer chemistry[J].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Academy Series B-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2010,

86(4):338-365

[7] Gross R A,Kumar A,Kalra B.Polymer synthesis by invitro enzyme catalysis[J].Chemical Reviews,2001,101

(7):2097-2124

[8] Heise A,Duxbury C J,Palmans A R A.Enzyme-mediated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Philippe D,Olivier C,Jean-

Marie R.Handbook of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M].

Weinheim,Germany:Wiley-VCH Verlag GmbH &Co.

KGaA,2009:379

[9] Hunsen M,Azim A,Mang H,Wallner S R,Ronkvist A,Xie W,Gross R A.A cutinase with polyester synthesis

activity[J].Macromolecules,2007,40(2):148-150

[10] Feder D,Gross R A.Exploring chain length selectivity in

hic-catalyzed polycondensation reactions[J].Biomacromolecules,

2010,11(3):690-697

[11] Niamsiri N,Bergkvist M,Delamarre S C,Cady N C,Coates G W,Ober C K,Batt C A.Insight in the role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for promoting the in situ surface

growth of polyhydroxybutyrate(PHB)on patterned

surfaces viaenzymatic surface-initiated polymerization[J].

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2007,60(1):68-

79

[12] Ottosson J.Enthalpy and Entropy in Enzyme Catalysis—aStudy of Lipase Enantioselectivity[M].KTH,

Biotechnology,2001 

[13] Ajima A,Yoshimoto T,Takahashi K,Tamaura Y,SaitoY,Inada Y.Polymerization of 10-hydroxydecanoic acid in

benzene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modified lipase[J].

Biotechnol.Lett.,1985,7(5):303-306

[14] Wallace J S,Morrow C J.Biocatalytic synthesis of polymers-synthesis of an optically-active,epoxy-substituted polyester

by lipase-catalyzed polymerization[J].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Polymer Chemistry,1989,27

(8):2553-2567

[15] Uyama H,Takeya K,Kobayashi S.Synthesis of polyestersby enzymatic ring-opening copolymerization using lipase

catalyst[J].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Academy Series B-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1993,69(8):203-207[16] Uyama H,Kobayashi S.Enzymatic ring-openingpolymerization of lactones catalyzed by lipase[J].

Chemistry Letters,1993(7):1149-1150

[17] Van Der Mee L,Helmich F,De Bruijn R,Vekemans J A JM,Palmans A R A,Meijer E W.Investigation of lipase-

catalyzed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s of lactones with

various ring sizes:kinetic evaluation[J].Macromolecules,

2006,39(15):5021-5027

[18] Matsumura S,Beppu H,Nakamura K,Osanai S,ToshimaK.Preparation of poly(beta-malic acid)by enzymatic ring-

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benzyl beta-malolactonate[J].

Chemistry Letters,1996(9):795-796

[19] Martino L,Scandola M,Jiang Z.Enzymatic synthesis,thermal and crystalline properties of a poly(beta-amino

ester)and poly(lactone-co-beta-amino ester)copolymers

[J].Polymer,2012,53(9):1839-1848

[20] Uyama H,Kobayashi S.Enzymatic synthesis of polyestersviapolycondensation[J].Enzyme-Catalyzed Synthesis of

Polymers,2006,194:133-158

[21] Mahapatro A,Kalra B,Kumar A,Gross R A.Lipase-catalyzed polycondensations:effect of substrates and

solvent on chain formation,dispersity,and end-group

structure[J].Biomacromolecules,2003,4(3):544-551[22] Mahapatro A,Kumar A,Gross R A.Mild,solvent-freeomega-hydroxy acid polycondensations catalyzed by Candida

antarcticalipase B[J].Biomacromolecules,2004,5(1):

62-68

[23] Chaudhary A K,Lopez J,Beckman E J,Russell A J.Biocatalytic solvent-free polymerization to produce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sters[J].Biotechnology Progress,

1997,13(3):318-325

·

·化 工 学 报 第64卷 

[24] Azim H,Dekhterman A,Jiang Z Z,Gross R A.Candidaantarctica lipase B-catalyzed synthesis of poly(butylene

succinate):shorter chain building blocks also work[J].

Biomacromolecules,2006,7(11):3093-3097

[25] Sugihara S,Toshima K,Matsumura S.New strategy forenzymatic synthesis of high-molecular-weight poly(butylene

succinate)via cyclic oligomers[J].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2006,27(3):203-207

[26] Linko Y Y,Wang Z L,Seppala J.Lipase-catalyzed synthesisof poly(1,4-butyl sebacate)from sebacic acid or its

derivatives with 1,4-butanediol[J].Journal of

Biotechnology,1995,40(2):133-138

[27] Ebata H,Toshima K,Matsumura S.Lipase-catalyzedsynthesis and curing of high-molecular-weight polyricinoleate

[J].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2007,7(6):798-803[28] Hedfors C,Ostmark E,Malmstrom E,Hult K,MartinelleM.Thiol end-functionalization of poly(epsilon-

caprolactone),catalyzed by Candida antarctica lipase B

[J].Macromolecules,2005,38(3):647-649

[29] Yang Y,Lu W,Zhang X,Xie W,Cai M,Gross R A.Two-step biocatalytic route to biobased functional polyesters from

omega-carboxy fatty acids and diols[J].Biomacromolecules,

2010,11(1):259-268

[30] Kato M,Toshima K,Matsumura S.Direct enzymaticsynthesis of a polyester with free pendant mercapto groups

[J].Biomacromolecules,2009,10(2):366-373

[31] Poojari Y,Palsule A S,Cai M,Clarson S J,Gross RA.Synthesis of organosiloxane copolymers using enzymatic

polyesterification[J].European Polymer Journal,2008,

44(12):4139-4145

[32] Uyama H,Kobayashi S.Enzyme-catalyzed polymerization tofunctional polymers[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matic,2002,19:117-127

[33] Svirkin Y Y,Xu J,Gross R A,Kaplan D L,Swift G.Enzyme-catalyzed stereoelective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alpha-methyl-beta-propiolactone[J].Macromolecules,

1996,29(13):4591-4597

[34] Kulshrestha A S,Gao W,Gross R A.Glycerolcopolyesters:Control of branching and molecular weight

using a lipase catalyst[J].Macromolecules,2005,38

(8):3193-3204

[35] Kulshrestha A S,Gao W,Fu H,Gross R A.Synthesis andcharacterization of branched polymers from lipase-catalyzed

trimethylolpropane copolymerizations[J].Biomacromolecules,

2007,8(6):1794-1801

[36] Hu J,Gao W,Kulshrestha A,Gross R A.“Sweetpolyesters”:lipase-catalyzed condensation-polymerizations

of alditols[J].Macromolecules,2006,39(20):

6789-6792

[37] Li G,Yao D,Zong M.Lipase-catalyzed synthesis ofbiodegradable copolymer containing malic acid units in

solvent-free system[J].European Polymer Journal,

2008,44(4):1123-1129

[38] Sharma B,Azim A,Azim H,Gross R A.Enzymaticsynthesis and solid-state properties of aliphatic

polyesteramides with polydimethylsiloxane blocks[J].

