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论哈尔滨城市广场景观环境艺术研究

论哈尔滨城市广场景观环境艺术研究

论哈尔滨城市广场景观环境艺术研究作者:于娟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1期摘要: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职能空间,提供人们集散、交通、集会、仪式、游憩、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的场所这一概念贯穿着文明的历史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谓是城市的“会客厅”和“起居室”。

罗伯特.詹森在《城市广场的梦想》一书中指出:“我对自己创造的城市空间经常感到失望,是因为我们期望他们会与锡耶纳或巴塞罗那那样的城市空间一样经典,但却不一定是我们所得到的。

本文主要论述哈尔滨城市广场的定义、类型、以及存在的不合理的设计。

关键词:景观环境;艺术研究;城市广场一城市广场的定义(1)广场的语言定义欧洲语言当中的“广场”一词要追溯到古希腊词“platia”,它当时意味着“宽阔的路”;德语的广场“platz”一词指城镇中建筑物前或建筑物之间的大面积空地,也可指自然界中的开阔场地;中文广场语意指面积广阔的场地,广,广阔也,地,则场地也,(仅限物质层面,缺少人文内涵)。

(2)学术性定义二战以后,城市广场的研究无论是从物质空间层面还是社会学层面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维多诺韦茨描述:“无论是何种形式和尺度,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的空间,广场始终是由人创在的并以某种形式为人的交流服务的场所”。

根据J.B.jacson,1985年的观点,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静态休闲活动的城市空间形式。

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化区域的核心部位,被有意识的作为活动的焦点。

(3)笔者给广场的定义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

其主要功能是漫步、闲坐、用餐或观察周围世界。

与人行道不同的是,它是一处具有自我领域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用于路过的空间。

当然可能会有树木、花草和地被植物的存在,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硬质地面。

广场往往位于城市的节点上,是城市景观风貌和气候的重要体现,是城市景观形象的标志和亮点,是城市文明和地域文化的象征,也是城市形象评价的重要参照点。

同济大学2009年12月31日授予硕士学位名单

同济大学2009年12月31日授予硕士学位名单

汤敏芳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张智慧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二、职业型硕士学位名单(386人)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学号 0892090006 0892090016 0620010080 0620010051 0620010139 0620010160 0693010006 0693010024 0693010020 0693010003 0793010030 0693010022 0693010013 0793010009 0522040126 0422040171 0522040213 0422040224 0622040298 0522040304 0722040318 0722040001 0722040050 0722040180 0722040224 0722040179 姓名 黄蕾 专业领域 英汉笔译 导师 论文题目 授予学位 类型 翻译硕士 翻译硕士 建筑学 硕士 建筑学 硕士 建筑学 硕士 建筑学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张为民 S型和N型NiTi形状记忆合金超弹性疲劳行为的研究 张为民 基于几何要素的三位公差模型的表示 张为民 EOS服务协议的应用 张为民 复杂设备运行服务支持的备件服务研究 刘永明 内燃机曲轴振动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罗峰 CAN总线干扰发生器研制
房憧憬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宋婷婷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孔敬之 车辆工程 莫莽 万欣 韩珂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城市街区尺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街区尺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街区尺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城市街区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而城市街区的规划和设计直接影
响城市的形态、功能和品质。

近年来,城市街区尺度研究备受关注,尤
其是在城市更新、历史街区保护、交通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城市街区尺度的研究,探讨城市街区规划和设计
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城市空间的优化和提升。

三、研究内容
1. 城市街区的历史演变及分类
2. 城市街区与城市功能的关系
3. 城市街区尺度的规划和设计方法研究
4. 城市街区的交通规划与设计
5. 城市街区的空间品质评价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1.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城市街区
的历史演变、分类和规划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2. 实地调查法:通过对不同城市街区的实地考察,了解城市街区的
实际情况和问题。

3. 模拟仿真法:通过对城市街区的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模拟仿真,
分析其优化和改进的可能性。

4.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城市街区规划和设计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
城市街区尺度规划和设计中的特点和趋势。

五、研究预期成果
1. 建立城市街区规划和设计的理论体系,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提出针对城市街区尺度问题的新思路和解决方案,为城市更新、历史街区保护和交通规划等领域提供参考。

3.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增加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的研究产出。

我国城市街区空间治理模式研究

我国城市街区空间治理模式研究

我国城市街区空间治理模式研究乌晓琳;刘杰【摘要】街区制的推行将影响我国城市地域结构划分,也将影响城市社会结构及其社会关系.系统分析城市街区治理理念、代表性理论及其典型模式对政府制定相应的街区制度、形成具体的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同时,也能帮助人们从整体上理解并把握我国街区制的发展进程及其发展趋势.本文以社会治理为基本理论视角,深入分析了我国街区制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在借鉴发达国家典型街区空间治理模式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街区制的治理政策.【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8)002【总页数】5页(P12-16)【关键词】街区;街区制;治理;社会治理【作者】乌晓琳;刘杰【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1;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21 街区概念的界定与街区制的起源1.1 街区概念的界定“街区”的概念是“社区”理念的延续。

社会学中的“社区”理念源自西方。

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使用gemeinschaft表示社区,指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1]。

也指一种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2]。

国外学者将街区的概念从“功能单元”与“空间和社会单元”进行区分。

工业区、商业文化区或居住区的街区,既体现了城市发展过程,又是资本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可视其为功能单元。

