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论(十四经穴361加经外奇穴95共456穴)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
第一节概述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腧、输、俞”
一、十四经穴:清李学川《针灸逢源》361个
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简称“经穴”。
特点:
⑴十四经穴都定名、定位、归经、定主治、定刺灸方法,是腧穴的最高形式。
⑵十四经穴是腧穴的主干,全部分布在十四经主干线上(凡是经穴均分布在十四经上,而分布在十四经上的腧穴不见得都是经穴如印堂、太阳等)。
⑶十四经穴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主治范围广泛。
二、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文革期间,新穴剧增,如郝金凯《经外奇穴图谱》就载有1595个奇穴。现在临床常用的只有三十多个奇穴。
特点:
⑴有明确的名称、位置、但无经脉归属。
⑵较为分散,大部分不在经脉主干线上,即分布规律性不强。
⑶主治的针对性强。(主治单纯)
⑷有些虽名为奇穴,但实际上就是经穴。
⑸有的奇穴不是指一个穴位,而是多个穴位的组合。
⑹有一穴属于数经的现象。
三、阿是穴
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又称天应穴。
特点
⑴无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
⑵是腧穴的最早形式,阿是穴只要疗效确切,就可命名、定位、定主治,作为经外奇穴。
⑶阿是穴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多随疾病的发生而出现,随疾病的痊愈而消失。
⑷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阿是穴来源:①出自《内经》所说“以痛为腧”。②“阿是”之名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经络腧穴
后缘
二、分布、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
(一)分布规律
四肢部
内侧
外侧
前缘
太阴
阳明
上
肢
中线
厥阴
少阳
后缘
少阴
太阳
前缘
厥阴 太阴
阳明
下
中线
太阴 厥阴
少阳
肢
后缘
少阴
太阳
头面部
躯干部
阳明经 面部、额部 侧面 足少阳经
太阳经
面颊、头顶、 枕项
背面
少阳经
头侧
胸腹面
足太阳经
足阳明经足 三阴经
厥阴经
十二经别:有加强二经脉中相为表里 的两经之间的联系作用。
别络: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 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手 ຫໍສະໝຸດ Baidu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足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循行部位
上 前缘 肢 中线
巅顶
内
外
足少阴、足阳明、足 太阴、足厥阴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头(面)
胸
腧穴十四经络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天枢——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合 穴”。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约一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八、足少阴肾经(27穴)
俞府 幽门
足 少 阴 肾 经 示 意 图
横骨
阴谷
水泉
交信 水泉
返回本节
涌泉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9穴)
起穴:天池→上肢内侧中间→止穴:中冲。 本经名穴:内关。 曲泽 ——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 尺侧。 主治:心痛,心悸,热病 。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 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原穴”。 主治:心悸,心痛,呕吐,癫狂。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二、手阳明大肠经(20穴)
起穴:商阳→上肢外侧前缘→前头→止穴:迎香。 本经名穴:合谷、曲池、迎香。
商阳——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井穴”,主治:咽痛,热病,昏 迷。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原穴”, 主治:齿痛,咽痛,热病,口眼歪斜。(孕妇不宜针) 曲池——曲肘,当肘横纹外端凹陷中。→“合穴”,主治:热病,齿痛, 咽痛,腹痛。 肩髃——肩峰端下缘,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肩臂疼痛,上肢不遂 迎香——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主治:鼻塞,鼻衄,面部美容
【经络大全】经外穴(经外奇穴)
【经络⼤全】经外⽳(经外奇⽳)
