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论(十四经穴361加经外奇穴95共456穴)

合集下载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

第一节概述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腧、输、俞”

一、十四经穴:清李学川《针灸逢源》361个

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简称“经穴”。

特点:

⑴十四经穴都定名、定位、归经、定主治、定刺灸方法,是腧穴的最高形式。

⑵十四经穴是腧穴的主干,全部分布在十四经主干线上(凡是经穴均分布在十四经上,而分布在十四经上的腧穴不见得都是经穴如印堂、太阳等)。

⑶十四经穴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主治范围广泛。

二、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文革期间,新穴剧增,如郝金凯《经外奇穴图谱》就载有1595个奇穴。现在临床常用的只有三十多个奇穴。

特点:

⑴有明确的名称、位置、但无经脉归属。

⑵较为分散,大部分不在经脉主干线上,即分布规律性不强。

⑶主治的针对性强。(主治单纯)

⑷有些虽名为奇穴,但实际上就是经穴。

⑸有的奇穴不是指一个穴位,而是多个穴位的组合。

⑹有一穴属于数经的现象。

三、阿是穴

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又称天应穴。

特点

⑴无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

⑵是腧穴的最早形式,阿是穴只要疗效确切,就可命名、定位、定主治,作为经外奇穴。

⑶阿是穴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多随疾病的发生而出现,随疾病的痊愈而消失。

⑷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阿是穴来源:①出自《内经》所说“以痛为腧”。②“阿是”之名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经络腧穴

经络腧穴
后缘 下 前缘 肢 中线
后缘
二、分布、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
(一)分布规律
四肢部
内侧
外侧
前缘
太阴
阳明


中线
厥阴
少阳
后缘
少阴
太阳
前缘
厥阴 太阴
阳明

中线
太阴 厥阴
少阳

后缘
少阴
太阳
头面部
躯干部
阳明经 面部、额部 侧面 足少阳经
太阳经
面颊、头顶、 枕项
背面
少阳经
头侧
胸腹面
足太阳经
足阳明经足 三阴经
厥阴经
十二经别:有加强二经脉中相为表里 的两经之间的联系作用。
别络: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 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手 ຫໍສະໝຸດ Baidu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循行部位
上 前缘 肢 中线
巅顶


足少阴、足阳明、足 太阴、足厥阴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头(面)

腧穴十四经络

腧穴十四经络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天枢——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合 穴”。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约一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八、足少阴肾经(27穴)
俞府 幽门
足 少 阴 肾 经 示 意 图
横骨
阴谷
水泉
交信 水泉
返回本节
涌泉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9穴)
起穴:天池→上肢内侧中间→止穴:中冲。 本经名穴:内关。 曲泽 ——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 尺侧。 主治:心痛,心悸,热病 。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 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原穴”。 主治:心悸,心痛,呕吐,癫狂。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20穴)
起穴:商阳→上肢外侧前缘→前头→止穴:迎香。 本经名穴:合谷、曲池、迎香。
商阳——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井穴”,主治:咽痛,热病,昏 迷。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原穴”, 主治:齿痛,咽痛,热病,口眼歪斜。(孕妇不宜针) 曲池——曲肘,当肘横纹外端凹陷中。→“合穴”,主治:热病,齿痛, 咽痛,腹痛。 肩髃——肩峰端下缘,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肩臂疼痛,上肢不遂 迎香——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主治:鼻塞,鼻衄,面部美容

【经络大全】经外穴(经外奇穴)

【经络大全】经外穴(经外奇穴)

【经络⼤全】经外⽳(经外奇⽳)

经外⽳,腧⽳分类名。过去称经外奇⽳。简称奇⽳。1991年1⽉1⽇始,据《中华⼈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部位》改称经外⽳。

