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技术实践报告分析

合集下载

行为改变技术心得3页

行为改变技术心得3页

教師自覺、反思與正念北辰國小蘇倩慧教師,除教學之外,還得面對與教導學生諸多行為問題,這些問題常讓教師們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倘處理稍有不慎,又將受抵家長的責難,終至身心俱疲,而對教育工作感到萬念俱灰。

其實,「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師以身作則,親身示範,以作為學生仿照與學習的榜樣,更勝於其諄諄教誨。

然而,良好的身教示範,有賴教師的自覺和反思,本文將淺談教師的「自覺」、「反思」與「正念」。

壹、教師自覺「自覺」意即自我覺察或是自我覺知,教師可藉由書寫「省思札記」或「检讨日記」的方式來了解自己在教學上為何(Why)如此和如何(How)採取行動以處理學生的學習與行為,透過此詳實的記錄,教師可隨時把握自己在教育工作崗位上的觀察、發現與心得,其內容不僅只限於認知方面的學習與指導,也包括教師自己在其情緒、態度與價值方面的覺察,藉以用來策勵自己,並從中培養教師自覺的能力。

一、自覺偏見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偏見」常是教師本身無法覺察的。

在教學現場上,我們時常看到:教師會把考試成績的不睬想,怪罪於學生的不用功或懶惰,而忽略了其他影響學習的因素。

有偷竊行為產生時,教師會不自覺的懷疑某些特定學生,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

調皮的學生打架了,教師會認為必然又是「他」先挑釁的或是……,才會如此,而忽略了還有其他內隱的缘故。

這些情形在在凸顯了身為教師,「自覺」的重要,教師唯有時時保有「自覺」,才能遠離自我偏見,也才不會誤會學生,使其留下不可抹滅的心理傷痕。

二、情緒自覺每個教學場域,無論教師或學生都有「情感」的滲入,因此「情緒」對於「教」與「學」有著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在課堂中,假设教師和學生皆能妥帖處理自己的情緒,將有助於提昇教與學的效益。

教師在教學時,應隨時對自己的情緒有所警覺,尤其是在「負面情緒」即將出現時,更須及時自我發現,先行化解,才不致陷入不自覺的情緒困擾中,不但影響了教學的品質,也戕害了學習的氛圍,致使學生的心靈受創,甚而產生不當的生理反應。

应用心理学行为改变技术实践案例

应用心理学行为改变技术实践案例

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实践案例1)一、一般情况及来访者自述来访者:陈某,男,汉族,25岁,公司职员。

近一个月一直处在情绪低落状态,经常感到心烦,觉得对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感到生活没意思,对未来不抱有幻想,觉得身边没有好人,为此,精力不集中,晚上入睡困难,还多梦,一想到这,就特别难受,白天晚上都在想,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注意力就更不集中了,容易急噪,在同事面前还要装做若无其事,工作效率低。

不愿与人交往,经常以各种理由推托一些同事聚会,也感觉到自己有了问题,希望得到帮助。

二、来访者存在的痛苦通过摄入性谈话发现:来访者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

从小性格较内向,个性完美。

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经常受到学校老师表扬。

在大学期间,自己任班级干部,在处理一起纪律方面问题中,不但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相反,还遭到平时很要好的几名男同学的争吵,感到特别委屈,认为好人难做。

进入工作单位后,工作效率一直不错,对自己的状态比较满意。

由于上个月公司出现一起争吵事件,突然,脑海里浮现出读大学时被吵经过,想阻止浮想的事实,但做不到。

心里总是想不通,往日的自信也没有了,觉得这个世界好人难做。

三、评估与诊断(一)该来访者心理方面的主要症状是:有内心的焦虑、紧张,痛苦,情绪不稳,兴趣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及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持续时间长,而该来访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且持续时间短,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而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行为改变技术在培智学校就餐课中的应用

行为改变技术在培智学校就餐课中的应用

行为改变技术在培智学校就餐课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通过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培智学校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就餐素质和礼仪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这也是为了更好地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和秩序。

通过对行为改变技术在就餐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实践,培智学校希望能够为其他学校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1.2 研究意义在培智学校就餐课中应用行为改变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行为改变技术在学校就餐课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饮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健康素养,有效预防和控制肥胖等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

对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来说,深入探讨行为改变技术在就餐课中的应用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教育服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研究行为改变技术在学校就餐课中的应用,还可以为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校餐饮健康发展,满足家长、学生和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和期待。

通过深入研究行为改变技术在培智学校就餐课中的应用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2. 正文2.1 行为改变技术的概念行为改变技术是指一种系统性的方法,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习惯和态度来实现特定的目标。

行为改变技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社会学习理论、激励理论等。

这些技术通过激励、惩罚、教育等手段,帮助个体克服不良习惯,培养健康的行为模式。

在培智学校就餐课中,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要。

学校可以利用行为改变技术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就餐习惯。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奖惩机制,学生可以逐步改变不良的就餐行为,如挑食、暴饮暴食等,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行为改变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拖延就餐、浪费食物等问题。

通过设定跟踪表、制定个人计划等方式,学生可以提高自控力,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行为改变技术的案例实践

