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脉
足少阳胆经病变之治疗
十一.足少阳胆经一.经脉循行足少阳经之一和手少阳三焦经的丝竹空穴相接所以其经脉走向是从头至足。
行于身之侧。
下面看一下胆经如何循行。
《灵枢·经脉》篇原文。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目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ZHUO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端。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1.解词头角当额结节部。
下加颊车指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
毛际指耻骨部阴毛处。
髀厌髀枢俗称大转子部位指股关节部位。
髀阳指大腿的外侧部。
季胁胸胁下两侧的软肋部。
第11、12浮肋。
外辅骨指腓骨。
绝骨指腓骨的下端低凹处。
即外踝直上3寸悬钟穴处故悬钟又名绝骨。
大指歧骨指第一、二趾骨而言。
三毛指足大指背毛又叫丛毛。
2.分析本经由一条主麦和三条支脉组成主脉分两段均为外行线。
主脉第一段①“起于目锐眦??5入缺盆” 说明1本经在头面、项部的体表循行情况②在这一循行过程中与胃经头维、下关三焦经翳风、禾髎、角孙小肠经秉风、听宫督脉大椎等发生交叉交会。
第二段21“其直者??31入小指、次指之间” 说明本经在胸胁、大小腿外侧及足跗、无名趾之外侧的循行分布。
支脉均为内行线无穴位分布。
共三支。
耳部支脉6“其支者??8至目锐眦后。
” 说明胆经于耳的关系。
在循行过程中与耳周的翳风三焦经、听宫小肠经、下关胃经发生交会。
外眦部支脉9“其支者别目锐眦??20横入髀厌中。
” 说明该经在胸腹、胁肋的属络关系。
足跗部支脉32“其支者别跗上??出三毛。
” 说明本经在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衔接。
故又称“衔接线”。
二、主治病侯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颌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症。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一、经脉循行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zhuo),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二、主治概要1.头面五官病侧头、目、耳、咽喉病等。
2.肝胆病黄疸、口苦、胁痛等。
3.热病、神志病发热、癫狂等4.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臂痛、麻木、不遂等。
三、经穴分寸歌外眦五分瞳子髎,耳前陷中听会绕,率谷入发寸半量,阳白眉上一寸许,风池耳后发际标,肩井大椎肩峰间,日月乳下三肋间,十二肋端是京门,环跳髀枢宛中陷,小头前下阳陵存,踝上五寸光明穴,踝上四寸阳辅临,踝上三寸悬钟是,丘墟外踝前下真,节后筋外足临泣,节前四五侠溪至,四趾外端足窍阴。
四、本经腧穴名称定位主治操作瞳子髎目外眦外侧约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
①头痛;②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白内障、目翳等目疾。
平刺0.3~0.5寸。
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听会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口眼歪斜。
微张口,直刺0.5~0.8寸。
率谷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①头痛,眩晕;②小儿急、慢惊风。
平刺0.5~0.8寸。
阳白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①前头痛;②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等目疾。
平刺0.5~0.8寸。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①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②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颈项强痛。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足少阳胆经与腧穴ppt课件
2023/12/31
• 【操作】 • 向对侧口角或向鼻尖方向斜刺0.8-
1.2寸,针尖不可朝上(向对侧眼球 方向),以免刺入枕骨大孔,刺伤椎 动脉或延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 呼吸、心跳骤停。进针0.5寸后缓慢 推进,若针尖有搏动感即退针,出针 后观察半小时。或平刺透风府穴。不 宜直接灸或温针灸,易助热上扰,致 头晕脑胀。
2023/12/31
• 【配伍】 • 配丘墟、解溪、昆仑,有通经活络
,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痛 。 • 配风池、太阳、外关,有祛风活络 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 配乳根、肩井,有清热解毒,消肿 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 •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2023/12/31
• 足少阳胆经小结 • 1.经脉循行 • 2.取穴要点 • 屏间切迹取听会;眉上一寸取阳白; • 风府外侧凹陷中取风池; • 肩峰与大椎连线中点取肩井; • 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外、中1/3交界取
•其直者:从缺盆下经腋、侧胸、季肋部,合于髋关节,再向下 沿着大腿外侧下行到外踝前至足背至于第四趾外侧端。
•其支者:从足背分出,沿第一、第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 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2023/12/31
• 其直者:从缺盆下经腋、侧胸、季肋部,再 向下沿着大腿外侧下行到外踝前至足背至于 第四趾外侧端。
明、丝竹空、攒竹 。 • 2. 头痛,口眼歪斜。配头维、印堂、太冲
。
2023/12/31
听会 听宫
下关
耳鸣,耳聋,聤 耳
耳鸣,耳聋
齿痛,口 歪,面痛
齿痛
牙关紧闭,下颌关节痛, 口歪,面痛,齿痛
治疗耳疾为主
治疗面部疾病为主
足少阳胆经
