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范例---哈尔滨市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7e217e6101f69e3143329432.png)
前言城市绿化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它不仅可以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滋养生物,还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体育锻炼等场所,并起到美化城市、陶冶身心的作用。
某某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绿化和生态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园林绿化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1986年某某市邀请武汉城建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专家编制了《西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和《洋澜湖风景区总体规划》。
为适应城市不断发展的需要,2000年某某市又委托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凤凰广场景观规划设计》,已获批准并实施。
2001年9月受某某市园林绿化管理局的委托,我院承担编制了《某某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本次规划在某某市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要求,规划方案力求高技术、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合理,全面系统,规划超前,实施便利,并结合某某市园林绿化实际情况,在湖北省2001年9月批准的《某某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5年)的原则指导下,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原则,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建宜居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从而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002年5月22日,由省建设厅组织在某某召开了《某某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评审会,专家组由武汉市园林局、华中农业大学、省规划设计院、省建设厅、市园林局等领导和专家组成,某某人大、政协、政府的有关领导也参加了会议,专家组在认真听取某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关方案介绍的基础上,查阅图纸,现场踏勘,认为“规划设计单位在城市市域生态的研究、突出城市园林特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方案中规划指标先进、规划层次合理,对现有资源的利用考虑比较充分,规划内容比较全面,原则同意该规划”,并对规划方案的优化和完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我院在专家组评审意见的基础上,在次对规划方案从说明、文本、图纸等方面进行进行修改、完善,于2002年7月完成此规划设计工作。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9ab3ed8c6c85ec3a86c2c501.png)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根据哈尔滨市“建设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哈尔滨市绿化以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优化人居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结合哈尔滨市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规划综合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构筑城乡一体、结构合理、植物多样、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
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以生态学原理科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哈尔滨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调解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体现地域特色和可操作性原则立足哈尔滨市地带型生态条件,充分利用现状江、河、沟和其它水域,强化地域特色,构筑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体系。
3、人本性原则一切从市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市民的实际生活、健康、审美等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城市特点的游憩绿地体系,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真正服务于民。
4、文化性原则绿地规划融合哈尔滨市的历史文脉、时代文化,把自然绿化空间与人文特色空间相结合,生态景观与反映城市特色的主题文化景观相结合,在城市出城口和部分公共绿地处,形成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结合的空间,提升城市窗口型绿地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价值,营造地方景观特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5、整体协调性原则分析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规律,研究城乡一体的大环境下生态影响机制,使绿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哈尔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
分两个层次进行规划:•市域宏观层面,包括哈尔滨市八个区和外围十县(市)。
•市区总面积708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建设用地500平方公里,包括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八区,生态控制区面积58.79 平方公里,为松花江(四环桥—滨北铁路桥)沿江湿地、呼兰河沿江湿地和长岭湖林地,总计城区总面积 558.79平方公里,是本次规划工作重点。
10第十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0第十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23b065748e9951e79b8927c0.png)
第十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现状概况哈尔滨城区现已形成以沿江一条线,马家沟两岸绿化为主体的“J”字形绿化主体,以公园、游园、街头绿地为点,以道路绿化为线、以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园林绿化体系。
截止2003年底,现状绿地面积6989.4hm2,绿地率23.9%,绿化复盖率27%,人均公共绿地5.4m2/人,各项绿地指标普遍较低。
公共绿地主要分布在沿松花江南岸、马家沟河两岸,现有公园23处。
公共绿地总面积1883.8hm2,占全市绿地总面积的25.61%;实施绿化的街道有1023条,街道绿地普及率89%;居民庭院绿化面积229.43hm2,绿地率13.6%;庭院绿化单位1652家,绿地面积3491.45hm2;生产绿地总面积545.31hm2,占建成区总面积1.86%;现有各类防护绿地939.41hm2,零散分布在铁路沿线和城乡接合部,尚未构成体系,在铁路沿线、哈东及哈西化工区缺少防护绿地。
