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0年高考作文点评及解析
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审题立意与写作示范
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审题立意与写作示范【文题展示】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今年的上海卷作文题延续了前几年的出题风格,既自由又有限制,且有很强的思辨性。
自由体现了海派文化的开放胸襟,限制体现了考场作文的特殊色彩,而思辨性则是突出了语文关键能力。
因此,这道题文字虽少,信息量却很大。
审题立意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对于文字型作文材料,审题时应该做到逐字逐句分析,绝不放过其中的关键词,对于关键词要廓清内涵和外延,对于句子要拆解分析其构成,在此基础上综合内容,进而提出较为辩证的观点。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注意“转折”一词,“转折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等。
”它强调变化后的形势。
“转折”不是“挫折”,“挫折更多强调失败、失利,对事物发展的阻碍和压制。
”两个词有相似度,但绝不可偷换概念。
“重要的转折”,限制了对转折内容的理解,也就是只能写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转折,不能写身边琐屑小事,更不能虚构事件。
“意想不到”则是强调了事物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许多”一词则体现了命题者思维的严密,体现了思辨性,不将话说得过头本身就是对考生的引导。
这句话其实是在摆事实,因为现实社会瞬息万变,世界波诡云谲,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那些能称得上“重要的转折”自有其发展规律,令人意料不到。
“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在上一句突出“事物发展有其规律”之后,紧接着进行了提问,提出了“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作用”的思考:面对无法预料,毫无准备的“重要的转折”,我们是不是就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缴械投降了?一个问号恰恰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顺应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哪一个更重要?对于习惯了“非黑即白”二元思维的人来说确实比较难以说清楚,但是对于接受过思维训练的高考生却是日常功课的一部分,“戴着镣铐跳舞”必然成为优秀作文的特征。
2020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2020年上海秋考作文解析与优秀作文点评【考题】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总评】纵观2020年各地高考作文题,上海题独树一帜,继续保持一贯风格:文字简约却能引发思考生活,设疑思辨而又不乏灵活开放。
自2017年高考改革以来,上海卷作文题总以冷静而又客观的叙述方式示人,寥寥数语又能突出重点,不失为一大亮点。
2017年是对充满变数的生活“预测”的思考,2018 年是对普遍存在的“被需要”心态的认识,2019 年是对相异比照中认识事物与体认自我的启发,2020年是对意外变革中人的能动应对之判断。
2020年注定是人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必然引起人们深刻思考的年份。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命题似乎有意直面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命题人又相当智慧地把这种“转折”表述成世上常见的一种现象,个人成长中有之,社会发展中有之,当这些现象与人的“有所作为”的愿望发生冲突时,就必然引发学生纵观个人成长、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由此思考人与之如何相处,乃至如何自处的问题。
这样的命题不仅考查学生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更考查学生的思想高度。
既有现实性,又有永久性,还有深刻性。
作文材料首先通过条件判断表明“转折”不可预料,接着经由一个问句引发深层思考,设疑思辨透过表象探究本质;前句又是生活情境概括性预设,这也是上海卷一直刻意呈现的,这种设置代入感强,使得考生有话可说,审题不会出现偏差。
总的来说,命题贴近考生生活实际,体现现今时代精神和当下育人导向。
【试题详析】作文题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材料:“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其二是作文要求:“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材料主体高度凝练,区区两句话,寥寥三十余字。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上海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上海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202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原题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1.写作情境的限制。
作文材料是由一个前提条件和一个选择疑问构成的。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中已知的前提条件,“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对此问题的答案,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考生要思考的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
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兼顾到材料中的前提背景,还要明确表明对“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态度、认识和思考。
价值判断的限制。
命题人要考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前提是要明确“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涵盖哪些方面,“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影响涉及的范围有哪些,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世界的都可以考量。
文体的限制。
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立意角度自由。
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具体而微地写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
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发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联想思考自由。
这则作文材料是一个能启发考生思考,能让考生找到相契合和相互关联的写作材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是否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在理性思辨和文化审美以及生命感悟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020年上海新高考卷语文阅读真题解析