【循行】《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1),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2),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3),横入髀厌中(4)。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以下循髀阳(5),出膝外廉,下外辅骨(6)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7),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8),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9)。
[本经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足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足窍阴(井)。
[交会穴]头维、下关(足阳明),翳风、角孙、和髎(手少阳),听宫、秉风(手太阳),大椎(督脉),章门(足厥阴),上髎、下髎(足太阳),天池(手厥阴)。
【循行】(1)头角——当额结节部。
(2)下加颊车——指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
(3)毛际——指耻骨部阴毛处。
(4)髀厌--即髀枢,相当于环跳穴部。
(5)髀阳——指大腿的外侧。
(6)外辅骨--指腓骨。
(7)绝骨——指腓骨的下段低凹处。
(8)大指岐骨——指第一、二跖骨而言。
(9)三毛——足趾背短毛。
【语译】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经胳学:足少阳胆经
(四)腧穴 本经共44个腧穴:
重点掌握瞳子 髎、听会、曲 鬂、率谷、完 骨、本神、阳 白、风池、肩 井、日月、京 门、带脉、环 跳、风市、阳 陵泉、光明、 悬钟、丘墟、 足临泣、足窍 阴20穴。来自精品文档l 3
• (五)腧穴(共44穴,左右88穴) • 1、瞳子髎* (GB1)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 [主治] 1.目赤肿痛,目翳,青盲,口喎。2.头痛。 • [刺灸法]直刺或平刺0.3~0.5寸。
精品文档
• 手足少阳经在肩颈部的交互关系 • 足少阳交出手少阳之前和之后,是与手少阳的支
脉“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相对而 言;足少阳“循颈,行手少阳之前”是自风池循 颈向前,穿过手少阳,至天容,然后交大椎,而 行于手少阳之前;从大椎至肩井,而行手少阳之 后。 • 如果参照王冰注:天髎穴为手足少阳之会。那么, 手少阳“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和足 少阳“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的 “之后”,可按时间先后的“后”理解。这样秉 风、天髎、肩井的连线即是两经的共同通道,只是 循行方向不同。足少阳此段经文的“却”即是 “退却”或“向后(从肩井至天髎)”的意思。
精品文档
l 1
足少阳胆经循行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
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 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 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 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 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 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 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 入小指次指之间。
足少阳胆经原文和详解
足少阳胆经原文和详解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原文】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联系脏器:胆、肝、膈、耳、眼、咽喉。
【译文】循行部位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头角(颌厌穴),下行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回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
本经脉一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至目外眦后方。
另一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环跳穴处。
直行向下的经脉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侠溪: 有较强的泻热作用。
足窍阴:(1)泻热;(2) 醒脑 开窍;(3)止痛平喘
足临泣
侠溪
足窍阴
特定穴 共性 4特性
输穴,八脉交会 荥穴 穴、通于带脉
井穴
1头面五官病:头痛、目痛、耳鸣、耳聋。
2痛证:胸胁胀痛、膝股痛、足跗疼痛等。
11. 环跳(GB30)
【作用】
祛风湿,强腰腿
【主治】
1 腰胯疼痛、腰腿痛、下肢痿 痹、半身不遂 2 风疹 【刺灸】
直刺2~3寸,有麻感向下肢 放射。可灸,
12. 风市(GB31) 【作用】 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 1 瘾疹、全身瘙痒 2 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刺灸】
直刺1-2寸。可灸,
一、足少阳胆经经脉
✓ 起于目外毗,上抵额角,下耳后,经颈、肩部,向后会大 椎,向前入缺盆。
✓ 其支者:从耳后进入耳中,经过耳前,达目外眦后方。
一、足少阳胆经经脉
✓ 其支者:从目外眦下行到大迎,再向上 到颧骨部,下行经颊车、经颈部至缺盆 ,进入胸中,通过横膈,络肝,属胆, 经胁肋内,至气街,绕阴部,至髋关节 部。
1妇科病:月经不 1惊悸;
调、乳痈。
2乳痈;
2瘰疬。
3热病。
1咳逆; 2热证。
刺灸
直刺0.3~0.5寸 直刺或斜刺
寸。可灸。
0.3~0.5寸。
浅刺0.1寸,或 点刺出血,可灸。
足少阳胆经脉循行小结
1、经脉走向 体表:起于目外眦,经耳前、后及颞
部,下行于胸胁、腹部及下肢外侧,止于 第4趾外侧端。支脉从足背至足大趾外侧 端,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足少阳胆经 - 中医本
经脉循行原文(2)
➢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 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 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 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 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 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 指之间。