二、存在问题l、绿地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没有发挥调解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现状绿地各项指标均低于国家园林城市评选相关标准,距国际绿化先进城市差距更大;生态敏感区两侧控制宽度窄(如:马家沟、何家沟、铁路等),绿地公共性差,未能较好地将城乡内外绿地之间连接起来,没有发挥生态廊道和栖息地的作用,满足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
2、城乡分隔,绿地结构不合理,综合效益水平低。
绿地种植结构不科学,绿地绿量少,生态效益水平低;对绿地经济价值认识不够,制约着生态经济体系的建立。
3、绿地生态景观特色不突出,文化涵量较低。
4、物质、技术保障系统亟待建立。
绿化苗木严重短缺;城区内拓展绿地的难度较大;科研、技术、管理人才队伍有待加强。
5、管理法规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地方性有关绿化的法规制度有待健全,部门间协作协调机制有待加强。
三、规划策略1、从城乡一体化这一大环境生态绿地系统统盘进行研究。
2、绿地布局规划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统盘考虑。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d9390b8449649b6649d74715.png)
规划说明书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章城市概况与城市发展情况 (1)第一节自然地理 (1)第二节人文历史状况 (1)第三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1)第四节城市概况 (1)第五节环境状况 (2)第二章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3)第一节城市规模与期限 (3)第二节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3)第三节城市总体布局与发展方向 (3)第四节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4)第五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6)第六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7)第七节城市景观规划 (8)第三章城市绿化现状与分析 (10)第一节城市绿地建设现状 (10)第二节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及评价 (12)第四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则 (13)第一节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 (13)第一章城市概况与城市发展情况第一节自然地理一、地理位置与地质地貌(一)地理位置(二)地形地貌二、气象与气候三、水文与水资源四、土壤五、野生动、植物资源六、矿藏资源第二节人文历史状况一、文化特色二、风貌特色(一)自然景观(二)人文景观(三)民风民俗第三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一、人口组成及规模2012年,曲靖市辖1区1市7县,即麒麟区、宣威市、沾益县、马龙县、富源县、罗平县、师宗县、陆良县、会泽县。
下设115个乡(镇、街道),其中镇62个,乡44个,街道9个;1604个社区和村(居)民委员会。
全市有常住人口593.6万人。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012年,曲靖市实现生产总值140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人均GDP达到23662元。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2.3亿元,增长7.3%,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42.9亿元,增长15.5%,拉动GDP增长8.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4.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5亿元,增长11.8%,拉动GDP增长 3.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5.6%。
三次产业结构为18.7:53.1:28.2,单位GDP能圆满完成省下达的计划指标。
哈尔滨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
![哈尔滨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https://img.taocdn.com/s3/m/e6abb7f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1.png)
哈尔滨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哈尔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0.02.24•【字号】•【施行日期】1990.04.01•【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城市建设正文哈尔滨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1989年12月22日哈尔滨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1990年2月24日黑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和建设管理第三章绿地管理第四章树木管理第五章公园管理第六章管理职责和管理人员第七章奖励与惩罚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和管理,维护生态平衡,创造优美、整洁、文明的城市环境,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市区的树木、绿地、园林设施和城郊风景名胜区、苗木生产基地,均属本条例的管理范围。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严格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园林绿化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市、区、街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绿化城市,人人有责。
爱护花草树木和园林设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五条本条例由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并负责监督检查。
城建、公安、工商和电业、邮电等有关部门、单位要密切配合。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管理第六条园林绿化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权限:(一)市园林绿化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由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部门共同编制,按国家规定的审批程序批准后实施。
(二)市园林绿化分期实施规划,由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根据市园林绿化专项规划,结合城市建设近期规划进行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三)市级园林绿化年度实施计划,由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根据市园林绿化分期实施规划,结合城市年度建设规划进行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四)区级园林绿化年度实施计划,由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根据市园林绿化分期实施规划,结合城市年度建设规划进行编制,报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资料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973b43a866fb84ae45c8d36.png)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说明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5800f727bcd126fff7050b91.png)