行为改变技术的案例实践

一例幼儿不‎良行为矫正‎的案例报告‎梁亮摘要:本文是一例‎运用行为改‎变技术矫正‎幼儿不良行‎为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该幼儿从学‎习刷牙开始‎一直伴随有‎吞食牙膏的‎行为,家长多次教‎育无效,由父亲带领‎前来咨询。

咨询师根据‎该幼儿的情‎况采用了行‎为改变技术‎,经过3个阶‎段共7周的‎行为矫正,该幼儿的吞‎食牙膏行为‎被基本矫正‎,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不良行为、行为改变技‎术、模仿学习、阳性强化一、一般资料童童,男性,3岁零3个‎月,重庆某一幼‎儿园中班学‎生。

童童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421”家庭,童童与父母‎、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童童的母亲‎是一家服装‎加工厂的外‎联人员,经常在外出‎差。

童童的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工作状态相‎对稳定。

童童的爷爷‎、奶奶都已经‎退休,童童的日常‎生活由爷爷‎、奶奶负责。

童童每周星‎期六和星期‎天在外公、外婆家渡过‎。

由于童童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双方的‎老人都十分‎宠爱这个唯‎一的孙子,做什么事情‎都顺着童童‎的喜好,使童童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倔强的性格‎并且依赖心‎理特别强。

童童在2岁‎时开始入托‎幼儿园,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表现‎乖巧,经常得到老‎师颁发的小‎红花。

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

在入托幼儿‎园时,该幼儿进行‎了智力测验‎,结果:IQ:113分,智力中上。

二、家属反映其父反映童‎童非常活泼‎,好动。

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爷爷、奶奶平时对‎童童又十分‎宠爱一味的‎迁就,使童童在家‎里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霸王。

在教育上爷‎爷、奶奶一直以‎“孩子还小,长大了就会‎懂事了”为由不允许‎父母对其进‎行处罚。

时间长了童‎童学会了找‎“保护神”犯了错就跑‎去找爷爷、奶奶。

周末到外公‎、外婆家更是‎无法管教了‎。

在童童3岁‎时开始学习‎刷牙,家人为童童‎准备了他喜‎爱的卡通造‎型的儿童牙‎刷,和草莓口味‎的牙膏。

心理咨询师 行为改变技术

心理咨询师  行为改变技术

)、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 (2)、不合理信念的主糕至极
2、贝克的认知疗法理论 (1)理论概要 患病者的感情和行为大部分取决于患者 本人对于周围世界的解释、想法和认知 模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 他的内心体验及行为反应,
)、认知歪曲的主要形式 (2)、认知歪曲的主要形式 )、 ①任意的推断。 ②选择性概括。 ③过度引申。 ④夸大或缩小。 ⑤“全或无”思想。
察被观察者的行为。
时距记录的工具
(3)时间取样记录 )
(4)成果记录 ) 成果记录,又称持久成果记录,可以在 一个行为产生出某种研究者感兴趣的切 实结果的情况下应用。 成果记录的一个好处是在行为发生时观 察者不一定必须在场。
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记录要及时 记录时必须方便
三、观察信度的检验 观察信度的检验
(3).发生与否判断一致性百分率的计算
(二)提高观察信度的有效途径
应提供清楚的、完整的、具体的目标行 为的操作定义,从而促使不同观察者观 察时的个体倾向和选择性知觉趋于一致。 其次,记录任务应尽可能容易简单,这 样就使观察者易集中于观察目标行为, 三是通过训练观察者正确有效地观察来 提高观察信度。
沃尔普的临床实验
1交互抑制原理的发现 交互抑制原理的发现 实验一
电击(UCS) 电击( ) 笼子(中性刺激) 笼子(中性刺激) 笼子( ) 电击 电击( 笼子(CS)+电击(UCS) ) 笼子( ) 笼子(CS) 惧怕(UCR) 惧怕( ) 喜欢 惧怕( ) 惧怕(CR) 惧怕( ) 惧怕(CR)
(四)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 2、“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 “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 3、间接强化在学习行为中的作用 3 间接强化在学习行为中的作用

自我指导训练和行为矫正技术改进课堂行为的案例报告

自我指导训练和行为矫正技术改进课堂行为的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案例报告文章题目:自我指导训练和行为矫正技术改进课堂行为的案例报告姓名:身份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自我指导训练和行为矫正技术改进课堂行为的案例报告单位:姓名:摘要:课堂不良行为是小学生常见的行为问题,尤其课堂随意插话、离开座位、不按时完成作业等活动过度行为,常常导致课堂教学中断,甚至引起师生冲突。

课堂行为问题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经常要解决的问题。

本案例由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展开,介绍了该生的问题原因、并详细的介绍了运用自我指导训练和行为矫正技术(代币制、反应代价)来改善其课堂不良行为的过程和具体的指导方案,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评估。

一、来访者情况:来访者(以下称该生),某寄宿制学校小学四年级学生,女,10岁半,独生女。

因课堂随意插嘴、擅自离开座位被班主任带到本校心理咨询室。

该生由外校转来1个月,父母均在外地做生意,自小学1年级就在寄宿制学校学习,之前一直在父母身边。

据班主任介绍,该生在原学校的课堂行为很差,主要表现为上课随便插嘴,有时离开座位与其她同学讲话,严重影响正常课堂教学。

常常不完成作业,成绩很差。

各学科老师都非常头痛,想过很多办法制止,效果不理想。

父母怀疑其为“多动症”,依照广告到多家诊所,按“铅中毒”、“多动症”服用各种药物治疗,未见好转,反而加重。

由于学习成绩很差,又怀疑其智商低,带其到当地最具权威的市儿童医院,做智力测验,系智力正常,又经过该医院专家诊断,其“活动过度”症状虽然突出,尚不构成“多动症”诊断。