➢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 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 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二)主治概要
➢肝胆病:黄疸、胁肋疼痛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
特殊作用——遍身瘙痒 善治风邪侵袭引起的皮肤疾患
脚气
【刺灸法】直刺1~1.5寸。
阳陵泉(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相对穴
近治作用——下肢痿痹、膝膑肿痛 【主治】
远治作用——胁痛、口苦、呕吐、 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
肝胆疾患要穴
膝关节炎
➢阳陵泉、阴陵泉 ➢梁丘、血海
足 少阳 胆经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 GB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目外眦,经 耳前、耳后、颞部、肩, 沿胸、腹侧、髋关节、 下肢外侧下行,止于足 第四趾外侧端。支脉从 足背至足大趾外侧端, 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体内:络肝,属胆。
经脉循行原文(1)
耳门—— 三焦 听宫—— 小肠 听会—— 胆
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 【主治】
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疾患
耳疾要穴
耳鸣耳聋
➢少阳经、肾经为主 ➢局部+远端取穴 听宫、听会、耳门、翳风 外关、侠溪、太溪
【刺灸法】微张口,直刺0.5~0.8寸。
率谷穴
【定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偏头痛要穴
近治作用——下肢痿痹 【主治】 远治作用——颈项强痛、胸胁痛
13.足少阳胆经详解
下肢痿痹配风市、悬钟。
【操作】直刺1~1.5寸。
【定位】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 缘。 【作用】清肝明目,消肿止痛 【主治】 ① 目痛,夜盲,目视不明。 ② 乳房胀痛,乳汁少。 【应用】眼痒、眼疼配地五会;(《大成》) 回乳配足临泣。 【操作】直刺0.5~0.8寸。
【定位】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 前缘。
2.由于其所处的解剖位置,针刺环跳穴可刺激闭孔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 经、坐骨神经、马尾神经,故可治疗外生殖器及少腹疾。 3.该定属回阳九针穴之—,凡诸阳欲脱者均可取之。回阳九针歌《聚英》哑门劳宫三
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4.现代研究该穴对感冒、神经衰弱、风疹、湿疹也有一定的作用。 【应用】下肢痿痹配阳陵泉、丰隆、解溪;
应用:头痛配外关; 目赤肿痛配太阳、攒竹; 鼻渊、鼻鼽配印堂、合谷; 感冒配风门、曲池; 眩晕配太冲; 疟疾配间使、大椎; 颈项强痛配后溪。 操作: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避免刺伤延髓,或平刺透风府穴。 可灸肩峰连线的中点。 【作用】 祛风清热,通乳止痛。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
嘴里发苦,好叹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象蒙着微薄尘,身体没有 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为足少阳部分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
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骨”方病症:
如头痛,颞痛,眼睛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中肿痛,腋下肿,如“马
刀挟瘿”等症,自汗出,战栗发冷,疟疾乃危急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 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节都疫痛,小趾侧的次
乳腺炎及其他外科病的效六之一。
4.本穴是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故针刺肩井穴可针一穴而通 两经,又是治疗难产、胞衣不下、崩漏的常用穴。
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
定位:
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
主治:
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怕光 远视不 明,目翳。
偏头痛
操作:
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听会
定位: 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
口有凹陷处。 作用:祛风开窍。 主治:①耳聋,耳鸣,聤耳
②齿痛 面瘫 ③面痛 头痛 应用:耳鸣耳聋配中渚、外关、太溪。 齿痛配合谷。 口歪配颊车、地仓。(《大成》) 操作:张口,直刺0.5~1寸。可灸
胸胁胀痛配期门; 下肢痿痹配风市、足三里; 咽喉肿痛配太冲。 操作:直刺0.8~1.0寸。 备考:八会穴之一,髓会穴。 落枕、偏头痛、颈项强痛 髓虚(痴呆,中风等)。
丘墟
定位: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处。 主治: ①痛证:颈项痛、胸胁胀痛、咽喉肿痛; ②足疾:下肢痿痹,足内翻,足下垂。 应用:胸胁胀痛配阳陵泉、期门;
足少阳胆经主治及操作
3.主治要点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面痛,口眼歪斜,目疾,耳疾。 外经病:颈项强痛,落枕,胸胁胀痛,腰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妇科病:乳痈,乳汁不下,带下。 肝胆病:黄疸,口苦,胁痛,呕吐。 4.操作要点 阳白平刺; 听会、风池禁灸; 风池、肩井注意针刺方向和深度。 风池----针刺不宜过深,以免刺及椎动脉及延髓; 日月、渊腋、辄筋等穴,针刺亦不宜过深,以免刺及内脏; 肩井穴直刺不可过深,内有肺尖; 头面部诸穴,一般不宜用直接灸法; 听会穴张口取穴;