奇,是相对于常⽽⾔,即以⼗四经经⽳为常。它是指既有定名。⼜有定位,临床⽤之有效,但尚未纳⼊⼗四经系统的腧⽳。

经外奇⽳,《黄帝内经》中已有零散记载,如《素问.刺症论》、“刺⼗指间”、“刺⾆下两脉”等,后《备急千⾦要⽅》、《外台秘要》等书记载甚多,⾄《奇效良⽅》才列“奇⽳”⼀门。

经外奇⽳分布⽐较分散,但与经络仍有密切联系,如印堂⽳与督脉,太阳⽳与三焦等。其中少数腧⽳,后来⼜补充到⼗四经⽳,如督脉的阳关⽳、中枢⽳、灵台⽳,膀胱经的眉冲⽳、膏肓俞⽳、厥阴俞⽳等。随着针灸学术的发展,现代的⼀些新⽳,诸如阑尾⽳、球后⽳等,亦⼊经外奇⽳之列。

头颈部⽳

编号⽳名拼⾳位置

EX-HN1四神聪siShencong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共四⽳。

EX-HN2当阳Dangyang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

EX-HN3印堂Yintang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EX-HN4鱼腰Yuyao在额部,瞳孔直上,眉⽑中。

EX-HN5太阳Taiyang在颞部,当眉梢与⽬外眦之间,向后约⼀横指的凹陷处。EX-HN6⽿尖Erjian在⽿廓的上⽅,当折⽿向前,⽿廓上⽅的尖端处。

Ex-HN7球后Qiuhou在⾯部,当眶下缘外四分之⼀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

Ex-HN8上迎⾹Shangyingxiang在⾯部,当⿐翼软⾻与⿐甲的交界处,近⿐唇沟上端处。EX-HN9内迎⾹Neiyingxiang在⿐孔内,当⿐翼软⾻与⿐甲交界的粘膜处。

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

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
十二经络脉均从本经肘膝以下的络穴分 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络脉从鸠尾穴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 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分出后散布于头, 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h
43
(五)十二经筋
1.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濡养、结 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2.作用:联络筋骨,屈伸关节,维持人体 的正常运动。
2.作用: ①加强表里经脉、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②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沟通内外。 ③扩大了阴经及其腧穴的主治范围。
h
36
3.特点:
①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循行分布具有: “离、入、出、合”的特点:
从四肢部肘膝以上正经别出——离 入于胸腹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 浅出于体表上行出于头颈部——出 在头颈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合
心 足太阴脾经 大趾端 足阳明胃经
中 手少阴心经 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目
胸 足少阴肾经
小趾端 足太阳膀胱经
内 眦
中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
目外眦
肺中 足厥阴肝经 大趾端 足少阳胆经
h
28
h
29
h
30
h
31
(二)奇经八脉
• 1.含义:“奇”有“奇特”“奇异”之意, “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 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道而行 ”的八条经脉,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1、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 2、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18页
太阳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
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 。 【取穴】
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 ,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 后约一横指凹陷处。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19页
太阳
玉液
【定位】 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
右侧静脉上。 【取穴】
正坐位,张口,在舌系 带静脉处取穴。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43页
玉液
【功用】 清泻热邪,生津止渴。
【主治病症】 1、急性扁挑体炎,口腔溃疡,舌炎,咽炎。 2、消渴。
【刺灸法】 点刺出血。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44页
金津、玉液
【临床利用】 1、双蛾风,喉闭不通:少商、金津玉液、十宣。 2、口内生疮,臭秽不可近:十宣、人中、金津玉
子髎 、光明、三阴交。 4、中心性视网膜炎:风池、翳明、合谷、三阴交
部翳风穴后1寸。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47页
翳明
【功用】 明目聪耳,宁心安神。
【主治病症】 近视,远视,雀盲,早期白内障。
【刺灸法】 直刺0.5-1寸。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48页
翳明
【临床利用】 1、屈光不正:翳明、睛明。 2、色盲:翳明、风池、攒竹、太阳。 3、视神经萎缩:球后、翳明;配穴:内睛明、瞳

