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辩证法的角度浅析科学发展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辩证法的角度浅析科学发展的规律
科学既是一种认识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科学生产,科学的多重性质决定了他的发展具有多种规律。本文将从现象和本质、归纳和演绎、原因和
结果、否定之否定这四个辩证视角浅析科学发展的规律。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一对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质就是事物的根本
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一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本身的特殊本质;对于他事物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而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泰勒斯说过“水是万物的本质”,从历史中单单抽出这一个拗口的名字和荒诞的论断不免让人难懂,其实对于万物本质的探索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懈的追求,至今没有得到终极的答案。到底万物是由单一的元素构成,还是水、空气和火?抑或是像毕达哥拉斯所认为的那样“数就是存在
由之构成的原则,可以说,就是存在由之构成的物质。”
古希腊的不同学派有着五花八门的解释,留下了许多对我而言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等等。他们的理论如同今日我们在中学所学习的道尔顿的原子模型,还是高等物理中所阐释的质子、中子、夸克等构成物质的基础粒子,其实在都是在回答这同一个问题。书中下面一段话我认为很好地体现了人类科学的诉求,也许,科学就产生于人类想要通过理性来把握自然、宇宙与自身的这一种占有欲。
“自然界背后的实在究竟是一种在本质上同人类心灵所见的自然界相似的东西呢,还是一种对
人和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巨大机器呢?一座山实际上是披着树木的绿袍、戴着永不融化的雪帽的一堆岩石呢,还是实质上是一批没有人的品质的小质点、一批不知何故能使人类心灵产生形式和色彩幻觉的小质点的集合体呢?”
既然对于有形的物质的分解至今都没有尽头,那么不妨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来探究万物的基础。柏拉图的“理式”学说中提出的涵盖世上形形色色物体的物体之普遍的类“universal
class”存在于心灵当中,只有心灵才有把握住它们的本质,我认为用通俗的话讲出来就是“透过
现象看本质”。世界上有千千万万各种各样的马,白的、黑的、的卢、汗血,而它们都只是我
们心中“马”这一原型的映射。“自然界的一切对象都处在经常变化的状态,只有类型是实实在
在的和一成不变的。”
这些讨论,看似不免有些脱离了我们心目中“科学”的范畴,但其实在古希腊“科学”这一概念尚
未得到充分的建构,科学是包含在哲学中的,科学是在中世纪之后才逐步走向了现代的精确化和数学化。
首先,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象是个别、层面
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的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着的东西。同类现象具有共同的深刻的本质,而作为共同本质的外部表现的现象都是千差万别、多姿多态的。因此,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
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列宁曾以海水作比喻形象地指出,现象如同浮在水表面的泡沫,本质就象水底层的深流。第三,从人的认识来看,形于外的现象,
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藏于内的本质,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着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现象又总是一定本质的表现,其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都是从属于一定的本质的。在现实中本质和现象总是结合在一起存在的,不可能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也不可能有无本质的现象。
由此可见,把握了现象和本质的真实关系,我们就应该从现象入手认识本质,透过现象去把
握本质。既不能撇开现象去寻找所谓的本质,又不能为现象特别是假象所迷惑,而应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事物的初级本质达到更为深刻的本质。
归纳和演绎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基本思想方法。它们都是科学的方法。,从大量的经验
事实中最终综合出最接近事物本质的原理(定理、公理),归纳法一般来说跟综合分不开。演绎法即是,从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分析出事物的各个方面。
演绎和归纳这两种逻辑方法在科学中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在几何学范畴中,我们往往要通过某个公理或定理去推导一些结论。几何学最初是一种实用科学,从土地测量的实际需要中产生,在埃及的土地测量经验中,人们得到了某些似乎是不证自明的结论,后来经过欧几里得的总结,将之定为公理。例如“任意一点到另一点都可以画直线”,“一条有限线段可以无限延长”,“凡直角都彼此相等”……
显然,上述公理是我们从身边周遭的世界中归纳出来的,同时也被我们无数次地演绎,并发现它们与我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验相符合。但是非欧几何却提供给我们另一个审视的角度,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讲,这些公理却也逃不出“所有渡鸦都是黑色”的渡鸦悖论。
人们先运用归纳的方法,将个别事物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才能从这一般原理出发。演绎是以归纳所得出的结论为前提的,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
人们在为归纳作准备而搜集经验材料时,必须以一定的理论原则为指导,才能按照确定的方向,有目的地进行搜集,否则会迷失方向。
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并不是绝对分离的,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既有归纳又有演绎,归纳与演绎相互连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在哲学上这两种方法是不相融合的,在自然科学上它们是统一的且没有矛盾性,归纳法和演绎法都是互相补充,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原因和结果是反映物质运动中前后相继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客观世界是由运动着的事物所构成的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其中,任何一种现象都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而这种被引起的现象又会引起另外一些现象。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联系或因果关系。把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叫做原因,而把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现代科学似乎可以把握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的成因,这给我们一种错觉,似乎一切现
象都可以用一种物理学上的因果关系来解释。这种机械自然观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即便对于一部分科学家来说这样的机械论也是他们简化工作的方式。毋庸置疑,这种简化是便捷的,但又是不负责任的。因为“每当一个现象能用物理学的术语,如物质、力、能,或其他当时流行的概念表达的时候,生物学学家就往往认为他们找到了最后的解释,而物理学家却知道解释的困难至此方才开始。”
建立在这样“由A必然导出B”的基础上,科学不断地扩大我们对于自然界现象的知识和
我们对于我们用来解释现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的了解,它替人类的心灵建立了宏伟的大厦,而且这些科学的大厦是如此的恢宏和精巧,以至于在上一代人看来,似乎它下方的基础是无比正确的实在。但是不要忘记了,这座大厦当初的设计师牛顿就曾说过:“自然哲学(物理学)的
任务,是从现象中求论证……从结果中求原因,知道我们求得其最初的原因为止。但这个最初的原因肯定不是机械的。”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既是确定的,又是
不确定的;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原因和结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可能存在;第三,原因与结果相互转化。即互为因果(热引起燃烧,而燃烧又产生大量的热等)。
由此可见,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我们做好各种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总结经验教训、预测未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是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由果溯因—科学解释,由因推果——科学预见)。
当我们回首望去,“人类历史上有三个学术发展最惊人的时期:希腊的极盛期、文艺复兴与我
们这个世纪。”站在我们现代科学的山峰上看,希腊时期和文艺复兴之间是一道绵延数百年的
科学谷地,那就是所谓的“黑暗的中世纪”。不可否认,在中世纪科学亦有发展,但是却极为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