Macromolecules,2007,40(22):7919-7927

[39] Jiang Z.Lipase-catalyzed synthesis of aliphatic polyesters viacopolymerization of lactone,dialkyl diester,and diol[J].

Biomacromolecules,2008,9(11):3246-3251

[40] Takwa M,Hult K,Martinelle M.Single-step,solvent-freeenzymatic route to alpha,omega-functionalized

polypentadecalactone macromonomers[J].Macromolecules,

2008,41(14):5230-5236

[41] Eriksson M,Fogelstrom L,Hult K,Malmstrom E,Johansson M,Trey S,Martinelle M.Enzymatic one-pot

route to telechelic polypentadecalactone epoxide:synthesis,

UV curing,and characterization[J].Biomacromolecules,

2009,10(11):3108-3113

[42] Kobayashi S,Uyama H,Namekawa S.In vitro biosynthesisof polyesters with isolated enzymes in aqueous systems and

organic solvents[J].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1998,59(1/2/3):195-201

[43] Jedlinski Z,Kowalczuk M,Adamus G,Sikorska W,RydzJ.Novel synthesis of functionalized poly(3-hydroxybutanoic

acid)and its copolym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1999,25(1/2/3):247-253[44] Kumar R,Tyagi R,Parmar V S,Samuelson L A,KumarJ,Watterson A C.Biocatalytic“green”synthesis of peg-

based aromatic polyesters:optimization of the substrate and

reaction conditions[J].Green Chemistry,2004,6(10):

516-520

[45] Wang H Y,Zhou Y J,Wang Z,Wang N,Li K,Yu X Q.Enzyme-catalyzed synthesis of a novel thermosensitive

polyester with pendant ketoprofen[J].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2011,11(5):595-599

[46] Kumar A,Gross R A.Candida antarcticalipase B-catalyzedtransesterification:new synthetic routes to copolyesters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0,122

(48):11767-11770

[47] Mei Y,Kumar A,Gross R A.Probing water-temperaturerelationships for lipase-catalyzed lactone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s[J].Macromolecules,2002,35(14):

5444-5448

[48] Macdonald R T,Pulapura S K,Svirkin Y Y,Gross R A,Kaplan D L,Akkara J,Swift G,Wolk S.Enzyme-catalyzed

epsilon-caprolactone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J].

Macromolecules,1995,28(1):73-78

[49] Henderson L A,Svirkin Y Y,Gross R A,Kaplan D L,Swift G.Enzyme-catalyzed polymerizations of epsilon-

caprolactone:effects of initiator on product structure,

propagation kinetics,and mechanism[J].Macromolecules,

1996,29(24):7759-7766

[50] Mei Y,Kumar A,Gross R.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Candida antarcticalipase B catalyzed solution polymerization of

epsilon-caprolactone[J].Macromolecules,2003,36(15):

5530-5536

[51] Hunley M T,Bhangale A S,Kundu S,Johnson P M,Waters M S,Gross R A,Beers K L.In situ monitoring of

enzyme-catalyzed(co)polymerizations by Raman

spectroscopy[J].Polymer Chemistry,2012,3(2):314-

318

·

·

 第2期 朱晶莹等:酶催化合成聚酯的研究进展

[52] Johnson P M,Kundu S,Beers K L.Modeling enzymatickinetic pathways for ring-opening lactone polymerization

[J].Biomacromolecules,2011,12(9):3337-3343

[53] Gao Zhaowei,Zhang Yuhong,Zhang Wei.Advances inmolecular modification of microbial enzymes[J].China

Biotechnology,2010,30(1):98-103

[54] Ge J,Lu D,Liu Z,Liu Z.Recent advances innanostructured biocatalysts[J].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9,44(1):53-59

[55] Mateo C,Palomo J M,Fernandez-Lorente G,Guisan J M,Fernandez-Lafuente R.Improvement of enzyme activity,

stability and selectivity viaimmobilization techniques[J].

Enzyme Microb.Technol.,2007,40(6):1451-1463

[56] Idris A,Bukhari A.Immobilized Candida antarctica lipaseB:hydration,stripping off and application in ring opening

polyester synthesis[J].Biotechnology Advances,2012,

30(3):550-563

[57] Noda S,Kamiya N,Goto M,Nakashio F.Enzymaticpolymerization catalyzed by surfactant-coated lipases in

organic media[J].Biotechnol.Lett.,1997,19(4):307-

309

[58] Goto M,Kamiya N,Nakashio F.Enzymatic interesterificationof triglyceride with surfactant-coated lipase in organic media

[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1995,45(1):

27-32

[59] Goto M,Kamiya N,Miyata M,Nakashio F.Enzymaticesterification by surfactant-coated lipase in organic media

[J].Biotechnology Progress,1994,10(3):263-268

[60] Lin M,Lu D,Zhu J,Yang C,Zhang Y,Liu Z.Magneticenzyme nanogel(meng):A universal synthetic route for

biocatalysts[J].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12,48

(27):3315-3317

[61] Zhu B,Lu D,Ge J,Liu Z.Uniform polymer-proteinconjugate by aqueous aget atrp using protein as a

macroinitiator[J].Acta Biomaterialia,2011,7(5):

2131-2138[62] Ge J,Lu D,Wang J,Liu Z.Lipase nanogel catalyzedtransesterification in anhydrous dimethyl sulfoxide[J].

Biomacromolecules,2009,10(6):1612-1618

[63] Gumel A M,Annuar M S M,Chisti Y,HeidelbergT.Ultrasound assisted lipase catalyzed synthesis of poly-6-

hydroxyhexanoate[J].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2012,

19(3):659-667

[64] Garcia-Arrazola R,Lopez-Guerrero D A,Gimeno M,Barzana E.Lipase-catalyzed synthesis of poly-L-lactide using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J].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2009,51(2):197-201

[65] Yoshizawa-Fujita M,Saito C,Takeoka Y,RikukawaM.Lipase-catalyzed polymerization of L-lactide in ionic

liquids[J].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2008,

19(10):1396-1400

[66] Barrera-Rivera K A,Marcos-Fernandez A,Vera-GrazianoR,Martinez-Richa A.Enzymatic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epsilon-caprolactone by yarrowia lipolytica lipase in ionic

liquids[J].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Polymer

Chemistry,2009,47(21):5792-5805

[67] Loeker F C,Duxbury C J,Kumar R,Gao W,Gross R A,Howdle S M.Enzyme-catalyzed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epsilon-caprolactone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J].

Macromolecules,2004,37(7):2450-2453

[68] Eker B,Zagorevski D,Zhu G,Linhardt R J,Dordick JS.Enzymatic polymerization of phenols in room-temperature

ionic liquids[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ic,2009,59(1/2/3):177-184

[69] Zaragoza-Gasca P,Villamizar-Galvez O J,Garcia-ArrazolaR,Gimeno M,Barzana E.Use of ionic liquid for the

enzyme-catalyzed polymerization of phenols[J].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2010,21(6):454-456

[70] Kundu S,Bhangale A S,Wallace W E,Flynn K M,Guttman C M,Gross R A,Beers K L.Continuous flow

enzyme-catalyzed polymerization in a microreactor[J].J.

