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综述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工业与农业的交汇点,还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切入点,在宏观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所指的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为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特别是2004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和《云南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等4个配套文件,确定了47个县在2005~2007年三年时间开展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把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协调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明确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即发达县率先发展、中等县加快发展、欠发达县跨越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随着一系列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经过2005~2007年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达到了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促进发展、积累经验的工作目标,云南省的县域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全省129个县(市、区)县域经济迅猛发展

(一)整体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30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加快,1978~2007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特别是2005年开展的试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05~2007年全省县域GDP年均增长达11.1%。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加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省县域GDP超过100亿元的有8个,比2004年增加5个;GDP超过50亿元的县有24个,比2004年增加16个。

(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基础地位更加牢固

改革开放30年,农村体制改革使云南省成功解决了全省的粮食供给问题,粮食生产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云南粮食总产量已由1978年864.05万吨达到2007的1460.7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23.6公斤。县域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9.6亿元增加到2007年1331.7亿元,增长3.9倍,1978~2007年年均增长5.6%。特别是2005年以来,云南深化农村税费、县乡财政、乡镇机构改革,实施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农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5~2007年年均增长达7%。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支柱地位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30年,工业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全省县域全部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81亿元增加到2007年5137.3亿元,增长28.1倍,1978~2007年年均增长12.3%。特别是近年来,云南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工业强省”战略,一批县(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速县域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支柱地位明显加强。2005~2007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31.3%,2007年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完成1711.78亿元,拉动全省GDP增长6.1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48.7%。

(四)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县域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从农村、农业开始继而推向工业、城市直至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职能也逐步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城乡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县域消费品市场呈现繁荣活跃的景象。1978~2007年全省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4%,2005~2007年年均增长达到15.1%,近几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均高于同期GDP增长率,消费对全省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五)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云南经济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的省情,全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走出了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发展之路,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3年云南开始实施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跨越1000亿元台阶,达到1021.18亿元,到2007年已接近2800亿元,达到2798.89亿元,五年内就翻了一番,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78~2007年全省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3%,2005~2007年年均增长达到28.9%,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了新的高速增长时期,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六)财政收支再上新台阶,县域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金融体制健康运行,县域财政收支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省财政总收入为1111.3亿元,是1978年的94.5倍,年均增长17%;全省财政支出为1135.2亿元,是1978年的62.1倍,年均增长15.3%,财政收支双双突破1000亿元。2007年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39.1亿元,是1978年的61.8倍,年均增长15.3%;2005~2007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5.8%、23.5%和29.3%,增速稳步提高,年均增长达22.8%。2007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3亿元的有22个县域,比2004年增加了14个,其中,超过5亿元的有10个,比2004年增加了6个,五华区和官渡区突破了10亿元。改革开放30年云南县域财政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七)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云南在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方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性,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2003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全省县域非公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提高,充分显示了强劲的经济活力,成为推动全省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2004年全省县域非公经济增加值跃上千亿元大关,达到1026.9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3.3%。经过县域经济三年试点工作的开展,2007年,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1773.25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7.4%,比2004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

(八)进一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打破县域界限,进一步扩大开放,特别是2005年以来,积极融入多区域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内外并举,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2007年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省县域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03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7.94%;实际引进省外资金533.26亿元,增长42.1%;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首次突破5亿美元和500亿元大关,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内外资引进在“质”和“量”上均实现了较大突破。

(九)教育和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基本确立。到2007年义务教育“普九”县达121个,全省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7年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在校学生分别为453.31万人、194.12万人和57.64万人,在校本、专科学生由1978年的1.59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30.21万人,在校中专、职中学生由1978年的3.05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38.27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由2000年的5.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5.53万人,2007年在校研究生达到1.84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序推进,居民的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2007年卫生机构床位达到11.9万张,医生数达到5.66万人,全省县域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医生数分别为26.5张和12.6人,比1978年分别增长37.1%、23.5%,比2004年分别增长13.8%、3.8%。

(十)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07年全省县域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08元增加到20481元,1978~2007年均增长12.9%;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1496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35倍,年平均增长13.1%。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34元,比1978年增长了20倍,年均增长10.9%。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6772元,比1978年增长了495倍,年均增长23.9%。全省各族人民从改革开放30年中得到了实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