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各论-胆
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肝俞+胆俞+脾俞
![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肝俞+胆俞+脾俞](https://img.taocdn.com/s3/m/cf054be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1.png)
肝俞 Gānshū(BL18) 肝的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
肝俞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 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布有第7、 第8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7、第8胸神经 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7、第8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3
肝俞
【主治】 (1)消化系统病症: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胃炎,胃痉挛,胃出血等。 (2)眼科病症:结膜炎,青光眼,视网膜炎,夜盲症等。 (3)神经精神病症:神经衰弱,癫狂痫等。 (4)血液系统病症:贫血等。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胆俞 Dǎnshū(BL19) 胆的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
胆俞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腱肋肌之间;
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
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
深层为第10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3
胆俞
【主治】 (1)消化系统病症: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胃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等。 (2)神经精神病症:神经衰弱,癔病等。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脾俞 Pǐshū(BL20)脾的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
脾俞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位于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 有第11肋间动、静脉的分支,布有 第11、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 为第11、12胸神【主治】 (1)消化系统病症:胃痉挛,神经性呕吐,胃炎,胃溃疡,胃癌,胃出血, 肠炎,痢疾,肠出血。 (2)血液系统病症: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运动系统病症:胸、背、胁肋疼痛等。 【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可灸。
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https://img.taocdn.com/s3/m/5b38b1aaf90f76c660371a43.png)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本神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 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眩晕,癫痫 2.其它:胸胁痛,脑卒中,中风后遗症。 【刺灸法】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瘿气等。 沿皮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头窍阴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当天冲与完骨 的中1/3与下1/3交点处。
【功用】平肝镇痛,开窍聪耳。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 ,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强间穴治头痛;配只支沟 穴、太冲穴、风池穴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 顶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完骨
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找法:触摸耳垂后面, 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缘,触摸上 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 穴
〖主治疾病〗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 口眼歪斜,癫痫,疟疾。失眠、三叉神经痛、偏头痛 、颈部酸痛等。该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 之一。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曲鬓
位置: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 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颊颔肿,牙关紧闭,鬓角痛, 小儿惊风。现多用于颞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视网膜出血等
刺灸法:横刺0.3~0.5寸。可灸。 配伍:
配太阳、头维,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冲阳、颊车,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齿痛。 配廉泉、合谷,有清热开窍的作用,主治暴喑。
治疗肝胆疾病的重要良穴——胆俞穴
![治疗肝胆疾病的重要良穴——胆俞穴](https://img.taocdn.com/s3/m/185a6e4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8.png)
治疗肝胆疾病的重要良穴——胆俞穴胆俞穴是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一个穴位,同时它也是胆腑的背俞穴,本穴有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的含义,在临床治疗上,对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黄疸等肝胆疾病有着非常好的疗效,而且胆俞穴对治疗老年人出现口干口苦的效果也是非常的好,日常生活中可以把胆俞穴作为一个保健肝胆的养生用穴,坚持每天按揉。
胆俞穴位于背部,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的姿势,以第十胸椎棘突端下方为中心点,左右二指宽的地方就是胆俞穴的位置。
按摩方法:将拇指按压到胆俞穴的位置上,按压时力度要由上而下,一面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每回压5次,每天压5回。
针刺方法:斜刺0.5-0.8寸。
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有时针感可以感觉到向肋间扩散,注意不能深刺,避免造成气胸。