经外⽳,腧⽳分类名。过去称经外奇⽳。简称奇⽳。1991年1⽉1⽇始,据《中华⼈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部位》改称经外⽳。
奇,是相对于常⽽⾔,即以⼗四经经⽳为常。它是指既有定名。⼜有定位,临床⽤之有效,但尚未纳⼊⼗四经系统的腧⽳。
经外奇⽳,《黄帝内经》中已有零散记载,如《素问.刺症论》、“刺⼗指间”、“刺⾆下两脉”等,后《备急千⾦要⽅》、《外台秘要》等书记载甚多,⾄《奇效良⽅》才列“奇⽳”⼀门。
经外奇⽳分布⽐较分散,但与经络仍有密切联系,如印堂⽳与督脉,太阳⽳与三焦等。其中少数腧⽳,后来⼜补充到⼗四经⽳,如督脉的阳关⽳、中枢⽳、灵台⽳,膀胱经的眉冲⽳、膏肓俞⽳、厥阴俞⽳等。随着针灸学术的发展,现代的⼀些新⽳,诸如阑尾⽳、球后⽳等,亦⼊经外奇⽳之列。
头颈部⽳
编号⽳名拼⾳位置
EX-HN1四神聪siShencong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共四⽳。
EX-HN2当阳Dangyang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
EX-HN3印堂Yintang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EX-HN4鱼腰Yuyao在额部,瞳孔直上,眉⽑中。
EX-HN5太阳Taiyang在颞部,当眉梢与⽬外眦之间,向后约⼀横指的凹陷处。EX-HN6⽿尖Erjian在⽿廓的上⽅,当折⽿向前,⽿廓上⽅的尖端处。
Ex-HN7球后Qiuhou在⾯部,当眶下缘外四分之⼀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
Ex-HN8上迎⾹Shangyingxiang在⾯部,当⿐翼软⾻与⿐甲的交界处,近⿐唇沟上端处。EX-HN9内迎⾹Neiyingxiang在⿐孔内,当⿐翼软⾻与⿐甲交界的粘膜处。
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
h
43
(五)十二经筋
1.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濡养、结 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2.作用:联络筋骨,屈伸关节,维持人体 的正常运动。
2.作用: ①加强表里经脉、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②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沟通内外。 ③扩大了阴经及其腧穴的主治范围。
h
36
3.特点:
①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循行分布具有: “离、入、出、合”的特点:
从四肢部肘膝以上正经别出——离 入于胸腹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 浅出于体表上行出于头颈部——出 在头颈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合
心 足太阴脾经 大趾端 足阳明胃经
中 手少阴心经 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目
胸 足少阴肾经
小趾端 足太阳膀胱经
内 眦
中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
目外眦
肺中 足厥阴肝经 大趾端 足少阳胆经
h
28
h
29
h
30
h
31
(二)奇经八脉
• 1.含义:“奇”有“奇特”“奇异”之意, “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经脉。 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别道而行 ”的八条经脉,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18页
太阳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
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 。 【取穴】
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 ,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 后约一横指凹陷处。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19页
太阳
玉液
【定位】 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
右侧静脉上。 【取穴】
正坐位,张口,在舌系 带静脉处取穴。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43页
玉液
【功用】 清泻热邪,生津止渴。
【主治病症】 1、急性扁挑体炎,口腔溃疡,舌炎,咽炎。 2、消渴。
【刺灸法】 点刺出血。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44页
金津、玉液
【临床利用】 1、双蛾风,喉闭不通:少商、金津玉液、十宣。 2、口内生疮,臭秽不可近:十宣、人中、金津玉
子髎 、光明、三阴交。 4、中心性视网膜炎:风池、翳明、合谷、三阴交
部翳风穴后1寸。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47页
翳明
【功用】 明目聪耳,宁心安神。
【主治病症】 近视,远视,雀盲,早期白内障。
【刺灸法】 直刺0.5-1寸。
经络腧穴各论新版
第48页
翳明
【临床利用】 1、屈光不正:翳明、睛明。 2、色盲:翳明、风池、攒竹、太阳。 3、视神经萎缩:球后、翳明;配穴:内睛明、瞳
经络腧穴
输——关节痛
经——喘咳 合——六腑病症
二、原穴