1、总体规划:根据《博鳌乐会古城控制性规划》,将乐城岛建设成为:集人文资源、旅游度假、节能环保和绿色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城,力争成为中日环保合作示范区的启动项目。
2、景观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乐城岛紧邻万泉河旅游开发区和博鳌水城,同时也位于博鳌水城保育区范围内,清澈壮美的万泉河水及两岸茂密的植被与岛内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呼应。
生态环境是乐城岛发展的根本,一切经济与建设活动均须以生态优先为首要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确保乐城岛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2)、以人为本原则关注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生活空间,强调自然环境的生态性,突出社会环境的文化性,提倡物质环境的功效性。
(3)、集约化原则乐城岛由万泉河环绕四周,区位优势明显,城市空间拓展也同时受到自然界限的限制,因此必须加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在优先保证岛内生态环境,古乐会城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的高效性。
3、景观绿地系统规划(1)、景观构成规划区内景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人文资源;生态建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主要为现状乐会古城遗迹和周边自然古朴村落构成;生态建筑:体现低碳环保理念的生态环保示范住宅及酒店建筑;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新技术农业用地、一般耕地、公共绿地、林地等。
(2)、景观布局景观规划遵循自然肌理,在对现有古城及周边村落保护的基本前提条件下,新开发建设的生态建筑主要临万泉河布置,分别位于乐城岛的南北两翼,岛内中部为一条由村落、农田、绿地、林地所组成的跨度约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自然景观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近300米宽的景观带囊括了现状十个自然村落,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座落于平畴与绿地之上,远可观河,近可赏园,浓浓田园风情倍感温馨。
同时打通岛内南北绿色景观通廊,在北岸桥头两侧对称布置公共绿地,强化岛内景观节点。
4、规划区生态要素保护与利用分析(1)对周边林地的保护和利用岛内中部为一条由村落、农田、绿地、林地所组成的跨度约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自然景观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具有优越自然生态环境。
创建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哈尔滨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创建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哈尔滨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14dbc6471fe910ef02df809.png)
精选文档摘要l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化的急剧发展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潜在制约因素。
以绿地为核心,建立一种对城市用地及空间布局上具有先导作用的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化背景条件下实旆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9当前努力探索城市绿地系统中各类绿地长期以来自然演进的生态规律,深入研究不同类型城市应有的绿地总量的合理规模,量化依据,配置形式以及绿地系统与城市功能、形态布局如何耦合等问题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哈尔滨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各类绿地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景观生态学、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景观可达性理论为内涵,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遥感(GIs)和地理信息系统(Rs)技术为支持,对哈尔滨市绿地系统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为哈尔滨市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将哈尔滨市的生态系统规划建设成一个整体和谐、区域分异、功能优化、独具地方特色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引导城市和区域的用地空间朝着符合人类居住环境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托才,。
,>关键词:绿地系统斑块廊道哈尔滨·规划+叭乃:;f√,j I精选文档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people have deeply realized the ruin of urbanenvironment accompanying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ing process,which is the underlying factor restricting the further urban development It is essential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green space system,because it can guide the land use and space arrangement At present,urban planner should make every effort to exploring the urban evaluation regularity of different SOrtS of green spaces in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and researching the reasonable quality of greenspaces,planning basis,arranging forms,and linking relation betwee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urban function.In this thesis,we regard the central green spaces in Harbin as research object,combine landscape ecology,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landscape accessibility theory,and apply computer technique,especially,GIS and RS to explore systemic,comprehensive and deep—going planning methods.Using the outcomes of this research,we canplan and construct a reasonable ecological green space system with special features,which is harmonious on the whole,diverse in difierent districts,and optimal on the functions.Key words:Green Space System Green Patch Green CoFidorHarbin Planning精选文档创建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前言“在太空中的人能俯视遥远的地球,他看到的是一个天空中旋转着的球体.由于地面上生长着青青的草木,藻类也使海洋变绿,所以看上去地球是绿色的,犹如天空中的一颗绿色的果实.靠近地球仔细看去,发觉地球上有许多斑点,黑色的、褐色的、灰色的,从这些斑点向外伸出许多动态的触角,笼罩在绿色的表面上。
