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

合集下载

分析化学讲义第五章

分析化学讲义第五章

第五章重量分析壹、重量分析簡介一、重量分析主要類型貳、沉澱法一、重量分析所要的沉澱應具有的特性二、沉澱物的形成三、影響沉澱純度的因素四、如何獲得純淨沉澱八、過濾、洗滌、烘乾、灼燒九、選用洗滌液的原則十、洗滌沉澱的原則十一、烘乾與灼燒5-3 熱重分析術一、熱分析是利用物質緩緩加熱時的變化進行分析的各種方法總稱。

加熱過程會發生脫水、熔融、蒸發、分解。

二、熱重分析術簡稱TG(thermogravimetry),試料要進行熱重分析,必須因加熱而產生重量變化。

1.反應物→生成物+ 氣體。

2. 反應物+ 氣體→生成物。

可由溫度對失重百分率做出圖形。

三、影響熱重分析結果的因素:1.熱重分析時,試樣量要少,一般只要2-5mg,試樣粒度愈細愈好,儘量將試樣鋪平。

2.試樣皿必須耐高溫,且不會與試樣、中間產物及最終產物等起反應。

例如碳酸鈉會與石英和陶瓷中的SiO2起反應,所以像碳酸鈉這類鹼性物質,不適合以鋁石英玻璃陶瓷的試樣皿;鉑試樣皿不適合盛裝含磷、硫和鹵素的聚合物試樣。

3.升溫速度不宜過快,過快會使TG曲線的分辨力下降。

4.熱重分析環境會影響TG曲線;例如CaCO3在真空空氣或CO2等環境做熱重分析,分解溫度相差600℃。

5.揮發物的冷凝:揮發物從試樣中揮發出來,往往會在低溫處再度冷凝,會影響熱重分析結果;可以加大氣體流速,使揮發物立刻離開試樣皿。

四、熱重分析的應用:1.可得知沉澱物的正確乾燥溫度。

2.已知成分的混合物,可由加熱分解的氣體重,推算混合物組成。

第五章-水分析化学知识点

第五章-水分析化学知识点

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①有电子得失(转移),价态发生变化,且数目不固定例:+-+−→−+247Mn O Mn H ↑−→−+-+242423O C O C O H CO Mn H O C MnO 222242*********+↑+→++++--电对:+-24/MnMnO 2242/CO O C - --−−→−-244MnO MnO OH 电对:--244/MnO MnO ②复杂反应,由基元反应组成,分步进行基元反应:粒子一次碰撞而反应(零级或一级反应,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③反应条件苛刻④反应速度慢,必须克服反应势能(活化能)才能反应[2]提高氧化还原速度的措施①增加反应物浓度(增加碰撞的机率)②提高反应温度(增加活化分子的数量,越能克服反应势能)例:反应迅速彻底−−→−+C O C Na KMnO 0804224 ③加入催化剂(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减小活化能,但成分不变),加速(化学反应)或减速(如工业在核反应堆中)例1:−−→−++24224Mn O C Na KMnO 快例2:测COD 时,加42SO Ag [3]氧化还原平衡1.能斯特(Nerst)方程 ][Re ][ln 0d Ox nF RT +=ϕϕ 2.0ϕ:标准电极电位;25℃,当L mol d Ox /1][Re ][==或有气体参加反应,其分压P=101.325kPa 时的电极电位值。

0ϕ用途:① 判断氧化或还原剂的强弱:对一个电对来讲θϕ为正且越大,氧化态的氧化能力越强,还原态的还原能力越弱;θϕ为负,还原态的还原能力越强。

②判断反应方向:电队的电极电位大的氧化态物质可以氧化电极电位小的还原态物质。

3.条件电极电位'ϕ (反应条件改变或不可逆)例:曝气法除铁 ↑+↓→++2322238)(42)(4CO OH Fe O H O HCO FeV V Fe Fe OH O 77.040.00/0/232=<=++-ϕϕ(理论上不能反应) 由于生成Fe(OH)3沉淀,[Fe 3+]≠1mol/L ,不能用0/23++Fe Fe ϕ处理此问题 实际V Fe OH Fe 50.1'230/)(-=+ϕ ∴'2320/)(0/+->Fe OH Fe OH ϕϕθ,曝气法去除铁工程可行 由于副反应作用,使得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的浓度改变,导致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位发生变化,如果是氧化态物质浓度下降,则电极电位下降,反之相反。

高中化学选修五期末复习第五章考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五期末复习第五章考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5第五章期末复习【本章重点】1.掌握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原理。

2.掌握判断高聚物单体的方法。

3.掌握有机推断题的解答方法。

【考点归纳】1.高分子化合物(1)高分子化合物:有许多小分子化合物以共价键结合成的、相对分子质量很高(通常为104~106)的一类化合物。

也称聚合物或高聚物。

(2)单体:用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小分子化合物。

(3)链节:组成高分子链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均可以重复的最小单位。

也可称为最小结构单元,是高分子长链中的一个环节。

(4)链节数:高分子链节的数目,也称重复结构单元数,以n表示。

2.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1)按照高分子化合物的来源分类,可分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

(2)按照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链分类,可分为线型高分子、支链型高分子和体型高分子。

(3)按照高分子化合物受热时的不同行为分类,可分为热塑性高分子和热固性高分子。

(4)按照高分子化合物的工艺性质和使用分类,可分为塑料、橡胶、纤维、涂料、黏合剂和密封材料。

3. 加聚反应(1)加聚反应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反应之一,发生加聚反应的单体具有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

(2)高分子化合物由链节和聚合度共同构成。

加聚产物的链节与对应单体组成相同。

(3)链节上只有碳原子的聚合物为加聚产物。

(4)加聚产物寻找单体的口诀为单键两两断,双键四个碳;单键变双键,双键变单键。

4.(1)缩聚反应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反应之一,发生缩聚反应的单体至少含有两个能相互发生反应的官能团。

(2)缩聚产物的链节与对应单体的组成不相同。

(3)链节上存在或结构的聚合物为缩聚产物。

(4)缩聚产物寻找单体的方法为将链节上的或分解,在上补充—OH形成—COOH,在—O—或—NH—上补充H,形成—OH或—NH2,即可得到对应单体。

①产物中含有酚羟基结构,单体一般为酚和醛。

②链节中含有以下结构:,其单体必为一种,去掉中括号和n即为单体。

初中化学第五章知识点(精华版)

