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660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660人教PPT课件

加 强 通过什么措施把改革的内容确立下来呢?
集 制定秦律 权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 定下来
习 俗
商鞅变法措施训练
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统一度量衡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求 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

建经济基础
强 废除世卿世禄制, 否定宗法制,打击奴隶主贵族特
兵 鼓励…
权,提高战斗力
加 普遍推行县制 取代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强 哪一措施从根本上变革了社会制度? 集 权 习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 俗
措施
求 富
强 兵
积极作用
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其深远影响有:
积极: 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
消极: 1、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求 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强 兵
积极作用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商鞅变 法具有什么特点?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 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5)强调法治,以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6)强调农业在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时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时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斗争频繁C.思想文化旺盛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实力。

题干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2.依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A.铁农具和牛耕的运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解析:选A。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运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生产力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出现。

故选A项。

3.(2024·衡水调研)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解析:选D。

材料的大意是:伏羲、神农实施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依据国家的详细状况制定礼制。

据此商鞅主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选D项。

4.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C.发展封建经济D.推动社会转型解析:选A。

B项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项与D项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项正确。

5.(2024·重庆万州区其次高级中学高二测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加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

专题二商鞅变法[1]

专题二商鞅变法[1]
奖励军功,实行 二十等爵制
意义
增强士兵作战的勇气,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 强 兵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 废除“世卿世禄制”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 优势。
编制什伍组织
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
内容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度,制定连坐法。
意义
政 治
实行县制,设令 丞,由国君任免
强化了中央集权
焚烧诗书
1.商鞅变法的举措主要有哪些? 思路引领: 商鞅变法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多 个领域。 答案提示: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措施有:奖励军功,实 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制 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三、上层建筑的改革:
1、目的: 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2、途经: 变法
上层建筑改革
四、改革变法的动力:
1、春秋: 争霸战争
2、战国: 兼并战争
3、主要动力: 富国强兵
五、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1、背景: 经济发展、社会大变革、宽松的文化氛围
2、“百家争鸣”: “儒、道、墨、法”
3、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法家”
思路引领: 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 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 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的地主 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 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

课件6: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件6: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 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 表人物。他热热衷于法家学说, 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 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表现 (1)经济上 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 的成就。 ③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 商业中心。
(2)历史机遇 ①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力量 大大削弱。 ②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各国,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 创造了可能性。 ③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特别提醒】 秦国变法的客观条件是大变革时代各国变法的推动;主观 条件是秦统治者意图改变落后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2)作用: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强化了农本思想, 发展了农业;加强了经济管理,提高了财政收入;有利于魏 国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强国;为战国其他诸国提供改革 借鉴。
课堂小结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改革。 ①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 ②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2)鲁国的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公开 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 (1)背景 ①经济上,封建土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制获得发展。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 权,发展封建经济。
(2)概况 ①魏国、楚国改革

课件7: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件7: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 B )
A.商鞅变法—秦国
B.管仲改革—齐国
C.李悝变法—魏国
D.吴起变法—楚国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李悝 变法
②推行平籴法 ③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使魏国在战国诸雄 中率先强盛起来
吴起 变法
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②变相没收 旧贵族的土地③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 军功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使楚成为战 国中的强国
探究: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有何异同?原因是什么?
不同
目的 特点 实质
春秋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填表任务。
时间 国家
齐国 春秋
鲁国 魏国 战国 楚国
改革 名称
变法内容
作用
管仲 ①发展农工商②整顿、发展军备 改实革质:承③认改土革地赋私税人制所度有“相地而衰征”
增强齐国实力, 使齐桓公成为春 秋第一个霸主
BC594年实行初税亩
实质: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①“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魏·李悝
楚·吴起
秦·商鞅
4.思想: 打破私学,“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诸侯国变法的思想 武器为法家思想。
【学思之窗】 当时兵家、法家为什么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变法改革与战 胜攻取又有什么关系?
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 战国历史的主线。
上层建筑的变化: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基础关系);
奴隶主贵族制度→封建专制统治;

世卿世禄→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封邑制→俸禄制;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二、各国的改革和变法
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
2.鲁 国: “初税亩” “履亩而税”
承认土地的私有
战国时期:
1.魏国李悝变法:

1)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2)推行“平籴法”

3)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2.楚国吴起变法:
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爵禄 成
2)强令旧贵族迁居
4.战国时期,最合乎社会发展需求,并成为各国变
法改革思想武器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5.“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实质是 A、根据土地数量的多少收税 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 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6.战国时期,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
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选贤任能,奖励军功②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变法背景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2.表现: ⑴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⑵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 建专制统治
⑶军事: 争霸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⑷文化: 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 思想理论武器
A、管仲改革
B、李悝改革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2.春秋战国时期总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获得很大发展 B、战争频繁 C、文化繁荣 D、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新兴地主阶级势力越来越大 B、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实行 C、生产力的提高 D、统治者增加国力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

