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讲 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合集下载

科技发展的机制规律和趋势

科技发展的机制规律和趋势
10
(二) 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1、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矛盾 (1)概念
技术目的:是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愿望。它是社会需要在技术条件成熟时的具体化。 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机器人技术)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相互作用
第一,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现实力量,也是决定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发展的现实条件。 第二,技术目的提出和确立,推动和促进创造新的技术手段。 技术发展:技术目的——技术手段——新的技术目的,
2、科学技术体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推动力
科技发展
前导 推动
社会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17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机制
3、内因与外因力的耦合 (1)内在论与外在论(探求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内在主义:从科学技术系统内部探求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因; 外在主义:从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战争等) (2)内外耦合:科学技术的生长点 第一,科学技术内部要素的耦合
理论内部不能出现“冲突”,自圆其说)。
(2)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包含着与自然不相符合的因素.
不证自明的公理和假设经常包含着与自然的不吻合。欧几里德几何学“过直线外一点做一该直线的平行线,只能
做一条”。
(3)每一科学理论都有一个逻辑展开的过程。
牛顿力学的逻辑展开与麦可斯韦电动力学
6
(一)科学发展的机制
SCI 417177 111367 93746 68226 95256 65648
科技论文数(篇) EI 75592
ISTP
三系统收录的科技论 占收录科技论文总数
文总数(篇)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指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的方式和动力源泉。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各个领域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和动力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1. 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早期模式,也是最简单的模式之一。

它的基本思想是科学研究的成果直接转化为技术应用,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这种模式在工业革命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蒸汽机、电力等技术的发展。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线性模式逐渐暴露出无法解决复杂问题的局限性。

2. 推进模式推进模式是在线性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改进和延伸。

它强调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通过技术应用的实践来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这种模式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的需求,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医药领域中,推进模式的应用可以促进新药的研发和推广。

3. 交互模式交互模式是在推进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模式。

它强调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渗透,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相互促进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种模式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的互动和协同,能够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交互模式的应用可以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1. 经济动力经济动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例如,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2. 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紧密关注社会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断寻找解决方案。

3. 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创新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突破和进步,为社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科技创造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技创造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技创造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作者:孙景芬于淼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5年第09期科技创造力是指科技人才在科学技术领域发现新规律、创造新事物的本领和能力。

科技创造力发展的动力机制既包括组织机构、制度、政策、文化构成的外在动力系统,又包括科技人才的动机、需要、兴趣等内在动力系统,是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内在动力因素包括创造动机、需要、好奇心、兴趣、理想与信念等因素。

第一,创造动机是产生创造行为的内在动力创造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护其创造的心理状态,它决定人对创造行为的基本态度,是直接地激励人按照一定的目标去创造的内在主观原因。

美国学者托兰斯(Torrance,1958)提出的创造力结构模式中,强调创造动机的作州。

他提出创造活动中的两种动机,一种是外在因素影响的动机,另一种是内在因素影响的动机。

他强调内在动机的作用,认为创造的内在动机是创造能力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动力。

他提出好奇心、求知欲、发现能力、问题敏感性等特征都属于创造动机的特征,这些都属于创造的内在动机。

科学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做出了不朽的发明创造。

美国物理学家费根鲍姆,本来有着严坦的学者生涯,却鬼使神差地一头钻到当时看来是毫无希望的非线性问题上,研究云彩、瀑布的混沌状态。

这严重地影响到他的职业。

撰写的混沌学方面的论文,多次被物理学杂志拒绝发表。

但他矢志不移,始终未把自己的研究兴趣转移到那些能迅速得到报偿的问题研究上,终于在混沌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需要是产生创造行为的积极性源泉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条件和前提。

需要转化为动机,须找到满足需要的目标、对象、手段和途径,并与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经过主体内部和外部诸种条件的诱发作用,使主体在心理上处于被激励状态,从而形成寻求需要得以满足的行为理念(包括行为的决心、日标、计划、方案、应变的措施等多种精神准备),并直接付诸行动,进而满足人的需要。