除此以外,若街区蕴含了包括位置、形态、主导功能及城市居民等更为复杂的内容,则视其为“空间和社会单元”。

国内学者大多认同街区为一种城市空间概念,具有结构组织与实体营造的属性、功能与构成要素。

1.2 街区制的起源斯坦因与莱茵托共同提出的拉德恩伯大街区是最早提出具体规划的街区制居住区[3]。

街区制的理念则形成于霍华德于1898年的代表作《明天》中所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

哈尔滨城市设计导则

哈尔滨城市设计导则

附件三哈尔滨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哈尔滨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试? ?行)目? ? 录1??总??则 (1)2??总体城市设计 (1)3??片区城市设计 (4)4??地段城市设计 (8)5??附??则 (12)附录A:本导则主要名词解释附录B:本导则用词说明附录C:城市设计常用要素参考图例附录D:电子数据技术标准1 总则为统一哈尔滨市城市设计技术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使城市设计编制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导则。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在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区内单独编制城市设计,应遵循本技术导则。

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片区城市设计和地段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编制应针对不同的项目制定相应的技术大纲,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设计的任务、目标、原则和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城市设计编制应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众参与,提高城市设计的质量。

2 总体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任务从宏观上研究确定城市空间的总体形态,提出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与人文活动场所的总体框架。

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与深度2.2.1制定城市设计目标与总体思路研究城市整体的空间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潜力,提出城市设计的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研究和塑造城市风貌特色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重要特色资源的分析,对城市基本风貌和地域特色进行发掘和提炼,制定城市风貌特色延续和发展的目标、策略和措施,进行城市风貌特色分区,并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指引。

确定城市空间景观结构框架1)结合城市自然环境、历史脉络、文化习俗和城市功能发展需要,确定城市的总体形态与空间景观结构,彰显城市格局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2)确定城市竖向轮廓的总体形象与特征,确定城市建筑高度控制原则及建筑高度分区。

3)组织城市眺望系统,确定城市重要视廊及控制要求。

投稿城市意象重塑——哈尔滨博物馆广场片区环境改造的设计

投稿城市意象重塑——哈尔滨博物馆广场片区环境改造的设计

图1 博物馆广场区位 城市意象的重塑——哈尔滨博物馆广场片区环境改造设计摘要:博物馆广场,是哈尔滨城市建设的源头,是展现哈尔滨形象的主要门户。

随着广场片区环境的更替变化、人群行为活动的多样选择,该片区的城市意象越来越模糊。

文章采用实态调查的方法,从历史特色演变、主体背景环境、第二街廓、视点与尺度、有效视廊、整体印象感知等多方面展开,通过实地调研、市民的“照片辨认”、“认知草图”表达等,研究哈尔滨博物馆广场片区的主要环境特征,分析其城市意象缺失的主要原因。

依据建立城市形象性的三个条件:识别性、结构、意义,从环境外形特征、空间关系、视觉条件、中心标志物、历史印记等方面入手,提出重塑该片区“城市意象”的主要设计对策,旨在提升该片区的环境活力,建设哈尔滨的崭新门户形象和特色历史街区。

关键词:博物馆广场片区;环境改造;城市意象;重塑1 引言现代城市留给人们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莫过于城市的意象。

而所谓城市意象, 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人们的影响而使人们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人们头脑中的“主观环境”。

它所表现出的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特点,是一个城市客观形象的缩影,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重要标志。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各类活动的“发生器”和“容器”,同时也是人们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其品质直接决定着城市意象的展示。

博物馆广场片区作为哈尔滨最主要的商业、文化、娱乐中心之一,是人们享受城市生活、体认城市风情、彰显城市个性、领略城市魅力的重要公共场所。

同时博物馆广场作为城市传统十字轴线的交点(见图1),其丰富的文化积淀承载了哈尔滨的历史与记忆。

因此,强化该片区的形态印记,提高该片区的空间品质,是塑造哈尔滨城市意象,展现哈尔滨特色形象的重要环节。

2 博物馆广场简介哈尔滨博物馆广场原称喇嘛台广场,始建于 1900 年, 位于哈尔滨市的最高点,是连接市内六条道路呈不规则圆形的放射状广场。

基于步行者行为特征的城市街角空间形态及设计策略

基于步行者行为特征的城市街角空间形态及设计策略

1步行行为与街角空间步行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出行方式和必要的活动,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1步行行为及特征除了有目的性的交通,步行行为还具有娱乐、休闲、社交的特征。

根据步行目的不同,多项研究中对不同的步行行为进行了分类。

其中最经典的是杨·盖尔(Jan Gehl)对户外活动所划分的三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3]。

陈泳等将居民步行出行目的分为通勤出行、生活出行和消遣出行三类,前者以上下学和上下班为主,后两类则是非日常必要出行[4]。

李斌等将老年人的步行行为分为滞留型和移动型[5]。

不难发现,上述不同分类的标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分为目的性更强、以交通行为为主的必要性步行和变化性更强、以休闲行为为主的非必要性步行。

1.2街角空间概念界定关于街角空间的概念,由于其所包含的内容及其所有权的模糊性,导致其在学界还未出现权威和完整的定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街角空间的塑造进一步重塑城市外部空间,使其具有趣味性并对行人友好,强调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性。

因此,将街角空间界定为街块的角部实体形态及其外部人行区域所共同形成的空间。

1.3步行行为与街角空间的关系必要性步行在街角处通常都是通过性质的,比如上下班、接送孩子等;非必要性步行在街角处有更大可能从动态向静态转变,行人可以停留下来进行各种城市活动,如餐饮、表演、休憩等。

停留性质活动的发生更加依赖于高质量的外部空间环境的存在,因此对于街角空间来说,应该提供适合停留和活动发生的空间,并吸引人停留。

2城市视角下的街角空间街角在城市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往往是由很多街角共同塑造了城市空间节点。

