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章考试重点
《心理学》第十章考试重点
第十章心理健康本章重点:1、心理健康的标准2、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3、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4、挫折产生的原因5、焦虑的应对策略6、心理防御机制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科学的健康观念:1、1948年,WHO提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2、1978年,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二、什么是心理健康(一)概念: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二)鉴定原则: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三)心理健康等级:1、一般常态心理;2、轻度失调心理;3、严重病态心理。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与工作;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2008.4)1.有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20%归属于智商,80%归属于情商。
情商应归属于心理健康标准中的哪个方面?( )A.悦纳自己B.人际关系和谐C,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D.适应环境好(2008.7简答)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2009.4,2007.7,2006.7简答)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第二节心理健康与压力一、压力及其来源:(一)压力概念: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二)压力产生的原因:压力源1、躯体性压力源2、心理性压力源3、社会性压力源4、文化性压力源二、压力的身心反应:(一)压力下的生理反应: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十章 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一、动机概述(选择、简答、简答)二、需要(选择、简答、论述)三、意志(选择、简答)一、动机概述1.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过程,因而对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以通过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进行间接的推断。
2. 动机的功能(1)激活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动机的维持功能体现在行为的坚持性。
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的动机维持下继续;反之行为动机就会下降。
3. 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1)生理动机生理动机也称驱力,它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包括饥饿、渴、性、睡眠等。
(2)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等。
兴趣和爱好也都是社会性动机。
4.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动机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的曲线,这就是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
5. 动机的理论(1)动机的早期理论①本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
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麦独孤(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他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体、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他认为人类有18种基本本能。
洛伦茨: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个体的经验可以转化成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印刻现象)。
普通心理学 各章重点
自学考试“普通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心理学的由来及发展,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历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本章重点如下:(一)基本概念:感应性、心理、心理状态、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
(二)思考题:1、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怎样证明?答:动物对生物学刺激做出反应,说明心理现象产生。
蚯蚓试验证明。
2、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何本质区别?答:语言的出现,产生了思维,对事物本质做出反应。
3、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何证明?答: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脑的发展导致心理的发展。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如狼孩等);(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应。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有何根据?5、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意义?(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基本概念:神经元、突触、本能、反射、反射弧、反馈、兴奋过程、抑制过程、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二)思考题:1、简述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答:突触的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突触的机能主要是使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进行通讯联络,使神经冲动有效地在神经系统内传导。
2、为什么说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有何根据?3、简述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的功能。
4、简述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
(考过)5、哪些事实证明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非对称的?6、R.W.斯佩里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7、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的心理活动有何重要作用?答: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和经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
8、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有何区别?9、简述言语机能联合区的功能。
第三章需要与动机(一)基本概念:需要、动机、内驱力、成就动机、好奇心、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二)思考题: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试对这一理论进行客观的评价。
自考心理学重点笔记:第10章
自考心理学重点笔记:第10章第十章心理健康[单选]压力也叫应激,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薛利。
[单选]我们将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为压力源。
对于个人来说,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是人际关系。
[单选]按照心理学家霍曼和瑞希编制的生活改变与压力感量表,可知当发生丧偶的生活事件时,其压力感为100。
[单选]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身心反应,表示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
这是压力下的理反应。
[单选]适当压力下的个体会产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这是个体适应的心理反应。