科技人才的需要往往表现为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社会需要。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23
3.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
• 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理论结 构中的逻辑矛盾。一般称之为悖论。
• 一般说来,悖论总是相对于某一科学理论 而言的。相对于原有科学理论系统,悖论 是逻辑矛盾;相对于新科学理论,悖论则 是新生科学的胚胎或者起点。
24
– 数学史上,“悖论”曾引发了三次大危机,极大促进 了数学的发展。
• 第一,这是由于科学认识客体自身存在的矛盾性 和复杂性造成的。
• 第二,是由于科学认识主体的差异性造成的。
• 第三, 是由于人类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所 决定的。
28
• (2)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间争论的表现形式
• 第一,不同理论、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争鸣,最 终导致一种科学理论对其他理论的替代。
间接性 选择性
10
(三)自然科学发展动力的层次结构
•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各种动力因素相互交织、 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 各种动力因素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动力系统, 在这个动力系统中,作为其构成要素的不 同动力因素在对自然科学发生实际作用时, 其作用方式、作用力方向、作用强度等是 有差别的,由此便形成了动力系统本身的 层次结构。
17
(一)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 1.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运动 • (1)科学实践是科学理论的基础
• 在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这一对矛盾中,科学实 践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
• 第一,科学实践是科学理论建立的直接来源 • 第二,科学实践是科学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力 • 第三,科学实践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标准
第二层次:科学系统内部的各种矛盾运动 以及解决这些矛盾的需求,即系统动力, 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中间动力;
12
• 第三层次:科学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以 及解决这矛盾的社会需求,即社会动力。 三种动力从前到后对自然科学知识增长的影响, 其直接性依次递减: 行为动力 > 系统动力 > 社会动力 三种动力作用的特点:后者以前者 为中介;前者以后者为强化因素

关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机制问题

关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机制问题

决 于 是 自然科 学 的每 个理 论 和 学 说 或者 得到 修正 和 补充 或 者被 扬弃 为 新 的 更 加深 刻 普 遍 的 理论 和 学说所 取 代 从 这 一 点 来看 自然科 学 的每 个 理 论 和 学说 又 都 是 不 完善 的 值 得指 出 的 是
,
了 自然科学 的 实 践基 础
而 社会 生产 实 践 又 为 自然科 学提供 了 丰 富 的 研 究材 料 和课 题
极 大地 推动着 自然科 学 的 蓬勃 发展
,
i勺 社会 生 产 实践 同 样 为 自然科 学 的 发展 提供 必 要 〔 仪器

设 备等 物质条 件
,
如果说 生
产 工具代 表 生 声 力 的 发展 水平 也标 志 着 自然 科学 的 发展 水平 学这 样 一 门高 度抽 象 的 学科 解决

那 么使 用 怎 样 的 仪 器 和 设备 来 认 识 自然 和 改 造 自然 同 样
,
自然科 学 的 发展 历 史表 明

,
自然科 学 的 各 个学科 在不 同
,
的 发 展 阶段 都 需 要 借 助 于 一 定 的 仪器
,
设备
,
都 需 要 一 定 的 物质 条件 作 为 基 础
,
即使 数
像 四 色定理 这样 的 疑难 问题 只 有 使 用 了 电 子 计算 机才 得 到
,
此 我们 可 以 说生 产实 践是 自然 科 学 发展 的 赞 础
自然科 学对 生 产 实践 具有 一定 的 依 赖


自 然 科 学发 展 的 根 本 动 力 在 于 本 身 内 部 的 矛 盾 运 动
,
自然科 学 的整 个 历 史 告诉我 们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模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模式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模式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条件 科学发展模式
可编辑ppt
1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它的发展 与模式是由其系统内部的矛盾运动所决 定的。同时,在社会大系统中,科学技 术与其它社会子系统的矛盾运动也决定 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模式。
可编辑ppt
2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可编辑ppt
6
科学实践是科学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力
科学理论经历着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而科学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补充修正的作用, 成为科学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科学实践 过程中会遇到新现象、新事实,这些现象和事实 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信息和结果,从而推动科 学理论体系的演变。
可编辑ppt
7
科学实践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标准
可编辑ppt
24
另一方面,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又是矛盾着的。技术 实践是在一定的技术规范指导下进行的,随着技术实 践的深入,原来的技术规范不再适应新的实践技术需 要,甚至会阻碍技术实践的发展,这就需要制定新的 技术规范。新的技术规范又为新的技术实践提供指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二者又会出现新的不 适应:
化等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可编辑ppt
27
一、经济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科技投
入的增加,而科技投入的增加必须以经济实力 为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 了必要的条件,从而保证科学技术对于人才的 需求。此外,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也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可编辑ppt
20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统一表现在,没有

