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裴子野的文学观

合集下载

第一讲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第一讲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第一讲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那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从文艺发挥社会作用的过程来看,它离不开读者想象、理解和情感活动的积极参与。

能够调动接受者参与的,当然就是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创造了。

这就是孔安国所说的“引譬”,它实际上是泛指文艺的形象性特征。

它对接受者产生的审美作用就在于能够“连类”。

这个“类”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对接受者的想象活动而言,文艺作品的艺术形象只有与接受者类似的生活经验的回忆相结合时,才能在接受者的想象中“栩栩如生”。

另一种是对接受者的理解活动而言,文艺作品所描绘的某种具体的艺术形象,其目的往往在于引导接受者去感悟形象中包含的某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人生哲理。

当接受者在作品形象描写的“引譬”作用引导下进入“连类”,在对艺术形象的重新创造中感悟其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时,接受者的整个主观精神因素就都被调动起来了,这就是“感发意志”。

孔子讲文艺的社会作用,之所以首先讲“兴”,是着眼于文艺发挥其社会作用的独特方式,也可以说是诗区别于非诗的本质特征的,这体现了孔子对文艺的审美性质的重视。

以下所要谈到的“观、群、怨”都是以“兴”为基础的,脱离了“兴”,就失去了文艺的审美本质,也就谈不上什么诗的“观、群、怨”了。

因此,“兴”与其他三者不是并列关系,“兴”是从文艺创作与文艺接受的审美本质同一性中来揭示文艺所可能具有的种种社会作用之所以能够得以实现的特殊方式,其他三者则是在此基础上得以产生的几种具体社会作用,体现着鲜明的功利目的。

“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

对后世的影响:梁启超的薰、浸、刺、提谈谈“兴观群怨”说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国开(电大)《文论专题》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文论专题》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文论专题》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判断题1. “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即发挥文艺社会作用而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一种自觉认识,而且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

(√)2. “兴观群怨”之“怨”,广义的“怨”,也就是把“怨”看作是对人的各种情感的一种代称。

(√)3. “兴观群怨”之“怨”,狭义的“怨”,也就是照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怨”,它是由种种不满意所引发的一种特定情感,包括忧怨、哀怨、怨恨等等。

(√)4. “兴观群怨”之“群”,是孔子以“诗教”为特色的文艺观的一个鲜明体现。

首先,它鲜明体现了孔子“诗教”的目的在于“仁”。

“群”就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和谐相处。

其次,孔子之所以强调“诗可以群”,是因为看到了文艺在使人“群”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感染作用。

(√)5.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也是刘勰创作论之总纲。

(√)6.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穷而后工”说等。

(×)7.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以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等。

(√)8.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不平则鸣”说、韩愈的“发愤著书”说等。

(×)9. 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称为“仁学”。

(√)10.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11. 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与古文运动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与古文运动

《师说》同步素材——韓愈与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
 〈一〉古文运动先声
 文学发展至南北朝,唯美之风极盛,时人写诗论文,只注重平仄、音韵、偶句等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文学自身的文学价值。

于是,诗文在一片的靡丽的气息中,毫无生命力。

当时的裴子野,即作「雕虫论」一书,指称骈文为淫文破典。

后又有苏绰,他位高权重,想要以政治力量,提倡平实古直的古文,此举虽功败垂成,却为日后的古文运动播下种子。

 此外,隋朝的李谔和王通,前者在朝,后者在野,他们都有推行古文运动的理想,可惜这分理想,均因隋朝的国祚短暂而埋没。

 唐初文人作史书时,莫不在文学传、文苑传中排击六朝骈文的靡丽气息,发挥明道宗经的文学理论,为日后的古文运动首开了风气。

 而陈子昂、张说、苏颋等人,及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之士,皆对徒流于形式的文学风尚有所反省。

到了柳冕,更主张文学与儒学合而为一,以利推行教化。

 古文运动历经多人的鼓吹阐发,虽未成熟,实已离成熟的契机未远。

 〈二〉古文运动正式登场
 在文学运动中,理论可以指导作品;作品可以印证理论,二者互为表裏,缺一不可。

在中唐的古文运动中,由于「理论」和「作品」的健全,使古文运动蔚为一时风尚。

 韩愈所提倡的古文运动,在理论的架构上十分明确。

在文学思想方面,他驳斥佛、老二家的玄疏之论,而直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

【考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

【考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

【考试卷】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l 分,共 30 分。

1.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神话的是【】 [单选题] *A.盘古开天辟地B.女娲补天(正确答案)C.黄帝战蚩尤D.女娲造人答案解析: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

AD 项属于创世神话;C 项属于战争神话。

故选B 项。

2.以下《诗经》作品中,属于弃妇诗的是【】 [单选题] *A.《郑风·将仲子》B.《邶风·静女》C.《卫风·氓》(正确答案)D.《周礼·媒氏》答案解析:A 项是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的诗;BD 项是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的诗。

故选C 项。

3.下列说法对“比”的描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A.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B.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正确答案)C.触物以起情谓之比D.比、兴在理论上难以明确答案解析:A 项为“兴”;C 项应为“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D 项比、兴在理论上可以区分明确,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重叠。

