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课堂》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暑假里,我读了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一书以后,感触很深。对教师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其实,他这本书本身就是用爱心来写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李镇西向我们表达了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是,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是的,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但你有一往情深的“爱心”,你就会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坐别人不愿坐的“冷板凳”,苦读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魏书生只有初中文凭的情况,但他却登上当代中国教育界巅峰,是对教育事业的“爱”使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李镇西用他的爱心创造了他的教育辉煌,成为中国教师的杰出的代表。
你的学生中也许没有天才,没有一看就聪明过人的孩子,没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现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儿童,甚至是一班“调皮大王”、顽劣不化的“主儿”,是一考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期待,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律已精神,有“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
养一个优秀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认识,一句话,有非凡的爱心,你同
样可以把差生要到自身班级,在转化和促成方面写下了一篇篇瑰丽的教育诗章;孙维刚在名不见经传的北京二十二中为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很多新生,同样是充盈胸间、激情荡怀的“爱”让他体尝与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幸福;你的学校也许没有气势磅礴的教学大楼,没有让莘莘学子足不出户就可以神游天下的互联网,甚至没有像样的课桌课椅,但你有“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有“黄土高坡也能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通用15篇)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通用15篇)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
我常常思考“做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为了解开这个疑惑,我翻阅了很多书籍,直到近期读了李镇西老师撰写的《做最好的老师》,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书中说到“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是最勤奋的;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做最好的自身”也就是在自身的工
作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超越自身,不断战胜自身,做到自身的最好。
那,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呢?答案很简单。首先,要拥有一颗关爱幼儿的心。一个受幼儿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关爱幼儿就要走进幼儿的世界,与幼儿做朋友,让我们俯下身去张开双臂给幼儿一个爱的抱抱,给与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注他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幼儿的心里,与幼儿心与心的沟通、交流。
当然,仅仅拥有爱心是不够的,优秀的老师还要拥有耐心和责任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对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需要老师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去引导。例如,我们培养幼儿见到老师要问好、不随地丢垃圾、上课发言要举手、要帮助其他小朋友等,这些好习惯的养成,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反复训练、积累并形成思维惯性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养成需要老师反反复复的耐心引导。除此之外,老师还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当每一位家长放心的将幼儿交到我们手上,无论是在教育教学还是生活的照顾上,我们都需要对幼儿的人身安全、衣食饱暖、甚至是每天的心情负责。幼儿教育是一项非常细腻又极其琐碎的工作,如果在工作中粗心大意,就有可能危及幼儿的人身健康。因此,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排除烦恼、如何识别危险,让幼儿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安全的成长。
《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读后感
《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
学》读后感
读《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有感
文昌市龙楼镇云梯小学傅碧翠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卢梭
随着大众传媒的多样化,生活理念的多元化,儿童过早的告别了应当属于自己年龄的童年时光,紧追着成人的步伐。儿歌、装束、阅读、语言思维等方面的成人化,使得儿童的生态遭遇到严重的戕害。在国内最有影响的儿童报刊上的,学生“优秀”习作中的成人思想和行为方式深入肺腑。
反思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会发现存在缺失“儿童精神”的现象。每个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似乎都有自己的套路,从引导孩子选题到选材,再到批改。教师忽视了自己面对的是不一样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言语特征。教师忽视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套路化,使得孩子的写作冲动在固有的程式中僵化了。
在现行的各种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过于计划性。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作文教学的篇目,达成了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的作文教学任务。虽然教材的安排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但是这样有计划的作文教学无法构建活泼的童性作文。作文在学生眼里成了负担、学习任务,享受不到写作所带来的愉悦。
推崇成人“语式”,抹杀了孩子天生的”缪斯语言”,让我们在习作中看到的是一张张戴着成人面具,拿腔拿调的稚嫩的脸!
