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中历史必修1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四单元反侵略、求民主第10、12课《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列举 1840 年至1901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发起国、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了解中国军民奋勇抵抗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利用板书表格创设情景,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自主复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作裁体,学生自主复习笔记和教材,进行问题探究,在知识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近代外国列强侵华战争的复习,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示。
(2)介绍战争中反抗侵略、为国捐躯的爱国事迹,引导学生为祖国奉献、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外国列强侵华战争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痛定思痛、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
三、教学重点:外国列强侵华战争的原因、签订条约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外国侵华战争和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关联。
四、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通史学习和高一的专题史学习,他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自主复习能力。
作为十七八岁的青年,他们感情充沛,爱国意识强烈,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进行因势利导。
五、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这一节课,我们一同来复习第四单元中国近代的政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重难点的解析〔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1.近代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类型(1)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好,使中国社会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赔款,掠夺了大量中国人民的财富,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
(3)开埠通商,导致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和资本投资场所,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攫取中国的司法、关税等主权,导致中国人民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下降。
3.运用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络(尽管是被动的,但这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承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场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风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三〕近代前期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及影响[思维提升](1)如何认识近代前期列强侵华与世界资本主义开展的关系?①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开展阶段和程度严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②从发动者看,由首先完成或进展工业革命的英法等欧洲列强为主到后来崛起日美为主;③其侵华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2)如何认识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结果及影响?①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获得还击外来侵略的成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6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2、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分析《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甲午战争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培养正确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2、通过探讨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意识形成的促进作用,培养归纳比较历史史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对两次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危害二、难点:甲午战后中国各阶层民族意识的觉醒【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跨度大,理论要求较高,针对高一年级新生的特点,应注重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构建知识联系,建立和巩固教学效果。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学生从甲午大海战等电影方面,会有所了解,故在课堂上可以不必多展开讲,将重点放在分析两次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2、过程3、结果及其影响二、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2、过程3、结果及其影响。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教学重难点】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1.导入设计:通过贾国荣《冰心的遗憾》文章节选导入:晚年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
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
高一历史《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过程与方法:课堂讨论问题探究、史料研读问题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大肆输出资本,使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抗争,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悲壮的事迹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爱国必须讲究方式方法。
如果爱国情感不被理性所控制,极有可能产生“爱国者反害国”的结果。
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世界历史充分表明,不实现国家近代化,真正的民族独立使不可能实现的。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影响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导入新课:从日本的明治维新开始导入。
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1、日本侵略中国原因首先,同学们通过预习,找一找日本为何侵略朝鲜和中国?(略)2、战争过程及战败原因我们来看一下,主要经历了哪几次大战?较量中,为何貌似强大的大清国以惨败而告终?战争是双方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我们先从直接的军事因素入手。
与以往不同,此次战争,海战拥有举足轻重地位。
大清国拥有一支颇具力量近代化的海军,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总体介绍,见幻灯片)一块来看看具有决战意味的黄海海战情况,海军武器装备如何?中日对比:(略)见幻灯片结论,仅凭装备北洋舰队稍逊日本联合舰队,但并非天壤之别,而是各有长短,大清国重炮巨舰,日本速射炮多和速度略快优势。
黄海海战结果如何?中国比较小的军舰很快被击沉或重创,但是战场上留下的两艘巨舰却让日本人无可奈何。
有人说是技术不精,打不准?五小时战斗中,“定远”、“镇远”的巨炮发射了197发炮弹,其中有十发命中日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11: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这一课结合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战争,故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难点: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作为民族记忆中无法绕过的一块伤疤,邓世昌与“致远舰”俨然成为国人甲午情结的象征。
从上世纪到本世纪,各国人等曾多次试图打捞致远舰,均以失败告终。
直到辽宁一家民营企业的主动介入,沉没百年的致远舰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呼之欲出。
在海底沉积已久的,不仅是这艘百年战舰,还有各方聚焦的“民族魂”、历史研究价值、旅游经济效益、地方利益……直到2015年9月,水下考古人员从海水中捞出几块陶瓷残片,拼凑成一个明镜般锃亮的圆形餐盘,盘中篆书豁然可辨——“致远”。
随即,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确认沉船为甲午中日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
新课讲授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问题探究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材料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旧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材料2: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
【课题】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②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③掌握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是逐渐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材料研读、问题探究、课堂讨论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19世界末20世界初的两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是西方列强为满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产物,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如何处理本国经济发展与兼顾他国利益,既求发展又求和平成为当前世界国际形势的关键。
②面对强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抗争,涌现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的事迹永远作为精神财富激励后人要居安思危、与时俱进。
③不实现国家的近代化就不可能真正赢得民族的独立。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问题引领】1、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在什么国际背景下发生的?2、《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分别对中国带来哪些深刻的影响?【导入新课】影片《甲午风云》中的部分镜头,尤其是邓世昌与自己的爱犬在黄海海战中共沉黄海的悲壮镜头。
光绪皇帝表彰邓世昌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新课讲授】■甲午中日战争问题一甲午中日战争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材料一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国会发展的施政演讲中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
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卫利益线。
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线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
(2)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o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难点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这两位先烈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的先行者,定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不忍偷生,沉入茫茫黄海;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宁可自杀殉国,也决不向日本人屈膝投降,保持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
