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家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家国情怀
政治理论家霍布斯发表过一个观点,国家不只是一种自然概念,还是人为的创造。
国家是划分不同社会群体的集合体,国与国之间存在差异,一个国家内部也存在群体与个体的分化,这证明着有差异的社会个体与社会团体之间相融相生才生成了国家。
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个体与集体的权利义务,二是个体与集体的价值关联。
一个国家被世界承认其合法性的关键在于内部是否形成认同关系,当异化的个体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制度、规则,接受同一种法律与政治秩序管理时,国家才具备合法性。
中国在广袤的历史长野中各个朝代一直遵循着家国情怀,这是中华传统的核心文化与价值取向。
家国情怀作为极具意义的文化符号,为国家认同建构铺垫了内涵丰富的价值参考、历史文化背景与具体价值观体系,帮助领导者和先进个体、先进团体不断塑造治国平家的形象,把治世手段修炼成道德素养,以良好品行和能动力担负起建设国家的责任,所以说家国情怀在国家认同建构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国家认同的情感因素
当人的情感感知在被事物触动时会形成一种高雅、崇致的心境,这种具有主观情绪特点的情感心境就是情怀。
家国情怀是指一个国家的成员在成长过程中或历史变动期所产生的对于国家的归属情感与热爱之意,并基于这种认同感动而衍生出保家卫国的使命感。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家国情怀是每种文明都共有的感情信仰与精神根基,尤其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家国情怀更是延续已久,这既成为朝代变更所带来的历史生活积淀,也是在传统文化熏染下内生出的人格。
当人在社会集体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自我所产生的认知概念即“认同”,这种认知通常持续时间久、具有个体倾向性。
能够产生认同的主体是自我,在寻找自我的现实情况中展现出对生存发展的需求。
国家认同是在个体归属感产生过程中诞生的,一个国家的成员个体会以热爱国家、拥护国家、忠诚国家等角度展现对国家的归属态度与归属情感。
国家认同建构是在主观与客观双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除了在军事、整治、法制等社会体制层面确认国家集体,还要在人文、历史角度达到心理文化的认同。
家国情怀为国家认同建构铺垫了基础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背景,让个体在集体社会里形成共同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逐渐形成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是人为推进的过程,它代表着一个民族与国家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的演进,代表着每个单体在成长中逐渐形成的国土意识、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家国情怀以“家国一体”为核心,展示着从小家到大家到大国的递进关系,把每个人对家庭温馨的依恋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与尊重维系到一起,把自我发展和国家发展维系到一起,展示由小我及大我的风度。
汉字以形神兼具为优点,从“国家”二字的汉字书写上就能发现其中饱含的独特韵味与丰富的意向。
“国”字方方正正的外围代表着一个国家必须拥有清晰的边界与疆土,“家”字的宝盖头代表有一方臂膀可以遮风挡雨,以地缘与血缘为纽带,无数个“家”组成一个具有共同认知的“大家”,这就是国,“家”里的个体在“国”的保护下生存并反之贡献给集体来实现个人价值。
在古代中国,
是用朝代来表示国家概念,其中皇帝是一国之主,世袭制的王位传承是一个朝代更迭的基本法则,王朝国家是在血缘论的伦理架构上被建构,对于普通的个体而言王权是至高无上的,一个国家因这神圣的权威而被紧紧联系到一起。
家是具有隐喻含义的,人在家庭中所承担的价值能够扩延到更加广阔的国家中去,所以以血缘为联系的王朝国家实质上是一种家族政治,这种国家模式让中华传统模式的社会功能具有育化与社会化,人们往往将家庭中依存的道德观念、情感认知、伦理学识推置到一个国家的统治及运行中,把对家人的关心体贴传承给集体中的同伴身上,这便是疆土大爱,这便是同袍之谊。
国家认同在古代中国表现为对帝王的认同、对皇室的认同,把爱国之情与报效君主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因而家国情怀能够展现出个人对国家或政权的皈依之情,国家认同在思想层面上便是伦理意识、阶级精神的充分展现。
在历史迈入近代以后,国家与个体的关联成为了血脉相承与情感认知的投射,个人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已经和国家的发展与未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家国情怀呈现出全新的理论光芒,在情感认同上更加强调个体情感的关联性,在不断提高国家认同的理论高度。
家国情怀能够从根基上激发起民众们近似的情感共鸣,让国家拥有个性鲜明的利益性与价值性。