故选B 项。

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左传》的辞令艺术【】 [单选题] *A.端正委婉B.古奥迂涩C.理富文美(正确答案)D.婉转伶俐答案解析:《左传》的辞令艺术:(1)《左传》的外交辞令理富文美;(2)能够深入对方内心,把握其心理,言辞端正委婉,不卑不亢,道理充分,分寸恰当;(3)能够引经据典,言辞婉转伶俐。

故选C 项。

5、产生于战国后期的诸子散文是【】 [单选题] *A.《荀子》(正确答案)B.《论语》C.《老子》D.《墨子》答案解析:《荀子》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其所处时期是战国后期。

BCD 项属于春秋末至战国初期。

故选A 项。

6、下列选项中,为战国末期人,喜刑名法术之学的是【】 [单选题] *A.墨子B.庄子C.荀子D.韩非(正确答案)答案解析:韩非,战国末期韩国公子,喜刑名法术之学。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题库带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题库带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题库带答案1.《史记·孔子世家》关于《诗经》收集所持的说法是()。

[单选题] *A.采诗说B.作诗说C.删诗说(正确答案)D.献诗说答案解析:(1)采诗说:如班固《汉书》(汉代),“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duó]徇于路以采诗。

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2)献诗说:《国语∙周语上》(先秦)“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

”3)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汉代)“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2.下列作品属于《九章》的是()。

[单选题] *A.《涉江》(正确答案)B.《河伯》C.《山鬼》D.《招魂》答案解析:《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

3.“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的论述出自()。

[单选题] *A.《周易》B.《吕氏春秋》D.《宋书》(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宋书·谢灵运传论》说:“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4.《墨子》散文的突出特点是()。

[单选题] *A.逻辑严密,行文质朴(正确答案)B.浩然正气,雄辩风采C.谬悠之说,荒唐之言D.明切犀利,冷峻峭拔答案解析:《墨子》文章的特点: 1)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2)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5.蔡邕《述行赋》的创作意图是()。

[单选题] *A.咏物托志B.劝百讽一C.吊古伤今(正确答案)D.以美为讽答案解析:汉代辞赋类作品,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存在两种类型:一种以抒情述志为主,体式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蔡邕《述行赋》之类,这类作品一般被称为“骚体赋”。

另一种以状物摹绘为主,铺排夸饰,文辞富丽,如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张衡《二京赋》等,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蔡邕《述行赋》借古讽今,抒发郁愤不平之情,批评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集团。

“史学三裴”略论

“史学三裴”略论

《宋略》问世后,受到了当时和后世的好评。《梁书》称其叙事评论多善。《宋书》的作者沈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范缜称赞说:《宋略》20卷,弥纶首尾,勒成一代,属辞比事,有足观者。且章句洽悉,训故可传,脱置之胶庠,以弘奖后进,庶一夔之辩可寻,三豕之疑无谬矣。(《以国子博士让子野表》)唐代刘知几说:宋之言宋史者,以裴《略》为上,沈《书》次之。刘知几的评价是具有权威性的。
史学三裴略论
【英文标题】An Essay on Three Peis in Historical Science
PEI Hai'an
(Publication of Chinese,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Linfen041000, China)
裴骃知识渊博,集解《史记》广征博引,左右逢源。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称赞他引用《尚书》、《左传》、《国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战国策》等,能兼取各家注本,引书也非常广泛,从而保存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
《史记集解》的重点不在史实的注补考辨,而在注音释义、辨正山川地理、名物制度、方言典故方面。清人邵晋涵指出:裴骃引徐广《音义》,多识古文奇字、复取经传训释以为《集解》,扶微学而阐隐义,赖以不坠,是迁能述经典之遗文,而骃能存先儒之轶说,考诸经古义者必归焉。又说:裴氏《集解》,司马贞与张守节皆推重此书,为之敷阐之训,间存疏证,后人合为一书。(《南村文抄》卷3)《集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三国志注》保存了三国两晋时期的学者对于三国历史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当时的水平。当时,记述魏史的有鱼豢的《魏略》、王沈的《魏书》、阴澹的《魏纪》、孙盛的《魏氏春秋》及《魏世谱》等;记述蜀史的有王隐的《蜀记》、孙盛的《蜀世谱》等;记述吴史的有韦曜的《吴书》、胡冲的《吴历》、环纪的《吴纪》、张勃的《吴录》等;总述三国史的有陈寿的《三国志》,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等;三国历史的评论著作有孙盛的《异同评》、徐众的《三国评》等。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著作大都先后亡佚了。裴注大量引用了这些著作的内容,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史学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裴子野南朝著名文史学家生平简介,有哪些成就?

裴子野南朝著名文史学家生平简介,有哪些成就?

裴子野南朝著名文史学家生平简介,有哪些成就?本文导读:幼年时期裴子野出生于世族家庭,曾祖裴松之,南朝宋太中大夫,曾为《三国志》作注;祖父裴骃,南齐中郎外兵参军,著有《史记集解》,都是著名史学家;父裴昭明,南齐通直散骑常侍。

