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论(十四经穴361加经外奇穴95共456穴)

合集下载

十四经络穴位详解(学习必备珍藏版)

十四经络穴位详解(学习必备珍藏版)

十四经络穴位详解(学习必备珍藏版)1、感冒穴:大椎。

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

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

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

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咯血穴:孔最。

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

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穴(俞)。

操作:1寸。

斜向各脊椎刺,捻转。

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

操作:1寸。

向劳宫方向刺,捻转。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

操作:1.5寸。

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

不退热加大椎刺血。

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

操作:1.5寸。

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

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

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

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内关。

操作:1寸。

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

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

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

操作:1寸。

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

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

11、急救穴:人中。

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

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12、虚脱穴:人中。

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

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

13、中暑穴:少商。

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

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14、神衰穴:神阙。

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

15、神官穴:承山。

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

主治:神经官能症。

16、精神病穴:百会。

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

主治:功能性精神病。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子髎 、光明、三阴交。 4、中心性视网膜炎:风池、翳明、合谷、三阴交
6、头重:配攒竹穴(《医学纲目》)。 7、眩晕:配丝竹空穴、头维穴(《针灸医案集 要》)。 8、两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 、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9、舌尖生疔: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浆穴 、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15页
印堂
11、中风不省人事: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 、合谷穴(《针灸便用》)。
液、承浆、合谷。 3、三焦热极,口舌生疮:关冲、外关、人中、迎
香、金津玉液、地仓。 4、口气冲人,臭不可近:少冲、通里、人中、十
宣、金津玉液。 5、消渴:水沟、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
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45页
金津、玉液
6、中风语蹇:金津玉液(点刺出血)、聚泉或廉泉 (深刺至舌根)、风池、曲池、内关、足三里、太冲等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26页
球后
【功用】 清热明目。
【主治病症】 视神经为,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表光
眼早期白内障,近视。 【刺灸法】
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孔方向刺0.5- 1寸;可灸。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27页
球后
【临床利用】
1、视神经萎缩:球后、翳明。 2、近视眼:球后(巨刺法)。 3、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球后、臂{3}、睛明、 太阳。 4、视网膜色素变性:睛明、球后、太阳、光明、 太溪。 5、视网膜静脉阻塞:球后、肾俞、肝俞;配穴: 睛明、新明、光明。
当阳
【定位】 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
际上1寸。 【取穴】
正坐位或仰卧位,在瞳孔直 上,入前发际1寸。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第一节概述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腧、输、俞”一、十四经穴:清李学川《针灸逢源》361个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简称“经穴”。

特点:⑴十四经穴都定名、定位、归经、定主治、定刺灸方法,是腧穴的最高形式。

⑵十四经穴是腧穴的主干,全部分布在十四经主干线上(凡是经穴均分布在十四经上,而分布在十四经上的腧穴不见得都是经穴如印堂、太阳等)。

⑶十四经穴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主治范围广泛。

二、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文革期间,新穴剧增,如郝金凯《经外奇穴图谱》就载有1595个奇穴。

现在临床常用的只有三十多个奇穴。

特点:⑴有明确的名称、位置、但无经脉归属。

⑵较为分散,大部分不在经脉主干线上,即分布规律性不强。

⑶主治的针对性强。

(主治单纯)⑷有些虽名为奇穴,但实际上就是经穴。

⑸有的奇穴不是指一个穴位,而是多个穴位的组合。

⑹有一穴属于数经的现象。

三、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

又称天应穴。

特点⑴无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

⑵是腧穴的最早形式,阿是穴只要疗效确切,就可命名、定位、定主治,作为经外奇穴。

⑶阿是穴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多随疾病的发生而出现,随疾病的痊愈而消失。

⑷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阿是穴来源:①出自《内经》所说“以痛为腧”。

②“阿是”之名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四、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1、近治“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2、远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3、特殊作用)第二节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中医经典必读《十四经腧穴》

中医经典必读《十四经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 别名 特定穴 位置 刺法 灸 主治
商阳 绝阳 井 食指桡侧支甲角0.1寸 向上斜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 可 咽喉肿痛,颐颔肿,下齿痛,耳聋,耳鸣,青盲,热病汗不出,昏厥,中风昏迷,喘咳,肩痛引缺盆
二间 间谷 荥 第二掌指关节前缘桡侧赤白肉际处 直刺0.2-0.3寸 可 喉痹,颔肿,鼽衄,目痛,目黄,大便脓血,齿痛口干,口眼歪斜,身热,嗜睡,肩背痛振寒
温溜 逆注.蛇头.池头 郄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5寸 直刺0.5-0.8寸 可 头痛,面肿,鼻衄,口舌肿痛,咽喉肿痛,肩背酸痛,肠鸣腹痛,癫,狂,吐舌
下廉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4寸 直刺0.5-0.8寸 可 头风,眩晕,目痛,肘臂痛,腹痛,食物不化,乳痈
上廉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3寸 直刺0.5-0.8寸 可 头痛,偏瘫,手臂肩膊酸痛麻木,腹痛,肠鸣,泄泻
库房 乳中线上,第1肋间 向内斜刺0.5-0.8寸 可 咳嗽,气逆,咳唾脓血,胸胁胀痛
屋翳 乳中线上,第2肋间 直刺0.2-0.3寸或向内斜刺0.5-0.8寸 可 咳嗽,气喘,唾脓血痰,胸胁胀痛,乳痈,皮肤疼痛,瘈疭,身肿
膺窗 乳中线上,第3肋间 向内斜刺0.5-0.8寸向内斜刺0.5-0.8寸 可 咳嗽,气喘,胸胁胀痛,乳痈
中医经典必读《十四经腧穴》.txt32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渴望爱心,如同星光渴望彼此辉映;渴望爱心,如同世纪之歌渴望永远被唱下去。《十四经腧穴》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任脉 督脉
梁丘 郄穴 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直刺0.5-0.8寸 可 胃痛,膝肿,下肢不遂,乳痈