父母遂将其转学,希望换个环境会好些。

该生转入本校后,仍然在课堂上随意讲话,甚至离开座位和别的同学说话。

尤其数学课,该生几乎不听课,不停的插话,导致老师无法继续上课。

该生各科成绩均排在班级最后,尤其数学、英语、语文,以数学最为严重。

自转校以来,从未按时上缴过数学作业,交上来的作业全部评为“差”,究其原因是由于该生上课随意讲话影响了听课质量,基础差。

应用行为分析报告法ABA

应用行为分析报告法ABA

行为训练法的基本原理一、基本概念1.名称:应用行为分析法、行为训练法、行为技术、行为改变技术(简称:ABA ) 2.理论基础与原理3.ABA 是行为科学的应用分支是关于人类行为和学科的科学,一个关于行为原理的系统应用学科,旨在改善行为 将孤独症视为一种行为不足或行为过度综合症,该症状可以通过精心的训练计划得到改善是一种科学实践的框架,而不是一个精确的训练计划4.ABA 的有效性建立在: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行为规律和研究发现的基础上 是动态的持续的行为改善来自于熟练的操作5.ABA 干预的基本原则提高学习能力,即“学习如何学习”不仅在于教新的行为。

还涉及到用更合适的行为替代问题行为强调的是如何获得适应性行为。

因为当孩子的适应性行为能力越强时,出现问题行为的几率就越低通过数据的收集了解学生的进步 附:关于“行为”的几个重要表述ABA 不仅仅是针对孤独症的一种干预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许多不同的领域都被采用:儿童管理、发育障碍、教育和特殊教育、康复、临床心理、自我管理、预防、运动心理、健康行为、老人医学。

二、行为改变技术1、行为改变的公式:——将ABA 的原理放进实践操作之中应用(ABA)在实践种操作行为的改变主要包含一下几个步骤:控制结果(行为发生之后的结果) 改变或调整三个元素种的一项或两项2、回合操作教学法(DTT)DTT五元素:指令、辅助、反应、结果(强化)、停顿DTT回合公式:(辅助)指令→ 反应→ 结果→ 停顿↑∣下一回合刺激三要素(指令、刺激物、环境)反应过程中注意:1反应标准一致 2注意反应中的不良行为三、ABA与孤独症1.为什么ABA适合孤独症孤独症儿童的障碍最终体现在行为上他们有严重的信息输入障碍医学上因病因不明而无法“对症”,行为改变则为矫治孤独症儿童提供了切入点2.ABA的四大设计的特点孤独症的人际关系障碍是因直觉障碍导致行为训练从障碍结果入手非专业人员也可操作训练的效果可以预测和量化3.ABA的四个操作特点对行为进行分解,在DTT中操作操作中伴随指令和辅助,对孩子的反应有预期性的行为标准(目标行为)反复教,注重巩固和泛化从“一对一”开始,逐步进展到“小组”和“集体课”ABA训练的主要技巧(回合式教学法DTT)应用行为分析法(ABA)是根据行为理论发展演变出的一套完整的行为训练方法。

行为改变技术实验报告

行为改变技术实验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日益增加。

行为改变技术作为一种心理学领域的方法,旨在通过分析和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以改善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本实验旨在探究行为改变技术在改善个体不良行为方面的有效性。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探究行为改变技术对改善个体不良行为的效果。

3. 分析行为改变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10名作为实验组,10名作为对照组。

2. 实验材料- 行为改变技术手册- 行为观察记录表- 行为改变技术评估问卷3. 实验程序(1)实验组- 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组进行行为改变技术培训,使其了解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根据实验对象的不良行为,制定针对性的行为改变计划。

- 实施行为改变计划,包括设定目标、监控行为、奖励和惩罚等。

- 持续观察和记录实验对象的行为改变情况。

(2)对照组- 对照组不接受行为改变技术培训,按照常规方式进行生活和学习。

- 行为观察记录表:记录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改变情况。

- 行为改变技术评估问卷:评估实验对象对行为改变技术的满意度和效果。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 通过行为改变技术,实验组中大部分个体不良行为得到改善,如拖延、消费过度等。

- 实验对象对行为改变技术的满意度较高,认为该方法有助于其改变不良行为。

2. 对照组- 对照组个体不良行为改善情况不明显。

五、实验分析与讨论1. 行为改变技术对改善个体不良行为具有显著效果,有助于提高个体生活质量。

2. 行为改变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但需根据个体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行为改变计划。

3. 行为改变技术可能存在局限性,如个体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等对行为改变的影响。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表明,行为改变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改善个体不良行为的方法。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行为改变技术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家庭教育、企业管理等。

行为改变技术实习报告

行为改变技术实习报告

行为改变技术实习报告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个人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参加了行为改变技术的实习。

在实习期间,我认真学习了相关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对于行为改变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内容
1.理论学习
在实习过程中,我首先学习了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理论。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行为改变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行为模式,提高个体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技术。