科学技术系统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科学技术系统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二十四页,共32页。
2现代(xiàndài)技术的主要发展 趋势
• 已基础自然科学新成果为先导(xiāndǎo)的 高新技术成为现代技术体系中的带头技 术。
• 各门类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在 某些技术领域围绕一个大问题或大目标 的解决与实现而形成庞大的综合性技术 群。
• 综合应用多种门类技术的复杂大系统的 研制开发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二十三页,共32页。
1现代科学的主要(zhǔyào)发展 趋势:
• 一方面物质科学继续揭示自然界更深、 更广、更久远的层次和各种极限状态下 的物质运动规律;另一方面系统科学与 生命科学正逐步阐明与人类关系更密切 的各类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律。
• 现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产生 (chǎnshēng)了高度的综合,综合表现为 多层次、多维度的学科交叉与渗透,更 表现为横断学科和综合性的学科群不断
第十一页,共32页。
2)更替(gēngtì)过程:
• 第一个带头学科:机械力学,16~18世纪 (shìjì);
• 第二个带头学科:一组学科化学、物理 学和生物学,18世纪(shìjì)末~19世纪 (shìjì)末;
• 第三个带头学科:微观物理学,1895 ~1945;
• 第四个带头学科:控制论、原子能科学 和宇宙航行学;
第五页,共32页。
2 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kēxué) 发展模式:
• “科学发现的逻辑”,它不是(bùshi)研究 科学知识的结构,而是研究科学知识的 发展,它不是(bùshi)以分析元科学概念 为自己的任务,而是以建立方法论的规 则为自己的任务。
• 波普尔的知识发展动态模式: • P1 TT EE P2
第十三页,共32页。
二 技术(jìshù)发展的模式

科学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模式
恒星
2
O 日
a
β
1
35
1和2相差半年,两次观察同一恒星, 应该有不同的视角,(a≠ β ) 但未有看到。 原因: 恒星太远 日心说不对 1938年才观察到恒星视差 问题产生以后,如何从一个问题转换到另一个 问题,波普尔也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36

⑤只强调理论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

必然导致他对真理的错误看法。 6.科学理论的演变或进步表现为一个理论 对另一个理论的替代。


贯穿该模式的红线是猜测与反驳的 过程 他自己将这个模式称为“以猜测和 反驳为手段来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式”
31
应提倡的科学精神

①要有敢于犯错误的精神
“怕犯错误是一种可怜的愿望” “从错误中学习” “科学史仅是一部不可靠的猜测史或错误史”

②要有批判精神
向权威批判 向自己批判

③要有否定精神
32
否定旧理论是发展新理论的前提,否定得越早, 进步越快。
45
“常规科学时期”
是范式已经形成的时期,标志原始科 学到成熟科学的转折。

科学发展快
“解谜”(puzzle-solving)
知识高速增长 精确化 专门化

对待反常的态度:
不理睬 ;消化反常; 怀疑自己的能力
46
普劳特(W.Prout,1785-1850)假说
(1815-1816年提出)
普劳特时代仍相信,上帝只会用少数几个 砌块来创造世界,氢就是其中之一。由于 当时发现氢的原子量为整数,其它元素的 原子量是氢的整数倍,因此元素的原子量 应该是整数。(相信元素是氢的化合物或 聚合物) 后来发现氯的原子量不是整数。有了反常 出现。 相信传说的说法的科学家干脆不予理睬这一 反常。

科学的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的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的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的发展观是指科学的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 实证主义原则:科学的发展观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以实证为基础,即建立在实际观察和实验数
据的基础上,追求客观真实性和可验证性。

2. 理性主义原则:科学的发展观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以理性思维为基础,注重逻辑性和思维的合
理性,避免片面主观的观点和情感偏见。

3. 进步性原则:科学的发展观认为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追求知识的积累和理论的创新,不
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和改进人类生活。