因此有必要先从城市尺度切入,关注一个片区中的多个街角所呈现出的整体状态。

摘要 街角空间在寻路、城市识别、商业价值、城市形态的塑造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层级,其品质提升有利于为行人创造更好的步行体验。

研究从如何塑造街角空间形态以使其更好地适应行人行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样本街区和街块中街角案例的分析及分类,讨论了街角空间在街区中的布局原则及具体街角的形态塑造方法,以期为街角空间品质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哈尔滨索菲亚广场扩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哈尔滨索菲亚广场扩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编制起止时间:2003.6—2003.8项目负责人:王小舟主要参加人:蔡海鹏 张兵 张菁王川 周伟索菲亚广场地处哈尔滨市中心区,此次规划设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广场北部街区的扩建设计,规划面积3.2ha,二是面向广场街道立面的改造与整治,共计10.9ha。

一、资源及优势分析1、历史资源地块内最大的历史资源就是广场上的主体建筑索菲亚教堂。

作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该教堂在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地段周边的街区也汇聚了大量日式、欧式风格的保护类建筑。

这个地块是城市历史资源的集中汇聚地。

2、区位广场地处城市中心商业区道里区带,与中央大街、火车站、兆麟公园的距离均不超过600米,是中心地区的中心地带。

二、现状问题分析1、功能广场周边大型商场林立,缺乏同历史文化氛围相匹配的使用功能。

2、交通现状交通负荷较大,人车混行加剧了这种状况,缺乏具有安全感和舒适感的步行空间。

3、尺度广场周边建筑体量庞大,如占据了整个街区的新哈一百、高达22层的曼哈顿酒店以及合并了三个街区的中央广场,这些已经造成了对传统街坊式肌理的严重破坏。

三、设计要点考虑到索菲亚广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此次规划设计并未局限于规划范围,而是将其扩大到道里区乃至哈尔滨市范围内逐层进行研究。

索菲亚广场夜景鸟瞰图1、功能定位——历史内涵现代文化特色商业在宏观层面上,索菲亚广场的定位不是孤立的,应作为以中央大街为主轴的道里区历史、文化、商业、旅游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来综合研究。

广场应利用其历史优势成为现代文化活动的载体。

它既是哈尔滨夏季博览会等国际性大型文化活动的首选地,同时也是市民赖以休息的庭园。

它的商业应以历史和文化为依托,发展相应的旅游观光和特色商业,绝不能成为全国各地大型商场汇聚地。

2、交通组织在这个层面上,注意同周边地区,尤其是中央大街建立有机的联系。

交通组织上强化道路分工,创造具有安全感和舒适度的步行空间。

具体分为:(1)步行系统将透笼街局部改造为步行,与西十四街连通,同中央大街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步行系统。

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以哈尔滨索菲亚广场为例

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以哈尔滨索菲亚广场为例

设计与理论090 / 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以哈尔滨索菲亚广场为例STUDY ON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OF URBAN SQUARE IN COLD REGION—A CASE STUDY OF HARBIN SOPHIA SQUARE长春工业大学 林慧颖 李金玉广场,本文中的城市广场主要是指休闲娱乐广场。

2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2.1寒地气候因素对于寒地城市来说,影响居民外出活动的主要原因就是寒地城市的室外持续低温,并存在降雪量大的问题,且寒地气温低的同时通常伴有风速较大的北风,若缺少围合等遮挡物的阻拦,风速会更强。

2.2寒地社会因素近年来,中国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寒地城市增建的大量广场缺少理论指导,并且文化精神匮乏,从而导致寒地广场利用率低。

2.3寒地经济因素我国北部的寒地城市在经济发展上明显不敌南方的温暖城市,并且寒地城市由于资金和环境等方面的约束导致广场的规划建设方面还相对较为欠缺。

2.4寒地人文因素在寒地城市广场建设的大背景下,不同人群对广场的需求存在差异,合理的广场景观设计需要对当地人们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并将它体现在广场的细节处理上,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广场的吸引力。

3 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法3.1结合空间特征的设计3.1.1广场的空间尺度设计寒地城市广场与普通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标准存在差异。

寒地广场的设计宜小不宜大,应从构成上减少寒地冬季气候的影响,并形成多个小广场连续成群的效果[3]。

通过对比多个寒地城市的特点和广场尺度适宜性,笔者认为寒地城市广场的适宜规模是面积小于6hm²,最大尺度不应超过11hm²。

3.1.2广场的围合设计寒地广场风速较大气温较低,围合可以起到防风御寒的重要作用,并且会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减弱寒风侵袭。

寒地广场的围合物通常有建筑物、植物、道路或者自然地形等。

基于语义分析法的城市街景色彩感知评价与优化研究

基于语义分析法的城市街景色彩感知评价与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3-0076-05 收稿日期 2023-06-01摘 要 为探究使用者对哈尔滨市中央大街现状色彩的感知评价情况,该文运用语义分析法这一采用“语言”方式对公众进行心理测评的定量分析工具,结合街景图像、色卡软件、数理分析软件作为记录和分析色彩样本的基础工具对其开展问卷调查与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对中央大街街区的街景色彩总体持正面评价,对色彩视觉感知体验更好,空间感知体验最差,对经过系统色彩设计、风格鲜明的街道评价更高。