风市
定位: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7寸,或
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 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操作: 直刺1~2寸;可灸
膝阳关
定位: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外上方凹 陷。
足少阳胆经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 GB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目外眦,经 耳前、耳后、颞部、肩, 沿胸、腹侧、髋关节、 下肢外侧下行,止于足 第四趾外侧端。支脉从 足背至足大趾外侧端, 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体内:络肝,属胆。
经脉循行原文(1)
偏头痛
小儿惊风
“幼科第一捷法”
【刺灸法】平刺0.5~0.8寸。
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
【主治】
齿痛、经为主 局部+远端取穴 听宫、听会、耳门、翳风 外关、侠溪、太溪
【刺灸法】微张口,直刺0.5~0.8寸。
率谷穴
【定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近治作用——头痛、眩晕、耳鸣耳聋 【主治】
特殊作用——小儿惊风 偏头痛要穴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 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 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 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 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 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 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 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 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经脉循行原文(2)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 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 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 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 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 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 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 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 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二)主治概要
肝胆病:黄疸、胁肋疼痛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 痛、咽喉肿痛。 经脉循行所过病证:肩痛、腰腿痛、下肢 痿痹。
(三) 本经腧穴
共44个腧穴 腧穴数目较多 头面腧穴最多 分布主治明显 风池、阳陵泉、 悬钟 听会、率谷、 完骨、肩井、 环跳、风市、 光明
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体表起于目外眦经耳前耳
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体表起于目外眦经耳前耳介绍足少阳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也是六阳经脉中的一条。
它起于目外眦经耳前耳,循行体表,经过头部、颈部、肩背、胁肋、髋部、下肢,最终连接足大趾旁边的足少阳胆经经络。
本文将对足少阳胆经的经脉循行路径进行详细介绍。
一、起点:目外眦经耳前耳足少阳胆经的起点位于目外眦经耳前耳处。
这里是人耳前耳竖褶处的峰点,稍微有些突起。
从这个起点出发,足少阳胆经开始循行体表。
二、经过头部、颈部从起点出发,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经过头部和颈部。
它沿着髎颧、巨髎、正骨、上关、风池等穴位的路径前行。
这些穴位分布在颧骨和颈部的特定位置,经过按摩或针刺刺激这些穴位,有助于调节身体的阳气和气血流动,具有一定的疗效。
三、经过肩背、胁肋足少阳胆经循行到达肩背和胁肋部位。
它从风池穴开始,经过阳陵泉、睛明、攒竹、肩髎、外关等穴位,一直延伸到胁肋部。
这一段经脉路径与脾胃经和三焦经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对于调理脾胃和舒缓肩背部位的疼痛具有独特的作用。
四、经过髋部足少阳胆经循行到达髋部,它经过了跗阳、外丘、阳陵泉等穴位。
这些穴位分布在足部和膝盖周围,通过按摩和刺激这些穴位,有助于调节髋部的气血流动,改善髋部不适。
五、经过下肢足少阳胆经从髋部经过了外踝、中极、胆俞、膏肓、灵台等穴位,最终延伸到脚趾旁边,与足大趾旁边的足少阴胆经相连。
这一段经脉路径与胆经和肝经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对于调理肝胆功能和改善下肢的不适症状具有一定的作用。
六、终点:足大趾旁边的足少阴胆经足少阳胆经最终连接到足大趾旁边的足少阴胆经。
足少阴胆经是足阳明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相应经脉,通过它们之间的交流联系,协调身体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内外的功能正常运行。
足少阳胆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重要的一条经脉,其路径沿着体表循行,起于目外眦经耳前耳,经过头部、颈部、肩背、胁肋、髋部、下肢,最终连接到足大趾旁边的足少阴胆经。
通过按摩和刺激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改善身体各部位的不适症状,促进健康和平衡。
中医经络之足少阳胆经
2021/3/4
40
头窍阴 Touqiaoyin(GB11)
【定位】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
上方,当天冲与完骨的中1/3与下
1/3交点处。