它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情绪调节技术等。

2.实践操作
除了理论学习,我还积极参与实践操作。

在实习期间,我参加了行为改变技术工作坊,学习了如何制定个人改变计划、如何监测和评估个体行为改变过程等实践技能。

同时,我还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了解了行为改变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注意事项。

三、实习收获
通过实习,我对于行为改变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行为改变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更是一种提高个人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来帮助自己和他人在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四、实习总结
通过行为改变技术的实习,我收获颇丰。

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了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行为改变技术在特教学校中的应用

行为改变技术在特教学校中的应用

经过大学三年的学习,我认为在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中,最实用、最具可操作性的是行为改变技术和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简称感统)相对来说容易出成果,见效较快,只要参考一些专业书籍,熟悉哪些感统器材专门针对哪些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然后就可以实践了。

而行为改变是一门技术,相对来说见效不是那么的立竿见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

比如说,我们要对花万顺实施行为改变计划以减少他的多动行为,首先要为他制定一个方案,一个方案的完整执行,往往不是十天半个月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但是,行为改变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体现在两个大方面就是:一.行为改变技术能塑造、增进特殊儿童的良好行为二.行为改变技术能减少和消除特殊儿童的不良行为这是对行为改变技术的作用的概括说明,更为具体的还有:行为改变技术能帮助特殊儿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改善与人相处的状况以及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进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下面我就一这本书为参考,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行为特征,同各位老师一起来探讨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首先,我想对行为改变的基本概念做一些解释,以便大家对以后的原理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先说说“行为”的涵义。

在本书中,他将行为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机体在主(环境、教育)客(遗传)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即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反应、运动或活动(如咳嗽、打喷嚏,刷牙、洗脸,读书、写字等),以及人的头脑里所进行的各种内在的心理活动(如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是人与环境两者互动作用的结果,人类的行为大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再说“行为”的分类。

从行为改变的需要出发,人类的行为可分为两大类:正常行为和不正常行为。

正常行为通常是指那些普通人能做到的,与个人的性别、年龄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大体相适应,并与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基本相符合的行为。

教学行为实践的研究报告(3篇)

教学行为实践的研究报告(3篇)

第1篇一、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系到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特点,探讨影响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二、研究目的1. 了解当前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现状。

2. 分析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

3. 探索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

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定量分析。

3. 访谈:对部分教师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教学经验和看法。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教师教学行为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

四、研究结果(一)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现状1. 教学内容丰富,但重理论轻实践。

2. 教学方法多样,但缺乏创新。

3. 教学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4. 教师与学生互动不足,课堂氛围不活跃。

(二)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1. 教师个人因素: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经验、教育理念等。

2. 学校因素: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资源、评价体系等。

3. 社会因素: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家长对教育的态度等。

(三)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

2. 优化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教师的教学创新。

3. 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4. 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师生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五、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揭示了当前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现状和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策略,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建议1.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关注,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教师改进教学行为。

心理咨询师行为改变技术

心理咨询师行为改变技术

心理咨询师行为改变技术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心理咨询师作为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困扰、促进心理健康的专业人士,掌握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至关重要。

行为改变技术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旨在帮助来访者调整不良行为,培养积极的行为习惯,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一、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概念行为改变技术,简单来说,是一系列有计划、有系统的方法和策略,用于改变个体的行为。

这些技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环境的影响和学习而改变的。

心理咨询师运用这些技术,帮助来访者识别导致问题行为的因素,制定明确的目标,并采取具体的行动来实现行为的转变。

二、常见的行为改变技术1、强化法强化法是通过给予奖励或惩罚来增强或削弱某种行为。

当来访者表现出期望的行为时,心理咨询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或其他形式的奖励,以增加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相反,如果出现不良行为,则给予适当的惩罚,如批评、减少特权等,但惩罚要适度且合理,避免造成负面影响。

2、消退法消退法是对于不良行为,不予理睬或忽视,使其自然减少或消失。

例如,孩子通过哭闹来获取关注,如果家长不再对此行为做出回应,孩子可能会逐渐停止这种哭闹行为。

3、模仿法模仿法让来访者观察他人的正确行为,并通过模仿来学习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榜样的示范,或者引导来访者观察身边成功的案例,从而激发他们改变的动力。

4、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常用于治疗焦虑、恐惧等情绪相关的行为问题。

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访者逐步面对引起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从最轻微的开始,通过放松训练来减轻紧张情绪,逐渐提高对恐惧情境的耐受性。

5、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不仅关注行为的改变,还注重调整来访者的认知模式。

通过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从而影响行为的改变。

例如,一个总是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的人,在改变这种消极认知后,可能会更积极地尝试新的事物。

三、行为改变技术的实施步骤1、评估与问题界定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全面了解来访者的情况,包括行为表现、频率、强度、影响因素等。

行为改变技术在培智学校就餐课中的应用

行为改变技术在培智学校就餐课中的应用

行为改变技术在培智学校就餐课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教育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培智学校,就餐课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环,学校通过引入行为改变技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和行为,提高饮食素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行为改变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在培智学校就餐课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行为改变技术的概念和原理行为改变技术是一种系统性的干预方法,旨在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态度,使其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

