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专题12第4讲论证分析题Word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

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

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

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

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性之表现。

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即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

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

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深深的遗忘中。

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

希腊模式的要义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字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

那种冷酷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

中国模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

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

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统。

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

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

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Word版含答案.doc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纵览阅读素养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3)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

论据有两种:(1)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2)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

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1.圈重点,抓关键。

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文眼句、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及反复强化的词语等)。

2.梳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

理清文章围绕论点是如何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上述内容,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才不至于出现偏差,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才不至于出现遗漏,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才不至于出现偏移或错位。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证方法及论证特点(精讲课件)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证方法及论证特点(精讲课件)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 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 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 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 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 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 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 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 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 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 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 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 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 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 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 “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 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 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 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 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 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质层面乡 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一些地方 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 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 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之间相互协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 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 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 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结合起来。我 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参 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2 第4讲 论证分析题 含答案

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2 第4讲 论证分析题 含答案

第4讲论证分析题——定位原文信息,厘清层次关系论证类选择题直接体现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生对文本三要素和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

一、命题解读——五大命题角度要知道真题示例◎(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②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①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②“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③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⑤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①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②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③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④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⑤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⑥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⑦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①“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②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③“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及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需要彻底改弦更张?史学研究与记载历史事实的书籍有天然的不解之緣,研究历史必然要研读史籍。

中国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讲求精读系统性的史籍与相关典籍。

越往后代,书籍、文献越加积累,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其部帙之多,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于是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给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然而,各种类书良莠不齐,而且割裂原书籍的内容,再机械地分类编辑,呈碎片化状态,所取史料的形成背景、语境、前因后果基本消失,因而会导致误解。

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

正因如此,古人剖析类书,常常提醒学者:“抄撮类书,非根柢之学。

”到了当代,电子学术资源兴起,这些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二是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料与信息,三是可以检索的学术资料数据库。

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原书一致,仅载体不同,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

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

只有第三类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途径,冲击着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

不过,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第一,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第二,检索所得史料,难分真伪,而且因割裂、碎片化更难考辨真伪;第三,受数据庳涵括内容的限制,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如《四库全书》的编纂暗地里排斥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

在史学研究中,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料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有了学术资料数据库并不能轻松治史了。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4分析概括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4分析概括

考点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2019全国卷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高考帮】文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选项考查的角度,然后回归原文对比分析。

A 项考查角度考查文本的论证结构和中心论点。

对比分析文章第一段提出杜甫能有集大成之容量在于他难得的健全才性(总论),第二、三段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健全才性对杜甫诗歌的体式风格、内容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健全才性造就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选项表述正确。

B 项考查角度考查文本的论证结构。

对比分析文章第二段从两个方面论证杜甫诗歌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一是体式风格,二是诗歌内容。

选项表述正确。

C 项考查角度考查文本的论证方法。

对比分析文章第三段在探讨杜甫面临悲苦的态度时,列举了陶渊明、李白、王维等人的态度是“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屈原是“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而杜甫则是“正视与担荷”。

“消融与逃避”“毁命丧生”与杜甫的“正视与担荷”构成对比。

选项表述正确。

D 项考查角度考查文本的分论点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对比分析由文章第三段“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可知,杜甫的“担荷力量”来自自身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不是汲取前人传统。

选项强加因果。

方法点拨关于“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常见设错方式1.对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概述错误。

选项往往将文本中的分论点概述为中心论点或将文本的中心论点当作分论点来概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分析题+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分析题+课件
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 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2021全国甲,第2题B项)
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 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2021全国甲,第2题D项)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 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2020全国I,第2题C 项〉
方 法
因果论证
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 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 (引证法) 名言、格言警句等各种情况。引用论证属于“道理论证”
归谬法 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 (反证法) 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
易混点——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通过列举典型、确凿的事实来证明观点。 示例: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 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 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一直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 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 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平常人更能 “心系一处”而已。 ·引用论证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示例:行吟泽畔的三闾大夫和漂泊江湖的少陵野老已经凭借其壮丽诗篇在中国 人民心中获得了永生;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已凝聚在“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诗中。到了近代,谭嗣同在狱中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两句诗宣示以身殉国的决心;留学异国的鲁迅用“寄意寒星荃不 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句来表达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当我们诵读这些家喻户晓 的诗歌名篇时,在获得审美愉悦感的同时也接受了道德上的熏陶。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04课新题(含解析)(2021学年)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04课新题(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04课新题(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04课新题(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04课新题(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4课新题一、(广东省深圳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前者通常是自觉的、有目的的。

当我们说一件东西有内在价值时,就是说它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目的,值得重视和追求,而说一个东西具有工具价值时,它的重要性体现于它是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