[单选]那些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胜好强、缺乏耐心、成就动机高、说话办事讲求效率、时间紧迫感强、成天忙忙碌碌的人属A型性格。
[单选]那些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求不高、对成败得失看得淡薄的人,属于B 型性格。
[单选]如果刺激过强过大,会使人感到眩晕、发懵、不知所措,常会出现“类休克状态”,比如,突然听到亲人过世,大多数人会发愣、惊慌,甚至歇斯底里。
以上情况是个体经历压力到解决问题中的冲击阶段。
[单选]当事人在经历了震惊、冲击之后,努力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设法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知功能,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或争取亲友帮忙。
以上情况是个体经历压力到解决问题中的安靖阶段。
[单选]应对压力的策略有两大类:改变压力源和改变本身。
属于改变本身的是幻想。
[单选]下列策略是不良的压力应对策略的是依赖药物。
[单选]一个人在单位受气,回到家打妻儿;一个人被社会所抛弃容易走上暴力违法犯罪之路。
这种受到挫折后的反应是攻击行为。
[单选]有的人在长期遭受挫折,又对改变现状感到无力无望时,可能会表示出挫折后的冷漠反应。
[单选]有些人常常以片面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简单地以个别事件来断言全部生活,一叶障目。
这种不合理不雅念是以偏概全。
[单选]有些人遇到的是一些小挫折,却把后果想像得非常糟糕、可怕。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情绪
心理学导论复习要点之情绪第十章 :情绪一、情绪和感情的概括(一 )情绪和感情的含义1.情绪和感情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响,它反应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感情的定义中包含了以下四个内容:①情绪和感情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绪和感情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或感觉;③情绪和感情都有其外面的表现(即表情都伴有生理上的变化。
;②情); ④情绪和感情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一样情绪状态的自我感觉。
每种情绪有不一样的主观体验,它们代表了人的不一样感觉,如快乐仍是难过等,构成了情绪的心理内容。
表情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答动作量化形式,包含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响。
它波及宽泛的神经构造,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蓝斑、松果体、前额皮层,及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外分泌腺等。
人们在情绪状态下,能自我觉知,可是不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主控情绪的植物性神经系一致般不受个人意志所控制。
测谎仪就是依据情绪状态下个人不可以控制其生理变化的原理来设计的。
测谎仪主要丈量呼吸、汗腺及心跳等个体不可以自行控制的反响。
2.情绪的维度及其两级性情绪的维度是求情绪所拥有的特征,即它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
这些特征的变化都体现出两极对峙的状态,比若有爱就有恨,有喜就有悲等等,这就是情绪的两极对峙的特征。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 (提升人的活力 ) 和减力 (降低人的活力 )的两极 ;激动度有激动与沉静的两极 ;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 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二 )情绪和感情的功能1.适应功能:情绪和感情是有机体生计、发展和适应环境的手段,如动物碰到危险时产惟恐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
2.动机功能:情绪和感情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能够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升人的活动的效率。
赫布以为唤醒水平易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 型曲线的关系。
3.组织功能:情绪和感情对其余心理活动拥有组织的作用,表此刻,踊跃的情绪和感情活动起着协调解促使的作用,悲观的情绪和感情对活动起着崩溃和损坏的作用;4.信号功能:情绪和感情在人际间拥有传达信息,交流思想的功能。
心理学练习题(第十章)
心理学练习题(第十章)一、填空题。
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总体上来看呈正态分布。
3.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在具体活动中的具体化。
4.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5.巴甫洛夫发现人的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征。
6.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7.当个人把某个群体作为一种尺度,使自己行为有所参照,那么这个群体被称之为参照群体。
8.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9.气质具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二、选择题。
1.具有核心意义的性格的结构特征是(D)A、理智特征B、情绪特征C、意志特征D、态度特征2.在智力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是(D)A、观察力B、记忆力C、想象力D、思维能力3.下列哪种是人的特殊能力(C)A、观察力B、记忆力C、节奏感D、注意力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人的个性的(D)A、整体性B、稳定性C、社会性D、独特性5.“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属于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A)A、胆汁质B、粘液质C、多血质D、抑郁质6.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序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C)A、性格B、气质C、能力D、兴趣7.个性的个别性集中表现在(C)A、个性倾向性系统B、自我意识系统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D、动力特征系统8.巴甫洛夫发现神经系统具有(D)三个基本特性。
A、强度、指向性和平衡性B、强度、指向性和灵活性C、强度、平衡性和稳定性D、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9.与神经系统类型安静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C)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10.人在生产劳动、技术操作和体育运动等方面的能力,一般称为(B)A、认识能力B、操作能力C、社会交往能力D、计算能力11.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C)A、兴趣爱好类型B、性格类型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D、动机需要类型12.“活泼好动,行动缓慢”是人的下列哪种特征的表现(B)A、能力B、气质C、性格D、兴趣13.一般能力中核心成分是(D)A、观察力B、记忆力C、想象力D、思维能力14.在记忆时,有的儿童善于视觉记忆,有的善于听觉记忆等,这属于儿童(A)的差异。
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心理特征一、名词解释1、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3、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识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才能与天才:是指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才能既包括一般能力,又包括特殊能力。
天才是指才能的高度发展。
它是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的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
5、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大脑的解剖生理特点,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智力:即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7、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为了避免计算中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又叫比率智商,以后韦克斯勒又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二、填空题1、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又叫智力。
