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哈尔滨道外

合集下载

冰城哈尔滨-哈尔滨开埠之区——老道外

冰城哈尔滨-哈尔滨开埠之区——老道外

冰城哈尔滨-哈尔滨开埠之区——老道外
哈尔滨开埠之区——老道外
道外区是哈市的开埠区,是传统的商市、同记等民族商业最早都集中于此。

武百祥等民族资本家由于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在进行房屋建设时,让工匠们将西欧建筑艺术流派之一的巴洛克与中国古典的四合院融为一体,就有了今天立面为欧式风格、里面为四合院,并带有天桥和回廊、“中国身、穿洋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

这种建筑风格是具有老道外历史文化的建筑,极具保护价值。

道外南二道街和南三道街是目前我市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前年,为了再现“中华巴洛克”建筑的风采,展现旧日哈市商埠的风土人情,道外区对南二道街建筑的立面进行了修复,并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南二道街南端的“仁和永”丝绸庄的建筑风貌和内部格局完整地再现出来。

据记载,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仁和永”作为烟台一家丝绸商店在哈尔滨的分号,主营布匹丝绸,兼做西装向外地批发,生意兴隆。

据悉,道外区已决定将南二道街开发成民俗文化一条街。

哈尔滨道外区景观改造分析1

哈尔滨道外区景观改造分析1

Page 7
现状启示
街道的节奏感把握不足,缺少序列感。在改造上,通过个 别建筑的后退,产生不同的空间形式,营造小广场和标志 物。 街道的整体协调性不够,缺少与时代的关系。在建筑与街 道交接地段,设计廊道,丰富街道的商业氛围,同时给游 人带来可供休憩及遮阴避雨处。
新街区对人的关怀不够,街区景观缺少应有的场所感。对 建筑立面及店面招牌进行协调设计,街道铺装追寻场所的 历史氛围,并起到界定空间的作用。 景观设施缺少,对街道的特色表现不够充足。丰富的道外 区商业文化,市井文化,殖民文化,没有以景观的形式展 现出来,仅仅在建筑上有些体现,挖掘深度不够。
哈尔滨道外区景观改造与设计
区位分析
该区域北靠靖宇街,南达 南勋街,西邻景阳街,东 有南二道街,南三道街围 和而成。 周围为老城区,人群流量 大,商铺有著名的
Page 2
道外区历史
从过去的历史中,我们依稀能够感受 到老道外曾经的车水马龙,商铺林立, 建筑的中西合璧,喧嚣,热闹,极赋 商业和市井气息。 曾经的老道外,赋有当时历史的气象, 如今的老道外也需要对当代的定位
Page 5
绿化分析
新街区只有寥寥 无几的几棵树, 花坛的设计与周 围环境风格不够 融合,使得整个 街区的环境缺少 生机。
Page 6
景观设施分析
新街区的景观设施缺 少,色彩,造型不够 推敲。设施对当地文 化的把控不足。整个 街道缺少供游人休憩 的座椅,街区出入口 设计简单粗糙,没有 呈现街道应有的特色。
Page 3
老道外的老建筑
二十世纪初,随着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与外 来文化的渗透,出现了一批受西方建筑文 化影响的新建筑——“中华巴洛克”建筑。 以前店后宅,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为主要 建筑形式。 立面造型采用巴洛克式,而装饰以中国传 统的蝙蝠,石榴,金蟾等寓意吉祥的图案 为主。在结构上,这些中华巴洛克式建筑 在西洋建筑立面背后,几乎全部采用中式改造街区街道宽度在 10m左右,建筑高度在 15m左右,D/H的值约 为1.5.从而街道呈现出 宽敞,距离感大的效果。 缺少人的亲切尺度,街 道氛围不强。 新改造街区街道单一, 汽车大量停放,秩序混 乱。 街道的铺装缺少视觉美 感,没有达到铺装对空 间的限定功能。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规划与创新设计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规划与创新设计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2.保护区建筑现状
2.6 核心区建筑年代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2.保护区建筑现状
2.7 核心区建筑综合评价(1)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2.保护区建筑现状
2.7 核心区建筑综合评价(2)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2.保护区建筑现状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3.保护区院落现状
3.1 现状院落划分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4.2 开发潜力分析(5)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4. 现状分析与总结
•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态势,旅游开发价值高
依据道外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 重大意义。同时哈尔滨是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加之风貌区的环境不 断改善和开发,该区的区位价值将迅速提升, “商促旅,旅兴商”,给传统 商市风貌区的再度复兴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1.1 土地利用现状(1)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1.1 土地利用现状(2)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1.2 人口分布现状(1)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1.2 人口分布现状(2)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1.3 街道胡同现状结构(1)
•绿化严重不足,缺乏小品设施,缺乏休闲娱乐空间,环境质量差。
•基础设施缺乏,公共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人们基本生活。
4.1 保护区问题总结(2)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4. 现状分析与总结
•保护区内建筑老化现象严重,危旧房比例大,内部空间划分已不适 合现代的使用功能。
•院落内部混杂,临时搭建物多,通道阻塞严重,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根据哈尔滨市“建设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哈尔滨市绿化以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优化人居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结合哈尔滨市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规划综合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构筑城乡一体、结构合理、植物多样、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

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以生态学原理科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哈尔滨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调解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体现地域特色和可操作性原则立足哈尔滨市地带型生态条件,充分利用现状江、河、沟和其它水域,强化地域特色,构筑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体系。