初中化学第五章知识点(精华版)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和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①一定不变:a.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b.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②一定改变:a.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b.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③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课题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一写:写出正确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并用短线连接
二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三标:标明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物的状态,并把短线改成等号
四查:检查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等号
课题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计算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量x(x不带单位)
②根据题意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及已知量、未知量。

写在化学方程式中对应化学式的下面
④列出比例式,求解
⑤写答。

2021年初中化学第五章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2021年初中化学第五章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五章第六章知识点总结大成培训教学案第五章金属与矿物一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除汞外均为固体,有金属光泽,多数为电和热的优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二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铝表面容易被缓慢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抗腐蚀性。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铜丝加热表面逐渐生成黑色物质。

(2)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镁与酸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锌与酸反应产生气泡,铁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铜无明显现象注意铁的化合物及溶液的颜色。

FeSFe3O4,FeO呈黑色Fe2O3呈红棕色FeCl2FeSO4溶液呈浅绿色FeCl3Fe2(SO4)3溶液呈棕黄色Fe(OH)3红褐色沉淀三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典型的置换反应(1)H2+CuO===Cu+H2OC+2CuO==2Cu+CO2(向上箭头)(2)2Mg+CO2=====2MgO+C (3)C+H2O====CO+H2(4)2Al+Fe2O3====2Fe+Al2O3(5)Fe+2HCl===FeCl2+H2(6)Fe+CuSO4===FeSO4+Cu四常见的金属矿物赤铁矿(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铁)磁铁矿(主要成分四氧化三铁)菱铁矿(主要成分碳酸铁)黄铜矿,孔雀石(主要成分Cu2(OH)2CO3)铝土矿和明矾矿(主要成分KAl(SO)4*12H2O第二节铁的冶炼合金一生铁的冶炼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和空气焦炭的作用提供热量和产生还原剂CO石灰石的作用造渣,除去铁矿石中SiO2等杂质设备高炉原理在高温条件下,利用还原剂一氧化碳从铁的氧化物中将铁还原出来。

炼铁的过程(1)焦炭产生热量及还原剂一氧化碳(2)氧化铁被一氧化碳还原成铁(3)二氧化硅与碳酸钙分解产生的氧化钙反应生成硅酸钙(炉渣的主要成分)三含杂质物质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纯净物的质量=含杂质物质的质量*纯度纯度=纯净物的质量/含杂质物质的质量*100%四合金生铁中含碳量高于钢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金属大,多数合金的熔点低于组成它的成分金属。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五章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五章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五章第五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正是因为物质的变化,我们才能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九年级化学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其中第五章的内容是关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它们在化学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电解质电解质是指能在溶液中形成离子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电解质有酸、碱和盐。

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导电,这是因为在溶液中,电解质分子会解离为离子,并且溶液中的离子是带电的,能够传导电流。

酸是一种带酸性的物质,常见的有盐酸、硫酸等。

酸在水中溶解时会产生氢离子(H+),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酸性氢离子。

酸的特点是呈酸性,能够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OH-)进行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碱是一种带碱性的物质,常见的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碱在水中溶解时会产生氢氧根离子(OH-),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碱性氢氧根离子。

碱的特点是呈碱性,能够与酸中的氢离子(H+)进行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盐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的产物,具有电解质的性质。

盐的形成是由于酸中的氢离子(H+)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OH-)结合而成。

二、非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不能形成离子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非电解质有糖类、酒精等。

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不能导电,这是因为它们不能在溶液中解离成离子。

糖类是一种常见的非电解质,它们在水中溶解时不会产生离子,因此不能导电。

人们常常用糖类来调味食物,如蔗糖、果糖等。

酒精也是一种常见的非电解质,它在水中也不会产生离子,因此不能导电。

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可以用于提取药品和制作酒类。

三、应用和意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电解质可以用于制作电池。

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解质中离子的移动来产生电流,从而驱动设备的正常运行。

非电解质在药品和化妆品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许多药品和化妆品中都含有非电解质成分,起到了稳定和溶解的作用。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章复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章复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章复习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章复习知识点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第五章初识酸和碱5.1 日子中的酸和碱一、常见的酸和碱酸:H2SO4、HNO3、HCL(胃酸)、H2CO3、H2S(氢硫酸)、H3PO4、CH3COOH (HAc,乙酸、醋酸):工业三大强酸碱:Ca(OH)2、NaOH、KOH、NH3.H2O(易分解,易挥发)二、酸的组成和分类组成: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分类物质类不:无机酸、有机酸是否含有氧元素:含氧酸(某酸)、无氧酸(某化氢/氢某酸)氧原子个数:一元酸(HCL)、二元酸(H2S)、三元酸(H3PO4)可结合(如:HCL一元无氧无机酸)三、碱的组成和分类组成:金属元素(或铵根)与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分类可溶性1、可溶:KOH、NaOH、Ba(OH)2、NH3.H2O2、微溶:Ca(OH)23、难溶:其余Fe(OH)3 红褐群,Cu(OH)2 蓝XXX,Mg(OH)2 白群5.2酸碱的性质研究一、酸的性质研究酸的溶液才有酸性H2SiO3硅酸难溶盐酸物理性质1、为混合物:HCL气体+水2、纯净的盐酸为无群液体工业盐酸别纯净,黄群,含铁的化合物3、有非常强挥发性浓盐酸(36%--37%),有刺激性气味打开浓盐酸瓶盖,瓶口产生白雾。

挥发出的HCL气体与水蒸气形成了盐酸小液滴(浓HNO3类比)一瓶浓盐酸敞口放置一会后,M质、M液、浓度均变小化学性质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2、与金属反应(方程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一律生成亚铁,亚铁溶液呈浅绿群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化学性质越稳定能与水反应,H前能与酸反应3、与碱反应HCL+NaOH==NaCL+H2O 放热中和反应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并放热的反应实质:碱中的OH与酸中的H结合生成水的过程。

生成的水越多,放出热量越多。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五章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五章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五章本章主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式表示法、酸性物质的性质以及酸碱中的中和反应。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式表示法有机化合物是碳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合物,它们的命名和结构式表示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有机化合物的名称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基础名、官能团名和命名的功能前缀。

基础名由碳原子数目最多的连续碳链所决定,官能团名指的是有机分子中的特殊官能团,如醇、酮、醛等,命名的功能前缀用于表示有机化合物中某种功能基团的存在。

除了名字外,有机化合物还可以通过结构式来表示。

结构式有三种常用的表示法:分子式、结构式和键线式。

分子式表示了有机分子的元素组成和原子数目,结构式则详细展示了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间的连接方式和空间结构。