艾灸方法:艾条灸10分钟左右,或艾炷灸3-7壮。
一、治疗肝胆疾病按摩胆俞穴,可以治疗胆囊炎、胆道蛔虫、肝炎、目黄、黄疸等很多肝胆疾病。
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按摩胆俞穴,可以缓解胃炎、食道狭窄、胃胀、腹胀、反酸、口苦舌干、咽痛等各种消化系统的疾病。
三、治疗胸胁痛如果胸胁部位因胸膜发炎、岔气、跌打等原因引起的疼痛的症状,按揉胆俞穴也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
四、失眠如果有失眠多梦,睡觉怕惊易醒的症状,也可以试试按揉胆俞穴,失眠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
五、各种疼痛按摩胆俞穴,也可以有效缓解并治疗头痛、坐骨神经痛、肋痛、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疼痛。
1、呕吐,胃炎,胆道蛔虫:胆俞穴位配伍阳陵泉穴、太冲穴。
2、黄疸,胆囊炎:胆俞穴位配伍日月穴,此为俞募配穴法。
3、咽痛,肺痨,潮热:胆俞穴位配伍膏肓穴、三阴交穴。
本文为健泰堂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青岛健泰堂门诊部是以原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王德旭、中医科主任王泽山为首席专家,以中西医结合为主要诊治方法,以皮肤病、过敏性疾病为特色,以治疗各种疑难病为追求。
对各种皮肤病:湿疹皮炎、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银屑病、白癜风、重度痤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虫媒性皮肤病(如蜱虫、恙虫、蜂、蝎、蜈蚣蛰伤)等、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咽炎、哮喘、肠易激综合征等)、颈肩腰腿痛、心脑血管病、风湿病、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有较好疗效。
经络腧穴学(含穴名释义)-足少阳胆经上
![经络腧穴学(含穴名释义)-足少阳胆经上](https://img.taocdn.com/s3/m/6882cd3ba45177232f60a2f9.png)
2019/7/8
13
上关 Shangguan(GB3)
【定位】
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
上缘凹陷处。
【取法】
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在耳前,
颧骨弓上缘,当下关穴直上方取穴。
【穴名释义】上,下之对。关,机关, 关节。穴在耳前下颌关节之颧弓之上 方,与下关相对。
【特异性】
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交会穴。
27
率谷 Shuaigu(GB8)
【功用】平肝熄风,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眩晕;
2.其它:顶骨部疼痛,胃炎,小儿高热惊厥。
【刺灸法】
刺法:平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颞侧头部。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019/7/8
【定位】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
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
1/3与上2/3交点处。
【取法】
正坐或侧伏,在耳后乳突后
上方,当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
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穴名释义】浮者,满而溢也。今 取为穴名,意谓病者如有醉态,似 曾浮大白者,取此穴以治此病,故 简称本穴为“浮白”。
【特异性】
2019/7/8
30
天冲 Tianchong(GB9)
【功用】祛风定惊,清热消肿。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
2.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龈炎,耳鸣,耳聋,甲状腺肿。
【刺灸法】
刺法:平刺0.5~1寸,局部酸胀。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经络腧穴各论-11足少阳胆经及其腧穴
![经络腧穴各论-11足少阳胆经及其腧穴](https://img.taocdn.com/s3/m/0536bd7e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f.png)
局部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
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风市(GB 31)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简便取穴法:垂直 直立时,中指尖下是穴。
主治: 1.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 等下肢疾患 2.遍身瘙痒
操作:直刺1-1.5寸。 局部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 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操作:为平刺0.5~0.8寸。。 局部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枕小神经以及枕大神 经的会合支。
完骨(GB 12)
定位:位于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1 喉痛,等头面五官疾病; (2)颈项强痛; (3)癫痫;
操作:平刺0.5~0.8寸 局部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 的分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 脉及第4肋间动静脉;布有第4肋间 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和胸外神 经分支。
辄筋(GB 23)
定位:渊腋穴前1寸,第4肋间隙。
主治: 1.胸满,气喘;2.呕吐,吞酸; 3.胁痛,腋肿,肩背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
以免伤及脏器。
局部解剖: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 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居髎(GB 29)
定位:在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的中点 处。 主治:1.腰腿痹痛,瘫痪 2.疝气,少腹痛。
操作:直刺1~1.5寸。 局部解剖:浅层为阔筋膜张肌,深部为股外侧肌;有旋 髂浅动、静脉分支及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布有股外 侧皮神经 。
环跳(GB 30)
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 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1.腰胯疼痛,下肢痿 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 2.风疹。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https://img.taocdn.com/s3/m/f83aa8dc25c52cc58bd6bef9.png)
侠溪: 有较强的泻热作用。
足窍阴:(1)泻热;(2) 醒脑 开窍;(3)止痛平喘
足临泣
侠溪
足窍阴
特定穴 共性 4特性
输穴,八脉交会 荥穴 穴、通于带脉
井穴
1头面五官病:头痛、目痛、耳鸣、耳聋。
2痛证:胸胁胀痛、膝股痛、足跗疼痛等。