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2018修正)
![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2018修正)](https://img.taocdn.com/s3/m/80408aaceefdc8d376ee32fb.png)
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2014年6月20日哈尔滨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2014年8月14日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根据2018年11月2日哈尔滨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18年12月27日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修改〈哈尔滨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十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和建设第三章保护和管理第四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含建制镇)规划区内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法律、法规规定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的绿化工作,依照有关规定执第三条城市绿化应当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政府组织、全民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城市绿化发展目标,加大城市绿化科研经费投入,保障城市绿化所需资金及用地,落实城市绿化责任。
第五条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市绿化工作,并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区、县(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内城市绿化工作。
发展和改革、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财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交通运输、水务、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绿化相关工作。
水务、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滩涂、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鼓励和加强城市绿化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和设备,培育、引进适应本地的优良植物品种,促进城市绿化科技成果转化。
第七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投资、捐资、认养等方式,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和养护工作。
捐资、认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享有城市绿地、树木一定期限的冠名权,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
![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0a40f8f61fb7360b4c65df.png)
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作者:张金柱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3期摘要:通过分析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认为只有形成园林绿地系统才能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本文首先提出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然后给出了具体的措施,最后列举了城市绿地设计的原则,以促进园林绿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关键词:园林绿地系统、生态园林城市、方案措施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园林绿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城市的建筑、道路系统、地上地下管线布局都有密切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发挥园林绿地的综合功能,必须在城市中按照一定的要求规划安排各类型的园林绿地,只有形成园林绿地系统,才能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完善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1、绿化投入不够,城市环境水平下降个别地区政府对城区绿地系统和城区外围的绿化投入不够,对绿色植物存在的价值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水平有所下降,水土流失与沙化面积增加,耕地与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淡水短缺,城市大气、水体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2、绿地设计粗糙,规划不合理城镇内人口稠密的地段缺少公共绿地和城市广场,供居民游憩的地方少。
对城市绿色景观景点缺乏精心设计,急切增加绿地和公共绿地面积。
三、解决方案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塑造城市景观特色。
分别创造以沿河为主的自然水体景观区及由环城林带组成生态绿色景观区,形成以城区外部绿色林带景观为背景,水体景观为依托,以城区景观轴线为网络骨架,突出城区的重点地段景观风貌,以城区公共绿地系统和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景观结构。
2、注意景观衔接与协调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
3、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着重建设沿河地带的绿地系统。
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
![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https://img.taocdn.com/s3/m/904ccf8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d.png)
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哈尔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4.04.19•【字号】哈尔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0号•【施行日期】2004.06.01•【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城市建设正文哈尔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0号)《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业经哈尔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3年12月25日通过,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04年4月9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4年4月19日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2003年12月25日哈尔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4月9日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绿化的建设和管理,改善城市景观环境,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含建制镇,下同)规划区的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在城市规划区内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的绿化工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第四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其他绿化活动,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第五条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资、捐资或以其他方式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和绿地养护。