键线式是一种简化的结构式,用线条代表键,更加简洁明了。

二、酸性物质的性质酸性物质是指能够与碱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的物质。

酸性物质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酸性物质呈酸性溶液:酸性物质在溶液中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使溶液呈酸性,具有酸味和导电性。

2.酸性物质与金属反应: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3.酸性物质与碱反应: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性物质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

5.酸性物质与金属碱土金属反应:酸能与碱土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

三、酸碱中的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按化学计量比例混合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在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摩尔比必须满足等值关系,即酸碱摩尔比为1:1。

中和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其特征是反应产热。

中和反应中,酸和碱发生反应后,产生的盐是中性的,溶液呈中性。

中和反应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制备食品、药品等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中和反应来控制酸碱度。

通过学习本章知识,我们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式表示法、酸性物质的性质以及酸碱中的中和反应。

掌握这些知识对于理解有机化学和化学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准确度:指测量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精确度:指各平行测量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

系统误差:由某种确定原因造成的误差,可用进行比较、校准仪器、对照试验、空白试验、以及回收试验等方法进行校正。

偶然误差:也叫随机误差,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可用增加平行试验次数进行处理。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后一位欠准确的值。

相对平均偏差:_1_r ||x n x x d n i i ∑=--=相对标准偏差:%100_r ⨯=x ss有效数字的计算:四舍六入五留双,例如:0.0250精确到一位有效数字0.02,0.0150则为0.02。

第五章;化学计量点:当加入的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恰好满足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时,即为化学计量点。

滴定终点:滴定剂刚好变色时便停止滴定,这一点便为滴定终点。

滴定突跃: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1%范围内,被测溶液浓度以及相关参数所发生的急剧变化称为滴定突跃。

In+X=XIn ,指示剂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颜色,在滴定突跃范围内由一种型体变化为另一种型体,溶液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基准物质:是用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者标定标准溶液浓度的物质。

条件: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符、纯度足够高、性质稳定、最好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以减少称量时的误差、应按滴定反应式定量进行反应,且没有副反应。

滴定度: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

分布系数:指溶液中某型体的平衡浓度在溶质总浓度中所占的分数。

质子条件式:可用质量平衡和电荷平衡推出。

第六章:酸碱指示剂:一类有机弱酸或弱碱,它们的共轭酸碱对具有不同结构,呈现不同颜色。

HIn=H+In (In 为碱式色)非水滴定:1.酸性溶剂:给出质子能力较强的溶剂,例如冰醋酸,丙酸。

滴定弱碱性物质的介质。

2.碱性溶剂:接受质子的溶剂,例如乙二胺。

3.两性溶剂:既能接受质子又能给出质子的溶剂。

滴定不太弱的酸碱。

高一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的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化学键和分子结构展开,涉及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理论。

下面将对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化学键类型及特点1. 离子键:由正离子和负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

它们通常由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存在。

离子键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得化合物具有高熔点、良好的导电性以及晶体结构等特点。

2. 共价键:是通过电子共用形成的。

共价键的形成需要通过电子轨道的重叠实现。

共价键根据电子对的共用程度又可分为单键、双键、三键等。

共价键的形成使得分子稳定,同时也使得分子具有一些特定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沸点等。

3. 金属键:金属之间的电子释放成自由电子云并形成金属键。

金属键使得金属具有高的热导率、电导率、延展性和塑性等特点。

金属键的形成还能够解释金属的延展和导电性等性质。

4. 杂化键:是一种特殊的键型,由于原子的电子四处分布,形成杂化轨道,从而形成杂化键。

杂化键通常存在于一些共轭体系中,如烯烃和芳香化合物等。

二、分子构型与平面构型1. 分子构型:分子构型描述了分子中原子的空间位置关系。

分子构型受共价键的取向以及孤对电子的排布等影响。

根据分子构型可以推测出分子的某些性质,如极性、气味等。

2. 平面构型:平面构型是在分子构型的基础上,考虑到键的长度和键的角度,将分子构型限制在一个平面内。

根据平面构型可以推断分子的平面对称性、立体异构性等。

三、电离能与电子亲和能1. 电离能:指的是一个原子中的电子从原子轨道跃升到更高轨道所需的能量。

电离能直接关系到化学反应的进行和元素的化学活性。

2. 电子亲和能:指的是原子吸收一枚电子形成一价阴离子时释放的能量。

电子亲和能可以用来分析元素的反应性,特别是在有机化学中,电子亲和能对碳的活性有重要影响。

四、等电子系统与共振1. 等电子系统:当一个化合物可通过轮换两个或更多不同的共价键形成不同的结构时,它被称为等电子系统。

等电子系统的存在会导致分子的稳定性增加,从而影响化合物的性质。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1.含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3)可能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变二、化学方程式1.含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2.表示的意义:(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积的比);(3)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

例如:以2H 2+O 2 2H 2O 为例 ①表示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②表示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4:32:36;③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2H 2+O 2 2H 2O 为例 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一、书写原则: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点燃点燃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标准: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

二、方程式的配平1.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即配平了2.配平的原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

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

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1、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离子的活度是指其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有效浓度。

由于溶液中离子间存在静电作用,它们的自由运动和反应活性因此受到影响,这样它们在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浓度与实际浓度间存在一定差别。

如果以i c 表示第i 种离子的平衡浓度,i a 表示活度。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i i i c a γ=,比例系数i γ称为i 的活度系数,它反映了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之间偏差的大小。

对于强电解质溶液,当溶液的浓度极稀时,离子间距离变得相当大,以至于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小至可以忽略不计。

这时可将其视为理想溶液,离子的活度系数可视为1,即i i c a =。

对于稀溶液(< 0.11-∙L mol )中离子的活度系数,可以采用德拜—休克尔公式来计算,即⎥⎦⎤⎢⎣⎡+=-I aB Iz i i 1512.0lg 2γ,其中i z 为,i 离子的电荷数;B 是常数,25℃时为0.00328;a为离子体积参数,约等于水化离子有效半径,以()m pm 1210-记,一些常见离子的a值表列于下表;I 为溶液的离子强度。

