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二章

合集下载

高一数学必修一必修二各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必修二各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集合的表示:(1)常用数集及其记法(2)列举法(3)描述法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5.1.子集、真子集、空集;2.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3.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一)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2.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1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2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3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优点: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以下两点必须同时具备)(1)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2)定义域一致.求函数值域方法 :(先考虑其定义域)(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2)应熟练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3)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换元法、配方法、分离常数法、判别式法、单调性法等.2.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 ∈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2) 画法:描点法;图象变换法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平移变换;对称变换;*伸缩变换.3.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4.映射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记作“f(对应关系):A(原象集)→B(象集)”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1)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2)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3)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5.分段函数(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二)函数的性质1.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1)定义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增区间.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 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定义的变形应用:如果对任意的12,x x D ∈,且21x x ≠有0)()(1212>--x x x f x f 或者2121(()())()0f x f xxx -->,则函数)(x f 在区间D 上是增函数;如果对任意的12,x x D ∈,且21x x ≠有2121()()0f x f x x x -<-或者2121(()())()0f x f xxx --<,则函数)(x f 在区间D 上是减函数. 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2)图象的特点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 (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A) 定义法: ○1 任取x 1,x 2∈D ,且x 1<x 2; ○2作差f(x 1)-f(x 2);○3 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4 定号(即判断差f(x 1)-f(x 2)的正负); ○5 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 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复合函数f [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同增异减” 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 ,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2.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 (1)偶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2)奇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确定f(-x)与f(x)的关系; ○3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 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 或 f(-x)+f(x) = 0,则f(x)是奇函数.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由 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 .3.函数的解析表达式(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凑配法; 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已知复合函数f [g (x )]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这时要注意元的取值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若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f(x) 4.函数最大(小)值(1)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2)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3)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函数y=f(x)在区间[a ,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 ,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 处有最大值f(b); 函数y=f(x)在区间[a ,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 ,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 处有最小值f(b).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一、指数函数(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 x n=,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1,且n ∈N *.◆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n .当n 是奇数时,a a nn=,当n 是偶数时,⎩⎨⎧<≥-==)0()0(||a a a a a a n n2.分数指数幂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1,,,0(*>∈>=n N n m a a a n m n m,)1,,,0(11*>∈>==-n N n m a a aa n m nm nm ◆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1)r s r s a a a +⋅=(0,,)a r s R >∈;(2)()r s r s a a =),,0(R s r a ∈>;(3)()r r ra b ab =(0,)a r R >∈.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指数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函数)1,0(≠>=a a a y x且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在[a ,b]上,)1a 0a (a )x (f x≠>=且值域是)]b (f ),a (f [(a>1)或 )]a (f ),b (f [(0<a<1); (2)若0x ≠,则1)x (f ≠;)x (f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R x ∈;(3)对于指数函数)1a 0a (a )x (f x≠>=且,总有a )1(f =.二、对数函数(一)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N a x=)1,0(≠>a 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 记作:Nx a log =(a — 底数,N — 真数,N a log — 对数式) 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0>a ,且1≠a ;○2 x N N a a x=⇔=log . 两个重要对数:○1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N lg ; ○2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 71828.2=e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N ln .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幂值 真数N ⇔log N(二)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0>a ,且1≠a ,0>M ,0>N ,那么: ○1 M a (log ·=)N M a log +N a log ;○2 =N Malog M a log -N a log ; ○3 na M log n =M a log)(R n ∈. 注意:换底公式abb c c a log log log =(0>a ,且1≠a ;0>c ,且1≠c ;0>b ). 利用换底公式可得下面的结论:(1)b m n b a nam log log =; (2)ab b a log 1log =.(三)对数函数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0(log >=a x y a ,且)1≠a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注意:○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xy 2log 2=,5log 5x y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0a >,且1a ≠.21.幂函数定义:一般地,形如αx y =)(R a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其中α为常数.2.幂函数性质归纳:(1)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当0>α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特别地,当1>α时,幂函数的图象下凸;当10<<α时,幂函数的图象上凸; (3)当0<α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x 从右边趋向原点时,图象在y 轴右方无限地逼近y 轴正半轴,当x 趋于∞+时,图象在x 轴上方无限地逼近x 轴正半轴.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D x x f y ∈=,把使0)(=x f 成立的实数x 叫做函数))((D x x f y ∈=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x f y =的零点就是方程0)(=x f 实数根,亦即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即:方程0)(=x f 有实数根⇔函数)(x f y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函数)(x f y =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1 (代数法)求方程0)(=x f 的实数根; ○2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x f y =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1)△>0,方程02=++c bx ax 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2)△=0,方程02=++c bx ax 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3)△<0,方程02=++c bx ax 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二、函数的应用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认真读题,缜密审题,确切理解题意,明确问题的实际背景,然后进行科学的抽象、概括,将实际问题归纳为相应的数学问题;二是要合理选取参变数,设定变元后,就要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选用恰当的代数式表示问题中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函数、方程、不等式等数学模型;最终求解数学模型使实际问题获解.数学必修2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要补充直棱柱、正棱柱、正棱锥、正棱台、平行六面体的定义)结 构 特 征 性质 图例 棱柱 (1)两底面相互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2)侧棱平行且相等. 圆柱(1)两底面相互平行;(2)侧面的母线平行于圆柱的轴; (3)是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棱锥 (1)底面是多边形,各侧面均是三角形; (2)各侧面有一个公共顶点. 圆锥 (1)底面是圆;(2)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棱台 (1)两底面相互平行;(2)是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圆台 (1)两底面相互平行;(2)是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 球(1)球心到球面上各点的距离相等;(2)是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三视图定义: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 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 轴平行且长度不变;②原来与y 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 轴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表面积相关公式 表面积相关公式棱柱 2S S S =+侧全底 圆柱 222S r r h ππ=+全(r :底面半径,h :高) 棱锥 S S S =+侧全底圆锥 2S r r l ππ=+全(r :底面半径,l :母线长) 棱台S S S S =++侧全上底下底圆台22('')S r r r l r l π=+++全(r :下底半径,r ’:上底半径,l :母线长)(2)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体积公式体积公式 棱柱 V S h =底高圆柱 2V r h π=棱锥 13V S h =底高圆锥 213V r h π=棱台1('')3V S SS Sh =++圆台221('')3V r rr r h π=++(3)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 球=343R π ; S 球面=24Rπ第二章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平面① 平面的概念: 平面是无限伸展的.