第六条城市绿化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七条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和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植树及其他绿化义务。
第八条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市城市绿化工作,并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研究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85f9e3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8.png)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城市环境起到美化、调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等作用,还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哈尔滨市的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哈尔滨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土地开发和工业污染等因素,城市绿地面临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减少。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哈尔滨市的城市绿地率为XX%,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略显不足。
二、哈尔滨市城市绿地规划的意义城市绿地规划对于哈尔滨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城市绿地能够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防止土壤侵蚀等,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其次,城市绿地还能够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因此,哈尔滨市应该加强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哈尔滨市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的挑战在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方面,哈尔滨市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土地资源有限,需要合理利用现有的绿地资源,并寻找新的绿地开发机会。
其次,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区的工业污染对城市绿地的建设和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同时,居民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参与也是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的重要一环。
四、哈尔滨市城市绿地规划与生态保护的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哈尔滨市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应加强城市绿地的规划与管理,合理布局城市各个区域的绿地,并注重保护绿地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其次,加大绿地建设力度,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方式,提高城市绿地率,增加城市的生态容量。
此外,哈尔滨市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绿地的影响。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促进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考核作业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考核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d39828749b6648d7c1c7465d.png)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考核作业姓名:学号:班级:任课教师:陈存友2014年10月20日考核题目运用所学的知识,试评述下列五大城市(区)的绿地系统规划方案(可从规划规划理念、规划布局原则、布局模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1、《海南琼山市新区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理念: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构架和道路交通网络的基础上,构建此区域绿地系统的合理结构,从空间上对本市区范围的绿色空间进行统筹安排。
规划布局原则:生态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平原造网原则、山区育林原则、城市建绿原则布局模式:此规划采用的是环楔式的组合布局模式,它借助原来环境的水系环绕,从城市外围沿着城市辐射线的方向插入五个楔形块状绿地。
布局特点:这种绿地的布局收益自然也是结合了环式布局与楔式布局的特点的;那就是既能有效控制城市区域的扩展,避免城区的扩展与周边发生融合,保护这个城区的特色景观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琼山市新区的生态环境体现了其城市艺术风貌;又能有效的改善此区域的小气候效果,将城市环境与郊区环境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在促进城镇空气流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本市区城市艺术面貌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理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各类绿地布局合理、满足城市绿地因害设防、防灾、减灾功能的需要;巩固与发展共存,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宏观规划与微观建设相联系,逐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布局原则:生态性原则城乡一体化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系统性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规划布局模式:结合城市山水格局模式;即结合杭州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普遍绿化为基础,风景区、湿地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为重点,森林公园为补充,中心城区为核心,生态绿廊为纽带,各城市组团与村镇绿地系统为子系统,建立“山、湖、城、江、田、海、河”的都市区生态基础网架,构成“两圈、两轴、六条生态带”的生态结构体系。