裴子野出生后母亲病逝,由祖母殷氏抚养。

殷氏“柔明有文义,以章句授之”。

不幸,在他九岁时,祖母也去逝了。

裴子野悲痛万分,哀毁过人。

少年时期裴子野聪颖早慧,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就以善于著述文章闻名。

年轻时即开始步入仕途,初任南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后为江夏王参军。

南齐中兴二年(502年),父裴昭明去世,裴子野辞官回乡。

正在这时,南齐王朝也被萧梁王朝替代了。

青年时期萧梁初始,梁尚书仆射范云很赞美裴子野的文才、品行,准备上表推荐他,可惜未奏就突然去世了。

当时文学家任昉颇负盛名,很多文人投靠到他门下,请求推荐仕官,唯独裴子野不愿走这条捷径,为此任昉很恼火,不在朝廷为他说好话。

过了很久,裴子野才任安成王参军,兼廷尉正。

廷尉是掌刑狱的机构,一次廷尉上奏一件判狱,裴子野不在场,同僚们代他签了名。

谁知,梁武帝对此案很不满意,把办案的人全撤了,裴子野也在其中。

有人劝他把事情真相讲明,可官复原职。

裴子野笑着说:“丢官固然可惜,我岂能靠诉讼辩解当官呢?’他在家呆了很久,终无悔意。

著名无神论者范缜在朝中任国子博士,与裴子野素未相逢,却很敬佩他的学识和为人,上奏请朝廷将自己的官职让给裴子野。

朝廷以裴子野资历太浅为由,未予采纳。

过了很久他才任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后又任诸暨(今浙江诸暨)令。

任职期间,以理取信于民,“百姓称悦,合境无讼。

”数年后,裴子野被吏部尚书徐勉推荐为著作郎,掌修国史及起居注。

后又兼中书通事舍人,掌中书诏诰,不久又迁中书侍郎。

梁大通元年(527年)转鸿胪卿、领步兵校尉。

中大通二年(530年),死于任上,终年六十二岁。

中年时期裴子野仕官期间,忠子职守,任劳任怨,且为政清廉,是—尘不染的清官。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汇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汇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汇总考点:北朝乐府民歌1.北朝民歌: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少数收入《杂曲歌辞》《杂歌谣辞》。

北朝民歌抒情率真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

如《敕勒川》、《木兰诗》。

2.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

如: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3.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写少女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12年,屡立战功后辞官回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英勇善战而又机智活泼的巾帼英雄形象。

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木兰诗》考点:元嘉诗歌新变1.时间: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

2.内容: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

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

山水题材进入诗歌创作。

哲理化变为抒情化,抒发个性化的人生感慨。

3.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非常写实地模山范水,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

4.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5.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不但有各种体式的诗体创作,如:乐府、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而且注意对仗,出现大量对句甚至全诗皆对者。

6.元嘉诗人主要有谢灵运、鲍照、颜延之、谢惠连、谢庄等,而以谢灵运、鲍照成就为最高。

7.元嘉三大家①谢灵运:追求清水芙蓉之美,山水诗成就最高。

②颜延之:追求典丽华赡之美。

③鲍照:追求热烈流畅的浓艳之美,乐府诗最为著名,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考点:谢灵运与山水诗1.谢灵运(385-433),小字客儿。

祖父是东晋名臣谢玄。

灵运出生于世家大族,有政治雄心,且博学多才。

2.优越的物质条件、高度的艺术素养和漫游山水的体验相辅相成,使谢灵运成为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裴铏文言小说集《传奇》中的儒家思想

裴铏文言小说集《传奇》中的儒家思想
第3 1 卷第 2期
2 0 1 4年 4月






Vo l - 3 1 No . 2
Ap r . 2 01 4
J o u r n a l o f J i n z h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裴铡文言小说集《 传奇》 中的儒家思想
陈 丽 荣

责任感传达 出来 。


裴铡《 传奇》 所包含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发展到唐代 , 已形成以“ 仁” 为核心的 思想体系 , 讲求仁 、 义、 礼、 智、 信等行为标准 , 并要 求做到“ 修身、 齐家 、 治国、 平天下” 。 在历史传承中,
儒家思想和理念不断影响着文人 , 中国文人也从未 放弃对儒家的追随。 即使在不被统治者认 同和重视 的时期 , 儒家观念也影响着文人们的言行。如在晚 唐五代 战火纷飞 , 生命 受到威胁 、 空有才学却报 国 无门的时候 , 文人们虽然会从佛道 中寻找精神上 的 安慰和解脱 , 但却难掩骨子里对儒家的眷恋。裴铡 便是如此 , 尽管道教思想对他产生巨大影 响 , 是其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1 - 1 9
在 儒 家思 想 中 , 仁 和 义是 两大 核 心部 分 , 其 中, 仁是最本质的主张 , 义是指正义 , 是一种崇 高的道
德体现 , 是 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之义 , 是与邪 恶作斗 争之义。 在儒者心中, 君子应 当先义后利 , 必要时舍 利取义, 甚至舍生取义。 在《 传奇》 中, 仁和义表现得
人生追求 中重要的 目标 , 但 从《 传奇》 中也能看到 , 作为一名封建文人 , 裴铡在崇 尚佛道 的背后具有浓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尚文”与“尚质”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尚文”与“尚质”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尚文”与“尚质”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尚文”与“尚质”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

其内涵十分复杂,既与“文”与“质”的字义演化引申有关,也与不同时代、不同理论家的认识角度、认识水平有关。

所以在“尚文”与“尚质”的问题上,不同的理论体现了不同认识层次的差异和认识角度的差异。

因此,需要对“尚文”与“尚质”具体理论内容加以分析,而不能仅仅简单归之于作品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范畴加以考察。