2020年上海新高考卷语文阅读真题解析2020年上海新高考卷中的语文阅读部分共有三篇文章,分别是《旅程》、《大河奇景》和《传统节日的意义》。
这三篇文章分别涵盖了旅行、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下面将对每篇文章进行比较详细的解析。
《旅程》是一篇记叙文,通过讲述一个游子的旅行经历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文章开头以诗意的描写吸引读者的注意,描绘了旅程美丽的风景,接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细节的把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游子内心的喜悦和思乡之情。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思乡之情更加深入人心。
通过本文,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通过描写细节和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大河奇景》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最长的黄河,以及形成在黄河上的壶口瀑布、龙门石窟和观音山等自然景观。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使读者能够更加亲身地感受到作者对这些景点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文章采用了描写、比较和类比等修辞手法,既能呈现出黄河的壮丽和雄浑,又能从人文的角度解读这些景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表达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传统节日的意义》是一篇议论文,讨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文章开篇即提出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质疑,然后通过举例和比较,论证传统节日在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团结和培养人们美好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还通过引用专家的观点和数据来增强论证的可信度。
文章的结尾部分重申了传统节日的价值,并呼吁人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节日。
通过阅读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如何进行议论文的写作和论证方法的运用。
总结一下,2020年上海新高考卷语文阅读部分的三篇文章分别是《旅程》、《大河奇景》和《传统节日的意义》,这三篇文章涵盖了不同领域的内容,旨在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对每篇文章的解析,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 点评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
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2020上海高考作文解析与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一、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世上很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给考生提供的思维情境,考生构思立意时必须默认这一前提,置身试题设定的情境中去思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换句话就是,作为个体的我们,在社会和时代潮流中,是否也是无能为力的?那我们是否还要选择积极有为?这是考生所处的思维情境。
2.写作任务的限制。
试题要求考生写一篇说理性文章,谈对“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考生写作时必须抓住以下两点,一是“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二是人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不可为”和“无所为”的,那应该怎么办,文章要表达的是面对客观世界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容否定,尤其是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对事物发展的掌控只是是否实现和实现程度大小的问题。
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虽然无法一下子消灭病毒,但我们可以尽快采取积极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所以,虽然世上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发生过许多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这是材料中隐含的价值判断。
所以此命题不但不可以见仁见智,还要对选择“无能为力”者予以批驳。
二、开放性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
考生可以从向好的方向转折去立意,探究转折背后人的积极作用;可以从向坏的方向转折去立意,思考如何积极应对,消灭灾害。
也可以从个体角度、集体角度或国家角度去立意,写个人、集体、国家面对意想不到的挫折、磨难甚至灾难发生时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有为,寻找对策,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点评
★例文1: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
”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
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
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
”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 的必要性。
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
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
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
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风暴的勇气。
”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
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
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 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在。
“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
高考作文解析与优秀作文点评(2020年新高考2卷)
高考作文解析与优秀作文点评(2020年新高考2卷)转自:中学生读写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
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