《中医学》针灸 第五章 腧穴分类

《中医学》针灸 第五章 腧穴分类

第五章腧穴分类腧穴在古代的时候,没有一定的位置。

以后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从经验中确定了穴位的名称,又将此穴与彼穴联系起来,确定了它们的关系,这样才慢慢地建立起腧穴的基础。

根据前人的经验,将腧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十四经穴:是根据十四经脉聚会于体表的部位,以五脏五腧,六腑六腧的循经取穴为主。

始见于“灵枢”本论篇,有365穴之说,因年代久远,有所脱简,故现在的“内经”原文中仅有295穴之数,此后“钢人针灸腧穴图”中“十四经发挥”等专书,均略有增易,至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已有359穴,兹根据王注“素问”将中枢、急脉二穴补入,共得361穴。

这是历代腧穴经过几次增加的大概情况。

二、经外奇穴:约有二百多个,实际上是从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过阿是穴的穴位不是固定的。

而经外奇穴的穴位因为经历了反复的实践实验,证明某些穴位对某些疾患的有特殊疗效,则从不固定而变为固定,例如项上的百劳治瘰疬结核,手指的四治小儿疳积。

指端的十二井穴,用于急救,都有很好的效果、因之称为奇穴,同时这些经穴都不在十四经范围之内,故又称之为经外奇穴。

其他如印堂、崇骨、腰奇等虽为奇穴,但它们仍为督脉经所主,似与经外的名称不相符合,现在为了分类的简便,仍按习惯分类,通统把它们纳于经外奇穴之列,以便与古代文献互相参考。

三、阿是穴:始见于“灵枢”,其中经筋篇说:“以痛为轮。

”至“千金方”即有阿是穴法的记载,从各家文献所见,如“针方六集”名不定穴,“医学纲目”名天应穴,日本名扪当穴等。

虽然名称不同,而其作用是一样的。

它的特点,既不在十四经穴之内,也不像经外奇穴有固定的地位,而是以痛处或患部为穴,直接进行针刺或艾灸,其疗效往往校固定之经穴显著,这种方法,是古人历经长期从实践经验中所取得的成果。

取穴方法取穴方法,非常重要,在临床应用上,它关系着治疗效果。

若取穴不正确,不独影响治疗,而且会妨碍身体健康。

历代医家对取穴方法非常重视。

金关汉卿:“取五穴用一穴必端,取三经用一经可正”还有人说:“宁失前后,勿错左右。

十四经的腧穴

十四经的腧穴

十四经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针灸逢源»,共361个。

分三类: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腧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折量寸(中指一寸,拇指一寸,横指三寸)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12
胸剑联合中点——脐中 8
脐中——耻骨联合上缘 5
腋前纹头——肘横纹 9
肘横纹——掌侧腕横纹 12
臀横纹——腘横纹 14
腘横纹——外踝尖 16
常用腧穴:
百会(督)水沟(督)
阳白(胆)攒竹(膀胱)
太阳(奇)听宫(小肠)
风池(胆)(针尖向鼻尖方向刺0.8-1.2)寸。

神阙(任)
关元(任)天枢(胃)
大椎(督)大肠俞(膀胱)
秩边(膀胱)肩髃(大肠)
曲池(大肠)外关(三焦)
合谷(大肠)内关(心包)
环跳(胆)殷门(膀胱)
委中(膀胱)膝眼(奇)
足三里(胃)丰隆(胃)
阳陵泉(胆)至阴(膀胱)
三阴交(脾)承山(膀胱)。

十四经腧穴分寸歌

十四经腧穴分寸歌

十四经腧穴分寸歌【出处】选自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腧穴教研室主编的《针灸歌诀》。

本歌以1991年1月实施的国家标准经穴部位为依据,编入经脉英文和拼音缩写、经穴数目、经脉主治和腧穴分寸。

实用性强,易于背诵掌握,应广为推广,为学习针灸必读。

(1989年国际针灸学会联合会确定经脉名称英文缩写全部为双字母,不同于1982年版。

另外,同际标准三焦经为TE,督脉为GV,任脉为CV。

与本歌不同)(1)肺经(LU)【歌诀】LU十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

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痛。

中府云门下一寸,云门锁骨下窝寻,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胸中线六寸平,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府下一寸擒,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凭。