② 平面的表示: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表示,如平面α(通常写在一个锐角内);也可以用两个相对顶点的字母来表示,如平面BC.③ 点与平面的关系:点A 在平面α内,记作A α∈;点A 不在平面α内,记作A α∉. 点与直线的关系:点A 在直线l 上,记作:A ∈l ; 点A 在直线l 外,记作A ∉l.直线与平面的关系:直线l 在平面α内,记作l ⊂α;直线l 不在平面α内,记作l ⊄α.(2)平面基本性质即三条公理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列表如下:公理1 公理2 公理3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符号语言 ,,A l B l l A B ααα∈∈⎫⇒⊂⎬∈∈⎭,,,,ABC ABC α⇒不共线确定平面,l P P P l αβαβ=⎧∈∈⇒⎨∈⎩推论1: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3)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①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共面直线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②异面直线判定: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③异面直线所成角: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 b ,经过空间任一点O 作直线//,//a a b b'',把,a b ''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或夹角). ,a b ''所成的角的大小与点O 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 通常取在异面直线的一条上;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为(0,90]︒,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则叫两条异面直线垂直,记作a b ⊥. 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步骤可以归纳为四步:选点→平移→定角→计算.④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角相等或互补. (4)空间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三种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a α⊂; a ∩α=A ;a ∥α . (5)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行——没有公共点,记作α∥β.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记作α∩β=b.2、空间中的平行问题(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符号表示为:,,////a b a b a αα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符号表示为:////a a a b b αβαβ⎫⎪⊂⇒⎬⎪=⎭(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用符号表示为:,,////,//a b a b P a b βββααα⊂⊂=⎫⇒⎬⎭. *(2)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线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用符号表示为:α∥β,a ⊂β//a α⇒(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用符号表示为:α∥β,α∩γ=a ,β∩γ=b //a b ⇒3、空间中的垂直问题(1)线线、面面、线面垂直的定义①两条异面直线的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②线面垂直: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③平面和平面垂直:如果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就说这两个平面垂直. (2)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①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这个平面.(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用符号表示为:l ⊥m ,l ⊥n ,m ∩n =B ,m ⊂α,n ⊂α⇒l ⊥α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用符号表示为:a ⊥α,b ⊥α⇒ //a b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用符号表示为:a ⊂α,α⊥β⇒α⊥β.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用符号表示为:αβ⊥,l αβ=,a α⊂,a l ⊥⇒a β⊥.4、空间角问题(1)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①两平行直线所成的角:规定为 0.②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③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O ,分别作与两条异面直线a ,b 平行的直线b a '',,形成两条相交直线,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不大于直角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①平面的平行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0.②平面的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90.③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思路类似于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作,二证,三计算”. (3)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①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②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③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两相交平面如果所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反过来,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④求二面角的方法定义法:在棱上选择有关点,过这个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得到二面角平面角.*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为二面角的平面角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2)直线的斜率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即ta n k α=.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90,0∈α时,0≥k ;当()180,90∈α时,0<k ; 当90=α时,k 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211212x x x x y y k ≠--=③设1122(,),A x y B xy ,(),则线段AB 中点坐标公式为1212(,)22x x y y ++ β aαb2、直线的方程(1)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名称 方程 适用范围 点斜式 y -y 0=k (x -x 0) 不含垂直于x 轴的直线 斜截式 y =kx +b 不含垂直于x 轴的直线 两点式 y -y1y2-y1=x -x1x2-x1 不含直线x =x 1(x 1≠x 2) 和直线y =y 1(y 1≠y 2) 截距式 xa +yb =1 不含垂直于坐标轴和过原点的直线 一般式 Ax +By +C =0(A 2+B 2≠0)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直线都适用 注意:○1各式的适用范围; ○2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 轴的直线:b y =(b 为常数); 平行于y 轴的直线:a x =(a 为常数).(2)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①平行直线系:平行于已知直线0000=++C y B x A (00,B A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方程为:000=++C y B x A (C 为参数) ②垂直直线系:垂直于已知直线0000=++C y B x A (00,B A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方程为:000=+-C y A x B (C 为参数) ③过定点的直线系:(ⅰ)斜率为k 的直线系方程为()00x x k y y -=-,直线过定点()00,y x ;*(ⅱ)过两条直线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λ(λ为参数),其中直线2l 不在直线系中.3、两直线平行与垂直已知111:b x k y l +=,222:b x k y l +=,则212121,//b b k k l l ≠=⇔;12121-=⇔⊥k k l l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4、两条直线的交点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相交,交点坐标即方程组⎩⎨⎧=++=++0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21//l l ⇔; 方程组有无数解⇔1l 与2l 重合5、距离公式:(1)平面上任意两点P 1(x 1,y 1),P 2(x 2,y 2)间的距离为|P 1P 2|=222121()()x x y y -+-. 特别地,当12,P P 所在直线与x 轴平行时,1212||||P P x x =-;当12,P P 所在直线与y 轴平行时,1212||||P P y y =-; (2)平面上任意一点P 0(x 0,y 0)到直线l :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0)的距离为d =|Ax0+By0+C|\r(A2+B2).(3)两条平行直线l 1:Ax +By +C 1=0,l 2:Ax +By +C 2=0(其中A ,B 不同时为0,且C 1≠C 2)间的距离为d =|C1-C2|\r(A2+B2).第三章 圆与方程1、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圆,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圆的半径.2、圆的方程(1)标准方程()()222rb y a x =-+-,圆心()b a ,,半径为r ;(2)一般方程022=++++F Ey Dx y x 当0422>-+F E D 时,方程表示圆,此时圆心为⎪⎭⎫ ⎝⎛--2,2E D ,半径为F E D r 42122-+= 当0422=-+F E D 时,表示一个点; 当0422<-+F E D 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3)求圆方程的方法:一般都采用待定系数法:先设后求.确定一个圆需要三个独立条件,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需要求出a ,b ,r ;若利用一般方程, 需要求出D ,E ,F.另外要注意多利用圆的几何性质:如弦的中垂线必经过原点,以此来确定圆心的位置.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位置关系 几何特征 方程特征 几何法 代数法 相交 有两个公共点 方程组有两个不同实根 d<r △>0 相切 有且只有一公共点 方程组有且只有一实根 d=r △=0 相离 没有公共点 方程组无实根 d>r △<0(利用圆被截得弦的性质(垂径定理):弦长222||d r AB -=(2)过圆外一点的切线:①k 不存在,验证是否成立②k 存在,设点斜式方程,用圆心到该直线距离=半径,求解k ,得到方程【一定两解】;(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圆(x-a)2+(y-b)2=r 2,圆上一点为(x 0,y 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 0-a)(x-a)+(y 0-b)(y-b)= r 2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两圆半径的和(差),与圆心距(d )之间的大小比较来确定.设圆()()221211:r b y a x C =-+-,()()222222:R b y a x C =-+- 当r R d +>时两圆外离,此时有公切线四条; 当r R d +=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外公切线两条,内公切线一条; 当r R d r R +<<-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 当r R d -=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当r R d -<时,两圆内含; 当0=d时,为同心圆.注意:已知两圆相切,两圆心与切点共线,圆的辅助线一般为连圆心与切线或者连圆心与弦中点. 5.空间直角坐标系(1)定义:从空间某一个定点O 引三条互相垂直且有相同单位长度的数轴Ox 、Oy 、Oz ,这样的坐标系叫做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点O 叫做坐标原点,x 轴、y 轴、z 轴叫做坐标轴. 通过每两个坐标轴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分别称为xOy 平面、yOz 平面、zOx 平面.(2)任意点坐标表示:空间一点M 的坐标可以用有序实数组(,,)x y z 来表示,有序实数组(,,)x y z 叫做点M 在此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记作(,,)Mxyz(x 叫做点M 的横坐标,y 叫做点M 的纵坐标,z 叫做点M 的竖坐标)(3)空间两点距离坐标公式:212212212)()()(z z y y x x d -+-+-=。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的目录完整版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的目录完整版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的目录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5的目录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1.2 函数及其表示?1.3 函数的基本性质?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2.2 对数函数?2.3 幂函数?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3.2 直线的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着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 3.2 古典概型?3.3 几何概型?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小结?复习参考题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1.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5 函数y=Asin(ωx+ψ)?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小结?复习参考题后记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用举例实习作业第二章数列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三章不等式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基本不等式:根下ab<=(a+b)/2。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经典练习试题整理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经典练习试题整理