3、人本性原则一切从市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市民的实际生活、健康、审美等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城市特点的游憩绿地体系,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真正服务于民。

4、文化性原则绿地规划融合哈尔滨市的历史文脉、时代文化,把自然绿化空间与人文特色空间相结合,生态景观与反映城市特色的主题文化景观相结合,在城市出城口和部分公共绿地处,形成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结合的空间,提升城市窗口型绿地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价值,营造地方景观特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5、整体协调性原则分析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规律,研究城乡一体的大环境下生态影响机制,使绿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哈尔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

分两个层次进行规划:•市域宏观层面,包括哈尔滨市八个区和外围十县(市)。

•市区总面积708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建设用地500平方公里,包括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八区,生态控制区面积58.79 平方公里,为松花江(四环桥—滨北铁路桥)沿江湿地、呼兰河沿江湿地和长岭湖林地,总计城区总面积 558.79平方公里,是本次规划工作重点。

哈尔滨城市规划

哈尔滨城市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经济质量和效 益。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绿色 低碳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挖掘和传承城市文化底蕴,提升文化 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具体规划愿景
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
打造优美的城市景观风貌
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交 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出行效率和便利性 。
工业区
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 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居住区
合理规划居住用地,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居 住品质。
文化旅游区
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发展特色旅游产 业,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
加强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建 设,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便
利性。
道路交通
优化道路网络布局,提高道路 通行能力和效率,缓解城市交 通拥堵。
绿道网络
建设绿道网络,提供便捷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通道,促进市民健康生活方式。
05 产业发展规划
现有产业分析
工业基础雄厚
01
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涵
盖了能源、机械、化工、医药等多个领域。
农业资源丰富
02
哈尔滨地处东北平原,拥有广阔的耕地和农业资源,是国家和
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心、哈尔滨市呼兰区文化体育中心等。
03
文化体育资源配置
哈尔滨注重文化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优化
了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提高了文化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
07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与修复
湿地保护

哈尔滨凡尔赛宫的简介

哈尔滨凡尔赛宫的简介

哈尔滨凡尔赛宫的简介
哈尔滨凡尔赛宫是由法国建筑师设计,是一座法式建筑,坐
落在道外区中东路与道里区山阳街的交叉路口。

始建于1908年,1911年竣工。

初为法国总督府,后为沙俄帝国政府。

在哈尔滨
市区内有两处凡尔赛宫:一在道外区山阳街与中东路(今兴隆街)交汇处,现为哈尔滨市第一工人文化宫;一在道里区中东路(今
中东路)与山阳街交汇处。

哈尔滨凡尔赛宫是哈尔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欧式古典园林建筑群。

哈尔滨凡尔赛宫面积约63000平方米,有五个庭院,三座主楼,十余个小花园和十多处假山、喷泉、瀑布等景观,有一条长
达300米的欧式大街。

目前,哈尔滨凡尔赛宫是哈尔滨市标志性
景点之一。

它由法国设计师设计,建筑风格属于十九世纪后期的
法国古典主义风格。

哈尔滨凡尔赛宫主楼建于1908年,是一座
法式古典建筑。

楼高3层,楼内有室内花园和室外花园等景观。

一层为多功能厅、会议室;二层为宴会厅;三层为客房和宴
会厅;四层为行政办公室;五层为多功能厅和套间。

—— 1 —1 —。

论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外立面改造

论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外立面改造

论商业建筑外立面改造——道外区靖宇大街建筑改造风格解读一.认识道外靖宇大街靖宇街范围东起十四道街,西至景阳街,南起南勋街,北至大新街的围合区内,以靖宇步行街作为纵向建设主体。

其中,靖宇街从景阳街至七道街路段为步行街,靖宇街从七道街至十四道街路段为限制通行街并辐射横向街路。

哈尔滨市道外区有着目前全国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

而坐落最多这些古老建筑的街道正是靖宇街。

如今为再现历史文化街区,哈尔滨市政府从2007年开始,将用三年的时间对这片历史保护街区进行分期改造。

除酒吧演艺歌厅外,将全部彰显老道外原汁原味的风情,而且老道外所有知名小吃将齐聚这里,客人将可以在仿旧环境里,也可以在优雅的现代客房中,开窗俯视楼下,边听戏边品尝美食,一饱东北特有的历史地方特色。

而这种风格不仅在欧洲盛行,在我家乡哈尔滨也是一个时代的标记。

二.靖宇大街建筑风格解读1.起源于“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装饰堆砌过分。

典型实例有爱德华七世时代建筑。

2.转变为“中华巴洛克建筑”:哈尔滨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发源地,百年前的哈埠只有东西两区,东区是道里的三十六棚,西区便是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区。

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北起升平街、南至南勋街的这片面积53.11公顷的街区,已被划定为“哈尔滨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

在街区上沿街而立的斑驳巴洛克风格建筑身后,是257个中国传统院落,这就是目前全国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

“中华巴洛克”建筑其实就是“中国式西洋建筑”,是典型的中西合璧。

“中华巴洛克”这一名称最初是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提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松茯介绍说。

巴洛克建筑艺术是17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艺术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装饰富丽与雕刻细致,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而“中华巴洛克”简单说来就是在中国的“巴洛克”,即在中国形成的有巴洛克风格的中国特色建筑。