Am.Chem.Soc.,2011,133(15):6006-6011

·

·化 工 学 报 第64卷 

酶催化、光催化构建C-C键的绿色合成方法研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I 第一章绪论 .. (7) 1.1 绿色化学简介 (7) 1.2 不对称aldol反应概述 (9) 1.3 通过Michael反应不对称合成罗丹宁衍生物概述 (12) 1.4 通过Michael反应构建季碳中心概述 (14) 1.5 四氢喹啉类衍生物合成进展 (17) 1.6 氨化反应研究进展 (19)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21) 第二章木瓜蛋白酶催化aldol反应合成三氟甲基叔醇衍生物 (23) 2.1 引言 (23) 2.2 结果与讨论 (24) 2.3 实验部分 (36) 2.4 本章小结 (38) 2.5 产物表征 (38) 第三章猪胰脂肪酶催化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罗丹宁衍生物 (43) 3.1 引言 (43) 3.2 结果与讨论 (44) 3.3 实验部分 (54) 3.4 本章小结 (56) 3.5 产物表征 (56) 第四章灰色链霉菌蛋白酶催化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3,3-二取代氧化吲哚和罗 丹宁衍生物 (67) 4.1 引言 (67) 4.2 结果与讨论 (68) 4.3 实验部分 (74) 4.4 本章小结 (76) 4.5 产物表征 (76) 第五章叶绿素作为光敏剂可见光催化环化反应合成四氢喹啉衍生物 (83) 5.1 引言 (83) 5.2 结果与讨论 (85) 5.3 实验部分 (93) 5.4 本章小结 (96) 5.5 产物表征 (97) 第六章无催化剂条件下进行的直接氨化反应 (107) 6.1 引言 (107) 6.2 结果与讨论 (108)

含钼催化剂研究进展

含钼催化剂研究新进展 摘要含钼催化剂广泛用于多种化工生产过程,在含钼精细化学品的研究与开 发中占有重要地位。简要介绍了我国近年来一些含钼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和有关文献1前言 催化是现代十分重要的化工技术,据统计,发达国家近三分之一的国民经济总 产值来自催化技术。含钼催化剂在催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广泛用于石油加工和化 工生产,如合成气制造、基本有机合成和精细化工产品等的的生产。因此,长期以 来国内外对含钼催化剂的创新和改进不断进行。这也引起我国钼业界的广泛关注, 逐渐成为我国钼深加工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现仅就我国近年来含钼催化剂的 一些新进展作简要介绍。 2烷烃的化学加工催化剂 2.1烷烃芳构化催化剂 四烷无氧脱氢芳构化,为甲烷活化和转化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王林胜等在1 993年首次报道一种以HZSM-5分子筛为载体的含钼催化剂使甲烷于无氧条件下高选择性地转化为苯。该催化剂是甲烷芳构化反应的典型催化剂。此后,对这种催化剂 的研究活跃。舒玉瑛等用机械混合、机械混合后焙烧、机械混合后微波处理等方法 制备这种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对甲烷芳构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机械混合 法、固相反应法和微波处理法制备的Mo/HZSM-5催化剂,比一般浸渍法能明显提高 芳烃的选择性和减少积碳生成;在不同制法的Mo/HZSM-5催化剂上,Mo物种落位不同,机械混合法、固相反应法和微波处理法能使Mo物种较多地落位于分子筛外表面 ,这对甲烷芳构化反应有利,并明显减少积碳的生成。 王军威等用浸渍法、机械混合法和水热法制备了Mo/HZSM-5催化剂,并考察了 钼含量和反应时间对丙烷芳构化反应的影响,深入研究了Mo物种对HZSM-5分子筛结构和酸性的作用。 最近,田丙伦等报道了对Mo/MCM-22催化剂用于甲烷无氧芳构化的研究结果。MCM-22为晶粒呈片状、含两种孔道结构的高硅沸石分子筛。同Mo/HZSM-5催化剂相比,Mo/MCM-22催化剂稳定性更好,苯产物的选择性较高 。用浸渍法制备的Mo担载量为6%的Mo/MCM-22催化剂性能最佳。此外,还研究了添加钴对Mo/MCM-22催化反应性能和催化剂积碳性质的影响。 2.2烷烃选择氧化催化剂 甲基丙烯酸(MAA)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当前主要用烯烃为原料生产。然而,饱和烃较烯烃来源广泛,更经济易得,故近年来由异丁烷氧化制MAA已成研究 与开发的新方向。采用一般热表面催化法由异丁烷选择氧化制取MAA主要存在的问 题是MAA选择性低,浓度反应产物(COx)高达40%。激光促进表面反应法是很有应用前景的光催化合成新技术。最近,陶跃武等分别采用在铋钼复合氧化物、钒钼复 合氧化物表面上激光促进异丁烷选择氧化制MAA,取得选择性达到90%和无COx产生的良好结果。

纳米载体的限域效应对催化性能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

纳米载体的限域效应对催化性能影响机制的研 究进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纳米载体的限域效应对催化性能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自上世纪末以来, 纳米科学和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其中纳米材料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将体系的尺寸减小到一个特定的范围(如 1~100 nm)时,在不添加任何其他组分的情况下,纳米体系的电子结构会发生变化。量子力学已经证明,大量原子组成的固体材料的价电子为连续的“能带”,当这类体相材料在某一方向上被缩小,特别是缩小到纳米尺度时,电子在该方向的运动就受到空间的束缚和限域,这种限域效应将会改变电子运动特性、导致体系电子结构特别是价电子结构的改变,从而可能会产生量子突变。这种体系尺寸对电子特性的调变为催化剂的催化特性进行调控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途径[1]。. 近几年,部分研究团队在利用纳米材料的限域效应对催化剂的改性以及催化过程的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并且大量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报道和文章被发表出来,其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的较早也很突出。该团队在铂金属颗粒表面加载了过渡金属氧化物,制备出了具有界面限域效应的TMO/Pt非均相逆催化剂(Oxide-on-Metal Inverse Catalysts),利用界面限域效应对催化体系结构和电子特性的影响作用,改善了在催化过程(特别是在催化氧化反应)中传统非均相催化剂容易出现的催化活性中心的失活以及催化功能的失效等问题[2]。 图1两种金属催化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A)传统的氧化物作为载体的金属催化体系(Oxide supported metal system) 和 (B)过渡金属纳米氧化物倒载型催化体系(oxide-on-metal system)