• 定义:原穴是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 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 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 十二原穴歌 • 胆出丘墟肝太冲,小肠腕骨是原中, • 心出神门原内过,或胃冲阳气不通, • 脾出太白肠合谷,肺原本出太渊内, • 膀胱京骨阳池焦,肾出太溪大陵包。
(二)人事物象类
1、以动植物名称命名 如鸠尾、伏兔、犊鼻、鱼际、攒竹等。 2、以建筑居处命名 如曲垣 、天窗 、地仓、玉堂 、内庭、 紫宫、库房、梁门、府舍等。 3、以生活用具命名 4、以人事活动命名 如地机、颊车、天鼎、大钟、缺盆等。 如人迎、百会、归来等。
(三)形态功能类
1、以解剖部位命名
2、以脏腑功能命名 3、以经络阴阳命名
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规律
前 胸膺部 胁腹部 少腹部 后 上背部 下背部 腰尻部 主治 肺、心(上焦病) 肝、胆、脾、胃(中焦病) 前后阴、肾、肠、膀胱(下焦病)
头面颈项部
第三节 特定穴
• 定义: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 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包括五腧 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 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交会 穴。)
九、下合穴
• 定义: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 六个腧穴。均在膝关节以下或附近。
• 内容: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就是其本经合穴, 而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小肠的下合穴 (下巨虚)均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委阳) 在膀胱经。
经络腧穴_腧穴总论
别名 窦氏八穴 ,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5/17/2020
经络腧穴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 ,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
合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5/17/2020
经络腧穴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 、骨度分寸法 二 、体表标志法 三 、手指比量法 四 、简便取穴法
——共性
熟悉经脉的循行,才能把握腧穴作用
(二) 分部主治规律 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有关。
5/17/2020
经络腧穴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三经同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5/17/2020
肺、喉病} 心病 心、 胃病
神志病}
前头、 口、齿、鼻病 侧头、 胁肋病
5/17/2020
经络腧穴
(五)下合穴
概念 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手三阳经在上肢原有合穴 ,此六穴均在下肢, 为区别 ,故称“下合穴 ”。 部位 、作用 足三阳经下合穴位于本经; 大、小肠经下合穴位于胃经; 三焦经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治疗六腑病变
5/17/2020
经络腧穴
(六)八会穴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经络与腧穴
第九单元经络与腧穴
“经络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
考试大纲
第九单元经络与腧穴
细目一经络概论
细目二十二经脉
细目三奇经八脉
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细目六腧穴概论
细目七手太阴肺经、穴
细目八手阳明大肠经、穴
细目九足阳明胃经、穴
细目十足太阴脾经、穴
细目十一手少阴心经、穴
细目十二手太阳小肠经、穴
细目十三足太阳膀胱经、穴
细目十四足少阴肾经、穴
细目十五手厥阴心包经、穴
细目十六手少阳三焦经、穴
细目十七足少阳胆经、穴
细目十八足厥阴肝经、穴
细目十九督脉经、穴
细目二十任脉经、穴
细目二十一常用奇穴
细目二十二特定穴
细目一经络概论
“中医学的经络是一个大的概念,似乎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脉管系统、神经系统、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的部分形态和生理功
能及病理现象。”
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为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内容、循行分布规律、生理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种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的组成
【例题】
浮于表面的络脉叫做
A.经脉
B.络脉
C.皮部