个体会认同国家,会保持与国家精神状态的共享,这主要展现为个体会产生对国家的深深眷恋与自豪之情,会深刻依赖于国家的道德保护、法制保护,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成共同体,个人强则国强。
家国情怀中饱含着对故土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深深的乡土之情、家园之爱影响着一代代人。
在中华传统里,稻田、土地、山水、庭院这些能勾起恋家情怀的场景正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重要生活场所,乡土情结可以说已经演化成精神家园的特定符号。
每个人的乡土情结展现着一种温暖、温馨的情感氛围,这里有回忆、有向往,这使得家国情怀成为了符号象征,更成为每个人的精神附着点。
家国情怀有着深深的文化情怀,有着难以替换的重要价值,它的根基性永不可磨灭。
家国对个体来说,既是生理上实实在在感受到的美好家园,又是心理上能够予以寄托的精神归宿,这种现实性与虚拟性的双重结合让个体在国家的不断发展轨迹中,豪迈地去发挥自身余热,用人生价值来推动国家命运的发展。
因此,家国情怀里这种对乡土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再只是小家小我的温煦,更因为与国家命运的相连而高洁神圣。
家国情怀是个人与国家间最淳朴、最动人的根基性情感,在历史滚滚长河中向上游流动,乡土情结、文明传承逐渐地感染每一个人的心灵,在社交行为中外化成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源远流长文明的自豪。
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多事之秋,破败的家园会强化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会强化个体对国家那种血脉相承的伟大精神,这些情感认同也是引导中国人民在危机之时众志成城获得自由与解放的关键所在。
在新中国,家国情怀俨然成为国民对国家认同的价值符号,推动国家前进的文化动力。
把爱家和爱祖国紧紧捏在一起,把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的梦想紧紧融在一起,最后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国家认同的价值参照
道德文化水平的高低以及道德与社会秩序兼容程度的高低能够影响到国家认同的建构空间,只有良好的道德文化才能展示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否规范,并将之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思想,继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心理建构。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是形质统一的文化,道德文化是形式上的,
而制度规范是实质上的,由内在迸发外在,有自序引发秩序,在制度上,国家认同需要道德规范来维护国家生活中的等级差序,个体要严格服从上下有别的等级差序,形成要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履行义务为重的道德观念。
在道德上,道德文化和个人的信仰、情感认知是无法割离的,用制度规范的强制性来充分调动个人情感与行为,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道德塑造,创造个人发展的精神动力。
家国情怀作为国家情感理念的根基精神,深深地根植在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它既能以强劲之力去拥抱历史,也能用绵密的情感来浇灌国家的未来,成为国家认同建构中最不可摧毁的磐石。
家国情怀在历史进程中凭借多彩的底蕴和丰富的意涵被代代传承下来,不论是国家大义面前舍生取义来报答国家的奉献之情,还是为了国家的前途而不敢松懈的忧患意识,不论是精忠报国的爱国之情,还是以国家为重的使命责任,都是中华传统文化里令国人骄傲的精神,这些情感共鸣与价值共识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文明,与时间一起向前迈进,通过薪火相传传承给国家内部的个体与群体,渲染出一种具有民族特性的天然品质,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改造和融合国家整体的思维意识与价值导向,也让家国情怀变成文化内核、道德内核,成为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参照与价值基础。
在家国情怀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义利观,这些义利观也是国家认同建构中的重要精神指向。
国家认同除了情感认同,还有义利认同,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也是利益趋同的过程,可以说国家认同在某些角度上是利益趋同的一个成果。
家国情怀既然与信仰、意识、价值导向结合在一起,那其中也必然包含基于对共同利益的公正追求,包含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取舍,能够展现个人与集体利益趋同以及利益分配的协调进程。