作文教学出现缺失“儿童精神”的现象,有部分原因是教师太过于完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教师以任务来驱动教学,强行负重,让儿童的慧眼变得呆滞,心灵无法感受到美的景观,无法产生审美的愉悦。完美的教学安排让每一个环节细节化、确定化,没有给儿童个性留下空白。忽视了儿童的性情自然,过于追求崇高的理想价值观。精心修改学生的习作,千锤百炼成优秀的习作,“风干”了习作中的童心。
《做最好的老师》教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做最好的老师》教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做最好的老师》教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做最好的老师》教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最好的老师》教师读后感1
李镇西老师的书,可以说百读不厌。《做最好的老师》更使我受益匪浅。虽然它不能真的像一盏明灯,总在迷茫的时候点亮希望,但细细读来,它却出事我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再认识,解答了我困惑很久的问题——怎样做才算是好老师。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冠军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这也身份中做到最好。作为一名教师,努力帮助那些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精心备课,希望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时细致地批改、辅导,希望每个孩子的数学成绩能不断提高;我严格要求学生,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我想法设法养学生的创造力,总是我进自己最大努力做一名称职、合格、负责的老师,希望做一名好老师,让学生喜欢自己。的确,我的付出受到很多学生的尊敬,但是总有些学生不买账,常常有学生因“太严”而对老师心存敌意。我一直在想:是自己做的还不够?读了李老师《做最好的老师》,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不是不够,而是对于有些孩子,可能我努力的方向不对。
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作为教师,我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震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篇
《爱心与教育》一书的作者是李镇西。该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一
翻开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幸福感。一名教师,只有深爱他的职业和学生,教育才会有火花和灵感,才能有智慧,才会不辞劳苦一篇篇记录和总结反思,才会从内而外散发出满满的幸福感。从“忧生”到“优生”,从执教的学生到已毕业的学生,李镇西老师始于爱心,却不止于教育。
在教育里,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爱流淌在李老师的字里行间。他整整一个月给一个学生每天煮一个鸡蛋;背着学生去医院在医院里陪护;给学生送生日礼物……爱有是相互的,李老师发自肺腑的爱不求回报,但孩子们却经常“秘密行动”给他惊喜,在李老师住院的时候,大家集体来看他;在李老师不在家的情况下,还爱屋及乌给他刚生过孩子的爱人送鸡蛋;全班同学给秘密给他准备生日礼物……李镇西老师向我们诠释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爱,请深爱!
李老师还是有教育智慧的。让我们颇为头疼的“后进生”,在李老师那里却迎刃而解。他认为“后进生”教育指导思想应该是科学、民主与个性,要用心灵赢得心灵,把教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以分数论英雄;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分析“后进生”家庭、学校及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后进而去寻找办法。
培养优等生李老师的方法也颇值得学习,李老师眼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才是优生,对优生不能只注重分数,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优生培养有六大方法:树立志向、认识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训练“受挫”心理、培养创造能力……李老师的教育智慧对于我们普通老师来说具有极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云朵上的学校》读后感
《云朵上的学校》读后感
《云朵上的学校》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本《笑猫日记》,一本让我羡慕的有关教育的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小白的女主人有一座云朵上的学校,它能让厌学的孩子们从快乐的大自然中学到知识,并写出了相关的作文。以前这些孩子的作文非常不好,半小时才憋出一个字,在这里他们写成了一本书的作文。他们每一个都在奋笔勤书,在大自然领略更多的`知识。
读完了这本书,我对现在的教育环境愤愤不平:他们可以在美妙的大自然上课,然而我们在让人厌倦的教室里上课,大自然才是我们真正的课堂呀!我们本可以不背着沉重的书包,本可以在快乐的体会中学到真正的知识,那样才会永远铭住知识。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学校,我一定会去,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探索知识。
《笑猫日记》让我想到我的同学,他们也非常渴望有大自然做一次教室,在大自然中学习的体验。
《笑猫日记》写出了孩子们的愿望,真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心灵鸡汤。《云朵上的学校》读后感2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书。这套书里有一本名字叫《云朵上的学校》是这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小白是一只小狗的名字,它的女主人开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名字叫云朵上的学校。他们把一些因为学习而常常做噩梦的孩子。送到云朵上的学校让他们快乐!而且这所学校的.作业和别的学校的作业是不一样的。因为这所学校的作业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而是大家一起完成的,所以孩子们在这是学校里很快乐!但是笑和球球老鼠发现了小白和它女主人的秘密,他们发现小白的女主是从古代穿越到现在来的。所以他们正在观察小白正如主人到底是不是从古代穿越来的,最后他们确认便离开了。云朵上的学校,回到了粉翠公园。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儿童文学教程》读后感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儿童文学教程》读后感
本人在读大学时就很喜欢儿童文学这门课程,因为有很多精彩的儿童故事可以听,同时也看了不少精彩的儿童文学书籍。每当老师在讲台上深情并茂地讲着滑稽有趣而又神奇怪诞的情节时,我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其中,常常被惹得哈哈大笑或是若有所思。在这种倾听中我获得了许多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还有情感的熏陶。
成年人尚且被儿童文学所感染,就更不用说是充满着幻想和纯真的儿童了。秉着这样的想法,要是能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读一些精彩的儿童故事,想必一定能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吧。所以再次的拿起了《儿童文学教程》这本书,此时基于一定的目标以及对孩子的了解,读来真是别有一番味道和收获。真是“温故而知新,不亦乐乎”!