依据以上结果,从总体色彩构成、一般街道品质提升和空间感知强化等方面提出了街景色彩优化策略。

关键词 语义分析法 中央大街 城市环境色彩 感知评价 色彩设计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user's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colors of Central Street in Harbin, we use semantic analysi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ol that uses "language" to conduct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 public, combined with street view images, color card software, and mathematical analysis software. As a basic tool for recording and analyzing color samples, we conduct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research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pondents generally have a positive evaluation of the street view color of the Central Street block, and have a better visual perception experience of color, the worst spatial perception experience, and also have a higher evaluation of the street with distinctive style after systematic color design.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street view color is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overall color composition, general street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patial perception enhancement.Keywords Semantic analysis method, Central street, Urban color, Perceptual evaluation, Urban color design基于语义分析法的城市街景色彩感知评价与优化研究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Urban Streetscape Color Perception Based on Semantic Analysis近年来,居民对城市色彩的感知分析在城市色彩研究与规划中发挥更多的基础作用。

最美建筑分析哈尔滨大剧院

最美建筑分析哈尔滨大剧院
2 在剧院的内部结构上,设计者采用了灵活的 空间布局,可以根据不同的演出需求进行灵 活调整。此外,剧院还配备了先进的舞台设 备、音响系统、灯光系统等设施,以满足各
音响效果
音响效果
哈尔滨大剧院在音响效 果方面表现出色。剧院 的内部设计考虑了声音 的反射和扩散,使得观 众无论坐在哪个位置都 能享受到清晰、动人的 音质。此外,剧院还配 备了先进的音响设备, 为演出提供了强大的音
在声音的传播方面,大剧 院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结构 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以 减少声音的反射和回音。 同时,剧院的墙面和天花 板采用了吸音材料,进一 步提高了声音的清晰度和
音质
此外,大剧 还具有灵活 可以根据不 进行精细的 使得观众无 乐会、歌剧 类型的演出
完美
环境与可持 续性
环境与可持续性
哈尔滨大剧院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 虑了环境因素和可持续性。建筑师 采用了节能设计和环保材料,以降 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建筑 的外部使用了保温材料和绿色植被, 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提高环境质量。 同时,大剧院的内部也采用了智能 化的照明系统和通风系统,进一步
提高了建筑的能源效率
此外,大剧院还 的融合。建筑师 考虑了周围的自 使大剧院与周围 如,大剧院的入 型的公共广场, 和娱乐的空间,
筑和文化
总结
总结
通过简洁的几何形状、流 角等设计元素,建筑师成 代感和科技感的建筑造型 大剧院也充分考虑了功能 供了极佳的观演体验。同 性和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方
哈尔滨大剧院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卓越的音响 效果和环保可持续性而备受赞誉。作为一座综合 性剧院,它不仅为哈尔滨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 娱乐活动,还成为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标性建
-

汇 报 人

城市街区尺度研究

城市街区尺度研究

城市街区尺度研究摘要:中国城市经历了高速建设发展阶段,街区尺度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带来众多社会问题。

本文借鉴类型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归纳和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城市街区形态的成因以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其演变特点和规律。

最后,深刻剖析当前形势下中国城市街区在尺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响应“开放小区”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街区演变规律尝试提出可行的策略,作为城市设计实践工作的参考。

关键词:街区;尺度;演变阶段1引言快速化的城市进程为人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如机动车拥堵、人行交通不便和街道空间缺少活力等问题。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城市规划尺度过大以及封闭式的管理方式。

本从实践和学术研究来看,需要提出的问题则是:适宜的街区尺度是什么样的?关于“街区尺度”的讨论,相关学者也表达了对未来街区建设的见解:张永和建议缩小城市空间的尺度,主张进行小规模、小尺度的开发[1]:王建国表示住区开放最核心的问题是关于“尺度”的探讨,并认为150m×150m(新区为250m×250m)是比较合理的街区划分尺度[2];杨保军提出了小街区的开发模式以及结合规范进行尺度调控的举措[3]。

中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在借鉴甚至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缺乏针对实际情况的研究和改进。

本文借鉴类型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城市的街区演变进行归纳整理,探寻其成因和发展规律,剖析当今中国城市街区在尺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结合开放小区的背景下提出可行的策略,作为城市设计实践工作的参考。

2街区尺度演变研究2.1街区尺度研究层级建立与选取在类型形态学的理论中,层级系统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结合中国特色布局,本文在宏观层面上,选取城市-街道和街区-地块-房屋作为基本要素,在微观层面选取街区-宅院-道路作为基本要素。

2.2街区尺度历史演进截至目前,夏、商两朝的城市街区处于考古空白的状态。

一般认为周代“营国”制度的建立,“闾里”才作为有据可查的城市单元而出现。

改革开放30年哈尔滨城市规划的发展进程及规划方法的转变_李晓娜

改革开放30年哈尔滨城市规划的发展进程及规划方法的转变_李晓娜

哈尔滨市全市土地面积仅为 1637 平方公里,到 立与规划方法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工 化名城,我国东北北部经济、政治、贸易、科技、信
2007 年土地面积增至 5.3 万平方公里,增长了 作的特点是思维活跃、规划多元、规划方法由被 息、文化、旅游事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本轮城
32.4 倍;全市总人口数由 1978 年的 782.95 万 动转向主动。
1.1 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管理好”。同年 9 月,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成 迁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 立,城市规划进入了恢复阶段,并进行了改革开
2.1 总体规划
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改革开放的 放后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 年)(即建
改革开放后哈尔滨的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市总体规划规划哈尔滨市城区用地 252 平方公
人,增加到 2007 年的 987.37 万人,年平均增长
1994 年国务院确定哈尔滨市为第三批国家 里,城区人口 326 万人,进入了高密度城市的形
6.81 万人。此外,哈尔滨的社会事业在这 30 年中 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市于 1997 年开始实施《哈 成期;确定了城市向着南及西南方向发展“,形成
日伪殖民的影响,城市的建设受制于日本的侵华 思想解放、内容不断充实。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 2003 年哈尔滨又率先在全国编制了 《哈尔滨市
政策,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布局均带上了强烈的军 始,城市规划主动来适应规划大背景的变化,城 域城镇体系规划》。
事色彩,成为了发动战争的军事据点。新中国成 市建设的模式强调工业发展与居住项目并行,到
都市的蜕变,成为了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的重 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改变分散建 轮总体规划规划哈尔滨市城区用地 250 平方公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讲解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讲解