请以“带你走近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析材料中的并列句式“有些地名……有些地名……”,给了考生审题立意的提示。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能看出命题人对地名的认可和赞美,以及隐含的希望保护传统地名的愿望。
所以,考生在行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尤其是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写一篇主持词”是本题的文体要求。
主持词,一般要有开场白,且开场白一定要和主题相契合;台词要有交流意识,不能选取生硬的书面语,表述要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要有结束语,才算画上完美的句号。
对于主办单位的祝愿也是必要的。
感谢之余,说一些可人温婉的话语,拉近所有人的距离之外,也让人对整个活动留下深深的回味。
优秀作文一带你走进石门海南一考生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地名不仅是一个地域的符号,还承载着历史和文化。
小时候我以为地名是独一无二的,看到新闻里陌生的村子却有着和“石门”相同的地名,我曾诧异,难道我儿时熟悉的那个地名被人抢去了吗?今天,就让我带您走近石门。
我的石门,是一个小村庄。
村民出入都只有那一条路,窄窄的,至今也没有造宽,因为一边是山,一边是贯穿全村的溪流。
沿着小路一直走,进村的当儿还得转个弯,仿佛是一道门。
只有走到“屏风”的另一边,才可以看到这个村庄的面庞。
2020年上海市高考优秀作文展评
2020年上海市高考优秀作文展评作者:姜有荣来源:《读写月报(高中版)》2020年第10期【文题】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题意解读】作文题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
“材料”高度凝练,前一句话是多重条件限制的判断句,充满暗示性。
所谓“重要的转折”是指世事大变局、人生大转机,暗示现实,不避时事。
“世上”暗含时空:当下与过往、咫尺与天涯。
“许多”意即这种转折的普遍或多元;“意想不到”指猝不及防、难以预料。
第二句是选择性疑问句,指向性明确,以问句引发思考:“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能动性有哪些?是“无能为力”还是“有所作为”?这种普遍存在的世事、人生的大“转折”出乎意料地“发生了”,无可回避,怎么办?表面似有疑问,实则指向非常明了。
儒家早已明示:“知其不可而为之。
”可为之,不可亦为之,彰显积极与努力,不失豪迈与悲壮。
当然,自强不息确实可敬可畏,倘若真是“无力回天”,强调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也应是不错的立意。
写作时,只要是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言之成理都是可取的。
命题充分保障了考生写作构思不受限制,非常有利于考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理性思辨。
顺天之性,尽人事上海一考生“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
”《双桅船》中如是描述不确定性和出乎意料。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然而这绝非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的进程无能为力。
相反,人可以顺天之性而尽人事。
重要的转折往往指事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空间上承前启后。
于个人,或许是人生选择、择业契机。
于国家,或许是重大的公共事件,譬如疫情,不仅造成惨痛损失,也会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意想不到,往往意味着人根据规律、理论,乃至直觉推测事物发展的进程,形成预见;而这一预见与事物发展的现实结果往往会产生偏差。
2020上海高考作文题的解析及范文(世上许多重大转折……)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解析及范文(5篇范文60-68分)原题回放: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材料类型:现象类思辨型话题词:人对事物发展进程/重要的转折/意想不到材料侧重:材料提出:面对意想不到的重要的转折,我们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言下之意“世界上也有一些重大的转折是可预测的、可把握的。
”另外“是否”给我们提供充分的自由度,虽一般可赞同,可反对,可补充思辨。
但这则材料隐含了价值判断,所以我们一般选“否”,即“当有所为”。
一.界定概念意想不到:是无法意料,是人们的预测之外的事情,是很难准备和掌控的事。
但这种意外却有重要的转折的意义。
重要转折:重大的变化。
转折:有个人、集体、社会。
转折有良性及恶性。
人能否迎来良性转折,避免恶性转折;能否在遭遇恶性转折后,又迎来良性转折;能否有个人的转折迎来社会的转折……二.重要的转折在意想不到时发生,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1.面对重要的转折,尤其是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转折,人们会彷徨无措,易对事物发展进程产生无能为力之感。
2.人们对事物发展进程本质上是很难把握的,因为认知局限,而事物是无穷无尽且千变万化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3.“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言下之意“世界上也有一些重大的转折是可预测的、可把握的。
”---事物发展变化,总有迹可循,都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人类在不断地利用并改造着周围的一切。
人们对事物发展进程的把握有时是可能的。
三.当重要的转折在意想不到时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1.面对意想不到的转折发生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须勇敢应对,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积极有为,寻找对策,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2.我们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化意外为惊喜,化危机为转机。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素材:(上海卷,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素材:上海卷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试题特点: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较为简洁明了。
立意的核心是回答材料中的问题,明确观点,确定立意。
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发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试题解析:限制性:1.写作情境的限制。
作文材料是由一个前提条件和一个选择疑问构成的。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中已知的前提条件,“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对此问题的答案,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考生要思考的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
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兼顾到材料中的前提背景,还要明确表明对“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态度、认识和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