哈尔滨道外八区体育场周边地区城市设计

哈尔滨道外八区体育场周边地区城市设计
规 划 管理 控 制 导 则 .恢 复 这一 历 史 地 区 的 活 力 。
ABSTR ACT: i r a e i n o o i q t d u s r W t u b n d s fDa wa h g Ba u sa i m u —
r u d n r a a a e t i a e n r d c sh w o st e o n i g a e sa c s , h sp p ri to u e o d e h r v tl a ina e r etes ro n i ga e n s i ev g r e i i t r ad i r u dn r a di p r t i o az o v h u a n eh o e o d d s r t F r t .i s t c e t c a d r a o a l ft l iti . isl t e sa s i n i n e s n b e h c y i f
了 总体 的设 计 原 则 :不 应 割裂 地 看 待 旧城 区 的 发展 . 本 次 将
1 项 目背景
在 哈 尔 滨 成 功 地 申办 了 2 0 年 第 2 届世 界 大 学 生 冬 季 09 4

城 市设 计 理 解 为 简 单 的 环 境 整治 而 应 从 更 大 一 些 的 范 围 , 用 更长 远 的 眼光 去 考 虑八 区地 区 的环 境 作 用 , 闲作 用 、 休 体
c e tn e s nt n r m e t l ma ; nal h os stebe t r ai gapla a vion n a e i ge f l c o e h s i y s e et r ghc ch m h ou om p rs n. a io

哈尔滨市道外老城区将建星级大酒店

哈尔滨市道外老城区将建星级大酒店

随着哈市老道外城区改造的深进进行,很多市民都关注着老城区的未来定位。

近日,记者了解到,道外老城区将继续实施“民退商进”的策略,在贸易等领域预留发展空间,平抑中心区人口密度,下降建筑密度,进步绿化标准,四年内完成危房棚户区改造,建成传统与现代格式错落散布的区域,成为旅游名胜。

道外老城区改造将重点打造“两个贸易圈、一条沿江经济带”,其中“一圈、一带”都处于具有百年历史的傅家甸区域内。

“一圈”即以承德广场为依托,通过对三马地区的改造,凭仗国际化的设计理念、超前的规规定位、高标准的建筑施工,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商住文娱、餐饮服务、旅游休闲于一体的高级商务中心区。

沿江将逐渐构建经济走廊和现代化城市走廊,依照哈市规划风景长廊的整体要求,这里将以金融中心、生态园地、休闲世界为内容,建设金融商厦、星级酒店、绿色风景长廊、休闲度假区、小型商住、高级商务写字楼,并构成哈市新兴商务中心和新的旅游带。

沿江将出现园林型生态绿荫长廊、区域性商贸金融中心。

据先容,2010年之前,道外老城区将完成新建楼房400万平方米,在中华巴洛克历史保护街区、承德广场、三马地区、清真寺文化广场二期等改造和建设项目中,还将建设20个大型社区,新建10个社区广场,社区绿化率到达25%。

老城区还将强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环保投资指数到达1.6%。

未来,老道外历史文化将构成文化品牌,老城区也将建成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寻根圣地,吸引从老道外走出往的国内外着名人士寻根祭祖,并设计、制作相干的文化标志记念品和旅游产品。

随着伍连德记念馆、犹太人墓地、哈尔滨老城、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等项目的完成,这里也将构成独具特点的历史文化游,并构建起多层次的旅游业发展格式。

基于“中华巴洛克”保护的哈尔滨道外区传统商市城市设计

基于“中华巴洛克”保护的哈尔滨道外区传统商市城市设计
保护建筑为 “ 中华B洛 克”。 “ 中华巴洛克 “ 最初是 由日本学者西泽寮 彦提出 的,是在中 国 形成的有 巴洛克风格 的中目特色建 筑。
视、 电信 、管道 煤气 、暖 气 , 排水 系统 不 结 完善 ,室 内无排 水设 施 ,生活环 境 恶劣。 另 外一 方面 。由于 保护 区房 子破 、环境 差 , 原 来繁 荣的 商市 变成 7外来 ^ 口的集 中 , ^ 1 密度 高 ,居住环 境莲。 3 道 路破 j 严 重 。路面 排水 不畅 ,人行 步 煎
万婷 Biblioteka W an Tn ig
Lf i en
阮丽芬 Ruan 谭 伟 Tan
W ei
中用分 嘉号 TU 8 94 3 1
文 救 特 识 码 A
1 项 目概 况
哈尔 滨 道 外区 是 目前 最 大 、最 完 整 的 中 华巴 浩克 建 筑群 所 在区 壤 。1 9 年 97
的规 划 设计 , 牌匾 大 小 、色 彩 风 格 _ 币


严 重 破坏 7 建筑 原 有风 格 , 不能 体现 原 来 的建筑 布局 与现 代人 的生活 脱节。
老街 的氟 目。 方面 , 市政基 础设 施不 完善 ,缺 少有线 电

哈 尔滨道 外靖 宇传 统商 市保 护区 大多数
“十 B i ” 建 衅 在 g 域 谴 * } .挖 喑 糖 E城

五要素、植八 媒^等城市 外 B i化价值. 造£ ; 体 目 提 供 燕好 境
现 将这 一地区 确定 为哈 尔滨道 外靖 宇传 统商 3 现 状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置 保 护 内 建筑 多 数建 于 1 0 年 ~ 2 9 1 1 0 9 城市 设计 地块位 于 哈尔滨 道外 靖宇 传统 年 间 ,且 结 构 多为 砖 术结 构 , 由千 年 久失 商市 保 护 的核心 区域 ,北 临城市 外环 ,南 修 ,建筑 都 有 不 同程 度 的风 化 、破 损殛 认 至 南勋 大街 .东起 九道街 .西 至景 阳街 ,总 面 积为 2 h 7 3 m 。规 划区 内的 靖宇 大街 长度 约 为0 6 m。 k 9 为损 坏 ,有 的墙 体 育 裂缝 、 局部 塌 陷 ,建 筑 质量 差。