第一、儿童文学与小学审美教育。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决定了儿童文学具有十分突出的美育功能。儿童文学作品中有丰富的审美内容可以帮助小学生得到纯正的美学观念的熏陶,让他们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助于引发小读者的审美趣味,使他们在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培养起丰富的审美情感。通过感受不同作品的带来的不同风格美,可以初步培养小读者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句话,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提升和丰富儿童读者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小学审美教育不能忽视情感性原则,把握好这一原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还可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6篇)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6篇)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1
暑假在家期间,一直在看《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是由朱家雄,张亚军以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视角来编写的。本书中所搜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儿园一线教师撰写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有的是与孩子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有的是关于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有的是对家长,对班主任的,甚至是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读后感觉有很多共鸣的地方。
在书的第一辑“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第三篇中《品读“职业幸福”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所写的“幼儿教师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每天超负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惫,有时会产生职业倦怠。面对大家对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低人一等”的观念,如何能够感受到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我想这也是很多幼儿教师的困惑。
文章作者从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1.要学会热爱。2.要学会奉献3.认清角色是品读“职业幸福”的前提。其实除了这三个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和品读的。那么我的幸福又在哪里呢?
一、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你会发现幸福就在你身边
在我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感受着那份快乐:和他们一起散步观察春天,一起捡拾落叶,一起游戏玩耍,一起放风筝,一起写生绘画。记得有一天,我外出听课,下午回来后,孩子们好象很久没有看到我一样,热情地叫起来:“老师,你到哪里去了?”“你怎么这么久才回来?”我问:“你们是不是想我了?”有几个孩子唧唧喳喳地说着:“是啊,我们想你了。”这些可爱的孩子!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前几届已经毕业的孩子,那些情景至今想来还历历在目:孩子们拿着小本本互相留下祝福的话,写下家中的电话号码,希望老师毕业后能给他们打电话,还有的说:“我们会想你的,毕业了还来看你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翻开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幸福感。一名教师,只有深爱他的职业和学生,教育才会有火花和灵感,才能有智慧,才会不辞劳苦一篇篇记录和总结反思,才会从内而外散发出满满的幸福感。从“忧生”到“优生”,从执教的学生到已毕业的学生,李镇西老师始于爱心,却不止于教育。
在教育里,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爱流淌在李老师的字里行间。他整整一个月给一个学生每天煮一个鸡蛋;背着学生去医院在医院里陪护;给学生送生日礼物……爱有是相互的,李老师发自肺腑的爱不求回报,但孩子们却经常“秘密行动”给他惊喜,在李老师住院的时候,大家集体来看他;在李老师不在家的情况下,还爱屋及乌给他刚生过孩子的爱人送鸡蛋;全班同学给秘密给他准备生日礼物……李镇西老师向我们诠释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爱,请深爱!
李老师还是有教育智慧的。让我们颇为头疼的“后进生”,在李老师那里却迎刃而解。他认为“后进生”教育指导思想应该是科学、民主与个性,要用心灵赢得心灵,把教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以分数论英雄;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分析“后进生”家庭、学校及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后进而去寻找办法。
培养优等生李老师的方法也颇值得学习,李老师眼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才是优生,对优生不能只注重分数,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优生培养有六大方法:树立志向、认识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训练“受挫”心理、培养创造能力……李老师的教育智慧对于我们普通老师来说具有极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2023年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优秀读后感(精选4篇)
2023年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优秀读后感(精
选4篇)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1
假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李老师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师。同样,我也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在书中,我慢慢思索,慢慢探寻,慢慢寻找答案。他之所以成功,在他身上一定有独特的东西。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愿意接近你、信赖你、被你感染、被你影响的重要条件。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也应该是李老师成功的魅力所在吧!