经络腧穴

经络腧穴

输——关节痛
经——喘咳 合——六腑病症
二、原穴
• 定义:原穴是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 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 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 十二原穴歌 • 胆出丘墟肝太冲,小肠腕骨是原中, • 心出神门原内过,或胃冲阳气不通, • 脾出太白肠合谷,肺原本出太渊内, • 膀胱京骨阳池焦,肾出太溪大陵包。
(二)人事物象类
1、以动植物名称命名 如鸠尾、伏兔、犊鼻、鱼际、攒竹等。 2、以建筑居处命名 如曲垣 、天窗 、地仓、玉堂 、内庭、 紫宫、库房、梁门、府舍等。 3、以生活用具命名 4、以人事活动命名 如地机、颊车、天鼎、大钟、缺盆等。 如人迎、百会、归来等。
(三)形态功能类
1、以解剖部位命名
2、以脏腑功能命名 3、以经络阴阳命名
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规律
前 胸膺部 胁腹部 少腹部 后 上背部 下背部 腰尻部 主治 肺、心(上焦病) 肝、胆、脾、胃(中焦病) 前后阴、肾、肠、膀胱(下焦病)
头面颈项部
第三节 特定穴
• 定义: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包括五腧 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 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交会 穴。)
九、下合穴
• 定义: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 六个腧穴。均在膝关节以下或附近。
• 内容: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就是其本经合穴, 而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小肠的下合穴 (下巨虚)均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委阳) 在膀胱经。

经络腧穴_腧穴总论

经络腧穴_腧穴总论
的直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 ,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5/17/2020
经络腧穴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 ,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
合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5/17/2020
经络腧穴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 、骨度分寸法 二 、体表标志法 三 、手指比量法 四 、简便取穴法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5/17/2020
经络腧穴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三经同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5/17/2020
肺、喉病} 心病 心、 胃病
神志病}
前头、 口、齿、鼻病 侧头、 胁肋病
5/17/2020
经络腧穴
(五)下合穴
概念 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手三阳经在上肢原有合穴 ,此六穴均在下肢, 为区别 ,故称“下合穴 ”。 部位 、作用 足三阳经下合穴位于本经; 大、小肠经下合穴位于胃经; 三焦经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治疗六腑病变
5/17/2020
经络腧穴
(六)八会穴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与腧穴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与腧穴

第九单元经络与腧穴

“经络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

考试大纲

第九单元经络与腧穴

细目一经络概论

细目二十二经脉

细目三奇经八脉

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细目六腧穴概论

细目七手太阴肺经、穴

细目八手阳明大肠经、穴

细目九足阳明胃经、穴

细目十足太阴脾经、穴

细目十一手少阴心经、穴

细目十二手太阳小肠经、穴

细目十三足太阳膀胱经、穴

细目十四足少阴肾经、穴

细目十五手厥阴心包经、穴

细目十六手少阳三焦经、穴

细目十七足少阳胆经、穴

细目十八足厥阴肝经、穴

细目十九督脉经、穴

细目二十任脉经、穴

细目二十一常用奇穴

细目二十二特定穴

细目一经络概论

“中医学的经络是一个大的概念,似乎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脉管系统、神经系统、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的部分形态和生理功

能及病理现象。”

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为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内容、循行分布规律、生理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种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的组成