• 5.5空间标记分析
• 这是现代城市设计空间分析中最有效的途径,它综合吸取了基地分析、序列 视景、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等环境分析技术的优点,适用于设计者加深对设 计任务的理解,并有助于改善城市空间关系的视察效果。
• 所谓注记,指在体验城市空间时,把各种感受使用纪录的手段诉诸图面、照 片和文字,因而这是一种关于空间诸特点的系统表达。
• 他认为,改善环境不仅仅是指纠正由于技术与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污染及其在 害,它还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创造过程。
4.相关线—域面分析方法
• 城市结构“线”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 1)物质线,是城市域面上各种实存的、可以清楚辨认的“线”。 • 2)心理线,是人们对城市域面上物质形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形成的
会空间便交织在一起,构成名副其实的场所。 • 3)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城市设计者就可以做出设计和建设的对策研
究,同时结合了对若干规划设计辅助线、控制红线等“人为线”的分 析探讨。 •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将上述诸“线”叠加,便形成城市的各种网络,如道路结构网络、 开敞空间体系及其分布结构、空间控制分区网络等,对该网络进行综 合分析和研究,设计者便可最终理解给定的城市分析域面的种种特质 和内涵,并为下一步微观层次的空间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限制条件。
• 他的生态设计方法是: • 1)自然过程规划:视自然过程为资源。 • 2)生态因子调查:土地信息。 • 3)生态因子的分析综合:先对各种因素进行分类分级,构成单因素图。 • 4)规划结果表达:生态规划的结果是土地适宜性分区。
• 3.2西蒙兹和“大地景观”
• 西蒙兹是当代美国“受到最广泛尊敬的景观建筑师”。他的学术思想集中反 映在《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一书中。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

传承传统街区空间的设计探索

传承传统街区空间的设计探索

传承传统街区空间的设计探索作者:张玉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9期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城市也在迅速的发展之中,尺度宜人的街区空间在城市的空间构成中,逐渐淡化。

传统街区是一种有机的空间形态,以独特的空间形态与场所魅力吸引着人们的驻足。

本文将由传统街区消失这一现象出发,寻求街区空间形态消失的原因,分析其场所的形态及其构成,总结出传承传统空间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传统街区空间场所设计原则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如今,信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

按照马斯诺的需求理论,在当代人们更加关注精神方面的需求。

然而,现代空间取代了传统空间,现代建筑取代了传统建筑,导致传统城市的亲和空间濒临绝境的边缘,地方差异逐步缩小,失去了文化的、气候的和地域上的特征。

人们在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又不得不叹息现在城市的枯燥和冷漠,渴望找回昨日自己家园般的亲切宜人的生存空间。

1、传统空间消失的原因1.1传统街区空间的内涵传统街区包含的类型较多,一般是指具有城市发展历史文化载体的城市区域,由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群、传统街道、以及广场空间组成,反应历史文化和城市的特色,传统街区应该具有城市历史风貌的相对完整性而且应具有真实生活性的街区。

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是有机的空间形态,尺度较为宜人,最具代表性的为“里坊”空间,如唐长安。

北宋以后,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古典的城坊制度彻底瓦解,商业街或市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所在,并出现了一类综合性的娱乐、服务场所—“瓦子”,由街区两侧的建筑围合而成尺度宜人的线性街区。

1.2传统街区承载的生活场景“城市应是孩子嬉戏玩耍的小街,是拐角处开到半夜的点心店,是列成一排的锁匠鞋匠,是二楼窗口探出头凝视远方的白发老奶奶,街道要短,要很容易出现拐角。

”这是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的话,这是对传统街区最传神的描述,这样的街区生趣盎然、信息肥沃、故事量大,能为童年生长提供最充分的乐趣、最周到的服务和养分,而且它是安全的,家长和教育者放心。

哈尔滨音乐厅建筑设计分析

哈尔滨音乐厅建筑设计分析

哈尔滨音乐厅建筑设计分析
哈尔滨音乐厅是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座大型文化设施,它是哈尔滨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以下是对其建筑设计的分析:
1. 建筑风格:哈尔滨音乐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现代和传统元素,呈现出独特而现代化的外观。

它结合了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和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打造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2. 建筑外观:哈尔滨音乐厅外观具有流线型造型,整体呈现出流畅、动感的特点。

建筑表面采用了银色的金属材料,使其在阳光下反射出闪亮的光泽,增添了一种现代感。

3. 内部空间:音乐厅内部采用了高度先进的声学设计,以确保音乐演奏的质量和效果。

演奏厅内采用了迷宫式的设计方法,以改善音响效果和观众的视线。

4. 设施与舞台:哈尔滨音乐厅配备了现代化的音响和灯光设备,以满足各种音乐表演的需求。

舞台大小适中,能够容纳大型交响乐团或合唱团的演出,同时也可以适应小型室内乐或独奏表演。

总的来说,哈尔滨音乐厅的建筑设计兼具现代与传统的特点,既满足了音乐表演的需求,又成为了哈尔滨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它的独特外观和高水平的声学设备使其成为了哈尔滨市民和游客欣赏音乐演出的重要场所。