2、特殊能力是为完成专门或特殊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3、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
4、勤能补拙说明了性格的勤奋能弥补能力不足心理原理。
5、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大多数人素质相差不大,他们的智力发展的差异是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造成的。
7、智商表示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间的关系,即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
8、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个体的能力水平与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9、能力测验就是确定能力的广度和发展水平。
10、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体现的心理原理是气质的稳定性。
11、按个体独立性的程度可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2、最早提出气质体液说的人是希波克拉特。
13、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职业高中心理学--第十章练习试题
心理第十、十一章一、选择1、更多表现为受先天和遗传因素影响的心理现象是()A、能力B、气质C、性格D、情感2、形成幼儿自信心的基础是()A、良好的亲子关系B、给予幼儿自主权C、给幼儿积极的评价D、获得成功的体验3、个性最稳定的心理现象是()A、气质B、能力C、性格D、兴趣4、直接影响人得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是()A、气质B、能力C、性格D、动机5、智力复合论的代表人物()A、格雷特B、霍夫斯塔特C、麦柯尔D、布鲁姆6、个性之中,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和人的解剖生理有关的心理现象是()A、兴趣B、气质C、性格D、需要7、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A、性格B、气质C、个性D、态度8、下列几种模仿中,较高级的模仿是()A、表情的模仿B、技能的模仿C、动作的模仿D、智力的模仿9、儿童活动灵活,善于主动与同伴交往,其高级神经活动的组合方式是()A、强、平衡、不灵活B、强、平衡、灵活C、强、不平衡D、弱型10、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应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是()A、自尊感B、自信感C、成功感D、失败感11、一个幼儿的心理表现是反应快、容易激动,难约束,那么他对应的神经活动的类型是()A、弱B、强、不平衡C、强、平衡、惰性D、强、平衡、灵活12、在个性中占有核心地位的是()A、气质B、性格C、能力D、自我意识13、人们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能力是()A、运动能力B、操作能力C、智力D、特殊能力14、一个学生由于在推理和计算方面的能力,使得他可能掌握数学知识,这说明()A、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B、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C、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D、都不是15、一个幼儿的行为表现明显的属于抑郁症,但神经类型的检查结果是“强、平衡、灵活性”这在心理学上称为()A、自我掩饰B、气质的掩蔽C、自我改变D、气质的改变16、孩子摔倒了,妈妈跑过去把他抱起来,说“不要哭”。
教师考试:北大普通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十章
第10章情绪与情感第⼀节:情绪、情感的⼀般概述情绪情感:是⼈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1.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理需要能否得到满⾜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与⼈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复杂⽽⾼级的体验。
2.情绪是不3.断变化的⼀时的状态,4.带有情境性、易变性。
引起情绪的情境⼀改变,5.情绪很快就会消失。
情感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的反映,具有稳定性、持久性。
6.情绪往往是由事物的表⾯现象引起的,7.带有冲动性、爆发性,8.并伴有明显的机体⽣理变化和外显⾏为。
情感是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并受世界观和价值观制约,因此更加深刻、含蓄、稳定⽽持久。
2、联系情绪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3、它们属于同4、⼀性质的⼼理活动,5、因此有密切6、的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2.离开具体的情绪表现,3.⼈的情感就⽆从表达。
4.情绪的变化受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制约,5.那些与⼈的⽣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6.有时会因情感的社会内容⽽7.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的情绪情感具有对⽴的性质,就象磁铁的两极,每⼀种情绪情感都可以找到与它对应的⼀级,两极性表现在以下5个⽅⾯:1.从情绪情感对⼈的意义、作⽤和性质来看,2.可分为积极的、增⼒的、肯定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减⼒的、否定的情绪情感。
3.情绪情感是多维度的⼼理现象,4.其两极性还可从快感度、激动度和强度来区分。
5.情绪的紧张度分为:紧张 - 轻松。
6.情绪的激动度表现为:激动 - 平静。
7.情绪的快感度包括:愉快 - 不8.愉快。
第⼆节:情绪理论有关情绪研究的理论:詹姆斯 - 兰格学说:认为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是错误理论)坎农 - 博德提出的“丘脑情绪理论”:认为⾝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
沙赫特提出的“情绪的三因素学说”:认为任何⼀种情绪的产⽣都不是由单⼀因素决定的,⽽是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理变化和认知过程三者相互作⽤的结果,其中认知过程起决定作⽤。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名词解释1.品德2.道德3.前习俗水平4.道德情感5.意义障碍4.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认同B.模仿C.从众D.内化5.(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A.意向B.品德C.态度D.观念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
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7.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化分为( )。
A.顺从、认同和内化B.顺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8.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
A.道德意志B.道德行为C.道德信念D.道德情感9.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1O.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行为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认识11.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12.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A.组织B.反应C.接受D.性格化1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依存性道德17.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18.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心理学第十章
第十章1、人际交往:动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间接的交流和物质方面的交换.静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种非规范性的关系.2、人际交往的条件:交往双方共同理解并使用的符号系统、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信息接受者有适宜的心理准备。
3、交往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