【例题】

浮于表面的络脉叫做

A.经脉

B.络脉

C.皮部

D.孙络

E.浮络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细目二十二经脉

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即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为十二脏腑所属络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经外奇穴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经外奇穴
按:本穴与督脉、膀胱经密切相关
5、太阳 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
1寸处凹陷中。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
眩,面瘫。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
或点刺出血,可灸。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11、牵正 定位:耳垂前0.5~1寸处。 主治:1、口眼歪斜;
2、口疮,口臭,下 牙痛。 刺灸:向前斜刺0.5~0.8寸; 可灸
点刺出血;可灸。
(二)胸腹部穴
1、子宫穴 定位:中极穴旁开3寸。
主治:子宫脱垂,痛经, 崩漏,阴挺,月经不调, 不孕。 刺灸:直刺0.8~1.2;可灸。
子宫穴----
(三)背部穴
1、定喘 定位:大椎穴旁开0.5寸。 主治;气喘,咳嗽,肩背痛,
上肢疼痛不举。 刺灸:直刺0.5~0.8寸。
2、夹脊(华佗夹脊) 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
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主治范围广,其中上胸
部穴位治疗心肺疾病,上肢 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 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 腹及下肢疾病。 刺灸:斜刺0.5~1寸;可灸。
6、腰眼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
旁开3.5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
带下。 刺灸:直刺0.5~1寸 ;可
灸。
(四)上肢部穴
8、十宣 定位:手十指尖端,距指
甲0.1寸。 主治:急救:昏迷,癫痫,
高热,咽喉肿痛。 刺灸:浅刺0.1~0.2寸,

经络腧穴学考试必备十四经脉穴位+经外奇穴(全)

经络腧穴学考试必备十四经脉穴位+经外奇穴(全)

一、手太阴肺经:

中府: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云门: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天府: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侠白: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二、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二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三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偏历: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温溜: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下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上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肘髎: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穴位数据库(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共501个人体穴位)-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共501个人体穴位)-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共501个人体穴位)-附图片

1、手太阴肺经

2、手阳明大肠经

4、足太阴脾经

5、手少阴心经

6、手太阳小肠经

8、足少阴肾经

9、手厥阴心包经

10、手少阳三焦经

11、足少阳胆经

12、足厥阴肝经

13、督脉

15、经外头颈

16、经外胸腹

17、经外背腰

19、经外下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腧穴论(十四经穴361加经外奇穴95共456穴)

(生偏字注音:踝huai髁ke殷yin泺luo譩yi譆xi臑nao髃yu牖you翳yi瘈chi髎liao 膂lv迢tiao颔han辄zhe蠡li璇xuan玑ji宛yuan窟ku窿long)

十二经络

一、手太阴肺经

(一)循行路径(分二条路径)

1、脉起中焦,向下联络大肠,返行向上沿胃口过横膈入肺脏;从肺系横出腋下(中府穴),沿上臂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循小臂桡侧入寸口、上鱼际,出于手拇指内侧端(少商穴);

2、其支脉,从手腕侧上方的列缺穴,沿食指内廉出指端(商阳穴),交接于手阳明大肠经。

(二)肺经主病

脏肺位于胸腔内,分左二、右三共5个肺叶。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开窍于鼻。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邪侵。本经可治咳嗽、气喘、气短、咯血、伤风流涕、胸闷胀满、咽喉肿痛、上背闷痛及经脉循行经路疼痛症。

(三)手太阴肺经腧穴歌诀(11穴)太阴肺经一十一,离心举手阴上行,中府云门天府决,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一)循行路径(分二条路径)

1、脉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循食指拇侧经虎口入阳溪,沿小臂外侧前缘上行,过肘横纹桡端曲池穴,向上至上臂外缘,过肩峰上出诸阳之会大椎穴,折返颈前,注缺盆穴络肺,过膈肌,属大肠;

2、其支脉,从缺盆上行颈部,经面颊入齿龈,复出上唇,左右两脉交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的迎香穴。

(二)大肠经主病

大肠为庚金之府,与肺经相表里。其脉亦居寸口。脉实则属热,肠满不通,应予泻之;脉虚则属寒,肠鸣腹泻,应予补之。本经可治结肠病、腹泻、肠鸣、下痢、便秘、鼻塞、咽痛、下齿痛、面瘫、前头痛等症。

(三)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歌诀(20穴)廿穴大肠手阳明,向心举手阳下行,桡侧背外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

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予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一)循行路径(分六条路径)

1、脉起鼻翼两旁,上鼻根与膀胱经交会于睛明穴,沿鼻外承泣穴向下入上齿龈中,环绕嘴唇,向腮部出大迎穴,沿颊车穴经耳前(下关穴)上发际(头维穴)至前额神廷穴;