从“文”“质”的字义发展看,文的本义,即物之交错杂陈的纹理,“物相杂,故曰文”继而进一步抽象化,形式化为附丽于质素之上的形式,初步具有修饰,华美等美的意味。

《说文·文部》云:“文,错画也象交文。

” 《释名·释言篇》云:“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

质的本义,即物之本体禀性。

《易·系辞》:“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 《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初步具有真实,目的性等意味。

而“文” “质”对称:侧重的是事物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性质、品质的意义。

继而有华丽与质实的意义产生。

自孔子从人的道德修养角度提出“文”、“质”概念之后。

最早表现出“尚质”而“轻文”的是墨子:“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但这不是在以“华丽”“文采”为文学独有的表现特征的前提下的重“质”轻“文”,而是对一切华美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排斥、反对。

所以墨子的尚质轻文,不得之于对文学的认识,反而限制了这种认识。

荀子斥之为“蔽于用而不知文。

”汉代辞赋作家的态度与墨子相反,尚“文”而轻“质”,开启汉代华而不实的文学(包括学术)之风气。

汉赋尽管注意到附丽于质素之上的形式美,但前提与墨子是一样的。

只是在无意识中触及到文学形式美的特点,并将它加以夸张,追求藻饰、骈偶之风大盛。

六朝时期,人的自觉带来了文的自觉,人们开始对文学本身特性加以研究,首先体现为对文体的认识,文笔的划分。

广东省金太阳23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含答案

广东省金太阳23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含答案

广东省金太阳23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高三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为了让五言诗创作和批评走上正轨,钟嵘尝试从五言诗的文体类属和诗体类属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从文体类属看,诗作为众多文体中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属性。

钟嵘继承了陆机“诗缘情”、《毛诗序》“诗者咏吟性情”以及孔子“诗可以怨”的观点,认为诗作为文体中的一种,其本质在于抒发情感。

故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这里所谓的“性情”“吟咏”“怨”即表达了钟嵘关于诗歌这一文体的本质的看法。

需要指出的是,“诗咏性情”的传统观点在当时已成人们的共识,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而裴子野《雕虫论》所谓“自是闾阎年少,贵游总角,罔不摈落六艺,吟咏情性”则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

钟嵘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他特别强调了诗歌吟咏之“情”的性质问题,即要抒发“怨情”“哀情”“悲情”。

再从诗体类属来看,五言诗作为众多诗体中的一种,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之后,已经发展成熟并取代了四言诗的主导地位。

因此,钟嵘在回顾和总结五言诗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他的“滋味”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毫无疑问,钟嵘的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它一方面顺应了五言诗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也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五言诗的某些本质属性。

比较而言,刘勰的观点就不免保守,《文心雕龙•明诗》说:“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

”而稍后的萧子显则站在了钟嵘的一边,《南齐书•文学传论》:“五言之制,独秀众品。

关于河东三姓简介

关于河东三姓简介

中古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世家,特别是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彭城刘氏、兰陵萧氏等家族,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对于中古颇有影响的“河东三姓”的文学研究还不系统深入。

为此,笔者选取“河东三姓”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其文学发展过程以及呈现出的特点,特别是探讨家风家学对于家族成员文学观念及创作的深刻影响。

第一章:详细地介绍裴氏家族概况。

首先,根据大量墓志记载,证明裴氏家族的直接祖先是秦公子赢鍼。

裴氏房支繁多,主要分为东眷、西眷、中眷三支。

其次,西晋末年,裴氏家族四处迁播:或随皇室南下;或留守北方;或西迁凉州。

南北朝时期,裴氏成员或凭借深厚的学术文化修养、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确立了家族显赫的政治地位。

隋唐时期,裴氏进入更辉煌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唐代出现了十七位宰相。

最后,概括裴氏的家学家风:崇尚儒学,谨守礼制;严守孝悌,居丧合礼;躬履俭素,轻财重义;浸染玄风,擅长清谈;信仰佛教,弘扬佛法:将门有将,文武兼擅;多才多艺,文化传承;史学传家,著述丰富。

第二章:关于中古时期裴氏家族文学的总体考察与研究。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裴氏家族成员大都具备了一定的文学才能,其中成就较高的是裴子野、裴让之。

其次,在隋唐时期,裴氏家族成员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他们不仅从事诗文的创作实践,而且编撰诗集、参加诗酒聚会,并有唱和之作。

最后,考察裴氏家族文学观念的演变,并指出裴氏家族仍以传统的儒家诗学观为主。

第三章:对河东裴氏家族成员进行文学个案研究:以裴子野、裴度为代表。

裴子野强调政教文学观,诗赋作品则呈现出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等特点;裴度的诗歌创作以语言自然流畅,情感随文而出为特色,亦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而轻视艺术形式,同时,因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唐诗人群的核心人物。

第四章:详细地介绍柳氏家族概况。

首先,柳氏源自姬姓,祖先为柳下惠,于秦并六国后,迁到河东解县。

从西晋开始,柳氏定著二房:西眷、东眷。

其次,柳氏东眷随皇室南迁,迁居雍州,凭借军功进入中央政权,获得了很高的发展。

国开(电大)《文论专题》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文论专题》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文论专题》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判断题1. “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即发挥文艺社会作用而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一种自觉认识,而且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