一个人的生存是需要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和个人精神利益的,这二者互相交缠才能迸发出生存的活力,追逐利益可以说是一切社会行为的起因,个体在做出行动时首先会收到利益的影响并根据轻重缓急来做出思想与行为上的判断,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性的本质,是个体生存的刚性需求。
但是家国情怀因强调天下为公会产生对限制个体对利益的追逐,要求个体以集体利益为重,站在大局意识上来正确对待与认识利益本身,必须以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为前提,重复确认与国家共命运的一体性,认真协调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冲突,并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为国家牺牲小我,为国家牺牲小家,在这个过程里强化国家认同建构,自觉承担起国家发展的使命,理顺利益的轻重顺序。
家国情怀往往在国家多事之秋更能迸发出精神动力,在忧患中令世人觉醒,在自我拯救中令世人成长,在发展与复兴的路途中收获感动,进而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生产情感共鸣、凝聚成全新共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转型中经历了两个国家认同阶段,第一个是初构阶段,即从半封建半帝国主义国家走向共和国家,第二个是重构阶段,即从旧共和国家走向新民主主义国家,最终建构成果就是我们当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国家认同也进入了再构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下全国人民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的初步发展时期迈入了强起来的建设阶段。
从初构到重构到再构,前一个阶段对后一个阶段产生影响,层层递进。
在国家认同初构阶段,全民奋斗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民族自由、民族独立的整体价值,家国情怀所辐射出的情感影响就是奋力图存、救国救亡的精神,这激发出的精神能量会催生民族与国家价值结构的整体调整并从新定位,激发个体在生死存亡时刻对王权社会、家国思想的重新认识与观念选择。
一方面危机中所催生出的
个人自主意识会倾覆旧社会的世袭制,封建主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忠孝伦理被自主意识所挑战,另一方面家国情怀由升华成为热血爱国主义,受难人民团结起来把救亡图存作为己任,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以智慧与勇敢努力探寻逃离苦难、重获新生的血路。
在国家认同的重构阶段,家国已由原来的贵族统领转向到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成为了国家的新主人,掌握改变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权利。
政治体制的改变让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切合与情感融合更进一步,国家认同中的家国情怀突破封建社会血缘伦理、阶级意识的禁锢,以新姿态根植于人民心间。
在国家认同的再构阶段,国家与民族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精神面貌也展现出独特的风采,中国正在以雄健挺拔的身姿活跃在世界的东方。
在全球化影响下,在宏达的国家建设过程中,个体与国家的关联更加紧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会促进国家全面发展,国家认同催生出了民族团结意识,个体与社会团体的国家归属感不断浓厚,当前的民族复兴中国梦、共同富裕小康梦等大众追求让全体公民凝聚在一起,展现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家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意识。
三、国家认同的实践行动
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是个体与集体互相成就、互相塑造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规划到实践的发展历程。
国家认同包含多种元素,例如政治文化、军事文化、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这些元素重叠交错共同组建出共同体,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建构成为同一种意识,即国家认同,这也是家国情怀得以挥洒价值、付诸实践的精神平台。
家国情怀从个人情感转向集体情感的这一个过程是具有实践性的,在属性的转换中可以收获良好精神品质,让个体的人性在道德与制度双重规范下得到升华。
国家认同需要个体用自觉观念来维护,自觉观念又强调个体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
每个国家成员都要躬行亲践,将家国情怀融入到日常情感表达和行为实践中,在展现参与精神、团结精神、公共认同精神的同时感受到个人生存发展同国家命脉前途相连的休戚相关性,以此明确鲜明的个人价值观。