布局特点:有利于城市绿地系统特色的塑造,增强城市归属感;有利于构筑绿地系统框架,承载城市生态安全;赋予绿地系统美学意境,体现自然之美和人事之工;提升城市品质,创造丰富多样、方便宜人的城市绿色空间场所;增添绿地系统文化色彩,赋予城市人文内涵。
哈尔滨市生态化
![哈尔滨市生态化](https://img.taocdn.com/s3/m/3e2930b5fd0a79563c1e72fc.png)
哈尔滨市生态化•和谐化街道景观研究摘要:本文从哈尔滨市街道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设计原则出发,重点对哈尔滨街道景观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试图寻求运用艺术手段介入,期望以最佳街道景观设计模式和最佳街道绿化景观的生态效应指导哈尔滨市街道的景观设计,从而完善优化环境品质,增加文化氛围及亲和力,构建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哈尔滨市街道景观方向性设计的实践,为哈尔滨和我国其它同类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并对设计者及城市有关领导提出建议。
关键字:哈尔滨市街道景观生态效应景观设计街道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交通功能和市政设施敷设的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
而街道景观是衡量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整体形象等方面的重要标志。
[l]街道景观一般来说包括很多方面,如街道平面、纵横断面、垂直绿化、生态透绿围墙、周边环境绿化、节点小品、环卫设施、公交站台、街灯、警示牌、广告等。
本文主要对街道绿化的景观生态性及环境的整合性分析探讨,遵循人性化、经济生态化、和谐化三大原则进行设计,用城市景观规划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析哈尔滨市街道景观的设计,拟为哈尔滨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营造具有地方特色及文化内涵的街区景观,打造出优美宜人给人视学冲击力的城市景观,更要创造出具有艺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街道景观。
1 哈尔滨市街道景观现状分析哈尔滨市对城市街道景观的研究设计工作尚少且相对滞后。
哈尔滨的城市景观可以展现的街道景观已少之又少,同时街道辅助设施设计落后。
尤其是城市街道景观缺乏人性化、个性化、生态性及整合性,街道环境与人的亲和力较弱,从实践和理论上都远未能适应现代城市街道环境景观的设计,如何构建生态化、和谐化的哈尔滨市街道景观环境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进一步完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及其理论体系即将也成为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2 利用园林绿化素材并综合多因素营造生态化、和谐化街道景观2.1运用园林植物打造生态化街道景观做好街道绿化,是绿化美化生活环境、调节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目前,哈尔滨市的道路绿化存在诸多较为突出问题。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精品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7a7c2744b73f242326c5f32.png)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哈尔滨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df7f939c700abb68a982fbdb.png)
哈尔滨市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哈尔滨市绿化现状分析按照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哈市园林绿化现已形成以沿江一条线,马家沟河两岸绿化为主体的"J"字形绿化主体,以公园、游园、街头绿地为点,以道路绿化为线、以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总体绿化框架。
截止2001年底,绿化覆盖率为28.7%,绿地率为24.4%,人均公共绿地为4.66m2/人。
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绿地面积少,所有绿化指标均未达到国家要求标准。
园林城市及东三省城市三大绿地指标(2000年底数据)名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国家园林城市≥6 30以上 35以上哈尔滨 4.48 23.7 27.9沈阳 6.29 26.97 31.04长春 7.28 32.57 38.1·从哈市绿地系统的现状来看,绿地分布不匀,主要分布在动力区、平房区及沿江一带,而在哈市环境污染较重、人口密集的太平区绿地分布却很少。
·公共绿地类型不丰富,缺少多样性、主题性、专业型公园。
·哈市现有公园中,游乐设施占用大量公园绿地,致使公园绿地面积大大减少,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比例不合理,街头游园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要。
·道路绿化中,城市道路绿化面积严重不足,道路绿地率低,道路改造建设中,没有按照道路绿化规范留出是够绿化用地,道路红线与其它用地间的绿带面积有限,甚至有的无绿化隔离带,分车带窄,缺少路侧绿地,且道路绿化结构简单、树种单一。
在已有的943条道路中只有33.4%的道路绿地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相当一部分单位庭院中硬质景观较多,减少了城市专用绿地绿化面积。
·80年代末以来,新区开发基本能够按国家标准留出30%的绿化用地,但绿化重点都集中投入到中心花园和组团花园之中,没有按照居住区规划规范,留出各级别绿地,且中心花园内硬质景观较多,纯绿地面积仍然较少。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8e72ca7289eb172dec63b708.png)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根据哈尔滨市“建设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哈尔滨市绿化以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优化人居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结合哈尔滨市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规划综合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构筑城乡一体、结构合理、植物多样、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
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以生态学原理科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哈尔滨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调解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体现地域特色和可操作性原则立足哈尔滨市地带型生态条件,充分利用现状江、河、沟和其它水域,强化地域特色,构筑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体系。
3、人本性原则一切从市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市民的实际生活、健康、审美等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城市特点的游憩绿地体系,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真正服务于民。