寒地城市公共环境的设计策略研究

寒地城市公共环境的设计策略研究

寒地城市公共环境的设计策略研究摘要:寒地城市由于独特的气候特点孕育出独特的城市魅力,而一个城市的形象营造,又是以城市中的公共环境最为重要。

对于寒地城市中公共环境的设计,我们应正视寒冷气候的客观条件,分析其利弊,通过设计来适应气候并改善城市建设中的不利因素,使寒地城市公共环境中的人文景观与城市特色反映得更加突出。

关键词:寒地城市公共环境城市特色哈尔滨Abstract: cold city because of the uniqu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gave birth to a unique urban charm, and the image of a city build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public environment. For cold city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design, we should face up to the cold climate of objective conditions,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rough the design to adapt to climate and improve the urban construction disadvantage factor, make cold city public environment the human landscape and urban characteristic reflects more outstanding.Keywords: cold city public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Harbin city1 寒地城市公共环境概述冬季漫长、气候严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寒地城市的发展。

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话■彳焉(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130000)作者简介:孙瑞丰(1965-),男,吉林洸南人,毕业于哈尔 滨工业大学,硕士,教授。

研究方向:城乡规划设计及其理论、城乡景观设计。

K擀询谥!l E dn -將鳖;册»:»:酣: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7-7359(202) )03-00)6-02DOI :) 0.16330/j.c n ki.) 007-7359.2021.03.006!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精细化发展的进程中,但如何提升城市空间活力历来都 是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而街道作为对城市环境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品质的好坏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城市 公共生活空间的繁盛程度与城市活力。

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是所有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皆要面临的难题,却也是继续发展城市,优化城市环境品质 以及提升城市形象的必要手段。

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代表的一系列宏观政策发布实施以来,推动以人为本、注重品质的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转型到精细化调整和完善的历史阶段,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关注点已开始由“速度优先”向“品质追求”的理念进行转变,逐步重视城市中人 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

在当前城市设计的实施与评价中,急需一套综合、快速的评价体系来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评价。

文章通过综述分析, 空间形态数据和街景图片等 多源数据,建立街道空间品质量化研究的基础数据库,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物质空间构成与主观空间感知的双重维度出发,构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街道空间 承载力、街道空间吸引力、出行安全性、环境舒适性以及社会交往性5项评价指标。

希望该评价体系能在街道空间建设评价工作中发挥必要作用。

关键词: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体系建构;多源数据城市建设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在此背景 下,城市设计越发重视以空间品质活力 为主导、以大数据精细化为手段,体现为“2D 城市”向“3D 城市”转变的城市设计 新特征。

哈尔滨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哈尔滨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哈尔滨市城市空间结构历史研究(一)哈尔滨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1.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回顾哈尔滨城市形态的演变,经历了由简单形态变为复杂形态的过程,并有显著的周期性特点。

即由多核点的聚落一多核连片发展叶按二个方向定向发展叶沿轴线发展(指状生长期)斗四周蔓延(蔓延期)一沿轴线发展(指状再生期)呻掌状结构。

2.城市空间影响因素分析综观哈尔滨市城市空间发展演变历史,影响历史上哈尔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因素有如下几条:(1)自然地形与铁路布局哈尔滨的地形条件对哈尔滨市最初的城市形态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仍然具有影响作用。

松花江南岸地势由两部分构成,紧临松花江的低地高程是116、120米,高地的高程在130-160米,一条陡坎由西侧的顾乡延伸至太平。

三条支流,马家沟、何家沟及阿什河最终汇聚于松花汁。

这样的地理形态直接影响着城市用地的布局,同时影响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铁路最初的选线正是考虑到这一地形条件,沿陡坎的平坦地带布局,免受洪水的侵害。

地形条件及铁路布局决定厂哈尔滨的城市布局及城市形态一呈团状分布。

历史上“T”形的铁路线及陡坎将城市分割成三部分,即南岗、道里和道外。

而现在“日”字形的铁路与河流把哈尔滨市城区分割得更为严重。

(2)西方城市规划模式的影响哈尔滨是依据规划而建设起来的,而不是自然形成的城巾。

规划对城市的基本形态与结构的影nS,集中表现在由俄国人和日本人所编制的哈尔滨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上。

方格网模式足哈尔滨新市街(即南岗中心地区)的突出特征,与中国传统城市模划有较大区肚俄国人将欧洲先进的城市规划手法(如方格网、大尺度对角线形及林荫大道等)运用到哈尔滨新巾街的规划中来。

尽管,根据哈尔滨的地形条件等做了一定的修改,但哈尔滨方格网状的道路仍然折射出19世纪末的欧洲规划思想。

1934年由闩本人编制的“大哈尔滨都邑计飞C”,确立了哈尔滨作为当代大都巾的城市构架,对于今天的哈尔滨城市空间发展仍具有重大影响作用。

《2024年我国旧城中心区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旧城中心区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范文

《我国旧城中心区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许多城市的旧城中心区面临着衰落和老化的困境。

这些区域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

因此,如何通过城市设计策略实现旧城中心区的复兴,成为当前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旧城中心区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

二、旧城中心区面临的挑战旧城中心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老旧的基础设施、过时的城市设计、高密度的居住环境、环境恶化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三、城市设计策略的制定针对旧城中心区的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城市设计策略:1. 基础设施改造与升级对老旧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包括供水、供电、排水、交通等系统。