4. 开放性原则:科学的发展观认为科学研究应该开放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合作,借鉴不同领域
的知识和方法,追求更综合和全面的认识。

5. 思辨性原则:科学的发展观认为科学研究应该具有思辨性,即要勇于挑战已有的观点和理论,敢于提出新的假设和解释,通过批判性思维来不断推进科学的进步。

总的来说,科学的发展观强调科学研究的实证性、理性性、进步性、开放性和思辨性,以促进
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科学增长的规律和内在动力

科学增长的规律和内在动力

素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是四个要素的通道和桥梁。
5 6 9 4 13 16 23 9
5 8 18 21 38 84 152 116
3 5 8 15 41 84 103 47
5 6 7 5 21 64 167 114
7 9 9 1 10 7 27 26 34 178 98 401 123
25 34 51 56 147 308 721 810
科技文献数量的增长
1700年 1800年 1900年 1960年
150 500 900 1200(19501980)
上百万 (1970年达 320万)
杰出科学家人数的增长:
国别 出生年代
意大利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他
合计
15001550 15501600 16001650 16501700
17001750
17501800 18001850 18501900
科学实验对科学 理论的作用:第一,
科学实验积累的材料 是建立理论的直接根 据。第二,科学实验 是科学理论发展的直 接动力。第三,科学 理论刚建立时,需要 科学实验验证。
科学理论对科学实验 的作用:第一,科学理论
是确立科学实验的目的和 根据。第二,科学理论是 科学实验的指导。实验的 设计和实验都必须在有关 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第三, 科学理论是解释科学实验 结果的根据。
普耐斯的逻辑增长曲线:
极质
基质
2、带头学科更替规律
最早对带头学科理论进行阐述的是前苏联的凯德罗夫。
含义:一定科学时期优先发展起来的,走在其它学科前列,
影响并决定整个科学发展的先导学科。
带头学科演变的特点:
1、更替的周期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指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的方式和动力源泉。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是指科学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路径和趋势,而动力则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动力源。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1. 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早期模式,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是线性关系,即科学研究的成果直接应用于技术领域。

这种模式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单向的,从科学到技术的单一路径。

2. 线性加速模式:线性加速模式是线性模式的延伸,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新的科学成果会促进技术的发展,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新的科学研究,形成一个循环加速的过程。

3. 非线性模式:非线性模式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反馈。

科学研究的成果不仅仅应用于技术领域,而且会反过来影响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4. 网络模式:网络模式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网络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存在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和政府等各种利益相关方通过网络互动,共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1. 经济动力:经济动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源。

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和盈利,会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2.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3. 人才驱动: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

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才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关键。

培养和吸引人才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举措。

4. 教育与培训: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教育和培训可以提供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5. 科研投入:科研投入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4-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14-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实践的局限性。任何时代的实践都有局限性, 实践的局限性。任何时代的实践都有局限性, 许多问题有待将来随着实践技术与认识水平的 提高而逐步得到解决。 提高而逐步得到解决。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第 1页
第13页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MG)
(2)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
本讲内容 科学认识与科 学实践的矛盾 不同观点、 不同观点、学 派之间的争论 继承与创新的 矛盾 科学技术的分 化与综合 科学技术发展 的不平衡性 阅读与思考 致谢
科学认识离不开科学实践,科学实践 科学认识离不开科学实践, 也离不开科学认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也离不开科学认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第 1页
第 5页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MG)
辩证关系
本讲内容 科学认识与科 学实践的矛盾 不同观点、 不同观点、学 派之间的争论 继承与创新的 矛盾 科学技术的分 化与综合 科学技术发展 的不平衡性 阅读与思考 致谢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第 1页
第 8页
辩证关系
本讲内容 科学认识与科 学实践的矛盾 不同观点、 不同观点、学 派之间的争论 继承与创新的 矛盾 科学技术的分 化与综合 科学技术发展 的不平衡性 阅读与思考 致谢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MG)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相互制约与促进,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相互制约与促进, 成为推动人类技术进步的动力。 成为推动人类技术进步的动力。
第 1页
第 9页
(2)技术规范与技术实践的矛盾
本讲内容 科学认识与科 学实践的矛盾 不同观点、 不同观点、学 派之间的争论 继承与创新的 矛盾 科学技术的分 化与综合 科学技术发展 的不平衡性 法(MG)研究 (MG)