4、文化性原则绿地规划融合哈尔滨市的历史文脉、时代文化,把自然绿化空间与人文特色空间相结合,生态景观与反映城市特色的主题文化景观相结合,在城市出城口和部分公共绿地处,形成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结合的空间,提升城市窗口型绿地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价值,营造地方景观特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5、整体协调性原则分析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规律,研究城乡一体的大环境下生态影响机制,使绿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哈尔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
分两个层次进行规划:•市域宏观层面,包括哈尔滨市八个区和外围十县(市)。
•市区总面积708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建设用地500平方公里,包括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八区,生态控制区面积58.79 平方公里,为松花江(四环桥—滨北铁路桥)沿江湿地、呼兰河沿江湿地和长岭湖林地,总计城区总面积 558.79平方公里,是本次规划工作重点。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https://img.taocdn.com/s3/m/99e81c833186bceb19e8bb86.png)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9c313a2ced630b1c59eeb5de.png)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导,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经济潜力,对经济发展进行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系统开展功能区划,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体系、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实现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强市。
生态市建设是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是贯?quot;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需要;是促进深层次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建立特色生态产业经济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需要;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战略选择。
1999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从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高度,提出把哈尔滨市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市建设目标。
按照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的要求及结合哈尔滨市实际,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期限为18年,比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期限提前2年。
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兼生态市办公室主任二OO二年十月总论生态市建设目的意义: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是指生态状况达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控制城市污染的指数达到最低限度,使人们获得一个清新、舒适、美好的绿色环境。
生态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去改变生态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可利用资源潜力。
其目的和意义是建设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社会和谐的生态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繁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高度统一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城市。
生态市的主要标志:一是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链接,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适度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生产方式,高效运行的生产系统和控制系统;三是增强公众生态道德修养和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及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四是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策与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结合市委、市政府"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工作要求,市城市规划局在原有绿地规划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哈尔滨市生态园林城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在向市人大、市政协征求意见和邀请七区、有关委办局、12县(市)召开座谈会吸纳多方意见,进行补充完善的基础上,还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对该项规划进行了论证、咨询,并已报请市委、市政府通过。
一、哈尔滨市绿化现状分析按照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哈市园林绿化现已形成以沿江一条线,马家沟河两岸绿化为主体的"J"字形绿化主体,以公园、游园、街头绿地为点,以道路绿化为线、以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总体绿化框架。
截止2001年底,绿化覆盖率为28.7%,绿地率为24.4%,人均公共绿地为4.66m2/人。
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绿地面积少,所有绿化指标均未达到国家要求标准。
园林城市及东三省城市三大绿地指标(2000年底数据)·从哈市绿地系统的现状来看,绿地分布不匀,主要分布在动力区、平房区及沿江一带,而在哈市环境污染较重、人口密集的太平区绿地分布却很少。
·公共绿地类型不丰富,缺少多样性、主题性、专业型公园。
·哈市现有公园中,游乐设施占用大量公园绿地,致使公园绿地面积大大减少,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比例不合理,街头游园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要。
·道路绿化中,城市道路绿化面积严重不足,道路绿地率低,道路改造建设中,没有按照道路绿化规范留出是够绿化用地,道路红线与其它用地间的绿带面积有限,甚至有的无绿化隔离带,分车带窄,缺少路侧绿地,且道路绿化结构简单、树种单一。
在已有的943条道路中只有33.4%的道路绿地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相当一部分单位庭院中硬质景观较多,减少了城市专用绿地绿化面积。
·80年代末以来,新区开发基本能够按国家标准留出30%的绿化用地,但绿化重点都集中投入到中心花园和组团花园之中,没有按照居住区规划规范,留出各级别绿地,且中心花园内硬质景观较多,纯绿地面积仍然较少。
·现有防护绿地比较分散,不能构成体系,主要零星分部在城乡结合部,而在铁路沿线、哈东、哈西化工区缺少防护绿地。
·生产绿地逐年被蚕食现象严重,如:机场路建设、哈南编组站建设和市花卉大市场建设等占用了生产绿地近30公顷,规划三环路建设还将继续占用一苗圃、三苗圃的绿地;且现有生产绿地内绿化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城市绿化用苗需要。
二、规划目标将哈尔滨市建成新世纪环境宜人、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景观优美、文化内容丰富的生态城市,力争建成国际寒地生态城市的典范。