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一寸突脉中,太渊纹上动脉动,鱼际大鱼骨边中,少商指甲根外角,去指甲角韭叶明。

【白话解】LU十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

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痛。

"LU”是手太阴肺经国际标准命名的英文缩写,本经共11个经穴,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

本经经穴主治胸肺部的疾患、咳嗽、喘、咳血、发热、咽喉疼痛。

中府云门下一寸,云门锁骨下窝寻,二穴相差隔一助,距胸中线六寸平。

中府穴位于胸前壁外上方、云门穴下l寸,距中线6寸,平第一肋间隙。

而云门恰在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府下一寸擒,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凭。

天府穴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腋前纹头下3寸处,侠白位于4寸处。

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中,孔最穴在尺泽、太渊连线,腕横纹上7寸。

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一寸突脉中,太渊纹上动脉动,鱼际大鱼骨边中,少商指甲根外角,去指甲角韭叶明。

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简易取法两手交叉食指尽头处即是列缺。

经渠位于桡动脉桡侧,腕横纹上l寸处,太渊位于桡动脉桡侧当腕横纹桡侧端的凹陷中,鱼际穴位于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0.1寸即如一韭叶宽的地方。

十四经腧穴及常用奇穴

十四经腧穴及常用奇穴
下腹部腧穴治下焦病:中极治膀胱病, 关元、气海治肝、肾、大肠及妇科病, 且治回阳救逆治虚证。
上腹部腧穴治中焦病:中脘治脾胃病。
胸部腧穴治上焦病:咳喘,胸痛,噎膈; 膻中兼治乳病;天突兼利咽喉。
颈部颏部腧穴治局部疾病:廉泉治舌咽 病;承浆治口腔病。
4.操作要点 腹部腧穴妊娠禁针; 膻中平刺; 天突向胸骨后方斜刺; 廉泉向舌根斜刺。
操作: 向上斜刺0.5 ~ 0.8寸。
太渊
定位:在腕掌侧横 纹桡侧,桡动脉 搏动。
取法:腕横纹分为 三等分,桡侧1/3 中点为穴。
作用:清宣肺气,复脉通络。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
痛, 无脉症,手腕痛。
应用: 肺系病—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配列 缺、合谷。 外经病—手腕痛配阳溪。 无脉症配内关。
取法:两手虎口垂直交叉, 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 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 为穴。
作用:祛风宣肺,通络止痛。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痛,半身不遂,口眼歪
斜,偏头痛,颈项强痛,牙痛。 应用:
肺 系 病——伤风咳嗽配合谷、风门、风池。咽 喉痛、咳嗽配照海。
头项疾病——头痛,颈项强痛配后溪。口眼歪斜 配地仓。
一、督脉
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小腹内, 出会阴,支脉入络 脑。
体表:从会阴沿骶、 腰、背、项正中上 头顶,下前额,经 鼻柱,止于上唇内。
腧穴
本经共28穴:长强、腰俞、腰阳关、 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 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 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 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 龈交。
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 羸瘦。 应用:中风脱证配神阙隔盐灸;虚劳羸瘦配足三里、脾 俞、大肠俞;月经不调(冲任不固)配三阴交、 血海;阳萎、遗精配大赫、肾俞、次髎;泄痢不 止、五更泄(肾阳虚衰)配太溪、肾俞。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慎针灸。

中医人必须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2018最新版),建议收藏!

中医人必须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2018最新版),建议收藏!

中医人必须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2018最新版),建议收藏!十四经络是由古人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分类并分别命名的。

虽然现代西医科学无法确定其科学性,但是在现代医学确定其科学性之前,为了方便深入研究,并且在治疗上取穴,所以就必须先使用古人所取的名称。

但是依照宋代的铜人腧穴图经分部取穴命名,可能比较难于记忆,暂时不采用。

目前常用的命名法是滑伯仁的十四经命名法。

12经脉和任、督2脉合称14经,是针灸、刮痧选穴配区的主要依据。

一条经脉包含了许多的穴位,然而业余爱好者毕竟不是医师,无需掌握十四条经脉上的全部362个穴位。

那么,到底需要掌握哪些呢?《保健按摩师(基础知识)》一书记载了官方的专家们选取的一百多个重要穴位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还请专业人士不吝指正。

