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王新丽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王新丽
发布时间:2023-05-08T01:31:44.959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3年5期作者:王新丽[导读] 城市的更新升级发展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承载能力,还能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合理实施
内蒙古恩维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城市的更新升级发展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承载能力,还能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合理实施,因此城市的更新升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超大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在日益减少,数据也从原来的每年“增加量”转向了现有“总量”的改变,通过卖地来发展城市的方式也在慢慢消失,大力开展对城市的升级改造活动逐渐成为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风貌;规划研究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显而易见,城市发展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它与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福利息息相关,历史文化实际上只是城市规划中的冰山一角,它包含了城市发展的许多要素,这些要素属于城市居民的基本空间,而如何通过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无疑是当今城市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城市的面貌由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建筑形式等要素构成,公共空间、街道界面、具有内在协调性、整合性和综合性的地域规划特征的人文景观,应着眼于科学布局,着眼于城市面貌的有意义发展,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
1.国土空间规划概述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号)中对城市规划升级作了明确指示,其中包含全部规划的“三级四类”规划体系(“三级”即国家、省、市县,“四类”即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新规划体系中的一类规划,在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在城市发展探索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指出将以后工作中的主体功能分区规划、土地资源利用整体规划、城镇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统一称为“国土空间规划”。与此同时,《通知》还明确规定了会将现有的城乡规划成果汇总到新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中。从对规划的运转执行工作方面来讲,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主要分为“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写审核体系、执行监管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
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城市设计研究
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城市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城市设计方法在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运用,并结合成都市文殊坊历史街区具体案例,对文殊坊历史街区及其环境协调区的现状进行调研。在以上基础上分析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社会经济价值及空间设计并提出相关建议。其中空间设计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具体从功能补充的整合、肌理延续的整合、空间融合的整合、空间界面的延续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论文旨在运用整体观完整真实地保留历史遗存信息,延续历史文化和城市肌理,从而协调成都市的历史街区空间和其现代空间融合发展。
关键词:城市设计;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文殊坊
城市设计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品质为目标,在城市发展总体政策框架指导下,综合组织城市各种功能,关注城市历史空间的设计,以城市形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局部地区所进行的阶段性的整合设计[1,2]。城市设计的重要对象就是城市局部地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和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建设是城市设计的原动力,也是城市历史空间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契机,这就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历史街区的原因[3,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现代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城市历史街区周边地区大多实行高密度开发,造成不同风格的建筑直接冲突或者不同尺度、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物生硬的出现在道路两侧的现象。鉴于城市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发展的断层现象,本论文选定成都文殊坊历史街区及其环境协调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空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促进成都市整体环境的协调融合,实现现代和历史的和谐共生,使城市相关建设“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立体街区中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与其商业单元尺度定量研究
立体街区中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与其商业单元尺度定量研究高欣妍;陈景衡
【摘要】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形态易受具体商业规律、街区用地条件、城市交
通关系等多重因素影响.而要兼顾开发效益、满足商业单元可达性均好的限制下,提
升街区立体交通步行体系的效率与质量,根据前期调研成果提示出:公共空间直接覆
盖的步行商业单元尺度、规模和预期人流容量对其内部的公共空间设计模式选择是关键影响因子,在设计流程中需要准确预判.基于此,文章尝试根据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城链接轨道交通的商业综合体调研样本,通过图形分析总结出在上述因素与
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常见类型的关联规律.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8(000)002
【总页数】4页(P152-155)
【关键词】立体街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尺度;容量
【作者】高欣妍;陈景衡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前言:
在当前大城市街区立体化更新过程中,以商业综合体为主要类型支撑的开发性更新占比很高[1],常常主动、被动链接轨交枢纽,构建起新的立体街区[2]。其公共空
间因而兼具商业开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双重身份,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重要的空间环节,这一转换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重要的城市更新趋势[3]。
作为城市级别的公共场所,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量、形、质均直接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但目前大部分商业综合体研究主要针对商业建筑本体研究,对其复杂性空间设计规律性研究也多集中于其综合性业态构成及其空间功能模块的形态设计逻辑,而对于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城市公共性研究,虽有明确的理论性架构,仍缺乏大量的空间设计技术体系性梳理。尤其是大多具体技术数据研究仍未将城市与建筑需求并置,造成大部分商业综合体开发中公共空间设计其城市性潜力未能有效激活,甚或人为割裂步行体系。
传统商业街区空间形态研究
S ail o m fT a i o a mm e c a l c s p t r o r d t n l aF i Co r il o k B
夏志伟 X AZ i e I h i w
摘 要: 中国的传统商业街 区有着悠久的历 史,见
证 着城市的发展历程 ,是城市文化历 史的重要 表
~
字 型
并 列 型
台 院 型
发 散 型
围台 型
区形成 了不同的街道空间,通过分析实例可大致 将这些街道 空间的平面模 式分 为 以下几 种类型
( 1: 图 )
一
嘲 啪 —
● ■一 ’- __ _—一
础
_ 啦
函函
蹬 膪
一
.