行为改变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设置明确的目标、提供积极的激励、建立适当的反馈机制和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等。

设置明确的目标是行为改变的第一步,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投入到行为改变中来。

提供积极的激励,通过给予个体奖励或者正向的激励,增强其行为改变的动力和意愿。

建立适当的反馈机制是行为改变的关键,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是行为改变的保障,只有具备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行为改变的目标。

1. 设置明确的目标在培智学校就餐课中,学校会与学生一起制定明确的目标,例如:减少食物浪费、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增加对健康饮食的认识等。

学校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沟通,确立共同的目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提供积极的激励学校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如评选“环保餐厅之星”、“良好饭桌习惯小使者”等,通过这些激励措施来奖励学生的良好行为和表现,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改变行为的积极性。

3. 建立适当的反馈机制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就餐环境监测系统,设立监督员定期对学生的餐桌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进行反馈。

学校也会进行定期的餐桌行为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

4. 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在就餐课中,学校不仅仅只是传授营养知识和健康饮食方面的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餐桌礼仪和沟通能力。

学校通过模拟餐桌情境,进行技能培训和实践,提高学生在餐桌上的行为素质和礼仪规范。

动作分析实验报告感想(3篇)

动作分析实验报告感想(3篇)

第1篇在本次动作分析实验中,我有幸参与了运动生理学实验室的实践操作,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项目,我对人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动作技术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验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次实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我对运动生理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使用各种实验器材,还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动作分析的基本方法。

这种结合使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基础,而实践操作则是检验和巩固知识的关键。

二、动作技术的科学性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对人体运动过程的分解、观察和分析,发现了动作技术的科学性。

例如,在跑步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调整步频和步幅来提高跑步效率。

这使我认识到,任何运动技术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合理的技术动作。

三、运动生理学的实用性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体会到运动生理学的实用性。

在运动训练、康复治疗、运动损伤预防等方面,运动生理学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康复治疗中,通过对患者运动功能的评估,可以为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四、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实验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每个实验项目都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和协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如何合理分配任务,如何共同解决问题。

这些经验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五、实验中的挑战与收获在实验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例如,在数据分析时,我发现自己对统计学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导致分析结果不够准确。

但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和同学,我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

这些经历让我认识到,面对挑战时,要有勇气去面对,要有信心去克服。

六、对未来学习的展望通过本次动作分析实验,我对运动生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运动生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行为主义实训报告总结

行为主义实训报告总结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为科学在我国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更好地了解行为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行为主义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我们深入理解行为主义理论,并学会运用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训目的1. 深入了解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2. 培养学员运用行为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员在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4. 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实训内容1. 行为主义理论概述本次实训首先对行为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讲解,包括行为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主要观点等。

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使学员对行为主义理论有了全面的认识。

2. 行为主义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行为主义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如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员掌握了运用行为主义理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3. 行为主义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实训中,我们了解了行为主义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如斯金纳教学法和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等。

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使学员掌握了如何运用行为主义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 行为主义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实训还涉及行为主义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如激励理论、组织行为学等。

通过学习,学员了解了如何运用行为主义理论提高企业绩效、优化组织结构。

5. 案例分析实训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员分组讨论、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案例分析,学员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实训初期,我们集中学习了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为后续实训奠定了基础。

2. 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环节,学员分组讨论、分析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针对学员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3. 实践操作实训后期,学员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

行为矫正报告

行为矫正报告

行为矫正案例报告摘要:在本案例中,我通过使用强化、前提控制、完全任务呈现、自我管理等行为矫正技术,成功地形成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心理学知识这一目标行为。

在这过程中出现过消退和目标行为受到其他行为干扰等问题。

最后在矫正停止后,目标行为得到了较满意的保持。

1目标行为的提出和界定因为学习在大学生活中依然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但我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的掌握学到的知识,我认为这样的学习是需要改进的。

经过分析,学习到的知识掌握不牢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学以致用。

由此提出:希望自己能够灵活的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一目标行为。

具体的目标行为定义为: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时能够使用一些心理学的词汇和理论。

2矫正方案制定2.1记录方法及工具的选择采用自我监控,连续记录的方法。

使用频率数据表作为记录工具。

由自己对使用了的心理学词汇和理论的交流次数进行每天的记录。

如:10月2日这天,我在与同学的三次交流中使用过心理学的词汇,就在频率数据表10月2日行对应的方格中画一个“○”。

2.2确定强化物选择条件强化物(在我提到专业名词和理论时同学的关注)和非条件强化物(吃一顿半更的砂锅)各一种,作为目标行为的强化物。

2.3功能评估(B)采用间接法对问题行为(不是本案例的目标行为)进行功能评估。

A描述行为引起关注的行为是我在日常生活中不会使用学过的心理学知识B可能的生态事件无特别的生态事件C前提在我与喜欢活用心理学知识解释问题的同学交流时,最有可能出现我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还有在讨论人际交往的问题时较容易使用专业知识。