三、规划指导思想瞄准、顺应21世纪国内外一流水准,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构筑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高水准、高品位的城市绿地系统。
四、规划原则整体协调性原则、借鉴性原则、文化性原则、超前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五、绿地指标规划(一)国外城市园林绿地的指标标准1、美国人均绿地指标40平方米(包括自然公园、高尔夫球场、野营地等) 人均公园面积12平方米2、英国英国规定人均公共绿地28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42平方米3、法国规定人均绿地为30平方米4、澳大利亚 1965年采用人均公共绿地19.2平方米的标准。
(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6平方米;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生产绿地面积不低于建成区总面积的2%,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
(三)国家绿地标准按照200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精神,到2005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复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平方米以上;到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
(四)黑龙江省园林城市标准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0%以上。
(五)哈尔滨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目前,全国已有30个城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这些城市的三大绿化指标情况如下:从表中可以看出,哈尔滨市与已命名部分园林城市的绿地指标有很大的差距,已命名园林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已达人均9.1平方米,哈尔滨市与之相差4.44平方米,绿地率平均值已达35.28%,哈尔滨市与之相差10.88%百分点,为此确定哈尔滨市实际绿地发展指标,即: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精神,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以上,做为哈尔滨市2005年绿地系统规划指标,将已命名的园林城市的平均绿地率35.28上,人均公共绿地9.1m2/人以上做为哈尔滨市2007年绿地系统规划指标,按照这一指标可以推算出哈尔滨市近期至少需增加公共绿地1457.6公顷,按每平方米绿地50元计算,最少需资金7.3亿元,而根据调查,近几年年增加公共绿地面积仅70--89公顷左右,因而要达到国家标准,改善哈市环境条件,必须制定一系列抢救性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绿化投人,改变现状局面,根本改善城市环境条件。
哈尔滨市与部分园林城市绿化水平比较(2000年数据)六、园林绿地生态系统规划(一)公共绿地规划1、规范现状公共绿地对现状77处公园、游园进行首批绿地挂牌管理,划定责任单位,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定期进行考核。
对现状绿地逐步按生物量考核其绿化质量、绿地建设充分体现北方园林特色,以种树为主,种花草为辅,要达到乔灌比为3:l,针阔比为l:4,绿地内草坪面积不超过绿化面积的40%(除城市重点广场外),质量不合格的绿地要重新建设,提高绿化质量。
对现状占用公园的建设项目一律拆除还绿。
2、公园主题规划按国际惯例公园共分l7类参照国际上的分类标准,结合哈尔滨市实际情况,确定哈尔滨市近期公园类型共10类。
(1)植物园类 (2)动物园 (3)儿童公园 (4)主题公园 (5)体育公园 (6)综合公园 (7)文化艺术、雕塑公园类 (8)纪念公园类 (9)民俗公园类 (10)科学公园3、规划公共绿地结合工业企业搬迁、危房改造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依据服务半径理论,每隔500米设一处不小于3000m2的公共绿地,每隔1000米设一处不小于5公顷的公共绿地。
在老城区以建中、小型绿地为主,在城市边缘区和新区大、中、小型绿地相结合。
满足市民近游憩的需要,不断缓解中心区"热岛效应"。
近期共规划大型公共绿地15处(10公顷以上):中型公共绿地14处(5公顷以下);小型公共绿地142处(0.5公顷以下)。
(二)单位附属绿地规划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用地面积比例不低于30%,其中:哈东化工区内的工业企业绿地率要不低于30%,并设立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0%:大专院校、医院、休疗养院、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
(三)居住区绿地规划居住区规划要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留出居住区各类型、级别绿地,满足下列要求。
其中,旧区改造留出不少于25%的绿化用地,新区开发留出不少于30%的绿化用地。
新区开发居住区级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ha,小区级不小于0.4ha,组团级不小于0.04ha,且公园内绿地面积不小于总面积的70%。
按照国家标准,新区建设绿地面积占居住用地30%以上,旧区改造绿地面积占居住用地面积25%以上规定;居住区绿化要强调和组织绿色空间,力争达到一区一品。
(四)道路绿化规划在现有街道绿化树种基础上,适当增加蒙古柞、紫椴、糠椴等绿化品种,力争做到一路一树、一街一景。
l、更换补植现状部分街路树木品种,解决现状街道绿化树种单一局面。
针对现状部分街路树木长势不好,树型、树种与街路功能、景观不协调情况,规划更换红旗大街分车带树种,在南直路、保健路、汉广街、校外街补植绿化树种。
2、建设十条园林景观大道结合城市综合改造,拓宽道路两侧绿地,规划将城乡路、埃德蒙顿路、新阳路、大直街、哈平路、和平路、长江路、通乡街、红旗大街、中山路建成园林景观大道,道路绿地率平均达到40%。
3、改造学府三道街、和兴三道街、中兴街、平准街等10条街路,打通、新建三环路、电塔街等10条街路,规划到2005年道路绿化面积将达到694.14公顷。
将大直街、中山路、和平路、长江路拓宽、改造建成园林式景观大道。
改造学府三道街、和兴三道街、和兴头道街、中兴街、平准街等11条街路,打通、新建三环路、电塔街等10条街路。
(五)防护绿地规划l、建设二纵一横绿色廊道,推动马家沟、何家沟、铁路沿线两侧的改造,实现组团式布局。
·在马家沟现有绿化基础上,绿化向纵伸方向发展。
即:在马家沟城区段在现有绿化基础上尽快拓宽河两侧绿地面积,重点搞好马家沟(一匡桥--海城桥,太平铁路桥--入江口)段的绿化建设。
马家沟郊区段(工农水库--五院)两侧各100米绿化带建设。
·完善何家沟平房段绿化,建设何家沟(合力桥--入江口)段两侧的绿化及东何家沟(合力桥--制药总厂)绿化。
·建设铁路沿线哈站--滨江站、滨江站--哈东站、哈东站--香坊站、香坊站--王兆站、王兆屯--哈站围合的环线及哈站--乡政街段,两侧各30 米的绿化带,全长32公里,绿化总用地219公顷。
2、建设一环"宽带式"绿化隔离区,防止城市无限"摊大饼"式发展。
结合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隔离区的要求,近期建设四环路两侧各 100米的绿化带,建设绿色与苗木培育宽带区和绿色与科普教育宽带区,形成向市内输送新鲜空气的"氧气库"。
(六)生产绿地规划·规划对现有生产绿地依照绿线管理办法,进行保护,绝对不得占用,且现有绿地内的行政办公用地面积不得扩大,确保可施业面积达到80%以上。
·结合哈市郊区规划,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道区群力建立占地 80公顷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形成现代化农业园区苗圃基地,扩大生产绿地面积。
·园林部门要做好苗木发展计划,远近期相结合,有计划定向培养苗木,到2005年苗木自给率要达到80%以上。
点击图可放大七、规划实施后哈尔滨市绿地达到指标分析规划到2005年,绿地总面积7440.7公顷,哈尔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5%、绿地率达到3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5m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