传统商业街 区的特点
首先, 传统商业街区是 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
征 ,同 时其 独 特 的 空 间模 式 和 宜人 的尺度 也给 人 组成部分, 其随着城市 的变迁 而不 断演变发展, 们 留下 了深刻 的 印 象。本文 以 传统 商业 街 区的 空 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城市文化历史的重要
间要 素 作 为 切 八点 ,分析 研 究 了不 同地域 环 境 和 表 征 。
建 筑 文化 背景 下 传 统 商业 街 区 的 空间 形 态特 征 。
其 次 ,传统 商 业 街 区 的 空 间尺 度 宜 人 ,主要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提要)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现代城市设计也走过了几十个年头.城市空间的设计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空间,实-虚, “空间”—“形体”,图形—背景,视觉秩序,空间序列,”线”—“面”..
一.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
1. 道路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在城市大街,小巷车行或步行过程中使用和体验城市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类城市空间.
(1)城市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的交通要道,行车速度快.因此两侧建筑高度与主干道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在1/2~1/4之间;建筑宽度与主干道宽度之比,一般在1~2之间.因为车辆在高速行进中,如果多数建筑较短,空隙也较短,从速度较高的车辆中往外看,变化太快,不仅凌乱,而且造成视觉上的闪跃感,令人感觉眩晕.所以主干道两侧一板式建筑为主时(包括塔式建筑的较高群房),建筑物较长,空隙则宜较小,视线稳定在建筑上,以减小虚实的频繁变化造成的闪跃感;反之,如塔式建筑较多时,因其面宽不大,宜加大空隙,让视觉稳定在空隙的绿化或天空上,以减少闪跃感.这往往也符合日照间距的要求.
(2)次干道和支路前者是沟通主干道和支路的联系,后者是出入地块和小区等地段必经之途.一方面次干道和支路吸引的交通比主干道少,行车速度慢;另一方面,有些段落也有商业建筑,甚至店铺密集,因而人们不仅是路过,有时也可能是目的地.所以两侧建筑与道路空间密度的关系宜选在强场范围内.为达到良好的建筑尺度感,可以将建筑里面分割.在商业密集地段,建筑宽度(长度)延续不断也关系不大,因为这种地段,人们更关心的是店铺和商品,而不是建筑体量和轮廓线.