当例子强度较小时,可不考虑水化离子的大小,活度系数可按德拜—休克尔公式的极限式计算,即I z i i 2512.0lg =-γ。

离子强度与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及所带的电荷数有关,稀溶液的计算式为∑==n i i i z c I 1221;溶液中中性分子的活度系数近似等于1。

离子的值2、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常数 ⑴酸碱反应的种类① 溶剂分子之间的之子转移反应称为质子自递反应,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剂分子的质子自递常数。

② 酸碱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反应叫做酸碱的解离,其平衡常数叫做溶质的解离常数。

③ 酸碱中和反应的反应常数叫做酸碱反应常数。

④ 水解反应。

(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 ⑵用活度或同时用活度和浓度表示反应平衡常数。

假设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为+-+=+HB A B HA 当反应物及生成物均以活度表示时,其平衡常数为HAA HB A a a a a K +--=,K 称为活度常数,又叫热力学常数,它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高一化学第五章必背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五章必背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五章必背知识点高一化学的第五章是关于化学反应的章节,这一章的内容非常重要,是我们后续学习化学的基础和核心知识。

本文将从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以及酸碱中和等方面,论述高一化学第五章的必背知识点。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并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被称为反应物,产生的新物质则称为生成物。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等信息。

二、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在单位时间内消耗或生成的物质的量。

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反应速率可以通过观察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来确定。

三、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一定比例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前后反应速率相等,形成动态平衡。

化学平衡可以通过平衡常数来描述,平衡常数与反应方程式的系数有关。

四、酸碱中和酸碱中和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的氢离子与碱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同时生成盐。

酸碱中和反应常用酸碱指示剂来判断中和点的位置,例如酚酞、溴酚蓝等。

五、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是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的比值在平衡状态下的常数。

平衡常数描述了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相对关系,并可以用于预测反应的结果。

平衡常数与物质浓度的乘积有关,浓度高时平衡常数较大,反之平衡常数较小。

六、溶液的配比和计算溶液的配比是指溶液中溶解物质与溶剂的物质的量之比。

配比可以通过摩尔比例和质量比例来表示。

在计算溶液配比时,需要考虑溶解物质的摩尔质量和溶液的体积。

七、电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化学反应伴随着电荷的转移。

电化学反应包括电解和电化学池两种类型。

电解是指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电化学池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八、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

(完整word版)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

(完整word版)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1、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离子的活度是指其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有效浓度。

由于溶液中离子间存在静电作用,它们的自由运动和反应活性因此受到影响,这样它们在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浓度与实际浓度间存在一定差别。

如果以i c 表示第i 种离子的平衡浓度,i a 表示活度。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i i i c a γ=,比例系数i γ称为i 的活度系数,它反映了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之间偏差的大小。

对于强电解质溶液,当溶液的浓度极稀时,离子间距离变得相当大,以至于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小至可以忽略不计。

这时可将其视为理想溶液,离子的活度系数可视为1,即i i c a =。

对于稀溶液(< 0.11-∙L mol )中离子的活度系数,可以采用德拜—休克尔公式来计算,即⎥⎦⎤⎢⎣⎡+=-I aB Iz i i 1512.0lg 2γ,其中i z 为,i 离子的电荷数;B 是常数,25℃时为0.00328;a为离子体积参数,约等于水化离子有效半径,以()m pm 1210-记,一些常见离子的a值表列于下表;I 为溶液的离子强度。

当例子强度较小时,可不考虑水化离子的大小,活度系数可按德拜—休克尔公式的极限式计算,即I z i i 2512.0lg =-γ。

离子强度与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及所带的电荷数有关,稀溶液的计算式为∑==n i i i z c I 1221;溶液中中性分子的活度系数近似等于1。

离子的值2、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常数 ⑴酸碱反应的种类① 溶剂分子之间的之子转移反应称为质子自递反应,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剂分子的质子自递常数。

② 酸碱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反应叫做酸碱的解离,其平衡常数叫做溶质的解离常数。

③ 酸碱中和反应的反应常数叫做酸碱反应常数。

④ 水解反应。

(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 ⑵用活度或同时用活度和浓度表示反应平衡常数。

假设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为+-+=+HB A B HA 当反应物及生成物均以活度表示时,其平衡常数为HAA HB A a a a a K +--=,K 称为活度常数,又叫热力学常数,它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分析化学第五章

分析化学第五章

HAc
H+
+
Ac¯


5-1、酸碱质子理论 (5-1-1、酸碱的定义) (5酸碱的定义)
彼此间可以相互转化, 彼此间可以相互转化,且在 共轭酸碱对: 共轭酸碱对: 结构上只相差一个质子的两种物质。
如:
HAc — Ac¯; NH4+ — NH3; ;
酸 碱 酸 碱
H2CO3 — HCH3¯; HCH3¯— CO32¯。 ; 。

5-1、酸碱质子理论
其共轭碱B 在水中的解离为 在水中的解离为: 其共轭碱B¯在水中的解离为:
B¯+H2O
5-1-3 共轭酸碱对 Ka和Kb的关系 和 的关系
HB+ OH¯
平衡常数用Kb表示,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可得: 平衡常数用 表示,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可得: 表示
[ HB ] ⋅ [OH − ] Kb = [B − ] +
δB

5-2、水溶液中弱酸(碱) 水溶液中弱酸( 各型体的分布
用同样的方法, 用同样的方法, 还可得到二元 弱酸H 弱酸H2B(Ka1、 Ka2)的三种不 同型体分布分 数的计算关系: 数的计算关系: 以及n元酸(Ka …Kan)的(n+1)种型体中任意 以及n元酸(Ka1、Ka2…Kan)的(n+1)种型体中任意 一种型体i分布分数的计算关系: 一种型体i分布分数的计算关系:
溶液中某一物质的各不同型体的δ值相加为1. 溶液中某一物质的各不同型体的δ值相加为1. 元酸为例: 以n元酸为例:
δH n B +δH
− n−1 B
+δH
2− n− 2 B
+ … +δB n− = 1

化学高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

化学高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

化学高一第五章知识点归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第五章是关于元素与化合物的学习。

本文将对化学高一第五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包括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化学符号与化学式、离子与离子方程、化合价与元素周期表等内容。

一、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为其他物质。

在化学中,我们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元素,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钠元素的符号为Na。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元素以一定的化学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方法进行分解。

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按照化学比例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为H2O。

二、化学符号与化学式化学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简写,通常由元素的英文名字的第一个或前几个字母组成,有时还加上一到两个小写字母作为标识。