038、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历史街区的功能优化——以哈尔滨市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为例

038、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历史街区的功能优化——以哈尔滨市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为例

038、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历史街区的功能优化——以哈尔滨市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为例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历史街区的功能优化——以哈尔滨市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为例周慧摘要:历史街区的功能优化应遵循保护和更新相结合的原则,⽆视于原有居民改善⽣活环境需求的历史街区保护违背了“发展”的本质内涵。

本⽂旨在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基础上,以哈尔滨市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为例,通过模拟历史街区的整体布局特征、街区组织特征和视觉效果,解析道外商市功能布局的特征规律,包括功能类型选择与句法整合度、街区利⽤潜⼒与空间可识别性、商业活⼒分布与拓扑距离的关联分析,进⽽提出历史街区的功能优化设计策略,包括调节街区核⼼街道的功能、根据空间可识别性挖掘街道利⽤潜⼒、根据街区活⼒分布建⽴公共节点,并在此基础上从功能类型选择、街区利⽤潜⼒、街区活⼒分布三个层⾯归纳⼀些风貌保护区的控制与引导对策。

从⽽,探索以空间句法模拟分析研究城市历史街区功能优化的技术路径。

关键词:功能优化、历史街区、商市风貌、空间句法1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概述1.1区位信息道外区地处哈尔滨市区中东部,是历史悠久的⽼城区,地域⼴阔,位置适中,是全市⼋区⼗县(市)的区位中⼼,与呼兰、松北两个⾏政区隔江相望,与道⾥、南岗、⾹坊、阿城四个⾏政区接壤,南与⾹坊区幸福乡、城⾼镇接壤,东与⾹坊区向阳乡、阿城区毗邻,北与呼兰区隔江相望。

(见图1)图1:道外区的区域地理位置1.2历史沿⾰道外区是哈尔滨市的⽼城区,旧称傅家甸,地处哈尔滨市区中东部,北临松花江,作为哈尔滨市的开埠地,1736年(清乾隆元年)这⾥就已有⼈烟⽣息,1907年光绪帝在此设⽴⾏政厅,1929年建⽴滨江市,1956年改称道外区。

数百年的历史沉淀了道外区独特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化——欧式⽴⾯、清⽔砖墙、雕花围檐、砖⽊结构。

来⾃商贾云集,街景繁华,257个传统⼤院在此形成了全国⾯积最⼤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

(见图2、图3)图2:哈尔滨近代建筑发展阶段为保护其珍贵的历史⽂化价值,政府于2003年划定哈尔滨道外传统商市历史⽂化街区,占地53.11公顷。

城市规划原理 哈尔滨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  哈尔滨简介

3.4 探索名城保护规划管理工作的新途径。一是在历史建筑原貌复建方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建筑的历史原貌,如圣?索非亚教堂、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原犹太新会堂、原犹太老会堂、德国路德会教堂、土耳其教堂等工程。二是在保护建筑维修加固、内部修缮、拓展使用功能方面,保持原有立面造型、表面材质、色彩、内部格局,如省社科联、亚帝女士用品商店、原英国领事馆、石头道街81号商住楼、市科学宫、烟厂招待所、原铁路运输检察院、原车辆厂轧钢车间等工程。三是在保护建筑的改建方面,按照保用结合的原则,既保持了老建筑的风格,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达到了与周围建筑统一协调的目的。如哈尔滨一中被列为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由于教学楼年久失修,决定对它实施保护性改建,考虑其三类保护建筑的意义,规划教学楼西立面保留。在改造设计中,西立面采取了维持原?立面不变的措施,东立面运用了中华巴洛克的传统设计手法形成与兆麟小学呼应的古典主义风格。并注重与?保护立面的协调性,突出哈尔滨的独特历史,彰显建筑的个性与品位,使其成为闹市中的精品学校。四是在保护建筑周边及历史街区新建建筑上,承袭哈尔滨传统文脉,在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建筑符号等方面体现哈尔滨传统特色风格,如依都锦商厦、市社科院新办公楼、金安欧罗巴广场、太阳岛大门等。
七是重要的传统工业城市。中东铁路建设之初,哈尔滨即建立了当时大规模的近代工业,其后,经过50年代的重点建设,形成了许多大型工业基地。哈尔滨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工业城市。工业遗产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八是冰雪艺术之都。哈尔滨冰灯、冰雕、雪雕驰名中外,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框架
2.3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为进一步加强保护建筑与历史地段管理,近年来组织二十多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编制了《中央大街步行街及辅街一、二、三期综合整治规划》、《太阳岛俄罗斯小镇规划》、《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详细规划》、《索菲亚教堂广场综合整治规划》、《博物馆广场综合整治规划》、《道外清真寺周边综合整治规划》、《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规划》、《哈尔滨滨江道署历史文化公园规划设计》、《圣伊维尔教堂修缮整治规划》、《犹太人建筑遗存修缮整治规划》等几十项修建性详细规划,为引导城市各项建设按照城市规划实施,全面搞好名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城市历史的驿站哈尔滨道外早期商住建筑群的外墙装饰