永葆童心之人,可以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更何况是天天与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呢?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我喜欢那些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一起欢呼、一起流泪的老师,他释放自己的情感,直率而不虚伪;喜欢那个在我们面前不知为不知,有错就认错的老师,他真诚而不深沉;……
有童心的老师,意味着我们可以和他开开玩笑,在愚人节那天让他跑东跑西,而他绝不会生气;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秘密告诉他,将自己的烦恼向他倾诉,而他绝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教训我们;……
要怎样才能保持童心呢?我把童心看成是教书的艺术,既是艺术,就带有一定的天赋性。我想,童心还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和相信学生。书中,李老师谈到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是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机会中,学生会成长得更快,会越来越自信、自尊、自爱,会越来越不需要教。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精选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篇1
我们说,老师是园丁,是春蚕,是指引的灯塔,但更多时候,学生能体会到的是——老师是一个陪伴者。
我们始终都要相信学生是一个丰富完整的个体,他们对事物有着他们的看法,我们首先应尊重他们的想法,不随意否定,不无故责备,他们才回感受到我们友好的陪伴。尊重、空间是孩子们乐意与我们同行的基础。
我们始终要要相信学生的可塑性。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理解能力也有差别,所以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苛责或者放弃都无形中让孩子疏远了我们,我们要做有温度的教育,要做有播种有汗水有期待的教育,时光会给我们答案,有时候,我们和孩子一样,都要慢慢来。
我们始终要相信学生会有一刻感恩的心。教育工作是很磨人的工作,因为我们往往努力的付出了,但是不能及时收到效果。尤其有的时候顽皮的孩子更是不理解家长与老师的付出,我们的付出只有时间会让它们慢慢发光,所以老师要相信孩子会有一刻感恩的心,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会突然想起你。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篇2
从教多年的我,依然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呢?每个人的答案各有不同。有人觉得为师者应博学多才,又或幽默风趣,更要公平公正,还要和蔼可亲?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中是这样说的:教师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喜欢学生,只有老师喜欢学生,学生才会加倍地喜
《童心课堂》读后感
童心飞扬的品德课堂
《童心课堂》读后感
当孩子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得以契合,那一句句从孩子心底里流淌而出的是童言;当课堂教学在通向教学目的地的途中,意外发现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那是童趣;当孩子们用自己的真情显露着他们内心的生活奥秘,那是童真;当我们为儿童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户时,孩子们捧出的是一颗纯净透彻而富有灵性的童心。
长期以来,我们的品德教育虽然内容丰富多彩,但方法却相形见绌,并有明显的智育化倾向。我想,我们品德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更应该触动孩子的心灵,在孩子的心灵中培植真、善、美的幼苗。所以,如何在品德课教学中应用心理辅导技术,让童趣回归,让童话再现,让童真释放,让童心飞扬,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呼唤“童心”——回归课堂生命的本原
孩子是纯真的,他们的心中充盈着想象,蓄积着创造。记忆中,那种“童言无忌”的回答曾让我们砰然心动,那些“天马行空”式的思维曾让我们雀跃不已。曾几何时,孩子的“懂事”,造就了一幕幕不和谐的画面。
在“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职业体验”。我出示了十几张写有各种职业称谓的卡片,让学生随意抽取,并提问道:20年后,如果你从事这个职业,你喜欢你的职业吗?为什么?