化学式则是用来表示化合物的简写,由元素符号和元素个数的下标表示。

例如,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表示其中含有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

三、离子与离子方程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在化学反应中,某些原子或原子团会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正电荷或带负电荷的离子。

正离子通常是金属元素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的,如钠离子Na+;负离子则是非金属元素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的,如氯离子Cl-。

离子方程是用化学符号和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其中带电荷的离子用括号括起来并写上电荷符号。

例如,氯离子和钠离子发生反应形成氯化钠的离子方程为:Na+ + Cl- → NaCl。

四、化合价与元素周期表化合价是描述元素形成化合物时所具有的化学活性的指标,是指元素中原子的价电子对于其他元素的结合能力。

化合价有正负之分,正化合价表示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正离子,负化合价则表示原子获得电子形成的负离子。

化合价与元素周期表密切相关,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同一周期中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化学活性以及化学价。

七年级化学第五章知识点

七年级化学第五章知识点

七年级化学第五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探究物质本质、组成及性质的科学,而化学元素是化学的基本单位。

在七年级的化学学习中,化学元素也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化学第五章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化学元素的相关内容。

1. 化学元素的概念化学元素是指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具有相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基本物质。

化学元素是自然界中基本单位,它们本身不能分解成其他物质。

化学元素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知元素共118种,包括气体、金属、非金属等不同种类。

2. 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化学元素一般用符号表示,一般符号采用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等,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氢元素的符号为H。

化学符号采用拉丁字母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比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氯元素的符号为Cl。

采用希腊字母表的元素符号,字母大小写无区别,如α粒子符号为α,β粒子符号为β。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某个时期内元素按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外层电子层数,而同一元素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常见的周期表包括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西蒙斯-勃罗茨基元素周期表等。

在元素周期表中,不同的元素按照其性质被分组,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卤族元素、稀有气体等。

4. 化学元素的性质每个化学元素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质。

化学元素的性质分类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其中物理性质包括原子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等,而化学性质包括元素的化学反应、与其他元素或化合物的反应等。

5.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物质,一般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

化合物常常是多种元素反应之后形成的。

常见的化合物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6. 稀有元素与稀有气体稀有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第八族元素,包括氢、氖、氦、氙、氡、氕等。

稀有元素活泼度较低,多数为气体,不易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

稀有气体是元素周期表中最后一列元素,包括氦、氖、氩、氪、氙和放射性氡。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第五单元材料科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1、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合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适用作物理变化;........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未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出现变二、化学方程式1、含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能反之亦然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2、表示的意义:⑴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⑵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纯度×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积的比)⑶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点燃例如:以2H2+O22H2O为例①表示氢气与液体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②表示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4:32:36③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点燃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2H2+O22H2O为例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沙子生成水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极化2个水分子。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分析化学方程式一、书写原则: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2、遵守低质量守恒定律(标准: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二、方程式的配平1、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张量数目相等即配平了2、配平的原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

九年级化学第5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5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5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变化等方面的科学。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第5章是关于化学反应的知识点,其中包括反应方程式、化学计量、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知识点。

1. 反应方程式- 反应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中参与物质种类、数量以及化学变化的方程式。

- 反应方程式示例:2H₂ + O₂ → 2H₂O,表示2个氢气和1个氧气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 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反应前写在箭头的左边,反应后写在箭头的右边。

2. 化学计量- 化学计量是描述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与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定量关系。

- 反应物:参与反应并在反应中被消耗的物质。

- 生成物:反应中由反应物生成的新物质。

-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质量比和摩尔比关系。

3.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

- 反应开始时的总质量 = 反应结束时的总质量。

- 这条定律是化学反应中一个基本的定律,可以用来研究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变化。

4.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原子、离子或分子的电荷状态发生变化的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包括氧化作用和还原作用。

-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或增加氧原子,如2Na + Cl₂ →2NaCl。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或减少氧原子,如CuO + H₂ → Cu + H₂O。

5. 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速率。

- 反应速率受到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 较高的反应速率通常意味着化学反应较为迅速,而较低的反应速率则表示反应相对较慢。

6.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指化学反应达到了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恒定的状态。