(√)2. “兴观群怨”之“怨”,广义的“怨”,也就是把“怨”看作是对人的各种情感的一种代称。

(√)3. “兴观群怨”之“怨”,狭义的“怨”,也就是照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怨”,它是由种种不满意所引发的一种特定情感,包括忧怨、哀怨、怨恨等等。

(√)4. “兴观群怨”之“群”,是孔子以“诗教”为特色的文艺观的一个鲜明体现。

首先,它鲜明体现了孔子“诗教”的目的在于“仁”。

“群”就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和谐相处。

其次,孔子之所以强调“诗可以群”,是因为看到了文艺在使人“群”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感染作用。

(√)5.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也是刘勰创作论之总纲。

(√)6.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穷而后工”说等。

(×)7.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以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等。

(√)8.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不平则鸣”说、韩愈的“发愤著书”说等。

(×)9. 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称为“仁学”。

(√)10.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11. 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魏晋南北朝河东裴氏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魏晋南北朝河东裴氏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魏晋南北朝河东裴氏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河东裴氏产生于春秋时期,崛起于两汉之际,发展并鼎盛于魏晋隋唐之时,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

涌现出众多名宦,文武兼有,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家族获得了强大的优势。

此外,作为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衣冠大族,它在文化方面同样具有优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家族文化。

这些文化传统为家族的绵延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成为家族具有地位与社会威望的有力保障。

可以说,河东裴氏所拥有的与文化优势,相得益彰,共同延续着家族的发展。

不过,以往对于河东裴氏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方面,文学方面的研究则以个案研究为主,而对家族整体的文学研究还很不充分。

本文拟对河东裴氏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做简单梳理,以期展示家族文学创作全貌,力求揭示家族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完善并深化家族研究。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东裴氏与文学魏晋之际,河东裴氏已经发展成为高门望族,声振海内: 初,裴、王二族盛于魏晋之世,且世人以八裴方八王品藻,276,郁为盛门[4]卷833,4654,这充分说明裴氏人才辈出,并为后世的家族子弟树立了典范。

在此基础上,裴氏家族成员大都好学,博览坟籍,精通经史,且知名于世。

裴秀,少好学,有风操,且博学强记;裴頠,弘雅有远识,博学稽古,自少知名; 裴楷,博涉群书,明悟有识量,弱冠知名; 裴松之,年八岁,就学通《论语》、《毛诗》,且博览坟籍[5]卷,1698; 裴骏,通涉经史[6]卷45,1020; 裴延俊,涉猎坟史[6]卷69,1529; 裴仲规,少好经史[6]卷69,1533; 裴佗,少治《春秋杜氏》、《毛诗》、《周易》[6]卷88,1906; 裴宽,博涉群书[7]卷38,1397;裴谳之,七岁便勤学,早知名[7]卷38,1386; 裴伯茂,少有风望,学涉群书[7]卷38,1381; 裴汉,操尚弘雅,聪敏好学。

也论裴子野文人集团古朴典雅的诗歌创作风格

也论裴子野文人集团古朴典雅的诗歌创作风格

也论裴子野文人集团古朴典雅的诗歌创作风格黄澄华【摘要】裴子野集团作为一个崇古的集团,他们的创作与其尚质的文学主张相一致。

裴子野集团现存的诗文作品虽不多,却能追随汉魏风骨,以质朴典雅的风格别具一格。

这主要与他们不事雕琢、用语古朴、以理见长的创作特点有关。

裴子野等人的创作喜用古体,形式多样,有别于梁代文坛,独树一帜。

【期刊名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2)004【总页数】3页(P84-86)【关键词】裴子野;文人集团;创作风格;古朴典雅【作者】黄澄华【作者单位】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揭阳5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梁代文坛曾有一次规模较大的文学争鸣,就在以裴子野为代表的崇古派和以萧纲为主的新变派之间展开。

萧纲以皇太子之尊,公开批评师裴一派的文风,足见崇古派的创作风格在当时的影响了。

裴子野集团大概存在于梁天监、普通年间。

它以裴子野为中心,结交一帮志趣爱好和审美追求相同的文人,如刘显、刘之遴、刘之亨、殷芸、阮孝绪、顾协、韦稜、张缵、到溉、萧勱、谢征等。

他们同官友善,学识渊博,深相赏好,递相师友,经常在一起讨论坟籍,是一个私交性质的文人集团。

裴子野集团成员大多爱古物,学古体,相对于南朝追新求变、重文轻质的时代浪潮,他们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迂腐老派。

称他们为崇古派,主要就是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爱古人”的审美情趣。

崇古派多“学古体”。

这里的“古体”主要是与“今体”相对而言,指的是不讲究声律辞采、天然质朴的文风。

裴子野集团作为一个崇古的集团,他们的诗赋创作、铭诔碑诰、奏议书论和学术论著的编撰等方面,都与其尚质的文学主张相一致①黄澄华:《论裴子野的文学观》,《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裴子野集团现存的诗作虽不多,却能追随汉魏风骨,以质朴典雅的风格别具一格。

从裴子野等人的作品内容中,可见他们崇古的文学主张和尚质的创作内容,实际上有其共通之处,就在于“崇古”“尚质”在文学的艺术的综合表现上,最终形成了与南朝文坛重文采、重修辞声律的新变诗派相异的古朴典雅的创作风格。

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山西历史与文化)单元5答案

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山西历史与文化)单元5答案

地域文化课程(本科)第五次作业任务: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淝水战后,前秦瓦解,拓跋珪于386年乘机复国,即位为代王,建元登国。