D.孙络
E.浮络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细目二十二经脉
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即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为十二脏腑所属络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经外奇穴
5、太阳 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
1寸处凹陷中。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
眩,面瘫。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
或点刺出血,可灸。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11、牵正 定位:耳垂前0.5~1寸处。 主治:1、口眼歪斜;
2、口疮,口臭,下 牙痛。 刺灸:向前斜刺0.5~0.8寸; 可灸
点刺出血;可灸。
(二)胸腹部穴
1、子宫穴 定位:中极穴旁开3寸。
主治:子宫脱垂,痛经, 崩漏,阴挺,月经不调, 不孕。 刺灸:直刺0.8~1.2;可灸。
子宫穴----
(三)背部穴
1、定喘 定位:大椎穴旁开0.5寸。 主治;气喘,咳嗽,肩背痛,
上肢疼痛不举。 刺灸:直刺0.5~0.8寸。
2、夹脊(华佗夹脊) 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
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主治范围广,其中上胸
部穴位治疗心肺疾病,上肢 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 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 腹及下肢疾病。 刺灸:斜刺0.5~1寸;可灸。
6、腰眼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
旁开3.5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
带下。 刺灸:直刺0.5~1寸 ;可
灸。
(四)上肢部穴
8、十宣 定位:手十指尖端,距指
甲0.1寸。 主治:急救:昏迷,癫痫,
高热,咽喉肿痛。 刺灸:浅刺0.1~0.2寸,
经络腧穴学考试必备十四经脉穴位+经外奇穴(全)
一、手太阴肺经:
中府: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云门: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天府: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侠白: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二、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二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三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偏历: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温溜: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下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上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肘髎: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穴位数据库(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共501个人体穴位)-附图片
穴位数据库(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共501个人体穴位)-附图片
1、手太阴肺经
2、手阳明大肠经
4、足太阴脾经
5、手少阴心经
6、手太阳小肠经
8、足少阴肾经
9、手厥阴心包经
10、手少阳三焦经
11、足少阳胆经
12、足厥阴肝经
13、督脉
15、经外头颈
16、经外胸腹
17、经外背腰
19、经外下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腧穴论(十四经穴361加经外奇穴95共456穴)
(生偏字注音:踝huai髁ke殷yin泺luo譩yi譆xi臑nao髃yu牖you翳yi瘈chi髎liao 膂lv迢tiao颔han辄zhe蠡li璇xuan玑ji宛yuan窟ku窿long)
十二经络
一、手太阴肺经
(一)循行路径(分二条路径)
1、脉起中焦,向下联络大肠,返行向上沿胃口过横膈入肺脏;从肺系横出腋下(中府穴),沿上臂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循小臂桡侧入寸口、上鱼际,出于手拇指内侧端(少商穴);
2、其支脉,从手腕侧上方的列缺穴,沿食指内廉出指端(商阳穴),交接于手阳明大肠经。
(二)肺经主病
脏肺位于胸腔内,分左二、右三共5个肺叶。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开窍于鼻。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邪侵。本经可治咳嗽、气喘、气短、咯血、伤风流涕、胸闷胀满、咽喉肿痛、上背闷痛及经脉循行经路疼痛症。