完美格式整理版A. 相交 B .异面 C .平行 D •异面或相交第I 卷(选择题) 请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6.设四棱锥P- ABCD 勺底面不是平行四边形,用平面(如图),使得截面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这样的平面a ( )1.在空间,下列哪些命题是正确的( )•①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③ 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④ 垂直于不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A •仅②不正确 B.仅①、④正确 C .仅①正确 D.四个命题都正确2. 如果直线a 是平面a 的斜线,那么在平面%内( )A不存在与a 平行的直线 B不存在与a 垂直的直线C 与a 垂直的直线只有一条D 与a 平行的直线有无数条A.不存在B .只有1个C •恰有4个D.有无数多个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经典练习题a 去截此四棱锥 3.平面a 内有一四边形 ABCD P 为a 外一点, P 点到四边形ABCD 各边的距离相等,则这个四边形 A 必有外接圆 BD 必是正方形必有内切圆( )C既有内切圆又有外接圆4.已知六棱锥PA ±平面 ABC PA= 2AB ,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 PB 丄ADBC .直线BC//平面PAED 平面PABL 平面PBC直线PD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为45 7.设P 是厶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 到厶ABC 各边的距离也相等,那么△ A 是非等腰的直角三角形 BC 是等边三角形DP 到厶ABC 各顶点的距离相等,而且 PABC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不是A 、B 、C 所述的三角形8.已知正四棱锥S ABCD 的侧棱长与底面边长都相等 点,则AE , SD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E 是SB 的中 A. 13B.-23 C-33D. 23完美格式整理版5•若a , b是异面直线,直线c // a,则c与b的位置关系是(完美格式整理版侧面BB 1C 1C 的中心,贝V AD 与平面BB 1C 1C 所成角的大小是()15.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0为正方形ABCD 中心,则厲0与平 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A.、2B.—2C.1D.二323A . 30°B . 45°C . 60°D . 90° w.w.w.k.s.5.u.c.o.m 12.已知直线I 、m ,平面、,且| , m ,则//是I m 的A .充要条件B .充分不必要条件C .必要不充分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6.在正方体 ABCDAB 1C 1D 1中,若E 是A 1C 1的中点,则直线 CE 垂直于( )A ACBBD C A ,D DA 1D 117.四条不共线的线段顺次首尾连接,可确定平面的个数是()A. 1 B . 3 C . 4D. 1 或 49.正方体 ABC —ABCD 中,E 、F 分别是 AA 与CG 的中点,则直线 与DF所成角的大小是 ()EDA .B 。

高一数学2015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 解析几何初步复习课件

高一数学2015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 解析几何初步复习课件

BS · 数学
必修2
已知点 P(x, y)满足关系式: x2+y2-6x-4y+12 =0,求: y (1)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x (2)x2+y2 的看作是圆(x,y)与原点连线的斜 x 率,(2)x2+y2 可看作是(x,y)与原点距离的平方.
BS · 数学
BS · 数学
必修2
(2)设圆的一般方程为 x2+y2+Dx+Ey+F=0, 1+144+D+12E+F=0, 则49+100+7D+10E+F=0, 81+4-9D+2E+F=0, 解得 D=-2,E=-4,F=-95. ∴所求圆的方程为 x2+y2-2x-4y-95=0.
BS · 数学
必修2
从点 P(3,-2)发出的光线 l,经过直线 l1:x+y -2=0 反射,若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恰好通过点 Q(5,1), 求 l 的方程.
【思路点拨】 求直线 l 的方程,已知点 P 在 l 上,只需 在 l 上再求出一个点即可.
BS · 数学
必修2
【思路点拨】 设点 P(3,-2)关于 l1:x+y-2=0 对称 的点 P1 的坐标为(x,y),则直线 l1 为线段 PP1 的垂直平分线, 可得方程组 y+2 =1, x-3 x+3 y-2 + 2 -2=0, 2 1).
(1)
|3 k-2|
BS · 数学
必修2
(2)设 u= x2+y2,则 u 为圆 C 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如 图(2)所示.连接 OC 并延长交圆于 A、B 两点,圆心 C(3,2) 与原点 O 的距离是 |OC|= 13. ∴|OA |= 13-1,|OB |= 13+1.
2 2 ∴u2 = | OB | = ( 13 + 1) =14+2 13, max 2 2 u2 min=|OA | =( 13-1) =14-2 13.

