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5.1质量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5.1质量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5.1 质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五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质量的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质量的计量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
3. 质量的国际单位:千克(kg),它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
4. 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关系。
5. 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计量单位和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质量与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计量单位和换算关系。
2. 难点:质量与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质量计、天平、砝码、各种物体(如书本、铁块、塑料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物体(如书本),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衡量这个物体的“重”呢?引出质量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质量的定义,介绍质量的计量单位(千克、克、毫克)和换算关系。
让学生理解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
3. 实验探究:4. 例题讲解:讲解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称重、运输货物等。
让学生学会运用质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质量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质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7. 作业布置:设计一些有关质量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质量的定义、计量单位和换算关系,以及质量与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kg,求其质量用克和毫克表示。
2. 应用题:小明购买了一个苹果,商家称重为150克,请问小明购买的苹果质量是多少千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质量的概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第五章5.1质量教案

5.1 质量教案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这几幅图片,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情景:公路限重50t;药盒上写有10g的字样;称体重时显示的52.3kg。
这里的50t,10g,52.3kg是指的什么呢?(生:质量)没错,它们都指的是物体的质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第五章的第一节——质量。
(师: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一)质量:活动一:同学们,你们玩过橡皮泥吗?(生:玩过)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橡皮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
请大家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用老师发给你们的橡皮泥做成大小不同的两个泥塑,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做得好。
下面开始吧。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做好后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展示)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思考,同学们做的大泥塑和小泥塑中所含有的橡皮泥相同吗?(生:不相同)谁含有的橡皮泥多一些呢?(生:大泥塑)活动二:大家再观察,现在在老师手中,有一个铁饼和一颗铁钉,它们都是用什么物质做成的?(生:铁)那么,它们所含铁的多少相同吗?(生:不相同)谁含有的铁多一些?(生:铁饼)活动三:同学们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大烧杯和一个小烧杯,它们都是用什么物质做成的?(生:玻璃)那么它们所含的玻璃相同吗?(生:不相同)谁含有的玻璃多一些呢?(生:大烧杯)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里的大泥塑、小泥塑,大铁锤、小铁钉,大烧杯、小烧杯,我们通常把他们叫做物体,而组成这些物体的泥、铁、玻璃,我们把它们称之为物质。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不同的物体所含有的物质的多少相同吗?(生:不同)没错,一般来说,不同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不相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一个属性,物理学中引入了质量这一概念。
根据刚才的描述,大家能不能给质量下一个定义呢?(生: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板书质量的定义和符号)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符号:m(二)质量的单位:3、单位: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单位,质量也不例外。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5.1质量说课稿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如下:
1.设计一份关于质量概念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整理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安排一道计算题,要求学生运用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布置一篇短文写作,让学生探讨质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以下特点:年龄特征上,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思维活跃,但注意力易分散;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兴趣上,他们对于新奇的现象和实验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能感到枯燥;学习习惯上,他们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习惯,需要引导和激励。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吸引注意力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展示不同的水果和蔬菜,询问学生如何判断它们的重量,进而引出质量的定。
2.通过一个简短的质量测量实验视频,展示天平的使用过程,让学生对质量测量产生直观印象。
3.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地球引力消失,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简单机械等,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然而,以下学习障碍可能存在:
1.前置知识方面,学生可能对质量的科学定义不够清晰,容易将质量与重量混淆。
2.技能方面,学生可能不熟悉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
3.认知障碍方面,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质量不随位置、形状、状态改变的性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教学设计:5.1质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教学设计:5.1质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5.1 质量”。
该章节主要介绍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和电子秤,以及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如下:1. 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2. 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和电子秤,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质量的应用:质量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质量来判断物体的优劣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2. 学会使用天平和电子秤测量物体的质量,了解它们的准确度和测量范围。
3. 能够将质量的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如何让学生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位置和状态无关。
2. 教学重点:天平和电子秤的使用方法,以及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平、电子秤、砝码、测量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思考如何判断它们的重量大小。
2. 概念讲解:介绍质量的概念,解释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位置和状态无关。
3. 测量工具的使用:讲解天平和电子秤的使用方法,演示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使用天平和电子秤测量教具,记录数据并计算质量。
5. 质量的应用:介绍质量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购物时称重、实验室里的物质分析等。
6.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质量问题,如判断两个物体哪个更重,如何计算一定质量的物体体积等。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发现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质量2. 板书内容: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位置和状态无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5.1质量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5.1质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五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质量的定义: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等。
3. 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4. 质量与物体体积、形状的关系。
5. 质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定义和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质量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2. 难点:质量与物体体积、形状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托盘天平、电子秤、各种物体(如书本、水果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各种物体,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都有质量。
2. 概念讲解:讲解质量的定义,阐述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3. 单位讲解:介绍质量的单位,如千克、克、毫克等,让学生了解各种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 测量方法讲解:讲解如何使用托盘天平和电子秤测量物体的质量。
5. 难点讲解:通过实例和图示,讲解质量与物体体积、形状的关系。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质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质量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质量:1.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等。
3. 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
4. 质量与体积、形状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物体,体积和形状可能不同。
答案:因为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体积和形状无关。
所以,同样是1千克的物体,体积和形状可能不同。
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我们在购物时需要关注商品的质量。
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5.1质量教案

教案: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5.1质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质量》。
本节课主要介绍质量的概念、质量的计量单位、以及质量的测量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质量的计量单位:质量的计量单位是千克(kg),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
3. 质量的测量方法:常用的质量测量工具有托盘天平、物理天平、杆秤、台秤、磅秤等。
实验室中一般使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
2. 学会使用托盘天平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
3. 能够运用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质量的测量方法。
难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托盘天平、砝码、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称重、运动会上运动员称体重等,让学生了解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质量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质量的概念、质量的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