该系列文章(14篇)已按顺序排列,点击相关标题链接即可阅读。

非常适合收藏和方便翻阅。

经络图整理不易,中医人厚德载物,请随手点个赞并留下你宝贵的一言。

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评论区下方留言,咨询。

中医笔记|中医人士需要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一)中医笔记|中医人士需要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二)中医笔记|中医人士需要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三)中医笔记|中医人士需要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四)中医笔记|中医人士必须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五)中医笔记|中医人士需要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六)中医笔记|中医人士必须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七)中医笔记|中医人士必须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八)中医笔记|中医人士必须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九)中医笔记|中医人士必须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十)中医笔记|中医人士必须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十一)中医笔记|中医人士必须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十二)中医笔记|中医人士必须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十三)中医笔记|中医人士必须掌握的十四经脉及其腧穴(十四)杏林学坛旨在打造最全面系统的中医人学习社区园地,帮助广大中医人和真心热爱中医的入门者,同时努力普及我国的中医技术和传播优秀的中医文化的信念。

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图

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图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太阴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少阴经
心病
神志病
手厥阴经
心胃病
主治
经名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阳明经
前头鼻口齿病
热病咽喉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目病耳病
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主治
经名
本经特点
三经相同
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热病眼病神志病
足太阳经
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足少阳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主治
经名
本经特点
三经相同
足太阴经
脾胃病
前阴病妇科病
足少阴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
足厥阴经
肝病
主治
经名
本经特点
二经相同
任脉
回阳固脱强壮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十四经穴的定位、针法、主治

十四经穴的定位、针法、主治

十四经穴的定位、针法、主治从今天开始我就给朋友以及广大中医推拿按摩及针灸爱好者接着说说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的体表定位、主治等。

任脉共计二十四穴,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寒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至面部、颈部、咽部、胸、腹、会阴等部位的病症。

本经徇行路线前面已说过由会阴向上至承浆,为便于学习,一是由承浆而下介绍,二是只介绍几个中医穴位常用的穴位。

(1)廉泉体表定位,在颈前部,结喉上方,仰头取穴。

主治舌强,舌迟缓,涎xian 出,舌下肿难言,口疮,喉闭,咳嗽,哮喘,聋哑,消渴等。

针尖稍斜向上方刺入,针感,以舌根麻胀为主。

(2)膻中体表定位,在胸前部,两乳头连线间的中点(一般多平齐第五胸肋关节的高度,仰卧位取穴。

主治短气,哮喘,肺痈,咳嗽,唾脓,咯血,心胸痛,产妇乳汁少,噫膈,鼓胀等。

针尖向下沿皮刺,针感,以局部胀为主。

(3)中脘在腹上部,上脘穴下一寸,即胸骨剑突尖与脐连线之中点处(脐上四寸),仰卧位取穴。

主治腹痛,腹胀,霍乱,呕吐,吐酸,胃脘痛,面色痿黄,饮食难化,臌胀,泄泻,便秘,头疼,失眠,高血压,急性胃肠炎等。

针五至八分,针感,多出现胀、麻或热感,沿任脉向上、向下放散,或向下方放散。

(4)气海在腹下部,当神阙穴(俗称肚脐眼)下一点五寸,,即脐与曲骨穴连线的上五分之三段的中点处,仰卧位取穴。

主治胃脘痛,腹肿胀,绕脐绞痛,脐下冷痛,水肿,臌胀,大便不通,小便赤涩,真气不足,阴症卵缩,四肢厥冷,子宫出血,赤白带下,经闭,月经不调,痛经--- 遗精,阳痿小儿遗尿,高血压,失眠等。

针感,多为胀感,沿任脉向下放散至外生殖器,或向上、或向下外方放散。

(5)关元脐下三寸处,曲骨穴上二寸,仰卧位取穴。

主治腹痛,痢疾,霍乱,泄泻,脱肛--- 黄疸,小便赤涩,遗尿,尿频,遗精,阳痿,妇人带下,子宫出血,月经不调 --- 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针五分至一寸二分,针前宜令患者排尿,孕妇不宜针。

经络腧穴学考试必备十四经脉穴位+经外奇穴(全)

经络腧穴学考试必备十四经脉穴位+经外奇穴(全)

一、手太阴肺经:中府: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云门: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天府: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侠白: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二、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二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三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偏历: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温溜: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下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上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肘髎: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手五里: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7寸。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

扶突: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人体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学好中医并不难!

人体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学好中医并不难!

人体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学好中医并不难!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经穴图谱,分部位总结,并按照十四经脉列出,总共有361穴,非常实用,建议中医都收藏了。

中医认为凡是归属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穴位。

这些腧穴因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路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不仅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作用,而且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症。

分布于十四经以外的腧穴有“经外奇穴”、“阿是穴”、“耳穴”等。

十四经穴表

十四经穴表
dàyíng
ST5
颊车
jiáchē
ST6
下关
xiàguān
ST7
头维
tóuwéi
ST8
人迎
rényíng
ST9
水突
shuǐtū
ST10
气舍
qìshè
ST11
缺盆
quēpén
ST12
气户
qìhù
ST13
库房
kùfáng
ST14
屋翳
wūyì
ST15
膺窗
yīngchuāng
ST16
乳中
rǔzhōng
ST17
商阳
shāngyáng
LI1
二间
èrjiān
LI2
三间
sānjiān
LI3
合谷
hégǔ
LI4
阳溪
yángxī
LI5
偏历
piānlì
LI6
温溜
wēnliū
LI7
下廉
xiàlián
LI8
上廉
shànglián
LI9
手三里
shǒusānlǐ
LI10
曲池
qūchí
LI11
肘髎
zhǒuliáo
LI12
手五里
shǒuwǔlǐ
PC2
曲泽
qūzé
PC3
郄门
xìmén
PC4
间使
jiānshǐ
PC5
内关
nèiguān
PC6
大陵
dàlíng
PC7
劳宫
láogōng
PC8
中冲
zhōngchōng
PC9