其他情况下,除非是心理学特征很明显,否则我很难出现对已学知识的运用。

D识别不适宜行为的功能和后果作为行为的后果,我与同学进行了顺畅的交流得到了同学的反馈。

但同时也感到没有学到知识的苦恼、焦虑和恐惧。

E界定不适宜行为的效率不运用心理学知识付出的努力以10点评分可以得3分。

但不是每次这样做都能得到利益,随之而来的对自己无知焦虑有时会抵消与同学顺畅交流所得到的惬意。

行为改变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行为改变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反應制約取向
中性刺激與有利刺激幾次先後出現,中性刺激也引發;同 樣之反應叫做「制約反應」,中性刺激叫「制約刺激」, 例如:PAVLOV 巴夫洛夫唾液制約實驗,1904年諾具爾 獎得主,狗的實驗。 狗→看肉→流口水,後來變成 狗→聽搖鈴聲+看肉→流口水。重覆若干次後,變成: 狗→聽搖鈴聲→流口水。
策略 1.定食定量的餵食


讓鸚鵡覺得吃都來不及,那裡還有時間玩食物。


2.給鸚鵡玩具
給鸚鵡玩具,讓牠消磨時間,透過定時交換, 延長牠對玩具的興趣與玩具壽命。


3.陪鸚鵡玩
藉由良好互動,取得信任進而讓他更安心與我們 生活在一起。
C• 大叫

分析 鸚鵡本來就會叫,通常不怎麼悅耳,又很大聲。 大聲叫的原因是因為要連絡較遠的同伴,這是沒 辦法避免的。 很多人會因為他們大叫,就生氣,罵牠們甚至打 牠們,這是最不好的方式。
行為改變技術原理與應用
楊志能博士
從鸚鵡的行為發展談起

1• 鸚鵡如何養成生活習慣 鸚鵡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就是「模仿」。 野外的鸚鵡是藉由親鳥互動養成基本生活習慣與 技能,並從生活中的肢體互動來感受對方的情緒 及表達自我。


人類圈的鸚鵡行為模式,除了與生俱來外,大多 數都從我們對待他的方式,模仿學習而來的。
行為改變技術 釋義

是一種改變行為的方法,要減少問題行為發生的 頻率、增強健康行為的發生。 運用學習心理學或其他實驗心理學的原理,有效 改變人類行為,包括良好行為的增進,以及不適 當行為的矯治與根除。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在用這樣的技術, 只不過沒有特別注意罷了!



例如小孩子胡鬧會受到處罰,處罰 的目的 便是為了減少他頑皮的行為; 守規矩則會受到稱讚,如此便可鼓勵小孩 子守規矩。 簡單來講,要減少行為問題的發生,最直 接的方法就是對不好的行為予以處罰,對 好的行為予以獎勵。

健康行为改变的实验方法和意义

健康行为改变的实验方法和意义

健康行为改变的实验方法和意义实验方法:健康行为改变实验一般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实验目标和假设:明确要改变的健康行为,如减少抽烟、增加运动等,建立明确的假设,如减少抽烟可以降低患肺癌的风险。

2. 选择实验对象:从人群中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实验对象,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人群特征相似,以排除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3. 分组:将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健康行为改变干预手段,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

4. 干预措施:根据实验目标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如在实验组中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提供戒烟辅导服务等。

5. 数据采集:在实验前、中、后分别采集实验对象的相关数据,如吸烟量、运动频率等。

同时,还可以使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实验对象的健康观念和行为变化。

6. 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相关指标,分析干预措施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7. 结果评价:根据实验结果,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进行结果解释和推广。

意义:1. 提供科学依据:健康行为改变实验可以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验证干预措施对健康行为的影响,为相关政策、教育宣传提供科学依据。

2. 形成有效方法:通过实验,可以筛选出有效的健康行为改变方法,发现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干预措施,为制定健康推广策略提供指导。

3. 具有指导性:健康行为改变实验可以通过对不同人群的实证研究,为个体和群体在健康行为上提供具体指导,帮助更多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4. 健康宣传效果评估:实验结果可以用于评估健康宣传效果,检验健康宣传的有效性,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供反馈和改进。

5. 促进健康政策制定:健康行为改变实验结果可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决策者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健康政策,改善群众的健康水平。

总之,健康行为改变实验是一种科学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可以验证干预措施对健康行为的影响,为制定政策、教育宣传和个体行为改变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一)正强化摘自《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戴淑风刘全礼编著正强化原理在一个确定的情景中,当孩子做出某种行为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好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正强化原理是直接从操作条件反射引申出来的,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直接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原理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小明虽然只有6岁,见了人时却说“叔叔好”,于是大家笑着表扬孩子说:“这孩子真乖!”并微笑着摸摸他的头,以示赞赏。

那么今后当小明再见人时,说:“叔叔好”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这就是本书中强调的重要方法之一--正强化,用更规范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在一个确定的情景中,当人做出某种行为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好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在这里,这个“好的结果”叫正强化物,有时简称为强化物。

人的许多行为就是在正强化下,经过无数次强化塑造起来的。

例如,儿童学习说话的过程就频频使用了正强化。

当婴儿刚刚3个月~4个月,咿呀发单音节时(行为),妈妈就非常高兴地用抚摸、亲吻来表扬、夸奖婴儿,“宝宝会说话了,宝宝真了不起”。

(强化物)。

孩子长到8个月~9个月时,会发单音节或双音节了,在某一天,婴儿偶然说出了“ma—ma”这个音(行为),妈妈高兴地说:“宝宝会叫妈妈了”(强化物),并不断的引导婴儿发音。