城市历史的驿站哈尔滨道外早期商住建筑群的外墙装饰
铁 路 的 延 伸 . 本是 个小 渔村 的 略 尔 滨 也 随 族 商 ^ , 原 他们 在 略 尔 滨 道 外 区 建 造 属 于 自 己 进 了纹 样 繁 琐 、 艺复 杂 的历 史 阶 段 。建筑 、 工 着 发 展 繁 荣 。 铁 路在 城 市 中 间 穿 过 , 分 出 的 商 业 活动 区域 时 . 没 有 把 本 民 族 的 传 统 纺 织 、 瓷 、 间 工 艺 等 装 饰 图 案 的 设 计 与 划 却 陶 民 两 个 城 区 不 同 的 建筑 装饰 风 格 。 种 现 象 在 建 筑 形 式 迁 移 到 这里 来 。反 而 选 择 了 仿 造 西 制作 都 失去 了历 代 的简 洁 大气 的装 饰 风 格 。 这
中 国 城 市 建 设 史 中 也 是一 个特 例 。当 时 的 哈 方 古 典 建 筑 形 式 又 叠 加 上 中 国 传 统 建筑 文 太 环 境 装 饰 艺 术 的 发 展 趋 势 同 样 影 响若 中
采 由 尔 滨 人 , 铁 路 称 之 为 ” 道 ”。 俄 等 移 民 化 表 现 手 法 . 用 西 方 的 建筑 技 术 , 中 国 国 商人 对 建筑 装 饰 需 求 的 心理 。内 地 来 哈 尔 把 铁 沙
与 军 队 的 生 活 区 是地 理 条 件 好 的 高 地 , 圈 的 民间 手 工 艺 人 营 造 的一 组 特 殊 的 商住 建 滨 的 商 人 们 把 自 己 的 经 商 环 境 装 饰 得 豪 华 被 在铁道的里面, 铁道 的 外 面 是 地 势 低 洼 的 湿 筑 群 。
地 . 属 于 中 国 人 的 生 活 区 。 由 此 铁 道 的 里 是 商 住 建 筑 群 集 中 分 布 在 靖 宇 大 街 为 繁 琐 是 当 时 社 会 的一 种 倾 向。 哈 尔 滨 曾是 一 个 小 渔 村 , 里 没 有 任 何 这

哈尔滨道外历史文化街区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哈尔滨道外历史文化街区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哈尔滨道外历史文化街区解说系统规划设计作者:王茹唐岳兴邵龙来源:《绿色科技》2015年第10期摘要: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是不可再生资源,但随着城市进程加快,加之公众对于文化遗产价值的不理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受到威胁。

在对哈尔滨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脉络和现状分析基础之上,结合调研数据确定解说受众,对其进行了解说主题、解说路线、解说设施规划设计。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解说系统;保护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0-0277-021 引言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变迁的见证,但由于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漠视,使其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196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颁布《威尼斯宪章》,将公共交流列为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是在国际平台上最早提出与遗产解说相关的内容。

2007年,ICOMOS设立了《文化遗产的“解说与展示”》宪章,针对文化遗产解说展示的可持续规划、研究与评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释。

2 解说系统理论概述2.1 文化遗产解说的定义目前关于解说的定义,国内外专家学者还未达成统一,影响最为广泛的是提尔顿提出的,他认为:“解说是一项通过原真事物、亲身体验、媒体展示来揭示事物的内在意义、相互关联的教育活动[1]”。

还有众多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也提出自己见解,从他们对于解说的阐释中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要义:①强调解说是一个教育过程;②解说目的是向人们解释展示内容的价值。

2.2 文化遗产解说系统构成文化遗产解说系统由解说受众、解说资源、解说媒介三部分构成。

解说受众是文化遗产认知体验主体。

解说主题是解说系统的核心部分,是通过对文化遗产所在地区历史文化脉络的梳理和游客对于解说内容的需求制定的核心思想,围绕解说主题对单体文化遗产或是整个文化遗产区域的性质、功能和相关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提炼向受众提供解说内容。

解说线路是游客亲身体验的游览路线,可以根据不同主题规划不同的路线,也可以用游览路线串联不同主题的文化遗产展示区。

历史街区的建筑立面改造——以哈尔滨老道外历史街区为例

历史街区的建筑立面改造——以哈尔滨老道外历史街区为例

历史街区的建筑立面改造——以哈尔滨老道外历史街区为例Transformation of the Building Facade in the Historic Block-- T aking the historical block outside Harbin Old Road as an example■ 巩玉发 GONG Yufa 张 琦 ZHANG Qi【摘 要】 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及城市经济的提高,人们对保护历史建筑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升。

对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求的历史建筑进行立面改造,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就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以哈尔滨老道外历史街区建筑立面改造项目为例,从提取传统建筑符号,协调建筑风貌,注重场所文脉精神等多个方面入手,以现代主义设计手法,探讨历史街区的建筑立面改造,目的在于掌握老化和更新之间“度”的智慧,复兴历史街区。