高一数学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高一数学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高一数学必修2第二单元知识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基本概念减数分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有性生殖器官、卵巢、睾丸、精巢;原始的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初级精(卵)母细胞、次级精(卵)母细胞、精(卵)细胞、精子、极体;联会、四分体;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受精作用(二)知识网络(三)疑难解析减数分裂只有实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内才有实行减数分裂的原始生殖细胞。

具有原始生殖细胞(性原细胞)的器官称为生殖腺,雌性动物是卵巢,雄性动物是睾丸。

减数分裂是一种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却连续分裂2次的分裂方式,分裂的结果是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性原细胞(或体细胞)减少了一半。

对于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染色体的复制时间在性原细胞发育成性母细胞的过程中,即在同源染色体联会之前早就已经复制完成了;二是联会发生在染色体缩短变粗的早期,发生联会的过程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所以教材中的减数分裂图解表示联会的图中一个染色体中未画出2条染色单体;三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目的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实现染色体数目减半,在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时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要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之间还要发生交叉互换,这是三大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四是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着丝点分裂,实现染色单体彼此分开,所以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未变,但DNA分子数减少一半;五是第二次分裂程的次级性母细胞的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但与有丝分裂过程不同的是一般已不存有同源染色体。

关于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重点是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过程的比较。

①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比较: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自始至终存有着同源染色体,而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存有同源染色体。

区分同源染色体的依据在高中生物阶段有两点:一是染色体的大小,同源染色体一般形成和大小相似或相同;二是着丝点位置,着丝点的位置有端着丝点,也有中间着丝点的,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位置应是相同的。

【最新】高一数学必修二各章知识点总结

【最新】高一数学必修二各章知识点总结

【最新】高一数学必修二各章知识点总结高一数学必修二各章知识点总结如下:第一章:函数与二次函数1. 函数的概念及性质: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等。

2. 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顶点、对称轴、单调性、零点、图像的开口方向。

3.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比较与关系:求解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交点等。

4.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方程:画出给定二次函数的图像,根据图像确定二次函数的方程等。

5. 二次函数与根式、指数、对数的应用。

第二章:三角函数1. 角度制与弧度制的转换。

2. 弧度制下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3. 三角函数的简单性质及其关系:同角三角函数的相互关系、倒数三角函数的相互关系等。

4.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

5. 三角函数的应用:三角函数在几何、物理、工程等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指数与对数函数1. 指数的定义、性质及运算规律:指数与乘法、除法、乘方运算规律等。

2. 对数的定义、性质及运算规律:对数与指数的关系、对数运算法则等。

3.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简单性质与图像: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基本性质、图像和性质等。

4.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应用:指数与对数在增长与衰减、微积分、金融等领域的应用。

第四章:数列1. 数列的概念与性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前n 项和等。

2. 数列的运算:数列的加减乘除等。

3. 等差数列与等差中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奇数项和、以及奇数和与偶数和等。

4. 等比数列与等比中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无穷等比级数等。

5. 等差数列与等差中项的应用:等差数列在等价代换、简化形式、利润计算等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排列与组合1. 排列与组合的基本概念:排列、组合的定义与计算方法等。

2. 排列与组合的计算:排列与组合的计算公式、乘法原理、加法原理等。

3. 排列与组合的应用:排列与组合在概率、几何、数学问题解法等领域的应用。

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每学完一个单元,要建立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将本章的主要思路、推理方法及运用技巧等转变成自己的实际技能,也要善于归纳总结知识间的联系。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B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B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1.1.4 投影与直观图
1.1.6 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
实习作业
1.2.2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1.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2.2.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2.2.4 点到直线的距离
2.3.2 圆的一般方程
2.3.4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4.2 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B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阅读与欣赏
笛卡儿
后记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B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1 空间几何体
1.1.1
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B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1.2 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 构特征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B版)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49页 0087页 0170页 0188页 0223页 0367页 0389页 0460页 0509页 0545页 0562页 0602页 0626页 0684页 0686页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1.2 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

数学书高一必修二2020电子书

数学书高一必修二2020电子书

数学书高一必修二2020电子书本章将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和直观图,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空间图形,通过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把握,培养和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三视图和直观图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从度量的角度加深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认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下列目标:1.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3.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4.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5.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阅读与思考画法几何与蒙日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探究与发现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体的体积实习作业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阅读与思考欧几里得《原本》与公理化方法小结复习参考题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探究与发现魔术师的地毯3.2直线的方程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阅读与思考笛卡儿与解析几何小结复习参考题第四章圆与方程4.1圆的方程阅读与思考坐标法与机器证明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空间直角坐标系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圆小结复习参考题。

高一数学 人教A版必修2 第二章 2.2.1、2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课件

高一数学 人教A版必修2 第二章  2.2.1、2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课件

(1)直线EG∥平面BDD1B1;
证明 如图,连接SB.
∵点E,G分别是BC,SC的中点,
∴EG∥SB.
又∵SB⊂平面BDD1B1,EG⊄平面BDD1B1,
∴EG∥平面BDD1B1.
证明
(2)平面EFG∥平面BDD1B1. 证明 连接SD. ∵点F,G分别是DC,SC的中点, ∴FG∥SD. 又∵SD⊂平面BDD1B1,FG⊄平面BDD1B1, ∴FG∥平面BDD1B1. 又EG∥平面BDD1B1, 且EG⊂平面EFG,FG⊂平面EFG,EG∩FG=G, ∴平面EFG∥平面BDD1B1.
证明
反思与感悟 解决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的综合问题的策略 (1)立体几何中常见的平行关系是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这三 种平行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2) 线线平行 ―判――定―→ 线面平行 ―判――定―→ 面面平行
所以平行关系的综合问题的解决必须灵活运用三种平行关系的判定定理.
第二章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 定及其性质
2.2.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学习目标
1.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能初步利用定理解决问题.
问题导学
知识点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思考1 三角板的两条边所在直线分别与平面α平行,这个三角板所在平 面与平面α平行吗? 答案 平行.
证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命题角度2 以柱体为背景证明线面平行 例3 在三棱柱ABC-A1B1C1中,D,E分别是棱BC,CC1的中点,在线 段AB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直线DE∥平面A1MC?请证明你的结论.
解答
引申探究 将本例改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若M为AB的中点, 求证:BC1∥平面A1CM. 证明 如图,连接AC1交A1C于点F, 则F为AC1的中点. 又因为M是AB的中点,连接MF, 所以BC1∥MF. 因为MF⊂平面A1CM,BC1⊄平面A1CM, 所以BC1∥平面A1CM.