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定位研究
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定位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定位已成为现代城市设计中重要的研究方向
之一。城市定位旨在根据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结构,为城市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实现城市各类功能的有机融合,提高城市的整体效能和综合竞争力。
一、城市定位的定义与意义
城市定位,指的是将城市按照其所拥有的不同功能和特点进行合理划分,确定
各个区域在城市的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针对每个区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城市规划的战略性布局和理性利用城市空间资源的目标。
城市定位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城市定位能够通过合理的
规划与设计,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最大利用。其次,城市定位能够避免城市功能过于混杂,空间利用率低、交通拥堵等问题,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最后,城市定位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定位的原则
城市定位的制定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从城市整体规划出发
首先,城市定位的制定需要从整体规划出发,考虑城市的建设目标、城市空间
的规模和结构,以及城市的宏观战略需求。只有从整体角度出发,才能够全面考虑城市的各种因素,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多种需求
城市定位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多种需求,包括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只有从多方面角度出发,才能够实现城市的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
3、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城市定位的制定需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照顾广大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满足
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要求。只有着眼于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才能够实现城市功能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的优化改造策略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的优化改造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越发重视城市空间改造。在新时代的
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生活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主要
体现在各方面的需求,城市生活性街道是重要的生活场所,能够展示城市面貌,
提供居民消费和邻里交往的空间载体。下文中,将主要针对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
优化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来提出合理的改造策略。
关键词:城市;生活性街道;优化改造;策略
前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为了满足人们的
需求,政府开始打造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商业中心,整合多种消费行为,
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人们的实体消费欲望在降低,购物出行次数在下降。针对这一现状,政府开始对城市街道空间进行优化改造,
以提高街道空间的利用率。
一、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概念与组成要素
(一)基本概念
生活性街道能够体现城市面貌,主要容纳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流,其特征
表现在:行车速度缓慢、道路比较狭窄、沿街尽可能多的布置各种商店。街道空
间有两种主流认知,在整理国内资料后能够了解到,有一种是街道空间沿街两面
建筑的立体空间。另一种则是将城市作为整体看待,在空间中适当增加景观和建
筑物,这些建筑物与自然景观被称为街道空间[1]。
(二)组成要素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外部表征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包括人流量、人群行为特
性等等,在街道空间中,人流量大代表街道空间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人群行为
特性的多元化能够体现群众对空间功能的需求,人群年龄结构复杂,代表街道空
间能够满足各个人群的需求。从街道立体空间可以了解到,其构成要素有底层面、
传承传统街区空间的设计探索
传承传统街区空间的设计探索
作者:张玉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9期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城市也在迅速的发展之中,尺度宜人的街区空间在城市的空间构成中,逐渐淡化。传统街区是一种有机的空间形态,以独特的空间形态与场所魅力吸引着人们的驻足。本文将由传统街区消失这一现象出发,寻求街区空间形态消失的原因,分析其场所的形态及其构成,总结出传承传统空间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传统街区空间场所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如今,信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按照马斯诺的需求理论,在当代人们更加关注精神方面的需求。然而,现代空间取代了传统空间,现代建筑取代了传统建筑,导致传统城市的亲和空间濒临绝境的边缘,地方差异逐步缩小,失去了文化的、气候的和地域上的特征。人们在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又不得不叹息现在城市的枯燥和冷漠,渴望找回昨日自己家园般的亲切宜人的生存空间。
1、传统空间消失的原因
1.1传统街区空间的内涵