【关键词】历史街区;建筑立面;改造;场所精神;文脉精神【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iz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economy,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building protection is also constantly improving, so it's particularly urgent to carrying out the façade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that can't meet the growing needs of the people to pass down the local culture. Taking the building facade transformation project of a historic district in Harbin Old Road as an example, starting from the extract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ymbols, coordination of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venu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facade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with modernist design techniques to grasp the wisdom of "balance" between aging and renewal, and to revitalize historical blocks.【Keywords 】 historical block, building facade, transformation, spirit of the venue, cultural spirit0 引言五千载的璀璨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广袤夜空中光彩绚烂。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4附件三哈尔滨城市设计导则知识讲解

4附件三哈尔滨城市设计导则知识讲解

附件三哈尔滨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哈尔滨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目录1 总则 (1)2 总体城市设计 (1)3 片区城市设计 (4)4 地段城市设计 (8)5 附则 (12)附录A:本导则主要名词解释附录B:本导则用词说明附录C:城市设计常用要素参考图例附录D:电子数据技术标准1 总则1.1为统一哈尔滨市城市设计技术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使城市设计编制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导则。

1.2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1.3在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区内单独编制城市设计,应遵循本技术导则。

1.4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片区城市设计和地段城市设计。

1.5城市设计编制应针对不同的项目制定相应的技术大纲,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设计的任务、目标、原则和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6城市设计编制应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众参与,提高城市设计的质量。

2 总体城市设计2.1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任务从宏观上研究确定城市空间的总体形态,提出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与人文活动场所的总体框架。

2.2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与深度2.2.1制定城市设计目标与总体思路研究城市整体的空间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潜力,提出城市设计的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2.2.2研究和塑造城市风貌特色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重要特色资源的分析,对城市基本风貌和地域特色进行发掘和提炼,制定城市风貌特色延续和发展的目标、策略和措施,进行城市风貌特色分区,并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指引。

2.2.3确定城市空间景观结构框架1)结合城市自然环境、历史脉络、文化习俗和城市功能发展需要,确定城市的总体形态与空间景观结构,彰显城市格局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2)确定城市竖向轮廓的总体形象与特征,确定城市建筑高度控制原则及建筑高度分区。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规划设计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规划设计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规划设计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位于老城区道外区的中部,是哈尔滨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是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功能定位、建筑风格、群体布局、商业氛围等诸多方面都独具特色。

现状分析:保护区用地功能主要为居住与商业。

其问分布着诸如“老鼎丰”、“老上号”、“同记商场”等众多老字号。

同时,该区拥有大量的历史保护建筑,具有浓郁的传统市井风貌。

居住用地在街区中的比例最大,多是一至三层的围合式大院住宅,建筑密度较大。

保护区建筑: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其中有保护建筑28处。

是我国特有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哈尔滨最为集中的街区,此外还有很多折衷主义和古典主义风格建筑。

保护区院落:保护区内分布着大量的合院,主要以商住混合功能为主,“前店后厂”或“上住下店”是道外传统商市的主要特色之一。

院落的分布很密集,布局形式各不相同,构成了保护区的建筑群落。

现存问题:用地结构不合理,人口密度过高,人均居住面积严重不足,交通组织混乱,人车混行,绿化严重不足,市政设施严重缺乏,建筑老化现象严重,危旧房屋比例大,院落内部混杂,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

保护区性质及功能定位:该区的性质为①繁荣的传统商业区;②哈尔滨市商业中心之一;③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定位为以充分发挥风貌区商业、文化、旅游、休闲、居住的职能,创造既有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和民俗文化氛围又适应现代生活要求和充满活力的商业、文化、旅游中心。

保护区在整体规划布局上以一横三纵、六个特色功能区和八条特色街道为主,在道外“老四新”基础上建立以吃喝玩乐为主,辅以传统文化的“新四新”再现与发扬该区的商市风貌与经营特色,恢复旧城的活力和复兴道外区经济。

规划设计针对具体问题对用地性质、居住人口、道路交通及市政设施、开放空间及绿化系统、景观及旅游、防火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规划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对核心区建筑改造和核心区院落进行了专题研究,对局部重点地段进行详细的节点设计,期望对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区的整体环境改善起到有益的作用。

城市徒步——哈尔滨市八区三巷城市更新

城市徒步——哈尔滨市八区三巷城市更新

针对建筑扎实的观察和实践,将环境、人、活动、空间这几者相互关系进行精细化设计,充分满足功能要求且独具特色的体验。

针对与运动相关联的环境中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空间的使用场景进行分类,演变出无数令人流连忘返的精彩时空瞬间。

通过多方案综合比选,从而确定最终实施方案。

2.1 项目区位及概况道外区是哈尔滨市形成、发展较早的老城区。

据史料记载,早在哈尔滨市形成以前,人类就在此地繁衍生息和开发建设。

哈尔滨道外八区三巷周边地区(以下简称八区地区)地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是哈市三区交汇处,占地约40hmz,东侧与北侧为城市干道,西侧与南侧为铁路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六日)开篆视事,厅署设于今道外区南十一道街。

隶属哈尔滨关道(即滨江关道)。

1909年6月2日(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改隶双城府。

后因辖区过小,于1910年(宣统二年)前后将双城府、阿城县沿江一些地方划归滨江厅管辖。

辖区东西宽70余华里,南北长40余华里。

同年改隶吉林行省西北路道。

2.2 规划范围本次城市设计范围位于哈市三区交汇核心地段,是多个文化场所、交通枢纽所在地。

城市设计用地四至界线分别是:东至八区四巷、北至南极街、西边和南边都以铁路线为边界,规划研究范围为38.9公顷,其中,规划范围占28公顷。

见图(1)该局启动了《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年)》修编工作,推进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和多规合一改革,继续拓展以松花江为发展轴的一江居中、两岸繁荣、沿江发展的城市框架,构建多中心、组团式、区域化沿江发展的城市新形态。