同时,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如公园、广场、图书馆等,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2. 城市空间优化与再利用对过时的城市设计进行优化,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对闲置的建筑和空间进行再利用,如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社区服务中心等,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在复兴旧城中心区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展示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

同时,加强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4. 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升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升,包括绿化植被的种植、水系治理等。

通过提高城市的绿化率,改善空气质量,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同时,注重水系的保护和治理,营造亲水宜人的城市空间。

5. 社区参与与共建在复兴旧城中心区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鼓励社区参与和共建。

通过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加强政府与居民的沟通与互动,共同推动旧城中心区的复兴。

四、实施路径与建议1. 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根据旧城中心区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明确各项任务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刘妍,徐苏宁,赵小双摘要:街区是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场所,是城市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单元,它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架构。

本文立足于哈尔滨市的街区空间形态,通过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街区空间形态成因,从街区规模尺度、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土地利用和街区风格特色等角度,对哈尔滨街区进行深入调研与剖析,总结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特色以及既有街区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城市设计视角,提出城市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基本策略,以完善街区空间形态布局、整合街区土地利用、优化内外部空间组织、营造协调的街区风貌,使城市设计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改善城市生活品质,让使用者与街区空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反馈,从而提升城市街区的使用舒适度及归属感。

关键词:街区发展,空间形态,城市设计,规划策略1 引言街区作为城市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单元,承担着满足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需求的社会责任,在城市空间元素中占有重要地位[1],它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架构。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较长时期的高速发展,城市物质空间建设已经逐步进入存量规划阶段。

各大、中城市在放慢发展和扩张的脚步的同时,转而专注自身在快速发展建设中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街区空间形态的问题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今城市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也随之提高,而物质空间的发展模式相对平稳和固定,发展也相对滞后。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使用者对街区空间的需求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解决物质空间和精神文化发展的不对应、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有待深入探讨。

哈尔滨的城市发展起步较晚,十九世纪末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开始崭露头角,后被誉为“东方小巴黎”、“共和国长子”,在东北乃至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哈尔滨城市街区建设中西兼容并蓄,涵盖多个时期的规划建筑思潮,多国文化交融共生,特有的历史发展背景和特殊的气候环境,使得哈尔滨的街区有着独特的布局形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 哈尔滨城市街区空间形态成因2.1 城市肇始时期2.1.1 城市建设缘起哈尔滨作为聚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97年[2],但普遍认为直到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哈尔滨才开始有系统的城市建设活动。

图1为191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编制的哈尔滨平面简图,新城(南岗区)合理地布置生活居住区、商业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公园绿地等,加上埠头(道里区)和傅家甸(道外区)两个主要组团分布在城市的三个不同的区域,街区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其中埠头(道里区)主要作为外国侨民的居住和生活场所,街区有着系统的建设规划,而傅家甸(道外区)则主要是原住民和外来务工的中国人的聚集地,街区较为零散不成体系。

图1 1910年主要组团分布图除铁路外,河流对于哈尔滨城市发展建设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松花江和马家沟的存在,除了作为城市发展边界外,更影响着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朝向。

中央大街以及道里区的其他主要街道都是垂直于松花江建设的,次要街道则垂直于主要街道,形成小街区,便于生活居住和开展商业活动。

2.1.2 西方规划思想的影响哈尔滨建市之初的街区规划,受19世纪西方城市规划思潮影响很深[3]。

新城(南岗)的规划轴线正中是圣尼古拉教堂广场,东西向分别是东、西大直街,北面的道路通往哈尔滨火车站,形成了以圣尼古拉大教堂为中心的放射线形规划结构(图2)。

其中西大直街轴线上分布有教化广场、铁路局楼前广场和圣尼古拉教堂广场三处[4]节点式广场,借鉴了巴黎奥斯曼改造[5]的经验,以轴线连接城市重要节点,与中国传统的街区模式差异较大。

这一时期的规划是俄国人进行的,他们对哈尔滨的规划目标是建设“东方莫斯科”,哈尔滨的城市布局模式不仅仅是对莫斯科城市形态的模仿,更是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实践尝试。

图2 尼古拉教堂广场及其周边2.1.3 开埠通商以来的经济发展自1907开埠通商以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区范围不断扩大。

1920年北京国民政府收回中东铁路附属地主权。

1923年中东铁路公司历史委员会编制出版的哈尔滨城市规划图(图3),在马家沟至香坊区之间以环形放射网的形式规划市中心,作为商埠发展新区,在埠头(道里区)向西部傅家甸(道外区)向东部规划新的城区用地,工业布局在铁路战线附近的八站、香坊、顾乡一带,南岗西部的沙曼屯为铁路员工住宅区。

在新城(南岗)马家沟以南和埠头(道里区)正阳河地区规划新的生活区,安置大批来哈尔滨的移民[6]。

城市街区的功能和类型也随之增多。

图3 1923年哈尔滨规划图(1923)2.2 日本占领时期哈尔滨初期的城市规划奠定了多中心分布的格局,南岗、道里、道外三区基本形成。

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前,哈尔滨的城市结构虽已初具雏形,但依然缺少系统的、长远的街区发展规划。

2.2.1 军事背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编制了《哈尔滨都邑计划概要图》(图4),规划以火车站为中心,以约9公里为半径所划圆圈为规划城区范围。

