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标准 江栀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地药材江栀子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江栀子道地药材的术语和定义、来源及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栽培及采收加工、质量特征及包装、标志和标签、运输及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江栀子道地药材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SB/T 11094 《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

SB/T 11095 《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

T/CACM 003-2016 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 术语和定义

T/CACM 003-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T/CACM 003-2016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道地药材 Daodi-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T/CACM 003-2016 定义3.1]

3.2 江栀子 Jiang Zhizi

产于江西省的栽培栀子药材。

4 来源及形态

4.1 来源

来源于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

4.2 植物形态

灌木,高0.3-3m;嫩枝常被短毛,枝圆柱形,灰色。叶对生,革质,稀为纸质,少为3枚轮生,叶形多样,通常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25cm,宽1.5-8cm,顶端渐尖、

骤然长渐尖或短尖而钝,基部楔形或短尖,两面常无毛,上面亮绿,下面色较暗;侧脉8-15对,在下面凸起,在上面平;叶柄长0.2-1cm;托叶膜质。花芳香,通常单朵生于枝顶,花梗长3-5mm;萼管倒圆锥形或卵形,长8-25mm,有纵棱,萼檐管形,膨大,顶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mm,宽1-4mm,结果时增长,宿存;花冠白色或乳黄色,高脚碟状,喉部有疏柔毛,冠管狭圆筒形,长3-5cm,宽4-6mm,顶部5至8裂,通常6裂,裂片广展,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4cm,宽0.6-2.8cm;花丝极短,花药线形,长1.5-2.2cm,伸出;花柱粗厚,长约4.5cm,柱头纺锤形,伸出,长1-1.5cm,宽3-7mm,子房直径约3mm,黄色,平滑。果卵形、近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橙红色,长1.5-7cm,直径1.2-2cm,有翅状纵棱5-9条,顶部的宿存萼片长达4cm,宽达6mm;种子多数,扁,近圆形而稍有棱角,长约3.5mm,宽约3mm。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5 历史沿革

始载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曰:“枝子,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一名木丹。生南阳川谷。”“南阳”为先秦地名,为今之河南南阳。

魏晋《名医别录》曰:“大寒,无毒。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一名越桃,生阳。九月采实,曝干。《本经》原文∶栀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渣鼻,白癞赤癞疮疡。一名木丹。生川。”《名医别录》收录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也表明栀子长在河南南阳。

唐代《新修本草》曰:“枝子,味苦,寒、大寒,无毒……一名木丹,一名越桃。生南阳川谷。九月采实,爆干。解玉支毒……以七道者为良……”与上述相仿,指明有“七道”者即七棱的是品质较优的栀子。

宋代《本草图经》曰:“栀子,生南阳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说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人深红,九月采实,曝干。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南方人竞种以售利。《货殖传》云: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宋代“南方”为今日秦岭、淮河以南,“西蜀”为四川西部,其“临江军”为今江西新余、新干、樟树,“江陵府”为今湖北荆州、枝江、潜江、荆门、当阳部分地区,“建州”为今福建建瓯。虽未明确道地产区,但说明此时南方已广泛种植栀子,作为药用或染料。

宋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曰:“味苦,寒……生南阳川谷……图经曰:栀子,生南阳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为佳……”与上述记录一致。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曰:“名木丹、越桃,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生青熟黄,中仁深红。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山栀子,甚佳。其大而长者但可染色不堪入药。南阳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临江军、江陵府、建州……”与宋代《本草图经》记录基本一致,但明确了栀子的道地产区:临江军为江西清江即今天的江西樟树市;江陵府即湖北江陵为今之湖北荆州市;建州为今之福建建瓯市。明朝时期,对栀子的形色、道地产区做了较详细的描述。

明代《本草蒙筌》曰:“山栀子:味苦,气寒……一名越桃,霜后收采。家园栽者,肥大且长……山谷产者,圆小又薄。”说明此时开始转为栽培。

明代《本草纲目》谓:“卮,酒器也。栀子象之,故名。俗作栀……栀子生南阳川谷。九月采实……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入药用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霜后收之。蜀中有红栀子,花烂红色……”其形态描述、种植地、采收时节与《本草蒙筌》相似并介绍了命名原由。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曰:“栀子,本经中品。即山栀子,以染黄者;以七棱至九棱者为佳”。

民国《药物出产辨》记载:“以广东北江、星子、连州产者佳,其次乐昌、英德、清远、翁源亦可。身短而圆着为山栀,合药用。身长者为水栀,染料用。广西均有产出。”

现代《金世元中药材传统中药鉴别》曰:“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宋代《本草图经》云: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请越桃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其大而长者,乃做染色,又谓之伏尸卮子,入药无力。这里记载的其大而长者,原植物所指为水栀子,不入药。【产地】栀子主要分布长江以南,各省均有野生,现家种、野生均有,以家种产量大。家种主要有湖南益阳、攸县、衡阳、华容;江西丰城、宜春、临川、乐安;四川宜宾、泸县;湖北咸宁、公安、长阳;浙江平阳、温岭;广西、贵州亦有产……【品质】以个小、皮薄、饱满、色红者为优……”

现代《药材资料汇编》中记载:“卮者酒器也。本品子实形象似之,故名……长江以南各地多有产,以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为主产地。苏南、安徽、湖北部分山地亦有产……”

现代《中华本草》记载:“栀子,主产于浙江平阳、温岭,湖南湘潭、浏阳,江西永丰、萍乡,湖北宜昌、孝感,福建惠安、晋江,四川宜宾、大足。”

现代《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张贵君主编)记载:“栀子主产于湖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北等省,销全国,河南、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亦产,多自产自销。”

上述历代本草对栀子的形态、果实特征,以及开花结实、采收季节的记载与当今栀子的描述基本一致,据翻阅古籍,考证栀子在宋代以前产于河南南阳,宋代迁往南方各地,宋代之后江西省成为栀子的道地产区之一,现家种野生均有,以家种产量大,江西的江栀子又具有个小,圆形,皮薄,饱满,色红等特点,质量为优。栀子历史沿革见表1。

表1江栀子历史沿革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