同时,全面提升哈尔滨新区规划,拓展城市新区空间,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2.、生态修复根据城市双修及城乡结合部整治要求,组织编制《城市双修规划》,推动实现生态自我修复。

推进美丽城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集中整治。

3.2.2《哈尔滨市道外区分区规划》1、发展趋势哈尔滨城市区划调整是对都市空间布局重新整合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共享都市资源,重新挖掘城市潜力、增强城市竞争力的过程,有利于资源的配置与共享,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机遇,道外区首先要确立一个基本的发展取向,一个明晰的发展理念,这是确定道外区的职能、产业结构、空间格局的基础。

哈尔滨港务局城市设计资料

哈尔滨港务局城市设计资料

哈尔滨港务局城市设计一、规划片区概括该地块北临松花江、南到东北新街、西到江堤二巷、东临港务局船坞。

由此围合而成的一个狭长的地块,长约1000m、宽约400m、面积约400k㎡。

此外,距离该地块东侧500m 位置上有一座滨江桥,东侧距离地块约800m处正在建设松浦大桥,即将通车。

港口地域环境优越,水陆铁交通极为便利,是黑龙江省立体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水路下行可抵达佳木斯、同江、俄罗斯伯力,经庙街可进入鞑靼海峡,经水路换装,可抵达大连、日本酒田、韩国釜山等港口城市,铁路专用线六条5,870延长米,公路毗邻二环快速干道,是哈市东出口的交通要塞。

二、自然条件1、地形位于哈尔滨市区,与松花江相邻地势高低不平,局部低洼,海拔在132~140米之间。

2、气候哈尔滨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哈尔滨的集中降水期为每年7至8月,集中降雪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

年平均温度3.6℃。

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13.2℃至零下24.8℃,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为18.1℃至22.8℃。

3-5月份为春季,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而且变化无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达10℃左右。

6-8月份为夏季,炎热湿润多雨,7月份平均气温19-20℃,最高气温达38℃。

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由于降水集中,间有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

9-11月份为秋季,降雨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变幅较大,9月份平均气温为10℃,10月份北部地区已到0℃,南部地区2-4℃。

12-次年2月份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雪覆大地。

1月平均气温零下15℃-零下30℃,最低气温曾达零下52.3℃。

3、水文毗邻松花江,哈尔滨港是全国八大内河港口之一,东北内河最大的水陆换装枢纽港口。

三、历史沿革哈尔滨港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松花江南岸。

哈尔滨港是全国八大内河港口之一,东北内河最大的水陆换装枢纽港口。

哈尔滨早期的码头是傅家甸(今哈尔滨市道外江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规划与设计
2.1 保护区总体规划
2.1.8保护区绿化分析(3)
二. 规划与设计
2.1 保护区总体规划
2.1.8保护区绿化分析(4)
二. 规划与设计
2.1 保护区总体规划
2.1.8保护区绿化分析(5)
二. 规划与设计
2.1 保护区总体规划
2.1.8保护区绿化分析(6)
二. 规划与设计
2.1 保护区总体规划
2.2.3保护区建筑立面整治(3)
二. 规划与设计
2.2 保护区建筑改造
2.2.3保护区建筑立面整治(4)
二.规划与设计
2.3 保护区院落整治
二.规划与设计
2.3 保护区院落整治
2.3保护区建筑院落整治
二.规划与设计
2.3 保护区院落整治
2.3保护区建筑院落整治(1)
二.规划与设计
2.3 保护区院落整治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4. 现状分析与总结
4.2 开发潜力分析(5)
• 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态势,旅游开发价值高
依据道外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 重大意义。同时哈尔滨是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加之风貌区的环境不 断改善和开发,该区的区位价值将迅速提升, “商促旅,旅兴商”,给传统 商市风貌区的再度复兴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 区位及特色
2.保护区的历史文化特色(4)
•建筑特色:典型的中西合璧,装饰华丽,充分反映世俗情趣,是国内
少见的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分布集中地区。
一. 区位及特色
2.保护区的历史文化特色(5)
•群体布局:合院式布局,院落空间清晰,形式多样,利于人际交往,
增强邻里关系。
一. 区位及特色
2.保护区的历史文化特色(6)
1.保护区总体现状
1.7 现状活动强度(2)
现状街道活动强度
二.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1.8 现状绿化分布
二.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1.9 街道环境设施现状
二.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1.10 核心区公建分布现状
二.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1.11 老字号分布现状
二.规划与设计
2.3 保护区院落整治
2.3保护区建筑院落整治(7)
二.规划与设计
2.3 保护区院落整治
2.1.5保护区道路等级、性质规划
二. 规划与设计
2.1 保护区总体规划
2.1.6保护区交通流线规划
二. 规划与设计
2.1 保护区总体规划
2.1.7保护区公建分布规划
二. 规划与设计
2.1 保护区总体规划
2.1.8保护区绿化分析(1)
二. 规划与设计
2.1 保护区总体规划
2.1.8保护区绿化分析(2)
第二部分 保护规划与设计
一. 规划设计原则及功能定位
一. 规划设计原则及功能定位
1.规划设计原则
• 原真性原则 • 完整性原则
• 延续性原则
• 适用性原则 • 保护与改造相结合原则 • 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原则
一. 规划设计原则及功能定位
2.规划设计目标
整治环境:加强街道景观绿化和环境小品设施,突出重要节点和标志性
2.1.9保护区夜景观规划
二. 规划与设计
2.1 保护区总体规划
2.1.10保护区民俗旅游规划
二. 规划与设计
2.1 保护区总体规划
2.1.11保护区冰雪规划
二. 规划与设计
2.2 保护区建筑改造
二. 规划与设计
2.2 保护区建筑改造
2.2.1保护区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1)
二. 规划与设计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2.保护区建筑现状
2.7 核心区建筑综合评价(2)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3.保护区院落现状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3.保护区院落现状
3.1 现状院落划分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3.保护区院落现状
3.2 核心区院落综合评价(1)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3.保护区院落现状
3.2 核心区院落综合评价(2)
一. 规划设计原则及功能定位