4、信息的转换有两个基本操作:编码和译码。
5、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可分为:外露型、内涵型、伪装者。
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分为:血缘型、地缘型、业缘型。
根据对需要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把人际关系需求分为:包含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情感的需求。
依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分为: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根据人们交往的相互关系,可将人际关系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分离型。
根据人际关系的维系程度,人际反应方式分为:稳固型、松散型、偶发型。
6、简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及意义?答: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动机是人际交往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
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及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动作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包括低层次(低水平人际关系)、中等层次(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高层次(高水平的人际关系)。
7、人际交往的意义: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8、论述人际认识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际认识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人际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认识,毫无所知,就不可能有人际交往,也不能建立人际关系。
普通心理学题库-普心第十章题库
第十章题库一单项选择1.个体有意识地收集有关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的记忆属于(外显记忆)2.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是(动作记忆)3.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在时间上的划分界限是(1分钟)4.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5.下列属于短时记忆的是(工作记忆)6.早晨起床后背诵外语单词效果好,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前摄抑制)7.记忆过程包括下列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8.(语义记忆)是人类特有的记忆方式9.没有意识参与的记忆属于(内隐记忆)10.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学习较长的系列材料时,开端和末尾部分一般遗忘的较少,而中间遗忘的较多11.当过去感知过。
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现象是(再认)12.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表明应进行(及时复习)13.过去经验过的事物或对象虽然不在眼前,但能够在头脑中被反映叫(回忆)14.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大约为(0.25-2秒)15.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了无意识影响的记忆叫(内隐记忆)16.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记忆是(内隐记忆)17.在意思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即(外显记忆)18.能随意的提取记忆信息,能对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的记忆是(外显记忆)19.经过练习形成运动机能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20.(定位说)理论认为,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是由脑的特定部位产生的21.(反响回路说)能够较好的解释短时记忆的生理机制22.各种感觉的后象就是(感觉记忆)的不同表现23.具有加工信息与存储信息的双重功能的记忆叫(工作记忆)24.(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失的结果25.(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26.潜移默化涉及的是(内隐记忆)27.头脑中呈现当年老师做实验来说明油比水轻时的样子是(情景记忆)28.进入到瞬时记忆阶段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到短时记忆阶段,否则就会很快消失29.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在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无倒摄抑制的影响)30.斯滕伯格对短时记忆的研究发现,对短时记忆项目的提取采用的是(系列全场扫描)31.艾宾浩斯在做实验时所采取的的方法是(节省法)32.Sperling,1960在自己的首创性实验中,通过“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33.闪光灯记忆指的是围绕一个特殊、重要或令人吃惊的事件的记忆事件出现时的图像非常生动,具有鲜明性、准确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一、单选题1.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 ( )为中介的。
A.动机B.态度C.需要D.体验2.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时,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就是 (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3.俗话说的"想吃粥,又怕烫"是指动机冲突中的 (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4.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 )。
A.成就动机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5.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 ( )。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B.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C.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D.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6.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文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 )。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B.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C.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D.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7.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也就是说()。
A.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U字形曲线B.中等强度的动机具有最高的工作效率C.动机越强,工作效率也越高D.不同的任务具有相同的最佳动机水平8.当人们的意志行为受到干扰或阻碍时会体验到挫折,挫折时会产生的反应?( ) A.情绪性反应B.理智性反应C.个性变化D.智力变化9.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 ( )。
A.习得动机B.外在动机C.社会性动机D.主导性动机10.印刻现象从某一方面为 ( )提供了支持。
A.本能理论B.驱力理论C.唤醒理论D.诱因理论11、下列哪个概念是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的?A、人本主义B、存在主义C、自我实现D、自我意识12、下列哪个理论强调成功与失败的内外在因素的分析?A、双因素理论B、激活理论C、归因理论D、认知理论13、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教师资格考试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情绪