11. 环跳(GB30)
【作用】
祛风湿,强腰腿
【主治】
1 腰胯疼痛、腰腿痛、下肢痿 痹、半身不遂 2 风疹 【刺灸】
直刺2~3寸,有麻感向下肢 放射。可灸,
12. 风市(GB31) 【作用】 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 1 瘾疹、全身瘙痒 2 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刺灸】
直刺1-2寸。可灸,
一、足少阳胆经经脉
✓ 起于目外毗,上抵额角,下耳后,经颈、肩部,向后会大 椎,向前入缺盆。
✓ 其支者:从耳后进入耳中,经过耳前,达目外眦后方。
一、足少阳胆经经脉
✓ 其支者:从目外眦下行到大迎,再向上 到颧骨部,下行经颊车、经颈部至缺盆 ,进入胸中,通过横膈,络肝,属胆, 经胁肋内,至气街,绕阴部,至髋关节 部。
1妇科病:月经不 1惊悸;
调、乳痈。
2乳痈;
2瘰疬。
3热病。
1咳逆; 2热证。
刺灸
直刺0.3~0.5寸 直刺或斜刺
寸。可灸。
0.3~0.5寸。
浅刺0.1寸,或 点刺出血,可灸。
足少阳胆经脉循行小结
1、经脉走向 体表:起于目外眦,经耳前、后及颞
部,下行于胸胁、腹部及下肢外侧,止于 第4趾外侧端。支脉从足背至足大趾外侧 端,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经络腧穴各论-胆
![经络腧穴各论-胆](https://img.taocdn.com/s3/m/668eed05bb68a98271fefa87.png)
1、头面五官病:清泻肝胆之火 。 2、外经病:足跗肿痛、膝股痛、胁肋痛 3、热病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总结
瞳子髎、听会、阳白 头临泣 风池—治风要穴 肩井 日月—胆募穴 环跳、风市 阳陵泉—胆下合穴、筋会 光明—络穴 悬钟—髓会 足临泣—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侠溪—荥穴
侧头、项背部(21穴) 侧腹、侧胸部(8穴) 下肢外侧中央(15穴)
1、瞳子髎﹡
【定位】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
1、目赤肿痛,目翳—睛明、丝竹空、攒竹
2、头痛—头维、印堂、太阳 3、口眼歪斜
【操作】
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眼周穴位比较
穴名 瞳子髎 睛明 丝竹空 攒竹 定位 目外眦,眶外缘处 眉梢外侧凹陷中 归经 胆经 三焦经 主治 头痛、青盲 迎风流泪、夜盲 癫痫、头痛 前额痛、眉棱骨 痛
向前平刺0.5~0.8寸;可灸。
5、风池﹡:治风要穴(祛外风、熄内风要穴)
【定位】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1)头痛、眩晕、失眠、癫痫、中风。 (2)五官病: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 (3)颈项强痛、热病、外感发热。 “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 膀胱经 眉头凹陷中,眶上切 膀胱经 迹处
2、听会
【定位】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凹陷处。 【主治】
1、耳鸣,耳聋—翳风、听宫 2、口眼涡斜—颊车、地仓、下关 3、偏头痛—太阳、率谷、头维
【操作】
微张口,直刺0.5~0.8寸。
耳前三穴位比较
穴名
胆经44个穴位详解
![胆经44个穴位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8c114fffe53a580216fcfe8e.png)
胆经44个穴位详解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而经络穴位在我们的医疗或日常养生中广泛使用。
本文提供胆经44个穴位详解,以供大家参考选用。
瞳子髎穴拼音:tónɡzǐliào拼音别名:太阳穴,前关穴,后曲穴别名解析:(1)瞳子髎。
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解析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
髎,孔隙也。
该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
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
(2)太阳。
太,大也。
阳,天部的阳气也。
太阳穴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
本穴为胆经第一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穴。
(3)前关。
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
关,关卡也。
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
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
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
曲,隐秘也。
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
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意义: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意义地。
运行: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运行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气血: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气血关联: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关联取穴: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取穴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解剖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额颞支。
人体经络穴位图谱胆经(一)
![人体经络穴位图谱胆经(一)](https://img.taocdn.com/s3/m/ff528340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f.png)
人体经络穴位图谱胆经(一)人体经络穴位图谱胆经是中医学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是经络穴位图谱的其中一条经络,也是人体内脏之一——胆的运行通路。
在中医治疗中常常会用到胆经来治疗各种疾病。
一、概述胆经是起于眼角的一条经脉,沿着颊部、颈部、胸部、腹部、大腿前面、膝盖等部位纵向贯穿,终止于足太阳膀胱经(即足太阳经)。
它与脾经交接于足太阳膀胱经的气海穴,与肝经交接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敦穴。
二、穴位1.足少阳胆经:足小趾外侧开头,向上贯穿脚背、小腿外侧、胫骨前缘、膝外侧、大腿前外侧、阴部经腹下至睾丸或卵巢,在胸前(太阳重环)与任脉交会,直上出颈,至耳前上角。
2.手少阳胆经:手小指水间道上,向上贯穿手背,沿腕后外侧上行,沿前臂外侧,通过肘前的天井穴,上臂外侧进入肩部,上过肩髃,后上越窍下降至当阳穴,再从大椎穴出颅,沿颅后上过风府上顶最后止于睛明穴。
三、特点1.循行不正:在人体内胆经呈现出循行不正的状态,这是由于胆经所管辖的五脏六腑结构发育不一、大小不一引起的。
2.疾病较多:胆经是人体的外在过渡器官,功能复杂。
因此,它常常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容易出现多种疾病,例如头痛、口苦、胸痛、呕吐等。
3.常用穴位:在治疗中,常用穴位有太阳穴、阳陵泉、四白、曲池、膻中等。
这些穴位通过按摩、针刺、敲打等手法刺激胆经以调节人体机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1.禁用方式:对于某些特定的人来说,按摩、针刺和敲打等手法是不适宜的,如孕妇、癫痫病人、心脏疾病患者等,应避免这些手法。