规划主要考虑战防要求,大量用地被划定为军事特别区,对外交通和仓储用地,城市主干道宽度在百米以上。

在这一时期修建了滨北铁路江桥、马家沟军用飞机场。

由于军事需求,日军当年在重要军事城市都设置了地下弹药库,这也对现今的城市安全构成了隐患。

图4 哈尔滨都邑计划概要图(1939)2.2.2 功能主义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后,日本殖民者对哈尔滨的规划不仅仅满足于先前苏俄式的单纯模仿,而是开始了更具体系的、更完整的、手法更加纯熟的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至此,哈尔滨拥有了以“绿楔”与“绿带”结合的相对完整的绿地体系规划,以抑制城市过度扩张。

在田园城市思想、邻里单位思想等理论的影响下,细化了居住区的等级规模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比,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哈尔滨城市街区建设的重点。

2.3 当代城市化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经历了停滞不前又重新复苏的艰难转折时期。

直至70年代末,哈尔滨又重新获得了新生,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设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

经济快速发展引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街区基本按照原有形态继续发展,同时在群力、哈西等区域开辟了与传统街区空间形态模式有所差异的大尺度街区。

最新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图5)中,城区用地进行产业结构和功能调整。

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及它对城市中心区第一、二产业的置换,为城市街区空间逐步细化,土地利用逐步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这一时期的城市街区空间发展受城市交通发展的影响较大。

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破坏了原有街区用地功能分布平衡,给原本脆弱的老街区的道路系统造成了巨大的交通负担。

若从交通角度看待街区的发展,这个时期恰恰是从以人的体验为主到以汽车的便捷为主的观念转变时期。

图5 哈尔滨城市总体规划图(2007-2020)3 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的特色与问题哈尔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城市街区建设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不断地对街区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

下文将从街区规模尺度、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土地利用和街区风格特色四个方面来详细论证哈尔滨街区空间特色及现存问题。

3.1 空间特色3.1.1 街区规模尺度街区尺度是决定规划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上哈尔滨以小尺度的街区模式为主,南岗区的街区尺度为120~150米左右,道里区中央大街附近短向为40~80米,道外区的街区尺度较小,短向一般在60米左右。

通过传统空间尺度下的街区模式与现代街区模式的比较(图6)可以发现:第一,传统街区街道窄尺度舒适,道路网密度大,可达性强,如道外靖宇街附近道路通达性好,使用者可在街区中穿过,减少不必要的绕行;第二,传统街区临街界面长,临街建筑多,提供了多样的空间模式,例如居住建筑底层可布置商业、办公功能;第三,传统街区的尺度宜人,使用者感受更舒适,如中央大街,街道的高宽比刚好在人们使用最舒服的1:1至2:1之间,现代街区则很少依据这种比例进行规划。

图6 同比例下传统与现代街区模式卫星图对比图3.1.2 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城市街区复杂多样,建筑、庭院、街道、公共空间,在街区中出现的任何元素都可称得上是街区的构成要素。

这些要素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形成有层次、有序列的空间模式,也就是街区的空间组织。

表1中列举了哈尔滨街区空间组织的类型,既有传统的方格网式、交叉式、自由式等现代规划中常见的空间组织形式,也有放射线式、弧曲线式等在西方规划思想影响下的特殊街区。

表1 哈尔滨街区空间组织类型类型 平面实例 主要特点方格网式道路十字相交、方向性明确、利于街区内部空间组织交叉式街区划分较自由,有一定的聚焦作用放射线式对重要节点有强调作用,识别性强续表鱼骨式沿中央街道分布较多的景观节点序列,临界界面多利于布置商业弧曲线式受19世纪欧洲城市规划思想影响,空间丰富而有趣味性自由式街道空间形态丰富,但不适宜作为交通性为主的街区南岗区北秀广场、曲线街周边的空间组织很有特色,从外部空间来看,道路网方格网、放射线和弧曲线相结合的形式,使得街区空间丰富多样、特色鲜明,从街区内部空间组织来说,建筑采用周边式布局的居多,不仅形成了连续的街道界面,还围合成了内院式的公共空间。

平房区的东轻厂居住区采用了周边式加绿化隔离带的布局,不仅提供了私密性较强的公共交往空间,同时具有一定的气候防护作用,是一种适应寒地的建筑空间布局模式(图7)。

图7 东轻厂居住区街区空间形态布局图3.1.3 土地利用哈尔滨街区的地块划分形式较为多样。

最常见的为方格网式划分,分布于路网形态较规则的地段,有利于公平分配土地买卖和管理;其次还有因街区形状不规则,在方格网基础上改变沿街地块方向的划分模式,这种模式在经纬街、教化广场等较多地被采用,这种地块划分模式强调了临街界面的连续性,同时由于地块的合并形成了一些适用于公共建筑的大地块,满足了多方面的土地使用需求。

哈尔滨还存在着一些商住混合利用街区,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是其中的代表。

哈尔滨曾生活大量的侨民,而道外区则是中国人聚居的区域,虽然建筑风格上受欧洲影响颇深,但建筑形式上依然讲究家族和传承,多数是围合式的院落住宅,沿街布置商业,这样的商住混合街区大量存在于道外,也见证了道外的市井烟火。

3.1.4 街区风格特色哈尔滨一直以异国风情的城市特色闻名于世,其中最著名就是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全街区现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栋,各类保护建筑36栋,涵盖了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艺术运动、折中主义等多种建筑风格,是一条建筑艺术长廊(图8)。

除中央大街外,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铁路局街区等街区也有着鲜明的风格特色。

图8 中央大街建筑风格图另外,哈尔滨是一座北方寒地城市,冰雪作为一大特色也融入了哈尔滨的街区建设之中。

冬季来临之时,哈尔滨的街道会以冰灯彰显街区特色,街区中一些空地也被开发成小型冰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