聚酯催化剂C94

聚酯催化剂 聚酯C-94催化剂 德国Acordis公司开发出一种用于聚酯缩聚的新型高活性催化剂,并将这种催化剂命名为C-94。这种催化剂是耐水解的钛/硅氧化物共聚物(其Ti/Si比为9:1),易溶于乙二醇,其活性比锑类催化剂高6-8倍,适用于以DMT为原料或以PTA 为原料的间歇缩聚和连续缩聚的常规生产PET工艺技术,生产纤维级聚酯和瓶级聚酯。 中试结果显示,采用C-94催化剂可以缩短缩聚时间,用量也只有标准催化剂 Sb2O3用量的25%。所得PET的质量基本相同,但用C-94缩聚时间可大大降低。缩聚时间是制约提高PET生产产率的瓶颈,C-94可消除这个瓶颈,提高装置生产能力。目前该催化剂被德国一些PET厂用于生产聚酯产品。 C-94催化剂是无毒的,不污染环境,Acordis公司目前已具有10吨/年的催化剂生产装置。C-94的价格较常规锑类催化剂高,但生产每一吨PET所用C-94催化剂的费用是具有竞争力的。更重要的是C-94催化剂具有高活性,可大大提高聚酯装置的生产能力,并减少工业有害废物的处理成本,使聚酯生产更具竞争力。经过试用也证明,C-94催化剂还可用于其他聚酯(如PBT和PTT等)的生产。聚酯催化剂技术开发动向: 开发新型高效、无毒无污染的聚酯催化剂是聚酯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一环,聚酯催化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缩聚反应催化剂,重点是开发对环境友好、无毒和更高效的新型催化剂。 近年来毒物学家和环保专家对绝大多数PET生产装置使用的催化剂中(锑类催化剂,用量约占90%)含有重金属锑表示出担忧,认为可能会危害健康。此外,

PET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需要进行安全处理;含锑的乙二醇残留物必须作为有害废物处理,增加了费用;而且在纤维染色过程中,从纤维中泄漏的锑会污染生产中的水,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必将增加生产厂家的处理费用。在纺织工业中,如果聚酯面料中含锑量较低,就可以使用绿色环保标志。 使用有机钛催化剂(一般是醇化合物)时,钛的浓度必须达到20ppm,在缩聚阶段时,水会将其中部分钛转化为TiO2,催化剂的活性就会降低,从而在聚酯产品中产生沉淀。此外,钛催化剂还会使聚酯发黄,影响产品质量,因此也限制了它的应用。另外锗的高昂价格也限制了锗催化剂的广泛使用。 下游生产厂家对使用不含锑催化剂或不含重金属催化剂的聚酯产品非常感兴趣。这种趋势使得PET生产厂家和工程公司致力于开发不含锑、对环境友好的催化剂系统。目前一些公司开发出了含稀土元素、铝、硅、锆、钠金属及其混合使用的催化剂系统。

纳米催化剂

纳米催化剂

纳米催化剂进展 中国地质大学,材化学院,武汉430000 摘要:简要介绍了纳米催化剂的基本性质、其相对于其他催化剂的优势,并较详细地介绍了纳米催化剂类型、部分应用以及相对应类型催化剂例子的介绍,以及常见的制备方法及其表征手段,最后介绍了部分国内和国外纳米催化剂的应用,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预测。 关键词:纳米催化剂应用制备催化活性进展 近年来,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广泛地渗透到催化研究领域, 其中最典型的 实例就是纳米催化剂(nanocatalysts—NCs)的出现及与其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NCs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高等特点, 显示出许多传统催化剂无法比拟的优异特性;此外, NCs还表现出优良的电催化、磁催化等性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能源、涂料、生物以及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本文主要就近年来NCs 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纳米催化剂的性质 1.1表面效应 通常所用的参数是颗粒尺寸、比表面积、孔径尺寸及其分布等,有研究表明,当微粒粒径由10nm减小到1nm时, 表面原子数将从20%增加到90%。这不仅使得表面原子的配位数严重不足、出现不饱和键以及表面缺陷增加, 同时还会引起表面张力增大, 使表面原子稳定性降低, 极易结合其它原子来降低表面张力。此外,Perez等认为NCs的表面效应取决于其特殊的16种表面位置, 这些位置对外来吸附质的作用不同, 从而产生不同的吸附态, 显示出不同的催化活性。 1.2体积效应 体积效应是指当纳米颗粒的尺寸与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当或比其更小时, 晶态材 料周期性的边界条件被破坏, 非晶态纳米颗粒的表面附近原子密度减小, 使得其在光、电、声、力、热、磁、内压、化学活性和催化活性等方面都较普通颗粒相发生很大变化,如纳米级胶态金属的催化速率就比常规金属的催化速率提高了100倍。 1.3量子尺寸效应 当纳米颗粒尺寸下降到一定值时, 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将由准连续态分裂为分立能级, 此时处于分立能级中的电子的波动性可使纳米颗粒具有较突出的光学非线性、特异催化

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前言 催化技术作为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础,正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于石油炼制、化学、高分子材料、医药等工业以及环境保护产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工业上使用的传统催化剂往往存在着活性低、选择性差等缺点,同时常需要高温、高压等苛刻的反应条件,且能耗大,效率低,不少还对环境造成污染。为此人们在不断努力探索和研究新的高效的环境友好的绿色催化剂[1]。本文重点讲解金属催化剂的作用机理,以及金属催化剂在甲醇气相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应用、茂金属催化剂的应用以及金属催化剂在乙烯环氧化合成环氧乙烷的应用。 2金属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2.1 金属催化剂的吸附作用 众所周知,吸附是非均相催化过程中重要的环节,过渡金属能吸附O2、C2H4、C2H2、CO、H2、CO2、N2等气体,强化学吸附能力与过渡金属的特性有关,是因为过渡金属最外层电子层中都具有d空轨道或不成对d电子,容易与气体分子形成化学吸附键,吸附活化能较小,能吸附大部分气体,需主要的是d轨道半充满或者全充满,较稳定,不易与气体分子形成化学吸附键。由此可知,过渡金属的外层电子结构和d轨道对气体的化学吸附起决定作用,有空穴的d轨道的金属对气体有较强的化学吸附能力,而没有d轨道的金属对气体几乎没有化学吸附能力,由多相催化理论,不能与反应物气体分子形成化学吸附的金属不能作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催化反应中,金属催化剂先吸附一种或多种反应物分子,从而使后者能够在金属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金属催化剂对某一种反应活性的高低与反应物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后生成的中间物的相对稳定性有关,一般情况下,处于中等强度的化学吸附态的分子会有最大的催化活性,因为太弱的吸附使反应物分子的化学键不能松弛或断裂,不易参与反应;而太强的吸附则会生成稳定的中间化合物将催化剂表面覆盖而不利于脱附[2]。 2.2 金属-载体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课题组研究的是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使用的是负载型