2.调养方法:平时可以多进行有氧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醉酒等。
饮食上要清淡、健康,贵在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腻油腻的食物。
结论:胆经是人体经络穴位图谱中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经络,其对人体的多个系统、器官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可通过激活经络中的穴位起到调理身体的功能,是中医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在治疗时也要注意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胆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胆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0728011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76.png)
胆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胆俞穴穴位密码网导读:胆俞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有治疗胆囊炎、肝炎、风湿性关节炎、口苦、呕吐、失眠等作用。
胆俞穴的位置:当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详见本文图解胆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胆俞穴的准确位置图】【图解胆俞穴的位置】【胆俞穴位置】胆俞穴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穴方法】位于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
【穴位解剖】在背阔肌,最长肌和腱肋肌之间;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穴名解说】【胆俞穴】Dǎn shù(BL19),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阳膀胱经。
胆之背俞穴。
【穴位含义】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胆俞穴”,“胆”,胆腑也。
“俞”,输也。
胆俞名意指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胆腑之热。
【胆俞穴位的作用功效】1、缓解治疗胆囊炎、肝炎等2、缓解治疗坐骨神经痛、肋痛、风湿性关节炎等3、缓解治疗黄疸、口苦、呕吐、失眠等【临床应用】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炎、食道狭窄、胸膜炎、淋巴结结核、肋间神经痛等。
【穴位配伍】胆俞穴配阳陵泉穴、太冲穴胆道疾病。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胆俞穴,斜刺0.5-0.8寸。
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肋间。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艾灸方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治疗慢性肝炎的穴位及指压法治疗肝炎,恢复肝功能的穴道是第9、10胸椎中间左右一厘米的“肝俞穴”和肝俞正下方的“胆俞穴”以及第2、3腰椎中央左右一厘米的“肾俞穴”。
这些穴道指压时由上而下,一面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每回压5次,每天压5回。
经络腧穴各论-胆
![经络腧穴各论-胆](https://img.taocdn.com/s3/m/94ffd23f551810a6f42486c2.png)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dg, GB
精品课件
足少阳胆经穴概览
❖ 本经腧穴主要分布在侧头、耳后、颈项、侧胸、侧腹部、下 肢外侧中缘、足部。
❖ 应掌握的解剖标志:目外眦,眶骨,屏间切迹,下颔骨髁状 突,颧弓,鬓发,耳尖,耳根后缘,乳突,胸锁乳突肌,斜 方肌,肩峰,腋中线,肋骨,乳头,第11、12肋游离端, 肚脐,髂前上棘,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股骨外上髁,腓骨 小头,腓骨,外踝,趾长伸肌腱,小趾伸肌腱,趾蹼缘。
精品课件
足少阳胆经
❖ 经穴歌
足少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 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至, 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 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日月京门乡,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市中渎, 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 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闭、失眠、癫痫、中风。 (2)五官病: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 (3)颈项强痛、热病、外感发热。
“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操作】
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向对侧 风池方向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为延髓,不可向上斜刺, 严格掌握深度与角度。可灸。
精品课件
6、肩井﹡:孕妇敏感穴、肩项躯干行气要穴
【定位】在肩上,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主治】
1.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 2. 乳痈,乳少,难产。
【操作】
直刺0.5~0.8寸,深部为肺尖, 不可深刺,孕妇禁刺;可灸。
精品课件
7、日月:胆募穴
【定位】当乳头直下,第七胁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胆经、肝经、督、任
![胆经、肝经、督、任](https://img.taocdn.com/s3/m/1666e52e915f804d2b16c1ae.png)
是动则病
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 厥。
是主骨
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 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 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主治释疑
“百节皆纵”“骨摇而不安于地” 肾:主骨----生长(主骨生髓) 胆:主骨----运动(节痛、节纵、骨摇) 头痛颔痛:颔,颞部。颔厌由此而名。 马刀侠瘿:瘰疬长于颈项or腋下。 (发于腋下赤坚,……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侠瘿。颈前为“瘿”, 马刀可生长于腋下,侠瘿应在颈侧。《灵枢· 痈疽》)
医案《针灸聚英》
东垣治一富者,前阴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 和,求先师(张洁古)治之。 (分析? ) 曰:夫前阴足厥阴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末。凡臭 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臭,入肝为臊,此其一 也。当于肝经中泻行间,是治其本……。 联想: 可否用于治疗狐臭等多种体臭?