传统街区包含的类型较多,一般是指具有城市发展历史文化载体的城市区域,由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群、传统街道、以及广场空间组成,反应历史文化和城市的特色,传统街区应该具有城市历史风貌的相对完整性而且应具有真实生活性的街区。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是有机的空间形态,尺度较为宜人,最具代表性的为“里坊”空间,如唐长安。北宋以后,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古典的城坊制度彻底瓦解,商业街或市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所在,并出现了一类综合性的娱乐、服务场所—“瓦子”,由街区两侧的建筑围合而成尺度宜人的线性街区。
文化类综合体建筑群街区存量更新背景下的景观、标识、城市家具、照明设计概述
文化类综合体建筑群街区存量更新背景下的景观、标识、城市家具、照明设计概述
发布时间:2022-10-20T06:51:19.491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11期第6月作者:贾韶宇[导读]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发展方式及其趋势也将呈现新的特征,城市规划发生了三方面的转变:
贾韶宇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发展方式及其趋势也将呈现新的特征,城市规划发生了三方面的转变: 规划背景的转变——从增量建设到存量优化;
规划重点的转变——从物质环境到以人为本;
规划手法的转变——从模型驱动到数据驱动。与此同时,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的策略由扩大城市边界外延转向重点提升城市空间内涵,并开始探索城市空间的精细化设计与管理。随着城市更新的价值取向从单纯追求土地经济利益的全面最大化向结合社会、文化、历史、美学、功能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发展方向转变,具有相对独特性和稀缺性的地方文化成为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和高品质量的城市空间的主要因素。结合文化资本与当代生活生产方式,驱动社会经济全面提升的“文化经营”成为一种新的方向。在这种背景下,文化类综合体变孕育而生。
本文以文化类综合体建筑群街区存量更新为切入点,探讨景观、标识、城市家具、照明系统的设计原则。
景观系统
在文化类城市街区综合体中,景观规划设计并不仅仅对单个景观元素进行独立的设计,而是将综合体中各种综合考虑,使各个设计要素达到平衡状态。例如,将自然因素与人为要素进行同一的设计,使其形成一个即协调同一,又富有特色,且能反映本土气质的整体环境。经过大量案例研究,作者认为,对于文化类城市综合体街区景观的处理上,除了对建筑场地、建筑本体进行设计外,更应该体现出相应的文化街区所特有的空间气质、空间形态。本篇以北京798文化产业园区为例,解读文化类城市街区综合体中景观设计手法。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讲解
2.场所—文脉
• 场所—文脉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在处理城市空间与人的需要、文化、历史、 社会和自然等外部条件的联系方面,比空间—形体分析前进了一步。它主张 强化城市设计与现存条件之间的匹配,并将社会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人们 驾驭城市环境的体验与物质空间分析中的视觉艺术、耦合性和实空比例等原 则等量齐观。
• 5.5空间标记分析
• 这是现代城市设计空间分析中最有效的途径,它综合吸取了基地分析、序列 视景、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等环境分析技术的优点,适用于设计者加深对设 计任务的理解,并有助于改善城市空间关系的视察效果。
• 所谓注记,指在体验城市空间时,把各种感受使用纪录的手段诉诸图面、照 片和文字,因而这是一种关于空间诸特点的系统表达。
• 他的城市规划观点主要有4点: • 1)新型城市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 2)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 3)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 • 4)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 他的城市设计思想重点是“秩序”,而秩序的基础就是几何,是直线,是直 角。艺术是“完美秩序”的追求,艺术是人创造的,它服从于自然规律。
国内外历史街区街巷空间更新研究评述与展望
229
【创新与发展】
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1月国内外历史街区街巷空间更新研究评述与展望
冯纯晨,刘 声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摘 要: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传统历史街区保护越来越受重视。街巷作为历史街区空间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保护更新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街巷空间现状研究以及经典案例改造的分析,总结发展趋势,探索街巷空间保护更新的方法策略与价值。
关键词:街巷空间;保护更新;现状评述;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01-0229-0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历史街区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理论和实践一直在不断发展,主要涉及理论方法、具体设计方式、策略等方面,且目前也有不少应用成功的实际案例。如北京南锣鼓巷、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改造等。
从论文发表来看,学者们对街巷空间改造研究也逐渐多方位、多视角。如基于原住民空间整合的理念,陆明通过构建街道空间动态要素体系,探究实现空间活力复兴的方法策略[1];胡莹、张霖关注街巷空间中的形态要素点、线、面,运用城市设计技术对其进行设计和控制,从而达到保护风貌的目的[2];马振华等人用“空间—历史性—社会性”的整体观,把握空间的动态本质,展示街巷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揭示街巷的丰富生活,并证明街道和街道的空间和生活对居民的意义[3]。1.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空间的探究除了物质形态的营造,也关注其社会、文化和环境价值等方面的发展,是一个从关注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变化。
城市步行系统空间形态初探
城市步行系统空间形态初探
1-1研究的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的缘起
对步行环境的兴趣始于强烈向往户外游戏的童年。那时的汽车还不曾如此放肆地占用城市原本紧张而宝贵的七地资源。没有机动交通的危险,人们得以在更加广阔的地域内活动。大多数人的生活记忆都来自于走街串巷时步行的体验。然而在汽车产生之后,快速的发展让方格网在所有的城镇中放肆地蔓延,钢筋水泥的丛林在旧城新区中疯狂生长,慢慢蚕食着传统的老街小巷、黛瓦粉墙,还有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越来越习惯了城市的浮躁与喧嚣。事实上,我们的城市不仅失去了步行时代的宁静,也同时失去了那个时代的活力。