国家的发展与建设需要个体付出贡献,要以行之有效的行为有效确保社会活动良好开展,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完善社会制度、传承文明与文化,忠于人社会、忠于国家,把内在的国家认同意识外化成实际行动。
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结合互动是在阐释义务的意义与履行义务的重要性,内心拥有衡量义利的一把标尺便会生成天然的义务感,个体只有对遵从内心想法的敬畏之意,才能推动自身自觉完成国家赋予的义务,把个体的理想抱负同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前途置于同种位置去对待,把家国情怀根植到内心情感深处,才能构建出国家认同感,构建出维护与实现国家理想的道德品质。
家国情怀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明意象,以天下为家国,以保家卫国为己任,着重强调小家与大家,个体与国的整体关联性,家与国休戚相关、不可分离是中华文明所聚生出的价值共识,追求一种和谐、和睦的共生秩序,因而家国情怀是带有文化色彩的政治价值。
家国天下要求个人能够研制出治世方法,培养出政治理想,担负起强国重任,这种观念所带来的催化动力远远超越了个体能力的局限,让个体凝聚在一起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家国情怀所呈现出的精神状态是外放的、共享的,是个体在融合自我价值与强国重任时所诞生出的被外界认同的观念共同体。
在国家认同意识与传统家国情怀共同影响下,个体的家国意识逐渐达到灵肉合一的层面,社会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
真善美品格,这些优良道德品质需要被投射到个人身上,则必须以国家的名义通过教育、宣传、培养等方式实现传递,把道德伦理与治国手段结合在一起,把风俗习惯与规章制度结合在一起,这样社会上的礼法秩序就能贴切地融入到个体生活之中。
家国意识是从古代封建伦理和阶级等级制度中逐渐演化而来的,它将修养自身素质作为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治国之本在于治家,治家之本在于修身,个体从小就不断地汲取与学习道德规范,受教化影响在成长历程中慢慢明确自身与国家的关系,领悟到在社会生活中所受到的伦理规范,能善辨是非,能明析黑白,能精准划开低俗与高尚的分界,能把握好言语及行为的尺度,能遏制不良之风,能崇尚荣誉规避耻辱,能修炼个人品性,把伦理纲常、道德文化及公序良俗融会贯通。
在这样的信仰熏陶下,个体能逐渐将内在的道德素养外化为治世策略,从自我管理开始,从修身律己开始,不断地为承担治世责任而发挥作用。
家国情怀是道德品质与内生情感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个体从单数走向多数组成国家集合体的重要指引,家国情怀以奉献社会、锐意进取、拼搏向上的积极态度让个体在实际生活场景下完成自我修养和治世思想的结合,这中间所包含的责任感与自我意识是建构国家认同所必备的心理素养与价值基础。
但是心理思想需要通过实际行为才能被具象化,以实践来展现家国情怀,让个体在具体行为中获得领会与感悟。
由此可见,个体首先要承担起建设小家的责任,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出美好家风,然后再将内心的国家认同意识和爱国情怀上升到实际行动中,用奉献行为来展示高洁情操,来维护国家利益,来捍卫国家地位。
尤其在当今全球化影响下,各国信息互通性越来越强,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形式与本质上的创新变革,内涵上升华,载体变得丰富,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个体能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的渠道和途径也增多起来,在国家建设的新时代下,个体充分发挥这家国情怀,让情怀发酵成动力,把精神凝聚成武器,个体们团结一致推动国家向上发展,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取集体荣誉感与爱国自豪感,强化自我意识,强化身份认同,把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希冀拥抱到自己的怀中,把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及振兴国家,也升华自我。
从全新的历史视角出发,中国正在逐步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人民在历史洪流中所积淀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已经泄洪而下,为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兴盛贡献自己一份磅礴之力。
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华夏民族,我们要以家国情怀来推动国家认同的建构,要赋予二者更宽广的精神内涵,从历史的角度、从国家角度、从民族的角度、从世界的角度全方位出发,以天下大同、家国天下的胸怀主动投身到新时代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去,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