第十章情绪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 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
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
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
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
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
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
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5.情绪理论 1、情绪的早期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基本问题一、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人的情绪、情感总是和一定的刺激情景相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自我感受。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表情,比如面部表情、姿态表情等。
生理唤醒是指伴随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反应。
二、情绪和情感的相互关系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某些时候统称为感情。
它们的区别主要是:(一)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例如饮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能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常用来描述具有稳定的、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
(二)情绪带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某种情境的消失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而情感具有较大的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受情境的影响很小。
(三)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情感的产生则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因而较少冲动性。
情绪和情感虽然有区别,但是二者又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而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深含着情感。
三、情绪、情感在生活中的作用情绪和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心理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动机作用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适应性作用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而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直接反映人们的生存状况。
通过对情绪进行自我控制、引导、调节和适当-的宣泄,既有利于人们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助于工作,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重点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下面哪一个是“问题解决”?(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C.用一个词来造句D.荡秋千2.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A.思维定势B.原型启发C.功能固着D.酝酿效应3.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B.即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4.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D.“心理眩惑”有助于问题解决5.关于问题的种类,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A.一般问题B.有结构问题C.无结构问题D.特殊问题6.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l司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
A.思维程序B.调查研究C.验证假设D.论证假设10.创造性的基本结构中不包括( ).A.创造性人格B.创造性思维C.创造性意识D.创造性勇气1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12.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A.注意力B.动机C.情感D.意志13.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A.有结构的问题B.无结构的问题C.简单问题D.复杂问题14.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
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影响15.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 ).A.讨论法B.头脑风暴法C.启发法D.用途扩散法16.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一、单选题1.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 ( )为中介的。
A.动机B.态度C.需要D.体验2.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时,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就是 (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3.俗话说的"想吃粥,又怕烫"是指动机冲突中的 (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4.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 )。
A.成就动机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5.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 ( )。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B.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C.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D.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6.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文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 )。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B.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C.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D.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7.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也就是说()。
A.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U字形曲线B.中等强度的动机具有最高的工作效率C.动机越强,工作效率也越高D.不同的任务具有相同的最佳动机水平8.当人们的意志行为受到干扰或阻碍时会体验到挫折,挫折时会产生的反应?( ) A.情绪性反应B.理智性反应C.个性变化D.智力变化9.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 ( )。
A.习得动机B.外在动机C.社会性动机D.主导性动机10.印刻现象从某一方面为 ( )提供了支持。
A.本能理论B.驱力理论C.唤醒理论D.诱因理论11、下列哪个概念是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的?A、人本主义B、存在主义C、自我实现D、自我意识12、下列哪个理论强调成功与失败的内外在因素的分析?A、双因素理论B、激活理论C、归因理论D、认知理论13、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选题] 1、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A 伦理的道德情感B 想象的道德情感C 直觉的道德情感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单选题] 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单选题] 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 道德认识B 道德信念C 道德情感D 道德意志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