十四经穴经外奇穴195穴定位与主治歌诀

十四经穴经外奇穴195穴定位与主治歌诀

十四经穴经外奇穴195穴定位与主治歌诀十四经、经外奇穴共195穴定位与主治歌诀一、手太阴肺经1. 中府:咳喘胸痛肩背痛。

【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2. 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3. 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

【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4.列缺:咳喘咽痛肺系病,头项齿痛口眼歪。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5.太渊:咳喘无脉腕臂痛。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6.鱼际:咳血咽痛肺失音,小儿疳积为第一。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7.少商:肺系实热热痛衄,昏迷癫狂少商寻。

【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二、手阳明大肠经1. 商阳:齿痛咽痛五官病,昏迷热病商阳寻。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2. 合谷:头目口眼耳鼻齿,经闭滞产外感热。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3. 阳溪:头目耳疾手腕痛。

【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4. 偏历:耳鸣鼻衄手臂痛,腹部胀满与水肿。

【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5.手三里:上肢不遂臂无力,齿痛颊肿腹痛泻。

【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6.曲池:上肢热病高压癫,胃肠五官皮外科。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7. 臂臑:瘰疬目疾肩臂颈。

【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8肩髃:上肢不遂肩臂痛,隐疹特色肩髃寻。

【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9. 扶突:瘿气瘰疬咽肿痛,咳喘暴喑颈针麻。

【在喉结旁约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10.迎香:口歪胆蛔鼻塞衄。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三、足阳明胃经1. 承泣:夜盲近视迎风泪,目睑闰动目肿痛,面肌痉挛口眼歪。

经络腧穴各论

经络腧穴各论
❖ 主治病候:咳 嗽,气喘 , 胸痛,上肢内 侧疼痛。
整理ppt
5
中府
❖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 [操作]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 [附注]肺的“募”穴。
整理ppt
6
尺泽
❖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 。[主治]咳 嗽、咳血、潮热、气喘、咽喉肿痛、胸部胀 满、小儿惊风、肘臂挛痛、乳痈
整理ppt
17
迎香
❖ [定位]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面痒 ❖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
整理ppt
18
三、 足阳明胃经(45穴)
❖ 经脉循行 ❖ 1.起于鼻翼旁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2.与眼内角足太阳
经交会,3.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4.进入上齿龈内,5.回 出环绕口唇,6.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7.再向后沿 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8.沿着下颌角颊车,9.上行耳 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10.沿着发际,11.到达前额(头 维)。12.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13.进入缺 盆部,14.向下通过横膈,15.属于胃,联络脾脏。16.缺盆部直行 的脉:经乳头,17.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18.胃下口 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19.再由此下行至髀关,20. 直抵伏兔部,21.下至膝盖,22.沿着胫骨外侧前缘,23.下经足跗, 24.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历兑)。25.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 (足三里)处分出,26.进入足中趾外侧。27.从跗上(冲阳)分 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 脏腑经脉病候: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 口发歪狂,等咽证喉。肿痛,鼻衄,胸部整及理p膝pt 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19病,

十四经腧穴、奇穴

十四经腧穴、奇穴
(4)推法: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作有节律而缓慢均匀地推动。
养生作用
(1)治疗头面部疾病:在列缺穴处按摩,有助于治疗偏头痛、头痛、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咽喉炎、牙关紧闭、齿痛等头面部疾病。 (2)治疗上肢病变:手肘、腕无力及疼痛,半身不遂,可在列缺穴处按摩。
(3)治疗肺经病证: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及咳喘等肺经病证,均可按摩列缺穴。
说明
(1)按摩时,患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
(2)按掐时,列缺穴处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者为好。}
8经渠 经穴 腕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内侧与桡动脉之间陷中 直刺0.2-0.3寸 禁 咳嗽,气喘,喉痹,胸部胀满,掌中热,胸背痛
{jinqu(LU 8)
特异性:肺之募穴;手、足太阴经之交会穴。
功用: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 咳嗽、气喘、胸中胀闷、胸痛、肩背痛。
主治病症:
①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②肺结核、肺与支气管疾患,常可在此穴出现压痛,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③运动系统疾病: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如肩周炎。
{Chize(LU 5)
【标准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法】手掌向上,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皮神经外,还有头静脉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经头静脉、皮神经之间,穿肘深筋膜,进入肱桡肌。肱桡肌和其深面的肱肌之间有桡神经,该神经于此分为深、浅二支。深支支配肱桡肌,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
②以下各经穴针灸方法条中,除禁针穴外,一般仅介绍毫针的常规针法;灸法中除禁灸穴及特殊灸法外,一般均可温和灸10-20分钟,使局部皮肤发红,不再一一列述。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收藏)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收藏)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收藏)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