有一个胖胖的男同学抽到了写有“工人”字样的卡片,站起来非常流利地说:“20年后,我是一名光荣的工人。我热爱我的工作,我能开动机器,制造产品……”这真的是肺腑之言吗?下课后,我走到那个男孩身边,有了如下一番对话:
“你在课堂上回答得很不错嘛。”
“随便说说,又不是真的。”他满不在乎地说。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通用20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1
几年前就拜读过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就感受到了李老师对学生很有爱心,对后进生有耐心,有很好的教育方法,现在再次品读,又有新的收获。
李老师工作二十多年了,对教育事业的心始终如一,他对教育事业的真诚的热爱使我很汗颜,他对教育有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两种情感融成了他对教育的事业心,而我只是把教育当成了一种职业,并没有多大的教育热情,从书中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最大不足。不管哪一行业,不投入热情,是都不会取得成功的。我们应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而不单单把它当成一种职业,这是我的收获之一。李老师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今后,我会真诚地热爱我的事业,热爱我的学生,把教育当成事业全身心投入工作,我不管能否有所成功,但我会努力的!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李老师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技巧或者教育艺术而言,我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因而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有不少至今想起来还令我脸红的失误,但是,只有一点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有一颗童心!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每一个学生;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拨动我的'琴弦。”这段话道出了他走进学生心灵的秘密:童心。这也让我深思:自己到底还保留几分童心?能否经常和学生一起游戏?能否和学生一起看儿童书籍?能否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习惯了经常板着面孔教训学生,却不知这在不知不觉地拉开了与学生的距离。李老师主张“用心灵赢得心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心得体会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心得体会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心得体会1
有幸买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细细捧读,书中所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深深地感动了我,更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当我静静地阅读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像走入了他的班级,跟他一起经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震撼”。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心得体会2
《爱心与教育》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我由衷地佩服
做个有童心的老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钱 妍的blog
做个有童心的老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钱妍的
blog
做个有童心的老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 2010-2-23 9:34:00 | By: 钱妍 ]
推荐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童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
我班有个叫邹楗的学生,在家他最大,总是编着各种理由骗父母,课外作业总是少做漏做或不做,平时在学校对老师的态度很恶劣,还总是欺负同学。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我没有放弃他,也没有以老师的威严压住他,而是经常找他谈心,在讲故事的时候请他发表看法,在他胃痛的时候给他点心与关怀,在他不如意发脾气的时候用幽默的语言化解他心头的烦恼,对他点滴的进步随时予以表扬,在我真诚的关心下,邹楗同学懂事了很多,学习上也有了可喜的进步,得到了任课
《童心课堂》读后感
《童心课堂》读后感
手拿《童心课堂》这本书,既敬佩又欣喜。敬佩于许宏老师在学科上孜孜不倦地探索研究之心,以及参与编写这本书的同行们钻研学科教学的热情;欣喜于作为西湖品德教学的一份子,我们又将从书本中汲取丰厚的精神食粮。阅读了这本书,有了以下收获:
一、什么才是“童心课堂”?
拿到书本,首先就在质疑:“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童心课堂’?是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教学?是采用儿童化的语言教学?还是……
阅读了书本,终于找到了答案:童心课堂就是儿童文化与生本课堂相结合的课堂。它在目标的制定上要体现童心的差异性;课堂资源的开放上要体现童心的生活性;课堂方法设计上要体现童心的多变性;课堂评价策略上要体现童心的激励性。
二、品德课堂为什么是“童心课堂”?
儿童文化是小学教育所要进行的文化教育内容。生本课堂是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教学形式。如何在课堂表现这两方面内容呢?书中给了我们答案。
儿童文化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是儿童个性、生活以及经验,而品德课程又是具有生活化、情景化的课程,所以说两者相辅相成,儿童文化就是小学品德课堂的隐性课程,而品德课堂又成为展现儿童文化的有效场所。
三、品德课堂如何变为“童心课堂”?
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品德课堂如何成为“童心课堂”呢?带着疑问
我继续阅读此书。书中写到:要让品德教学教学“儿童化”,首先要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在学习材料中添加“儿童元素”,让课程文化契合儿童文化,使课程体现“童真、童心”和“童趣”。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章是《儿童绘本与品德生本课程资源》。很多品德老师都是语文老师又兼教品德学科,这么多绘本资源与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有那么多优秀的,或者熟悉或者陌生的课外绘本,原来这些资源不仅是语文学科课外阅读的推荐内容,它也可以作为品德教学的有效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心飞扬的品德课堂
《童心课堂》读后感
当孩子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得以契合,那一句句从孩子心底里流淌而出的是童言;当课堂教学在通向教学目的地的途中,意外发现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那是童趣;当孩子们用自己的真情显露着他们内心的生活奥秘,那是童真;当我们为儿童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户时,孩子们捧出的是一颗纯净透彻而富有灵性的童心。
长期以来,我们的品德教育虽然内容丰富多彩,但方法却相形见绌,并有明显的智育化倾向。我想,我们品德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更应该触动孩子的心灵,在孩子的心灵中培植真、善、美的幼苗。所以,如何在品德课教学中应用心理辅导技术,让童趣回归,让童话再现,让童真释放,让童心飞扬,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呼唤“童心”——回归课堂生命的本原
孩子是纯真的,他们的心中充盈着想象,蓄积着创造。记忆中,那种“童言无忌”的回答曾让我们砰然心动,那些“天马行空”式的思维曾让我们雀跃不已。曾几何时,孩子的“懂事”,造就了一幕幕不和谐的画面。
在“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职业体验”。我出示了十几张写有各种职业称谓的卡片,让学生随意抽取,并提问道:20年后,如果你从事这个职业,你喜欢你的职业吗?为什么?