实际上,这时的婴儿发“ma—ma”音还完全是无意识的,可是妈妈的无数次强化,终于使婴儿会发这个音并使这个音与眼前的这个人联系了起来。

后来也是通过无数次强化,孩子学会了“爸爸”、“吃饭”、“喝水”这些词汇,再后来学会“我要喝水”这样的句子。

直到4岁~5岁,孩子完全能掌握口头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次的正强化是形成语言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实际上,许多我们不需要的行为或不良行为也是通过正强化建立起来的。

例如,虎子平时就有些娇生惯养,一次在商店中他看上了一种玩具。

《行为改变技术读后感1800字》

《行为改变技术读后感1800字》

《行为改变技术》读后感目录《行为改变技术》读后感 (1)一、特殊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的关联 (1)二、“渐隐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2)一本书中总有那么一段让人映像深刻的剧情,也总有一两句令人映像深刻的话从耳边冒出。

行为改变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在哪里?行为改变技术与音乐教育之间的连接在哪里?行为改变技术的正强化原理是什么?这些都是读过《行为改变技术》读者耳熟能详的的话语。

最近,我认真研读了王辉所著图书《行为改变技术》。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基于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进步,教育心理学也开始逐渐受到重视,这本书从特殊教育出发,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特殊教育群体的学习和行为等问题。

这本书不仅仅是有理论的研究,也采用的大量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让教育知识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

通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音乐教学领域当中的音乐心理学与这本书不谋而合,其中的渐隐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更是我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下面我来谈谈我通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一、特殊教育与音乐心理学的关联在王辉教授《行为改变技术》这本书中,通过结合特殊教育背景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完善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意义。

音乐疗法在发达国家的特殊儿童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促进中国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的作用,音乐心理学往往对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以及音乐鉴赏能力、学习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成为了音乐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

而音乐治疗是艺术音乐超越了传统的审美领域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新发展。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与音乐有关的心理现象和问题的科学。

最早的音乐心理学属于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发展成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兼具音乐学和心理学双重学科属性。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发展,音乐心理学与其他种类的学科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音乐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与发展,现今已有完整的系统理论。

其中一系列的研究内容都是围绕音乐为起点,找寻人作为受体在音乐中心理的变化及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代币制矫正儿童不良行为
一、研究目的:运用行为改变技术代币制方法矫正儿童不良行为
二、理论基础:代币制
代币制是行为矫正技术中的一种具体方法, 它的最基本原理是强化, 它以代币作为条件强化物, 当代币积累到一定数目, 就可以交换真正的强化物。

一般地, 只要可以积累起来交换强化物的东西, 如五角星、小红旗、小圆圈、塑料片、硬币, 以及其它有明确单位的东西都可以作为代币。

代币制实际上是系统运用代币来矫正不良行为的整个过程。

其应用范围很广, 它既可以用于正常学校儿童及各年龄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的矫正, 也可以用于治疗精神病患者、弱智儿童。

尤其对于学前儿童, 行为的习惯还没有形成或者说还没有稳固, 通过系统地运用代币制可以比较容易矫正不良行为。

此实践报告以小孩的不良行为为矫正行为, 运用代币制对其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取得了成功。

三、被试的基本情况及行为分析
1、被试的基本情况
军军,8岁,连江县某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里排行老大,有一妹妹。

父亲有癫痫病,母亲手脚一侧残疾,从小由奶奶抚养。

军军学习成绩一般,特别喜欢看电视,喜欢数学计算,心情好的时候愿意做点数学运算题。

军军吃饭很慢, 有时候还要奶奶喂饭才肯吃,上床睡觉很晚,只有困的时候才睡觉。

军军性格内向,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每天放学回家就看电视,家人叫他吃饭或者帮忙做事,很少理会。

父母叫他做不情愿的事情,容易发脾气。

父母拿他没办法,奶奶曾经为
改变他长时间看电视的问题,采取打骂方法,军军则采取不吃饭不理奶奶的方式对抗,最后奶奶只能妥协。

2、行为分析
对军军进行智力测试(瑞文测验联合型),结果IQ为108,属于中等水平,说明军军的不良行为与智力因素无关。

军军奶奶采取打骂等惩罚措施,并没有改善军军的行为。

据军军奶奶反映,如果给军军买个玩具,军军会减少看电视时间,吃饭速度也会加快。

买玩具实际上属于激励性的刺激,这种刺激引起了良好行为,如果能够强化他良好行为,不良行为会得到控制或改善。

因此,采用代币制方法对军军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四、矫正方案设计
1、确立目标行为
选择需要改善的行为作为目标行为。

针对军军的具体情况, 我们希望通过代币制的实施达到以下目标:
(1)改变军军内向不同社会交往问题,培养良好的个性;
(2)改变过度看电视行为;
(3)培养良好的饮食睡眠习惯。

2、确定代币
我们根据军军的兴趣和需要, 采用红蜡光纸剪成的五角星,剪成大中小三个不同尺寸,在各种大小的五角星反面编上序号。

这样保证代币方便地发放,又能在实验者引入的交换系统中使用。

3、选择合适的强化物
代币只是一种条件强化物, 而非真正的强化物, 我们选择了军军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强化物, 它们的顺序是:喜爱的水果、面包、买玩具、买新衣服、上公园、钓鱼、。