2、一分支由大迎穴下行,沿喉咙入缺盆,过膈肌,入属胃腑,联络脾脏;

3、一直行之脉由缺盆下乳内,沿脐两侧至少腹入气冲穴;

4、一分支从胃脘循腹内下至气冲,与直行分支会合,下髀关,抵伏兔穴,入膝膑沿小腿外侧至足二趾、中趾之间;

5、一分支从膝下三寸的足三里穴下行至中趾外侧端;

6、另一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至拇趾内侧的隐白穴,交于脾经。

(二)胃经主病

胃处中焦,为戊土之腑,仓廪之官,又称“太仓”。主受纳,腐熟水谷,酸甘苦辛咸五味皆藏于胃中。又为水谷之海,营养之源,供给全身营养。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经与脾经相表里,其脉位于右关部。实则脉实,表现为唇口干燥,两颊经热,治则宜泻胃土;虚则脉虚,面色胱白,肠鸣腹痛,治以温补。本经可治疗肠鸣、腹胀、呕吐、水肿、胃痛、口㖞、咽喉肿痛、上齿痛、糖尿病、精神病等。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歌诀(45穴)胃经头面下走趾,向心先行离心随,四十五穴足阳明,头维下关颊车停,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

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内庭历兑经穴终。

四、足太阴脾经

(一)循行路径(分二条路径)

1、脉起足拇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趾内侧赤白肉际至内踝前缘商丘穴上行于胫骨内侧,在踝上8寸后,行于足厥阴肝经之前,过膝,沿大腿内侧至冲门穴、府舍穴转入腹内,入属脾脏,联络胃腑,通过膈肌上行咽喉,连系舌根,散于舌下。

2、其分支由胃脘上行,注入心中,交按于手少阴心经。

(二)脾经主病

脾位中焦,主运化。脾统血,主升清,为全身输布水谷精微。“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在体合肌肉,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神为意。为胃提供精液,以便为全身输送营养物质。

脾属已土之脏,脉在右关。脾实则消化机能好,肌肤滑润有光泽;脾虚则面黄肌瘦,全身乏力。本经主治腹胀、胃脘痛、腹泻、痢疾、水肿、黄疸、小便不利、舌梗、肢体倦乏、心烦意懒等症。

(三)足太阴脾经腧穴歌诀(21穴)足太阴至舌下头,向心长行离心陡,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漏谷地机阴陵穴,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

五、手少阴心经

(一)循行路径(分三条路径)

1、脉起心中,出属心系,下行过膈肌,联络小肠;

2、一分支从心系沿食管上行,连系目系;

3、直行到心脉,由心系到肺,出于腋下极泉穴,顺上臂内侧后缘下行,达腕部神门入掌,出于小指桡侧末端少冲穴。

(二)心经主病

心脏位于胸膈之上,称“君主之官”,是生命之本。心在体合脉,上濡髓海(大脑),下辅三焦,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心似一部常动不息的血泵,供给全身血液。心开窍于舌,故称“舌为心之苗”。

心属丁火之脏,其脉位于左寸口。脉实属热,脉虚属寒。本经主治心悸、心烦、心通、失眠、健忘、癫狂、盗汗、自汗、咽干、目黄、肋痛、舌强不语等症。

(三)手少阴心经腧穴歌诀(9穴)

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一)循行路径(分三条路径)

1、脉起小指端尺侧少泽穴,沿小指侧至腕,由小臂外侧过肘小海穴,顺上臂外侧后缘出肩后关节肩贞穴,绕肩胛交诸阳之会大椎穴,前至缺盆,下联络心,沿食管,过膈、胃、属小肠;

2、其支脉由缺盆,沿颈上颊部至眼角童子髎穴,折入耳中听宫穴;

3、另一支脉从颊上过鼻翼至内眼角。

(二)小肠经主病

小肠受盛之官(即吸收营养),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并把剩余的水液和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分别送至膀胱和大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