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

经穴一共有361个。

本文详解人体穴位,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至阴穴。

足太阳膀胱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呼吸系统:感冒、发烧、各种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

消化系统:消化不良、腹痛、痢疾、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急慢性胃肠炎、肝炎、胆囊炎。

泌尿生殖系统:肾炎、阳痿、睾丸炎、闭经、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糜烂。

其他疾病:失眠、腰背痛、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关节炎,经脉所过的肌肉痛。

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共28个: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足厥阴肝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盆腔炎、前列腺炎、疝气。

肝胆病:各种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肝脾肿大、抑郁症。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腧穴总论
公孙通冲脉 }合于心、胸、胃
内关通阴维脉 后溪通督脉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申脉通阳跷脉 临泣通带脉
}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外关通阳维脉 列缺通任脉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照海通阴跷脉
(十)交会穴 始见于《甲乙经》)
1.含义: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 交或会合的腧穴。
2.分布:头面、躯干部 3.应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无力
原络穴可配合应用,
称“原络配穴法”、“主客配穴 法”
例:先肝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病者为主)
—取肝经原穴太冲(主穴)
后胆病(后病者为客)
—取胆经络穴光明(客穴)
(四)俞穴 (首见于《灵枢》)
1.含义: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
的腧穴。十二俞穴。
2.分布:背腰部,均在膀胱经第
一侧线上
3.应用:治脏腑病变以及与脏腑 相关的五官、皮肉、筋脉病变
多用于脏病 (从阳引阴)
(五)募穴 (首见于《素问》)
1.含义: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 的腧穴。十二募穴。
2.分布:胸腹部,与其所属的脏 腑部位基本相一致,
分布于本经,也有分布于他经。 3.应用:治疗脏腑病变 多用于腑病 (从阴引阳)
《难经》阴病行阳……俞在阳。
《素问》阴病治阳
俞穴分布在背部,属阳,为阴病行阳的位置
共十五络:
十二经络穴、任脉络穴鸠尾、督 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
2.分布: 十二经络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位于腹部的络穴鸠尾散于腹部 督脉位于尾骨下的长强穴散于腹部 脾之大络大包穴分布于胸胁
3.应用: 十二经络穴治疗相表里两经的病变 任督络穴、脾之大络治躯干前后病变; 脾之大络还可治全身的关节痛、四肢
⑶指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腧穴论(十四经穴361加经外奇穴95共456穴)(生偏字注音:踝huai髁ke殷yin泺luo譩yi譆xi臑nao髃yu牖you翳yi瘈chi髎liao 膂lv迢tiao颔han辄zhe蠡li璇xuan玑ji宛yuan窟ku窿long)十二经络一、手太阴肺经(一)循行路径(分二条路径)1、脉起中焦,向下联络大肠,返行向上沿胃口过横膈入肺脏;从肺系横出腋下(中府穴),沿上臂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循小臂桡侧入寸口、上鱼际,出于手拇指内侧端(少商穴);2、其支脉,从手腕侧上方的列缺穴,沿食指内廉出指端(商阳穴),交接于手阳明大肠经。

(二)肺经主病脏肺位于胸腔内,分左二、右三共5个肺叶。

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开窍于鼻。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邪侵。

本经可治咳嗽、气喘、气短、咯血、伤风流涕、胸闷胀满、咽喉肿痛、上背闷痛及经脉循行经路疼痛症。

(三)手太阴肺经腧穴歌诀(11穴)太阴肺经一十一,离心举手阴上行,中府云门天府决,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二、手阳明大肠经(一)循行路径(分二条路径)1、脉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循食指拇侧经虎口入阳溪,沿小臂外侧前缘上行,过肘横纹桡端曲池穴,向上至上臂外缘,过肩峰上出诸阳之会大椎穴,折返颈前,注缺盆穴络肺,过膈肌,属大肠;2、其支脉,从缺盆上行颈部,经面颊入齿龈,复出上唇,左右两脉交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的迎香穴。

(二)大肠经主病大肠为庚金之府,与肺经相表里。

其脉亦居寸口。

脉实则属热,肠满不通,应予泻之;脉虚则属寒,肠鸣腹泻,应予补之。

本经可治结肠病、腹泻、肠鸣、下痢、便秘、鼻塞、咽痛、下齿痛、面瘫、前头痛等症。

(三)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歌诀(20穴)廿穴大肠手阳明,向心举手阳下行,桡侧背外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予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一)循行路径(分六条路径)1、脉起鼻翼两旁,上鼻根与膀胱经交会于睛明穴,沿鼻外承泣穴向下入上齿龈中,环绕嘴唇,向腮部出大迎穴,沿颊车穴经耳前(下关穴)上发际(头维穴)至前额神廷穴;2、一分支由大迎穴下行,沿喉咙入缺盆,过膈肌,入属胃腑,联络脾脏;3、一直行之脉由缺盆下乳内,沿脐两侧至少腹入气冲穴;4、一分支从胃脘循腹内下至气冲,与直行分支会合,下髀关,抵伏兔穴,入膝膑沿小腿外侧至足二趾、中趾之间;5、一分支从膝下三寸的足三里穴下行至中趾外侧端;6、另一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至拇趾内侧的隐白穴,交于脾经。