纳米光催化剂研究现状与展望

年月纳米光催化剂研究现状与展望 马成乡 太原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摘要:随着水污染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纳米光催化剂的研究也逐渐的开展起来。本文在分析影响纳米光催化剂性能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纳米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并对该材料的发展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纳米光催化剂;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污染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各种环境污染事件开始被社会媒体广泛的暴露出来。在种类比较多的环境污染物中,有机物的比例占到了50%以上。其中天然有机物对环境水体的污染比较小,大多数人工有机物对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大。光催化技术与其他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相比,并不需要进行二次净化处理,而且这种纳米光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 一、影响纳米光催化剂的因素研究 影响纳米光催化剂的性能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催化剂的晶体结构:通常用作光催化剂的TiO 2具有两种晶体结构,分别为锐钦矿型和金红石型。有的研究结构表明,如果在锐钦矿型的晶体上进行金红石型晶体的生产,能够有效的促进锐钦矿型晶体多污染物的吸收。2.纳米催化剂粒径的影响:催化剂粒径的大小对其催化性能具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很多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粒径的降低,光谱能够响应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广。尤其当光催化剂离子达到纳米级别时,将会具有更高的氧化还原能力。但是随着纳米粒径的进一步减小,光的载流子在表面符合的概率会进一步增加,也就意味着光催化剂性能的下降。3.比表面积的影响:在反应物质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表面积越大,催化剂的活性也就越高;另外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是并不稳定的。 在反应体系与催化剂的反应条件方面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应的温度:一般来说温度对于光子的表面迁移和吸附以及解吸并不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问对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比较小。光催化剂在光的作用下进行各类有机物的催化反应过程时,反应速率与温度比较符合阿伦尼乌斯方程的描述。2.溶液PH 值得影响:溶液的PH 值对半导体的能带分布和表面的性质具有较高的影响。徐成杰等人在研究TiO2在降解有机物的过程中发现,当溶液的PH 值为7时,其降解的效率达到最低。3.光强度的影响:当环境中光的强度较低时,降解速率与光照强度程线性关系;中等光照强度,两者呈现平方根线性关系;当进一步增加光照强度时,催化速率的增加并不明显。 二、纳米光催化的掺杂改性以及复合半导体纳米催化剂的研究 当前纳米的光催化性能研究主要集中在TiO 2的光催化剂掺杂改性研究。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之中,为了进一步减少自由电子与空穴相互复合的概率,可以在二氧化钛中掺杂少量的稀土离子。非金属离子的掺杂可以使得辐射光谱的范围进一步增强,进而可以提高可见光的利用效率。最近十年以来,双组份甚至是多组分掺杂已经成为纳米光催化剂TiO 2改性研究的热点。美国华盛顿大学的S AKATania 等学者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N-TiO 2光催化剂,ES R 实验研究表明,这种经过掺杂改性的催化剂在500-678nm 光源的照耀下,对于乙醛的降解具有优异的效果。 最近几年以来半导体复合光催化剂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注意。从本质上来说,半导体复合就是指一种物质粒子对另外一种物质粒子的修饰。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半导体比单一半导体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效果。Tang 等人制备了CaIn 2O 4复合半导体,在亚甲基蓝120min 的脱色实验内,其脱色率可以达到96%。T ony 等人研制除了Fe 2O 3-S nO 2、CuO-SnO 2等类型的复合纳米半导体光催化剂。 三、展望 纳米光催化剂对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比较合理的方案,但是目前环境中的光催化剂研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影响纳米光催化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了催化剂的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反应温度、PH 值等因素;其次对纳米光催化的掺杂改性以及复合半导体纳米催化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指出在以后的污水处理方面,应该设计比较简单的工艺组合反应来处理废水中的污染物,使得纳米光催化剂能够真正的从实验室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GuoX.,Yang J.,Deng Y.et.al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photoluminescence of hierarchic al lead tungstate superstructures re f f ects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surf actanats[J].European Journalof Inorganic Chemistry,2013,2010(11):1736-1742. [2]SeguraPA,Frane oisM,Ga gnonC,etal.Reviewof theoeeurreneeo f anti-inf eetivesin contaminatedwastew atersandnatUr alanddrinkingw a ters[J].EnvironHealthpersP,2012,117(5):675-684. 管理创新 2014129

酶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1 绪论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是一种具有特殊三维空间构象的蛋白质,它们在体内几乎参与了所有的转变过程, 催化生物分子的转化。同时, 它们也催化许多体内存在的物质发生变化, 使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得以运行。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年来, 特别是随着生化技术的进展, 酶催化反应越来越多地被有机化学家作为一种手段应用于有机合成, 特别是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光学活性化合物或天然产物的合成, 已应用于医药、农药、食品添加剂、香料、日用化学品等精细有机合成领域。酶催化不会污染环境, 经济可行, 符合绿色化学的方向, 具有广阔的前景。 2 酶催化与有机合成反应 对于酶催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有机合成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 酶催化反应越来越多地被有机化学家作为一种手段用于 有机合成特别是不对称合成反应, 进行光学活性化合物或天然产物的合成时, 能为天然或非天然产物的合成提供丰富的手性源, 其应用前景将是难以估量的。2.1 不同反应体系中的酶促反应 2.1.1 有机介质中的酶促反应 酶在有机介质中不但能保持其活性,还表现出一些特殊性质,并具有如下优越性:有利于疏水性底物的反应;产物和酶易于回收;可改变反应平衡移动的方向;可控制底物专一性;可防止由水引起的副反应;可扩大反应pH值的适应性;可提高酶稳定性;可避免微生物污染等。在保证必需含水量;选择合适的酶及酶形式;选择合适的溶剂;选择最佳pH值;选择合适的反应体系的条件下,则在有机介质中酶可显示很高的催化活性。目前在有机介质中已成功用酶进行了氧化、、脱氢、脱氨、还原、羟基化、甲基化、环氧化、酯化、酰胺化、磷酸化、开环反应、异构化、侧链切除、缩合及卤化等反应。 过去人们认为酶在有机介质不稳定,但研究发现大多数酶在低水有机介质中比在水介质中更稳定。一是表现在热稳定性提高。在有机介质中,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脉酶,发现热处理导致酶活性增加,而且酶在温度远超过其在水溶液中最适

聚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原料: 三氧化二锑、乙二醇、无水乙醇,均为分析纯试剂。 3、原理: 采用三氧化二锑与乙二醇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脱水反应,一步法合成乙二醇锑。反应原理如下: Sb 2O 3 +3HOCH 2 CH 2 OH==Sb(OCH2CH2O) 3 Sb+3H 2 O 此为可逆反应,正反应速率常数很小。为了使反应向右进行,需采取原料过量或移出反应产物的措施。本实验采用乙二醇过量,同时移出产物水的方法合成乙二醇锑。 3、实验步骤: 将三氧化二锑和乙二醇按一定的比例加入三颈瓶中(摩尔比为1mol:26-47mol),三颈瓶置于电加热套中加热搅拌进行反应,控制反应温度在160-1900C之间,冷凝回流,同时用分水器及时除去生成的水,反应4-6小时后,改减压蒸馏,蒸除反应过程中残留的微量水和未反应的乙二醇。将反应产物取出,进为行热过滤(温度控制在100-120O C之间),滤液冷却,室温结晶,抽滤,然后再用无水乙醇洗涤晶体,真空干燥(真空干燥条件为:温度控制在60-150O C之间,优选70-90O C,压力控制在1.3-21.3Kpa之间,干燥4-12小时),得到白色结晶颗粒,即为产品乙二醇锑。

1、原理:TiCl 4+4NH 3 +2HOCH 2 CH 2 OH==Ti(OCH 2 CH 2 O) 2 +4NH 4 Cl 2、实验过程: 在氮气气氛的保护下,将一定量的TiCl 4 缓慢加入剧烈搅拌的无水乙二醇中,容器内产生大量的白烟,溶液呈浅黄色,持续搅拌5min,通入干燥NH3中和反 应生成的HCl,至pH值为中性左右,停止通入NH 3 ,静置20min,过滤除去反应生成的NH4Cl便得到粘稠的溶液,封闭,防止水汽的进入。将所得溶液在1Kpa.80O C 下减压蒸馏,当体积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时,溶液开始变成白色不透明,并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停止加热,过滤。将沉淀用丙酮洗涤,便得到乙二醇钛固体。