太冲:太,大也;冲,冲盛。穴为肝经之原,
再过一分钟后纳蜈蚣、蛇蜕、露蜂虏、血余炭,煎二分钟滤过去渣,再将油煎 至滴水成珠,纳樟丹约二分钟取下,候冷备用。..
用法:将“消瘰膏”敷黑布上贴患处。..
(姚广明)
十二、足厥阴肝经
《灵枢· 经脉》: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
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 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 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 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王复兴)
§外敷消瘰膏治疗淋巴腺结核
颈部淋巴腺结核,中医名瘰疬,是一种缠绵难愈的顽固性病症。笔者应用祖传秘方---“消 瘰膏”外敷治疗,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经络腧穴学胆俞
![经络腧穴学胆俞](https://img.taocdn.com/s3/m/5fd98c33de80d4d8d15a4fbf.png)
• [定位]
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功效]
清热化湿,疏肝利胆。
• [主治]
1.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胁肋疼痛,腋下肿。
2.头面五官病症:头痛、咽喉肿痛。
3.消化系统病症:黄疸、口苦、舌干、呕吐、饮食不下、胃脘及肚腹胀痛。
• [解释]
胆经“循胁里”,“过季胁”,肝胆不调,常导致脾胃疾患,故本穴能治疗胆囊炎、胆结石,黄疸,胁肋疼痛及消化系统病症。
胆热上攻则头痛,咽喉肿痛,以本穴清热利胆。
• [操作]
向脊柱斜刺0.5寸,可灸。
• [取穴] 俯伏或俯卧,于第10胸椎棘突下间,中枢穴旁开1.5寸处取穴。
针灸穴位 胆俞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 胆俞穴 说明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da161b5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6.png)
针灸穴位胆俞穴说明指导书总述胆俞,经穴名。
出自《脉经》。
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于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0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
主治黄疸、口苦、胁痛、肺痨、潮热。
斜刺0.5-0.8寸。
1.名称胆俞穴2.别名暂无资料。
3.出处《脉经》4.隶属足太阳膀胱经5.位置位于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6.主治黄疸、口苦、胁痛、肺痨、潮热7.功能疏肝利胆,养阴清热。
8.操作斜刺0.5- 0.8寸9.主要配伍配商阳穴、小肠俞穴治口干10.定位位于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11.解剖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
有第10肋间动、静脉后支。
布有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
12.名词释义胆,指胆腑。
本穴内应胆,为胆气输注之处,是治胆疾之重要腧穴,故名。
13.功能作用疏肝利胆,养阴清热。
14.详细主治1、黄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病证。
2、肺痨、潮热。
15.详细操作俯伏或俯卧,于第十胸椎棘突下间中枢穴旁开1.5寸处取穴。
斜刺0.5- 0.8寸。
直刺和向外斜刺易经肋间隙刺穿胸膛,造成气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16.临床运用1、现代常用于治疗胆裹炎、黄疸、呕吐、食道狭窄、急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胃炎、淋巴结核、腋窝淋巴腺炎、肋间神经痛、喉头炎、胸膜炎、高血压等。
2、现代研究,胆俞和肝俞相近,肝胆相表里,故其功能亦近似。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针刺胆俞对肠功能障碍者,可使功能正常化。
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胃液有调整作用,使总酸度及游离酸多趋向正常化。
对胆囊的影响也很明显针刺胆俞可使免疫功能增强,可使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加强。
17.配伍1、配期门穴、章门穴、行间穴、丘墟穴、涌泉穴、支沟穴治胸胁痛。
2、配上脘穴、肝俞穴、脾俞穴治黄疸。
经络腧穴各论胆课件
![经络腧穴各论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f612d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8.png)
01
敲胆经:用 拳头或手掌 敲打胆经, 可以促进胆 经气血运行, 缓解疲劳
02
刮痧:用刮 痧板刮拭胆 经,可以疏 通经络,缓 解疼痛
03
艾灸:用艾 条灸胆经穴 位,可以温 经散寒,缓 解不适
04
按摩:用手 指按压胆经 穴位,可以 缓解疲劳, 促进气血运 行
胆经养生的注意事项
保持心情舒 畅,避免情 绪波动过大
胆经疾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早 睡早起、饮食 规律等
01
适当运动,如 散步、慢跑等
03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如多吃蔬 菜水果、少吃油 腻食物等
05
02