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质量的基本知识。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如计算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单位换算等,让学生巩固质量的知识。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质量的知识进行计算,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实验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托盘天平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的测量过程。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关质量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质量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质量1. 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计量单位:千克(kg)3. 换算关系:1t=1000kg,1g=0.001kg4. 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砝码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1)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200g,请问500g是多少个苹果的质量?答案:500g÷200g=2.5,约为2个苹果的质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质量》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质量》教案第一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质量》教案第一节质量教学目标:一、目标与技能: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验、讲解生活里第现象,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4、通过观察图片及实物,初步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
二、方法与过程:1、通过对质量单位大小的感性认识,培养估测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常见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通过对宇宙质量尺度的数量级阶梯的展示,拓展学生视野,基本树立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学重点: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质量单位及换算。
教学难点: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展示木桌、木凳,铁钉、铁锤图片,讲述物体和物质,从而引导学生辨别物体所含有的物质有多少之别(ppt)二、新课学习:(一)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活动一:请同学们预习课本84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我们教室里的桌子、椅子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桌子和椅子哪个含有的木材多?(2)铁锤、铁钉是由什么构成的?铁锤和铁钉哪个含有的铁多?(3)教室里的铁门和铁窗含有的铁的多少一样吗?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这里的“桌子、椅子、铁锤、铁钉、铁门和铁窗”是物体,含有的“木材、铁”是物质。
归纳总结:一切物体都由物质组成,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
教师: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物理符号:m3、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换算关系: 1t=103kg1g=10-3kg1mg=10-6kg 1公斤=2斤=1kg=1000g4、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实验讨论(1)一个牙膏皮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2)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3)飞船从地球飞向月球,空间位置改变了,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了吗?思考讨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所处的空间位置有什么关系呢?活动二:1、估测物体的质量。
5.1质量—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教案:5.1 质量—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五章第一节,主要讲述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工具以及质量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质量的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等。
3. 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吨(t)等。
4. 质量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如质量与重力的关系、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 能够运用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质量、判断物体的质量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方法、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2. 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测量方法、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托盘天平、电子秤、砝码、物体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质量差异,如苹果、书包、课本等。
2. 概念讲解:介绍质量的定义,解释质量的含义和重要性。
3. 测量方法讲解:演示如何使用托盘天平和电子秤测量物体的质量,讲解测量原理和操作方法。
4. 质量单位讲解:介绍质量的单位,如千克、克、吨等,讲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5.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计算物体的质量,如给定物体的体积和密度,计算质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质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给定物体的质量、判断物体的质量等。
7. 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托盘天平和电子秤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质量1.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 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3. 质量单位:千克(kg)、克(g)、吨(t)等4. 质量计算:物体的质量 = 体积× 密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托盘天平测量一枚硬币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1质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了解质量的测量工具。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唯物辩证的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质量的概念和单位,对质量大小尺度有大致了解。
【教学难点】
知道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盛有1立方分米的纯水的烧杯1只,牙膏皮1块,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1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
搜索各种测量质量的秤的实物资料和有关说明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实例资料并纳入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质量的测量。
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
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
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
例如:桌子是物体。
构成桌子的物质是木材。
千克是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实际生活中还用到斤,它不是法定计量单位。
注意记住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质量的测量工具是天平。
天平是精密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今天就学习质量及测量这个物理量。
(二)讲授新课
1、质量的概念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教师出示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
问题: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归纳: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
①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
②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③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教师: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冰块和桶里的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
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由上面的观察看出:木板、米尺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
教师: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
(板书)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通常用字母m表示。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
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
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符号:Kg.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单位: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出示:1分米3的纯水。
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
请学生看课本图7-4“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图5-4 单位换算及某些物体的质量,了解某些物体的质量大小,并将单位换算练习完成,请学生回答换算结果,教师纠正。
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信息窗”,课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此处可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的质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称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指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我们到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三)新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内容讲完了,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四)练习反馈
1、关于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1Kg的棉花和1Kg的铁块的质量并不相等
B、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C、物理课本在广州和在北京,质量是一样的
D、把铁块压成铁片,质量变小了
2、请将下列各质量大小进行比较,质量最大的为()
A、50g
B、0.2Kg
C、100mg
D、0.01t
3、50千克最接近下面哪一种物体的质量( )
A、新生儿
B、中学生
C、大象
D、老虎
4、一个铁锅,在以下哪一种情况下它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
A、把铁锅砸碎
B、把铁锅用旧
C、把铁锅带到月球使用
D、给铁锅补上一片铁
5、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3×105kg= t= g;
2×104g= kg= mg
6 、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00 ,一个成年人质量大约是60 。
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6
答案:
1、C
2、D
3、B
4、C
5、300 3×10820 2×107
6、g kg t
【板书设计】
一、质量
1、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变化无关。
2、质量的单位: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3、质量的测量:托盘天平是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
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教学反思】
教材第一节的内容在演示和提问中一气呵成,教师讲得不多,花的时间也很少,但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理解清楚、掌握深刻,演示创设了较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兴趣、渴望解决问题,这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中渗透着情意、活动的教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