- 在化学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比被称为平衡常数。

- 平衡常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平衡态。

以上就是九年级化学第5章的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二、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求某个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时要考虑是否有气体参加反应;或者生成物中是否有气体;气体的质量不能遗漏.⏹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化学式);⏹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四、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微观)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分子总数.五、化学反应类型⏹四种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2、C、CO)⏹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第二节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一、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质的方面: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量的方面:①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②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所求质量比不用约分.三、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意义):以下面的方程式为例2H 2 + O 2 = 2H 2O 4 :32 : 36⏹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 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四、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① 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 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五、 写化学方程式时常出现的错误:⏹ 不尊重科学实验;随意臆造化学式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 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没有配平或计量数不是最简比. ⏹ 化学式书写错误. ⏹ 写错或漏写反应条件.⏹ 错标或漏标“↑”(气体生成符号)、“↓”(沉淀符号).“↑”:如果在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那么应该在生成气体的化学式后面标“↑”.“↓”:在初中阶段;只有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生成沉淀;才在生成沉淀的化学式后标“↓”.六、 配平: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都相等.⏹ 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书98页上介绍的“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 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有单质;一般留到最后配平.⏹ 配平时一般从最复杂的化学式入手.但配平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一般从一氧化碳入手.⏹ 刚开始配平;可以让化学计量数是分数.配平结束后“=”两边的化学计量数翻倍;全部变为整数即可.⏹ 在刚学化学方程式时;要多做一些练习以熟练配平的方法;学过一段时间之后;要试着把常见的化学方程式背下来(有的时候;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写作业对背方程式很有帮助).第三节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一、 例题1:加热分解6g 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解:设生成的O 2的质量为x .x6g 32 316 O MnO MnO KΔ 2KMnO 22424↑++g6.0316g 632g632316=⨯==x x答:加热分解6g 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g 氧气.【注意】如果没有完全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不能代入计算.只有通过相关数据得知反应完全进行(遇到“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适量”等话语);这些质量才可能有效. 遇到“足量”、“过量”、“一段时间”、“少量”等词语;说明可能不是恰好完全反应. 二、 例题2(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30g 加热一段时间;发现剩余固体的质量是20.4g ;求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 解:设参加反应的KClO 3的质量为x .9.6g20.4g -30g 96 245 3O 2KCl ΔMnO 2KClO 223=↑+xg5.24969.6g 245g 6.996245=⨯==x x答:参加反应的KClO 3的质量为24.5g.【注意】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不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时;说明有气体逸出. 三、 例题3: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将8g 氧化铜放入试管中;通入足量的氢气并加热一段时间.再次称量固体时;发现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2g.问生成铜的质量为多少?解:设生成Cu 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CuO 的质量为g 4%1008016g 8.0=⨯÷x4g 6480 O H Cu ΔCuO H 22++g2.3804g 64g 46480=⨯==x x【注意】对于这种题;先要注意(8g -7.2g )并不是生成水的质量;而是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 四、 带杂质的计算见第八单元. 五、 计算时的常见错误:⏹ 未知数带有单位.⏹ 所设物质的质量包含杂质的质量;或者包含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 已知物质的质量没有单位.⏹ 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或者没有配平(这个错误会使计算题的得分降为1;甚至为0). ⏹ 关系式中的数据没有与物质的化学式对齐.⏹ 步骤不完整、数值计算错误、所答非所问等在其他学科也能犯的错误.知识点一介绍: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用元素符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本知识块的计算关键是抓住这一概念;理解概念的含义;并要深刻理解化学式中各符号及数字的意义;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算术关系.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指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例】计算5CuSO4·5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5CuSO4·5H2O=5×[64+32+16×4+5×(1×2+16)]=5×[160+5×18]=12502.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的依据是所含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微观上每个分子(即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个数与其原子量的乘积之比.【例】计算氧化铁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氧化物的化学式:Fe2O3;则Fe∶O=56×2∶16×3=112∶48=7∶33.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宏观上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微观上化合物的每个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与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例】计算硝酸铵(NH4NO3)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w(N)= ×100%=35% 练习将一定量某种铁的氧化物用足量H2还原后;得到33.6g铁;生成14.4g水;如果氧化物中铁与氧的原子个数比为最简比;试求该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知识点二介绍: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计算:这是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最基础的题型;要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理解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在微观上和质量上的关系.【例如】将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中;它们的关系:2CO+O2=2CO2微粒比:2∶1∶2质量比:2×28∶32∶88(7∶4∶11)2.不纯物的计算: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分数【例】用含Fe2O3 75%的赤铁矿石20吨;可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多少吨?解:20吨赤铁矿石中含纯Fe2O3的质量为:20吨×75%=15吨设可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质量为xFe2O3+3CO=2Fe+3CO2160 11215吨(1-4%)xx==12.5吨3.选量(过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要着重理解“参加”两个字的含义;即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就不应计算在内.【例】今有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共20克;在密闭的容器中点燃;生成水18克;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氢气10克;氧气10克(B)氢气2克;氧气18克(C)氢气4克;氧气16克(D)氢气1克;氧气19克4.多步反应的计算:从一个化学反应中求出的质量;用此量再进行另一个化学反应或几个化学反应的连续计算;求最后一个化学反应的量;一般称之为多步反应的计算.【例】计算用多少克的锌跟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能跟12.25克的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生成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本题涉及三个化学反应:Zn+H2SO4(稀)=ZnSO4+H2↑ 2KClO3=2KCl+3O2↑ 2H2+O2=2H2O可以用三个化学方程式中的微粒关系;找出它们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式:2KClO3~3O2~6H2~6Zn即KClO3~3Zn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知识点三介绍:有关溶液的计算: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1.溶解度的计算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如下: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可以有:(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液的质量分数.(2)已知溶液的质量和它的质量分数;求溶液里所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3)将一已知浓度的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进行稀释;或加入固体溶质;求稀释后或加入固体后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典型例题】例1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的混合物中;MnO2的质量分数为20%;加热后;剩余的固体混合物中MnO2的质量分数升高至25%,则KClO3的分解率是多少?63.8%例2 将4gH2和O2的混和气体点燃;使其充分反应;得到1.8g水蒸气;则反应前混合物中O2不少于g,不超过g. O2不少于1.6g;不超过3.8g.例3质量相同的下列金属分别和足量盐酸反应;产生H2最多的是( )A.MgB.AlC.ZnD.Fe规律:在金属质量相同时产生H2质量与该金属的化合价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成正比例40.92g金属Cu与CuO的混合物被H2完全还原后;得到0.752g固体剩余物.求原混合物中含CuO的质量分数?91.3%【同步练习】1、学习了酸和碱的知识后;小松知道了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CH3COOH).为了测定白醋中醋酸的质量分数;他把4%的NaOH溶液滴加到30 g白醋中;待反应恰好完全时(假定其他成分不参加反应);共用去NaOH溶液25 g.(1)已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NaOH=CH3COONa+H20;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______.(2)请计算白醋中醋酸的质量分数.(5%)3、(广东汕头)某同学为探究铁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先后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该同学的实验;试回答以下问题:(1)上表三次实验中;合金里的铁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硫酸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2)该铜铁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3)第三次实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结果保留至0.1%).((1)80g(2)56%(3)33.5%)4、(河北)某钢铁厂检验员为了检测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取矿石样品20g;加入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共用去稀盐酸219g;过滤得到滤渣4g(假设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跟酸发生反应).请你和检验员一起完成下列计算:(1)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5、(济南)在一烧杯中盛有100g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混合溶液的质量与所滴入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1)在实验过程中;有气体放出;还可以看到的明显实验现象是 . (2)在实验过程中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为 g.(3)当滴入Na2CO3溶液至图中B点时;通过计算求此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1)生成白色沉淀(2)4.4 (3)8.1%6、(济宁)东方中学课外活动小组在测定由氯化钠和硫酸钠形成混合物的组成时;进行了以下实验:取20g混合物全部溶于水;将得到的溶液等分为4份;然后分别加入一定量未知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实验数据见下表:若有关的化学反应为:Na2SO4+BaCl2=BaSO4↓+2NaC l;请计算:⑴未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⑵原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精确到0.01)⑴未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分数为8.32%.⑵原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28.4%8、(荆州)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镁.现有一卷标签上标明120 g 的镁带;称其质量为136 g(假设除镁被氧化外;没有发生其他任何变化;且氧化是均匀的).试计算(1)被氧化的镁的质量是多少克?(2)称取上述变质的镁带6.8 g 加入到足量的盐酸溶液中反应;试计算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是多少克?(24g 0.4g)【提升练习】一、选择题(6×10=60分)1.甲、乙两人各取2克锌分别与足量的稀H2SO4和稀HCl反应制得的氢气是()A.甲的多B.一样多C.乙的多D.无法比较2.氧化铜跟氢气反应时;如果生成36克水;则被还原的CuO的质量是()A.40克B.60克C.80克D.160克3.完全分解等质量的下列物质:水、KClO3、KMnO4、HgO、得到O2最多的是()A.KClO3B.KMnO4C.HgOD.H2O4.2.4g镁、2.7g铝、5.6g铁、6.5g锌分别与足量的稀H2SO4反应;得到H2的质量比依次是( )A. 1∶1∶1∶1 B.2∶3∶2∶2C.3∶1∶1∶2 D.1∶2∶2∶35.金属X与盐酸反应能生成XCl2;已知9.6g该金属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0.8gH2;则金属X的相对原子质量是()A.24B.40C.56D.656.有A和B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已知2克A能和5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克C和3克D;现有6克A和20克B经充分反应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C和D质量之和为26克B.生成12克CC.有1克A剩余D.生成10克D二、填空题(2×10=20分)7.每份质量P与份质量O2充分反应生成份质量的P2O5.8.加热克KMnO4可生成6.4克O2;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和___________;其质量分别是和.三、计算题(2×10=20分)9.将109铁与509稀H2SO4反应完毕后;取出剩余的铁;洗涤、干燥后;称其质量为3g.试回答:可制得氢气多少升?(标况下ρH2 = 0.09g/L)10.将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209;用足量的H2还原;待反应完全;得到固体铜16.8g;求:(1)反应用掉的H2质量是多少?.(2)原混合物里CuO的质量分数?【素质优化训练】3.将锌和ZnSO4的混合物20.8g;放入179.6g稀H2SO4中;完全反应后得到200gZnSO4溶液.求:(1)原混合物中Zn的质量分数?(2)把200gZnSO4液中的水蒸干;可得到ZnSO4固体多少g?【知识验证实验】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假如没有二氧化锰;可以加少量高锰酸钾;同样可以使氨酸钾很快放出氧气.甲同学认为是高锰酸钾起了催化作用;乙同学认为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起了催化作用.你同意谁的观点?并用化学方程式表达你的观点.【知识探究学习】难题巧解:锌、铁、镁的混合物4g;与足量的稀H2SO4完全反应;蒸发水份后;得到固体物质1g;试计算生成的氢气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1、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离子的活度是指其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有效浓度。