汽车交通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对城市的交通环境尤其对步行交通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此产生的诸多现代城市问题迫切要求人们去解决(图1.1)。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1995年11月8.1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会上讨论通过的“北京宣言”中提出的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五项原则之首便指出:“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然而如何解决和实现人和物的移动,在我国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中依然是一片方兴未艾的处女地。随着步行系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及专家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在城市中建构整体的完善的步行网络体系,已经成是当前研究的前沿和焦点。
卜1-2问题的提出
交通^[具的变迁,从马车,汽车到地铁的发展就直接影响城市的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态,它不受社会制度的限制,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目前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看,汽车工业的发展是必然的。在其迅猛发展的高潮到来之前,认真研究~下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情况提出城市步行系统的空间模式和设计途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价值,整合城市破碎的开放空间和步行环境,对现在及未来的城市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针\图卜1:我国某城市十宁路口汽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
建 筑
设 计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
赵锡珠1, 陈 曦2
(1.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2.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摘 要 本文针对我国寒地城市不利的自然气候条件,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从空间形态、环境肌理及景观小品等方面提出了有效改善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空间形态;色彩;景观小品
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6864(2006)06-0015-02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身心健
康,也是评价一个城市素质的关键。我国寒地城市设计起步
较晚,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需要树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寒地城
市实际的设计思想以及用于指导设计实践的设计策略。寒
冷地区城市室外公共环境存在多方面的先天缺陷,要求建筑
师和规划师应积极创造具有地方性、满足寒冷地区居民需求
的、宜人的城市环境。
1 环境形态设计策略
1.1 室内空间的连续策略
寒地城市冬季气候严寒,如果能有效地使室内空间得以延续扩展,将使寒地城市的冬季生活变得生机勃勃。
(1) 架空的人行步道。寒地城市的商业街区往往在夏季繁华鼎沸,吸引众多购物者,但冬季却往往因气候寒冷而变得萧条冷淡。若商业街区能在空间处理上用架空步道或骑楼将相邻街区的建筑相连,就可以大大改善商业街的购物环境,这样,购物者或者来此休闲的人们就会免受户外冷气的侵袭,在连续的温暖的环境中走遍整个街区。同时人们走在这些透明的玻璃廊中,既可以享受阳光,又可以观赏户外景致,一举多得。
哈尔滨老道外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传承研究
哈尔滨老道外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传承研究
杨海;吴相利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传承是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增强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文化基因视角,通过实地调查与文史资料查阅分析,识别和提取哈尔滨市老道外历史文化街区主要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基因,分析文化基因的传承现状,探
讨基于文化基因保育、文化基因植入和文化基因活力再生三种基因传承路径下的街区文化传承策略:在文化基因保育路径下,全面保护和维育街区建筑遗存、环境风貌、非物质文化;通过基因的功能植入和类型植入实现基因良性复制与表达,维护文化良
性传承;在文化基因活力再生路径下,重振文化传承活力.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00)002
【总页数】5页(P119-123)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基因;文化传承;哈尔滨老道外
【作者】杨海;吴相利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4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民族)的社会成员中不间断的纵向传递交接
的过程,是文化的内在属性,是人类社会连续发展的内在要求。[1]历史文化街区蕴
含了丰富的地方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反映了城市文化特质和精神气质,是城市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源泉。维系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传承就是保证城市文化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国内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传承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许多学者基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学、社会学、文物学等先后提出了一系列侧重于历史文化街区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与更新理念、[2-3]模式、[4-5]原则、[5-7]对策[8]等,并有效指导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实践,[9-10]促进了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总体城市设计管控实施策略研究_1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总体城市设计管控实施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3T08:01:59.294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10月第20期作者:叶诗琦