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同年,拓跋珪称帝,为太祖道武帝,改元天兴。

(正确)2、拓跋珪黄始二年(397),北魏攻占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后,占据了黄河以北的今山西、河北等地,一跃而为北方最强大的国家。

(正确)3、409年,拓跋珪子拓跋嗣继立,为明元帝。

他继承其父遗志,使北魏逐渐巩固和强盛。

424年,拓跋嗣子拓跋焘立,为太武帝。

(正确)4、拓跋焘继位后,灭北燕、北凉,统一了北方。

这样,自316年西晋灭亡以来,北方复归统一,与长江流域的南朝各据半壁江山,南北对峙。

因此,北魏又是北朝的开始。

(正确)5、鲜卑拓跋部以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竟能统一北部半个中国,而且统治时间长达100余年,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正确)6、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建国后,经明元帝拓跋嗣,到太武帝拓跋焘,都是以卓绝的武功制服对手,统一北方,这不仅反映出他们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杰出的指挥才能,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在“胡人”泛称下的各周边游牧民族强大的生存能力和进取精神。

(正确)7孝文帝的改革把北魏社会的发展推向了鼎盛。

(正确)8、孝文帝立孝庄帝后,独揽大权,专横跋扈,不可一世,实际上把北魏的权利中心从洛阳又转移回山西,他坐镇晋阳,遥控洛阳。

(错误)9、刘渊自为丞相,独揽大权,在晋阳建大丞相府,遥控洛阳,成为尔朱荣之后又一位北魏的实际统治者。

(错误)10、550年,高欢子刘洋废东魏孝静帝而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

北齐于577年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所灭。

(错误)11、孝武帝投靠宇文泰5个月后被宇文泰杀死,另立元宝炬为帝,以长安为都,史称北魏。

(错误)12、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觉于557年废北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史称北周。

(错误)13、577年,北周出兵灭北齐,统一了北方。

北周于581年被杨坚所灭。

江苏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材大纲

江苏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材大纲

江苏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教材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作品选读课程,其性质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生、发展和演进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这门课的基本内容就是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在各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各个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概貌和走向。

文论作品是了解文论发展的基础,还应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把握理论批评的“史”的发展脉络,把“作品”与“史”结合起来,就可以更加清楚地掌握文论的来龙去脉和理论价值。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学习目的(一)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本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

与西方文论相比,中国古代文论与创作实践和审美鉴赏结合得更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不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我们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就是不完整的。

(二)学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也是我们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特点和规律的重要途径。

(三)对于总结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经验、更好地推动当前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运动来说,我们学习古代文论尤其是作为它最有价值的审美理论部分,显然又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性意义。

(四)就我们今天的文艺科学的建设而言,要建设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科学,立足点一定要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土壤上,否则,想用总结别人创作经验和规律的文艺理论来说明和指导我国的文学发展和文学运动,就会事与愿违。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课程的重点和学习方法(一)由于中国古代文论遗产十分丰富,理论批评资料十分分散且形式多样,更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多缺少明确的界定,这些都增加了我们学习的困难。

正由于内容的丰富与我们有限的学习时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我们只能要求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内容。

在各章的“概述”部分,我们把学习的重点,必须重点掌握的部分突出出来,对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基本特点作出简要明确的介绍。

千年望世家族河东司喜裴氏

千年望世家族河东司喜裴氏

30Heritages传承●刘珍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河东闻喜裴氏家族。

这个世族的发祥地,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

裴氏家族自古就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

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裴氏家族公侯一门,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作出突出的贡献。

仅隋唐两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

”裴氏第78代后人裴建民说。

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两千余年来,裴氏家族的兴隆与辉煌,引发着人们的深思。

自古天下无二裴历朝历代,治国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招揽人才,而可担当治国大任的宰辅之材更是十分难得,但是在山西省的闻喜县,仅裴氏一门就出了59个宰相、59个大将军,其他有成就者不可胜数,人才之盛,令人惊叹。

裴氏谱系文化以对裴氏特有的人才现象的研究,成为我省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裴氏的祖居地裴柏村又被称为宰相村,刚进村,便可看到村口“天下无二裴”五个大字。

在裴柏村,作为裴氏后人的裴建民如今是裴氏名人馆馆长。

“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我从小对裴氏文化很感兴趣。

”裴建民说,在裴氏文化开发的初期,他做裴氏名人的讲解工作,后来接触的专家学者多了,再加上自己的钻研,他对裴氏谱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

裴建民说,裴氏后裔如今在裴柏村有200余人,其余分布在全国各地,约150万人,家谱的支谱就有很多种,裴氏的家谱谱系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

千年望世家族河东闻喜裴氏▲中国宰相、将军面塑群像. All Rights Reserved.31已指尖上的雕塑舌尖上的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晋王朝第一个宰相裴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地图学家。

”裴建民说,裴秀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绘制地图的理论创始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单选1.《弹歌》:古朴的二言形式表现原始狩猎生活状况的歌谣。

2.关于《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

3.汉代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诗、诗、诗、毛诗。

鲁、齐、韩三家到魏晋至北宋失传,只有毛诗流传下来。

4.《诗经》中农事诗以《七月》最著名。

5.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

6.《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7.《左传》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8.《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