自然辩证法第7章科学的发展规律

自然辩证法第7章科学的发展规律
变革表现为对传统的扩展、突破与否定。 矛盾的外在条件在于知识、思想、文化等自身的
不一致;内在的根本在于人类的能动性。人类的 本性使得人成为唯一的自觉创新的物种,并建立 了以创新为基础的生存方式。
4、精神冲突: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
科学与反科学的周期运动
远古:原始宗教精神生活 古希腊:科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 中世纪:第一次反科学 文艺复兴:科学精神的复苏 近代后期:第二次反科学 现代科学革命:科学精神的现代化 后现代中的第三次反科学
技术实践是技术现实的感性的过程,技术规范是技术过程的行为方式, 包括知识、方法规则、技能等。技术实践是相对活跃的因素,技术规 范要不断地适应技术实践的变化。
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矛盾
技术结构是技术要术相互间关系的总和。同一个结构对应于一定的功 能,但同一个功能对应于不同的结构。技术功能相对活跃,它不同地 要求新的的结构的产生。
这种需求激发的情感类似于宗教情感。在神圣 的科学面前,科学家需要节制自身的社会性需 求。
2.群体需求:共同体的动因
群体需求是指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整体性需求。如 专业化、社会承认、学术目标等等。
群体需求是科学共同体发展的动力,推动专业化 和职业化的形成,为科学传统得以传播和保持创 造了社会条件。
极致。
科技活动中心衰落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罗马教庭对伽利略的审判标志着其科学生命的 衰退。
英国人在巨大的科学成就中滋生的强烈的民族 优越感和自满保守思想,政府对科研事业支持 不够,研究活动过于自由,以及务实的技术倾 向,使得从18世纪开始英国科技发展相对缓慢。
社会学范式:公认的科学成就(大范围的科学范例)、 具体科学成就(学科内的具体范例)、科学习惯(各种 行为规则)等。
人造范式:教科书、经典著作、符号系统、工具仪器等。

第七讲 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七讲 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二、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1、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 技术实践、技术规范概念。 ▲技术实践、技术规范概念。 前者指人们发明、设计、试验、试制、 前者指人们发明、设计、试验、试制、推广应用技 术成果的过程;后者指技术过程的模式、行为方式, 术成果的过程;后者指技术过程的模式、行为方式, 包括技术知识、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和规则、 包括技术知识、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和规则、操作 准则等。 准则等。 技术实践是技术规范的基础。 ▲ 技术实践是技术规范的基础。技术规范是在 长期的技术实践中积淀下来或概括出来的, 长期的技术实践中积淀下来或概括出来的,当某种 技术实践是成功的,在一定时期它就有典型性, 技术实践是成功的,在一定时期它就有典型性,其 规范就相对稳定下来。 规范就相对稳定下来。 ▲技术规范是技术实践的指南 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运动。 ▲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运动。农业社会中 形成的经验性技术规范重技艺不重标准化、 形成的经验性技术规范重技艺不重标准化、重顺应 不重能动创造影响了技术发展。 不重能动创造影响了技术发展。
3、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矛盾运动 技术结构:微观技术结构由技能、实体、 ▲技术结构:微观技术结构由技能、实体、知识三 部分构成,如古代经验技术结构; 部分构成,如古代经验技术结构;宏观技术结构由各 个微观单元技术相互联系、组合而成, 个微观单元技术相互联系、组合而成,如冶金技术系 统由矿石破碎、选别和输送技术、 统由矿石破碎、选别和输送技术、燃料和能源供应技 术等单元技术构成。 术等单元技术构成。单元技术与系统是部分与整体的 关系。 关系。 技术功能: ▲技术功能:技术功能是技术结构的外在表现与作 用。 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关系: ▲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关系:技术结构决定技术 功能,新技术单元的产生能使技术系统产生新功能, 功能,新技术单元的产生能使技术系统产生新功能, 技术单元间的合理匹配和协调也使技术系统产生新功 新的技术功能要求又引起技术系统结构的变化, 能;新的技术功能要求又引起技术系统结构的变化, 二者平衡的不断打破和修补导致技术的发展。 二者平衡的不断打破和修补导致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指科学技术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模式和所依赖的动力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1. 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指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单向度的过程,即科学研究的成果直接转化为技术应用。