命题人要考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前提是要明确“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涵盖哪些方面,“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影响涉及的范围有哪些,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世界的都可以考量。
4.文体的限制。
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开放性1.立意角度自由。
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具体而微地写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讲评
范文一:蚍蜉撼大树,可笑吗?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 展进程无能为力?我认为人面对重要转折时其实是无能为力的,但是这并不意味 着我们要放弃把控自己生命的方向,也不意味着我们的努力是无意义的。
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的。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节奏,人类社会有 其发展的规律,无论是大洪水还是冰川纪,人口爆炸还是老龄化,身处其中的你 我都如蚍蜉般,难以撼动大树。而且,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想象不到的偶然或必然。 就像消灭柯达胶卷的不是数码相机而是手机,把方便面逼入绝境的不是某种具体 的食物而是各种外卖App,这样的“命运陡转”不要说我们个体想不到、看不到,就 连经验丰富的大企业家、高瞻远瞩的经济学家也显得无能为力。
【材料分析】
问题:重要的转折为什么意想不到? 量变的积累是悄无声息、不易察觉的,
所以发生质变-即“转折”的时候才会让人觉 得“意想不到”,即认为“转折”的出现是纯属 偶然的。其实并非这样,许多“意想不到”的 “转折”的出现是必然的,事物发展有其客观 规律,比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并 非是无由之灾,而是缘于长久以来人类对 野生动物的滥杀。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其实我的观点并非宿命论。
我们面对重要的转折无能为力,并不意味着我们只有“坐以待毙”这一种选择。 认清自己的渺小之后,首先应该镇定,而非心急如焚或者心如死灰;其次,我们 可以观察事物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最后,可以列计划如何应对这种 变化。是选择“白刃在前,不顾流矢”?还是“当机立断,壮士断腕”?或是“虚与委 蛇,伺机而动”。无论是二十年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是如今依然持续的国际公 共卫生紧急事件,我们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我们 都挺了过来,就像此刻的你我仍在奋笔疾书,勇敢前进。
2020年高考作文上海卷深度解析及范文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以从向好的方向转折去立意,探究转折背后人的积极作用;可以从向坏的方向转折去立意,思考如何积极应对,消灭灾害。也可以从个体角度、集体角度或国家角度去立意,写个人、集体、国家面对意想不到的挫折、磨难甚至灾难发生时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有为,寻找对策,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从个体角度立意,可以思考这句话对自己的启示,要敢于直面惨淡对人生,对抗不公的命运,选择张海迪、史铁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伟、朱丽华、陶勇医生等作为论据。从集体角度立意,可以选择华为企业在面对美国技术封锁时启用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面对美国打压阻挠时,积极在其他国家开拓海外5G市场;也可以写海尔、格力等企业当初跌入低谷时如何积极应当等。从国家角度立意,可以写我国面对新冠疫情积极采取措施,遏制疫情,我国如何在美国的打压下超越发展;也可以回顾当初我们在日本侵略时救亡图存、建设新中国的历程等。考生的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
3.价值判断的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容否定,尤其是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对事物发展的掌控只是是否实现和实现程度大小的问题。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虽然无法一下子消灭病毒,但我们可以尽快采取积极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所以,虽然世上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发生过许多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是材料中隐含的价值判断。所以此命题不但不可以见仁见智,还要对选择“无能为力”者予以批驳。
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同上)
3.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跑题,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
……
下水文一
与 世 浮 沉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薛国庆老师
世事轮回,浮生若梦,兜兜转转,柔肠百结,清风明月揽入袖,春雨冬雪梦一回,历尽沧桑,还是选择相信,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审题构思详解2020年上海卷原题如下:世界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无能为力。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关注时代,思考生活亮亮老师在朋友圈的照片里看到了一条横幅:“生于非典,考于新冠,天降大任,注定不凡。
”对啊,这届考生大部分在2003年出生,当时的非典给我们的记忆犹新,但非典并未在全国肆虐,只有广东和北京的疫情较为严重。
而当时2003年北京卷的高考作文是: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
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再回顾今天上海卷的命题,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上海的命题人也在关注疫情之下整个时代的巨变。
而我们每个人身处于新冠疫情中,能够从自我的真实生活中获得无穷的体验和感悟,使得本题具备了生活性。
从命题趋势上看,近年来,全国各道作文题都在贴近生活,体察这个时代的变化,唯独上海卷依然专注于哲理思考,“两耳不闻窗外事”,显得有些“高冷”,似乎跟不上时代了。
但本题却让亮亮老师看到了上海卷的作文命题在全国作文命题关注时代的洪流之下,也迎来了自己的“转折”,体现出了时代性。
从命题形式上看,本题依然秉承了不在审题上设置难度的理念,材料的讲述非常简单,用选择疑问词“是否”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有话可说,体现出了上海卷一贯的思辩特点。
总之,本题兼具了生活性、时代性、思辩性,同时具备了以往的上海卷命题中所没有的多个特点,也体现了创新性。
值得庆幸的是,亮亮的课上讲过2003年的北京卷,而且把“转折”作为素材活用的训练,几乎所有上过我课的同学都有素材可以使用了。
审题篇前半句陈述事实,“转折”是意想不到的,即人无法意料和掌控的,照应后半句“是否”。