9.法家:《韩非子》。

10.《论语》是以记录孔子言行为主,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

1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

12.《孟子》文章特色是雄辩色彩。

13.《韩非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预言最多的。

14.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15.宋玉的代表作:《九辨》。

16.秦国文学:《吕氏春秋》。

17.汉初政论散文家:贾谊、晁错。

18.贾谊的三篇代表作:《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贾谊最富盛名的史论散文)。

19.董仲舒、刘向是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最具代表的作家。

20.《战国策叙录》由刘向校编。

21.《新序》10卷和《说苑》21卷,在刘向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

22.桓宽:《盐铁论》。

23.西汉中后期的叙事、抒情文: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桓宽《盐铁论》。

26.桓谭《新论》。

27.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七发》。

28.王褒《洞箫赋》。

29.东汉成就最高、影响巨大的赋是,班固的《两都赋》。

30.赋史上承前启后的作家是东汉中叶的张衡。

31.张衡模拟班固的《两都赋》作《二京赋》,张衡的《二京赋》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其《归田赋》,又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32.曹植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

33.曹丕:《燕歌行》。

33.阮籍:82首五言《咏怀》诗。

34.嵇康:《赠兄秀才入军》。

35.左思:代表作《咏史》八首。

另有《三都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特的见解。因此, 在看到其复古思想存在局限性的同时, 也不应忽视他在 当时文坛的拨乱之功。
关键词: 装子野; 复古; 进步史观; 文笔 中图分类号 :1 206.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 日期 20 0 6- 0 5 - 07
文章编号 : 1671- 9123 (2006 )03- 0068- 02
言诗的这种演变是一个“ 代降” 的过程, 才有“ 蔡琶 等之徘优 , 扬雄悔为童子” 的感叹。正如刘绍瑾在 《 复古与复元古》 []一书中所说 : “ 3 一部文学的发展历 史, 就是一部文学越来越背离 自然浑朴之类的退化 史。 裴子野作为史学家, ” 他以史的眼光来看待中国 此前诗歌创作的演变之迹,通过对历史的追溯, 辩
旧的观念。 裴子野的确把《 诗经》 当作诗歌最好的典范, 本 乎教化, 看重诗歌的现实意义。他痛心的是诗歌后 来由于楚辞开了重辞藻之风 , 越演越烈, 发展到最 后变成“ 随声逐影”“ 、无所失执” 的局面, 他认为四
裴子野对文学功能的认识, 持较传统的儒家诗
学观 , 但也有创新。 由《 雕虫论》 中可知, 他把“ 四始六艺” 当作诗歌
作者简 介 黄澄华( 1979- ) , , 东揭阳人 , 女 广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 究生。
南朝齐梁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 轻重的地位 , 声律的发明, 使古体五言诗逐渐变化 为律诗 ; 而律赋的产生与骄文的发展 , 说明人们对 文学本质的认识愈来愈深人了。 对此, 本文就裴子野《 雕虫论》 中体现的文学观 进行考察研究 ,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 希望能较全 面准确地了解裴子野及当时文坛的情况。
裴子野对四言 、 五言诗的态度是不同的, 体现 了他进步的文学发展观。 裴子野在肯定四言诗的同时, 对五言诗也作了 分析。 他认为: “ 五言为家, 则苏李 自出, 曹刘伟其风 力, 潘陆固其枝叶”具有“ , 风力” 枝叶” 和“ 的五言诗 是最好的。这已经说明在裴子野心中, 五言诗作为
后来新诗体, 虽然它比不上四言诗, 但仍有其 自身
Sep. ,2006 Vo
.5,No.3
文史哲. 文学艺术研究
论裴子野的文学观
黄澄华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中在 齐梁文学史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 在追求“ 新变”讲究“ , 吟泳情性” 的南朝, 他高举“ 复古” 大旗, 重提“ 劝美惩恶” 的诗教功能, 以史家发展的观点来评价齐梁文学, 对五、 四言诗的发展与文笔的演变都有 自己
的特点。后世诗人之所以比不上前人 ,高才逸韵” “ 之所以比不上曹刘潘陆, 原因在于五言诗的创作拘 泥于经史典故。他也并不是不知道形式美的重要 ,
论裴子野的文学观