(二)胃经主病胃处中焦,为戊土之腑,仓廪之官,又称“太仓”。

主受纳,腐熟水谷,酸甘苦辛咸五味皆藏于胃中。

又为水谷之海,营养之源,供给全身营养。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经与脾经相表里,其脉位于右关部。

实则脉实,表现为唇口干燥,两颊经热,治则宜泻胃土;虚则脉虚,面色胱白,肠鸣腹痛,治以温补。

本经可治疗肠鸣、腹胀、呕吐、水肿、胃痛、口㖞、咽喉肿痛、上齿痛、糖尿病、精神病等。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歌诀(45穴)胃经头面下走趾,向心先行离心随,四十五穴足阳明,头维下关颊车停,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内庭历兑经穴终。

四、足太阴脾经(一)循行路径(分二条路径)1、脉起足拇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趾内侧赤白肉际至内踝前缘商丘穴上行于胫骨内侧,在踝上8寸后,行于足厥阴肝经之前,过膝,沿大腿内侧至冲门穴、府舍穴转入腹内,入属脾脏,联络胃腑,通过膈肌上行咽喉,连系舌根,散于舌下。

2、其分支由胃脘上行,注入心中,交按于手少阴心经。

(二)脾经主病脾位中焦,主运化。

脾统血,主升清,为全身输布水谷精微。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在体合肌肉,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神为意。

为胃提供精液,以便为全身输送营养物质。

脾属已土之脏,脉在右关。

脾实则消化机能好,肌肤滑润有光泽;脾虚则面黄肌瘦,全身乏力。

本经主治腹胀、胃脘痛、腹泻、痢疾、水肿、黄疸、小便不利、舌梗、肢体倦乏、心烦意懒等症。

(三)足太阴脾经腧穴歌诀(21穴)足太阴至舌下头,向心长行离心陡,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漏谷地机阴陵穴,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

五、手少阴心经(一)循行路径(分三条路径)1、脉起心中,出属心系,下行过膈肌,联络小肠;2、一分支从心系沿食管上行,连系目系;3、直行到心脉,由心系到肺,出于腋下极泉穴,顺上臂内侧后缘下行,达腕部神门入掌,出于小指桡侧末端少冲穴。

(二)心经主病心脏位于胸膈之上,称“君主之官”,是生命之本。

心在体合脉,上濡髓海(大脑),下辅三焦,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心似一部常动不息的血泵,供给全身血液。

心开窍于舌,故称“舌为心之苗”。

心属丁火之脏,其脉位于左寸口。

脉实属热,脉虚属寒。

本经主治心悸、心烦、心通、失眠、健忘、癫狂、盗汗、自汗、咽干、目黄、肋痛、舌强不语等症。

(三)手少阴心经腧穴歌诀(9穴)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

六、手太阳小肠经(一)循行路径(分三条路径)1、脉起小指端尺侧少泽穴,沿小指侧至腕,由小臂外侧过肘小海穴,顺上臂外侧后缘出肩后关节肩贞穴,绕肩胛交诸阳之会大椎穴,前至缺盆,下联络心,沿食管,过膈、胃、属小肠;2、其支脉由缺盆,沿颈上颊部至眼角童子髎穴,折入耳中听宫穴;3、另一支脉从颊上过鼻翼至内眼角。

(二)小肠经主病小肠受盛之官(即吸收营养),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并把剩余的水液和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分别送至膀胱和大肠。

小肠属丙火之腑,与心脏相表里。

脉位左寸口。

沉候为心脏,浮取为小肠脉。

实则脉实,心闷腹胀,口舌生疮;虚则脉虚,舌青畏寒,小便频数。

本经主治耳聋耳鸣、头项强直、肩臂肘痛、热病、面肿、神志病、小腹痛等。

(三)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歌诀(19穴)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薮,腕骨阳谷养老绳,支正小海外辅肘,肩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风曲垣首,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乃与天容偶,锐骨之端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

七、足太阳膀胱经(一)循行路径(分五条路径)1、脉起于睛明穴,上行过额交于头顶;2、一分支,从头顶分至耳上角;3、其直行之脉入脑,下出项部,沿肩胛内侧,夹脊柱下行至腰,入腰脊,络肾,属膀胱;4、又一分支,从腰中下贯于臀、膝后腘窝中;5、另一支脉,从肩内侧下行,至髀枢(大转子),循大腿外侧后缘下行,与前一支脉会合于腘中,下贯穿小腿,出外踝后部,沿京骨穴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