那么甲午中日战争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爆发的,为什么它给中国带来的伤害会如此之深?新课学习一、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在走向帝国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制定了怎样的扩张政策?1.战争爆发的导火线:1894年的朝鲜东学党起义。
2.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呢?结合教材《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用投影显示3.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4.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条约内容可以分为割地(领土)、赔款、开埠通商和设厂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逐条归纳学生讨论的结果,并落实在教材上。
最终得出结论:《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掀起划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推行军事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4.组织小组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例如,小组成员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报告,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你觉得本节课所学内容有哪些启示?”“你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战争?”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对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战争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增强他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思维态度,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4.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例如:“我觉得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更大,因为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化,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四)总结归纳
1.课堂总结: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例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这两场战争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深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展示战争场景的图片和地图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悲惨。这种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战争背后的历史原因,增强他们的历史直观感受。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本节课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背后的历史原因。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
一、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
1 根本原因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 直接原因
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1、兴起的原因:
(1)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2)客观原因:清政府无法承担反帝重任。 (3)直接原因:中国人民与外国教会势力矛盾激化。
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侵华战争列强各打 着自己的算盘: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 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 涉政策。
一、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1、征韩侵华是日本的一贯国策; 2、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形成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默 许和纵容了日本的侵略行径。 4、清政府腐朽落后 5、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成为义和团运动;资 产阶级爱国知识分子试图通过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决心推翻清 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国干涉还辽
1、原因:《马关 条约》的签订,损 害了俄、德、法三 国在华利益。
2、实质:帝国主 义在华利益之争。
战后余波
严禁反帝
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 统治中国的工具;
设外务部
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1、清政府成为列强在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为了应对严重的统治危机,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3、先进分子也开始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资产阶级革 命开始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 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标准: 1、列举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课 强侵华的主要史实; 2、概括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 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 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 路,国力大增,19世纪末,向帝国主 义阶段过渡,对外侵略扩张野心膨胀 (根本原因)。 (2)朝鲜:1894年,爆发农民起义 (导火索),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 兵援助。 (3)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 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 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项 目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程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危害最大的条款是: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 南 京 条 约 》
割地 赔款 开埠 税款与工厂
《 马 关 条 约 》
太过分了!
《马关条约》是
《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 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未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1896年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占台湾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 者为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 部之上。 3、危害: (1)(2)(3)(4) (5)列强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堕落为 “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 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优秀教学案例1
同样地,教师从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四个方面,详细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主题包括:
1.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给予反馈。这种关注学生成长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5.知行合一,强调学以致用
案例强调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思考如何避免类似悲剧重演,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使学生将历史学习与国家发展、个人成长紧密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碰撞思维火花,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他们的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此外,教师还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课后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反思与评价环节,教师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认识到民族自强、振兴中华的重要性。
2.通过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批判,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视频播放:播放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大致经过,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背景:详细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包括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为学生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剖析经过:详细讲解甲午战争的经过,重点分析黄海海战、平壤战役、旅顺攻防战等主要战役,使学生了解战争的发展脉络。
步骤四:小组讨论,深入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
步骤五:总结归纳,提炼要点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提炼本节课的要点。
步骤六:课后拓展,提高能力
布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提问法: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吗?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甲午战争的思考。
2.图片展示:展示甲午战争的历史图片,如北洋水师战舰、黄海海战场景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气息。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场非常重要的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一部分。
它们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形成了一条列强侵略中国不断加深的主线索。
甲午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是危机也是转机,因此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转折点。
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是中国近代前期列强武力侵华的尾声,之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何以自存?怎样才能摆脱苦难?各阶级阶层纷纷行动起来,寻求答案。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
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所以我采取“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和两次战争的影响。
(2)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教学方法】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主体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实物、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历史问题,建构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这对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个性和创造性十分有益。
模式的组成程序如图所示:
【教学准备】
(1)教师将所需的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集成一体,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2)课前教师把一些资料发给学生并布置学生分组,部分学生编排剧本等。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缺点:课堂气氛不太活跃,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有欠缺,重点难点问题挖掘欠深,优点:对重点难点问题讲述较细,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准备充分。