是内在价值,还是工具价值?不同的思考可导致不同的结论。

比如,同样主张保护自然环境与濒危物种,有些人看重的是自然物种的工具价值。

对于曾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到最后只留存少量样本的天花病毒,他们更倾向于销毁。

虽然天花病毒样本可能包含有某种遗传物质,可以帮助人类征服癌症、艾滋病之类的疾病,但万一实验室发生破坏性事故,导致天花病毒样本失控、蔓延,人类几百年来的努力就会毁于一旦.对他们而言,一个物种的灭绝,最多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少了一种手段而已。

然而,重视自然物种内在价值的人,对于一个物种的灭绝往往会感到更加痛苦或焦虑。

他们认为,天花病毒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物种,本身就具有保存的价值,至少人类没有权利故意销毁一个天然物种。

又如,有人把肉体快乐当作一种内在价值来追求,也有人认为肉体快乐仅仅是幸福的一个条件、一种手段。

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 《分析论证题》课件高中语文精品公开课

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主观题 《分析论证题》课件高中语文精品公开课

第1轮·语文(新高考)
返回导航
专题任务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论述类、实用类)
6.分析论证语言表达的特点 论述文的语言的总体特点是准确、鲜明、严密。在这一总特点之 下,再看具体文本的具体特点,如讲究幽默风趣,或者通俗平实,或者 句式工整、语言典雅,或者设喻生动、妙趣横生等等。
第1轮·语文(新高考)
返回导航
(2020山东卷)
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 地理;
第1轮·语文(新高考)
返回导航
专题任务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论述类、实用类)
因果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自古“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贫困 让人学会努力、学会思考、学会成长。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 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 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 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 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他们因为贫穷,才更知道珍惜,知道只有 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摆脱。因为贫穷,才会在黑暗中长途跋涉,在逆 境中执着前行。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第1轮·语文(新高考)
返回导航
专题任务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论述类、实用类)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 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 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 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第1轮·语文(新高考)
返回导航
专题任务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论述类、实用类)
2.看论据与论据的关系 先看论据特点,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再看它们之间的不同的 关系,如同一论点使用了很多论据,这些论据会有着正反、古今、中 外、递进、点面等关系。 3.看论据与论证方法的关系 这两者有时密不可分,认识了论据特点就知道了论证方法;知道了 论证方法,也就了解了所用的论据。

论证相关分析(讲)-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论证相关分析(讲)-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答案 “立足未来”说法错误,文中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 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可见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因此,该选项错 误。 [提醒] 在选项中抓住关键,找到原文比对点,依据文本内容,细心揣摩选项所在 区间的每一处的角度及所蕴含的观点态度。
二、抓要素,知流程,快答题 抓住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这是解决论证分析题的关键环节。具
边练边悟3 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 [选项] 文段运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然 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 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 [原文] 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 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 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 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 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 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 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 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 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 宽度。
6.揣摩论证立场 论证立场是指作者认识和处理文本中所论述的问题时所处的地 位和所抱的态度,也就是站在谁的位置上论述的问题并持有的观点,是站在个 人、社会角度,还是站在国家、民族角度;是站在过去的角度、现在的角度, 还是未来的角度。
边练边悟6 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 [选项] (2017·全国卷Ⅰ,T2-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 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原文]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 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 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 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 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论证分析题——定位原文信息,厘清层次关系论证类选择题直接体现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生对文本三要素和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

一、命题解读——五大命题角度要知道真题示例◎(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②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①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②“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③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⑤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①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②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③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④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⑤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⑥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⑦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①“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②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③“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④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⑤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⑥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⑦“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

⑧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

⑨“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信息提炼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代诸子之学的兴起及范畴。

第①句—诸子之学的兴起第②句—诸子之学狭义和广义范畴第2段为第二部分:阐述“新子学”的内在品格及理解的两方面。

第3段为第三部分:从“接着讲”理解“新子学”的思想创造性第①句:过渡句,引出“接着讲”⇩第②句:从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延续诸子思想创造的传统—对应A项⇩第③④句: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论证“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对应C项⇩第⑤⑥⑦句: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新子学”获得新的内涵和形态第4段为第四部分:论证“照着讲”和“接着讲”之间的关系。

第①句:领起句⇩第②③④句:论证“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第⑤⑥句:论证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第⑦⑧句: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对应D 项⇩第⑨句:总结句提示:通过梳理第1~4段的层次关系和内容,有助于四个选项的判定。

[解题示范](2018·广东佛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即理,即道,即法则,即常性。