[导读] 国土空间规划是现代国家实施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是为实现特定战略意图而进行的理性设计,叶诗琦
韶关市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韶关市 512000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现代国家实施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是为实现特定战略意图而进行的理性设计,规划的编制实施理念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城市风貌规划中涉及旧城区改造、土地整备、环境治理、交通优化、历史保护等诸多内容,需要以科学规划为中心促进城市创新发展,为城市风貌变革提供重要机遇。借鉴国内外总体城市设计管控机制和经验,提出总体城市设计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横向衔接、纵向传导的管控策略,项目行动实施管理保障策略以及完善管理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管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我国的国土资源空间格局也在不断的变化,为了让国土资源与社会发展之间保持平衡,必须要对国土规划资源管理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国土空间资源管理水平,本文也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充分地发挥国土空间资源的引领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1 总体城市设计管控思路
总体城市设计管控是设计管控中的顶层环节,是从整体层面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的总体性、系统性管控。总体城市设计管控与中微观尺度的设计管控具有一定的共性。作为设计管控的一种类型,总体城市设计管控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依赖法定规划体系的传导来落地,正如英美等国将设计管控作为补充性规划融入法定规划或管理条文中。城市设计管控作为规划管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环境品质提升、公共空间维护、城市景观风貌塑造提供多元的规划管理和政策工具。我国城乡建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过去以用地管制为核心的“发展管控”已经难以适应发展需求,城市设计管控在引导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空间品质和人本体验等方面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雾霾天气的城市规划对策研究_以哈尔滨市为例_赵志强
林 源 风—绿 带 宽 度 宜 在 300-500m 之 间 , 小 于 200m 则难以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4.1.2 城市外部潜在的通风廊道规划
通过对哈尔滨所在区域进行研究,确定城市外部 潜在的通风廊道(表 1,图 1)。 4.1.3 城市内部潜在的通风廊道规划
通过对哈尔滨市域范围内的现状进行研究,确定 城市内部潜在的通风廊道(表 2,图 2)。 4.2 哈尔滨市东部长江路延伸区域通风廊道规划研究 4.2.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东部,由松浦大 道—东 直 路—红 旗 大 街—长 江 路—阿 什 河—松 花 江 围合区域,总面积约 58.76 平方公里。 4.2.2 研究区域概况
区域分布着 4 处热电厂(华能热电、信恒热电、化 工热电、滨江热电)、2 座水泥厂(华夏水泥厂、松花江 水泥厂)、6 处化工厂(蓝星化工、华尔化工、红光化工、 农欢化工、江南化工、试剂化工)、1 处有色金属冶炼 厂;30 余处居住小区、家属区(信恒现代城、公园丽景、 盟科世界、远大中央公园等)及部分城乡结合部;3 条 东西向出城口干道(哈东路、长江路、先锋路)、2 条南 北向城市干道(南直路、化工路)。总体上,该区域位于 城市排气通道,是 交 通 要 道 、密 集 居 住 区 、企 业 聚 集 区 ,极 易 造 成 空 气 中 污 染 物 的 积 聚 ,是 城 市 空 气 污 染 相对较重的区域。 4.2.3 通风廊道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刘妍,徐苏宁,赵小双
摘要:街区是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场所,是城市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单元,它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架构。本文立足于哈尔滨市的街区空间形态,通过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街区空间形态成因,从街区规模尺度、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土地利用和街区风格特色等角度,对哈尔滨街区进行深入调研与剖析,总结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特色以及既有街区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城市设计视角,提出城市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基本策略,以完善街区空间形态布局、整合街区土地利用、优化内外部空间组织、营造协调的街区风貌,使城市设计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改善城市生活品质,让使用者与街区空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反馈,从而提升城市街区的使用舒适度及归属感。
关键词:街区发展,空间形态,城市设计,规划策略
1 引言