3. 保护区性质
1).繁荣的传统商市
2).哈尔滨市市级商业中心之一
3).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规划设计原则及功能定位
4. 保护区功能定位
以重点保护区为核心,靖宇大街为主轴并向两
侧作纵深发展的集商业、餐饮、休闲、娱乐和居住
于一体,充分体现传统商市风貌特征,并且富有浓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4. 现状分析与总结
4.2 开发潜力分析(3)
• 具有重要的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
保护区是道外区的区中心,与道里区毗邻,又位于松花江旅游风光带的 南侧,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同时,周边有景阳街、北环路、南勋街、十四 道街等交通性干道,能很好的解决与外部交通联系,给在风貌区规划步行 商业街提供了条件。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4. 现状分析与总结
4.2 开发潜力分析(1)
• 拥有珍贵的历史资源
保护区作为哈尔滨的发源地,至今仍保存大量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 地段,形成了以中华巴洛克为主兼容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新艺术运动等 时期的建筑风格,它们都是哈尔滨近代发展史的见证,具有极大的历史价 值和美学价值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规划设计
THE CONSERVATION AND PLANNING OF HISTORIC AREA IN DAOWAI DISTRICT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
2003.7
主要规划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 《哈尔滨市道外区中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2年)
艺活动遗存丰富。
二.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2.保护区建筑现状
3.保护区院落现状
4.现状分析总结
二.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二.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1.1 土地利用现状(1)
二.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1.1 土地利用现状(2)
二.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二. 规划与设计
2.1 保护区总体规划
2.1.2保护区土地利用规划(2)
二. 规划与设计
2.1 保护区总体规划
2.1.3保护区人口规划(1)
二. 规划与设计
2.1 保护区总体规划
2.1.3保护区人口规划(2)
二. 规划与设计
2.1 保护区总体规划
2.1.4保护区规划总平面
二. 规划与设计
2.1 保护区总体规划
•绿化严重不足,缺乏小品设施,缺乏休闲娱乐空间,环境质量差。
•基础设施缺乏,公共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人们基本生活。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4. 现状分析与总结
4.1 保护区问题总结(2)
•保护区内建筑老化现象严重,危旧房比例大,内部空间划分已不适 合现代的使用功能。 •院落内部混杂,临时搭建物多,通道阻塞严重,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
1.2 人口分布现状(1)
二.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1.2 人口分布现状(2)
二.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1.3 街道胡同现状结构(1)
二.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1.3 街道胡同现状结构(2)
二.保护区现状研究
1.保护区总体现状
1.4 交通量分布(1)
二.保护区现状研究
4. 现状分析与总结
4.2 开发潜力分析(2)
• 集中了历史上的名街老店
保护区曾是哈尔滨市三大商业区之一,靖宇街也是哈尔滨出现较早 的商业街之一,集聚了全市的老店、名店,如:同记商城、哈四百、老上 号、老鼎丰、三友照相馆、三八饭店等等商业气氛浓郁,老店历史悠久, 知名度高,信誉好,这些老店、名店的振兴和再开发充分体现了风貌区传 统商业特色强的优势。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4. 现状分析与总结
4.2 开发潜力分析(4)
• 传统民俗文化丰富,生活气息浓厚,凝聚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保护区内曾出现的戏曲、曲艺、评书、杂耍、茶园等突出代表了哈尔滨 传统的民间文化,并有的延续至今。带外廊的大院式住宅,便于邻里交往, 凝聚力强,民风淳朴,生活气息浓厚。同时,李大钊、瞿秋白、周恩来、 赵尚志、赵一曼及作家萧红等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给风貌区增添了丰 富的人文氛围。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3.保护区院落现状
3.3 核心区院落价值构成(1)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3.保护区院落现状
3.3 核心区院落价值构成(2)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4.现状分析总结
三.保护区现状研究
4. 现状分析与总结
4.1 现状问题总结(1)
•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使用混乱,存在干扰现象。
•人口密度过高,人均居住面积严重不足,老龄化、下岗问题较严重, 流动人口多,管理混乱。 •交通组织混乱,人流和车流混行,商业与交通相互干扰,缺少步行 空间和停车场,道路交通和城市环境景观缺乏配合。
•商业特色:老店多,名店多;遍及全区;个体规模小,专业化集聚分布;
经营项目多而全,服务社会底层人群。
一. 区位及特色
2.保护区的历史文化特色(7)
•餐饮特色:民间传统小吃,各具特色,种类多,名声大,吸引
全市众多顾客。
一. 区位及特色
2.保护区的历史文化特色(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