这种模式主要强调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的直接联系,科学研究的成果直接应用于技术领域,推动技术的发展。

然而,这种模式忽视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可能导致技术的盲目发展和无序应用。

2. 循环模式循环模式是指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反馈的过程。

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形成一个循环,科学研究的成果促进技术的发展,而技术的应用又为科学研究提供反馈和支持。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的相互促进,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3. 网络模式网络模式是指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多方位的过程。

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包括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参预和合作。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技术的开放性和合作性,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创新的加速。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1. 经济驱动力经济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推动,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创新。

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2. 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密切结合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科技创新应该从社会需求出发,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3.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政府在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支持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政策的支持可以提供资源和环境的保障,激发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ppt课件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ppt课件
“技术规范与技术实践”的矛盾是一 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第1页
第7 页
(1)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本讲内容 科学认识与科 学实践的矛盾 不同观点、学 派之间的争论 继承与创新的 矛盾 科学技术的分 化与综合 科学技术发展 的不平衡性 阅读与思考 致谢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一方面,技术规范形成之初是粗糙、不完善的, 只有经过技术实践的严格检验,才有可能被采纳。 另一方面,技术规范对技术实践起着规定、制约 作用,为技术实践指明方向、范围。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第1页
第10页
辩证关系
本讲内容 科学认识与科 学实践的矛盾 不同观点、学 派之间的争论 继承与创新的 矛盾 科学技术的分 化与综合 科学技术发展 的不平衡性 阅读与思考 致谢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技术实践”是技术规范赖以产生的基础和发 展动力;“技术规范”则是技术实践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理论部
第1页
第3 页
1、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辩证关系
本讲内容 科学认识与科 学实践的矛盾 不同观点、学 派之间的争论 继承与创新的 矛盾 科学技术的分 化与综合 科学技术发展 的不平衡性 阅读与思考 致谢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实践是科学认识的基础和动力”
通过科学实践获取科学事实,推动科学认识发展; 科学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技术规范”:在一定的技术时代,由于某项典 型技术的成功示范,而形成的一整套原则、定律、 准则、方法、规定等内容的总和,是该领域技术 工作者共同遵循的准则,对技术研究可以起到定 向作用。 包括“技术原理、技术手段的规定、内含于技术
成果中的各种技术规定”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指科学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模式以及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支持、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科研投入等。

一、科学技术发展模式1. 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最早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认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会直接转化为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之间的紧密联系,但忽视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

2. 线性扩散模式线性扩散模式认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会通过技术创新的扩散,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广泛应用,但忽视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3. 互动模式互动模式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相互作用的,相互促进的。

科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而技术创新的需求也可以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促进性。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1. 政府支持政府在科学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科研项目、制定科技政策、建立科技创新基地等方式,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2. 产业需求产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产业对于新技术的需求推动了科学研究的深入,同时科学研究的成果也可以满足产业的需求,促进产业的发展。

3. 人才培养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需要具备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供科研经费和奖励机制等方式,培养和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4. 科研投入科研投入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投入资金、人力和物力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5. 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通过与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可以共享科研资源和经验,提高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水平,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ppt课件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ppt课件

ppt课件
5
第二,基于我国国情的正确判断
ppt课件
6
第三,科学发展观并没有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科学发展观一如既往地把经济建设置于中心位置,强调各
项工作服务并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须臾不可动摇或者
置换、放弃或者削弱。因为只有通过经济发展积累了相应的 物质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使科学 的发展方式具有物质的依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然必 须重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全面、不协调问题,但
ppt课件
30
卫生事业发展滞后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2%,医疗卫生资 源却仅占世界的2%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
绩效进行的评估排序,中国居144位,在卫生负 担公平性的评价排序中,中国居188位。
ppt课件
31
哈佛大学著名印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 森 对中国的发展一向赞许,就有一件令他痛心的事:中国废除 “赤脚医生”的社会主义医疗制度而推行先看钱再看病、连 流行病预防注射都收费的体制。 我希望像这样的失误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没经验,交点 学费,政府和社会都会行动起来,立即纠正。如果中国的医 院都是“世界一流”而对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保健无益,宁可 不要这样的崛起。其实为什么要醉心于“崛起”、到处争世 界第一、拿金牌呢?只要中国13亿到14亿人口的每一口、每 一户都能日子过得去,而且一天比一天好,那就是人类文明 最大的成就。
ppt课件
18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对“怎样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ppt课件
19
统筹城乡发展