保持良好的心 理状态,如保 持乐观、避免 焦虑等
04
06
避免过度劳累, 如避免长时间 工作、熬夜等
定期体检,及 时发现并治疗 疾病
胆经养生的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饮食清淡, 避免辛辣刺
激性食物
适当运动, 增强体质
避免熬夜, 保证充足睡
眠
定期进行胆 经按摩,促 进血液循环
胆经养生的饮食建议
01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 激性食物
03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 鱼肉、鸡肉等
05
适量饮用绿茶,有助于清 热解毒,促进胆汁分泌
02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 生素和矿物质
04
少吃油腻食物,如油炸 食品、肥肉等
01
足少阳胆经包括: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
02
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 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
【董氏奇穴】一一部位:胆穴
![【董氏奇穴】一一部位:胆穴](https://img.taocdn.com/s3/m/033d242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6.png)
【董氏奇穴】一一部位:胆穴
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二穴。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二穴。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穴位定位
[诠解发挥]
穴名阐释:董师认为此穴能治胆虚心惊及小儿夜哭,故名之为胆穴。
定位及取穴:胆穴位于阳掌中指第一- 节大侧、小侧中点各穴,取穴仍采用二分点法。
五分针,针一分至二分。
现代解剖:血管:指掌侧及背侧固有动脉形成之血管网。
神经:桡神经与正中神经之分支指背侧固有神经。
肌肉:蚓状肌,骨间肌。
维杰新用:治膝痛极效。
解说及发挥:
1.胆穴治疗小儿夜哭、心惊甚效。
2.本穴位于中指心包经上,治疗膝痛极特效(胃与包络通,治膝之理同内关)。
3.心包经之穴位皆有安神强心作用,心包与胃通,胃不和则卧不安,故治上病。
4.胆虚易不眠,透过心与胆通,尚能治疗胆虚之小儿夜哭及心惊。
5.董师在手术中说:“以三棱针扎出血。
”实则以毫针针之即有效,常见老师以毫针治疗诸病。
引申:本穴主治之病小儿夜哭、心惊,有认为与胆有关,其意亦通。
实系肝气之病,心包与肝,手足厥阴经同名经相通,故能治之。
心包与肝同名经相通,故亦善治膝痛,盖膝为筋之腑,古人治膝痛之穴以太冲、行间为主,阳陵泉亦治之,皆与筋有关。
包络与胃通,胃经通过膝眼,治膝亦同内关。
胆俞穴的准确穴位图及作用
![胆俞穴的准确穴位图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d9e70d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2.png)
胆俞穴的准确穴位图及作用文章摘要:胆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针灸穴位,此穴有外散胆腑之热之作用功效。
经常按摩胆俞穴对治疗黄疸,口苦,呕吐,胁痛,惊悸,胸腹胀满,骨蒸潮热,及肝火,胆囊炎,胃炎,肋间神经胆俞(Dǎnshū)【所属经络】足太阳膀胱经【国际代码】BL19【特定穴】胆之背俞穴胆俞穴位描述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共2穴(按身体对称轴对称,左右各l穴)。
【胆俞穴名解】胆,胆腑也。
俞,输也。
胆俞名意指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胆俞穴的准确穴位图【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针灸穴位,此穴有外散胆腑之热之作用功效。
经常按摩胆俞穴对治疗黄疸,口苦,呕吐,胁痛,惊悸,胸腹胀满,骨蒸潮热,及肝火,胆囊炎,胃炎,肋间神经痛等相关疾病有特效。
胆俞穴位于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穴法】第1步:俯卧位或正坐位;第2步:在上臂自然下垂时贴于胸侧壁时确定肩胛下角;第3步:从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所在椎体为第7胸椎;第4步:从第7胸椎棘突垂直向下推3个椎体棘突即是第10胸椎棘突;第5步:在第10胸椎棘突下有一凹陷,此凹陷旁开2横指(食指、中指并拢,以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二指宽度为1.5寸),即为本穴。
【主治病症】①黄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疾患;②肺痨,潮热;③胸膜炎;④高血压。
胆俞穴的作用①黄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疾患:②肺痨,潮热。
现代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肝炎、胃炎、消化道溃疡、肋间神经痛等。
配日月治疗胁肋疼痛:配公孙、至阳、委中、神门、小肠俞治疗黄疸。
【胆俞穴的可治病症】1、消化系统疾病:黄疸,口苦,胆囊炎,肝炎,胃炎,溃疡病,呕吐,食道狭窄;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胁痛,肋间神经痛,失眠,癔病;3、外科系统疾病: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胸膜炎;4、其它:肺痨,潮热,高血压等。
【胆俞穴的人体穴位配伍】1、配膈俞,治贫血、肺痨;配内关、阳陵泉,治胆道蛔虫症;2、配肝俞、至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胆俞穴的准确位置图与作用
