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疾病的分类、康复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脏疾病的分类、康复和治疗
内容
❖第一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康复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 ❖第三节 糖尿病的康复
第一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康复
❖内容
概 述 康复评定 康复治疗
概述
❖定义
脂质斑块在冠状动脉壁沉积,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
心绞痛 心肌梗死 心源性猝死
❖病理生理机制
外周效应:肌肉适应性效应
毛细血管密度及数量
毛细血管开放数和口径
血液-细胞气体交换面积和效率
外周效应
肌细胞线粒体数量及质量 线粒体氧化酶活性 肌细胞胰岛素受体激活数量 葡萄糖进入细胞速率和数量
运动肌对氧的利 用能力及代谢能 力
外周效应:神经适应性效应
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 血液儿茶酚胺含量下降
❖危险因素控制
改善脂质代谢异常 改善高血糖及糖耐量异常 控制高血压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帮助戒烟
……
冠心病康复评定
❖运动试验
心电运动试验 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
❖行为类型评定
行为类型评定
❖评估患者的行为特征 ❖Friedman和Rosenman (1974)
A类型:工作主动、有进取心和雄心、有强烈的时间紧 迫感(同一时间总是想做两件以上的事),但是往往缺 乏耐心、易激惹、情绪易波动。——应激反应较强烈, 冠心病发病率较高
运动心率增加在20次/分钟左右,继续同一级别的 运动
运动心率增加超过20次/分钟,或出现任何不良反 应,应退回到前一阶段运动,甚至暂时停止运动训 练
❖概述——急性心肌梗死
指长时间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组织出现不可逆 的组织坏死
诊断标准参见中华医学会2010年标准
❖冠心病的主要功能障碍
循环功能障碍 呼吸功能障碍 全身运动耐力减退 代谢功能障碍 行为障碍
❖冠心病的康复意义
生理、心理、社会活动等方面均达理想状态 阻止或逆转潜在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减少再次心梗或猝死的危险 影响患者周围人群对冠心病风险因素的认识, 有利于
治疗方案 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 生命体征一旦稳定,无合并症时即可开始 根据患者的自我感觉 可以耐受的日常活动 一般在心脏科进行
❖I 期康复治疗
床上活动 呼吸训练 坐位训练 步行训练 大便 上楼 心理康复与常识宣教
❖康复方案调整与监护
训练过程中无不良反应,运动时心率增加<10次 /min,次日训练可进入下一阶段
心肌耗氧和供氧失平衡
供氧
需氧
❖发达国家,冠心病成为第一位死亡原因
功能障碍?
残疾人?
❖概述——心绞痛
以发生于胸部、颌部、肩部、背部或手臂的不适感为特征的临床 综合征
心绞痛分为稳定性心绞痛(劳力性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心绞痛:
静息性心绞痛 新近发作性心绞痛 恶化性心绞痛
心绞痛分级法 (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C)
200
心肌缺血阈
150
100
中心效应 运动能力提高 心肌缺血阈提高
外周效应 运动能力提高 心肌缺血阈不变
康复前 康复后
50
运动负荷水平
中心效应 心肌氧需求与供应失衡
毛细血管扩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压力梯度增加
毛细血管微血管化、小血管化

形成侧支循环
中心效应 动物实验已经证明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可以取得中心 效应 最近有研究证明缺血预适应对于心肌缺血有一定的 保护作用 反复缺血预适应的实质是生理性缺血训练,其研究 也获得积极的结果,正在深入到临床研究的阶段
B类型:平易近人、耐心、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放松自己 、不受时间驱使、无过度的竞争性
冠心病的康复治疗
❖I期康复治疗 ❖II期康复治疗 ❖III期康复治疗
❖I 期康复治疗
治疗目标 低水平运动试验阴性 可按正常节奏连续行走100~200米或上下1~2 层楼而无症状和体征 运动能力达到2~3 MET 能够适应家庭生活 患者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 生理和心理上适应疾病发作
尚未患冠心病的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预防疾病
❖冠心病的康复疗效
有效的康复治疗可使死亡率降低,积极参加康 复锻炼者比不运动者的死亡率可以降低 20%~30%。同时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也显著 降低
❖冠心病的康复治疗分期
I期:急性心梗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期康复 II期:患者出院开始,至病情稳定性完全建立为止 III期:指病情处于较长期稳定状态,或II期过程结束的冠心病
心率运动反应下降 收缩压运动反应下降
运动时心肌耗氧量下降
外周效应:生物力学效应
肌肉收缩动作合理性增加 肌纤维收缩效率增加
定量运动时肌肉功率输出较大 能耗相对较小
❖III期康复治疗机理
中心效应 训练对心脏的直接效应 心脏侧支循环形成,冠状动脉血流增加 心肌内在收缩力提高
中心效应
250
患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及隐性冠心病
适应证
❖ I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心绞痛,安静心率<110次 /分,无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血压基本正常 ,体温正常
❖ II期:与I期相似,患者病情稳定,运动能力达到3METs以 上,家庭活动时无显著症状和体征
❖ III期:临床病情稳定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 劳力性心绞痛,隐性冠心病,冠状动脉分流术和腔内成型 术后,心脏移植术后,安装起搏器后
禁忌证
❖凡康复训练过程中可诱发临床病情恶化的情况都列 为禁忌证
❖稳定与不稳定是相对概念,与康复医疗人员的技术 水平、训练监护条件、治疗理念都有关系
❖不理解或不合作者不宜进行康复治疗
❖冠心病康复治疗原理
I期康复 通过适当活动,减少或消除绝对卧床休息所 带来的不利影响
绝对卧床的弊端
❖ 血容量下降 ❖ 每搏量和心输出量下降 ❖ 动脉血流速度降低(除冠状动脉外) ❖ 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增加 ❖ 体位性低血压 ❖ 肺的活动障碍 ❖ 运动能力减弱 ❖ 情绪障碍
II期康复 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逐步适应家庭活动,等待 病情完全稳定,准备参加III期康复锻炼
III期康复 外周效应 中心效应 危险因素控制
❖III期康复治疗机理
外周效应:外周肌肉、循环系统效应 肌肉适应性效应 运动肌氧利用能力和代谢能力改善 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 肌肉收缩作功的效率增加 最大运动能力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