(三)手太阴肺经腧穴歌诀(11穴)太阴肺经一十一,离心举手阴上行,中府云门天府决,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一)循行路径(分二条路径)
1、脉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循食指拇侧经虎口入阳溪,沿小臂外侧前缘上行,过肘横纹桡端曲池穴,向上至上臂外缘,过肩峰上出诸阳之会大椎穴,折返颈前,注缺盆穴络肺,过膈肌,属大肠;
2、其支脉,从缺盆上行颈部,经面颊入齿龈,复出上唇,左右两脉交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的迎香穴。
(二)大肠经主病
大肠为庚金之府,与肺经相表里。其脉亦居寸口。脉实则属热,肠满不通,应予泻之;脉虚则属寒,肠鸣腹泻,应予补之。本经可治结肠病、腹泻、肠鸣、下痢、便秘、鼻塞、咽痛、下齿痛、面瘫、前头痛等症。
(三)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歌诀(20穴)廿穴大肠手阳明,向心举手阳下行,桡侧背外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
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予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一)循行路径(分六条路径)
1、脉起鼻翼两旁,上鼻根与膀胱经交会于睛明穴,沿鼻外承泣穴向下入上齿龈中,环绕嘴唇,向腮部出大迎穴,沿颊车穴经耳前(下关穴)上发际(头维穴)至前额神廷穴;
2、一分支由大迎穴下行,沿喉咙入缺盆,过膈肌,入属胃腑,联络脾脏;
3、一直行之脉由缺盆下乳内,沿脐两侧至少腹入气冲穴;
4、一分支从胃脘循腹内下至气冲,与直行分支会合,下髀关,抵伏兔穴,入膝膑沿小腿外侧至足二趾、中趾之间;
5、一分支从膝下三寸的足三里穴下行至中趾外侧端;
6、另一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至拇趾内侧的隐白穴,交于脾经。
(二)胃经主病
胃处中焦,为戊土之腑,仓廪之官,又称“太仓”。主受纳,腐熟水谷,酸甘苦辛咸五味皆藏于胃中。又为水谷之海,营养之源,供给全身营养。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经与脾经相表里,其脉位于右关部。实则脉实,表现为唇口干燥,两颊经热,治则宜泻胃土;虚则脉虚,面色胱白,肠鸣腹痛,治以温补。本经可治疗肠鸣、腹胀、呕吐、水肿、胃痛、口㖞、咽喉肿痛、上齿痛、糖尿病、精神病等。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歌诀(45穴)胃经头面下走趾,向心先行离心随,四十五穴足阳明,头维下关颊车停,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
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内庭历兑经穴终。
四、足太阴脾经
(一)循行路径(分二条路径)
1、脉起足拇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趾内侧赤白肉际至内踝前缘商丘穴上行于胫骨内侧,在踝上8寸后,行于足厥阴肝经之前,过膝,沿大腿内侧至冲门穴、府舍穴转入腹内,入属脾脏,联络胃腑,通过膈肌上行咽喉,连系舌根,散于舌下。
2、其分支由胃脘上行,注入心中,交按于手少阴心经。
(二)脾经主病
脾位中焦,主运化。脾统血,主升清,为全身输布水谷精微。“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在体合肌肉,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神为意。为胃提供精液,以便为全身输送营养物质。
脾属已土之脏,脉在右关。脾实则消化机能好,肌肤滑润有光泽;脾虚则面黄肌瘦,全身乏力。本经主治腹胀、胃脘痛、腹泻、痢疾、水肿、黄疸、小便不利、舌梗、肢体倦乏、心烦意懒等症。
(三)足太阴脾经腧穴歌诀(21穴)足太阴至舌下头,向心长行离心陡,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漏谷地机阴陵穴,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
五、手少阴心经
(一)循行路径(分三条路径)
1、脉起心中,出属心系,下行过膈肌,联络小肠;
2、一分支从心系沿食管上行,连系目系;
3、直行到心脉,由心系到肺,出于腋下极泉穴,顺上臂内侧后缘下行,达腕部神门入掌,出于小指桡侧末端少冲穴。
(二)心经主病
心脏位于胸膈之上,称“君主之官”,是生命之本。心在体合脉,上濡髓海(大脑),下辅三焦,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心似一部常动不息的血泵,供给全身血液。心开窍于舌,故称“舌为心之苗”。
心属丁火之脏,其脉位于左寸口。脉实属热,脉虚属寒。本经主治心悸、心烦、心通、失眠、健忘、癫狂、盗汗、自汗、咽干、目黄、肋痛、舌强不语等症。
(三)手少阴心经腧穴歌诀(9穴)
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一)循行路径(分三条路径)
1、脉起小指端尺侧少泽穴,沿小指侧至腕,由小臂外侧过肘小海穴,顺上臂外侧后缘出肩后关节肩贞穴,绕肩胛交诸阳之会大椎穴,前至缺盆,下联络心,沿食管,过膈、胃、属小肠;
2、其支脉由缺盆,沿颈上颊部至眼角童子髎穴,折入耳中听宫穴;
3、另一支脉从颊上过鼻翼至内眼角。
(二)小肠经主病
小肠受盛之官(即吸收营养),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并把剩余的水液和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分别送至膀胱和大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