![胆俞穴的准确位置图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ee4741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3.png)
胆俞穴的准确位置图与作用胆俞穴穴位名胆俞Dǎnshū,出《素问·奇病论》。
名解:胆,胆腑也。
俞,输也。
胆俞名意指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
胆之背俞穴。
定位与取法定位: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法: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下推3个椎体,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
解剖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
皮肤由第九、十、十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分布。
下后锯肌的第一个肌齿从第十一胸椎棘突斜向外上方,止于第九肋骨角。
该肌由第九至第十二胸神经后支支配。
作用与主治作用: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和脾胃。
主治:肝、胆、胃、胸胁等疾患:如胸胁疼痛,脘腹胀满,饮食不下,呕吐胆汁,口苦舌干,咽痛,目黄,翻胃,噎膈,黄疸,头痛振寒,骨蒸潮热,惊悸不寐,虚劳失精,诸血症,胁痛,呕吐,食不化,肺痨,惊悸,胸腹胀满,肝炎,胆囊炎,胃炎,肋间神经痛,现代又多用胆俞穴治疗肝炎,胆道蛔虫症,食道狭窄,胸膜炎,淋巴结结核,溃疡病,失眠,癔病,胆石症,高血压等。
配伍1、配日月穴治黄疸,胆囊炎。
2、配阳陵泉穴、太冲穴治胆道疾病。
3、胆俞配肝俞穴、至阳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刺灸法刺法: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避免伤及内脏。
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胸满呕无所出、口苦舌干、饮食不下,胆俞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胆俞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各相距一寸五分……心腹胀满……咽中痛,食不下,目黄,胸胁不能转侧,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
《针灸大成》:主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胀,口苦舌干,咽痛干呕吐,骨蒸劳热食不下,目黄。
《备急千金要方》:胆俞、商阳、小肠俞,主口舌干,食饮不下。
胆俞、章门,主胁痛不得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
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向对侧 风池方向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为延髓,不可向上斜刺, 严格掌握深度与角度。可灸。
精品文档
6、肩井﹡:孕妇敏感穴、肩项躯干行气要穴
【定位】在肩上,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主治】
1.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 2. 乳痈,乳少,难产。
精品文档
足少阳胆经
❖ 经穴歌
足少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 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至, 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 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日月京门乡,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市中渎, 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 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闭。精品文档ຫໍສະໝຸດ 股骨大转子点精品文档
9、风市﹡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
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主治】
(1)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2)遍身瘙痒—风池、曲池、血海
【操作】
直刺1~1.5寸。
精品文档
10、阳陵泉﹡: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筋会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
精品文档
腧穴分布规律
侧头、项背部(21穴) 侧腹、侧胸部(8穴) 下肢外侧中央(15穴)
精品文档
1、瞳子髎﹡
【定位】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
1、目赤肿痛,目翳—睛明、丝竹空、攒竹 2、头痛—头维、印堂、太阳 3、口眼歪斜
【操作】
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精品文档
眼周穴位比较
精品文档
8、环跳﹡:下肢痿痹瘫要穴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