人文,即人之理,人之道,即做人的法则,即人之常性。

人文科学即人的科学,即人心人性的科学,即关于人的法则与人之精神的科学,简单地讲,就是研究做人之道、做人之理的科学。

这些人之道、人之理,都显示着人心人性的本质,都透露着一种人的精神,故称之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育、充实、大化,无疑要靠道德教化,要靠人心人性的涵养培育,特别是礼乐文化及整个教育的发展。

但人文科学能否担当得起培养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重任,是需要深思的。

现在人文科学门类很多。

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人口学、文学以及艺术等,无不属于人文科学。

经济学原属历史哲学的一部分,自然也应属于人文科学。

可以说人文科学几乎等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

这些所谓的人文科学,虽然门类很多,但由于受浅薄的知识论哲学的影响,已经很少阐明人性的本质,很少具有人的精神了。

例如,伦理学已不把人伦看成是天理,看成是人性的自然法则,而把整个伦理道德从属于经济活动与社会集团的利益。

心理学已经没有“理”,而把人看作生物有机体,把心看作一块血肉,在进行刺激反应的观察实验。

历史学撇开人性、人的精神,大谈经济活动作为整个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

人口学变成出生率、死亡率一类的统计,更是缺少人性,缺少人的精神。

凡此种种,我们从这些所谓的人文科学中,哪里还看得到人性的存在呢?哪里还感觉到人的精神存在呢?不研究人心人性,不研究人的本质,只是在“物”的层面上游说,算不得科学!因为它舍去了根本。

因此,发展人文科学,必须以人心人性为基础,必须以人的灵明之心与永恒的道德本性为基础。

这个心,是仁心、义心、理心。

这个性,不是食色之性,不是情欲性欲之性,而是仁义礼智之性,是符合天道法则的“天命之谓性”,是继善成仁的性,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追求美好事物与品德的本性。

我们只有把人心人性看作是美好的、永恒不变的,又把人的具体存在看作是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浩然同流,日日以新,共同迈向更加完美的生命境界,才能看到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精神之美,才能用人文科学以满心的赞叹展现雄浑、波澜壮阔的生命气象,谱写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新的生命圣歌。

(摘自司马云杰《论文化复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人文”一词源远流长,古老的《易经》已经提出这个词并对其内涵作了具体阐释。

B.人文科学门类繁多,囊括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经济学也属人文科学的范畴。

C.当前人文科学研究之所以把研究对象全“物”化了,是因为受浅薄的知识论的影响。

D.伦理学研究,不仅要看到伦理道德的社会属性,更要把人伦看成是人性的自然法则。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段先对人文等关键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这为后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B.第二段末用反问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现在人文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的不满。

C.人性之“性”是“天命”,联系后文,“天命”是人先天就有的追求美好的本性。

D.末段的总结指出,只要研究人心人性,我们就能看到人性、生命、精神之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人文、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三者概念有别,但彼此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B.因为只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历史学忽略了对人性人心的研究。

C.对人的灵明之心与永恒的道德本性的深入研究,是人文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

D.如果能谱写出人类新的生命圣歌,人文科学就担起了培养人文精神的重任。

随堂巩固1.A项,依据原文内容,“人文”一词在《易经》有提及,但《易经》中并没有对“人文”一词的内涵作具体阐释,文中对其作阐释的是作者,非《易经》。

B项,依据原文内容,“可以说人文科学几乎等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即哲学社会科学还有不是人文科学里的内容,人文科学不能囊括哲学社会科学。

C项,依据原文内容,“已经很少阐明人性的本质,很少具有人的精神了”,选项表述为“全物化”,过于绝对。

2.遗漏了还要“把人的具体存在看作是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浩然同流,日日以新,共同迈向更加完美的生命境界”里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的具体存在”,即要研究人心人性和人的具体存在才能“看到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精神之美”。

3.“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并非历史学忽略对人性人心研究的原因。

依据文章内容,历史学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是应该的。

撇开人性、人的精神去进行研究是受浅薄的知识论哲学的影响。

[专项对点练(25)见P341]第5讲逻辑推断题——依据文本内容,合情合理推断该题的四个选项通常情况下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

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

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

考生在做此类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过头推断。

一、命题解读——三大命题角度要知晓(一)若有复句关系——比对原文,析关系是否成立选项用复句表述文本的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1.假设复句选项用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

训练1.(2017·全国卷Ⅱ T3—A)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2.条件复句选项用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的角度分析。

①“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

②“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它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

③“无论……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训练2.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3.目的复句选项用目的复句(分句中间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的词语: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表述文本内容。

训练3.(2017·全国卷ⅢT3—C)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二)若有结论表述——比对原文,析“条件”“原因”和“结论”关系是否成立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

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把握选项中的“条件”“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

训练4.(2017·全国卷ⅢT3—D)请把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该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