世界聚酯缩聚催化剂新进展

世界聚酯缩聚催化剂新进展 第22卷第6期 1999年l2月 台成纤维工业 CH1NASYNTHETICFIBERINDUSTRY V0L22No.6 Dec.1999 ④ 珥一0 世界聚酯缩聚催化剂新进展 王扶伟 (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江苏,211900) 丁, T—Qj,争擅要t综述了聚醣缩聚催化剂的原理,种类及发展历程,指出当前世界上活性最高的聚醋缩聚催化荆 是钍硅僵化荆(C-94),其恬性是锑系催化刺的6~8倍t文中比较了c一94催化捎与sb0s和sb(Ac)3催 化刑的催化结果.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乙二辟锑催化州的应用试验,诫摧化剂括性高于醋酸群僵化刑. ±眠里晨漆聚,佶, 9O年代以来,PET悄耗量逐年增加,据统计, 1990年全世界PET消耗量为1150万t,1998年 为2275万t,2000年将达2756.6万t,10年内 将增加1.4倍,需求增长,促使PET生产能力大 扩张,市场竞争激烈.为此PET生产企业为了降 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一方面尽量扩大单线生产能 力(1999年伊文达公司将建成世界最大PET生

产装置EMS—KFI,单线生产能力为600t/d,Iurgi Zimmer公司现在设计的单线装置能力已达900 t/d).但是,装置单线能力的扩大总是有限的,因此,另一方面,许多聚酯生产企业正在研究开发高教催化剂,以求在同样单线能力的情况下,生产更多的优质产品. l聚酯催化剂催化原理和种类 目前大型聚酯直接酯化法分酯化,预缩聚和 终缩聚三步.在酯化阶段一般不采用催化剂,催化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预缩聚阶段.在终缩聚阶段, 由于反应物粘度增大,传质已成为控制过程,催化剂的作用受到弱化.因此要选择既能快速促进预缩聚阶段反应,又不能促使热降解反应的催化剂. 一 般认为,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羟乙酯基 上羟基的氢和擐基氧生成分子内氧键,形成环状络合物.缩聚时,络台物的氢原子被催化剂的金属离子置换,金属离子再与糍基氧配位,增加了羰基碳的正电性,另一个羟乙酯基上羟基氧与带正电的羰基碳结台,这样,分子链才不断增长,生成了聚酯大分子_l一. 作为缩聚反应的催化金离子有锑,钛,锗,锡, 硅等,作为催化剂的化台物有SbO,sb,(Ac), Ti(OC.H),KTiO(CzO.)z,二丁基二月桂酸锝, SnC2O4,SnO2,NaSnO3,Na2GeO3,GeO2,Zn(Ac)2 等. sb"对PET的热降解比Ge",Ti",Sn"都 低,世界90的聚酯都采用Sb"催化,也是我国 常用的催化剂,它活性适中,副反应少吉玛公司

聚酯催化剂

聚酯(PET)生产技术的发展 时间:2006-08-25 关键词:聚酯PET 生产技术发展 聚酯(PET)既可由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与乙二醇(EG)反应制得,也可由对苯二甲酸(PTA)与乙二醇反应制得。目前,世界各国PET生产采用的技术路线主要就是这两种,称为DMT法(也称酯交换法)和PTA法(直接酯化法)。 DMT法是采用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与乙二醇(EG)进行酯交换反应,然后缩聚成为PET。PTA法采用高纯度的对苯二甲酸(PTA)或中纯度对苯二甲酸(MTA)与乙二醇(EG)直接酯化,缩聚成聚酯。这种直接酯化法是自1965年阿莫科公司对粗对苯二甲酸精制获得成功后发展起来,此后发展迅速,PET生产也随之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由于PTA法较DMT法优点更多(原料消耗低,EG回收系统较小,不副产甲醇,生产较安全,流程短,工程投资低,公用工程消耗及生产成本较低,反应速度平缓,生产控制比较稳定)等,目前世界PET总生产能力中大多采用PTA法。 20世纪60年代初,PET的生产以间歇法为主。60年代后,西欧各国、日本继美国之后,也成功地开发出了连续化生产技术,由于连续化工艺较间歇法工艺优越,产量大、质量好、可直接纺丝、产品成本低,所以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PET生产的主流。70年代以后建的PET装置,规模大的都采用连续化工艺。进入80年代以后,新建的PET装置即以PTA 法的连续化为主。另外,随着PET工业用丝及瓶用的发展,又出现了PET固相缩聚增粘技术、而且其工艺也有间歇和连续法之分。 PET树脂有很多专利生产技术,无论是酯化和缩聚过程(熔融相)还是生产较高粘度瓶用树脂的固相聚都有很多不同的工艺。其中熔融聚合方法的主要技术持有公司有吉玛公司、帝人公司、Kanebo公司、Ems-Inventa公司、John Brown Deutsche公司、杜邦公司以及Sunkyong 公司等;固相缩聚方法的主要技术持有公司有吉玛公司、Bepex公司、Hosokawa公司、卡尔菲休公司、Sinco公司、Buehler公司以及Sunkyong公司等。 (l)PTA直接酯化工艺。如果采用PTA为原料,PET聚酯聚合物的生产主要有以下两步反应:第一步是PTA与EG进行酯化反应,生成对苯二甲酸乙二酯(BHET);第二步是BHET 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缩聚反应生成PET。酯化反应阶段,为了缩短反应时间,酯化反应的反应压力要高于大气压力,反应温度要高于醇的沸点。具体反应中所用的醇与TPA的摩尔比为1.1:1-2:1,反应采用的温度为258-263℃。缩聚反应的反应温度须高于聚合物的熔化温度(260-265℃),低于300℃(当温度达到这个值时,聚合物开始出现降解),因此缩聚反应最合适的温度范围是275-290℃。缩聚反应的反应时间至少为2个小时,具体视反应器不同而有所不同。这个反应的反应常数较小,因此在反应过程中还须尽快地除去反应所生成的乙二醇,打破反应平衡,促使反应继续向右进行,否则不但会影响反应速度,而且聚合度也提不高。因此缩聚要求在真空下进行,特别是缩聚后期要求在高真空度下进行,同时应尽量增加蒸发表面。 一些用于酯化反应或酯交换反应的催化剂也可用于缩聚反应。在众多的催化剂中,三氧化锑和乙酸锑是最常用的种类,它们在缩聚反应的高温下有效(275-290℃),并不受亚磷酸