后半句点明“事物发展进程”,提示考生需要考虑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转折只是事物发展时间轴中的一个点。
2020上海卷作文精准解析及下水优秀作文3篇
2020上海卷作文精准解析及下水优秀作文3篇【上海卷作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世上很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给考生提供的思维情境,考生构思立意时必须默认这一前提,置身试题设定的情境中去思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换句话就是,作为个体的我们,在社会和时代潮流中,是否也是无能为力的?那我们是否还要选择积极有为?这是考生所处的思维情境。
2.写作任务的限制。
试题要求考生写一篇说理性文章,谈对“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考生写作时必须抓住以下两点,一是“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二是人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不可为”和“无所为”的,那应该怎么办,文章要表达的是面对客观世界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容否定,尤其是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对事物发展的掌控只是是否实现和实现程度大小的问题。
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虽然无法一下子消灭病毒,但我们可以尽快采取积极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所以,虽然世上意想不到的重要转折发生过许多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这是材料中隐含的价值判断。
所以此命题不但不可以见仁见智,还要对选择“无能为力”者予以批驳。
开放性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
考生可以从向好的方向转折去立意,探究转折背后人的积极作用;可以从向坏的方向转折去立意,思考如何积极应对,消灭灾害。
也可以从个体角度、集体角度或国家角度去立意,写个人、集体、国家面对意想不到的挫折、磨难甚至灾难发生时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有为,寻找对策,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原题呈现】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一、题目解析2020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依然承延和展现出海派作文思辨性的风格与特点,以及命题立意与思路,为思辨提供了更广阔、更明晰的空间,鼓励学生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进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与哲学思辨。
体现出命题的稳定性与一惯性,并且与2017年高考作文主题“预测”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道试题,语言简洁明快,意义通俗易懂,能够给人以心领神会之感,因而很容易引发考生的共情、共鸣、共振与共思,但又不乏思维含量。
材料聚焦人与事物和世界的关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只要能够从理性思辨的角度切入,每个考生都有非常巨大的写作空间。
具体来看:前面一句话:“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一个意思完整的判断句,其中的“许多”就告诉和启发考生,可以选取的事物、事情和事件是大量的、开放的、多样的、别具一格的,诸如个体的人生际遇,大灾大难的不期而至,科技文明的快速进步,人类奔向太空的卓越历程;“转折”就是事件在发展过程中的转变、变化,“重要转折”则要求必须是非同一般的、具有里程碑、划时代意义的特征,可以是个体人生中的,也可以是社会发展中的,更可以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意想不到”自然是出乎意外、不可预知和事先预测的,却又的的确确是“发生”了的,因而,具有突然性、偶发性和不可预料性,常常在不经意间,事物方向、性质在突然之间发生了变化,事起于仓促之间,往往令人猝不及防,此时最容易产生“束手无策“之感。
再看后面一句话,是一个选择疑问句,要求考生以前一句话为基础和前提,结合自身的见闻与思考,作出正确的、理性的、科学的判断,即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毫无疑问,大量事实证明,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在处理意外和转折的事情和事件的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发挥了巨大的、决定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2020年高考作文点评及解析十年苦读为今朝,迎考心态很重要。
不能临时抱佛脚,越看越想心越慌。
考前定要休息好,从从容容发挥高。
祝你高考顺利,金榜题名!高考资讯请关注高考网。
上海2020年高考作文点评及解析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公布: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
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今年高考题主要是谈对预测的看法,总体来说,延续去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风格,既温和又大气,同时有理性思考的空间。
华师大一附中语文教师管维萍:今年的高考作文指向预测,生活可预测的吗,这实际上指向的是“必然和偶然”的关系,学生可以就此展开思考。
题目又说,有的人乐于接受,有的人不以为然,不同的人,对此持不同的态度和视角,展现的是不同的生活视角,年轻学生又该怎么看待。
对学生来说,题目有很深的哲学意味,既能引领学生深度思考,有能呈现学生的思维品质。
无论是题型、难度或思维品质,今年命题和平时教学的契合度较好,对高中平时教学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松:这次作文题,不难。
看了以后,整体上觉得蛮稳妥的,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年轻人正好处于这个时期,走进高考考场时,对未来会有自己的憧憬和思考,这也
令作文要求有了“情境化”特点。
让学生有话可说,稳妥大气,不偏不怪。
文章可以怎么写?可以天马行空,用什么样的题材都是可以的——预测,接受结果还是不接受结果,不同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说。
科学思维更强的学生,可以从可预测性、不可预测性上来写;偏重人文思维的学生,可以从“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来谈。
当然,同样从实际出发,可以写自己的生活遭遇、某个时刻的心理过程,可以表达得非常生活化,非常感人,具备抒情性。
虽然目前高考已经文理不分科,但学生在天性上、后天训练上,总有偏重,而这次的题目我觉得,不太容易写偏,只要有一定生活积淀的学生,都有话说,都可以写得出彩。
更重要的是,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三观,这也是高考选拔人才的初衷。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关注到此次题目体现出“过渡性”特点。
从继承的角度来说,上海近些年的考题,不是单向性的命题,而是提供了选择性,往下走的话,探索的方向是考察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即科学性、人文性、规范性、思辨性等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