余弦定理-高一数学课件(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二册)

余弦定理-高一数学课件(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二册)

导入课题 新知探究 典例剖析 课堂小结
一、余弦定理
3,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的关系:
在△中,由余弦定理得 = + − ,若角 = °,
则 = ,于是 = + − · · = + ,
这说明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探究一
思考:
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很丰富,本节继续研究,如已知两边及其夹角,
怎么求出此角的对边呢?已知三边,又怎么求出它的三角呢?
导入课题 新知探究 典例剖析 课堂小结
探究一
我们利用向量来研究:
如图,在△中,设 =a, =b, =c,根据向量的数量积,
可得 =•=(-)•(-)=2−2 • + 2
地,求边长时,使用余弦定理,求角时,使用余弦定理的变形;
(2)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在结构上有所不同,因此在应用它们解三角形时
要根据条件灵活选择;
(3)应用变形,可以由三角形的三边计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4)余弦定理及变形把用“边、角、边”和“边、边、边”判定三角形
全等的方法从数量化的角度进行了刻画,使其变成了可以计算的公式.
3
2
所以 = 2 + 2 − 2 ≥ 2
即bc ≤ 2 .
故 =


2

2
2
·
3
2
=
− 2 ,
3 3
.
4
导入课题 新知探究 典例剖析 课堂小结
教材P116练习
1, 3.
2,120.
3,3.696.
导入课题 新知探究 典例剖析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一、余弦定理
6,面积公式的推广:

高一数学单元测试卷(必修2第2章

高一数学单元测试卷(必修2第2章

高一数学单元测试卷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如果一条直线l 与平面α的一条垂线垂直,那么直线l 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是 ( ) A 、l ⊂α B 、l ⊥α C 、l ∥α D 、l ⊂α或l ∥α2、P 为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B PC =,P 在平面ABC 上的射影必在ABC ∆的( ) A. BC 边的垂直平分线上 B. BC 边的高线上 C. BC 边的中线上 D. BAC ∠的角平分线上3、已知a ,b ,c 是直线,α,β是平面,下列条件中,能得出直线a ⊥平面α的是( ) A 、a ⊥c,a ⊥b ,其中b ⊂α,c ⊂α B 、a ⊥b,b ∥α C 、α⊥β,a ∥β D 、a ∥b,b ⊥α4、若M ={异面直线所成角},N ={斜线与平面所成角},P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则有( ) A 、M N P ⊂⊂ B 、N M P ⊂⊂ C 、P M N ⊂⊂ D 、N P M ⊂⊂5、已知a 和b 是两条异面直线,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过不在a 、b 上的任意一点,可作一个平面与a 、b 都平行 B 、过不在a 、b 上的任意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a 、b 都相交 C 、过不在a 、b 上的任意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a 、b 都平行 D 、过a 可以并且只可以作一个平面与b 平行6、直角△ABC 的斜边BC 在平面α内,顶点A 在平面α外,则△ABC 的两条直角边在平面α内的射影与斜边BC 组成的图形只能是 ( ) A 、一条线段 B 、一个锐角三角形C 、一个钝角三角形D 、一条线段或一个钝角三角形 7、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与AD 1垂直的平面是( ) A 、平面DD 1C 1CB 、平面A 1DB 1C 、平面A 1B 1C 1D 1 D 、平面A 1DB8、如图,已知AB ⊥平面BCD ,BD CD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面ABC ⊥面BCD B、面ABD ⊥面BCD C、面ACD ⊥面ABC D、面ACD ⊥面ABD9、正三棱锥的高是3,侧棱长为7,那么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是( ) A.60°B.30°C.45°D.75°①////m m αββα⎫⇒⎬⊂⎭ ②//////m n n m ββ⎫⇒⎬⎭③ ,m m n n αβ⊂⎫⇒⎬⊂⎭异面④ //m m αββα⊥⎫⇒⊥⎬⎭A 、0个B 、1个C 、2个D 、3个 11、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 中,M 、N 分别是DA 、BC 上的点, 且AM :MD=BN :NC=1:2.又AB=3,CD=6,MN 与AB 、CD 所成的角分别为βα,,则βα,之间的大小关系为 ( ) A .βα> B.βα< C.βα= D.不确定ABCDMNA 1安庆一中高一数学单元测试卷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二、 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2、若b a ,是异面直线,直线c ∥a ,则c 与b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13、正四面体A—BCD 中,M 是棱AB 的中点,则CM 与底面BCD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________. 14、若∠AOB 在平面α内,OC 是α的斜线,∠AOC =∠BOC =60°,OC 与α成45°角,则∠AOB=________.15、对于平面M 与平面N, 有下列条件:①M 、N 都垂直于平面Q ;②M 、N 都平行于平面Q ;③ M 内不共线的三点到N 的距离相等;④l ,m 分别是平面N,M 内的两条直线,且l // M ,m // N ;⑤ l ,m 是异面直线,且l // M ,m // M ,l // N ,m // N 。