合成甲醇催化剂研究进展

化学反应工程论文 合成甲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了解甲醇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从催化剂组成、种类、各组分功能及失活方式对甲醇催化剂进行探究,同时探索甲醇合成的新方法和新工艺,并对甲醇合成催化剂的动力学研究进行总结。 关键词:甲醇合成、催化剂种类、失活、三相床、生物质秸秆、动力学 1.1甲醇工业发展现状 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始终是一个国家特别是依赖进口的国家关注的重点,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石油、天然气等清洁高效能源在未来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石油消费严重依赖进口,石油资源已经和国家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并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核心o 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占主导地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能源产品尤其是清洁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结合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现状,大力发展煤基能源化工成为我国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途径。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则是针对我国面临的能源需求增长、液体燃料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的一条解决我国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煤经气化后成为合成气,净化以后可用于生产化工原料、液体燃料(合成油、甲醇、二甲醚)和电力。多联产系统所生产的液体燃料,尤其是甲醇和二甲醚可作为煤基车用替代燃料,可以部分缓解我国石油的短缺。同时,甲醇还可以用来生产烯烃和丙烯,以煤化工产品“替代”一部分传统的石油化工产品,对减少石油的消耗量具有重要意义。 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一种潜在的车用燃料和燃料电池的燃料,因此合成甲醇的研究和探索在国际上一直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C1化学的兴起,作为C1化学重要物质的甲醇,它的应用得到不断的开发,用量猛增,甲醇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世界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中,甲醇用量仅次于乙烯、丙烯和苯,居第四位。 1.2甲醇发展前景 甲醇作为一种基础化工原料,在化工、医药、轻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主要用于制造甲醛、氯甲烷、醋酸、甲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酸甲酯(MF)、二甲醚(DME)、碳酸二甲酯(DMC)、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甲基叔丁基醚(MTBE)等一系列有机化工产品。随着甲醇深加工产品的不断增加和化学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甲醇在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有关酶催化的原理简介

有关酶催化的原理简介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分为简单蛋白质类和结合蛋白质类。简单蛋白质类的酶是由氨基酸组成的,不含任何其他物质,如胃蛋白酶。结合蛋白质类的酶是由简单蛋白质与辅基组成的,如乳酸脱氢酶、转氨酶。组成酶的简单蛋白质部分叫做酶蛋白或主酶,辅基部分叫做辅酶。一般是主酶与辅酶相结合,成为全酶,才能起到酶的作用。 降低反应活化能在任何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必须超过一定的能阈,成为活化的状态,才能发生变化,形成产物。这种提高低能分子达到活化状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催化剂的作用,主要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以致相同的能量能使更多的分子活化,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酶能显著地降低活化能,故能表现为高度的催化效率。通过过氧化氢酶的例子,可以显著地看出,酶能降低反应活化能,使反应速度增高千百万倍以上。 酶的催化作用机理现在普遍被接受的是Koshland DE提出的诱导契合学说(解释酶的专一性)和共价催化与酸碱催化(解释酶的高效率)。诱导契合认为,酶和底物结合咋接触以前并不是完全契合的,只有在底物被与酶的结合中心结合后,酶分子构象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多加了个基团进去分子力不平衡,构象肯定是要变的),从而使催化中心的位置改变到底物附近并刚好有效作用于底物,从而底物得到催化。有些酶通过共价催化来加速催化速率,在催化时,亲核催化剂或亲电子催化剂能分别放出电子或吸收电子并作用于底物的缺电子中心或负电中心,迅速形成不稳定的共价中间配合物,这个中间物很容易变成转变态,因此反应活化能大大降低,底物可以越过较低的能阈而形成产物。而酸碱催化是通过瞬时地向反应物提供质子或从反应物接受质子以稳定过渡态、加速反应的一种催化机制。 下面通过简述一篇关于生物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文献来说明酶催化的过程和催化的特点。 这篇文献研究的背景是石化柴油的应用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动物或植物油脂与甲醇或乙醇进行反应合成脂肪酸单酯代替柴油,这种改性后的油脂(脂肪酸低碳醇酯)有着与柴油十分相似的理化性质,而且燃烧完全,无污染排放,称之为“生物柴油”。从生物柴油的制备原料来看,有着传统石化柴油不可比拟的优点,即原料可再生、产品本身环境友好、而且不用更换和经常清洗发动机等优点。目前生物柴油主要是用化学法生产,即动植物油脂与甲醇在高强度酸或碱催化剂下制备。化学法存在工艺复杂,醇消耗量大,产物不易回收,环境污染大等缺点。用脂肪酶代替酸碱催化剂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报道已有很多,酶法合成生物柴油具有条件温和、醇用量小、产品易于收集、无污染物排放等优点,

聚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聚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聚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包括锑系催化剂,锗系催化剂,钛系催化剂以及其他类型的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及其应用情况。 关键词:聚酯催化剂缩聚反应 用于聚酯生产缩聚反应的催化剂种类繁多,主要有锑系、锗系、钛系、锡系等。由于锑系催化剂在缩聚过程中能大大促进缩聚反应,而对热降解反应的促进程度较小,因此目前聚酯工业普遍采用锑系催化剂,主要品种有三氧化二锑、醋酸锑以及近年来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的乙二醇锑。此外,用于酯交换反应的锰、锌、钙、钴、铅等金属的醋酸盐对缩聚反应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催化剂是聚酯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新型聚酯催化剂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对于缩聚反应有催化作用的化合物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了除卤族元素和惰性元素的所有元素。但是目前主要研究的是Sb,Ge,Ti等系列的化合物。 项目Sb系催化剂Ge系催化剂Ti系催化剂 催化剂浓度/μg.g-1 150-350 20-120 10-100 所产PET性能 价格低廉过高较贵 色相浅灰色白色淡黄雾度性能中等很好很好 乙醛生成很好很好差 结晶速度中等很好很好 热稳定性很好中等差 氧稳定性中等差差 Sb系催化剂活性适中,价格低廉,在聚酯工业中使用最为普遍;Ge系催化剂价格昂贵,目前应用比较少;Ti系催化剂活性最高,一般用于PBT,PTT,PCT的生产。近些年来,围绕进一步提高催化活性,减少催化剂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许多聚酯生产厂家及催化剂生产厂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涌现了一大批极具潜力的新型催化剂。 1锑系催化剂 比较吉玛,钟纺,杜邦等典型聚酯工艺,发现90%以上的聚酯工业都使用锑系催化剂,我国迄今引进的聚酯装置也主要采用锑系催化剂,主要品种为Sb2O3和Sb(AC)3。吉玛装置一般采用Sb(AC)3,钟纺,杜邦装置一般采用Sb2O3。此外,乙二醇锑作为传统Sb系催化剂的升级换代产品,也开始得到生产企业的关注。 醋酸锑 与Sb2O3相比Sb(AC)3具有以下优点:(1)Sb(AC)3在乙二醇中的溶解性好,能够更加迅速的催化反应;(2)Sb2O3作催化剂时使用量较大,可能引起金属梯还原使产品色相发灰;(3)Sb(AC)3中无不溶性杂质避免了管道阻塞的发生。 我国对Sb(AC)3的研制较晚。1979年大连有机化工厂开始研制,1984年试生产,采

钴系催化剂研究进展

钴系催化剂的研究和发展 ---含钼催化剂的研究和发展 摘要:含钼催化剂广泛用于多种化工生产过程,在含钼精细化学品的研究与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简要介绍了我国近年来一些含钼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和有关文献。催化是现代十分重要的化工技术,据统计,发达国家近三分之一的国民经济总产值来自初花技术。含钼催化剂在催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广泛用于石油加工和化工生产,如合成气制造,基本有机合成和精细化工产品等的生产。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外对含钼催化剂的创新和改进不断进行。这也引起我国钼业界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我国钼深加工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含钼催化剂、合成醇催化剂 (1)烷烃芳构化催化剂 四烷无氧脱氢芳构化,为甲烷活化和转化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王林胜等在1993年首次报道一种以HZSM-5分子筛为载体的含钼催化剂使甲烷于无氧条件下高选择性地转化为苯。该催化剂是甲烷芳构化反应的典型催化剂。此后,对这种催化剂的研究活跃。舒玉瑛等用机械混合、机械混合后焙烧、机械混合后微波处理等方法制备这种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对甲烷芳构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机械混合法、固相反应