【取法】
正坐或侧伏,在乳突后上
方,当浮白穴与完骨穴的连线上
取穴。
【特异性】
手足太阳、少阳之交会穴。
2021/3/4
41
头窍阴 Touqiaoyin(GB11)
【功用】平肝镇痛,开窍聪耳。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炎,视网膜炎,视网膜 出血,睑缘炎,屈光不正,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 青光眼,夜盲症,视神经萎缩;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 神经痛。
【刺灸法】
刺法:1.向后斜刺0.3~0.5寸,局部胀痛;
2.向太阳穴方向透刺,局部酸胀,可放射至外
耳道;
3.三棱针点刺出血。
2021/3/4
16
上关 Shangguan(GB3)
【定位】
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
弓的上缘凹陷处。
【取法】
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在耳
前,颧骨弓上缘,当下关穴直
上方取穴。
【特异性】
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交
会穴。
2021/3/4
17
上关 Shangguan(GB3)
【功用】聪耳镇痉,散风活络。
【主治病症】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三叉神经痛,
脑膜炎,四肢痉挛抽搐;
2.五官科系统疾病:喉炎,神经性耳鸣,耳
聋,甲状腺肿;
3.其它:脑血管病,胸痛,支气管炎。
【刺灸法】
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
头后侧部。
29.足少阳胆经的别出络脉
29.足少阳胆经的别出络脉29.足少阳胆经的别出络脉【原文】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
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1。
实则厥,虚则痿2躄3坐不能起。
取之所别也。
【译文】足少阳胆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光明。
在外踝上五寸,别走足厥阴肝经的经络,并经下行绕络于足背。
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厥逆;属虚的,会难以行走,坐不能起。
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光明穴。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足少阳胆经的别出络脉,光明穴,去踝上五寸,乃足少阳胆经之别络。
少阳之大络,与经相会于光明之间,别走于厥阴之别络,下络足背。
少阳主初阳之气,实则胆气不升而逆于下为厥;气虚则为萎缩瘸腿,坐而不能起。
——————————————————【注释】1.跗:(fū夫)脚背。
《庄子·秋水》:“蹶泥则没足灭跗。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2.痿:(wěi伟)身体某部分萎缩或失去机能的病。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大经空虚发为肌痺,传为脉痿。
”《吕氏春秋·孟春纪》:“多阴则蹶,多阳则痿。
”《说文》:“痿,痺也。
”《汉书·哀帝纪赞》:“即位,痿痺。
”3.躄:(bì毕)《管子·入国》:“聋、盲、喑哑、跛躄、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
”《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躄而不拜,已乃涕洟而去。
”《礼记·王制》:“瘖聋跛躄。
”《淮南子·说林》:“躄者见虎而不走。
”《史记·平原君虞卿传》:“民家有躄者。
”这里用为瘸脚之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内经》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凡十一脏,皆取决胆也。
』胆经进行胆汁的新陈代谢,让胆汁更加清新;胆经不通: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口苦目眩和疟疾,经脉所行之病变。
胆,负面情绪主焦虑主治疾病:治疗肝胆病的急慢性胆囊炎、各种慢性肝炎;头面五官病的头昏、偏头痛、面神经炎、近视;其他病的感冒、发热、肋下痛。
红线为胆经有穴位的通路;蓝色虚线为胆经无穴的通路。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人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注:足少阳胆经子时(23--00:1)经脉气血循行流注至胆经;所处部位:由头走脚,起始于瞳子髎穴,结束于足窍阴穴。
“胆家瞳子髎窍阴”胆经上有44个穴位,左右共计88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胆募)、京门(肾募),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筋会),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髓会),丘墟(原),足临泣(输、通带脉),地五会,侠溪(荥),足窍阴(井)。
[交会穴]头维、下关(胃经),翳风、角孙、耳和髎(三焦经),听宫,秉风(小肠经),大椎(督脉),上髎(膀胱经),天池(心包经)点穴位名,了解穴位肩井、环跳、风市、悬钟、足临泣,是胆经上相对容易瘀堵的穴位,我们平时多花点时间,按揉、拍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行】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 (1) ,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 (2) ,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 (3) ,横入髀厌中 (4) 。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嘴里发苦,好叹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象蒙着微薄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为足少阳部分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骨”方病症:如头痛,颞痛,眼睛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中肿痛,腋下肿,如“马刀挟瘿”等症,自汗出,战栗发冷,疟疾乃危急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节都疫痛,小趾侧的次趾(足无名趾)不好运用。?