原创4: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原创4: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社会大变革
军事: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改革变法的动力:
a.春秋:争霸战争 b.战国:兼并战争 c.主要动力:富国强兵
社会大变革
文化: 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a.背景:经济发展、社会大变革、宽松的文 化氛围
b.表现:“百家争鸣”:“儒、道、墨、法”
c.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法家”
谢谢观看!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阅读第一个标题下的内容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
2.特点: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 入,加速了齐国井田制 瓦解 ②使齐国率先成为中原 霸主
名称 内容含义
本质
成效
鲁 初 不论公田和私 公开承认
国 税 田,都征收实 土地私有
亩 物税
认 顺乎了时代需要;局限:重在经济改革(改革税制,增加收 识 入),没有改革旧的世卿世禄政治制度
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国家 名称
内容含义
政治:君权集中 思想:重法学 民风:质朴、尚武 其它:外患减,人才聚
遂开益 霸地国 西千十 戎里二
,,


落 后 …………迫切性
十 字 权力集中 路 法家学说 …… ……条件
口 民风质朴
的 秦 邻国削弱 国 士人游说 …………机遇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4.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有利条件: (1)秦孝公支持 (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历史机遇: 三家分晋;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的游说,追求建功立业。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670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670人教PPT课件
(1)背景: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诸侯争霸或战争激烈。 (2)目的: 都是为了富国强兵,争夺霸主地位。 (3)措施上: 都注重经济和军事改革。 (4)作用上: 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旧制度瓦解。
探究归纳: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异同?
2、不同: (1)性质:
前者是奴隶制改革;后者是封建性质改革。
(2)内容:
前者主要从改革赋税制度入手;后者既有对经济基础的 变革,又有上层建筑的改革,而且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 主阶级的利益。
(3)影响:
战国时期改革比春秋时期改革更彻底。春秋改革成效主 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 济地位得以强化,极大的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为日 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A、表现: (1)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②兴修水利: ③农田施肥: ④荒地开垦: (2)手工业: 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 就。 (3)商业: 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B、影响: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原因: 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 “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 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 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进步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 思想基础,指导社会变革的进程。 (2)关系: 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 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

、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教学建议】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社会变化的新气象,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原创3: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原创3: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③公元前4世纪初,秦献公改革,如废除人殉制度,把 国都由雍迁到栎阳初步制定户籍制度。但秦国整体面 貌无根本改变。
2.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
[合作探究] 秦国地处西陲,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落后
于东方六国,有改革的必要性,但秦国会改革吗?改革有哪 些有利的条件?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总结: ① 秦孝公支持改革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的历史机遇
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政治、经济、 文化等)。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重点 掌握管仲的初税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3.认识秦国改革的背景,以及改革的条件。 4.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关系。
本课以战国七雄图为切入点,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 此导入本课主题变法。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必修Ⅰ学过《秦朝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成》,在必修Ⅱ学过《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在必修Ⅲ学过《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 济和思想变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课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联系已学过 相关内容,使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正确理解春秋战国 时期经济、政治、思想各领域变动使商鞅变法具有必然性。
2.下列各项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应是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②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
③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私田产品
④齐国采用“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
(B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相地而衰征”
作用
增强齐国实力,齐国 率先成为霸主。
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战 魏国
楚国

课件2: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人教版机遇

课件2: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人教版机遇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想一想:秦国改革具有那些有利条件? 秦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1.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 (1)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奴隶主贵族 势力相对较弱。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 的认同。 (3)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2.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一方面,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 的晋国分裂为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减弱;另一方面, 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 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越来越 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他们是变法的 核心力量。 ②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称霸的欲望 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③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智能检测
1.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议一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哪
时期 国别 主持
些重要的变法?分别有何影响?
内容
影响
“相地而衰征”, 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
齐国
管仲
根据土地多少和 田质的好坏征收
地的所有权,推动了生 产力的发展,为齐国的

赋税
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鲁国

“初税亩”,规定 不论公田和私田, “履亩而税”
3.秦国改革的原因 (1)改革传统:秦献公废除人殉制度的恶习,迁都栎阳,初 步制定户籍制度,等等。 (2)直接原因:公元前361年, 秦孝公 继位,决心发愤图强, 改革国内的经济、政治与军事,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互动探究
探究一 改革与变法
材料一 管子(仲)……曰:“相地而衰征(衰征:有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修改版)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修改版)