法和微波处理法制备。Mo/HZSM-5催化剂,比一般浸渍法能明显提高芳烃的选择性和减少积碳生成;在不同制法的Mo/HZSM-5催化剂上,Mo 物种落位不同,机械混合法、固相反应法和微波处理法能使Mo物种较多地落位于分子筛外表面,这对甲烷芳构化反应有利,并明显减少积碳的生成。 最近,田丙伦等报道了对Mo/MCM-22催化剂用于甲烷无氧芳构化的研究结果。MCM-22为晶粒呈片状、含两种孔道结构的高硅沸石分子筛。同Mo/HZSM-5催化剂相 比,Mo/MCM-22催化剂稳定性更好,苯产物的选择性较高 。用浸渍法制备的Mo担载量为6%的Mo/MCM-22催化剂性能最佳。此外,还研究了添加钴对Mo/MCM-22催化反应性能和催化剂积碳性质的影响。(2)烷烃选择氧化催化剂 甲基丙烯酸(MAA)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当前主要用烯烃为原料生产。然而,饱和烃较烯烃来源广泛,更经济易得,故近年来由异丁烷氧化制MAA已成研究与开发的新方向。采用一般热表面催化法由异丁烷选择氧化制取MAA主要存在的问题是MAA选择性低,浓度反应产物(COx)高达40%。激光促进表面反应法是很有应 用前景的光催化合成新技术。最近,陶跃武等分别采用在铋钼复合氧化物、钒钼复合氧化物表面上激光促进异丁烷选择氧化制MAA,取得选择性达到90%和无COx产生的良好结果。 (3)加氢处理催化剂

异戊二烯催化剂研究进展剖析

异戊二烯催化剂研究进展 (一)异戊二烯及其应用简介 异戊二烯(2-methylbutadiene)别名异戊间二烯、2-甲基-1,3-丁二烯,分子式为 C5H8,分子量为68.12,CAS号:78-79-5。异戊二烯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易挥发、刺激性油状液体,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1.6%。异戊二烯典型的共轭双键结构,使其化学性质活泼,主要用于生产异戊橡胶,也是苯乙烯- 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IS)和丁基橡胶的第二单体。此外,异戊二烯还广泛应用于农药、 医药、香料、喷雾剂及粘结剂等方面。随着乙烯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的 需求增大,异戊二烯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生产技术及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1-3]。 聚异戊二烯大多采用铁系、钛系、稀土、矾系、镍系、铬系、钼系等配位聚合催化体系制备。聚异戊二烯具有1,4-链节、1,2-链节和3,4-链节结构。其中钛系和钒系催化体系可制备以反式-1,4-链节为主的聚异戊二烯[4],稀土系可制备以顺式-1,4-链节为主的聚异戊二烯[5-6],铁系催化体系可制备以3,4-链节为主的聚异戊二烯[7]。而钼系催化体系引发异戊二烯聚合时产物以3,4结构和1,2结构的为主[8] (二)主要催化剂类型 1.铁系催化剂 1964 年,Noguchi等[9]最先报道了铁元素 Ziegler-Natta型催化剂的双烯烃聚合研 究,但是催化活性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铁化合物易于被烷基铝还原成无聚合活性低价化合 物。加入给电子体能够稳定铁活性中心,使其不被过度还原,从而提高催化体系的活性。因 而,给电子体化合物的研究一直以来是该类催化体系的研究重点。其中,含氮杂环类化合物 以及腈类化合物具有高的聚合活性,并且能够制得高分子量、高立构规整性的聚合物。 铁催化体系中的含氮杂环类化合物由单独作为第三组分添加到催化体系中,逐渐发展并改 进为以配体的方式与铁元素形成配合物。1988年,孙箐等[10]采用 Fe(acac)3/Al(i- Bu) 3(三异丁基铝)/含氮配体(1,10-邻菲罗啉2,2'-联吡啶等)催化体系在苯中合成了3,4 -结构含量为 70% 、结晶性的聚异戊二烯,但聚合物凝胶含量高,且含氮配体影响聚合物 的分子量。1994年,Halasa[11对该催化体系进行了改进,通过在聚合体系中加入少量水 与烷基铝反应,形成桥联的有机铝氧烷,提高了催化活性,并使凝胶状况得以改善,但聚合 温度对聚合物的3,4-结构含量影响较大。2000年初,Bazzini[12]和 Ricci[13]以MAO(甲 基铝氧烷)为助催化剂,分别开展了( Bipy)2FeEt2和( Bipy)2FeCl2催化异戊二烯聚合的研 究,得到以3,4-结构为主的聚异戊二烯,但聚合温度严重影响聚合活性和聚合物的微观

浅谈纳米催化剂

浅 谈 纳 米 催 化 剂 院系:XX学院 专业:XXX 班级:XXXX 姓名:XXXXX 学好:XXXXXX 指导老师:XXXX

浅谈纳米催化剂 摘要: 纳米技术是当今世界最有前途的决定性技术。文章简要地概述了纳米材料在力学、磁学、电学、热学、光学和生命科学等方面的主要应用,并简单展望了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化学反应能否进行要根据自由能的变化,但仅仅根据自由能的变化还不能判断反应能否完成,因为化学反应的完成还取决于反应的能垒,即如果反应能垒很高,则必须为其提供一定的能量,越过能垒,完成反应。该能垒被称为活化能。而催化剂的作用就是降低该活化能,使之在相对不苛刻的环境下发生化学反应。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是由于改变了反应途径,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纳米材料催化剂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及表面特性。纳米催化剂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高等特点,显示出许多传统催化剂无法比拟的优异特性;此外,纳米催化剂还表现出优良的电催化、磁催化等性能。 关键词:催化化学;催化剂;化学反应;活化能;纳米科学;纳米催化剂;比表面积。 有人曾经预测在21世纪纳米技术将成为超过网络技术和基因技术的“决定性技术”,由此纳米材料将成为最有前途的材料。世界各国相继投入巨资进行研究,美国从2000年启动了国家纳米计划,国际纳米结构材料会议自1992年以来每两年召开一次,与纳米技术有关的国际期刊也很多。 一、纳米材料催化剂的特点。 纳米催化剂具有表面积大、稳定性好、活性高等优点。 描述催化剂表面特性的参数通常包括颗粒尺寸、比表面积、孔径尺寸及其分布等。有研究表明,当微粒粒径由10 nm减小到1 nm 时,表面原子数将从20% 增加到90%。这不仅使得表面原子的配位数严重不足、出现不饱和键以及表面缺陷增加, 同时还会引起表面张力增大,使表面原子稳定性降低,极易结合其它原子来降低表面张力。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