高一数学必修2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数学必修2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数学必修2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二章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若直线a和b没有公共点,则a与b的位置关系是( ) A.相交B.平行 C.异面D.平行或异面2.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既与AB共面也与CC1共面的棱的条数为( )A.3 B.4 C.5 D.63.已知平面α和直线l,则α内至少有一条直线与l( ) A.平行B.相交C.垂直D.异面4.长方体ABCD-A1B1C1D1中,异面直线AB,A1D1所成的角等于( ) A.30°B.45°C.60°D.90°5.对两条不相交的空间直线a与b,必存在平面α,使得( ) A.a?α,b?α B.a?α,b∥α⊥α,b⊥α D.a?α,b⊥α6.下面四个命题:①若直线a,b异面,b,c异面,则a,c异面;②若直线a,b相交,b,c相交,则a,c相交;③若a∥b,则a,b与c所成的角相等;④若a⊥b,b⊥c,则a∥c.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A.4 B.3 C.2 D.17.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线段A1B1,B1C1上的不与端点重合的动点,如果A1E=B1F,有下面四个结论:①EF⊥AA1;②EF∥AC;③EF与AC异面;④EF∥平面ABCD.其中一定正确的有(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B.8.设a,b为两条不重合的直线,α,β为两个不重合的平面,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A.若a,b与α所成的角相等,则a∥b B.若a∥α,b∥β,α∥β,则a∥bC.若a?α,b?β,a∥b,则α∥βD.若a⊥α,b⊥β,α⊥β,则a⊥b9.已知平面α⊥平面β,α∩β=l,点A∈α,A?l,直线AB∥l,直线AC⊥l,直线m∥α,n∥β,则下列四种位置关系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AB∥m B.AC⊥m C.AB∥βD.AC⊥β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13.下列图形可用符号表示为________.14.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二面角C1-AB-C的平面角等于________.15.设平面α∥平面β,A,C∈α,B,D∈β,直线AB与CD交于点S,且点S位于平面α,β之间,AS=8,BS=6,CS=12,则SD=________.16.将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BD折成直二面角A-BD-C,有如下四个结论:①AC⊥BD;②△ACD是等边三角形;③AB与平面BCD成60°的角;④AB与CD所成的角是60°.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个大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10分)如下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BC与△A1B1C1都为正三角形且AA1⊥面ABC,F、F1分别是AC,A1C1的中点.求证:(1)平面AB1F1∥平面C1BF;(2)平面AB1F1⊥平面ACC1A1.18.(12分)如图所示,边长为2的等边△PCD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BC=22,M为BC的中点.(1)证明:AM⊥PM;(2)求二面角P-AM-D的大小.详解答案1[答案] D2[答案] C[解析] AB与CC1为异面直线,故棱中不存在同时与两者平行的直线,因此只有两类:第一类与AB平行与CC1相交的有:CD、C1D1与CC1平行且与AB相交的有:BB1、AA1,第二类与两者都相交的只有BC,故共有5条.3[答案] C[解析] 1°直线l与平面α斜交时,在平面α内不存在与l平行的直线,∴A错;2°l?α时,在α内不存在直线与l异面,∴D错;3°l∥α时,在α内不存在直线与l相交.无论哪种情形在平面α内都有无数条直线与l垂直.4[答案] D[解析] 由于AD∥A1D1,则∠BAD是异面直线AB,A1D1所成的角,很明显∠BAD=90°.5[答案] B[解析] 对于选项A,当a与b是异面直线时,A错误;对于选项B,若a,b不相交,则a与b平行或异面,都存在α,使a?α,b ∥α,B正确;对于选项C,a⊥α,b⊥α,一定有a∥b,C错误;对于选项D,a?α,b⊥α,一定有a⊥b,D错误.6[答案] D[解析] 异面、相交关系在空间中不能传递,故①②错;根据等角定理,可知③正确;对于④,在平面内,a∥c,而在空间中,a与c可以平行,可以相交,也可以异面,故④错误.7[答案] D[解析]如图所示.由于AA1⊥平面A1B1C1D1,EF?平面A1B1C1D1,则EF⊥AA1,所以①正确;当E,F分别是线段A1B1,B1C1的中点时,EF∥A1C1,又AC∥A1C1,则EF∥AC,所以③不正确;当E,F分别不是线段A1B1,B1C1的中点时,EF与AC异面,所以②不正确;由于平面A1B1C1D1∥平面ABCD,EF?平面A1B1C1D1,所以EF ∥平面ABCD,所以④正确.8[答案] D[解析] 选项A中,a,b还可能相交或异面,所以A是假命题;选项B中,a,b还可能相交或异面,所以B是假命题;选项C 中,α,β还可能相交,所以C是假命题;选项D中,由于a⊥α,α⊥β,则a∥β或a?β,则β内存在直线l∥a,又b⊥β,则b⊥l,所以a⊥b.9[答案] C[解析] 如图所示:AB∥l∥m;AC⊥l,m∥l?AC⊥m;AB∥l?AB∥β.13[答案] α∩β=AB14[答案] 45°[解析] 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由于BC⊥AB,BC1⊥AB,则∠C1BC是二面角C1-AB-C的平面角.又△BCC1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C1BC=45°.15[答案] 9[解析] 如下图所示,连接AC,BD,则直线AB,CD确定一个平面ACBD.∵α∥β,∴AC∥BD,则ASSB=CSSD,∴86=12SD,解得SD=9.16[答案] ①②④[解析] 如图所示,①取BD中点,E连接AE,CE,则BD⊥AE,BD⊥CE,而AE∩CE=E,∴BD⊥平面AEC,AC?平面AEC,故AC⊥BD,故①正确.②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AE=CE=2 2 a.由①知∠AEC=90°是直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且∠AEC=90°,∴AC=a,∴△ACD是等边三角形,故②正确.③由题意及①知,AE⊥平面BCD,故∠ABE是AB与平面BCD 所成的角,而∠ABE=45°,所以③不正确.④分别取BC,AC的中点为M,N,连接ME,NE,MN.则MN ∥AB ,且MN =12AB =12a ,ME ∥CD ,且ME =12CD =12a ,∴∠EMN 是异面直线AB ,CD 所成的角.在Rt △AEC 中,AE =CE =22a ,AC =a ,∴NE =12AC =12a .∴△MEN 是正三角形,∴∠EMN =60°,故④正确.17[证明] (1)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 ∵F 、F 1分别是AC 、A 1C 1的中点, ∴B 1F 1∥BF ,AF 1∥C 1F .又∵B 1F 1∩AF 1=F 1,C 1F ∩BF =F , ∴平面AB 1F 1∥平面C 1BF .(2)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平面A 1B 1C 1,∴B 1F 1⊥AA 1. 又B 1F 1⊥A 1C 1,A 1C 1∩AA 1=A 1,∴B 1F 1⊥平面ACC 1A 1,而B 1F 1?平面AB 1F 1, ∴平面AB 1F 1⊥平面ACC 1A 1.18[解析] (1)证明:如图所示,取CD 的中点E ,连接PE ,EM ,EA ,∵△PCD 为正三角形,∴PE ⊥CD ,PE =PD sin ∠PDE =2sin60°= 3. ∵平面PCD ⊥平面ABCD ,∴PE ⊥平面ABCD ,而AM ?平面ABCD ,∴PE ⊥AM . ∵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E ,△ECM ,△ABM 均为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可求得EM =3,AM =6,AE =3,∴EM2+AM2=AE2.∴AM⊥EM.又PE∩EM=E,∴AM⊥平面PEM,∴AM⊥PM.(2)解:由(1)可知EM⊥AM,PM⊥AM,∴∠PME是二面角P-AM-D的平面角.∴tan∠PME=PEEM=33=1,∴∠PME=45°.∴二面角P-AM-D的大小为45°.1111。