一、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
3.军事方面: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为改革变法(富国强兵)提供了动力:
(1)春秋:争霸战争 (2)战国:兼并战争
(3)改革变法的动力:
富国强兵
一、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
4.文化方面: 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 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 法家学说成为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时代背景 经济:
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 政治: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军事: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
思想:
铁器、牛耕使用
大发展 大动荡
生产力 决 定 生产关系 上 层 建 筑 经 济 基 础
大变革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百家争鸣
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鄙人游疆 2014.08.27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改革背景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改革内容 富国强兵的秦国 -----改革影响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决定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奴隶主阶级改革 1.春秋时期:
齐国: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cui)征” 实质上承认土地的私有 鲁 国: “初税亩” “履亩而税” 公开承认土地的私有
春秋时期的改革
名称 内容含义 大力发展农工商业, 整顿和发展军备,改 革赋税制度。 “相地而 衰(cui)征 ” 本质 成效

响影
封建 生产 关系 的出 现: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3)频繁的战争使多国统治者都想通过变法实现富国 强兵,从而战胜对手。
(4)法家思想适应了时代需要,成为各国推行改革变 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2.内容 (1)政治上,改善吏治,大大削弱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逐步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经济得到进一 步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4)法制上,《法经》等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 3.作用和效果 (1)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 差异,其效果略有不同。 (2)从总体上看,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旧贵族,废除 了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 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巩固了自身统治。
[探究问题] 材料一 当诸侯们摒弃出身背景,而以人的才能为原 则选任自己的官员时,出身贫寒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游士们游走于各国之间,完全不提礼义廉耻,纯粹从利的 角度为君主出谋划策。与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出身于特定 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不同,战国宰相一 类高级官员多是由本国国君或者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 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不属于任何大家族的士人担任。 战国宰相不是终身任职,也没有固定的任期。
②楚国吴起变法: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 变相没收贵族的土地;裁免官吏,削减俸禄;奖励军功; 要求官吏秉公执法。
[拓展点拨] 造成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不同的根 源是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旧阶级力量对 比的差异。即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新兴地 主阶级力量更加壮大,在他们的推动之下所进行的社会 改革对旧势力的扫荡更彻底一些。
——卜宪群《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二 吴起认为,楚国的“贫国弱兵”,是由于“大 臣太重,封君太众”。这些大臣、封君“上逼主而下虐民”, 因此他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 禄秩,精简“无能”“无用”的官,裁汰“不急之官”, 节省这些开支用来供养“选练之士”。吴起还迫使旧贵族 带同所属人员去充实广大的荒凉地区,整顿楚国官场的 歪风,禁止私门请托。

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㈠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 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具体表现在经济、 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繁荣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㈡表现: 1.经济上: 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经济基础变化) ⑴表现: 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技术日益进步 ②手工业: ③商业:商业活跃,商业中心出现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㈡表现: 3.军事上: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动力
4.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 武器。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时期 国家 人物 内 容 目的 性 质 ①发展农工商业 ②整顿、发展军备 ③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初税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①发展农业生产,“尽地力之教” 率先强盛 ②推行平籴法 ③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 ②变相没收旧贵族的土地 成为强国 ③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 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春 秋
齐国
管仲
鲁国 魏国
战 国
李悝
富 国 强 兵
奴隶主阶级 进行的改革
地主阶级进 行的改革
楚国
单元结构
背景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
商 鞅 第2课 “为秦开帝业” 内容 变 —— 商鞅变法 法 影响
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 与秦国历史机遇
—— 变法的背景
【课程标准】

第二章 第一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二章   第一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1、秦国变法的必要性
(1)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步入春秋强国的行列,但总体上落后于 中原各国。 (2)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但是,秦国的总体面 貌仍无根本改观。
2、秦国变法的可能性
秦孝公下令求贤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
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
韩国 申不害 前335年 “循功劳,视次第” 诸侯不来侵
的因功行赏制度

齐国 邹忌 前347年 整顿吏治、谨修法 东方诸侯霸
律而督奸吏

燕国 乐毅 前311至 “与百姓同甘苦” 使燕国强盛
前279年
起来
思考2:比较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异同,并分
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根本项原目因:生产力春水秋平时不期同。春秋时战期国,时奴期隶制仅仅
学习内容:
一、商鞅变法的大背景: 春秋战国时的时代背景 (经济、政治、军事、文化)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齐国、鲁国、魏国、楚国改革)
三、商鞅变法的小背景: (改革的必要性、可能性)
探究一:商鞅变法的大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2、具体表现
2、具体表现
(1)经济上: 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①农业: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手工业: 技术日益进步。 ③商业:商业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 和新兴地主阶级出现。
(3)政治上:
(4)军事上:
商鞅入秦
2、秦国变法的可能性
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

原创2: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原创2: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不害
前335年
“循功劳,视次第” 的因功行赏制度
诸侯不来 侵伐
齐国 燕国
邹忌 乐毅
前347年
整顿吏治、谨修 法律而督奸吏
东方诸侯 霸主
前311至 前279年
“与百姓同甘苦”
使燕国强 盛起来
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评价与比较
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 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
3.客观因素(历史机遇) 前4C长期扼制秦国的晋国分三家,力量大大削弱; 中原士人追求建功立业为秦国变法提供可能性。
谢谢观看!