“ 无被于管弦”强调的仍是诗歌的音韵之美。 , 当然, 总之 , 天下向风 , 自藻饰”审美求美成为 在“ 人 , 联系他推崇四言诗 《 诗经》 ,也应指天然的声韵之 时代的兴奋点的齐梁, 裴子野《 雕虫论》 提出诗歌要 美, 而非人为的制作。 注重“ 的问题 , 质” 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作为新体诗的代表的山水诗在南朝的盛行, 主 首先, 它是南朝文笔 、 诗笔之分的现实写照。 综 要是因为谢灵运的大量创作。 永明体” 而“ 产生于宋 观裴子野一派的文章, 则以笔为主, 即使为文, 也如 齐, 以沈约、 谢跳为代表, 诗歌开始讲究声律。生活 《 梁书 裴子野传》 所说“ 子野为文典而速, 不尚丽靡 在永明时代的裴子野 , 对山水诗 、永明体” 自然 “ 诗 之词”萧纲直接批评其“ , 了无篇什之美” 但裴子野 。 是有所耳闻的。 雕虫论》 他批评诗歌“ 在《 中, 深心主 对颜谢创作过分追求“ 篇绣擎悦(shui)” 无取庙 而“ 卉木, 远致极风雪, 其兴浮, 其志弱。 巧而不要, 隐而 堂” 的批判, 主要也是针对当时一部分人对笔的轻 也有其现实意义。到萧绎在 不深, 讨其宗途, 有宋之风也”实际上, , 不仅刘宋时 视而过分重文的反驳, 期, 此后的整个南朝都是一样的。诗歌创作讲究声 《 金楼子 立言》 中视“ 为“ 笔” 不便为诗”“ 、善为章 奏” 之类时 , 就表明以裴子野为代表的“ 重笔” 派的 律、 辞采和注重抒情, 成为个人言情达意的手段 , 才 失败 , 诗歌的发展不可挽回的向“ 吟咏风谣 , 流连哀 是真正美化的文学。这点裴子野没有否定, 曹刘潘 陆同样是他学习的对象。 他的批评重点不是简单的 思” 走去。 但通过这样的争论, 可以明显看到文笔在 南朝的演进过程。 诗歌政教的功能丧失,而在于刘宋文学的 “ 于 浮” “ 上, 弱” 梁代文人, 特别是今体派的文人缺乏才学, 其次, 这场复古与新变之间的论争, 也是中国 为文浅陋, “ 学者以博依为急务, 谓章句为专鲁” 诗 。 文论史上“ 诗言志” 诗缘情” 与“ 之争的反映。 裴子野 北朝的苏绰 、 隋代的李愕 歌创作过于雕琢, 失去了自然因素, 过于追求辞采 , 的主张不仅在南朝出现 , 等也持相同的观点 ,缘情” “ 发展到一定程度 , 特别 自 然的本性也就失去了。 可见 , 在裴子野的心中, 最好的诗歌应是出自 是到“ 宫体诗” 泛滥的时候, 人们又举起复古的大 天然的, 这与当时南朝社会普遍存在的崇 自然之风 旗。因而, 可以说裴子野是较早对宋齐文学乃到齐 是一致的。 荀卿有言:乱代之征, “ 文章匿采, 斯岂近 梁文学提出批判的人 , 也是初唐复古理论的先声。 之乎” ,不同的是他是从历史兴亡的角度来批判其 总而言之 , 齐梁之际, 以裴子野为代表这种重 功利 、 主质朴的文学观 ,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统治 弊端的, 所以用简单的“ 复古” 来概括裴子野的文学 者的利益 , 也触及了齐梁文学 的某些弊病 , 他的文 主张, 是不够全面的。 学观并不是一味的死板 ,只是在提出批评的同时, 在文学本身发展早己 裴子野虽然是史学家, 但他并不抹去文史之间 还没能找到更好的理论依托, 突破诗教樊篱的历史条件下, 尤其显得很不合时 的区别, 而是持文史分离观, 有其进步性。 裴子野虽然反对辞藻, 与萧统的摒除子史与提 倡翰藻的文学观相异, 但他也把子史与文章作明确 的区分, 他批评刘宋诗歌“ 多为经史”对“ , 文章逮同 书抄” 元嘉体” 的“ 也同样持否定态度 , 这说明文 、 经、 史在裴子野的心中地位作用都是不等的。他反 对“ 淫文破典 , 斐尔为功”正好证明了他持文史分 ,
观, 的确与《 诗大序》 的观点是一致的。 胡大雷《 中古文学集团) ['' 中称裴子野“ 高扬复 古崇质的旗帜”认为“ , 裴子野特别强调文学的政教 意义, 于是, 历代作品中肯定了《 诗经》认为‘ , 后之 作者’只是‘ , 思存枝叶’ 而已, 而忽视了作品社会政 教意义这样的根本, 繁华蕴藻, 是‘ 用以自通’ 另 。” 一学者寇养厚在《 裴子野的文学观) [,一文中指出: )2 裴子野的观点是偏于保守的儒家文学观点。 他同样 由裴子野在《 雕虫论》 中对《 诗经》楚辞汉赋 、 、 汉至 刘宋的五言诗以及齐梁文学的评价中, 得出他把文 学仍当成儒家经学的附庸的保守观点 , 或可称为守
总而言之齐梁之际以裴子野为代表这种重功利主质朴的文学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统治者的利益也触及了齐梁文学的某些弊病他的文学观并不是一味的死板只是在提出批评的同时还没能找到更好的理论依托在文学本身发展早己突破诗教樊篱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显得很不合时参考文献
2006 年 9 月
第5 卷 第3 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Jour 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Comprehensive Edition) n
持历史 的根本,古者四始六艺, “ 总而为诗, 既形四方之风, 明中国诗歌发展的正邪。虽有复古的思想 , 退化观 , 但与其说是裴子野引述前人的观点 , 还不 且彰君子之志, 劝美惩恶 , 王化本焉。” 认为诗歌创 如说是他批判的无奈, 只有借助传统的诗教观作为 作的目的就是“ 既形四方之风 , 且彰君子之志”有 , 自己的武器。圣人不出, “ 雅正谁分? ” 既有史家的历 内容, 重言志, 必须反映士大夫的“ 君子” 正气。 这种 也有对 自我的充分肯定。 要 诗 讲 社 生 感 “ 美 恶 的 教 史责任感, 求 歌 究 会民 的 情, 惩 ” 诗 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