这些强化物的价值是根据小孩喜欢程度而定。

4、代币的交换方法
确定了目标行为、代币及强化物之后, 就要制定一个代币的交换方法, 让军军知道何种期望行为发生之后可以获取代币及取得多少个代币;赚取多少代币才能换取自己喜欢的某种物品(强化物)。

而目标行为的价值则根据迫切需要改善的行为而定。

把制定的行为价值表和可以换取的强化物表, 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

下面就是被试的代币内容(见表1 和表2)。

表1 行为价值表
表2报酬表
五、代币制的实施过程
我们的实验一共进行了8 周, 整个实施过程都是围绕改变过度看电视、培养良好的习惯这一中心目标进行, 在实施开始前我们给军军作了认真详细的解释, 让孩军军了解实验规则和内容, 整个实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2周):
在这个阶段军军的兴趣很高,在我们的提醒下, 每餐吃饭都比过去提前了半个小时, 见到熟人都能主动而大声地打招呼, 每天看电视时间减少了很多,只有晚上才看电视,能准时自觉上床, 能主动帮助父母做事情。

他能主动地对照行为表的要求去做,这一阶段做得很好。

第1 周共得了310点, 她很高兴地用60点买了喜爱的水果吃, 用200 点买了一件新衣服。

第2 周共得了260 点, 吃面包和水果花了80点,
买玩具花了100 点。

两周下来还剩130点。

2、第二阶段(3 -6 周):
这段时间军军的积极性显著下降, 特别是连续吃了3周的水果后, 觉得没有以前好吃了, 而自己特别喜欢的钓鱼却没有踪影, 所以去积极地争取获得代币的兴趣也大大下降了, 不良行为出现反复出现。

如看电视时间变长,对家人的叫喊不理会,见了熟人有时也不主动打招呼, 不按时晚寝, 吃饭拖拉。

第3 周得了208 点, 第4 周得了200 点。

后来提醒他, 如果再这样下去, 钓鱼就不能实现了, 也不能上公园了。

这样他的积极性才有所增加, 第5 周得了219点, 第6 周得了266 点。

3、第三阶段(7、8两周):
经过前周的训练和强化,军军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渐稳定下来, 看电视的时间保持在每天2小时以下,放学后能主动帮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喜欢主动找小朋友玩,吃饭主动性增强,见人能主动打招呼和按时作息。

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他也能做好。

第7 周得了282 点, 第8 周得了278 点。

六、实验结果
通过八周的代币制实验, 军军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得到很大的改变, 实验后期, 除了看电视时间偶尔较长外, 其余期望改善的行为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军军变得活泼开朗、敢于在众人面前唱歌, 形成了比较良好而稳定的习惯, 基本上能按时睡觉、按点吃饭, 喜欢跟小朋友玩。

七、代币制运用经验总结
1、代币的选择要合适。

一般情况下,一些小的物品,如冰糕棍、扑克牌、硬圆制片等都可以作为代币,但不管选用何种物品作代币,都必须符合安全、卫生、便于储存,以及与奖品相比吸引力要小得多这些原则。

2、要明确强化和矫正的行为。

不论是不良行为的矫正还是良好行为的塑造,都必须具体明确,必须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可取,哪些行为不足取,哪些行为可以帮助他得到代币,哪些行为会让他失去代币,以及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获得代币等等。

3、要掌握代币发放、运用的技巧。

只要孩子出现预期的规定行为表现时,就应发放代币,以巩固强化其良好的行为表现。

代币发放时应注意:
一是发放要及时。

立即强化能使孩子明白为什么会得到奖赏,从而在相似情境下更容易重复出现这种行为。

经验证明,及时强化比延时强化效果更好。

二是标准要适度。

如果标准过高,超出了孩子的实际能力范围,孩子无论怎样努力都得不到代币,就会丧失积极性,代币制就会失去意义。

当然,如果太容易得到,孩子也不会珍惜。

所以,获得代币的难度要适中,应稍稍高于孩子目前的水平。

通俗讲,要让孩子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特别是在一开始的阶段,奖励的面要广,只要孩子出现好的行为表现,比如懂礼貌,上课安静坐着听课等,都可以得到代币。

总体的原则是既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又要培养其主动性。

三是要赋予代币不同的分值,发挥代币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应根据不同时期确定不同行为塑造的重点,赋予不同的分值。

比如,在某一个阶段,如果发现说脏话的孩子比较多,即可将文明礼貌作为该阶段的重点,加强文明礼貌行为的权重,引导孩子朝这一方向发展; 而在另一个阶段,如果发现孩子有自私的表现,则可以加大分享、合作、助人这些行为的权重,引导孩子出现这些行为。

此外,对难度不同的行为表现,也应该赋予不同的分值。

四是要引入负强化,建立一个约束制约机制。

应该让孩子知道: 代币既能得到,也可以失去,良好的行为能帮助孩子获得代币,不好的行为就会令他失去代币。

比如说了脏话或者攻击他人,就要立即扣除一个代币,从而达到约束、矫正行为之目的。

当然,在实施负强化时,要顾及孩子的自尊,要批评和惩罚他做的这件事,而不要否定他这个人,如果孩子能够及时改正错误,就要给予及时的正强化,以保护其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