(二)膀胱经主病膀胱经为壬水之腑,与肾脏相表里。

脉居左尺部。

实症脉实,虚症脉虚。

本经主治头顶痛、后头痛、目黄、眼痛、小便不通、遗尿、鼻衄、癫狂、项、背、腰痛及本经络路径部位疼痛等症。

(三)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歌诀(67穴)足太阳经六十七,晴明目内红肉藏,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上寸半承光,通天络却玉枕昂,天柱后际大筋外,大杼背部第二行,风门肺俞厥阴四,心俞督俞膈俞胰,肝胆脾胃俱挨次,三焦肾气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仔细量,自从大杼至白环,各各节外寸半长,上髎次髎中复下,一空二空腰髁当,会阳阴尾骨外取,附分侠脊第三行,魄户膏肓与神堂,譩譆隔关魂门九,阳纲意舍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读,二十椎下秩边场,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到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是,承山飞扬踝跗阳,昆仑仆参连申脉,金门京骨束骨忙,通谷至阴小趾旁。

八、足少阴肾经(一)循行路径(分三条路径)1、脉起于足下小趾端,斜向足心涌泉穴,出然谷穴行于内踝后,别入足跟,上行于小腿内侧,出腘窝内缘,行大腿内侧后缘,贯穿脊柱,入于肾,络膀胱;2、其直行之脉,上贯肝、膈,入肺中,沿着喉咙到舌根;3、另一支脉,生于肺,联络心,注于胸中。

(二)肾经主病肾脏位于腰部两侧,故曰“腰为肾之腑”。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在体合骨,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

其华在发,在液为津,(可谓“津”贵于金。

)在志为恐。

肾属癸水之脏,亦似“水泵”。

脉居左尺,一脏二形;左尺为肾,右尺为命门。

实则脉实,小腹胀满,腰背强直,尿黄,舌噪;虚则脉虚,畏寒,阳萎,腰膝酸软,气短声浊。

肾经可治疗经脉径路所至之症以及气喘、咯血、舌干咽肿、阳萎、遗精、月经不调、腰背疼痛等病症。

(三)足少阴肾经腧穴歌诀(27穴)足少阴穴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溪溢,大钟水泉通照海,复溜交信筑宾实,阴谷膝内跗骨后,以上从足走至膝,横骨大赫联气穴,四满中注肓俞脐,商曲石关阴都密,通谷幽门寸半辟,折量腹上分十一,步廊神封膺灵墟,神藏或中俞府毕。

九、手厥阴心包经(一)循行路径(分三条路径)1、脉起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2、一支脉从胸肋部出腋下3寸天池穴,上行腋窝,沿上臂内侧正中线下行于肺经、心经之间,走肘中,行前臂两肌腱间,入掌,至中指端中冲穴;3、另一支脉从掌中沿无名指出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

(二)心包经主病心包,又称心包络,是包在心脏外面,保护心脏的包膜。

“象如仰盂,心居其中”。

本经主治心痛、心悸、心烦、谵语、癫痫、胸胁胀痛、腋肿、肘臂拘挛、手心热等症。

(三)手厥阴心包经腧穴歌诀(9穴)九穴心包手厥阴,天池天泉曲泽深,郄门间使内关对,大陵劳宫中冲侵。

十、手少阳三焦经(一)循行路径(分三条路径)1、脉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穴,沿指至腕阳池穴,上行于小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过肘沿上臂外侧至肩,交胆经后入缺盆,布散于心包络,过膈,属上、中、下三焦;2、一支脉从膻中上出缺盆,经颈后到耳后,出耳上角经面颊至目眶下;3、另一分脉从耳后入耳中经耳前,至眼外角丝竹空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二)三焦经主病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一般通指膈肌以上、心肺的系挂为上焦;膈、脐之间、脾胃的系挂为中焦;脐以下、肝肾的系挂为下焦。

三焦是气户的升降出入之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有总司全身诸气的作用。

本经主治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疼痛、目外眦痛、颊痛、肩、臂、肘、手痛等症。

(三)手少阳三焦经腧穴歌诀(23穴)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阳池外关支沟正,会宗三阳四渎长,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堂,天牖翳风瘈脉青,颅息角孙丝竹张,和髎耳门听有常。

十一、足少阳胆经(一)循行路径(分五条路径)1、脉起外眼角瞳子髎穴,上行头角,下抵耳后,沿颈下行于三焦经之前,至肩上交叉行于其后,入缺盆穴;2、一支脉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后方;3、一支脉从外眼角下至大迎穴,与三焦经会合于眼眶下,经颊车穴进颈,与前支会于缺盆,下行胸中,过膈,络肝,属胆,沿胁里出于气冲穴,绕阴部毛际,横行入环跳穴;4、另一支脉从缺盆下腋部,沿胸过季肋,与前支会于环跳,沿大腿外侧下行膝外,直下腓骨下端,经外踝前缘、足跗,入第四趾外侧端;5、又一支脉从足背第一、二趾骨间至大趾端,返行入趾甲,与足厥阴肝经交接至大敦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