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现实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现实思考
【摘要】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也即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农村人口城市化,从演变趋势看,应当越来越往大中城市“化”,这就要求必须因势利导消除制约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因此,有关农村人进城的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理论界非常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农村人口城市化更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人口转移城市化农村措施
【目录】
一、农村人口城市化对城市与农村的作用
二、农村人口城市化给城市带来的挑战
三、城市化现状以及农村人口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四、我国应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农村人进城不但关系着广大农村居民,还关系着广大城市居民,这就必然把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摆在刻不容缓的议事日程上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历史必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是非常艰巨的,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为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通过对农村人口城市化进行深入研究,
分析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出现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原因以及农村人口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探讨农村人口进城对城市与农村的作用以及我国应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一、农村人口城市化对城市与农村的作用
(一)农村人口城市化对城市与农村的积极作用
1.农村人口城市化对城市的积极作用。两代农民工进城给城市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农民工进城降低了企业成本,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增加了城市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了城市居民就业机会。
2 . 农村人口城市化对农村的积极作用。农民工即使是离开了农村,但他们仍然与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大大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大量的财富由城市流向农村,给农村带去城市的新理念,大量的乡镇企业,农民企业家出现,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蓬勃发展。
(二)农村人口城市化对城市与农村的消极作用
1. 农村人口城市化对城市的消极作用。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必然带来城市人口膨胀,引发各种问题,如阶层分化严重,犯罪等。农民工进城会对城市原居民就业带来冲击。同时,人口持续性向大城市的单向流动也会造成城市人口爆炸,而我国发达城市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因此,这种单向性的流动会加剧我国东西发展的差距。
2. 农村人口城市化对农村的消极作用。大量农民工进城,大大减少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带走一大批农村建设的能人骨干,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出现了,我国某些农村地区的空心化,青壮劳动力不足,抛荒严重,新农村建设受到一定影响。
二、农村人口城市化给城市带来的挑战
农民可以转化为市民,这既是农民应该享有的国民待遇,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条件。我国“三农”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太多,重要原因是农村资源流出远大于输入,人口和资源匹配严重失衡。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资金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其中人口转移尤为重要。因此农村人口城市化主要给城市带来以下挑战。
(一)城乡资源方面
农民工进城会对城市原居民就业带来冲击。农民工进城,一方面降低企业成本,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和规模效应,增加城市的就业机会,从而水涨船高地增加城市居民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尤其是短期,在同一个劳动力市场上,一部分人就业的增加,会压挤另一部分人的就业空间,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经商,对城市居民就业形成替代效应。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统筹城乡资源,对农民工和城市原有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因此,如何应对农民工对城市原居民的就业冲击,是城市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社会融合方面
农民进城就业门槛过高,城市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难以向农村辐射,反而在城市内部又产生了新的二元社会结构。这种新的二元社会结构表现为已经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与户籍居民的明显差别。虽然农民工在职业上已成为城市产业工人,但由于没有改变农民身份,在分配(工资) 、再分配(社会保障) 等各方面仍遭受不公平待遇,成了城市中缺乏保障的弱势群体和介于城乡的边缘人。城市中新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农民工与户籍居民难以融合。一方面农民工中的大多数对进城后的生活感
到满意,对城市社会已经表现出一定的适应度,有着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希望能成为城市的一分子。另一方面,城市居民虽然在理智上倾向于接纳农民工,但是有些市民在现实中并不愿真正地与农民工交往,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与农民工子女交往。这说明有些市民在心理上对农民工还是有一定的排斥,这既有农民工自身素质的问题,也有历史造成的市民固有的优越感以及由于对农民的不了解所导致的隔阂。因此,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大趋势下,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这是城市面临的又一挑战。
(三)政府的管理调适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特别是劳动力跨地区、跨城乡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东部发达地区一些城市劳动力和居民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流入农民工人数甚至超过了原户籍人口。进城农民工与城市户籍人口同样为城市创造了大量财富、提供了大量税收,却因不具备城市户口而不能享受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市民待遇”,出现“一城两制”的格局。这表明,城市政府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等已不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不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为农民工做了大量工作,进城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状况有了改善。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输入地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要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增加公共财政支出,逐步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