由于溶液中离子间存在静电作用,它们的自由运动和反应活性因此受到影响,这样它们在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浓度与实际浓度间存在一定差别。

如果以i c 表示第i 种离子的平衡浓度,i a 表示活度。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i i i c a γ=,比例系数i γ称为i 的活度系数,它反映了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之间偏差的大小。

对于强电解质溶液,当溶液的浓度极稀时,离子间距离变得相当大,以至于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小至可以忽略不计。

这时可将其视为理想溶液,离子的活度系数可视为1,即i i c a =。

对于稀溶液(< 0.11-•L mol )中离子的活度系数,可以采用德拜—休克尔公式来计算,即⎥⎦⎤⎢⎣⎡+=-I aB Iz i i &1512.0lg 2γ,其中i z 为,i 离子的电荷数;B 是常数,25℃时为0.00328;a&为离子体积参数,约等于水化离子有效半径,以()m pm 1210-记,一些常见离子的a &值表列于下表;I 为溶液的离子强度。

当例子强度较小时,可不考虑水化离子的大小,活度系数可按德拜—休克尔公式的极限式计算,即I z i i 2512.0lg =-γ。

离子强度与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及所带的电荷数有关,稀溶液的计算式为∑==n i i i z c I 1221;溶液中中性分子的活度系数近似等于1。

离子的&值2、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常数 ⑴酸碱反应的种类① 溶剂分子之间的之子转移反应称为质子自递反应,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剂分子的质子自递常数。

② 酸碱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反应叫做酸碱的解离,其平衡常数叫做溶质的解离常数。

③ 酸碱中和反应的反应常数叫做酸碱反应常数。

④ 水解反应。

(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 ⑵用活度或同时用活度和浓度表示反应平衡常数。

假设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为+-+=+HB A B HA 当反应物及生成物均以活度表示时,其平衡常数为HAA HB A a a a a K +--=ο,οK 称为活度常数,又叫热力学常数,它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各组分都用平衡浓度表示时,则[][][][]HA B A HB Kc-+=,cK 称为浓度常数,其大小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溶液的离子强度有关。

οK与cK之间的关系为[][][][]-+-++-≈⨯=-=-+A HB c HAB AHB HAA HB A K HA B A HB a a a a K γγγγγγο。

若+HB 用活度表示,其他组分用浓度表示,则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HA B A a K HB mix -+=,mixK称为混合常数,其大小也与温度和离子强度有关。

3、溶液中的三大平衡⑴物料平衡 物料平衡是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某一给定物质的总浓度(即分析浓度)与各有关形式平衡浓度之和想等。

其数学表达式称为物料平衡方程,用MBE 表示。

⑵电荷平衡 由于溶液呈电中性,因此,同一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的量应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的量,此即电荷平衡。

考虑各离子所带的电荷和浓度列出的表达式叫电荷平衡方程,用CBE 。

又因为在同一溶液中,体积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平衡浓度离子电荷量之间的关系。

⑶质子平衡 质子平衡就是指在溶液中得质子物质得到的质子量与失质子物质失去的质子量相等。

根据质子得失数和相关组分的浓度列出的表达式叫质子平衡方程或质子条件式,用PBE 表示。

4、酸碱组分平衡浓度与分布系数δ溶液中某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占其总浓度的分数,称为分布系数,以δ表示分布系数的大小能定量说明溶液中各种酸碱组分的分布情况。

同一物质不同型体的分布系数的和恒为1. 5、溶液中+H 浓度计算 ⑴强酸或强碱溶液当强酸或强碱的浓度较大时,溶液中+H 或-OH 的浓度等于溶液中酸或碱的浓度;当它们的浓度在1810--•L mol 到1610--•L mol 之间时,除了考虑酸或碱本身电离出来的+H 或-OH 之外,还应考虑水电离出来的+H 或-OH ;当强酸或强碱的浓度小于1810--•L mol 时,它们本身电离出来的+H 或-OH 可以忽略,只考虑水的电离。