街区作为城市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单元,承担着满足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需求的社会责任,在城市空间元素中占有重要地位[1],它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架构。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较长时期的高速发展,城市物质空间建设已经逐步进入存量规划阶段。各大、中城市在放慢发展和扩张的脚步的同时,转而专注自身在快速发展建设中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街区空间形态的问题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今城市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也随之提高,而物质空间的发展模式相对平稳和固定,发展也相对滞后。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使用者对街区空间的需求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解决物质空间和精神文化发展的不对应、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有待深入探讨。
哈尔滨的城市发展起步较晚,十九世纪末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开始崭露头角,后被誉为“东方小巴黎”、“共和国长子”,在东北乃至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哈尔滨城市街区建设中西兼容并蓄,涵盖多个时期的规划建筑思潮,多国文化交融共生,特有的历史发展背景和特殊的气候环境,使得哈尔滨的街区有着独特的布局形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 哈尔滨城市街区空间形态成因
2.1 城市肇始时期
2.1.1 城市建设缘起
哈尔滨作为聚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97年[2],但普遍认为直到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哈尔滨才开始有系统的城市建设活动。图1为191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编制的哈尔滨平面简图,新城(南岗区)合理地布置生活居住区、商业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公园绿地等,加上埠头(道里区)和傅家甸(道外区)两个主要组团分布在城市的三个不同的区
域,街区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中埠头(道里区)主要作为外国侨民的居住和生活场所,街区有着系统的建设规划,而傅家甸(道外区)则主要是原住民和外来务工的中国人的聚集地,街区较为零散不成体系。
图1 1910年主要组团分布图
除铁路外,河流对于哈尔滨城市发展建设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松花江和马家沟的存在,除了作为城市发展边界外,更影响着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朝向。中央大街以及道里区的其他主要街道都是垂直于松花江建设的,次要街道则垂直于主要街道,形成小街区,便于生活居住和开展商业活动。
2.1.2 西方规划思想的影响
哈尔滨建市之初的街区规划,受19世纪西方城市规划思潮影响很深[3]。新城(南岗)的规划轴线正中是圣尼古拉教堂广场,东西向分别是东、西大直街,北面的道路通往哈尔滨火车站,形成了以圣尼古拉大教堂为中心的放射线形规划结构(图2)。其中西大直街轴线上分布有教化广场、铁路局楼前广场和圣尼古拉教堂广场三处[4]节点式广场,借鉴了巴黎奥斯曼改造[5]的经验,以轴线连接城市重要节点,与中国传统的街区模式差异较大。这一时期的规划是俄国人进行的,他们对哈尔滨的规划目标是建设“东方莫斯科”,哈尔滨的城市布局模式不仅仅是对莫斯科城市形态的模仿,更是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实践尝试。
图2 尼古拉教堂广场及其周边
2.1.3 开埠通商以来的经济发展
自1907开埠通商以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区范围不断扩大。1920年北京国民政府收回中东铁路附属地主权。1923年中东铁路公司历史委员会编制出版的哈尔滨城市规划图(图3),在马家沟至香坊区之间以环形放射网的形式规划市中心,作为商埠发展新区,在埠头(道里区)向西部傅家甸(道外区)向东部规划新的城区用地,工业布局在铁路战线附近的八站、香坊、顾乡一带,南岗西部的沙曼屯为铁路员工住宅区。在新城(南岗)马家沟以南和埠头(道里区)正阳河地区规划新的生活区,安置大批来哈尔滨的移民[6]。城市街区的功能和类型也随之增多。
图3 1923年哈尔滨规划图(1923)
2.2 日本占领时期
哈尔滨初期的城市规划奠定了多中心分布的格局,南岗、道里、道外三区基本形成。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前,哈尔滨的城市结构虽已初具雏形,但依然缺少系统的、长远的街区发展规划。
2.2.1 军事背景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编制了《哈尔滨都邑计划概要图》(图4),规划以火车站为中心,以约9公里为半径所划圆圈为规划城区范围。规划主要考虑战防要求,大量用地被划定为军事特别区,对外交通和仓储用地,城市主干道宽度在百米以上。在这一时期修建了滨北铁路江桥、马家沟军用飞机场。由于军事需求,日军当年在重要军事城市都设置了地下弹药库,这也对现今的城市安全构成了隐患。
图4 哈尔滨都邑计划概要图(1939)
2.2.2 功能主义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后,日本殖民者对哈尔滨的规划不仅仅满足于先前苏俄式的单纯模仿,而是开始了更具体系的、更完整的、手法更加纯熟的城市规划体系构建。至此,哈尔滨拥有了以“绿楔”与“绿带”结合的相对完整的绿地体系规划,以抑制城市过度扩张。在田园城市思想、邻里单位思想等理论的影响下,细化了居住区的等级规模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比,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哈尔滨城市街区建设的重点。
2.3 当代城市化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经历了停滞不前又重新复苏的艰难转折时期。直至70年代末,哈尔滨又重新获得了新生,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设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引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街区基本按照原有形态继续发展,同时在群力、哈西等区域开辟了与传统街区空间形态模式有所差异的大尺度街区。
最新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图5)中,城区用地进行产业结构和功能调整。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及它对城市中心区第一、二产业的置换,为城市街区空间逐步细化,土地利用逐步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这一时期的城市街区空间发展受城市交通发展的影响较大。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破坏了原有街区用地功能分布平衡,给原本脆弱的老街区的道路系统造成了巨大的交通负担。若从交通角度看待街区的发展,这个时期恰恰是从以人的体验为主到以汽车的便捷为主的
观念转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