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2人教版精品课件第2章 2.1 2.1.1《平面》

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2人教版精品课件第2章 2.1 2.1.1《平面》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2.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C ) A.因为直线向两方无限延伸,所以直线不可能在平面内 B.如果线段的中点在平面内,那么线段在平面内 C.如果线段上有一个点不在平面内,那么线段不在平面内 D.当平面经过直线时,直线上可以有不在平面内的点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两个平面相交有两条交线 B.两个平面可以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C.如果一个点在两个平面内,那么这个点在两个平面的交 线上 D.两个平面一定有公共点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例 4:如图 5,在正方体 ABCD-A′B′C′D′中,E、F 分别是 AA′、AB 上一点,且 EF∥CD′,求证:平面 EFCD′、 平面 AC 与平面 AD′两两相交的交线 ED′、FC、AD 交于一点.
图5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错因剖析:遇到此类证明多线共点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 的突破口.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正确地用图形和符号表示点、直线、平面以 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点看成是元素,线、面看成是点的集合, 所以点与线、面的关系用“∈、∉”表示,线与线、线与面及面 与面的关系用“⊂、⊄”表示.
1-1.试用集合符号表示下列各语句,并画出图形: (1)点 A 在平面α内,但不在平面β内; (2)直线 l 经过平面α外一点 P,且与平面α相交于点 M; (3)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于直线 l,且 l 经过点 P.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高中数学课件
(金戈铁骑 整理制作)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 平面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2课件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C ) A.画一个平面,使它的长为 14 cm,宽为 5 cm B.一个平面的面积可以是 16 m2 C.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平面分成两部分,一个平面把 空间分成两部分 D.10 个平面重叠起来,要比 2 个平面重叠起来厚

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2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知识点1、平面的特征:平的,无厚度,可以无限延展.2、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1、若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l l l αααA∈B∈A∈B∈⇒⊂《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C C ααααA B ⇒A∈B∈∈三点不共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公理3、若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l l αβαβP∈⇒=P∈且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 b b c a c ⇒3、等角定理:空间中若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推论:若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相等.4、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数学符号表示:,,////a b a b a αα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数学符号表示://,,//a a b a b αβαβ⊂=⇒5、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1)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数学符号表示:,,,//,////a b a b a b ββαααβ⊂⊂=P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符号表示:,//a a αβαβ⊥⊥⇒(3):(4)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符号表示://,////αγβγαβ⇒ 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1)若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直线均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a a αβαβ⊂⇒(2)若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a b a b αβαγβγ==⇒【 6、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1)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数学符号表示:,,,,m n m n l m l n l ααα⊂⊂=A ⊥⊥⇒⊥(2)若两条平行直线中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a b a b αα⊥⇒⊥(3)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一个,那么该直线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a a αβαβ⊥⇒⊥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a b a b αα⊥⊥⇒7、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a a βααβ⊥⊂⇒⊥8、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数学符号表示:,,,b a a b a αβαβαβ⊥=⊂⊥⇒⊥,。