第七章科学发展模式

第七章科学发展模式
(3)生产实践为科学研究提供强大的物质手段。
3
2、政治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社会制度层面上 –先进社会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
• 资本主义VS封建社会;旧中国与社会主义中国
(2)在政策和体制的层面上 –科技政策和体制决定了科学发展的方向、规 模和速度,并完成着对科学系统与整个社会 大系统的关系的调整。
第七章 科学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模式是关于科学发展的规律性、内 在机制和基本特征的概括和描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科学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西方科学理论发展模式述评 科学发展的经验规律
1
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动力
一、 外在动力 –1、社会生产 –2、政治 –3、哲学 –4、宗教 –5、文化传统
(3)哲学问题的探讨促进科学问题的解决
–如现代哲学和科学关于“时间”问题的讨论。牛顿可 逆时间、柏格森时间(创造进化论)、普利高津讨论 时间。
–再如彭加勒认识到绝对决定论是拉普拉斯造成的幻想。(1)宗教与科学的对立
• 科学是宗教恭顺的婢女,不得超越宗教界限 • R·培根因对盲目信仰圣经的怀疑被囚14年 • 维萨留斯《人体的解剖》死于耶路撒冷的忏悔路 • 塞尔维特《基督教的复兴》血液循环,火刑。 • 布鲁诺、伽利略
二、内在动力 –1、理论与实验的矛盾 –2、理论内部的矛盾 –3、理论之间的矛盾
2
一、 外在动力
1、社会生产 (1)社会生产不断向科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①理论上总结已有的技术经验; –②社会需要提出许多从未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生产实践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认识材 料,为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玻恩:“科学的哲学背景始终比科学的特殊 成果更使我感兴趣”。汉森伯格:“从根本 上说,玻尔是位哲学家而不是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 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 —只要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和混 乱的东西”。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什么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趋势2科学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3科学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的过程5科学发展是现象阶段,实体阶段,本质阶段的演化过程6科学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发展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的科学,另一种是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的科学。

2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马克思在分析技术体系的演进时指出,“正象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行程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

在手工业内部,孕育着工场手工业的萌芽。

”同时他指出,“在这里,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在于:后一个[生产]形式的物质可能性——不论是工艺条件,还是与其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结构——都是在前一个形式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

”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的过程历史主义者库恩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

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动态模式,就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现象看作一个发生、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是富有历史性的动态的科学发展过程。