有一个胖胖的男同学抽到了写有“工人”字样的卡片,站起来非常流利地说:“20年后,我是一名光荣的工人。我热爱我的工作,我能开动机器,制造产品……”这真的是肺腑之言吗?下课后,我走到那个男孩身边,有了如下一番对话:
“你在课堂上回答得很不错嘛。”
“随便说说,又不是真的。”他满不在乎地说。
“如果真的让你长大后去当工人呢?”
“工人有什么好啦,工资又不高,还要下岗的。”
“这才是你真实的想法,刚才怎么不说呢?”
“这怎么可以,那是在课堂上哎——”他瞪大了眼睛,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
我们不知道课堂上还有多少真实的声音,我们更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嘴上说得冠冕堂皇,心里却不服气,背后依然我行我素。
我们看到,课堂上,我们的孩子常常是按照教师的喜好和要求在说话,这些话虽然四平八稳,甚至无懈可击,但却不是孩子想说的话,更不是小伙伴在交谈时的“伙伴语言”。他们往往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哼着“老师教我的歌”,用成人期望的道德价值观念搪塞一番,以至于出现了一批批“老态龙钟的儿童”。
二、解读“童心”——思考童真缺失的缘由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在课堂上言不由衷?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一次次揣摩
着老师的心思说出一个个完美的答案?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在教学中“形似神离”?为什么我们的教学课会“泛化”成“观赏课”“表演课”?
原因一:课堂教育与社会现实不一致。在学生日常的所见、所闻、所知中,社会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道德存在着多重标准。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了大量与品德课堂探讨的道德不一致的现实,使他们对品德课堂上所认识的道德产生了怀疑和困惑,使他们的认识出现了矛盾。
原因二:学生害怕得不到正确的道德评价。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年级高的学生,说“真话”的比例就越低,越是在课堂上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这是为什么呢?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学生从实践中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标准答案,是书上写的,教师讲的,若不按此回答必然得不到认同,甚至要挨批评,关系到教师对自己道德品质的评价。学生们总是认为,如果说了真话,会给老师留下坏印象,被同学看不起。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顺着教学要求发表意见,以免受到批评、指责。
三、追寻“童心”——重视学生灵性的培养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那是因为孩子比成人更多地保留着人类的天性,这种人类的天性就是灵性。所以,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感性”的功能和“理性”的作用,更要重视“灵性”的价值,追寻那不应该失落的“童心”。
基于目前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近几年尝试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部分课文的教学中通过心理辅导一般技术的运用来实施课堂教学的部分环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倾听技术
在一个肯接纳、善于倾听的教师面前,学生可以坦呈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感受。品德课堂中的倾听技术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教师身体的专注与倾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以有声语言来实现与学生的交流外,借助面部表情、眼神及身体动作、姿势等非有声语言行为,也可以起到传递知识信息、情感信息的重要作用。比如和学生面对面的时候,不能双手抱于胸前;和学生交流时,应采用平视对方眉心而说话思考时不定时地移走目光的方式;听学生回答问题时,身体微微前倾;在倾听过程中,教师要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反应既可以是言语性的,用“嗯”“是的”“然后呢”“请继续”等言语来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如微笑、眼神、身体前倾、点头等等。
第二个层面是指教师心灵的专注与倾听。这是指教师并非仅仅是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但要听懂学生通过言语、行为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听出学生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
如果品德教师能这样去倾听,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将更有利于全面了解问题的情境和学生的思想状况,选择更恰当的教育方式,收到更明显的教育效果。
2. 角色扮演技术
角色扮演技术是指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和体验该角色的思想、心理,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操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自编或让学生创编一些短剧,并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
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能燃起儿童的学习自觉性,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幸福。
留下小学陆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