[单选题] 4、()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 能力B 性格C 态度D 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态度是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单选题] 5、“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
它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人们坚持某种道德义务并决心践行它的时候,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使人们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地做出行为抉择,并努力保持自己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单选题] 6、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 知识经验B 观念和信念C 道德认识D 道德观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单选题] 7、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 品德B 态度C 意向D 技能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态度。
[单选题] 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心理健康本章重点:
1、心理健康的标准
2、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3、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4、挫折产生的原因
5、焦虑的应对策略
6、心理防御机制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科学的健康观念:
1、1948年,WHO提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2、1978年,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概念: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二)鉴定原则: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三)心理健康等级:1、一般常态心理;2、轻度失调心理;3、严重病态心理。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
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与工作;
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2008.4)1.有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20%归属于智商,80%归属于情商。
情商应归属于心理健康标准中的哪个方面?( )
A.悦纳自己
B.人际关系和谐C,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D.适应环境好(2008.7简答)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2009.4,2007.7,2006.7简答)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第二节心理健康与压力
一、压力及其来源:
(一)压力概念: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二)压力产生的原因:压力源
1、躯体性压力源
2、心理性压力源
3、社会性压力源
4、文化性压力源
二、压力的身心反应:
(一)压力下的生理反应:
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
(经历警觉反应、抗拒、衰竭三个阶段)
(二)压力下的心理反应:
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等适应性心理反应,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但过度的压力会带来负面反应,出现消极的情绪。
三、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一)影响压力的因素:1、经验2准备状态3、认知4、性格5、环境(二)处理压力的方法:
1、不良的应对方法:依赖药物;酗酒抽烟
2、正确的应对方法: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2007.7)与心脏病发作有密切关系的是()
A.躯体性压力源B心理性压力源C.社会性压力源D,文化性压力源(2007.4)18.在全新的生活环境中,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会使人产生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源属于()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D,文化性压力源(2006.7)17.出国留学,缺乏对环境改变所应有的心理准备,难以适应异国文化背景,这种压力来自于()
A.社会性压力源
B.躯体性压力源
C.文化性压力源
D.心理性压力源(2006.4简答)简述压力的影响因素
(2009.7简答)正确应对压力的策略有哪些?
第三节心理健康和挫折
一、挫折的概念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1、外在因素: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
2、内在因素:个人生活条件、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经济水平等
三、挫折后反应:
(一)攻击行为:直接、转向、自我攻击(二)冷漠:
(三)幻想:(四)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
1、否认
2、幻想
3、压抑
4、投射:
5、反向
6、转移
7、退行:
8、文饰:
9、补偿 10、升华:
四、挫折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挫折(二)改变不合理观念
(三)加强修养,勇于实践(四)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2009.7)17.把失恋的挫折感转化为发奋学习的动力,这种心理防御方法称为() A.升华B.转移C.文饰D.压抑
(2008.7)17.“考试不及格,则说考题太难超出要求。
”这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A,反向B.否认C,文饰D.压抑
(2008.7)18.对挫折的积极应对反应是()A.幻想B.升华C.投射D.退行(2007.4)16.把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上,或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归结为他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
A.反向
B.投射
C.转移
D.退行
(2006.7)18.突然遭遇亲人亡故的个体,初期的反应可能是“这不是真的”。
这是哪种自我防御方式的表现?()A.否认B.幻想C.升华D.投射(2006.4)7.身体残疾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事业的成功赢得别人的尊重,这种人运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A.反向B,转移C.补偿D.文饰
(2008.4,2007.7,2006.7名词)挫折
(2007.4 论述)33.试述心理挫折的应对策略。
(10分)
第四节心理健康与焦虑
一、焦虑的概念
正常焦虑与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二、焦虑的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
(一)广泛性焦虑障碍
(二)恐慌障碍
(三)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社会恐惧症、特殊恐惧症
(四)强迫症
(五)创伤后应激症
三、焦虑的应对策略:
(一)认清焦虑状况:身体、思维、心理
(二)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1、不回避;2、正面迎战;3、做记录(三)学会放松自己
(四)运用想像减轻焦虑
(五)进行理性思考
(2009.7名词)焦虑障碍
考点小结 1、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2、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3、压力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4、处理压力的正确应对方法 5、挫折的概念以及挫折后的反应 6、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 7、挫折应对策略 8、焦虑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