足少阳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
实则厥;虚则痿躄 (1) ,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注释】
(1)痿躄——躄音僻,痿躄,下肢痿软无力,足不能行走。
【语译】
足少阳络脉,名光明。在距离外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厥阴经脉,向下联络足背。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 (5) ,出膝外廉,下外辅骨 (6) 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 (7) ,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 (8) ,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9) 。
[本经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足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足窍阴(井)。
【注释】
(1)面微有尘——形容面色灰暗,好象蒙有尘土一样。?
(2)膏泽——即脂滑润泽之意 。
(3)足外——指下肢外侧,经脉所过部分。
(4)阳厥——此指足少阳经气阻逆为病。
(5)主骨——张介宾说:“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
(6)马刀侠瘿——此指瘰疬生在颈项或腋下等部位。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4)髀厌--即髀枢,相当于环跳穴部。
(5)髀阳——指大腿的外侧Hale Waihona Puke (6)外辅骨--指腓骨。
(7)绝骨——指腓骨的下段低凹处。
(8)大指岐骨——指第一、二跖骨而言。
(9)三毛——足趾背短毛。
【语译】
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出现的实证,见足部厥冷;虚证,见下肢瘫痪,不能起立。可取足少阳络穴治疗。
足少阳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语译】
足少阳经别,从足少阳胆经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外阴部,同足厥阴经的经别会合,分支进入浮肋之间,沿着胸腔里,归属于胆,散布到肝脏,上贯心中,挟着食道,浅出于下颔中间,散布在面部,联系眼球后面通入颅腔,当外眦部与足少阳经脉会合。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者面微有尘 (1) ,体无膏泽 (2) ,足外反热 (3) ,是为阳厥 (4) 。
是主骨所生病者 (5) ,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 (6) ,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其病:小指(趾)次指(趾)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眇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注释】
(1)外维——指维系目外眦之筋,此筋收缩即可左右盼视。
【语译】
足少阳经之筋,起于第四趾,上结于外踝,再向上沿胫外侧结于膝外侧。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兔(股四头肌部),后边结于骶部。直行的经侧腹季胁,上走腋前方,联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直行的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走向太阳经的前方,沿耳后上绕到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颔,上方结于鼻旁,分支结于外眦成“外维”。
足少阳经之筋发病,可见足第四趾支撑不适,掣引转筋,并牵连膝外侧转筋,膝部不能随意屈伸,腘部的经筋拘急,前面牵连髀部,后面牵引尻部,向上牵及胁下空软处及胁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胸侧,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如果从左侧向右侧维络的筋拘急时,则右眼不能张开。因此筋上过右额角与蹻脉并行,阴阳蹻脉在此互相交叉,左右之筋也是交叉的,左侧的维络右侧,所以左侧的额角筋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叫维筋相交。
足少阳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趾)次指(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眇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九页)。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 (1) 。
[交会穴]头维、下关(足阳明),翳风、角孙、和髎(手少阳),听宫、秉风(手太阳),大椎(督脉),章门(足厥阴),上髎、下髎(足太阳),天池(手厥阴)。
【循行】
(1)头角——当额结节部。
(2)下加颊车——指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
(3)毛际——指耻骨部阴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