首先,范式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科学发展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确立统一的范式,各种理论、学派相互争论,这是科学发展的原始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矛盾运动 ▲技术结构:微观技术结构由技能、实体、知识三 部分构成,如古代经验技术结构;宏观技术结构由各 个微观单元技术相互联系、组合而成,如冶金技术系 统由矿石破碎、选别和输送技术、燃料和能源供应技 术等单元技术构成。单元技术与系统是部分与整体的 关系。 ▲技术功能:技术功能是技术结构的外在表现与作 用。 ▲技术结构与技术功能的关系:技术结构决定技术 功能,新技术单元的产生能使技术系统产生新功能, 技术单元间的合理匹配和协调也使技术系统产生新功 能;新的技术功能要求又引起技术系统结构的变化, 二者平衡的不断打破和修补导致技术的发展。
2、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技术目的:人们在进行特定技术活动中所追 求的直接目标,是为这种活动所设定的结果指向 和要达到的功能要求。社会需要是技术目的基础, 但二者又不同,没有技术基础和技术现实,社会 需要要就不能成为技术目的。 ▲ 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中介 和保证,它包括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工具以 及应用工具方式。 ▲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矛盾运动:技术目的提 出依据于当时技术手段,但社会需要提出的技术 目的又往往超前于当时技术手段;一定技术手段 服务于一定技术目的,技术手段突破导致技术发 展,引起新技术目提出,技术手段革新是根本。
第七讲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本讲主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二、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三、科学与技术作用机制
一、 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1、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作用 ▲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基础 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直接源泉;科学实验是科 学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实验是检验科学假说 使之成为理论的标准. ▲科学理论是科学实验的指导 科学理论为科学实验指明了方向;科学理论为科 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科学实验结果必须 运用科学理论进行分析、说明. 总之,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相互依存、相互 作用,二者始终处在这种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中, 科学由此得到前进。
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机制 1、科学对技术创新的基础作用 ▲技术装置、技术方法等是以科学实验过程为 原型或模型的,是科学实验的放大华、定型化、规 范化和实用化 ▲现代科学在理论上揭示自然过程的规律性, 为实现技术可能性奠定了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被概括为基础研 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应用推广,印证 了科学对技术的基础作用。 2、技术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科学提供越来越多的研究 课题
二、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1、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 ▲技术实践、技术规范概念。 前者指人们发明、设计、试验、试制、推广应用技 术成果的过程;后者指技术过程的模式、行为方式, 包括技术知识、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和规则、操作 准则等。 ▲ 技术实践是技术规范的基础。技术规范是在 长期的技术实践中积淀下来或概括出来的,当某种 技术实践是成功的,在一定时期它就有典型性,其 规范就相对稳定下来。 ▲技术规范是技术实践的指南 ▲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运动。农业社会中 形成的经验性技术规范重技艺不重标准化、重顺应 不重能动创造影响了技术发展。

2、科学继承与创新的矛盾作用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基础 继承范围包括理论继承、思想继承、方法继承、 问题继承、事实继承、精神继承;继承是扬弃。 ▲创新是继承的发展 创新类型包括科学实验创新(研究新的实验仪器, 改进实验方法),科学理论创新(错误→正确, 片面→全面,局部→普遍,特殊→普遍,非数学 表达→数学 表达),科学观念创新(组织、精神、 方法);继承和创新要保持必要的张力,在科学 发展的不同时期,继承和创新要有偏重;创新要 有一定的继承基础、背景,但不能拘泥于继承之 中,要善于创新。
▲科学综合
科学综合定义:指在分化基础上,由于各种 研究对象间的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具有新性质和内 涵的学科。这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反映。表现为 某一学科内分支的综合,不同门类间的综合,科 学、技术、社会科学的综合。 科学综合的形式:将一门学科的理论、方法 移于另一门科学之中;将两门以上学科相互渗透; 将诸多学科知识运用于某复杂对象建立的学科; 将某些学科具有的共同性知识加以概括建立的学 科。 ▲科学分化和科学综合的关系 科学分化以科学综合为基础。科学发展史
3、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的矛盾运动 ▲ 科学分化 科学分化定义:指从原有学科中分离出若干 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这些学科对象范围更小、 层次更深,它反映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层 次的差异性,体现了认识活动的由粗到细,由浅 到深 科学分化的类型:纵向分化,如物理学→凝 聚态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核物理 学→粒子物理学;科学的横向分化,物理学分化 出声学、光学、电磁学、热学;科学的纵横交叉 分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产生大量边沿学科,如 生物化学。
▲现代技术活动为科学研究提供越来越先进的
研究设备和研究方法,改善了研究条件。 3、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体化 ▲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交叉、移植使诸多新 的科学门类得以形成,人类知识得到扩充,科学 技术学科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如技术科学、工 程科学、工程技术等。 ▲以大型项目或现代化生产为中介,诸多科学 技术门类有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快了新科学 技术知识的生成,如人类基因图谱绘制工程、国 际空间站工程、三峡工程。
证明了这一点,这要求我们要把已取得的知识综 合成一定的学科;科学的综合以分化为前提。只 有积累了多种专业知识,才能把他们综合,求得 认识过程质变。现代科学综合势头占主导地位, 即使科学分化也常表现为综合的形式。 4、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学派之争的产生的原因 客体本身的复杂性;主体的差异性;科学仪器、 手段不同;理论与实验、继承与创新、分析与综 合等矛盾的反映 ▲ 学派之争的科学意义 激发新思想的萌发,形成新学科生长点;促进原 有理论的完善;活跃学术气氛,增进学术交流, 形成良好学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