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
(1)腰胯疼痛,坐骨神经痛 (2)下肢痿痹,中风后遗症、偏瘫 (3)风湿疼痛 (4)荨麻疹、遍身瘙痒—风池、曲池
【操作】
直刺2~3寸,(有麻感向下肢放射);可灸。
精品文档
穴名
定位
归经
主治
瞳子髎 目外眦,眶外缘处 胆经 头痛、青盲
睛明 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 膀胱经 迎风流泪、夜盲
丝竹空 眉梢外侧凹陷中
三焦经 癫痫、头痛
攒竹
眉头凹陷中,眶上切 膀胱经 前额痛、眉棱骨
迹处
痛
精品文档
2、听会
【定位】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凹陷处。
【主治】
1、耳鸣,耳聋—翳风、听宫 2、口眼涡斜—颊车、地仓、下关 3、偏头痛—太阳、率谷、头维
1. 合治内腑:为治疗肝胆疾病的首选穴位(胆道疾病反应点) 黄疸、口苦、呕吐、 胁肋疼痛。
2. 筋会阳陵:治疗膝关节疼痛,下肢痿痹瘫要穴。
3.小儿惊风:配人中、太冲、合谷。
【操作】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现代研究】
肝脾疼痛、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有积极治疗效应 。
【主治】
1、头痛,偏头痛,眩晕 2、眼病:青盲、视物不清、目翳 3、鼻病:鼻塞、鼻渊
【操作】
向前平刺0.5~0.8寸;可灸。
精品文档
5、风池﹡:治风要穴(祛外风、熄内风要穴)
【定位】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精品文档
【主治】
(1)头痛、眩晕、失眠、癫痫、中风。 (2)五官病: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 (3)颈项强痛、热病、外感发热。
【操作】
直刺0.5~0.8寸,深部为肺尖, 不可深刺,孕妇禁刺;可灸。
精品文档
7、日月:胆募穴
【定位】当乳头直下,第七胁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1.胸胁痛, 口苦, 善太息,湿热黄疸。 ——胆俞有疏胆利胁之功效。
主治胆囊炎、胆绞痛、胆道结石等。 2.胃脘痛, 呃逆,呕吐。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沿肋缘走行方向, 不能深刺或直刺,以免伤及肺脏,发生气胸。
【操作】
微张口,直刺0.5~0.8寸。
精品文档
耳前三穴位比较
”
穴名
定位
耳门
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 髁突之间凹陷处
听宫
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 突之间凹陷处
听会
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 髁突之间凹陷处
“焦小胆
归经 三焦经
小肠经
主治
平补平泻:耳聋、 耳鸣
偏补:善治耳聋
胆经 偏泻:善治耳鸣
精品文档
耳周穴位比较
听会
听宫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dg, GB
精品文档
足少阳胆经穴概览
❖ 本经腧穴主要分布在侧头、耳后、颈项、侧胸、侧腹部、下 肢外侧中缘、足部。
❖ 应掌握的解剖标志:目外眦,眶骨,屏间切迹,下颔骨髁状 突,颧弓,鬓发,耳尖,耳根后缘,乳突,胸锁乳突肌,斜 方肌,肩峰,腋中线,肋骨,乳头,第11、12肋游离端,肚 脐,髂前上棘,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股骨外上髁,腓骨小 头,腓骨,外踝,趾长伸肌腱,小趾伸肌腱,趾蹼缘。
下关
耳鸣,耳聋,聤耳
耳鸣,耳聋
齿痛,口歪, 面痛
齿痛
牙关紧闭,下颌关节痛,口歪, 面痛,齿痛
治疗耳疾为主
治疗面部疾病为主
精品文档
3、阳白﹡
【定位】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
1、前额头痛。 2、眼病:目痛,视物模糊,眼睑下垂。
【操作】
提捏进针,向下平刺0.3~0.5寸。
精品文档
4、头临泣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发际0.5寸
❖ 本经计44穴。
精品文档
(一)经脉循行
❖ 体表:起于目外眦,经 耳前、耳后、颞部、肩 ,沿胸、腹、下肢外侧 下行,止于足第四趾外 侧端。支脉从足背至足 大趾外侧端,与足厥阴 肝经相接。
❖ 体内:络肝,属胆。
精品文档
(二)循行分布特点
走向:从头走足 位置:头—侧腹—下肢外侧中缘 属性:阳经 联系脏器:属胆、络肝,膈、耳、眼、咽喉。 属络关系:属胆络肝 起止穴:瞳子髎—足窍阴 交接关系:上接手少阳三焦经,下交足厥阴肝经
精品文档
(三)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病:侧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
口眼歪斜,齿痛,咽喉肿痛。
肝胆病:黄疸,口苦,胁痛。 神志病:癫狂痫,多梦,惊悸。 外经病:肩痛,腰腿痛,下肢痿痹、不遂。
精品文档
(四)足少阳胆经腧穴概述
本经共44个腧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 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 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 、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 、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 、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 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 窍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