高中数学必修二目录

高中数学必修二目录

高中数学必修二目录高中数学必修二的目录如下:
第一章:不等式
1.1 一次不等式
知识点1: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知识点2:一次不等式的性质
知识点3: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1.2 二次不等式
知识点1: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知识点2:二次不等式的性质
知识点3: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第二章:函数概念与初等函数
2.1 函数的概念
知识点1: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知识点2:函数的表示方法
2.2 幂函数
知识点1: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知识点2:常用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3 指数函数
知识点1:指数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知识点2:常用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4 对数函数
知识点1:对数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知识点2:常用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第三章:三角函数
3.1 弧度制与角度制
知识点1: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
知识点2:弧度的性质与应用
3.2 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
知识点1: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定义
知识点2: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3.3 正切函数与余切函数
知识点1:正切函数与余切函数的定义
知识点2:正切函数与余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第四章:平面向量
4.1 平面向量的表示与运算
知识点1:平面向量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知识点2:平面向量的运算法则
4.2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知识点1: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与性质知识点2: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应用
4.3 平面向量的叉积
知识点1:平面向量的叉积的定义与性质
知识点2:平面向量的叉积的应用
以上是高中数学必修二的目录,涵盖了不等式、函数概念与初等函数、三角函数以及平面向量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证明: 两两相交且不过同一点的三条直线必 在同一个平面内. 如图, 已知直线 a∩b=A, b∩c=B, c∩a=C. 求证 a, b, c 共面. b a a 证明: ∵ a∩b = A, A ⇒ a、b 确定平面, 设为 a, B 则 a a , b a , 又 c∩a = C, c∩b = B, 得 Ca, Bb, 于是得 Ca, Ba, 即得 ca, ∴ a、b、c 共面于 a.
D
E
C
8. 已知 a, b, g 是三个平面, 且 a∩b = a, a∩g = b, b∩g = c, 且a∩b = O. 求证 a, b, c 三线共 点.
证明: ∵a∩b = O, 得 Oa, Ob, a∩b = a, ab, a∩g = b, bg,
c
a
b a
b
g
Ob, Og, 即O为 b 与 g 的公共点, 而 b∩g = c, ∴交线 c 必过 O 点, 则 a, b, c 三线共点O.
g
a
b
a
b
2. 如图, 一块正方体形木料的上底面上有一点 E, 经过点 E 在上底面上画一条直线与 CE 垂直, 怎样画? 画法: ① 连结C1E, D1 M C1 E ② 在平面A1C1内, · A1 N B1 过点 E 作 MN⊥C1E. 则 MN就是所要求作的直线. D C 其理由: A B ∵ CC1⊥平面A1C1, MN平面A1C1, ∴ MN⊥CC1. 所作 MN⊥C1E, 则 MN⊥平面C1EC, 得 MN⊥CE.
A D F E B
B组 1. 如图, 边长为 2 的正方形 ABCD 中, (1) 点 E 是 AB 的中点, 点 F 是 BC 的中点, 将 △AED, △DCF 分别沿 DE, DF 折起, 使 A, C 两点 重合于点 A, 求证: AD⊥EF. (2) 当 BE=BF= 1 BC 时, 求三棱锥 AEFD 的体积. 4 D A (2) 解: ∵BC=2, 则 BE = BF = 1 BC = 1 , E 4 2 得 AE = CF = AE = AF = 3 , B F C 2 2 2 2 A D EF = BE BF = , 2 E H F △AEF的高AH = A E 2 ( EF )2 2 B
本章内容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二章 小结
知识要点
复习参考题
自我检测题
1. 三个公理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 内, 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公理2: 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 有且只 有一个平面. 三推论: ①两相交直线确定平面; ②两平行 直线确定平面; ③直线外的点与直线确定平面. 公理 3: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 一个公共点, 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 该点的公共直线.
E1 A1 D1 F1 D F B B1 C1
E A
C
6. 如图, 长方体的三个面的对角线长分别是 a, b, c, 求长方体对角线 AC 的长. D C 解: 设长方体中同一顶点 B A 处的三条棱长为 x, y, z, b a D C y x c 则 a2=x2y2, z b2=y2z2, A B c2=z2x2, 而 AC2=AC2CC2 =AB2BC2CC2 = x2y2z2 2 2 2 a b c = , 2 2 2 2 a b c AC = . 2
返回目录
2. 线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相交 平行
异面
共面
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公理 4: 平行于的范围 (0, 90]. ② 由定义找角: 相交非钝角, 且两边分别平行两异面直线. ③ 垂直 异面垂直, 无垂足.
4.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b a, a a , ⇒ b∥ a . b//a, 由线线平行得线面平行. 5.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l∥ a , ⇒ l∥m. l b, b∩a = m 由线面平行得线线平行.
l a
⇒ l⊥ b .
m
b
⊕两平面垂直, 平行于一平面的直 线垂直于另一平面.
返回目录
复习参考题 A 组 1. 三个平面可将空间分成几部分? 你能画出它 们的直观图吗? 答: 三个平面可将空间分成 4个、或 6个、或 7个、 或 8个部分. 4部分 6部分 7部分 8部分
a b g g a b g
C
c
4. 如图, 正方体的棱长是 a, C, D 分别是两条 棱的中点. (1) 证明四边形 ABCD 是一个梯形; (2) 求四边形 ABCD 的面积. D A
证明: (1) 如图, 连结上底面 对角线AB, ∵C, D是两棱中点, ∴CD//AB, 且CD = 1 AB. 2 而 AB//AB, 且AB=AB, ∴CD//AB, 且CD≠AB, 则ABCD是梯形.
9. 如图, 平面 a、b、g 两两相交, a、b、c 为三 条交线, 且 a//b, 求证 a//b//c. 证明: ∵ a∥b, g∩b = b, a g , a//b.
c
a b
b
g
同理, a∥b, a∩b = c, a//c. a a ,
于是得 b//c, ∴得 a//b//c.
a
10. 如图, a∩b = AB, PC⊥a, PD⊥b, C, D 是垂足, 试判断直线 AB 与 CD 的位置关系? 并证明 你的结论. P 答: AB⊥CD. B 证明: ∵a∩b =AB, C ∴ABa, ABb. a D 而 PC⊥a, PD⊥b, ∴ PC⊥AB, PD⊥AB. 则 AB⊥平面PCD. 而 CD平面PCD, ∴AB⊥CD.
2. 如图,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求证: (1) B1D⊥平面A1C1B; (2) B1D与平面A1C1B的交点H是△A1C1B的重心 (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 D1 C1 证明: (2) 设A1C1∩B1D1=O, O A1 则O, H, B是平面A1BC1与平 B1 H· E 面B1BDD1的公共点, 即B, H, O共线. D C 而O点是A1C1的中点, A B 即BO是△A1C1B的中线. 同理, 设BC1∩B1C=E, A1, H, E共线且是△A1C1B的中线. ∴H是△A1C1B的重心.
7. 如图, 四棱锥 V-ABCD 中, 底面 ABCD 是边 长为 2 的正方形, 其他四个侧面都是侧棱长为 5 的 等腰三角形, 试画出二面角 V-AB-C 的平面角, 并求 它的度数. V
解: 分别取 AB、CD 的中点 E、F, 连结 VE、EF, 则∠VEF就是二面角V-AB-C 的平面角. A 连结VF, 由已知可得VF=VE= ( 5 )2 12 =2, 又 EF=2, ∴∠VEF=60, 即二面角 V-AB-C 的度数是60. F B
12.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l1⊥ a ,
l2⊥a,
l1//l2.
由线面垂直得线线平行.
13. 二面角及它的平面角 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 形叫做二面角. 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 在两个 半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 这两条射 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B
5. 如图, 正方体 ABCD-A1B1C1D1中, AE=A1E1, AF=A1F1, 求证 EF//E1F1, 且 EF=E1F1. 证明: 连结EE1, FF1, 在正方体中, AE∥A1E1, AF∥A1F1, 又知 AE=A1E1, AF=A1F1, ∴ AEE1A1和AFF1A1是□, 则 EE1//AA1, 且EE1=AA1, FF1//AA1, 且FF1=AA1, 得 EE1//FF1, 且EE1=FF1, ∴ 四边形EE1F1F是□, 则 EF//E1F1, 且EF=E1F1.
A
b
B组 1. 如图, 边长为 2 的正方形 ABCD 中, (1) 点 E 是 AB 的中点, 点 F 是 BC 的中点, 将 △AED, △DCF 分别沿 DE, DF 折起, 使 A, C 两点 重合于点 A, 求证: AD⊥EF. (2) 当 BE=BF= 1 BC 时, 求三棱锥 AEFD 的体积. 4 D A (1) 证明: ∵DA⊥AE, DC⊥CF, ∴DA⊥AE, DA⊥AF, E 则 DA⊥平面 AEF, B F C 于是得 DA⊥EF.
A
B C
B
4. 如图, 正方体的棱长是 a, C, D 分别是两条 棱的中点. (1) 证明四边形 ABCD 是一个梯形; (2) 求四边形 ABCD 的面积. D E E A O 解: (2) 在底面正方形中求得 B C
AB = 2 a, 2 A 则 CD = a, 2 O 如图, 在Rt△OOE中可求得 梯形的高 OE= a 2 ( 2a )2 = 3 2 a, 4 4 1 ∴梯形ABCD的面积为 S = ( AB CD) OE 2 = 9 a 2(平方单位). 8
二面角的大小由它的平面角确定.
14. 两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 则这两 个平面垂直. l⊥ a , ⇒ ba. l b ,
b
l
a
15.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两个平面垂直, 则一个平面内垂直 于交线的直线与于另一个平面垂直.
a b, a∩b = m, l a,
l⊥m,
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平面的一条 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 则这条直线垂直斜线.
11.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斜线与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的夹角(锐角). ⊕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90. ⊕平行线或在平面内的直线与平面所成的 角为 0.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斜线和平面内所 有直线所成角中最小的. ⊕两条平行线和同一个平面所成的 角相等.
6. 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a a , b a , a∩b, ⇒ a∥b. 由线面平行得面面平行. a∥ b , b∥ b , 7. 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ab, g a = a, ⇒ a∥ b. g b = b, 由面面平行得线线平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