+H 的浓度称作溶液的酸度,用pH 表示,这是在忽略离子强度的影响的情况下的说法。

酸的浓度又叫酸的分析浓度,它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的酸的量,包括未解离和已解离的酸的浓度。

溶液的总酸度一般可由酸碱滴定得到。

⑵弱酸或弱碱溶液 ① 一元弱酸或弱碱 精确式 [][]()[]023=-+-++++w a w a a K K H K c K H K H(任何情况下通用)近似式 [][]242cK K K HA K H a a a a ++-=≈+(100,10<>aw a K cK cK 时使用) 最简式 []a cK H=+(100,10≥>aw a K cK cK 时使用) 对于极稀或极弱酸,若100,10≥<aw a K cK cK ,则[]w a K cK H +=+对于一元弱碱,只需要将计算一元弱酸的公式中的a K 换为b K ,即可计算出一元弱碱溶液中-OH 的浓度。

后面关于+H 浓度的计算公式均可按以上方法转化为-OH 浓度的进算公式。

② 二元酸碱溶液 精确式[][]()[]()[]022********234=-+---++++++w a a a a w a w a a a a K K K H c K K K K HK c K K KH K H 近似式[][]24111122cK K K B H K H a a a a ++-=≈+(05.0,100,101211<<>a a a w a cK K K cK cK 时使用) 最简式 []1a cK H=+(05.0,100,10121<≥>a a a w a cK K K cK cK 时使用) 对于酒石酸等某些1a K 与2a K 相差不大的二元弱酸可采用迭代法计算[]+H,即先以分析浓度代替平衡浓度,通过最简式或近似式计算+H 的近似浓度,再根据所得+H 计算酸的平衡浓度,并将其代入+H 的计算式中求+H 的二级近似值。

如此反复计算,直到所得的+H 浓度基本不再变化,此即溶液中的+H 浓度。

③ 混合溶液a 、 弱酸或弱碱混合溶液对于弱酸HA 和弱酸HB 的混合溶液,[]HB HB HA HA c K c K H +=+,当HB HB HA HA c K c K >>,简化为最简式[]HA HA c K H =+b 、 弱酸和弱碱的混合溶液对于弱酸HA 和弱碱B 的混合溶液,[]+=+HB HA BHAK K c c H,在这类混合溶液中酸碱之间不应发生显著的酸碱反应。

对于发生酸碱反应的混合溶液,应根据反应产物或反应后溶液的组成来计算。

④ 两性物质溶液 a 、 酸式盐以二元弱酸的酸式盐NaHA 为例 精确式 [][]()[]--+++=HA K K HA K K Ha wa a 121近似式 []()cK K c K K Ha wa a ++=+121[]cK c K K H a a a +=+21(1210,10a w a K c K cK <>时使用)最简式 []21a a K K H =+(1210,10a w a K c K cK >>时使用)6、酸碱缓冲溶液 酸碱缓冲溶液是一类对溶液的酸度有稳定作用的溶液。

当向这类溶液中引入少量的酸或碱,或对其稍加稀释时,溶液的酸度基本保持不变。

酸碱缓冲溶液一般有浓度较大的弱酸及其共轭碱组成。

此外浓度较大的强酸、强碱溶液也可以作为缓冲溶液,这是因为强酸、强碱溶液中的+H 或-OH 浓度较大,增加少量的酸或碱不会对溶液的酸度产生较大影响。

显然,强酸、强碱溶液只适合做高酸度(2<pH )或高碱度(12>pH )时的缓冲溶液。

此外,它们对稀释不具有缓冲作用。

⑴缓冲溶液pH 的计算以弱酸HB 及其共轭碱NaB 组成的缓冲溶液为例: 精确式 [][][][][][][]-+-+-+-++-==-OH H c OH H c K B HB K HB HB aa近似式 [][][][][]++-++-==-H c H c K B HB K HB HB aa(6<pH 时使用) [][][][][]---+-+==-OH c OH c KB HB K HB HB aa(8>pH 时使用) 最简式 [][][]-==-+B HBaac c KB HB K H 即HBB a c c pK pH -+=lg ([][][][]-++-->>->>-OH H c H OH c BHB,时使用)通常都采用最简式计算⑵缓冲容量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是一定的,如果加入的酸或碱的量过多,或是稀释的倍数过大,缓冲溶液的pH 将 不再保持基本不变。

缓冲溶液缓冲能力的大小用缓冲容量来衡量,以β表示。

其定义为:使L 1缓冲溶液的pH 增加dpH 单位所需强碱的量()mol db ,或是使使L 1缓冲溶液的pH 降低dpH 单位所需强酸的量()mol da 。

因此,缓冲容量β的数学表达式为dpHdadpH db -==β,β越大表示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越强。

以--B HB 缓冲体系来说,[][][][]()230.230.230.2aa K H H cK OH H+++=++-+β,当[]+H和[]-OH 较小时可得近似式[][]()c K H H cK aa 10230.230.2δδβ=+=++,缓冲容量极大值c 575.0max =β,由此可知缓冲溶液浓度越大其缓冲容量也越大。

对于共轭酸碱对缓冲体系来说,两组分浓度相等时,缓冲容量最大。

缓冲溶液的有效缓冲范围为1±a pK 。

因此在配置缓冲溶液时,算选缓冲剂的a pK 应尽量与所需的pH 接近,这样所得的缓冲溶液缓冲能力较强。

选择缓冲溶液的原则:① 缓冲溶液对分析没有干扰② 所需控制的pH 应在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之内。

如果缓冲溶液是由弱酸及其共轭碱组成,则a pK 应尽量与所需控制的pH 保持一致。

③ 缓冲溶液应有足够的缓冲容量。

通常组分浓度在0.01~11-•L mol 之间。

7、酸碱指示剂⑴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酸碱指示剂一般是弱的有机酸或有机碱,它的酸式和共轭碱式具有明显不同的颜色,当溶液的pH 改变时,指示剂失去质子由酸式变为碱式或得到质子由碱式变为酸式。

由于其酸碱式结构不同,因而颜色发生变化。

若以HIn 表示酸式色指示剂的形式,以-In 表示指示剂的碱式,它们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为-++⇔In H HIn ,因此有[][][]HIn In H K a-+=,即[][][]+-=H K HIn In a.一般认为,如果1-≤a pK pH ,即[][]10≥-In HIn ,看到的应该是HIn 的颜色;1+≥apKpH ,即[][]10≥-HIn In ,看到的是-In的颜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