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春秋 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变 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政治上,改革 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 了井田制,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 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战国时期变法(改革): (1)原因
经济基础: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土地私有 制所代替 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动力:富国强兵,称雄天下。
(2)魏文侯变法
前445年前后,李悝在魏国变法: ①内容: 发展农业:“尽地力之教”; 保障百姓生活:“平籴法”; 加强法制和强化国家职能:制定《法经》 ②作用:魏国率先强盛起来。
②手工业技术进步
战国晚期兽形足铜敦
春秋早期重环纹铜鼎
春秋晚期卷云纹填漆铜鼎 春秋时期蟠虺纹高蹄足铜鼎 ③商业日渐活跃: 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社会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 阶级关系的变化: 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 上层建筑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1.经济方面:
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 商业:活跃,出现繁华商业中心
表 现
石犁
铁犁
六角形佚锄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
手工业技术进步
春 秋 早 期 重 环 纹 铜 鼎
战国晚期兽形足铜敦 春秋时期蟠虺纹高蹄足铜鼎
楚国吴起变法:
2)强令旧贵族迁居
3)裁减冗员,节余养兵和奖励军功.
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爵禄
吴起
4)要求官员秉公执法
小结:各国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战国时期其他变法运动
国家 主持者 赵国 赵列侯 韩国 申不害 时间 内容 作用 前408至 选拔贤能做官, 封建政权 前387年 并“节财俭用” 得以巩固 前335年 “循功劳,视次 诸侯不来 第”的因功行赏 侵伐 制度
战争频繁
思想文化繁荣
战国变法 商鞅变法 秦的统一
民 俗 野蛮,还有人殉存在 基本没有人殉事件发生
公元前7世纪秦穆公 “益国十二,开地千里, 遂霸西戎。”
韩非子的法 家学说为君 民接受
赵 魏 韩
秦孝公下令求贤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 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春秋改革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课标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 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目的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背景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概况)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商鞅变法的背景)
西周.镐京
东周.洛邑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阅读课文第一个标题的内容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 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军 事、文化等方面)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②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新兴地主阶级、自耕农
封 建 生 产 关 系 产 生
生 产 力 决 定 生 产 关 系
(经济基础变化)
2.政治方面:
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表 现
奴隶主贵族制度→封建专制统治 世卿世禄→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封邑制→俸禄制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
途径:推行变法
手工业技术进步
莲 鹤 方 壶
战国 漆器
邯郸 大梁 宛 郢
临淄
商 业 城 市 兴 起 , 人 口 增 加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 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战国策· 齐策一》
1.经济方面: 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封建
生产关系出现
影 响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齐国
邹忌
前347年 整顿吏治、谨修 东方诸侯 法律而督奸吏 霸主
燕国
乐毅
前311至 “与百姓同甘苦” 使燕国强 前279年 盛起来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改革的迫切性 偏居关中,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2.改革的有利条件 1)君权集中 2)法家学说受到君民认同 3)民风质朴,尚武精神
抓 住 机 遇 迎 接 挑 战
1.春秋时期:
齐国:管仲变法;“相地而衰征”
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 地的所有权 鲁国:初税亩;“履亩而税”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地主阶级改革
魏国李悝变法:公元前445年
李 悝 李 悝 1)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2)推行“平籴法”
3)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率 先 强 盛 成 为 吴起 强 国
3.改革的机遇
1)三家分晋 2)“士”人要求 3)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
9 8 7 6 5 4 3 2 1 0
战国七雄实力比较







秦的境况
秦 国 六 国 地 理 西部偏远,土地贫瘠 多在中原,土地肥沃
军事
经济 文化
军力较弱,被魏夺土 魏实力最强,初期霸主
铁农具现,井田瓦解 铁农具普及,完成税改 百家诸子无一秦人 诸子多在六国
3.军事方面: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表 现
——为改革变法提供了动力
(1)春秋: 争霸战争
(2)战国: 兼并战争
(3)改革变法的动力:富国强兵
文化思想领域出现私学和“百家争鸣” 4.文化方面:
表 现
①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
②思想领域:出现儒家、道家、法家等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依法 治国的法家学说成为诸侯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阶级关系变化 封建土地私有制 (新兴地主、自耕农)
政治: 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 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 制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百家争鸣
改革
富国强兵 理 论 依 据 上层建筑
军事: 思想:
法家学说顺应时代需求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秦始皇佩服 的“韩非子”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1.经济:
生产力发展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军事: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要求富国强兵 4.文化:
文化思想领域出现私学和“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时代背景
经济: 铁农具和牛 耕出现推广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经济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